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根据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根据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知识点总结
本文总结了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主要知识点。
下面是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
1. 物质的纯净与混合物质的纯净与混合
- 纯净物质是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例如金子、水等。
混合物
由不同种物质混合而成,例如沙子与石子的混合。
- 可通过物质的物理性质来区分纯净物质和混合物,例如熔点、沸点等。
2. 溶液与晶体溶液与晶体
-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混合形成的,例如盐水就是由盐和水组
成的溶液。
晶体则是由溶液中的溶质结晶形成的固体物质。
- 可通过加热获得水溶液中的溶质的晶体。
3. 物质的质量与密度物质的质量与密度
- 物质的质量用于表示物体的重量,质量可以通过天平来测量。
- 密度是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可以通过质量和体积的比率来计算。
4. 混合物的分离混合物的分离
- 混合物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离,例如过滤、磁力、手工挑选等。
- 分离混合物的方法要根据混合物的性质来选择。
5. 水的重要性水的重要性
- 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物质之一,是生命的基础。
- 可以通过加热水来得到水蒸气,通过冷凝水蒸气来得到液态水。
以上是本文对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知识点进行的总结。
希望对学习该单元的同学有所帮助。
七年级科学第二章第五节、第六节背诵知识点

1、种子植物:能产生种子的植物叫种子植物2、无种子植物:不能产生种子的植物叫无种子植物,无种子植物也叫孢子植物。
3、种子植物可以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种子外有无果皮包被。
4、被子植物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
绿色开花植物都属于被子植物。
5、裸子植物具有根、茎、叶、种子,无花和果实。
6、凡是名字中出现松、柏、杉的,外加银杏和苏铁(铁树)一般都属于裸子植物,其他的只要有种子我们认为都是被子植物了。
7、蕨类:有根、茎、叶的分化,无花、果实、种子,它的叶叫羽状复叶,它的根叫不定根(真正的根)。
常见的有(蕨、胎生狗脊等、满江红、桫椤)。
8、苔藓类:有柔软矮小的茎和叶,无根,更没有花、果实、种子;有些有假根(不是真正的根),因为没有根,所以只能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常见的有(苔藓、地钱、葫芦藓等)。
9、藻类:无根、茎、叶的分化,常见的有(衣藻、团藻、水绵、海带、紫菜等)。
10、单细胞生物:个体微小,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这些生物属于单细胞生物。
(可以是单细胞动物、也可以是单细胞植物、还可以是细菌或者真菌)。
11、单细胞生物既是一个细胞,又同时是一个完整的生物体。
12、衣藻的结构:作为一个植物细胞,它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叶绿体、细胞核;同时作为一个生物体它还具有鞭毛(运动)、伸缩泡(将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眼点(感受光线的强弱)。
13、草履虫的结构:作为一个动物细胞,它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核又分为大核和小核,大核主要管营养代谢,小核主要管遗传);同时作为一个生物体它还具有纤毛(运动)、口沟(摄取食物)、食物泡(消化食物)、伸缩泡(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胞肛(排除食物残渣)。
14、为了摄取食物,草履虫在运动时小头朝前。
15、应该在培养液的表层吸一滴培养液,原因是因为草履虫需要氧气,所以生活在表层;在观察草履虫时,可以在载玻片上放几丝棉花纤维,目的是防止草履虫运动过快,便于观察。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提纲

1.物质与化合物
-物质的概念与分类
-化合物的概念与特征
-化学符号及化学式的表示方法
2.元素与化合物
-元素的概念与特征
-化合物的概念与特征
3.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
-化学式的含义和表示方法
-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表示方法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要素与平衡原则4.化学反应的类型
-化学反应类型的分类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与特征
-酸碱反应的概念与特征
-燃烧反应的概念与特征
-急剧反应的概念与特征
5.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中常见的能量变化
-反应热的概念与计算
-探究燃烧反应的热效应
6.溶液的概念与特征
-溶解的概念与特征
-溶液的组成与性质
-浓度、体积比和质量比的关系7.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电解质的概念与特征
-酸和碱的电离与电解质的特点-非电解质的概念与特征
8.酸与碱的概念与特征
-酸的概念与特征
-碱的概念与特征
-酸和碱的性质及常见实验现象9.盐的概念与特征
-盐的概念与特征
-酸碱中盐的生成
-盐的种类与应用
10.环境中的酸雨与酸碱中毒
-酸雨的形成原因与危害
-酸碱中毒的成因与危害
-酸雨与酸碱中毒的预防和应对
以上是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的知识点提纲,涵盖了物质与化合物、元素与化合物、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溶液、电解质与非电解质、酸与碱、盐、环境中的酸雨与酸碱中毒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相信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与掌握,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化学的基础概念与原理,并能运用到日常生活及实验中。
七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复习资料2.1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2、皮肤的感觉功能:冷觉, 热觉(——手背最敏感), 痛觉——(感受对身体损伤性的刺激,有保护作用), 触觉(——指尖最敏感)3、大脑---------(形成感觉的部位)2.21、声音:物体(固、液、气)的振动。
正在发声的物体为声源。
声音在空气中以声波的方式向外传播。
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传播速度 固体>液体>气体),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3、在15℃的空气中,每秒传播340米每秒。
