大众传播理论研究

合集下载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传播理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学术领域,它探讨如何理解、传播和应用文化,以及影响已经成为重要的议题之一。

为了全面了解大众传播的本质,本文从理论范式和流派的角度共同研究大众传播理论。

大众传播理论有着多样的理论范式,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一些不同的思考方式来探究文化传播的本质。

在当前,研究者仍在研究和发展新的理论范式来进一步深入地理解文化传播。

常用的理论范式包括出版学范式、多媒体范式、效用范式、社会动力范式、认知范式、国际传播范式、文化范式和消费文化范式等。

出版学范式探究的是传播的技术和结构,它把出版物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研究出版过程中的媒介影响,以及如何影响大众。

多媒体范式认为,大众传播既是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也是新媒体(如网络),它通过混合不同媒体来传播文化,并试图探讨社会上不同媒体如何独立发挥作用,或如何共同促进文化传播。

效用范式强调传播行为的功能和价值,以及传播如何满足社会需求,以及如何影响社会变化。

社会动力范式强调社会组织如何发挥作用,以及他们如何从大众传播中获得动力,以及社会结构如何影响传播内容和方式。

认知范式重点是子的认知行为,它研究的是文化传播途径如何影响人们的认知,以及人们如何处理信息,以及文化传播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

国际传播范式是研究国际文化传播的基本方法,它认为文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文化之间具有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因此,我们必须从国际角度考虑文化传播。

文化范式重点在于文化意义,它研究的是文化传播如何影响社会文化,以及文化如何成为文化传播的动力,以及文化的影响如何促进文化传播的发展。

消费文化范式则旨在揭示文化传播如何影响消费行为,以及消费如何促进文化传播,以及消费行为如何影响文化传播。

此外,大众传播也有几种流派,它们有助于揭示大众传播的本质。

考究传播流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电视流派(如悬疑剧)和广播流派(如新闻),到如今,在社交媒体和网络流媒体上不断涌现出的各种流派(如虚拟现实)。

大众传播典型理论

大众传播典型理论

“把关人”理论内容:在群体传播过程式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历史:"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的,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

从此,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从人们的不自觉行为成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响新闻实践。

使用与满足理论内容: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是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

历史:70年代的早期和中期,一些传媒研究学者强调应该对媒体消费的各种动机或寻求的各种满足(Gratification Seeking)和人们是否得到满足(Gratification obtain)这两个不同概念加以区别。

研究者经常发现,寻求满足和实际获得的满足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人们在媒体消费的行为中产生变化以减少两者之间的差异。

菲利普·帕尔姆格林认为只有在稳定不变而且缺少选择,传媒体系缺乏相应变化的的环境里,人们想要的满足才与所得的满足相一致。

许多研究显示,人们对传媒的种种满足与许多传媒带来的效果有关。

这些效果包括知识水平、对传媒的依赖性、人们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议程设置、讨论以及不同的政治效果变量。

1981年,温达尔提出"使用与效果"模式,呼吁将效果研究和使用与满足研究结合在一起。

在使用与满足的媒介效果中,"对媒介的依赖"受到人们关注。

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与文化研究

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与文化研究

文化工业时代,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 信息产品的生产主体——传媒必定要按 照市场原则和经济规律进行经营,以工 业生产方式制造文化产品。 大众传播时代,文化信息产品的生产者 和传播者即传媒组织成为文化工业生产 的主体,而文化产品的受众群体成为消 费对象,传递信息的文化产品成为客体。
大众文化“表明了资本主义的统一力量, 就是说不用公开镇压,大众文化即把广 大居民的意识和政治状况的命令连接起 来”。即使某些“工业化的文化可以像 民族文化一样,对资本主义制度发泄愤 怒”,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威胁资本主义 制度。
约翰约翰费斯克尽管法兰克福学派持文化悲观主义的态度尽管法兰克福学派持文化悲观主义的态度尽管意识形态在其臣民中拥有自我复制的力尽管意识形态在其臣民中拥有自我复制的力量尽管统治阶级施以霸权的压力但人民量尽管统治阶级施以霸权的压力但人民仍然能够构建自己的意义和文化在产业内仍然能够构建自己的意义和文化在产业内完成这样的构建而且其构建常常是与产业完成这样的构建而且其构建常常是与产业唱对台戏的构建
“大众文化”(mass culture)与“文化 工业”(culture industry)
法兰克福学派学者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 在1947年出版的《 启蒙的辩证法》一 书中最早提出“文 化工业”一词。
马克斯•霍克海默(M. Max Horkheimer) 是德 国第一位社会哲学教授, 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 在20世纪30年代致力于 建立一种社会批判理论,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 批判理论,提出要恢复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 对现代资本主义从哲学、 社会学、经济学、心理 学等方面进行多方位的 研究批判。

