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家族小说的同曲异词
山崎丰子《大地之子》中中日国民性描写的比较

山崎丰子《大地之子》中中日国民性描写的比较山崎丰子的小说《大地之子》在描述二战前后的中日交流与文化碰撞的同时,也展现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国民性和价值观的不同。
本文将比较分析小说中中日国民性的描写,并列举以下提纲标题:一、中日不同的文化基础小说中生动描绘了中国和日本的不同文化传统,探讨了这种文化差异背后的意义。
二、中日人际关系的差异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来表现中日人际关系的差异,探究其背后蕴含的文化观念。
三、家庭观念对比小说中同时塑造了中日两国家庭的形态,比较中日家庭观念的异同。
四、劳动和工作伦理的不同中日两国的劳动和工作观念亦有着区别,小说中涵盖了这些方面的比较。
五、态度和情感的表达方式小说中描绘了中日两国人民的不同表达方式以及对于态度和情感的表达侧重点的不同。
六、价值观的差异通过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行为来比较中日价值观的异同,探究背后的文化根源。
七、稳定性和变革意愿的不同比较中日的稳定性和变革意愿,探究背后文化传统和历史渊源的影响。
八、性别角色对比小说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以及性别关系的刻画,与中日两国的性别角色和性别关系进行比较。
九、文学风格和叙事技巧的异同最后,对于小说本身的文学风格和叙事技巧进行比较,探究其中可能带有的文化因素和语境的差异。
综上所述,山崎丰子的小说《大地之子》通过描写中日人民的文化、价值观、性格等方面的差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探究中日文化差异的有效途径。
1. 中日不同的文化基础:在本点中,作者需要比较中日两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探讨其背后的意义。
例如,中国强调传统,重视孝道和尊重长辈;日本则强调社会和集体,注重组织行为和个人态度。
2. 中日人际关系的差异:本点中,作者需要通过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展现中日人际关系的差异。
例如,在日本,公司内部的关系更为重要,在中国,亲戚关系比较重要。
3. 家庭观念对比:在本点中,作者需要比较中日两个国家的家庭观念,例如,日本的家庭观念更家庭化,强调家族的延续和传承;而中国的家庭观念比较重视血缘关系和父母子女关系。
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的对比研究

对比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展望
局限性: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对比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和误解。
未来展望:通过对比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日文化的差异,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应用前景:对比研究可以为语言教学、翻译等领域提供参考,提高语言学习和翻译质量。
研究价值:通过对比研究,可以挖掘中日文化的共同点和差异,为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视 角和方法。
第三章
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 语的文化对比
中日文化的差异
价值观:中国注重 集体主义,日本注 重个人主义
礼仪:中国注重礼 仪,日本注重礼仪 和礼貌
饮食:中国饮食多 样,日本饮食注重 清淡和健康
艺术:中国艺术注 重写意,日本艺术 注重写实和细节
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反映的文化差异