4、回声: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2.3外耳道收集声波声波的通道鼓膜产生振动 鼓室使鼓膜能正常振动听小骨 传递振动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中耳半规管前庭耳蜗: 耳 内耳感受头部位置变化,维持身体平衡,晕车晕船 具听觉感受器,能产生神经冲动外界声波 外耳道 鼓膜 振动听小骨 耳蜗内听觉感受器兴奋听神经大脑听觉中枢形成听觉耳廓 放大、传递传递二、听觉的形成2.41、光源:自身会发光的物体2、在真空中,光速为30000km/s 或者300000000m/s3光在同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证明光沿直线传播的证据有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影子 。
4、白光色散形成七种颜色,白色光反射所用色光,黑色光吸收所有色光。
紫外线和红外线是看不见的光。
白光是复色光。
5红,黄,蓝称为光的三原色。
6、小孔成像:倒立(上下左右都颠倒)的实像,可以成放大、等大、缩小的像。
2.5一、光的反射: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的表面上时,光会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这就是光的反射。
(水中的月亮)二、入射点:(O )入射光线与镜面上的接触点 入射光线:(AO ) 反射光线:(OB )法线:(ON )通过入射点与镜面垂直的直线(一)音调——声音的高低 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1、频率:物体在1秒钟时间内振动的次数 频率的单位:赫兹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 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振动越慢,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七年级下第二章知识点科学

七年级下第二章知识点科学七年级下的第二章主要讲解了科学方面的知识点,其中包括大量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概念等。
这些知识对于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针对这一章的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帮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知识点。
一、物质和物态变化物质是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要素,我们所接触的一切物质,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有各自特定的物态。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学习到物质的状态变化和状态的判断,并具体讨论了固体的特点和液体的特点,并且着重探讨了气体的物性和特点。
二、温度和热量热量是不同状态的物质之间能量转移的一种形式,而温度则是热量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这个章节中,我们学习了如何测量温度和热量,如何判断一个物质是否发热或者吸热。
另外,我们还具体探讨了气体的温度和热量变化。
三、热能传递热能传递是热力学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热能如何在不同物质之间传递和转移。
在这个章节中,我们研究了热能的传递方式及其特点,如对流、传导和辐射等。
通过学习,我们不仅深入了解了热能的本质,还能更加明确的认识到热能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四、合成和分解在这个章节中,我们学习了如何对某些物质进行合成和分解反应,分析产物和反应物的能量变化。
通过学习,我们能够深入了解物质变化的机制,探讨物质变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认识到物质变化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五、空气和净水空气和水是我们生存必须的条件,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它们的组成,以及如何制取和净化空气和水。
在这个章节中,我们学习了氧气和氮气的特点和制取方法,同时也讲述了净水除臭和杀菌的方法,使我们能够更好的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综上所述,在七年级下科学的第二章中,我们学习了关于物质和物态变化、温度和热量、热能传递、合成和分解以及空气和净水等重点知识点,这些知识将对我们在今后的科学学习和生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规律和环保理念等。
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科学知识点

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皮肤有痛觉、触觉、冷热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7目的: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影响(或干扰)。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它是疏密相间。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在空气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气温每升高1℃,空气中传播速度的距离增加0.6米。
声音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真空。
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
位觉感受器(平衡)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听觉感受器在耳蜗。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迅速张嘴,捂紧双耳,目的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5、乐音的三个特征:a、音调--声音的高低,跟振动的快慢(或频率)有关(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b、响度--声音的强弱,跟振动幅度、离声源远近有关(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c、音色:是声音的品质和特色。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知识点概述第二单元运动和能的多种形式运动的多种形式:机械运动、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
能的多种形式:机械能(动能、势能)、声能、光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生命质能。
