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中语码混杂的特点和成因

合集下载

英汉混合网络流行语现象分析

英汉混合网络流行语现象分析

英汉混合网络流行语现象分析中国网络语言以简短明快的句式和简单易懂的词汇在互联网上文化中大行其道。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混合语言词汇的大量发明,混合英汉语网络流行语出现得更为频繁。

本文将重点分析以混合英汉语网络流行语为特征的网络文化,并从起源及发展趋势、内容特点及范围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通俗语言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混合英汉网络流行语的起源及发展混合英汉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与中国进入网络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国内网络用户以及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网络流行语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混合英汉网络流行语也逐渐发展壮大。

混合英汉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普及期,主要指的是混合英汉网络流行语出现在国内网络上的最初阶段;第二阶段是繁荣期,主要指的是混合英汉网络流行语出现在国内网络上的兴盛阶段,随着各种新闻博客等文化现象的出现,混合英汉网络流行语逐渐成为国内网络上最流行的语言形式;第三阶段是流行期,主要指混合英汉网络流行语不断被用作表达大家口语的语言形式,在国家媒体以及网络文化中越来越普及。

二、混合英汉网络流行语的内容特点混合英汉网络流行语兼具中英文语言特点,以中文句式结构为主体,以英文词汇为辅助。

它主要以拼音缩写形式出现,也给出读音、译文。

其特点是简短明快,词组搭配多变,且多带有趣味性和搞笑性,并丰富多彩,如:“我爱你一生一世”被表达为“ILHYS”,译文为“Ilove you for all the time”;“难受”则被表达为“NS”,译文为“It so sad”等等,这些简洁有趣的表达形式得到了网友的一致欢迎。

三、混合英汉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范围混合英汉网络流行语普遍存在于中国国内网络文化中,如QQ、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均有大量存在,其使用者也多为80后,90后年轻人,尤其是会操作手机的孩子们,因为这些网络流行语简短明快,更有利于在网络上的快速沟通和表达。

此外,混合英汉网络流行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一些媒体报道中,如新闻报道、文化报道等,以其新颖奇特的形式丰富了新闻报道的内容,也大大拓展了国内语言文化的范围。

基于社会语言学分析网络语言的特点、成因-社会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基于社会语言学分析网络语言的特点、成因-社会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基于社会语言学分析网络语言的特点、成因-社会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的使用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交流工具,在这一交流过程中便产生了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是指与网络有关的所有语言形式,包括网络中的专业术语和人们在交流过程中所使用的交际语言。

而狭义的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网上交流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符号,即通过汉字、拼音、字母、数字、表情等辅助手段在网上进行交流的语言形式。

由于它简洁、方便、有趣、形象、生动,因此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

人们在使用网络语言的同时,也在不断改变着自己的语言习惯和交流方式。

而本文则主要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重点分析后者。

社会语言学研究人们的言语与其社会身份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从使用语言的人与社会来研究语言对社会地位的反映;另一方面,对使用某语言的社会及个人使用的语言进行深入研究。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交际语言,即人们在网上进行交际时所使用的语言,是一种语言变体,而语言变体正是社会语言学所研究的对象。

因此,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分析网络语言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其发展趋势。

一、网络语言的特点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有别于传统交流方式的交际符号,由于其简洁生动、形象幽默,日益受到广大网友的偏爱。

具有以下特点:(一)符号化网络交流并不是人与人之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单纯的文字并不能传递人们丰富的情感,可以将网络语言中一些没有实在意义的符号组合在一起,模拟表情,用来表示各种各样的意义,以满足人们交流的需求,例如::-)(表示微笑)、:-((表示撇嘴)、:-0(表示惊讶)等,特别是在QQ聊天时,网上提供了很多丰富的表情语言供我们根据自己的情感表达需要进行选择,这样的交流方式既避免了人们输入文字的,又使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幽默、诙谐。

(二)数字化在网络交流这一平台中,我们也可以运用数字及其谐音来表达各种特定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从“打call”分析由混合语码形成的网络流行语

从“打call”分析由混合语码形成的网络流行语

从“打call”分析由混合语码形成的网络流行语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和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网络流行语也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特别是随着年轻人在网络上的活跃,各种形式的网络流行语也不断涌现。

以“打call”为代表的混合语码形成的网络流行语尤其引人关注。

这些网络流行语不仅反映了当下的文化和社会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日常交流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打call”这一网络流行语入手,探讨混合语码形成的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及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混合语码。