成语含义: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 在含义上有所不同,反映了两国文 化的差异。
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的语义演变
起源: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 的起源和形成
演变: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 的语义演变过程
差异: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 的语义差异
原因: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 语义演变的原因
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的语义关联
成语含义: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在语义上有所不同,但都表达了一定的意义和情感。
汉字的传播:汉字 从中国传入日本, 形成了日语中的汉 字词
历史背景:中日两 国文化交流频繁, 语言相互影响
文化差异:中日两 国文化背景不同, 对同一汉字的理解 和表达方式也不同
语言演变:随着时间 的推移,日语中的汉 字词逐渐演变为具有 日本特色的四字成语
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的分类
同形异义:字形相同,意义不同
日本文化:注重 礼仪、尊重、忠 诚等传统价值观
同形异义:中日四 字成语在形式上相 同,但在含义上有 所不同
中日民间文学中异类婚恋故事比较

中日民间文学中异类婚恋故事比较摘要:中日民间文学中的异类婚恋故事极其独特,是具有浓重本民族色彩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描述了人与超自然物之间的不可思议的婚姻。
本文将首先以具体故事为例,分别阐述中日文学中的异类婚恋情节;再将这两种异类婚恋故事与西方童话中的物婚故事进行比较,推出其相似性;最后深入文本,探究中日文学中异类婚恋故事的不同点。
关键词:中日民间文学;异类婚恋故事;相似性;相异性异类婚恋故事是中日民间文学中最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
它是指异类与人类结婚相恋的故事,即“人与动物、精灵、妖怪等超自然物之间的不可思议的婚姻”。
[1](P86)在中日民间文学中,经常出现异类婚恋故事,尤其是异类化身为女子与人间男子相恋结婚的情节。
所以,本文将撇开异类女婿这一类型,专门论述中日文学中以异类妻子为主的异类婚恋故事。
一、中日民间文学中的异类婚恋故事在中国的民间文学中,异类婚恋故事大量存在。
仅以《中国民间故事类行索引》一书为例,就出现了鸟妻、蛇妻、虎妻、田螺姑娘、龙女公主等异类妻子的婚恋故事。
我们可以把它们称作广义的“天鹅处女”型故事,这实际上就是异类婚恋故事。
比如:蛇妻异类女子为蛇,显露人形为人间男子做家务,男子藏蛇皮,女子不得不与其结婚。
被儿子发现是“蛇娘”,离开家不再回来。
虎妻异类女子为老虎,显露人形为人间男子做家务,男子藏虎皮,女子不得不结婚。
后被说出是动物,披上虎皮离开。
有时,会伤害或杀死丈夫及其他人。
而在日本的民间文学中,异类婚恋故事也十分丰富。
在《日本民间故事大全》中就出现了蛇妻、蛙妻、蚌妻、鱼妻、鹤妻、狐妻、猫妻等异类妻子的婚恋故事。
比如:鹤妻男子救了仙鹤,仙鹤化为美女向男子提出结婚,双方结为夫妻。
男子窥视在壁橱里织绸缎的妻子,妻子飞走。
男子坐船去仙鹤岛看妻子,后又返回。
[3](P59)蛇妻商人救了一条蛇,蛇化为女子向男子提出结婚,双方结为夫妻。
睡觉时被丈夫窥见原体,留下抚养孩子的玉离开。
二、中日民间文学中异类婚恋故事的相似性中日民间文学的异类婚恋故事具有根本上的一致性,他们都描写了异类女子化为人形,与人间男子相恋、结婚、分离的情节。
中日同形类义同源成语对比研究

中日同形类义同源成语对比研究“中日同形类义同源成语对比研究”,也称为中日同形同义成语对比研究,是一种以比较两种语言文字体系中具有相似外观和相同意义的成语研究方法。
