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碳酸盐含量的测定

合集下载

油层物理实验报告.

油层物理实验报告.

油层物理实验报告目录实验一岩石孔隙度的测定 (3)实验二岩石比面的测定 (6)实验三岩心流体饱和度的测定 (9)实验四岩石碳酸盐含量的测定 (12)实验五岩石气体渗透率的测定 (14)实验六压汞毛管力曲线测定 (17)中国石油大学(油层物理)实验报告实验日期:2010/10/20 成绩:班级:石工08-X班学号:0802XXX 姓名:XX 教师:XXX同组者:实验一岩石孔隙度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巩固岩石孔隙度的概念,掌握其测定原理;2.掌握测量岩石孔隙度的流程和操作步骤。

二.实验原理根据玻义尔-马略特定律,在恒定温度下,岩心室体积一定,放入岩心室岩样的固相(颗粒)体积越小,则岩心室中气体所占体积越大,与标准室连通后,平衡压力越低;反之,当放入岩心室内的岩样固相体积越大,平衡压力越高。

绘制标准块的体积(固相体积)与平衡压力的标准曲线,测定待测岩样平衡压力,据标准曲线反求岩样固相体积。

按下式计算岩样孔隙度:式中,Φ-孔隙度,%; Vs-岩样固相体积,cm3;Vf-岩样外表体积,cm3。

三.实验流程与设备(a)流程图(b)控制面板图1 QKY-Ⅱ型气体孔隙度仪仪器由下列不见组成:①气源阀:供给孔隙度仪调节低于10kpa的气体,当供气阀开启时,调节器通过常泄,使压力保持恒定。

②调节阀:将10kpa的气体压力准确的调节到指定压力(小于10kpa)。

③供气阀:连接经调节阀调压后的气体到标准室和压力传感器。

④压力传感器:测量体系中气体压力,用来指示准确标准室的压力,并指示体系的平衡压力。

⑤样品阀:能使标准室内的气体连接到岩心室。

⑥放空阀:使岩心室中的初始压力为大气压,也可使平衡后岩心室与标准室的气体放入大气。

四.实验步骤1.用游标卡尺测量各个钢圆盘和岩样的直径与长度(为了便于区分,将钢圆盘从小到大编号为1、2、3、4),并记录在数据表中;2.将2号钢圆盘装入岩心杯,并把岩心杯放入夹持器中,顺时针转动T形转柄,使之密封。

土壤碳酸盐的测定气量法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

土壤碳酸盐的测定气量法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

土壤碳酸盐的测定气量法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土壤碳酸盐测定气量法的影响因素,并确定最佳测定条件。

实验原理:土壤碳酸盐是指土壤中可溶性钙、镁等离子与二氧化碳反应形成的碳酸根离子(HCO3-)。

测定土壤碳酸盐的方法有多种,其中气量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将一定量的样品加入到含有已知浓度的酸和碱溶液中,通过测量气体体积的变化来计算样品中碳酸盐的含量。

影响因素:1.酸度:酸度对测定结果的影响较大,过低或过高的酸度都会使测定结果偏离真实值。

2.pH值:pH值对测定结果也有影响,通常情况下,pH值在6~8之间较为适宜。

3.温度:温度对反应速率有一定影响,一般认为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4.氧气压力:氧气压力会影响反应速率和产生气体的量,通常情况下,氧气压力为0.1MPa时效果较好。

5.样品质量:样品质量越大,测定结果越准确。

实验步骤:1.根据标准操作程序准备样品和试剂。

2.将样品加入到含有已知浓度的酸溶液中,记录下初始气体体积V1。

3.加入适量碱溶液,使pH值达到7左右,记录下气体体积V2。

4.根据反应方程式计算出样品中的碳酸盐含量。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气量法测定土壤碳酸盐的曲线图,如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酸度的增加,气体体积逐渐减小;随着pH值的升高,气体体积逐渐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体积逐渐增大;随着氧气压力的增加,气体体积逐渐增大;随着样品质量的增加,气体体积逐渐减小。

结论:综合上述结果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酸度对测定结果影响较大,应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