混合语码,指的是一种带有多种语言或元素的语言形式。

在网络和社交媒体中,人们经常会使用多国语言、网络术语和特殊的表情符号来进行沟通,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即混合语码。

而“打call”正是由混合语码形成的网络流行语之一。

“打call”最初是起源于韩国的一种表演艺术术语,在舞台上指的是观众为表演者加油鼓劲。

而在网络流行语中,“打call”所代表的含义则与其本来的涵义有所不同。

在如今的网络语境中,“打call”通常用来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的支持、鼓励或赞美。

当一个明星发布了一条重要动态,粉丝们纷纷表示“打call”来表达自己对这个消息的心情。

值得一提的是,“打call”这一网络流行语并不只是在中国流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社交媒体上也广泛使用。

这也反映了混合语码形成的网络流行语具有国际化的特点,不受语言和地域的限制,极大地扩展了它的影响范围。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对于全球化的影响。

在网络流行语“打call”中,混合语码的特点得到了充分展现。

在这个网络流行语中,穿插使用了中文和英文,也会出现一些网络术语和表情符号。

“给TA打call”、“我来打call”、“#打call#”等等。

这些语言元素的混合使用极大地丰富了这一网络流行语的表达方式,也增加了表达者和接收者之间的共通性。

混合语码形成的网络流行语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由于混合语码包含了多种语言元素,使得这些网络流行语更容易被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们所接受。

网络媒体语言语码混用现象研究

网络媒体语言语码混用现象研究

网络媒体语言语码混用现象研究摘要:网络媒体的语言为了迎合读者的口味并吸引读者阅读会使用新奇的语言表达方式,语码混用就是很突出的一种方式。

本文在对网络媒体语言语码混用现象的实例进行大量收集的基础上,从网络媒体语言的定义与分类入手进行细致分析,力求揭示网络媒体语言语码混用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负面影响。

关键词:网络媒体语言;语码混用;产生原因;负面影响1 引言网络媒体语言与传统媒体语言相比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

网络媒体为了吸引读者,它的语言不仅生动活泼,形式多变,更具有一种新奇性,语码混用现象就是这种特性比较突出的表现。

2 语码混用的定义与分类语码混用指“同一句话、同一个段落、同一篇文本中出现两种或多种语码的交替使用”1网络媒体语言的语码混用现象可以根据语码的类型分为以下几类:2.1 汉语语码和英语语码混用这类语码混用主要是在汉语的句子中插入英语句子、短语、单词、字母、英语词缀和英语缩写等。

例如:(1)OCTEA NOVA腕表仿水晶制作。

(2)限时抢购ing。

(3)下载APP抢红包,惊喜不断抢不停。

(4)我们要为民警打call。

上面的几个例子中,(1)属于专有名词,OCTEA NOVA是品牌名称,(2)属于英语词缀,ing是英语一般现在时的词缀。

(3)属于缩写,APP是英语Application 的缩写形式,意为应用程序。

(4)中的call是一个单词,它跟前面的汉语“打”放在一起使用形成一个流行语“打call”。

2.2 汉语语码和拼音语码混用这类语码混用主要是在汉语的句子中加入汉语拼音的音节或拼音的首字母缩写,增强文本的娱乐性。

例如:(1)除了合理运动,饮食同样hin重要。

(2)宝宝们最向往的石榴光肌肤,有了TA们才会更加生机满满。

(3)有了这些健(měi)康(wèi)营(bú)养(pàng)的食物,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以上例子中(1)用汉语拼音标注方言语音,hin就是“很”的方言语音,这个音节中把舌面后半高元音e发成了舌面前高元音i。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符号;表达渠道;从众心理【中图分类号】g640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使用,网络逐步成为人际沟通的重要方式。

网络空间出现了一些词语、短语、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其使用的频率比较高,使用范围比较广,我们将其称为网络流行语。

笔者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与形成原因。

一、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一)网络流行语呈现出口语化和符号化的特征网络流行语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语言用语,它更加随意,其中部分流行语是网民为了提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进行拼装的结果,因而呈现出口语化和符号化的特征。