它主要通过比较汉字和日语汉字中具有相同形式和内容的成语来研究这些成语在历史上的发展、意义及其传播过程,以及两国文化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中日同形同义成语的基本概念。
中日同形类义同源成语是指汉字和日语汉字中同一个词语的形式相同,意义也大致相同的成语。
根据字面比较,中日同形同义成语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完全相同的,即汉字和日语汉字完全相同,表达意思也完全相同;二是部分相同的,即汉字和日语汉字部分相同,表达意思也部分相同;三是略有不同的,即汉字和日语汉字形式相同,但意思有微小差别。
其次,要了解中日同形同义成语的由来。
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的发展史渊源,双方的文字体系也有着深厚的底蕴。
日本是汉字文化的重要受传国,日语汉字也是从中国汉字发展而来的。
在日本,汉字和日语汉字是同一个语系,具有相同的形式和内容。
正是由于汉字和日语汉字的相同特征,使得这两种语言文字体系中出现了大量具有同形同义特征的成语。
最后,我们要探讨中日同形同义成语的意义及其传播过程。
中日同形同义成语的出现,表明了中日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影响,从而丰富了两国文化的内涵。
从对比的角度看,中日同形同义成语的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两国文化的差异和联系,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双方文化的本质。
此外,中日同形同义成语也可以用于日语学习,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成语来加深学生对日语和汉字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日语能力。
综上所述,中日同形同义成语对比研究是一种以比较汉字和日语汉字中具有相同形式和内容的成语来研究这些成语在历史上的发展、意义及其传播过程,以及两国文化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中日同形同义成语的出现,丰富了两国文化的内涵,并可以用于日语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日语能力。
中日同字异词比较论文

中日同字异词比较论文摘要:分析同字异词异义产生的原因可以使我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更好的掌握它。
中国的学习者尤其应该注意,不可想当然的去理解。
在汉日跨语言交际过程中,只有排除母语因素的干扰,掌握汉日同字词的异同,才能互相为用而不相妨碍。
相同的汉字或者汉字组合可以代表不同的词,有些在汉语中是同字异词,日语中不属于同字异词;有些在日语中属于同字异词,而汉语中却不是;有些则汉语和日语中都属于同字异词。
因而使中日汉字词的对应关系显得很复杂,下面举例分析汉日同字异词之间的对应关系,就中日词汇比较来看:一、汉语中是同字异词,日语中不是同字异词的对应在汉语里是同形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在日语里与汉语对应的只有一个。
如:出口∕出口[出口]①:说出话来;(船只)驶出港口;本国或本地区的货物运出去。
[出口]②:从建筑物或场地出去的们或口儿。
日语的“出口”对应于汉语的“出口②”。
东西∕東西[东西]①:指东边和西边。
从东到西(距离)。
[东西]②:泛指各种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
这是从物品出产于东南西北,由此代称物品;还特指人或动物(多含厌恶或喜爱的感情)。
日语中“东西”只表示方位,也指东洋和西洋。
汉语词的意义宽泛,日语词的意义相对较窄。
二、日语是同字异词,汉语不是同字异词的对应日语中的有些词既有从汉语借去的词,又有自造的词。
两者词形偶合,意义不同。
一向∕一向汉语“一向”指过去的某一段时间;作副词:表示从过去现在,从上次见面到现在。
日语“一向(いっこう)”指完全,全然,总,一向,一点儿不。
“一向(ひたすら)”是只顾,一味,一个劲儿地。
大事∕大事汉语“大事”指重大的或重要的事情。
日语中“大事(おおがた)”时意义基本同汉语义,是重大事件,严重事件。
