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巴金与家族小说

合集下载

《红楼梦》对巴金张爱玲的家族小说创作影响比较

《红楼梦》对巴金张爱玲的家族小说创作影响比较

细的家庭生 活 中 , 出了可 歌可泣 的人 生悲 剧。《 演 激
楼梦》 。她 本人 也 曾 说 : 这 两 部 书 ( 《 楼 梦》 “ 指 红 与
流三部 曲》 中很少有突进跳跃式 的情节和慷慨 激昂 的 长篇议论 , 是把人 物 的各种 矛盾 冲 突, 而 大都 淹没 在 E常生活 中展 开 , 时是 在难 以觉 察 中缓慢 发展 , t 有 通 过一件件看似 琐碎 的 细节 , 示人 物 的不 同性格 , 显 这 与《 红楼梦》 十分相 似。另外 丰富 的民俗描 写与在 主 要情节之外 , 时插 进一 些次 要 的、 不 与主 要线 索关 系
了几个小孩 , 没有一个人不 曾读过《 “ 红楼梦》 ” 。 巴金
后来 回忆说 : 我常常听见人谈论《 “ 红楼梦》 当时虽不 ,
曾读它 , 就已经熟悉 了书 中的人物和 事情。 《 ” 红楼 梦》 对他的觉 醒和反封 建精神 的萌生 , 显然起 到某种
魇 ”, 红楼梦 》 《 对诞生 于其后 的 2 纪 中国小说具 0世
不 同侧面 , 响二人对 人生 的看法并 投射 到作 品 中, 影
家, 父亲虽是个封建遗少 , 但旧学功底好 , 历史知识丰
收 稿 日期 : 0 2 9—1 0 0—1 2
基金项 目: 湖南省教育厅科 学研究项 目“ 巴金与张爱玲家族小说 比较 ” 编号 : C 7 ) ( 0 8 1 9
有原型和范式 的意义 。
催化作用。所 以,97年他飘 洋过海 到法国 留学时 , 12 《 红楼梦》 又陪伴他度过 漫长 的旅程 , 足见 巴金对 《 红
楼梦》 感知之深。 与巴金一样 , 传统文化 的浸 染和家族浓厚文化气 氛的熏 陶和影 响使天 资聪颖 的张爱玲 在年纪 青青时

巴金《家》赏析

巴金《家》赏析

《家》的主题思想
批判封建制度
通过对封建家庭的描绘,揭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罪恶,呼吁推翻封建制度, 实现社会的进步和个体的解放。
追求自由与爱情
小说中的人物在追求个人幸福和自由的过程中,不断与封建礼教发生冲突,体 现了对自由和爱情的渴望与追求。
02 《家》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觉新的人物形象分析
01
觉新是《家》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和多重身份 的人物。
通过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描 绘,巴金揭示了封建家庭 的腐朽和黑暗,为故事情 节的发展提供了背景。
环境与人物关系
巴金巧妙地将环境与人物 情感、命运相结合,通过 环境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命 运和心境变化。
04 《家》的社会意义与影响
《家》对封建家庭的批判
揭示封建家庭的腐朽
巴金在《家》中通过描绘高家这个典型的封建家庭,展现了 家庭内部的勾心斗角、道德沦丧和思想僵化,批判了封建家 庭制度的弊端。
梦境描绘
巴金通过梦境描绘的手法, 展现了人物潜意识层面的 情感和欲望,丰富了人物 形象。
意识流
在《家》中,巴金也运用 了意识流的手法,通过跳 跃式的思维和回忆,展现 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家》的环境描写手法
自然环境描写
巴金在《家》中通过对自 然环境的细腻描绘,烘托 了人物情感和故事氛围。
社会环境描写
者理解。
章节划分
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 明确的主题和情节,通过章节划分, 巴金巧妙地构建了整个故事框架。
伏笔与照应
在《家》中,巴金运用了伏笔和照 应的手法,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和张力。
《家》的心理描写手法
01
02
03
内心独白

巴金的巜家》主要内容

巴金的巜家》主要内容

巴金《家》主要内容1、主要内容写的是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

小说写了觉新、觉民、觉慧兄弟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写了几对年轻人——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之间的恋爱、婚姻纠葛,写了他们不同的遭遇;写了学生请愿,觉慧被关禁闭,兵变惊乱,鸣凤、梅芬、瑞珏相继惨死,觉民逃婚,觉慧出走。

