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的小说人物形象分析(以初中课文为例)
中学教材中母亲形象的特点分析——以苏教版为例

中学教材中母亲形象的特点分析——以苏教版为例-大学语文论文中学教材中母亲形象的特点分析——以苏教版为例○朱颖一、古代文学作品中母亲形象的特点古代文学作品在中学教材中并不多,但当中的母亲形象却值得分析。
(一)恪守礼法、爱女可敬的母亲《长亭送别》中的老夫人是一个独特存在的人物,她恪守礼法,渴望通过联姻的方式重振相国家声。
首先,老夫人作为一家之长,集名、利、权于一身,必然担负着比平常妇人更多的责任和道义,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
其次,老夫人作为崔莺莺的母亲,肩负着抚养女儿并为其找个好归宿的重任,她对女儿的关心、慈爱在一开始就展现了出来,她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
她深受着封建思想的影响不愿意与世俗礼教抗争,可是虽然不愿意,但是当她发现女儿和张生木已成舟的事实,她就立刻考虑科举及第的变通办法。
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冲突,但她考虑一切的出发点都是自己女儿的幸福和家族的利益。
因此,老夫人唯一不变的就是她那颗深沉的爱女之心。
(二)思想腐朽、封建保守的母亲在封建大家庭中,长辈们的思想似乎更为保守,《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王夫人是贾府里真正的当权派,是“封建人物”的代表,她始终都维护着封建制度,以保证封建大家庭的长期存在,获得权力斗争的胜利。
贾母疼爱孙辈,爱好享受,思想上也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在黛玉初见贾母的时候,贾母问黛玉念何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了什么书,贾母回答:“读的什么书,不过认得几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1]这里可以看出这位封建的老太太的观点就是“女子无才便是德”。
她们都是恪守封建礼教的母亲。
二、近代文学作品中母亲形象的特点在选取的二十余篇课文中,近代文学作品中国外的只有一篇。
描写的是一位庸俗自私、爱慕虚荣的母亲。
《我的叔叔于勒》选取的是国外的一篇文章,写于一八八三年,相当于中国的近代社会时期。
这篇作品最大的成功就是塑造了菲利普夫妇这一对深刻的城市小市民的典型。
菲利普夫人是被资产阶级的精神毒害了的人,她自私、贪婪、拜金、爱慕虚荣、冷酷,面对丈夫装绅士的邀请她和孩子吃牡蛎,她用“我怕伤胃”的借口来掩饰,用“别把男孩子惯坏了”的理由来拒绝,这一切的原因只是因为她心疼钱,怕吃牡蛎花钱,但是同时还要做出一副“我们能够吃得起”的样子,既维护了自己的面子,同时也省了钱。
【语文知识点】荷花淀主要内容及人物形象分析

【语文知识点】荷花淀主要内容及人物形象分析
《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之一。
选自孙犁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
全文充满
诗意,被称为“诗体小说”。
接下来分享荷花淀主要内容及人物形象分析。
《荷花淀》讲述的是冀中白洋淀地区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抗日的故事。
在作品中,作者
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的形象。
这些妇女勤劳、朴实、善良,识大体、
顾大局,是在特定的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
水生嫂是作品着墨最多的妇女典型。
水生:是众多抗日人民的一个缩影。
为抗日奉献一切,不顾个人生死,有着一种乐观
向上的革命精神。
水生嫂:勤劳、朴实、善良,识大体、顾大局,是在特定的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
新人。
水生嫂是作品着墨最多的妇女典型。
她勤劳、能干,编苇席,一会儿“就编成了一
大片”;她贤慧、温柔,敬重老人,疼爱孩子,体贴丈夫,在她身上有着我国劳动妇女的
传统美德。
水生嫂虽然爱丈夫、爱家庭,眼光却不狭隘,她能识大体、顾大局,懂得如何
处理爱国与爱家的关系。
当她知道丈夫报名参了军,虽然也心疼丈夫,依恋不舍,但她还
是很快欣然同意,并为丈夫准备好了行装。
《荷花淀》是孙犁1945年创作的。
写的是抗日战争最后阶段的冀中人民的斗争生活。
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孙犁毅然投身抗战,在平汉路西的山里工作,听到从冀中平原的同志向他讲过两个战斗故事,其中一个是关于白洋淀青年组成雁翎队,这个素材触发了
孙犁的创作灵感,1945年,在延安便写成了《荷花淀》。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复活》的人物形象分析

《复活》的人物形象分析
1、聂赫留朵夫
聂赫留朵夫完整而充分地体现了“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和思想。
他经过返归和自我完善在精神上获得了新生。
聂赫留朵夫的思想变化可以分为:第一阶段是纯洁善良、追求理想的阶段。
这时他健康、真诚、充实、崇高,乐于为一切美好的事业而献身。
真挚地爱着玛丝洛娃。
那时的爱是纯洁美好的。
第二阶段是放纵情欲,走向堕落。
踏上社会后,聂赫留朵夫变得猥琐、低下、空虚、渺小。
认为女人无非是一种“享乐工具”。
他诱骗了玛丝洛娃,之后给了她一笔钱。
这种做法是兽性的表现更是对纯洁的爱的侮辱,但那时他无法控制自己,导致了一个女人的悲剧。
第三阶段是从仟悔走向复活。
法庭审判之后,他内心痛苦,认清了自己虚伪可耻的面目,决心悔过自新。