“大事(だいじ)”意义非常广泛,有大祸;小心、慎重;重要、要紧;保重、当心、爱护等意思。
大手∕大手汉语“大手”作为词不单用。
日语“大手(おおて)”:有前门,正门;正面进攻部队;大户头,大企业,大公司。
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原因浅析

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原因浅析
中日语言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两国历史上交流广泛、深刻,相互影响也极大,以至于同形词在词义上有着差异。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历史演变和文化多元等角度浅析词义差异的原因。
首先,中日历史文化不同,导致其产生不同的词义。
中文是中华文明的国粹,源远流长,内涵博大,涵盖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礼节习俗等,以及民族自觉。
日语学习起源于汉语,许多语法形制都受汉语的影响,但是其词义受国家文化的影响明显大于汉语。
日本从古至今一直拥有自身的文化,以及独特的宗教、文学、音乐等,这些都构成了日本的深厚文化底蕴,自然多了一些独特的词义。
其次,由于历史演变,使得中日词义有着不同的偏向。
中文历史演变,从古语到今日,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词语一直在演变当中,有接近、相近,也有改变、差别。
日语历史上几千年的演变也和汉语一样,词语也在不同的演变中产生了不同的词义。
再者,中日文化多元,使得同形词不同词义产生差异。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拥有着数不清的文字、传统习俗等,使得中文词义有了不同的取向。
而日本也不例外,日本是一个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国度,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字、传统文化、宗教等,在文化方面也有着深厚的底蕴,这些也使得日语中不同的词义在语法形态上有所不同。
本文简要地探讨了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的原因,分析发现,其原因主要有历史文化不同、历史演变、文化多元等,这些都使得中日同
形词在词义上有着差异。
未来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中日语言双方在词义上的差异,以期更好地理解彼此文化,加深两国友谊。
中日贵族的同曲异调--《没有日记的罗敷河》与《枕草子》的贵族书写比较

1980年创刊中日贵族的同曲异调——《没有日记的罗敷河》与《枕草子》的贵族书写比较⊙樊 婧[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长沙 410081 ]摘 要:叶广芩的《没有日记的罗敷河》是满族贵族后裔随着当代中国命运跌宕起伏的回忆性散文集,清少纳言的《枕草子》是日本古典贵族散文的典范性文本。
深受白居易影响的叶广芩与清少纳言走向分流发展,使得二者笔下的贵族的审美、情调以及对命运突变的承受,呈现出不同的情形。
《没有日记的罗敷河》与《枕草子》正用它们同曲异调的贵族书写遥隔千年相望,交相辉映。
关键词:《没有日记的罗敷河》《枕草子》 贵族日本平安时代,才女清少纳言创作了记录日本宫廷贵族生活的随笔散文《枕草子》,其中丰富的贵族文化,清新明快的随笔风格使之被誉为日本文学双璧之一。
遥隔千年相望的叶广芩的自传体回忆录散文《没有日记的罗敷河》,同样值得关注。
叶广芩,祖姓叶赫那拉,满族贵族后裔,亦被称格格作家,著名于家族小说系列,其丰富珍贵的贵族纪实散文却鲜人研究。
《没有日记的罗敷河》曾获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真实记录着叶广芩及其家人随着国家时局的变化,从无忧的贵族后裔生活跌落到艰难岁月的沉浮命运。
叶广芩的《没有日记的罗敷河》和清少纳言的《枕草子》既是中日贵族纪实散文的代表性作品,也是反映两国贵族文化的典范性文本。
叶广芩独特的满族贵族后裔出身,使她的散文围绕着身边贵族后裔的生活。