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2、作品影响新文学问世以来,以揭露旧家庭旧礼教为题材的创作很多,但以长篇系列小说的形式和如此浩大的规模,对封建家族在现代逐步走向崩溃过程做系统深入描写的,《家》以及《春》《秋》还是第一次,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3、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男,汉族,1904年11月生,四川成都人,无党派人士。

1999年6月9日,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以8315号小行星发现者的身份向国际小行星中心申报,经国际天文联合会下属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的批准,该小行星被命名为“巴金星”。

30年代是巴金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

这期间,他先后完成的长篇小说有《死去的太阳》、《海底梦》、《砂丁》、《春天里的秋天》、《雪》(即《萌芽》)、《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

在这些作品中,“激流三部曲”代表了他此时创作的最高成就。

30年代,巴金还创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其中短篇小说集有《复仇》、《光明》、《电椅》、《抹布》、《将军》、《沉默》、《神·鬼·人》、《沉落》、《发的故事》等。

巴金的短篇小说题材非常广泛,涉及的生活面也很宽。

它们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倾诉了民众的呼声。

巴金《家》赏析

巴金《家》赏析

巴金《家》赏析整理人:沈玉成校对人:张媛媛作品全貌名著背景小说以“五四”运动浪潮波及的滞塞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描写了高公馆这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分化过程,揭露了封建专制的腐朽本质,控诉了封建家庭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赞颂了年轻一代的反抗斗争精神。

作者在该书的几篇序言中多次谈到,他写作这部长篇小说,一是要表达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愤恨,“宣告一个不合理的制度的死刑。

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J’accuse(我控诉)”,二要为青年一代呼吁,“要为过去那无数的无名牺牲者‘喊冤’!我要从恶魔的爪牙下救出那些失掉了青春的青年”。

由于对旧制度的深恶痛绝,对广大青年男女的诚挚热爱,作者用自己的创作向旧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生动形象地揭示出封建宗法制度必然灭亡的命运;并通过对青年一代勇敢抗争的描写,展现了在严密残酷的黑暗王国里放射出的一线光明,使作品充满了信心、希望和力量。

小说写的是一个个悲剧性故事,但作者说过,“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他自己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

”作品简介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fèi)甘。

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之家。

他从小就感受到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和旧礼教对青年的戕害,并在与下层劳动者的接触中了解到他们的不幸命运,从而激发起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憎恨和对自由平等的向往。

在“五四”运动浪潮的激励之下,他接受了科学民主思想,进一步产生了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要求和尊重人、同情被损害者的人道主义精神,确立了为追求光明和真理而献身的志向。

1927年至1928年间巴金旅居巴黎,受到西方民主思想和文艺思潮的影响,开始创作,写出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中,巴金进入创作鼎盛时期,连续写出《家》《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以及大量短篇小说和散文。

曹禺剧作《家》与巴金同名小说异同解读

曹禺剧作《家》与巴金同名小说异同解读

曹禺剧作《家》与巴金同名小说异同解读作者:顾新苗来源:《报刊荟萃(上)》2017年第11期摘要:曹禺和巴金这两位作家都创作过名为《家》的小说,本文主要针对同名却有着不一样的文体的小说进行剖析,将两者进行对比解读,从而发现两人创作的《家》在主旨内容、情节构造、审美核心和艺术特质的异同。

本文从作者和作品内容出发,深入解读作品,从而解读两者异同。

关键词:切入点;原著艺术;改编艺术;异同一、切入点之大“家”和小“家”在巴金先生笔下,我们了解到这里的“家”是一个大家族,而且是一个封建性的大家庭。

这个大家庭是以专制与腐朽的大家长“高老太爷”为核心的,小说共70多个人物,有愚昧堕落的五老爷克定、贪婪奸诈的四老爷克安等人作为与“高老太爷”统一战线的封建统治阶级,又有站在反封建与专制一方的丫头鸣凤,勇于用自己的性命作斗争;以及温柔老实、被封建礼教迫害而默默忍受一切悲痛折磨的梅表姐,还有柔和厚道的瑞珏等等。

代表先进知识分子,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向往自由与追求解放的觉慧、觉民等先进青年也是及其重要的人物。

作者将这些人物穿插进一个较大的艺术结构中,由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情感纠纷、离合悲欢等内容来表达人物内心的世界,透过分析种种性格的不同,来揭示人物的命运异同。

从“家”的描述中,我们在装饰和摆设上得知,等级制度观念的根深蒂固,繁琐的礼数与宏大的景况,我们在《红楼梦》中可以看到相类似的场面,巴金受克鲁泡特金等人的思想影响,将结构处理中“家即社会”这一部分进行发挥,由“家”来映衬社会,显示时代特征,在高家的公馆中,主人与奴仆间、新一代人和老一代人间、夫权统治之下与妇女追求自由的争斗此起彼伏,权力的金字塔结构十分突出。