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传媒理论

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传媒理论把传媒视为统治阶级的工 具,以及资本家获取更多利润、获得最大利益的手段。 当代最著名的意识形态理论家是法国的马克思主义者 路易斯· 阿尔都塞。 上层建筑(即社会组织)创造了意识形态,后者又影 响到了个人对现实的认识。他认为,这种上层建筑是 由压制性的国家机器及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组成,前 者如军队和警察,后者如教育、宗教和大众传媒。当 统治阶级受到反叛行为的威胁时,它会调动压制性的 机制来把自身的意识形态强加给大众。

第十二章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第十二章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Agenda-setting•美国传播学者M.E.麦库姆斯和D.L肖“议程设置”(the agenda-setting )理论•Agenda-setting: how to think what to think about•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主要内容•1、假说的提出•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L.肖研究了1968年总统竞选情况,具体分析了当地报纸及晚间新闻,其目的是探讨媒介在总统竞选活动中对选民们判断什么是重要问题所起的作用,主要就公众对特殊问题的注意力和对重要问题的判断力进行测定。

•2、研究方法•(1)对选民进行抽样调查•(2)对8家传播媒介的同期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把内容分析与问卷调查的结果对比,发现媒介议题与选民议题非常一致,其相关系数在0.96以上。

•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主要内容•1972在《舆论季刊》发表《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大众媒介具有一种突出报道什么问题就会引起大众特别重视什么问题的功能,这种功能是大众传播重要的社会效果之一。

大众传媒越是突出某个议题或某个事件就越会影响公众关心此议题或事件。

这就是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

•“某些话题或争论的焦点,如果被大众媒介强调,它们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性、显著性也会随之增长”•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着眼于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

•2、议程设置功能揭示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3、议程设置功能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三、“议程设置功能”概念发展•1、“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知觉模式(0/1效果)•显著性模式(0/1/2 效果)•优先顺序模式(0/1/2/n 效果)•2、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个人议题、谈话议题、公共议题•3、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四、受众属性对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1、受众对各种议题的经验程度:经验越是间接受媒介的影响越大;2、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接触量越大受媒介影响越大;•3、人际传播的频度:对媒介的议程设置效果有“抑制”和“强化”两种作用;•4、受众的阶层属性:传媒的“议程设置”对知识水准高、政治关心程度高以及高层人士的影响较小。

大众传播典型理论

大众传播典型理论

“把关人”理论容:在群体传播过程式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历史:"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的,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容最后与受众见面。

从此,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从人们的不自觉行为成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大围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响新闻实践。

使用与满足理论容: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是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

历史:70年代的早期和中期,一些传媒研究学者强调应该对媒体消费的各种动机或寻求的各种满足(Gratification Seeking)和人们是否得到满足(Gratification obtain)这两个不同概念加以区别。

研究者经常发现,寻求满足和实际获得的满足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人们在媒体消费的行为中产生变化以减少两者之间的差异。

菲利普·帕尔姆格林认为只有在稳定不变而且缺少选择,传媒体系缺乏相应变化的的环境里,人们想要的满足才与所得的满足相一致。

许多研究显示,人们对传媒的种种满足与许多传媒带来的效果有关。

这些效果包括知识水平、对传媒的依赖性、人们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议程设置、讨论以及不同的政治效果变量。

1981年,温达尔提出"使用与效果"模式,呼吁将效果研究和使用与满足研究结合在一起。

在使用与满足的媒介效果中,"对媒介的依赖"受到人们关注。

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

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

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大众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大规模信息传播现象的学科,它研究的是在大众社会中,信息如何通过各种传媒渠道传播给广大受众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所产生的效果。