2.pH值在6~8之间较为适宜。

3.温度对反应速率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

4.氧气压力对反应速率和产生气体的量有一定影响,但也不是主要因素。

5.样品质量越大,测定结果越准确。

同位素地质—碳酸盐矿物和岩石中碳氧同位素组成的测定—质谱法

同位素地质—碳酸盐矿物和岩石中碳氧同位素组成的测定—质谱法

FHZDZTWSDZ0017 同位素地质碳酸盐矿物和岩石中碳氧同位素组成的测定质谱法F-HZ-DZ-TWSDZ-0017同位素地质—碳酸盐矿物和岩石中碳氧同位素组成的测定—质谱法1 范围本方法适用于方解石、文石、白云石、菱铁矿等碳酸盐矿物和石灰岩等岩石以及由碳酸盐组成的珊瑚、贝壳等化石的碳、氧同位素组成的测定。

2 原理碳酸盐试样在真空条件下与100%磷酸进行恒温反应,用冷冻法分离生成的水,然后收集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用气体质谱计测定碳、氧同位素组成。

3 试剂3.1 去离子水,二次蒸馏水。

3.2 过氧化氢,分析纯。

3.3 汽油。

3.4 无水乙醇。

3.5 真空油脂。

3.6 重铬酸钾,分析纯。

3.7 液氮。

3.8 无水乙醇——液氮冷冻剂:由无水乙醇和液氮配制。

3.9 钢瓶氮气。

3.10 五氧化二磷,分析纯。

3.11 磷酸[ψ(H3PO4)=85%,ρ=1.55g/mL],分析纯。

3.12 磷酸[ψ(H3PO4)=100%]:由五氧化二磷和磷酸磷酸[ψ(H3PO4)=85%]配制,可采取两种方法配制。

3.12.1 将磷酸[ψ(H3PO4)=85%]装入磨口锥形瓶中,放在电动加热磁力搅拌器上,边搅拌边缓慢加入五氧化二磷,用冷毛巾冷却锥形瓶。

当密度达到1.85时(可视稍过饱和为止),放置过夜,即可使用。

配好的磷酸[ψ(H3PO4)=100%]放入干燥品中保存,以防止吸收空气中的水分.3.12.2 称取367g五氧化二磷置于2000mL烧杯中,缓慢加入500mL磷酸[ψ(H3PO4)=85%],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待五氧化二磷溶解后,再加入少量重铬酸钾,搅拌均匀。

将烧杯敞口放置在电炉上,以可调变压器调节温度至200℃,保持7h后并闭电炉,放置过夜。

第二天,向烧杯中加入1.5mL过氧化氢,搅拌均匀。

再将烧杯敞口放置在电炉上,加热升温至220℃,保持5h 后关闭电炉,待磷酸冷却至60℃~70℃后,倒入磨口锥形瓶中,置于干燥器中备用。

油层物理实验指导书

油层物理实验指导书

油层物理实验指导书石玲、刘玉娟编油气田开发教研室二○○九年十月前言《油层物理实验指导书》是按照《油层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的,适合于石油工程、钻井工程、油气田开采、资源勘探、资源勘查等专业的本、专科生使用。

本指导书中的实验是《油层物理》课程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

全书共分五个实验,其中实验一为综合性实验。

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巩固相关理论知识,熟悉各种仪器设备在实验项目中的使用方法,锻炼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掌握实验内容和实验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尽可能按照指导进行,以帮助其加深理解、增强记忆。

目录《油层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3)油层物理实验室学生实验守则 (6)实验一砂岩的粒度组成分析 (7)实验二储层岩石孔隙度测定实验(饱和煤油法) (14)实验三储层岩石含油含水饱和度测定 (17)实验四储层岩石绝对渗透率测定(气测渗透率) (21)实验五岩石碳酸盐含量测定 (24)《油层物理》课程教学大纲开课单位:油气田开发教研室课程负责人:唐洪俊适用于本科石油工程专业教学学时:48学时一、课程概况《油层物理》课程是石油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储层流体与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不同流体与岩石孔隙表面的相互作用和岩石中孔隙大小分布以及储层中多相渗流特性的基本理论和研究的基本方法,为学生学习后续《渗流力学》、《油藏工程》、《采油工程》等课程,并为将来的石油工程岗位和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主要有《高等数学》、《大学化学》、《物理化学》、《石油地质基础》和《工程流体力学》等。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主要有《渗流力学》、《油藏工程》、《采油工程》、《油气井试井》、《油层保护》、《提高采收率》和《油藏数值模拟》等。

