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共同体内的马太效应

合集下载

科学活动中的“马太效应”

科学活动中的“马太效应”

科学活动中的“马太效应”在科技引领时代、信息铸就未来的当今时代中,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越发地明显,并拉大了贫富差距。

使一部分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部分人生活在奢侈的天堂。

原来一方净土的科学界,也受到社会现象的影响,“马太效应”也在科学界广泛传播。

身份背景、人际关系盖过了科研活动本身的价值,使科研水平一般,人脉关系广泛的科研工作者崭露头角,斩获大小科研项目,与之而来的是荣誉和地位的提升。

而那些一心扑在科研工作上,默默无闻、踏踏实实工作的科研工作者,却生活在一些大科学家的影子下,永远不得翻身。

所得成果成为铸就别人成功的踏板。

没有人记得,也无人问津。

早在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Robert K. Merton就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在科研成就水平相似的情况下,声名显赫的学者获得更多的声望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

同样地,在同一个科研项目中,声誉通常赋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即使是一名普通研究生完成的科研成果,最后也会将科研所获得的荣誉颁发给最资深的研究者。

因此,罗伯特·莫顿认为“马太效应”中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国外,在中国也十分明显。

有数据显示,诺贝尔金奖获得者的论文被引用的次数几乎是一般作者的40倍。

导致了容易引证的科研成果被更多人引证,不容易引证得更不容易引证。

这会使一些有价值的科研成果遭到压制。

当一个人的杰出成绩得到承认后,人们可能会追溯并重新评价其早期工作。

大科学家获得的成绩累计起来,形成一种优势,并影响以后的评价。

在中国,莫言这个名字被大家所熟知,正是因为2012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一本小说《蛙》声名大噪。

但是试问,有几个中国人在此之前读过莫言的《蛙》。

当我们徜徉在流行小说的世界中的时候,也许读过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的人都要比度过莫言的书的人多。

浅议马太效应

浅议马太效应

浅议马太效应任何社会系统的运行,都必须有一套奖惩机制,以便使人们在行为上知所趋避。

国家机器的运行,离不开法制的规范作用;成熟的社会体制,也有其道德规范系统;而对于军队来说,更必须有严格的纪律。

科学体制也不例外,要想正常地运转,就必须有一套奖惩制度。

这正如弗朗西斯·培根所说“只要人们在科学园地中的努力和劳动得不到报酬,那就足以阻遏科学的发展···因此,一项事物不被人尊崇就不会兴旺,也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

科学奖励制度就是指科学共同体对于科学家所做贡献的肯定和承认的体系。

承认是科学王国中的硬通货。

科学奖励的实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荣誉奖励和物资报酬等等,科学家所取得的科学成就的层次等级不同,所获得的承认和肯定也就不同。

但是,科学家所获得的承认和其所取得的成就并不一定是成正比的,这就是存在于科学奖励制度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即优势积累效应,又称“马太效应”。

一、马太效应的含义“马太效应”的名字来自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庄严词句:“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形象的描述了科学工作报偿与奖励的不当分配模式。

所谓“马太效应”,是指科学奖励中的一种不平等现象,即有声望的科学家得到了与贡献不成比例的更大的荣誉和奖励(受惠者),而不出名的科学家则得到了与他们贡献相比也不相称的更少的荣誉和奖励(受害者)。

“马太效应”就是一种连锁反应,不仅仅存在科学界,其他领域也是存在的,如政界、军界、文艺界、教育界、金融界、企业界等等,甚至可以说“马太效应”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而且都时时刻刻在发挥着作用。

因此,科学上还将“马太效应”归纳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二、马太效应的特点马太效应所揭示的现象普遍存在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其本身也表现出一些特点:1.认同趋向性个人或机构的科学成就一旦得到科学共同体的高度认同,就会产生所谓的波敦克效应和光环效应,个人和机构也更容易得到他人的认同。