叶广芩的散文正将这人生经历入文,书写着点滴的贵族后裔记忆、心态与文化,这不仅有机地完善和丰富了她的以贵族为中心的家族小说,也适时地填补了中国贵族文化的缺口。
清少纳言则作为宫廷女官真实记录当时平安时代宫廷贵族们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
两部散文集都以贵族作为中心,其中渗透着丰富的中日贵族文化信息,在中国和日本都非常典型。
中日贵族文化同中有异,影响了叶广芩与清少纳言书写的贵族审美情趣。
中日社会发展状况和对白居易不同时期文风吸收的差异,亦在散文集中打下了各自的时代烙印与情感基调,这使得二者的贵族书写同曲异调,有不同的特质,二者之间的比较具有基本生长点。
中日家族小说的同曲异调——巴金《家》和岛崎藤村《家》的文化比较

中日家族小说的同曲异调——巴金《家》和岛崎藤村《家》
的文化比较
李永东
【期刊名称】《中华文化论坛》
【年(卷),期】2011()1
【摘要】中日家族文化既存在亲缘关系,又走向了分流发展,其同中有异的文化形态影响到中日作家的家族书写。
巴金的《家》和岛崎藤村的《家》是中日现代家族小说的典范性文本,对两部《家》进行比较,既能阐明中日家族小说文化蕴含的异同,又能揭示出中日家族叙事的各自风貌。
两部小说所书写的"家"的悲剧、家长权威的放逐和传统婚姻的承受,亦呈现出不同的情形。
中日两部《家》的家族叙事同曲异调,家族悲剧殊途同归。
【总页数】6页(P78-83)
【关键词】《家》;巴金;岛崎藤村;家族小说;中国;日本
【作者】李永东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4
【相关文献】
1.封建宗法制大家族的崩溃——谈巴金的《家》与岛崎藤村的《家》 [J], 郑丽娜
2.儒家文化与多重结构的文化在"家"中的体现——巴金的《家》与岛崎藤村的《家》的比较 [J], 杨宗蓉
3.巴金与岛崎藤村的同名家族小说《家》的比较研究 [J], 李雅博
4.中日家族小说的双子星座——岛崎藤村的《家》与巴金的《家》 [J], 沈小明
5.中日家族衰败的历史面影——论巴金《家》和岛崎藤村《家》 [J], 张磊;李永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摘要]中日家族文化既存在亲缘关系,又走向了分流发展,其同中有异的文化形态影响到中日作家的家族书写。
巴金的《家》和岛崎藤村的《家》是中日现代家族小说的典范性文本,对两部《家》进行比较,既能阐明中日家族小说文化蕴含的异同,又能揭示出中日家族叙事的各自风貌。
两部小说所书写的“家”的悲剧、家长权威的放逐和传统婚姻的承受,亦呈现出不同的情形。
中日两部《家》的家族叙事同曲异调,家族悲剧殊途同归。
[关键词]《家》;巴金;岛崎藤村;家族小说;中国;日本
日本现代文坛曾涌现过一大批以家族故事作为题材的作品。
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从此以后》、《道草》、田山花袋的《生》、岛崎藤村的《家》,还有志贺直哉的小说、介川龙之介的小说,等等,都向读者诉说着他们眼中的‘家’”。
家族更是中国现代作家频频涉足的题材领域。
现代文学史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就选择了“意在暴露家庭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作为现代启蒙的言说开端。
随后,《母亲》(丁玲)、《家》(巴金)、《财主底儿女们》(路翎)、《科尔沁旗草原》(端木蕻良)、《呼兰河传》(萧红)、《金锁记》(张爱玲)、《四世同堂》(老舍)、《京华烟云》(林语堂)等家族小说陆续面世。
在众多中日现代家族小说中,巴金和岛崎藤村的长篇同名小说《家》尤其值得关注。
岛崎藤村的《家》创作完成于1910年,反映了日本农村两大封建家族小泉家和桥本家日趋没落的过程。
巴金的《家》创作完成于1931年,讲述的是“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封建大家庭的全部悲欢离合的历史”。
两部《家》讲述的都是传统家族没落解体的故事。
巴金的《家》和岛崎藤村的《家》既是中日现代家族小说的代表性作品,也是反映两国家族文化的典范性文本。
巴金说他的《家》写的是“一般的封建大家庭的历史”,“在各地都可以找到和这相似的家庭来”。
岛崎藤村的《家》“正面地处理了被认为日本社会的最根本的组织——家庭的问题”,“从内部描写了家长制家族制度复杂的结构”。