二、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油层流体在高温高压下的物理性质和研究油层流体高温高压下的物理方法,理解油藏烃类的PVT变化规律以及油藏物质平衡的概念及方法;掌握油层岩石各物性参数的概念、测定方法以及影响这些参数的因素;掌握不同流体与岩石孔隙表面的相互作用和岩石中孔隙大小分布以及储层中多相渗流的基本特性。

碳酸盐岩储层评价方法及标准

碳酸盐岩储层评价方法及标准

碳酸盐岩储层评价一、储层岩石学特征评价1、内容和要求(1)颜色;(2)矿物成分、含量、结构等,其中矿物结构分粒屑结构、礁岩结构、残余结构、晶粒结构。

粒屑结构:要求描述粒屑组分、含量、基质、胶结物等特征。

粒屑组分描述应包括内碎屑、生屑和其他颗粒(鲕粒、球粒、团粒)的大小、形态、分选、磨圆、排列方向、破碎程度等方面的内容。

对鲕粒还应描述内部结构;粒屑含量是指采用镜下面积目估法或计点统计法确定各种碎屑的含量;基质(一般把粒径<0.032mm的颗粒划为基质=成分、含量、颗粒形态、结晶程度、类型、成因及胶结物(亮晶)成分、含量、晶体的大小、结晶程度、与颗粒接触关系、胶结物形态(栉壳状、粒状、再生边或连生胶结)、胶结世代及胶结类型等都是应描述的内容。

礁岩结构:分析原地生长的生物种类、骨架孔隙的发育情况,确定粘结结构类型(叠层状、席状、皮壳状)、规模大小及成因;分析异地堆积的类型(分散礁角砾、接触礁角砾)、成因、各类礁角砾的大小和含量,描述其形态、分布等。

残余结构:确定原结构类型、残余程度,分析成因。

晶粒结构:描述晶体形态、晶粒间接触关系以及晶间孔发育和连通程度,确定晶粒大小、各种晶粒的比例。

(3)沉积构造物理成因构造a.流动构造:确定类型(冲刷痕、皱痕、微型层理及渗流砂),描述形态、大小和排列方向;b.变形构造:确定类型(滑塌构造、水成岩墙),描述特征;c.暴露构造:确定类型(雨痕、干裂、席状裂隙、鸡丝构造、帐蓬构造),描述特征;d.重力成因构造:确定类型(递变层理、包卷构造,枕状构造、重荷模构造),描述特征。

化学成因构造a.结晶构造:确定类型(晶痕、示底构造),描述特征;b.压溶构造:确定类型(缝合线、叠锥构造)描述特征;c.交代增生构造:确定类型(结核、渗滤豆石),描述特征。

生物沉积构造a.生物遗迹:确定类型(足迹、爬痕、潜穴、钻孔),描述形态和分布;b.生物扰动构造:确定类型(定形扰动、无定形扰动),描述形态和分布;c.鸟眼构造:描述鸟眼孔的大小、充填物质与充填情况、分布特点,分析成因。

土壤碳酸盐的测定

土壤碳酸盐的测定

土壤碳酸盐的测定
土壤碳酸盐的测定是一项重要的土壤分析技术,用于评估土壤的肥力和环境质量。

土壤碳酸盐是指土壤中的碳酸盐矿物质,包括钙、镁、铁等元素形成的碳酸盐。

测定土壤碳酸盐可以提供土壤pH、碳酸盐饱和度等信息,对于指导土壤管理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常,土壤碳酸盐的测定采用酸碱滴定法。

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取一定量的土壤样品,加入一定量的盐酸溶液,将其充分混合,并加热反应。

然后,再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使反应中和。

最后,用苯酚酚酞指示剂滴定,直到颜色变化为碱性紫色为止。

通过滴定所需的盐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即可计算出土壤中的碳酸盐含量。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土壤碳酸盐测定时,应保持实验条件的一致性,如样品的采集、保存和处理要求等。