科学奖励制度,精神奖励的几种方式,马太效应的含义、实质与作用

科学奖励制度,精神奖励的几种方式,马太效应的含义、实质与作用

科学奖励制度,精神奖励的几种方式,马太效应的含义、实质与作用。

科学奖励制度是科学共同体的动力机制之一。

奖励与分层互为因果,并相互强化。

获得奖励意味着其研究成果得到社会承认,得到的奖励越多,越容易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科学中的权威。

科学奖励是以对科学成果的评价为依据,而评价的标准主要是成果的独创性和效益性。

奖励的目的就在于激励人们的良好行为,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转。

科学奖励既是对科技成果的承认,也是对科技人员科技创造能力的肯定。

科学奖励过程是科技人员在科学共同体内的声望和地位确定的过程,是科学共同体社会分层的过程。

所以科学奖励是科学共同体运行的动力机制之一,这正是科学奖励的本质所在。

精神奖励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学术职位的承认(有形);学术声望的承认(无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所在机构的知名度2)发表的论文数量及被引证的次数3)所获奖励的声望以名字命名科学发现,例如:哥白尼日心说、虎克定律、哈雷彗星、普朗克常数。

对影响更大的学说和理论,例如:牛顿时代、达尔文时期各学科做出重大贡献者,例如:居维叶古生物学之父、法拉第电工学之父、伯努利数学物理学之父、列文虎克原生动物学和细菌学之父亲、冯特实验心理学之父对没有做出划时代贡献但也很有成绩的科学家,其它荣誉性奖励,例如:皇家学会会员、国家科学院院士,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国家科学奖章、国家科学技术大奖马太效应含义:所谓“马太效应”是来自《新约·马太福音》:“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马太效应存在于科学奖励制度(包括荣誉、人力与资源分配等方面)中的一种现象,即优势累积效应。

某些科学家一旦其成果在同行评议中得到承认,获得奖励,成为科学分层中的权威,那么就有越来越多机会,取得越来越多成果,以获得更多的承认和奖励,使其优势效应得到积累,权威地位得到强化,得到了与他们的科学贡献不成比例的更大的荣誉和报偿(那些已经有相当声望的科学家得到了与他们的科学贡献不成比例的更大的荣誉和报偿);而那些不出名的科学家则得到了与他们的科学贡献相比也是不适当的较少的荣誉和报偿。

科学活动中的“马太效应”告诉我们什么?

科学活动中的“马太效应”告诉我们什么?

科学活动中的马太效应告诉我们什么?一、科学中的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是存在于主体与他者之间的一种心理现象,在个人发展、企业、国家的竞争乃至生物演化中都普遍存在。

科学中的马太效应是指科学中所存在的这样一种现象:“著名的科学家获得了与他们的科学贡献不相称的太多荣誉,而那些相对不知名的科学家总是获得与其贡献相比相对较少的荣誉。

”1这种现象恰好和《圣经·马太福音》中所说的“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而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相吻合,故而得名。

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用这几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此术语后常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二、理解马太效应与普遍主义规范相对应它也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 (1)科研成果的认定会受到之前出色的成果或者科学家名气的影响,这些使得科研成果更容易发表更容易被人们认可接受,“好的更好”形成一种优势积累;(2)有名望的科学家,在知名研究所工作过的研究者,名校毕业的学生等等,往往更容易受到关注和认可,准入资格认定中也会受到高学历、出色的科研经历、发表论文的质量等因素的影响2。

科学中“马太效应”的实质就是优势积累,在这种优势积累的过程中活动主体可能由于具有名气、高学历、出色的科研成果等优势因素,获得越来越高的荣誉和肯定、越来越好的机会和资源,从而作出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积累更多的优势因素,又开始新一轮的优势积累循环。

也就是,好的更好“马太效应”产生的关键是优势因素的影响,然而,优势因素的影响力只有在科学评价中才有可能实现,也可以说,科学中“马太效应”的实质——优势积累过程的实现离不开科学评价机制,因此,科学中“马太效应”的产生是与科学评价密切相关的。