而在曹禺改编的剧本“家”之中,我们知道曹禺先生只是选取了其中的典型人物,在他的小“家”之中,其典型人物主要是:觉新、瑞珏和梅,他们三个是中心人物,剧本中以环境来衬托其中的诗意美,青春的反抗这一主题得到彰显,也有青年人追求婚姻自由的意识的申诉。

细思极恐的爱情故事——重读巴金的《家》

细思极恐的爱情故事——重读巴金的《家》

细思极恐的爱情故事——重读巴金的《家》“家”的宗教意义巴金的《家》,是20 世纪中国销量最高的小说之一。

1931—1932 年在《时报》连载时题名为《激流》,读者反应并不强烈,还差点被报社“腰斩”。

1933 年开明书店出版单行本后,迅速出名。

吴福辉认为看报纸连载和读单行本的是两类不同的读者,前者是都市市民,后者是青年学生①。

这是很精到的观察。

市民或是已经妥协了的觉新们,现坐在茶楼看报纸连载,希望看各种八卦或白日梦;学生还是觉慧的同党,一腔热血无处奔涌。

说明报刊与学校这两个现代文学接触社会的不同途径,既反映不同读者需求,也影响作家选择倾向——从李伯元、张恨水到金庸,报人作家更注意市民销量,鲁迅等“兼职教授”更在意对学生的影响。

巴金后来可能是唯一依靠版税稿费生活的作家。

《家》在1949 年以前就出了三十几版。

后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各种《家》的版本累计印刷90 次,总数437 万。

再加上1982 年四川人民出版社的《巴金选集》,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3 年出过繁体版本。

总之《家》和《红楼梦》一样,是历来印数比较多的中国小说(20 世纪50 年代《红岩》等作品,也销量巨大,但有指定教材、政府推荐等因素存在)。

数据虽不敢肯定,但是说《家》是中国现代文学中读者最多的小说之一,应该没有问题。

问题是,为什么后来一代代中国的青年读者都喜欢《家》?他们在里边读到了什么?另外,在什么意义上,《家》这个书名,可以和早一些的《药》,以及将近20 世纪末的《活着》一样,有可能概括20 世纪小说里的中国故事?王德威说:“巴金的小说继承并糅合了‘五四’文学两大巨擘的精神:自鲁迅处,巴金习得了揭露黑暗、控诉不义的批判写实法则;自郁达夫处,他延续了追寻自我、放肆激情的浪漫叛逆气息。

前者着眼群体生活的重整,后者强调个人生趣的解放。

”②文学史上,“鲁、郭、茅、巴、老、曹”,巴金仅在鲁迅、郭沫若、茅盾三个所谓“党史人物”③之后。

毫无疑问,巴金在20 世纪中国有巨大影响,但他的影响力与他作品的纯艺术价值之间不是没有落差。

巴金《家》简介

巴金《家》简介

但他却真实地反映出了“五四”时期我国觉醒了的一代青年人。作者通过觉慧写出了革命潮流在青年中的 激荡,写出了包含在旧家庭内部的新力量的成长。
3.高老太爷 高老太爷,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作为这个封建大家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作品突出表现
了他专横、冷酷的性格特征。在高家,他的话就是法律,谁也不能反对。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
被五四新思潮唤醒的新生的民主主义力量的代表。他讨厌别人说自己坐轿子,是因为他不想让别人把他当 作有钱人的纨绔子弟。他大胆地跟鸣凤示爱,希望可以选择自己爱的人;他积极参加“五四”爱国学生运 动,渴望推翻这腐朽的封建制度;他公开支持觉民抗婚,主张青年人主宰自己的命运;他积极投身学生运 动,热心办刊物( 《黎明周报》 ),宣传进步思想。在家中,他有正义感,同情下层人物,勇于反对封建束
巴金感悟:“《家》自然不是成功的作品,但是我请求今天的读者宽容地对待这本
27 岁的年轻人写的
小说 . 我自己很喜欢它 , 因为它着少告诉我一件事情:青春是美丽的东西。我始终记住
: 青春是美丽的东西 .
而且这一直是我的鼓舞的泉源。 ”
故事发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四川成都高家,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
封建文化的极端腐朽、残酷和虚伪。高觉新是一个受害者,同时他又间接损害和毁灭自己所爱的人。他的 悲剧命运说明,在反封建斗争中,妥协、调和、屈从是绝无出路的,从而宣告了作揖主义、不抵抗主义的 彻底破产。
2.觉慧 觉慧,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 “五四”新思潮掀起了青年一代的热情和理想,给了他们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武器。觉慧便是
位。 小说简介 : 小说《家》的写作年代是
1931 年,写的是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小说写了觉