此外,应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和特征,采用合适的测定方法和标准,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 1 -。

碳酸盐岩石化学分析方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编制说明

碳酸盐岩石化学分析方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编制说明

《碳酸盐岩石化学分析方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5月目录1.工作简况 (1)1.1任务来源 (1)1.2简要工作过程 (1)1.2.1 成立标准编制组 (1)1.2.2标准及文献调研 (1)1.2.3方法建立 (1)1.2.4 方法验证 (2)1.2.5征求意见稿编制 (2)1.3 主要参加单位和工作组成员及其所做的工作 (2)2.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的说明 (3)2.1标准编制原则 (3)2.2标准制定的背景及技术路线 (3)2.2.1标准制定的背景 (3)2.2.2技术路线 (3)2.3标准的技术内容 (4)2.3.1检验项目的设置 (4)2.3.2标准主要内容的说明 (5)3.主要验证试验情况分析 (5)3.1实验条件的考察 (5)3.1.1试样前处理方式的确定 (5)3.1.2 分析谱线的确定 (5)1.3 基体干扰的消除 (5)3.2 主要验证试验情况分析 (6)4.标准中涉及专利情况 (6)5.产业化情况、推广应用论证和预期达到的经济效果 (6)6.国外采标及对比情况 (6)7.与现行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标准的协调性 (6)8.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6)9.标准性质的建议说明 (7)10.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7)11.废止现行相关标准的建议 (7)12.其它应予说明的事项 (7)附录A (8)附录B (19)1.工作简况1.1任务来源根据“关于下达2019年第一批协会标准制定计划的通知”(中建材联标函[2019]21号),由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碳酸盐岩石化学分析方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计划号:2019-09-xbjh)协会标准。

1.2简要工作过程本标准制定严格按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1.2《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要求进行。

土壤碳酸盐的测定

土壤碳酸盐的测定

土壤碳酸盐的测定引言:土壤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农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土壤中的碳酸盐含量是评价土壤肥力和适宜作物生长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将介绍土壤碳酸盐的测定方法和其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一、土壤碳酸盐的测定方法1. 重瓶法:重瓶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土壤碳酸盐含量的方法。

首先,从土壤样品中取得适量的土壤,将其放入烧杯中加热,使其水分蒸发。

然后,将烧杯放入烘箱中加热,使其完全干燥。

之后,将烧杯中的土壤样品与空烧杯的重量进行比较,得到土壤样品的重量。

最后,将烧杯中的土壤样品与加热后的烧杯重量进行比较,得到土壤碳酸盐的含量。

2. 石灰滴定法:石灰滴定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土壤碳酸盐含量的方法。

首先,将土壤样品与盐酸进行反应,使土壤中的碳酸盐转化为二氧化碳。

然后,将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滴定管滴入含有石灰溶液的烧杯中,直到溶液的颜色发生变化。

最后,通过滴定的次数和滴定液的浓度,计算出土壤样品中碳酸盐的含量。

二、土壤碳酸盐的意义1. 影响土壤肥力:土壤中的碳酸盐含量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碳酸盐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碳元素,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

因此,合理测定土壤碳酸盐的含量可以指导农民调整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产量。

2. 影响土壤酸碱性:碳酸盐是土壤中最主要的酸中和物质之一,能够中和土壤中的酸性物质,调节土壤的酸碱性。

土壤的酸碱性直接影响着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和养分的有效性。

因此,测定土壤碳酸盐的含量可以评估土壤的酸碱性,为土壤改良提供科学依据。

3. 影响土壤结构:土壤中的碳酸盐含量还能够影响土壤的结构。

碳酸盐可以与土壤中的矿物质颗粒黏合在一起,形成土壤团聚体,增强土壤的稳定性和通气性。

因此,测定土壤碳酸盐的含量可以评估土壤的结构性状,指导土壤改良措施的实施。

结论:土壤碳酸盐的测定是评估土壤肥力、酸碱性和结构特征的重要方法。

通过合理测定土壤碳酸盐的含量,可以指导农民科学施肥、调节土壤酸碱性和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石油大学 油层物理 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 2014.9.24 成绩:
班级: 石工12-7班 学号: 12021307 姓名: 李东杰 教师: 张俨彬 同组者: 董希鹏
岩石碳酸盐含量的测定
一. 实验目的
1.加深了解碳酸盐含量的概念和意义。