在他忏悔的过程中,通过对他的所见所闻,揭露和批判了沙皇俄国社会的腐败和黑暗。
2、玛丝洛娃
作者通过玛丝洛娃体现了俄罗斯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和对整个黑暗社会的无比憎恨。
她在拒绝聂赫留朵夫的“善行”时,一再表现出自己内心的屈辱、瘸苦和按耐不住的愤怒。
正是这种感情触动了她麻木不仁的灵魂,并最后使她觉醒过来。
由于她的灵魂深处始终保存着善良的天性和与聂赫留朵夫初恋时的美好回亿,“悔罪”的聂赫留朵夫才能获得她的宽恕,井使她
重新“爱”上他。
玛丝洛娃最终拒绝聂赫留朵夫要求和他结婚的建议,表现出玛丝洛娃的崇高品质,也是她为了爱他而做出的自我牺牲。
玛丝洛娃的“宽恕”精神使她的灵魂获得了“复活”,然而,我们却看到作者在寻求玛丝洛娃“复活”的过程中,逐步接近了托尔斯泰过去所否定和厌恶的“革命者”。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是故事中的中心和推动力。
通过对人物的细致描绘和深入剖析,作家们能够塑造出栩栩如生、引人入胜的人物形象,使读者产生共鸣。
本文将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他们的塑造和作用。
一、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1.主人公主人公是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他们通常是故事的核心和主线。
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外貌、性格、思想、行为和言语来塑造他们。
主人公的形象必须具有独特性和鲜明性,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引发情感共鸣。
2.配角配角是主人公的衬托和补充,他们能够丰富故事情节和展示主题。
作者通过描写配角的性格、经历和与主人公的关系来塑造他们。
配角的形象可以是善良、勇敢、聪明或者阴险、自私、愚昧等,以突出主题和推动故事发展。
3.反派角色反派角色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通常是主人公的对立面。
通过描写反派角色的恶毒行为、阴险手段和冷酷心态,作者能够激发读者的敌意和愤恨,同时凸显主人公的英勇和善良。
二、人物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1.推动剧情发展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剧情驱动力,他们的冲突、对抗、合作和追求使得故事发展得井然有序。
主人公的决策和行为直接影响着故事的进展,而配角和反派角色的出现和行动则为故事添加了更多的情节和张力。
2.表达主题和观点人物形象是作者表达主题和观点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塑造不同性格、思想和行为的人物形象,作者能够传递出关于人性、社会、历史等方面的深刻见解。
读者通过对人物的观察和思考,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和观点。
3.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情感体验优秀的人物形象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情感体验,使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思考。
读者可能会对主人公的遭遇感到同情,对配角的助力感到欣赏,对反派角色的恶行感到愤怒。
人物形象的情感触发,使得读者更加投入和体验到作品中的情感世界。
4.展示人性和社会人物形象能够展示出人性和社会的不同面貌。
通过塑造各种性格和行为的人物形象,作者能够反映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社会的丑恶和善良。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藤野先生》——分析人物形象(原卷版)

06、藤野先生——群文阅读分析人物形象本文通过选取“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个典型片段,成功刻画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直热诚、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形象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考点解读】分析人物形象,是阅读以写人叙事为主的叙事性作品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中考的一个高频考点。
常见的考查方式有:1.文中的××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段内容做简要分析。
2.请结合全文,分析××的形象。
【技法点拨】解答此类问题的一般思路:1.正面描写——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判断人物的性格特点,精神品质。
2.侧面描写——通过分析他人的言行举止,来分析所要描写人物的性格特点。
3.故事情节——通过分析与所写人物相关的典型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
4.议论抒情句——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往往含有对人物的评价或情感,分析这些语句有助于把握人物形象。