比如”我倒”、”我勒个去”、”给力”、”打酱油”等语句,其中很多都是地方方言,有些是日常表达的另类运用,他们都呈现出网络流行语言的口语化特征。

(二)网络流行语集中反映社会热点事件语言作为人际沟通最为重要的工具,它敏锐地反映出社会的发展变化,网络流行语更是如此。

它大多源自对现实世界的关注,是一种观点和立场,也是一种另类的民意表达。

尤其是那些来自于新闻热点事件的网络流行语,凭着自身的超级传播力和巨大影响力,逐渐将公众事件变成了代表某种社会现象的抽象符号,并在一定时期形成热点舆论。

比如”我爸是李刚”反映出网民对公权力的不信任,”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油他去”等网络流行语表达出当前我国民生领域的物价上涨问题。

(三)网络流行语体现出跨媒体传播的特性一方面,有很多语言是先在传统媒体中出现,之后在广大网友的引用和改造之下在网络上走红的。

比如”此处省略xx字”的流行语便来源于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小品《同桌的你》的台词,”甄嬛体”“若能......想必是极好的”、”倒也不负恩泽”来源于电视连续剧《后宫甄嬛传》。

另一方面,一些流行语本来是某一网络空间的特定用法,但传统媒体借用使其流行开来。

比如”淘宝体”“亲,......”最早见于淘宝网卖家对买家的亲切称呼,平面媒体的借用使得”亲”成为网络流行语,并成为网民广泛使用的”淘宝体”。

网络语言中语码混杂的特点和成因

网络语言中语码混杂的特点和成因
第2 卷 第5 2 期
20年9 0 9 月
长 春 理 工 大 学 学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 u a o C a g h n ie i f ce c n e h oo y S ca S in e dt n) o r l f h n c u v r t o S i ea d c n lg ( o il c c s io n Un s y n T e E i
V0 _2 No. l2 5 Se 20 9 p. 0
网络语言 中语码混杂 的特 点和成 因
谢群草 ( 南 学 重 47 ) 西 大 , 庆,01 0 5
[ 摘 要] 网络语言作为介干 口语和书面语之 间的一种新语体, 逐渐引起人们 的关注。在我 国, 网络语言常常呈现出 以汉语为主 、 英语为辅 , 糅合数 字和字母的语码混杂状态。 网络语 言这一特殊语言现象 的特点和成因进行分析 , 对 认为 社会 文化语境为其形成提供可能条件 , 目的是取得幽默诙谐生动的修辞效果, 经济省力原则是其产生的动力 , 而礼貌原
R( O 人品 ) 有问题, 。谐音字母则 主要是用英文字母 与英文 ’ 等
单词发音相同或相似来谐音 , ℃u se o 如‘ (e u再见 )。 y ’ 字母混 ’ 合一般要大写 , 对其理解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和推理能力。 有
时 相 同 的 字母 在不 同 的语 境 中会 有 不 同 的意 思 , ‘ s 可 以 如 ‘' P’
则 制 约着 网络 语 言 中语 码 混 杂 的形 式 。
[ 关键词] 网络语言; 语码混杂; 社会文化; 经济原则 ; 礼貌原则
[ 中圈分类号] H1 3
[ 文献标识码] A
[ 作者简介 ] 谢群 草( 94

网络引起语言变异的原因、规律以及方式的分析报告

网络引起语言变异的原因、规律以及方式的分析报告

网络引起语言变异的原因、规律以及方式的分析报告随着网络的开展,网络与我们的社会越来越接近,越来越融合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人们的生产、生活乃至思维方式等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宏大的改变。

由于语言作为信息载体总是能快速充分地反映出社会的各种变化,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交际的频繁,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人的生活。

我们通常所说的网络语言,是指网民在网络交际互动时使用的交往语言或称网络交际语言。

从技术上说,它是网络特殊的产物,与网络交际的技术语境密不可分。

虽然形式上它是文字语言,而实际上是建立在数字化技术之上的对日常交流语言的一种重塑。

近年来我国许多学者也对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作了分析,本文以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为理论框架,分析网络语言现象,对网络引起语言变异的原因.规律以及方式进展分析。

由于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网民的社会背景,职业,性别,年龄,和程度等等因素都被遥远的空间和网络隐匿,因此在网络世界中人人都是平等的。

正因为这种人际关系的改变,对“合作原那么”和“礼貌体系”也有所影响,本文从“合作原那么”和“礼貌体系”的角度分析网络变异的规律。

2.1数量原那么数量原那么要求使所说的话正好满足当前交谈所需的信息,所说的话不要多于需要的信息。

网上聊天多以问答的形式出现,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在网上聊天时,为节省时间,常常做出包含信息较少的答复。