巴金《家》课件

巴金《家》课件
年之间的一个地位特殊、性格复杂的人 物形象。他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响, 也萌生过理想和追求,憧憬过婚恋自由, 却屈于封建家长的专制而断送了个人幸 福。他既同情弟弟们追求个性解放的思 想,不满长辈们荒唐行径,但又固守 “责任”帮长辈们劝阻弟弟们反抗,以 维护高家的“秩序”。他奉行的“勿抵 抗主义”和“作揖主义”只能换到一时 的苟安,但最终使自己和亲人成了封建 礼教的牺牲品。
巴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 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 之列的作家” 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 席。“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 《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 他是中国第一位表现出忏悔精神的伟大人物。
《家》的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 长江上游某大城市有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 馆。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 固不化。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 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 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觉新的胞弟觉民、 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从而和冯公馆的 冯乐山成了死对头。觉慧爱上聪明伶俐的 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 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尽……至此,觉新 有所觉醒,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投身 革命。
祖孙之间的矛盾是否可以调和呢? 高老大爷和觉慧祖孙两代人的矛盾是无法 调和与消除的,因为他们各自代表的是不同的 社会力量。
问题探讨
1、作者主要运用哪些描写方法来表现高 老太爷的? 外貌、神态与动作、 语言等
问题探讨
①外貌: 早过了六十岁的祖父躺在床前一把藤椅上, 身子显得很长。长脸上带了一层暗黄色。嘴唇上 有两撇花白的八字胡。头顶光秃,只有少许花白 头发。两只眼睛闭着,从鼻孔里微微发出来一点 声息。 ——年老而又虚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 巴金与家族小说
1907年家庭合影。左三是外婆怀抱着巴金,右三是巴金的母亲。
一、巴金生平思想
原名李尧棠(1904-2005), 字芾甘。著名文学家,翻译家, 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 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 国现代文坛的巨匠。
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 《爱情三部曲》,散文集《随 想录》。
他的身上同时具有两种 特权:一是利用礼教随意给 人定罪的权利;一是自己可 以不受道德的约束胡作非为 的权利。
其性格特征是感情乖戾, 对人专横和思想僵化。
话剧《家》剧照
觉慧是在“五四”新
思想影响下冲出旧制度 的思想牢笼的新一代, 是在封建社会解体过程 中从地主阶级内部叛逆 出来的第一个站起来反 抗旧家庭的“幼稚而大 胆的叛徒”,他对旧家 庭的反抗,以至最终出 走,表现了“五四”新 思潮的威力和新一代民 主青年的成长,他是 《家》的主角,是最能 打动青年的心的形象。
从封建大家庭出走
五四运动爆发, 唤醒了巴金。各种广 泛传播的“主义”与 思潮,在巴金眼前展 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而最先打开少年巴金 心扉的是无政府主义。 1923年,巴金从家中 出走,离开闭塞的四 川去到上海、南京求 学。
小说《灭亡》以在北洋军阀统治 下沾满了“腥红的血”的上海为 背景,描写一些受到五四新思潮 鼓舞,因而寻求社会解放道路的 知识青年的苦闷和抗争。
巴金说,父亲的死“使这个富裕的大家庭变成了一 个专制的大王国。在和平的、友爱的表面下我看见 了仇恨的倾轧和斗争;同时在我的渴望自由发展的 青年的精神上,‘压迫’象沉重的石块重重地压 着”。
这些压迫主要来自陈旧的封建家庭观念以及长辈的 威权。在这虚伪的礼教的囚牢中,巴金看到了自己 的兄弟姐妹在挣扎、受苦以至死亡。于是,他心中 燃起了“憎恨”的火苗。“接着‘爱’来的就是这 个‘恨’字。”
个周烧火
巴 金
做饭,老周说:“人要忠 心,火要空心。”
去 法 国
巴金晚年对记者说:
留 学
“我几百万字的作品,还
时 用
不及老周的八个字。”
的 护