运动着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1.固体、液体、气体等一切物体都可具有动能。
2.运动着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3.物体由于被举高或发生形变所积蓄的能,叫势能。
4.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参照物和机械运动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相对运动:相对参照物而言位置发生变化。
相对静止:相对参照物而言位置不变。
机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
1.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形状,可以将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直线运动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速度:(1)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
(2)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v=S/t 速度=路程/时间S=Vt t=V/S(4)单位:m/s km/h 1m/s=3.6km/h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一时间内通过路程的长短。
通过路程长的运动较快,反之运动较慢。
⑵比较同一路程所用时间的长短。
所用时间短的运动较快,反之运动较慢。
平均速度:对于变速直线运动来说,V=S/t表示一段时间内或者一段路程上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1、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我们研究物体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时,总是要选择一个事先假定为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当一个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时,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在做机械运动。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结论将是不同的。
这就是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的路程s与所需的时间t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物体运动的快慢,物理学中把它定义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即v=s/t。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米/秒,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时。
1米/秒=3.6千米/时。
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知识点

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主要介绍了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包括生命的定义、细胞
的结构和功能、遗传等方面。
下面将分别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生命的定义
生命是指生物体具有的一些特征,如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
这些特征是生物体与非生物体的重要区别。
同时,生命的起源也
是一个科学界争论的话题。
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细
胞内含有许多细胞器,如质体、线粒体、内质网、细胞膜等,它
们各司其职,共同协作维持着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
三、遗传
遗传是指生物体的基因传递和变异,是生物体进化中的重要因素。
遗传的本质是基因的传递和表达,包括基因的复制、转录、翻译等过程。
同时,基因突变也是遗传发生的一种重要形式。
以上是本章节涵盖的三个核心知识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今后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下新教材科学第二章
第一节:感觉世界
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
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_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T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T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_而闻不出这
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T 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T味觉细胞(接受刺激)T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T大脑(形成味觉)。
6、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
7、进行P5的活动时,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影响(或干扰)。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_中传播。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C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第三节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
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
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T外耳道T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T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T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T 听神经(传导信息)T 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_。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
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
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