2.掌握测定碳酸盐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岩石中的碳酸岩主要是方解石(CaCO 3)和白云岩(CaMg (CO 3)2)。

反应容器体积一定,一定量的岩样与足量稀盐酸反应,产生CO 2气体,容器内的压力增加,岩样中的碳酸盐含量越多,容器中生成的CO 2气体的压力就越大。

该反应式如下:

+++=+↑
++=+2322232223224)(2CO MgCO CaCl O H HCl CO CaMg CO CaCl O H HCl CaCO
首先用一定质量的纯碳酸钙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记录反应后的压力(或绘制纯碳酸钙的质量与产生CO 2气体压力的关系曲线),然后取一定质量的岩样与足量的盐酸反应,记录产生的CO 2气体的压力。

由于CO 2气体的压力与纯碳酸盐的质量成正比,由此可计算岩样中折算含碳酸钙的量(岩样中的碳酸钙、碳酸镁和白云岩都与盐酸反应):
1
2
m P m y P =∙纯岩样
式中 纯m ——纯碳酸钙的质量,g ; 岩样m ——岩样的质量,g ; y ——岩样中碳酸盐的质量分数,%;
21,p p ——分别为碳酸钙及岩样反应后的气体压力,kPa 。

三.实验流程
仪器设备主要由夹持器、反应罐、样品伞、压力传感器等组成,如下图5-1所示。

流程图
GMY-Ⅱ型碳酸盐含量测定仪
1.电源开关; 2.放空阀; 3.压力显示;
4.夹持器; 5.反应罐; 6.样品伞
四.实验操作步骤
1.用样品伞称取0.2克左右纯碳酸钙。

2.将样品伞安放于反应杯盖上方,用顶杆顶住。

3.量取20ml 、5%的稀盐酸倒进反应杯内,并将反应杯置于夹持器中,转动T 形转柄使之密封。

4.关闭放空阀,拉动顶杆使样品伞掉进反应室中,使纯碳酸钙与盐酸反应。

5.当压力稳定后,记录压力P 。

6.打开放空阀,逆时针转动T 形转柄取出反应杯,用清水冲洗反应杯与样品伞。

7.用样品伞称取0.2克左右岩样粉末,按上述步骤测量反应后的压力并记录。

1
3
4
2 5 6
五.数据处理
1.根据实验数据表要求,准确记录各项数据及相关参数。

岩石碳酸盐含量测定原始记录
纯碳酸钙质量纯m ,g
0.202
岩样质量 岩样m ,g
0.199
初始压力 0P , kPa
-1.1
初始压力
0P , kPa
-0.9
反应后压力表读数
1'
P , kPa
71
反应后压力表读数
2'
P , kPa
31.3
反应后气体压力1P , kPa
72.1 反应后气体压力2P ,
kPa
32.2
2. 计算岩样中碳酸盐含量。

根据一定质量的纯碳酸钙m 纯和一定质量的岩样m 岩样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后产生的CO 2气体压力1P 、2P ,可计算出样品中所含的碳酸盐含量。

由公式
1
2
m P m y P =∙纯岩样可得:
%岩样

10012⨯⋅=
m m P P y 由题意得到:P 1= 72.1kpa P 2=32.2kpa
由计算公式:
y=
岩样纯m p m p *1*2=199
.0*1.72202
.0*2.32=45.33%
所以可得该岩样的碳酸盐含量约为45.33%。

六.实验总结
本次实验,通过对岩心碳酸盐含量的测定,我掌握测定碳酸盐含量的原理和方法,加深了对碳酸盐含量的概念和意义的了解。

本次实验过程比较简单,但是有些注意事项一定要按指导老师的要求去操作,而且,一定要注意细节。

同时,本次实验我们小组成员合理分工,密切合作,较快的完成了实验,培养了合作协调能力,颇有收获,最后感谢老师的详细讲解和悉心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