1923年巴金和三哥李尧林
1914年母亲去世。 1917年父亲也去世。这两件事 是巴金人生道路上的激变。
巴金自己说,“《灭亡》 当然不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然而,在巴金的创作中却自 有它的重要意义,它已经表 现出巴金小说创作的某些基 本特色。诚如巴金自己所说 的,“我写的是感情,不是 生活。”
人民作家 享誉世界
2003年11月25日,是中国文坛巨 匠、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 主席巴金先生的百岁生日。国务院在 巴老百岁华诞之际,授予他“人民作 家”荣誉称号。
响彻全书的是这样的呼声:“凡 是曾经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 的痛苦上面的人都应该灭亡。” 这也是小说的主题。
主人公杜大心怀有“为了我至爱 的被压迫的同胞,我甘愿灭亡” 的决心,最后,他为“信仰”而 英勇献身。
从此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灭亡》1929年在国内发表 并引起轰动,使巴金正式走
上文学创作道路。
2、主题:与“五四”同类题材比,《家》的思想显 得更深刻,他不再是那种人们熟悉的自由恋爱和反抗旧礼 教的故事,他的矛头不仅针对旧礼教,而且更指向作为封 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他的意义也不只是主张自由恋爱,
而是号召青年反抗封建专制,投入社会革命洪流。
3、典型人物:
高老太爷是巴金笔下个 性鲜明,内涵丰富复杂而又 富于立体感的封建家庭统治 者形象。他是封建势力的代 表和封建道德的化身。
第一部分(1-7章)为开端。以琴的母亲到高 家来访的事件为线索,介绍了小说中几个年轻人物的 身世和性格,划分出几种不同类型的青年形象。
一是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觉醒起来了的新 青年:觉慧、觉民、琴。他们的出场使人看到一股新 生活的激流已波及到高家这个封建统治的顽固堡垒。
二是作为封建专制统治牺牲品的青年一代:觉 新、梅、鸣凤。鸣凤身世的叙述已暗示出她的悲剧结 局,觉新经历的专章(第六章)叙述,为读者提供了 理解他“不抵抗主义”性格的生活依据。
巴金多次给不同时期的中央领导 写信,终于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学馆— —世界上最现代化、最宏丽的文学纪 念馆的建成。1982年,巴金向文学馆 捐赠15万元稿费作为建馆基金,这之 后,巴金每发表一篇文章,每重印一 册旧作,所得的稿费和版税,他全部 寄给了文学馆。
二、《家》的杰出成就
1、内容:巴金说, 他写《家》的目的,就是 要“宣告一个不合理的制 度的死刑”。“我要写这 种家庭怎样必然地走上崩 溃的路,走到它自己亲手 掘成的墓穴。我要写包含 在那里面的倾轧、斗争和 悲剧。”
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 都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父亲曾 在四川广元县做县令,为官清 正,辛亥革命后辞官归隐。五 四运动中,巴金接受无政府主 义思潮的影响。
巴金家的下人中,有一
个年老瘦弱的轿夫老周引 起巴金的注意和喜欢。
老周有悲痛的身世:
老婆跟人跑了,独生儿子 又当兵死在战场上。虽然 孤苦伶仃,但老周却象一
第三部分(30-35章)从高公馆庆贺高老太爷 六十诞辰,写到高老太爷的死,展开了这个大家庭内 部新旧势力的剧烈斗争。
这部分写了四件事:①觉民逃婚;②梅的死; ③高老太爷惩罚败家子高克定;④陈姨太导演“捉鬼” 闹剧。
第四部分(最后4章)以瑞珏的难产而惨死,觉 慧的忿然出走为结局,这个结局既是悲愤的,又是充 满希望的。
第二部分(8-27章),情节围绕三条爱情
线索,先后有序地展开。主要以觉慧和鸣凤的爱 情关系的发展及其结局,揭开了高公馆这个封建 大家庭的内幕。
觉新与梅的爱情悲剧也进一步发展,作者精 心安排了青年孀居的梅在高公馆花园内与觉新邂 逅相逢,梅的“哀莫大于心死”的悲叹预示出将 死的征兆。觉民与琴的爱情描写尚未展开,但琴 决心不再走几千年“浸饱了女人血泪”的路,要 走新路的新思想已表现出来。预示着她的爱情将 是另一种结局。
1957年拍摄电影《家》时,巴金 (中)与孙道临和张瑞芳合影。
小说以“五四” 后四、五年间的四川 成都为背景,通过高 家这一封建大家庭的 内部矛盾及其走向崩 溃的历史,揭露了封 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 教“吃人”的罪恶本 质及其必然灭亡的历 史趋势,讴歌了“生 活的激流”——年轻 一代的觉醒和反抗。
《家》共39章,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