此外,网络交际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以书面交际为主,网民需要通过计算机输入字符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同时上网是需要计费的,因此人们为了省时,省力,省钱,常做出包含信息较少的答复,例如用“嗯,哦,啊……”等或者用QQ表情来答复对方的问题。

2.2质量原那么质量原那么要求所说的话要力求真实,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由于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交际的双方都不知道彼此的各种真实信息,而是以网名和IP地址作为网络身份进展交谈,因此在交谈中一方可能会提供给另一方虚假信息,或者欺骗对方,而对方无法判断网络交际中信息的客观真实性。

浅析语言模因作用下的语码混用现象优秀论文

浅析语言模因作用下的语码混用现象优秀论文

浅析语言模因作用下的语码混用现象优秀论文浅析语言模因作用下的语码混用现象优秀论文语言接触的最重要方面是使用、融合及形成“混合语言”。

(杨永和,2010)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之间的交流变的越来越频繁,而语言间的相互接触,出现了一种新的语言现象,在汉语的词汇和词组中,夹杂着英语的语码混用(code-mixing)现象。

语码混用是涉及社会文化认知心理、交际目的、特定语境等多种因素的语言行为,也是一种与语用意图、目的密切相关的交际策略,因此研究视角应是“宏观的”,而且还应是“多维的”。

(冉永平,2006)模因理论是今年来语言学者们研究和热烈讨论的一种新的理论,其复制和传播的特点为我们重新阐释语码混用现象提供了新的思路。

1 模因与模因论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的理论模式,本质是试图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及文化传承性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

1976 年,牛津大学著名学者理查德道金斯在撰写《自私的基因》一书中首次提出文化信息单位——模因,他认为文化的进步和发展都需要模因的复制和传播(Dawkins,1976)。

后来Dawkin 的学生 Blackmore 在专著The Meme Machine 一书中发展了这个理论,进一步将模因论引入语言进化研究领域。

Blackmore指出:“当某种思想或某种信息模式出现,在它引导别人去复制它或别人对它的重复传播之前,它还不算模因。

只有当这种思想或信息模式得以传播,仿制时它才具有模因性(Blackmore,1999)。

”在国内,何自然、何雪琳发表的《模因论与社会语用》一文中开创了模因理论在中国语言研究与教学应用的先河(何自然、何雪林,2003)。

随后,陈琳霞、何自然明确提出了语言模因论,用进化论的思维方式分析语言的发展(陈琳霞、何自然,2006)。

自此,模因论在我国被广泛运用于翻译、语言教学、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研究。

2 语言模因作用下的大学校园流行语中语码混用现象流行语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它的产生和发展折射社会的变化和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的每项细微的变化和发展都会在语言中以及时而适当的方式表现出来。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作为一种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网络语正在形成。

萨丕尔(1997)在《语言论》里说:“语言有一个底座……语言也不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

”网络语是在网络文化这个大背景下生成的,它不是无源之水,也不是一种独立的语言,而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

近年来,不少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网络语言的问题,例如Christal(2001)对邮件、聊天室等网络语的语言特点作了深层次的讨论。

董启明(2001)从语体角度分析万维网键谈的文体特征。

刘绍忠(2002)从语用角度分析电子邮件写作。

秦秀白(2003)指出网络语言是一种功能变体,其标志性特征是变异性和个性化。

金志茹(2004)从社会语言学的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话语转化等角度分析了网络语言的特点。

也有学者(如金志茹,2007)从语言规范角度进行分析。

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网络语指广大网民在博客、QQ、BBS和MSN等场所使用的语言。

在我国,网络语言存在着严重的语码混杂(code-mixing)现象,例如:“I服了U (我服了你)”,“感觉很high”,“RP有问题(人品有问题)”,“3Q (谢谢你)”等。

这种语言的交流方式以汉字为主流,英语、汉语拼音和数字符号只是辅助性符号(何洪峰,2003)。

这种语码混杂现象曾引起一些语言学家的担忧,认为其不利于汉语的规范,但它的产生并非偶然,甚至有一些网络语被运用到口语和书面语中。

本文以狭义的网络语为研究对象,主要对其语码混杂的类型和特点进行分析归纳,进而探讨其成因。

一、网络语言中语码混杂的类型和特点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网民更能够自由随意地使用新颖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交流,谐音、拼音简写、英文简写等方法的时常运用形成了网络流行语。