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_ 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_20000赫兹之间。
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第四节光和颜色
1、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
2、光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①小孔成像
②影子的形成③月食、日食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3x 108m/s),空气
15
中次之。
光年是长度单位。
1光年=3X 108米/秒x 365x 24 x 3600秒=9. 4608x 10 米。
3、光的色散: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彩色光带中颜色的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
其中紫色光的折射角最大,红光最小。
所以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混合而
成。
4、 看不见的光:①红外线的应用:红外测温仪、红外夜视仪、红外遥感、红外摄像仪、红外望远镜。
②紫外线的应用:荧光效应、杀菌、消毒。
5、 物体颜色:
a )透明的物体的颜色由透过它的色光颜色—决定(其他色光被吸收)
b )不透明的物体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颜色—决定(其他色光被吸收)
注意:白色物体反射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黑色物体则能吸收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 第五节光的反射和折射 1、 光的反射: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的表面上时, 光会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到 原先的物质
中。
2、 光的反射定律:
① 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
同一平面内;
②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B =a )
【注意】入射角是指 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指 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垂直射入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 三线重合,反射角和入射角都为.0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光路具有可逆性。
3、 在科学上往往用一个 带箭头的直线一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
这样的直线称为光线,期中箭头的指向表示 光的传播方向。
「镜面反射:黑板的反光、后视镜、化装镜 4、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
-漫反射:电影屏幕、植物、墙壁、衣服等
5、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 (光的反射现象)
像和物离镜面的.距离相等,
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像与物的连线和镜面垂直。
像和物体以镜面对称
【注意】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只和物体本身大小有关,和 蜡烛发出的光经镜面反射进入眼中,感觉 反射的光线 An
6、 凸面镜:对光线有 发散作用(如:汽车观后镜_)。
凹面镜:对光线有 会聚作用(如:太阳灶)。
7、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透明物质 斜射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 发生改变。
(注意:当光 垂直入射到界面时,传播方向 不
变).: 8、光的折射定律:
① 光折射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③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Y < a )
④当光从其他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Y > a )
入射銭 C
C
距巨离没有关系
好像是从虚像的位置发射一出来
N
a
I
3
二一—二—{
_j
3、有关凸透镜成像的几个概念:
•焦点F :凸透镜能将太阳光(平行光)会聚成一点,这点叫做焦点。
•焦距f :焦点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
(凸透镜有一对 实焦点,而凹透镜有一对 虚焦点)
•物距u :透镜到物体的距离。
•像距v :透镜到像的距离.
【注意】①折射角是指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②
垂直
射入界面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 法线三线重合,
折射角和入射角都为 0
③ 光发生折射时,光路也具有可逆性。
④ 在界面上发生折射的同时也发生了反射。
8、从河岸上看水中的物体觉得 浅,从水中看河岸上 的树觉的高。
第六节眼和视觉
1
、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有发散光线的作用。
(凸面镜也有发散光线的作
用)
4、凸透镜成像规律(P30) 物体到透镜 的距离U
像的特点 像与透镜的
距离v
应用 倒立或正立
缩小或放大
虚或实
u >2f
倒立 缩小 实 f <v c2 f 照相机 f v u v2 f
倒立 放大 实 f A 2V 幻灯机 u = 2f
倒立
等大
实
v = 2 f
测焦距f u = f
不成像
获取平行光
u V f
正立 放大
虚
放大镜
5、 眼球与折光系统:
眼球由眼球壁(包括角膜、巩膜、视网膜等)及其 内容物(包括晶状体和玻璃体等)组成。
眼的折光系统由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_组成。
物体射出的光线经折光系统的折射, 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倒立缩小的实像),经视神经传入大脑,形成视觉。
6、 虹膜的作用:调节瞳孔的大小,可以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的强弱。
睫状肌的作用:调节晶状体的曲度。
看近处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曲度变大,焦距变小。
8、人的眼睛形成的像是倒立的
盲点:视网膜上无感光细胞的部位。
远点:无尽远
近点:25cm
10、不论是嗅觉、味觉、视觉、听觉它们形成的部位都在大脑
原因 矫正
近视 晶体曲度过大, 或眼球前后径过长 成像在视网膜前 佩戴凹透镜 远视
晶体曲度过小, 或眼球前
后径过短 成像在视网膜后
佩戴凸透镜
7、近视和远视的原因及矫正(图见 P33- 34) 9、视觉限制:
精品文档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