三、马太效应的表现默顿的研究表明,马太效应适用于整个科学界,而且几乎在科学的所有侧面都有所表现,只不过在不同的侧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而已3。

心理学科普常识之马太效应

心理学科普常识之马太效应

心理学科普常识之马太效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在团队合作中,某些人总是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收益,而其他人则处于相对劣势的位置。

这种现象被称为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指的是“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现象,也就是说,一些人由于拥有某种优势,会在竞争中不断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而其他人则会逐渐落后,处于劣势的位置。

这种现象在各个领域都有出现,包括教育、职场、体育等。

马太效应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金·莫顿提出,他在研究美国科学家的合作网络时发现,一些科学家由于拥有更多的合作机会,他们的成果也比其他科学家更加突出,这种现象就被称为马太效应。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马太效应并不仅仅存在于科学家的合作网络中,它还存在于各种社会交往中。

例如,在学校里,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奖学金和机会,这又会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成绩,形成良性循环。

相反,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可能会因为缺乏机会而逐渐落后。

马太效应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优势累积”。

优势累积指的是,一旦某个人获得了某种优势,他就更容易获得更多的优势。

例如,一位成功的商人由于拥有了更多的财富和资源,他就更容易获得更多的商机和机会,这进一步提高了他的成功率。

相反,一旦某个人处于劣势的位置,他就更容易受到排斥和歧视,这会进一步加剧他的劣势。

马太效应的存在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优势是可以累积的,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利用好自己的优势,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劣势也是可以累积的,因此我们不能轻易地放弃机会,要积极地争取和利用机会。

最后,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减少马太效应的不良影响,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公平竞争、平等机会等方式来避免马太效应的出现。

总之,马太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它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我们应该认真研究马太效应的形成原因和机制,不断探索有效的应对策略,以便更好地应对竞争和挑战。

试论高校图书馆工作中的“鲶鱼效应”和“马太效应”

试论高校图书馆工作中的“鲶鱼效应”和“马太效应”

试论高校图书馆工作中的“鲶鱼效应”和“马太效应”从高校图书馆的职业特点出发,论述了在图书馆管理中引入“鲶鱼效应”和“马太效应”的意义。

提出如何抑制馆员的职业倦怠,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激发其工作热情,以及网络环境下如何扬长避短,放大图书馆的馆藏优势,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和读者服务质量等在运用中应解决的问题。

标签:“鲶鱼效应”;图书馆管理;“马太效应”一、“鲶鱼效应”聪明的挪威人捕到沙丁鱼后,为了提高沙丁鱼的存活率,使之能卖到一个好价钱,在沙丁鱼槽里放入一条鲶鱼。

鱼槽里的沙丁鱼因为这个异类的存在格外紧张,不停地游来游去,所以能鲜活地回到港口,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由鱼及人,这种“鲶鱼效应”在世界上许多著名大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为知识层次较高的读者群服务的部门,是否也可以导入“鲶鱼效应”来调动馆员的工作激情,发挥其潜能呢?(一)营造竞争环境,抑制职业倦怠,使“鱼”活起来沙丁鱼,生性喜欢安静,追求平稳,只是一味地安逸于现有的日子,对面临的危险没有清醒的认识。

鲶鱼,除了生性好动,并没有什么十分特别的地方。

渔夫,聪明地运用鲶鱼好动的天性来保证沙丁鱼活着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他也获得了最大的利益。

图书馆存在着类似的三种人:作为管理者的“渔夫”,作为中坚骨干的“鲶鱼”以及一味追求稳定,不求上进的“沙丁鱼”。

如何把握“鲶鱼效应”的内在机理,结合图书馆工作的实际情况,引入竞争的概念,建立一套公平、务实、高效、创新的人员管理机制,是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图书馆员的职业倦怠问题一直困扰着高校图书馆的创新与发展。

主要表现在:首先,高校图书馆一直以来被定义为“教辅单位”,职业价值的社会认可度低,馆员在为教学、科研服务中付出的劳动往往被忽视,得不到读者应有的理解和尊重,从而导致图书馆员在工作中有失落感,存在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思想,缺乏工作兴趣和热情,产生职业倦怠。