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涉及信息传播的过程、媒介的角色和影响等方面。

首先,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之一是传播过程中的源-信道-受众模型。

这个模型认为,传播过程从信息源开始,经过不同的信道传递给受众,受众对信息进行接收和理解。

信息源是信息产生的地方,比如媒体、机构和个人等;信道是信息传播的途径,包括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受众是接收信息的人群,包括大众和特定的群体。

这个模型强调了信息传播是一个多环节的过程,不同环节会影响信息的传播效果。

其次,大众传播学的另一个基本原理是媒介的作用。

大众传播学研究了媒介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媒介可以扩大信息的传播范围,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

同时,媒介也具有选择性,能够通过选择报道的内容、形式和语言等,对信息进行加工和编辑,从而影响受众对信息的理解和评价。

此外,媒介还可以通过社交影响、设置议程和引导观点等方式,对受众的行为和态度产生影响。

因此,媒介在大众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还包括传播效果的研究。

大众传播学关注的是信息传播的结果和效果。

通过研究传播的效果,可以了解受众对信息的接收、理解和反馈情况,以及信息对受众的影响和改变。

传播效果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如认知效果、情感效果、行为效果等。

研究传播效果有助于了解媒介对受众的影响机制,对媒介的发展和改进具有指导意义。

此外,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还涉及到社会文化的因素。

大众传播学认为,信息传播的过程和效果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社会文化因素包括价值观、信仰体系、知识水平、媒介环境等。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对信息的传播和接受产生差异性影响,因此,研究社会文化因素对传播过程和效果的影响对于理解信息传播现象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传播过程的源-信道-受众模型、媒介的作用、传播效果的研究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大众传播理论

大众传播理论
160万年前 50万年前
一、符号与信号时代

这种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的使用对早期 人们的思维和发明能力,造成了重大的 不可避免的限制,其结果是文化进展的 速度缓慢、规模微小。
二、说话和语言时代

人类对说话和语言这种行为方式的掌握,对个人 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后果。通过语言符号的使用, 人们可以记忆、传送、接收和理解的信息,在长 度、复杂性和精细程度上,都远远超过了使用过 去的传播形式所能达到的程度。
一枪弹论大众社会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众传媒出现大众社会理论刺激反应行为主义二有限效果论1传播流程研究伊里调查两级传播意见领袖ipp指数选择性接触信息流影响流2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心理学家耶鲁学派3使用满足研究一种受众行为理论开创了从受众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过程考察大众传播效果的先河
到不同的地方,会遇见不同的人, 遇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人生。

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人类的传 播能力与需要有了空前的提高和壮大。 我们可以从大众传播媒介的产生、发展 过程看到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知识信息 的急剧增加。因此,大众媒介本身就是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产物。同时,大 众传播又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知识信息 的进一步拓展。
第四章
传播控制研究
第一节


四、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

1940年 伊里调查 《人民的选择》

拉扎斯菲尔德的研究结束了“枪弹论”统治 传播学的研究时代。从此,传播效果研究进 入到了“有限效果论”时期。 两级传播理论使研究者深入认识到传播环节 中的众多因素,推动了传播过程的研究。

第三节

施拉姆与传播学的诞生
《大众传播学》:传播学创立的标志。

传达

大众传播学课程

大众传播学课程

大众传播学课程大众传播学课程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大众传播现象的学科。

它涉及到广告、公关、媒体、社交媒体、口碑营销等诸多领域。

本文将从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理论模型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大众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群体传播行为和传播效果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信息在大规模人群之间的传递过程,以及这种传递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通过研究大众传播现象,我们可以了解信息如何从传媒到受众,以及受众如何接受和解读信息。

二、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媒体、受众和传播内容。

媒体是信息传递的媒介,包括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

受众是接受和解读信息的个体或群体,他们的特征和行为对信息的传播效果有重要影响。

传播内容是信息的内容和形式,包括新闻、广告、宣传等。

三、大众传播学的理论模型大众传播学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传统线性模型、双向模型和多向模型。

传统线性模型认为信息是从媒体传递给受众,受众passively 接受信息。

双向模型强调受众的反馈和互动,认为传播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多向模型则更加关注受众的主动参与和社交媒体的影响。