“它是一种特殊的口语,是人们在网上交际时使用的别致、活波而新鲜的词语。

”(黄涛,2003)网络语言常常呈现出语码糅合和混杂的特征,汉字、英文、字母和数字被网民同时运用到网络交流中,从而形成了现在网络语言中常见的语码混杂现象①。

这种语码混杂多采用字母省略、谐音和拼凑等方法构成。

(一)中文和英文混合许多中国网民在进行网络交流时,经常夹杂英语。

而这种语码混杂很多时候以汉语为主,英语以个别单词或词缀插进去。

一般来说,这种表达有相对应的中文说法。

例如:“晚上有party”,“很happy”,“给我发email”,汉语中也有“晚会”、“高兴”和“电子邮件”等相应的词汇。

也有少数词汇,因为汉语表达不是很清楚而直接用英语表达,如:“我不是XX的fans (热情支持某人、某事或某项运动的人)”,“你真in(你很时髦)等”。

又比如“阅读ing”可以用“正在阅读”来表示,但很多地方用了英文粘着词素-ing的方式表达。

类似的还有-ed词缀,表示已经完成。

用英文表达的部分多是名词词组、形容词、动词和副词。

这一类混合某种程度上属于语码转换范畴,马伟林(2004)将这种以汉语为主而混杂英语的语言变体称之为“网络皮钦语”。

(二)中文和字母混合文字和字母一起使用也较为频繁,可以分为两类:纯粹的首字母缩写和谐音字母。

前者指用英语单词或是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来取代词语或断句。

如“E时代”、“IT精英”、“他RP(人品)有问题”等。

谐音字母则主要是用英文字母与英文单词发音相同或相似来谐音,如“CU(see you再见)”。

字母混合一般要大写,对其理解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和推理能力。

有时相同的字母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意思,如“PS”可以指“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也可以指“Postscript(附言、顺便说一句)”。

(三)中文和数字混合阿拉伯数字输入快捷,被广泛地运用到网络语言中,但数字往往易认却不易解读。

谐音表义原则是网络数字语言的最大特点和解读关键。

解读数字语时,须迅速反应调节该音节与类似音节的语素意义,在数字读音和与其相同相似音节的诸多语素意义之间,构架通联桥梁,确定每个数字符号的即时意义。

如“爱你1314(一生一世)”、“886(拜拜了)”、“9494(就是就是)”、“770(亲亲你)”等。

部分数字与它们所表达的意义第22卷第5期2009年9月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22No.5Sep.2009网络语言中语码混杂的特点和成因[摘要]网络语言作为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一种新语体,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我国,网络语言常常呈现出以汉语为主、英语为辅,糅合数字和字母的语码混杂状态。

对网络语言这一特殊语言现象的特点和成因进行分析,认为社会文化语境为其形成提供可能条件,目的是取得幽默诙谐生动的修辞效果,经济省力原则是其产生的动力,而礼貌原则制约着网络语言中语码混杂的形式。

[关键词]网络语言;语码混杂;社会文化;经济原则;礼貌原则[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谢群草(1984之间有相对稳定的关系,如“0”一般代表“你”,“5”代表“吾(我)”或者表示哭声“呜”(如“555”)。

(四)数字和字母混合数字和字母的组合比较复杂,随意性很大,初次接触时很难理解。

谐音和首字母缩写为其特点。

如“F2F”、“4U”、“3ks”、“me2”等。

在“F2F”中,“F”是英语单词“face”的缩写,“2”的英语发音和“to”接近,合起来表示一个英语词组“face to face(面对面)”;“4U”中,“4”的英语读音和“U”字母读音结合谐音为“for you(为了你)”。

二、网络语言中语码混杂的成因(一)社会文化语境的影响英语日益成为一种全球性语言,在互联网上英语表达占很大比例。

美国是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源地,现在很多操作系统和网络搜索软件也都是美国人发明的。

英语在网络上的地位因美国文化的强大而进一步确立,英语在计算机、互联网的专业术语中最通行。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背景上差别很大,英文中有一些文化局限词在中文中没有表示对应概念的词汇,或只有部分概念相同,这些词汇即使翻译成中文,也往往只能将其音译。

在这种情况下,网民往往会采用英文来代替中文表达。

如“flash”、“fans”这样的英语表达形式已被大众接收。

另一方面,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统计,目前有85.8%的网民的年龄在18~35岁之间,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占84%。