从强化理论看科学研究中_马太效应_的存在合理性

从强化理论看科学研究中_马太效应_的存在合理性

2011年第6期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11No.6收稿日期:2010-09-14,修回日期:2010-11-01文章编号:1000-7695(2011)06-0211-04从强化理论看科学研究中“马太效应”的存在合理性陈雅娟,罗仕国(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4)摘要:强化理论是由美国行为科学家斯金纳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行为修正和激励理论,所谓强化,是通过增加某种激励和有机体的某种反应之间的联系以达到增加或减少某种行为或使某种行为消失的过程。

科学研究中的“马太效应”是一个长期而大量存在的客观事实,有其复杂的社会心理原因。

它对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行为的一种强化作用是其存在的社会原因,而人性需求、对权威的信赖和权威论证则是其存在的逻辑心理原因。

关键词:强化理论;马太效应;存在合理性中图分类号:C93-02文献标识码:AExplaining the Existent Rationality of Matthew Effectin Scientific Study in the View of Reinforcement TheoryCHEN Yajuan ,LUO Shiguo(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4,China )Abstract :Reinforcement theory is a kind of behavioral modification theory and motivation theory advanced by Burrhus Frederic Skinner ,an American behaviourist in 1950s.Reinforcement is a process in which we added the relations of moti-vation and reaction of the organism to reinforce or reduce an action or eliminate it .Matthew Effect in study of science is a long -lasting ,host fact.It has complicated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reason ,it's reinforcement role in study of science is the social reason for its existence.Human requirement ,belief in authority and authority demonstration are it's 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reasons .Key words :reinforcement theory ;Matthew Effect ;existent rationality黑格尔说过:“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马太效应的正面效应及负面效应

马太效应的正面效应及负面效应

马太效应的正面效应及负面效应科学家作为群体一般的抽象存在形式,称为科学家集团或科学共同体。

科学社会学研究表明, 科学共同体具有一种特殊的分层结构, 这种结构是共同体成员由于社会承认的不同而形成的无形等级体系。

由于这种等级体系的存在, 加上共同体成员在科学成果上优势积累的不同, 从而出现了被默顿称为“马太效应”的一种现象。

科学共同体内部“马太效应”现象也就是科学上的积累效应, 这种现象的形成是科学共同体特定社会运行机制所必然引起的现象。

科学共同体内的“马太效应”与共同体内的分层结构一样同属于一种权威效应, 但它不同于由于权力的不同或财产的不同而形成的等级体系,科学上的这种权威结构的形成、权威的行使和对权威的信仰、服从等完全是建立在受动者自愿基础上的, 当某些科学家在科学成果的积累上达到某一优势而形成权威后,他就会受到人们的信赖、同行的崇拜。

他们的论著将会以很高的频率被引用, 并不断获得种种科学荣誉。

综上所述, 是科学研究系统的奖励结构这一科学共同体内的社会运行机制形成了“马太效应”。

正确分析“马太效应”对科技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有利于我们对这种现象加以引导和规范。

“马太效应”对科技发展具有以下一些积极的作用:①“马太效应”现象自然产生和形成了某学科的学术权威。

在科学探索过程中,某学科领域形成了学术权威是这门学科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学术权威可带领和指导广大研究者不断向科学的深度与广度探索,在研究探索过程中,这种“权威”角色对科技进步和推动学科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②由于“马太效应”从客观上有利于学术权威的迅速形成, 而学术权威的产生又对他们所在的科学研究集体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和影响得以提高, 从而使该科研集体在社会系统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③学术权威在某一学科领域能促使正确的学术思想和观念得到承认和发展。

在科学工作中发扬科学民主和学术民主是科研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所决定的, 但是学术问题在贯彻“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基础上要有一个集中的结论, 而这个结论往往需要学术权威以其威望和影响力及时作出, 这有利于科学理论和学术观点不断向纵深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共同体内的“马太效应”
专硕2班刘相圻20151102312
一个科学家所获得的承认和荣誉,是社会对他的独创性成果的承认。