四、大众传播学的实际应用大众传播学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领域。

广告是大众传播学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通过研究受众的需求和心理,设计有效的广告策略。

公关是另一个重要领域,通过研究受众的态度和反馈,制定有效的公关策略。

社交媒体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领域,大众传播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交媒体对信息传播和舆论形成的影响。

总结:大众传播学课程涉及到广告、公关、媒体、社交媒体、口碑营销等诸多领域。

通过研究大众传播现象,我们可以了解信息如何从传媒到受众,以及受众如何接受和解读信息。

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媒体、受众和传播内容。

大众传播学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传统线性模型、双向模型和多向模型。

大众传播学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领域,包括广告、公关和社交媒体等。

通过大众传播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代传播环境中的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传播理论研究新传4班陈佳琪2目录大众传播理论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2.把关人理论3.使用和满足理论4.议程设置功能理论5.沉默的螺旋理论6.培养理论7.知沟理论8.大众传播的虚拟环境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作者介绍: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年-1980年),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思想家。

1911年出生于加拿大艾伯塔省埃德蒙顿市,他于1933年在加拿大曼尼托巴(Manitoba)大学拿到了文学学士学位;1934年在同一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此后不久到剑桥大学留学,继续文学方面的研究;1942年获得剑桥博士学位,并在美国多所大学执教。

其间出过许多巨著,主要著作有《机器新娘》(1951年)和《理解媒介》(1964年)。

在社会上有莫大的影响。

于1980年12月31日去世。

产生背景:麦克卢汉早期关于媒介的思想建立在他的导师哈罗德·亚当斯·英尼斯(Harold Adams Innis)的研究基础上。

英尼斯与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文明的精髓,两人都认为历史是由各个时代占据地位的媒介引导前进的。

理论内容:(一)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是人体感官能力的延伸和扩展:文字印刷媒介是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延伸。

(二)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的讯息,也就是说,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可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社会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以及它所带来的可能性和造成的社会后果。

(三)热媒介与冷媒介(1)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明确清晰,接受者无须动员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它本身就是"热的",如照片、广播、电影等。

需要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低(2)冷媒介:提供给受众的讯息模糊、不充分,需要受众予以补充、联想,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高,如漫画、电视、电话等。

(四)地球村在自然社会,口语是主要以传播媒介,人的交往受距离的限制,文学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进入"眼睛的社会"人与人之间联系变得疏远。

电子媒介的出现与普及改变了这种状况,它们以接近于实时的传播速度和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觉上大大缩短,于是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是村庄的一部分。

理论应用案例:以印刷媒介理论为例,麦克卢汉如此分析印刷媒介的社会功能:由于印刷媒介“侧重于通过眼睛接收的信息而不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通过所有感官接收的信息,从而在我们同环境的关系中造成了不平衡。

由于阅读和书写基本上是私人的活动而且涉及是又是抽象化的经验,它们因而使人们‘摆脱部落习惯’,把他们引出组织严密的口传文化,而设置一种同他们的交流活动涉及的显示距离遥远的独处一隅的情况之中。

”对于印刷发展带来的远距离传播的改善,麦克卢汉显然更关心由此带来的用城市取代乡村,或用民族国家取代城邦的社会后果;毫无疑问,他将媒介视为社会发展的动力。

2.把关人理论作者介绍:库尔特·卢因即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1890~1947) 。

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传播学把关人理论创立者,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以人类行为场理论(Field Theory of Human Behavior,简称场论)著称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1890年出生于维也纳,1914年获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一战期间在德军服役,战后在柏林心理分析研究所任职。

1933年移居美国,在斯坦福大学和康奈尔大学任教,后被聘为爱荷华州里大学儿童福利研究所心理学教授。

1944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创建了群体动力学研究中心并任主任。

1947年去世。

产生背景:最早由“二战”时期流亡美国,著名的德国犹太裔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提出。

理论内容:传播者不可避免地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即守门),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

理论应用案例:见诸报端与屏幕的大小新闻以及其他媒介产品,都是经过了诸如记者,编辑,总编等系列“把关人”之手,才得以和受众见面。

把关其实就是一个过滤信息的过程,是媒介再现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媒介构建结构化的社会环境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极为重要的影响着公众对社会环境的认知与判断。