较高的外语水平为网络语言中的中英语码混杂提供了条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也加入网民行列,年轻人思想活跃,更加乐于表现自我,接收新事物较快,崇尚非主流,要求摆脱束缚,展示个性。

他们对网络中用英语、数字或是字母混合来交流的方式表现出宽容的态度,同时也运用甚至参与其创造。

(二)修辞效果的影响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主要通过键盘,没有语音语调或手势、面部表情等手段来传递信息,网民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以先有的语言文字为基础,运用各种方法创造独特的音形义结合体来有效地传递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I服了U”比直接用中文表达显得风趣幽默。

在网络社区里,还有很多既表意又传神的拟声词,如“5555555”拖长了呜咽声音的模拟,表沮丧或痛苦或同情,若换成“呜”就会显得生硬。

类似的表达法如“哇KAKA (笑声)”表示开心激动,“MUA”是亲吻时发出的声音。

拟声词通过听觉的刺激,达到直观生动的效果。

如“Zzzz”来源于日本漫画,表示睡觉的意思,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为了增加词的表意性和生动性,“4U”和“3ks”这类混合起初可能由作者或使用者临时拼凑而成,但其本身带有幽默和诙谐的色彩。

在中文的映衬下,英语、数字和字母更容易引起对方的注意。

谐音在口头交际中效果不太明显,但在网络交谈时,把书面的视觉感受转化为口语的听觉效果,诙谐和幽默就产生了。

(三)语用原则的影响1.经济原则的影响Martinet(1962)为探讨语音变化提出一种假说,这种假说认为人们在保证语言完成交际功能的前提下,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言语活动中力量的消耗做出合乎经济要求的安排。

要尽可能地“节省力量的消耗”,使用比较少的、省力的、已经熟悉了的或比较习惯的、具有较大普遍性的语言单位。

人们使用语言交际时,总是力求用最小的努力去达到最大的交际效果。

从信息传递角度看,简约、缩略的语言表达要比复杂、累赘的表达更能迅速地传递人们的思想感情。

信息传递不仅要准确,而且应该在最大程度上既快速又节省。

在高速运转的信息社会,交流变得简约化。

语言用来传递信息、阐明事理的功能成为语言的第一功能。

为了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必然要求语言符号形式上的简化。

人类言语的创造运用存在着经济学中效用最大化的驱动原理,即省力原则。

按照Zipf(1949)的说法,我们在用语言表达思想时感受到两个方向相反的力的作用,即单一化的力和多样化的力,它们在说话时共同作用,一方面希望尽量简短,另一方面又要让人能够理解,要使每个概念都能用一个对应的词来表达,从而让听者理解起来最省力。

网络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它不于与口语和书面语,是一种以电脑键盘提供的符号系统,以电脑软件中文拼音输入法为编码工具。

电脑输入工具主要是键盘,因此网民经常用键盘上的字母或数字来简化语言,英语作为一种字母文字也被充分的利用。

网络信息社会高效快速的特点使网络语言呈现语码混杂特点。

例如,用英文字母或数字代替汉字(如“E时代”、“9494[就是就是]”等),缩略语代替单词(CU),词缀-ing表正在进行的动作等等。

语言经济学中的言语配置最优化要求在最短时间内传递最大的信息量。

网络语言的语码混杂现象正好体现了经济学中的省力原则。

2.礼貌原则的影响Leech(1983)指出,人们违反合作原则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出于礼貌,因此人们在交际时遵循礼貌原则,尽量使自己受损他人受益。

根据Verschueren(1999)提出的社会规约顺应,语言使用者在交际中动态的顺应或遵守了社会规约,或出于交际的需要违背了社会规约,当交谈中会违背社会规约或礼貌原则时,使用语码转换可以起到回避的作用,使参与者避免难堪,也使得话语更含蓄、更间接地为他人所接受。

网络语言本来是在网络媒体广泛运用下产生的新语体。

在网络这一虚拟的空间里,交际者的身份特征大多被隐匿,人们可以随意言说。

所以,网民在交流中会用到一些有贬义或是消极语义特征的词语,尤其是发泄情感和表达意见时。

为了淡化这些消极特点,避免交际中的尴尬和争吵,同时也为了交流方便快捷,使用字母和数字谐音成了最佳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属于网络委婉语表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