在科学共同体中,具有不同成果和能力的科学家,分别处于金字塔中不同等级。

因此,经常存在一种不公正的分配现象:非常有名望的科学家更有可能被认为取得特定的贡献,并且这种可能性会不断增加,而对于那些尚未成名的科学家,这种承认就会受到抑制。

这就使得获得科学荣誉的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甚至被完全剥夺而成为在知识生产过程中默默无闻的“无产者”。

《圣经》里《马太福音》第20章有这样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让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默顿借此描述了存在于科学奖励系统中的优势累积现象,并相应地名之曰“马太效应”。

默顿是这样解释的:社会往往对于已经有相当声望的科学家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为他们提供的各种待遇也越来越富足,而对于那些还没有出名的科学家则不但不承认他们的贡献,还苛刻地限制他们赖以作出努力的条件。

“马太效应”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它不只存在于科学领域,也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其他各个领域之中。

科学共同体中“马太效应”使不同等级的科学家在资源,人才,机会,条件等方面出现分布不均匀的情况。

著名科学家和科研机构因为过去的成功而具有良好的信誉,因此,他们获得科研立项和各种资助的可能性与数额远远大于那些没有名气的科学家和科研机构,形成了资源方面的优势积累。

同时,著名的科研机构以考核遴选出的优秀新人为基础,在一流的导师帮助和优越科研条件辅助下,更容易培养出杰出的人才,并使他们有机会从事出色的工作而获得成功。

而他们做出的贡献,获得的荣誉,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提高该科研机构在科学共同体中的地位,并促使人才进一步向那里集中。

越有名望的科学家,他们的科研成果越容易在刊物上发表,越容易发表在一些权威的、能见度很高的刊物上,并迅速引起同行的广泛注意。

例如,诺贝尔奖获得者,其论文得到人们超乎寻常的重视,他们的论文被引用的次数比未成名前大大增多。

同时,在获奖之后,获奖者会更经常地被人邀请为各种书籍、学报、专题论文集等撰稿,大大增加了他们发表论文的机会。

相反,没有名气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则经常地遭到冷落,难以发表,即使发表了也常常难以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工作氛围不及前者,人才流失严重。

根据科研能力的大小来分配科学资源,对科学界中的无名之辈而言无疑是非常严酷的。

但是,那些精英科学家在初期,也是和新人们一样,努力奋斗。

虽然这种培养和选拔手段对同一时期的科学工作者存在不公正性,但是能激励竞争,淘汰弱者,使能够脱颖而出的强者更快更多地得到承认,进而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条件。

这从整体上保证了科学共同体的质量和活力。

此外,“马太效应”可以加速信息的流通,减少重复发现,节省科学家获取有效信息所花费的时间等等。

它形成一种有效的阅读筛选机制,使重要的信息优先引起同行的注意,避免产生大量的重复研究,因为那些科学家提出的信息基于优异的研究,使资源合理配置。

同时,“马太效应”的消极影响的广泛存在,例如对权威的承认,会延迟许多新的发现、新的理论,不可避免地损害科学自身发展所内在的创新性和怀疑精神。

为了避免“马太效应”的弊端造成的负面影响,科学共同体内部要不断强化科学道德意识,倡导自由的学术氛围,尊重不同的学术观点。

国家和政府从政策体制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优化资源配置,除了保障优势学科、重点学科的资源配置之外,应当不断向弱势学科以及青年人才倾斜;健全相应的制度与法律,避免权威造成学术不端和腐败,对此行为予以惩治。

通过对马太效应加以适当的限制,保证科学共同体能根据任人唯才的原则和专业标准对每一个成员进行评价,客观上可以降低劣势累积的。

此外,因为每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在一段时间内所能进行的工作也是有限的,在一定时期内他们所需的有利条件相应的也
会达到饱和,这样也限制了优势的累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