3.使用和满足理论作者介绍:伊莱休·卡茨(Elihu Katz)生于1926年,美籍以色列社会学家。

作为一名社会学家,他一生却致力于传播学的研究,并为传播的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其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卡茨先后任职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南加州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以及以色列希伯莱大学和耶路撒冷大学,并与不同学科——包括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和传播学——的众多学者合作。

他的研究曾得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以色列国家艺术发展委员会的资助。

自1992年起,他受聘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校董讲座教授,同时兼任以色列耶路撒冷大学社会学和传播学教授及应用社会研究所所长(现已从该大学退休),目前任教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安纳博格传播学院(the Annenberg School for Communication, Upenn, USA)。

产生背景:70年代的早期和中期,一些传媒研究学者强调应该对媒体消费的各种动机或寻求的各种满足(GratificationSeeking)和人们是否得到满足(Gratificationobtain)这两个不同概念加以区别。

研究者经常发现,寻求满足和实际获得的满足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人们在媒体消费的行为中产生变化以减少两者之间的差异。

菲利普oo帕尔姆格林认为只有在稳定不变而且缺少选择,传媒体系缺乏相应变化的的环境里,人们想要的满足才与所得的满足相一致。

许多研究显示,人们对传媒的种种满足与许多传媒带来的效果有关。

这些效果包括知识水平、对传媒的依赖性、人们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议程设置、讨论以及不同的政治效果变量。

1981年,温达尔提出"使用与效果"模式,呼吁将效果研究和使用与满足研究结合在一起。

在使用与满足的媒介效果中,"对媒介的依赖"受到人们关注。

温达尔发现人们越是渴望从媒体那里获得满足或是认为他们获得了满足,他们就越会依赖这个媒体。

传媒技术的迅速变革给人们带来更多的选择。

使用与满足的研究者们需要重新思考理论框架,以适应新传播技术发展的需要,探索新媒介带给人们的新的满足。

理论内容:使用与满足理论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能动性,突出受众的地位。

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理论应用案例:我们想本周末去影院看电影,就会通过最近的报刊查询本周影院将会上映电影的有关具体情况;这种了解电影放映情况的阅读行为,就是使用媒介满足的常见示例。

4.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作者介绍:麦库姆斯目前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新闻学院教授。

从事议程设置理论研究三十年。

对传播学研究贡献重大。

麦克斯维尔·麦库姆斯作为议程设置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一直在深入与扩展这项研究,成为该领域的权威学者。

目前,议程设置理论已经涵盖了不同的理论范畴,并跨越地域和政治的限制,成为一个被全世界的新闻传播学者关注的研究领域。

麦库姆斯目前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新闻学院教授。

从事议程设置理论研究三十年。

对传播学研究贡献重大。

唐纳德.肖(Donald L.Shaw),美国传播学家。

产生背景:“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题目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这篇论文是他们在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就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所作的一项调查研究的总结。

1968年,麦克姆斯和肖对总统大选进行了调查,看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有多大的影响。

1972年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其观点主要来自政治学,李普曼的《舆论》最早提出该思想,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理论内容:(1)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2)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3)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4)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

理论应用案例:(1)建立共识,实现对话:通过议程设置,媒介可以使意见相左的团体就某些议题达成某种一致,从而实现不同团体的对话。

(2)提高责任,引导舆论:记者对新闻事件的评判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关注与该事件相关的议题,故记者的责任心就很重要。

(3)构造事件,吸引眼球:公关人员要想捕捉公众的注意力,就应该以恰当的方式来构造相应的媒介事件。

5.沉默的螺旋理论作者介绍: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E·Noelle-Neumann),德国女传播学家。

在对历史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又经过多年的民意调查实证研究,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一种描述舆论形成的理论假设——“沉默的螺旋”。

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并在1980年《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The Spiral of Silence:Public Opinion-Our Social Skin)》一文中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

产生背景:纽曼发现,总有一些观点占上风,于是人们保持沉默而不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大多数人在用自己的态度做出选择时会有一种趋同心态,当个人的意见与所属的群体或周围环境的观念发生背离时,个人会产生孤独和恐惧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