两部小说都以家族问题作为叙事中心,故事中渗透着丰富的中日家族文化信息。
两部小说所提供的家族生活和命运走向,在中国和日本都是非常典型的,以至于《中日家族制度比较研究》(李卓)这样的社会学著作,都专列一节讨论两部小说,把它们当作“近代中日家族制度的缩影”。
中日家族文化同中有异,并且影响到中日作家所构设的家族故事的样态。
中日社会发展状况和文学观念的差异,亦在家族文本中打下了各自的烙印。
在此意义上,中日作家同名小说《家》值得我们深入探究比较。
通过比较,既能阐明中日小说家族文化蕴含的异同,又能揭示出中日家族叙事的不同风貌,增进对两部家族小说的理解。
一、家族冲突与拯救的悲剧性殊途同归
日本的父权制家族制度是在七八世纪全面“中国化”的过程中确立的,在诸多方面与中国家族制度有着惊人的相似,如祖宗崇拜,忠孝观念,父权家长制,等等。
当然,中国的家族制度移植到日本后,因本土化的内在要求,使之“日本化”,从而造成中日家族文化的差异。
中日家族制度的差异,使得两部《家》讲述的家族悲剧指向不同的文化病症。
中日家族的象征体系就其核心观念来说,各有所侧重。
中国传统家族非常重视血缘谱系的延续和增值,“日本家族制度的中心思想是在于延续具体存在的家户经济共同体,甚至为了家户延续的需要,可以调整血缘的系谱继承关系”。
家族制度核心理念的分野,造成了中日家族财产继承制度的差别。
中国祖业的继承是“诸子均分”,日本传统家族的产业继承是“长嗣继承”,家长的地位及家业由长子单独继承。
中国家族“诸子均分”的继承制,留下了家族内
部纷争不已的祸根。
巴金自己说《家》的主题之一就是表现家族内部的“倾轧、斗争和悲剧”。
争斗是巴金《家》的核心故事元素。
家族争斗首先表现争夺家产。
家族产业属于家族共有资源,“诸子均分”的继承制预示着家族的共有财产迟早有一天要被分解,变成各房的私有财产。
在大家族的共有财产变成家庭的私有财产的中间岁月,吞噬家产的争斗在所难免。
在觉慧眼中,“明明是一家人,然而没有一天不在明争暗斗。
其实不过是争点家产!”私藏字画、偷卖古董、以高家的名义赊账,等等,都是高老太爷在世时争相掠夺、瓜分高家资源的行径。
在巴金《家》中,最重要的争斗是父子冲突。
觉民、觉慧等年青一代与高老太爷争的是权威,是五四提倡的婚姻自由、个性张扬与家长包办婚姻、家长威严的斗争,属于家族内的权力之争,是新旧之争。
这种冲突尤其表现在觉民的婚姻问题上。
在高老太爷看来,长辈决定幼辈婚事“是天经地义的”,“违抗者必受惩罚”。
高老太爷把家长操持儿女婚姻看作是家长的专属权力,不可反抗和侵夺。
对于接受了五四新文化思潮影响的觉民来说,他对婚姻问题的理解自然不一样,认为自己的婚事“自己作主”,强调行为主体与权力主体的统一。
觉民要求的是爱情婚姻的属己性,他的观念和行为客观上给传统家族“差序结构”带来了解构的危险,违逆了传统家族制度对他的角色认定,直接构成了对家长权威的挑战。
另一种父子冲突属于旧文化内的纷争,是维系传统家族的礼仪修养与子弟恶俗品性的矛盾。
克安、克定与高老太爷的冲突即属于此类。
中国家族强调子弟知书达礼、恭顺节俭、修身齐家,这是从内部维系传统家族稳定性的关键所在。
但是,传统家族四世同堂、福荫子孙的价值结构,同时也是孕育好吃懒做、争宠使坏、软弱无能、颓废堕落的世家子弟的温床。
因此,家长与败家子弟的冲突是传统家族的恒常主题。
克安、克定败坏的是世家的声誉,从内部腐化了传统家族赖以维持的礼仪,可以说,腐化的不仅仅是人,也是门风,最终指向家族精神的溃散。
因此,高老太爷临终时把希望寄托在党民、觉慧身上,希望他们“好好读书”“扬名显亲”。
五四新文化播撒的西方个体价值观念所培养的家族“叛徒”,把家族作为剥夺个体价值、制造青年悲剧的魔障,从外部消解了家长的权威,否认了家族制度存在的合理性。
中国传统家族制度所潜藏的腐蚀力造就了败家子,从内部败坏了大家族谦恭礼让、诗礼传家的四世同堂的精神迷梦,瓦解了大家族存在的文化根基,让家长痛心疾首、孤独绝望。
内外夹攻,封建大家族不可避免地“往衰落的路上走”。
在岛崎藤村《家》中,日本家族走向了与中国家族不同的颓败之路。
如果说高家的悲剧是冲突的悲剧,家长、败家子、叛逆者相互斗争倾轧,从不同方向摧毁传统家族的精神大厦。
那么,日本家族则是拯救的悲剧,是个体为家族献祭的悲剧,大家同舟共济亦难以阻止祖传家业的破产。
表面看来,中日两部小说所提供的家族内情迥然不同,但悲剧结局是一样的,其主旨都是对传统家族文化的质疑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