5.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或渲染气氛,或点明背景,或烘托人物的内心,对人物起强化作用;社会环境是人物命运﹑性格及最终结局的外因。
可结合具体的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分析人物性格。
答题模式:相关内容+形象特点。
从……情节(或描写、事件)来看,××是一个……的人。
【真题演练】(一)阅读老臣的《拱桥》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拱桥是一个人,不是一座桥。
听这名字,你就可以想到他的形象,比如角弓或者青虾,还有课本上的赵州桥。
我认识他时,他的腰已经很弯,人也很老。
那时,他已在村庄东边一座老旧的石屋里当了许多年的校长。
其实,校长、老师也就是他一个人。
他的脸上有许多褶皱,一说话就满脸开花。
胡茬子布满两腮和下巴,尤其是下巴,总是硬扎扎的。
哪位男生犯了纪律,他从不打手板,而是低沉着嗓音说:“把手伸出来吧,手背儿。
”他的大手便把你的小手抓牢,将下巴挨近那颤抖着的小小面积的手背儿,来回蹭那么几下,让你觉得刮了刺猬一般的痒痛。
因此,我们对他宽宽的下巴充满畏惧。
8.蒲柳人家——人物形象分析(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蒲柳人家——人物形象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课文中肖像、动作、语言等描写,以及典型事件、外号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欣赏文中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人物形象的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小说中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接受民族优秀精神和文化传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把握小说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运用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教材解读:《蒲柳人家》选自部编版2018年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
它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许多表现技巧和艺术手法,透过几户普通农家的故事,表现了京东地区北运河农村农民的独特风貌,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
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的前两节。
它浓墨重彩的描写了三个主要人物:机灵顽皮、充满稚气的六岁男孩何满子是小说的主要线索人物,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是小说的两个主要描写对象。
本文篇幅很长,课文突破点应选择把握人物形象。
由感受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出发,了解、吸收属于民族文化的积淀,有助于让学生接受民族优秀精神和文化传统。
因此此片段重在引导学生进行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
二、学情分析:根据懂了么成绩分析以及班级优化大师的数据显示,本班学生语文基础较好。
上学期期末考试平均分在85分以上。
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较强,对语文学习兴趣浓厚。
但是对小说这种文体接触不多,关于人物形象的分析,在记叙文中讲的比较多,学生掌握了一部分技巧,但是还欠缺归纳总结。
因此本设计以《蒲柳人家》为载体,对于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这个知识点予以突破。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课文中肖像、动作、语言等描写,以及典型事件、外号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欣赏文中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人物形象的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小说中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接受民族优秀精神和文化传统。
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小说人物形象分析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是构建故事情节的重要元素之一。
作者通过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言行举止以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一、外貌描写在小说中,作者经常通过外貌描写来展现人物形象。
外貌描写可以包括人物的身高、体态、容貌以及着装风格等。
通过细节描写,读者可以直观地了解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而对其性格及背景进行推测。
例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形象塑造得十分鲜明。
他身材清瘦,面色白净,眉目清秀,给人一种文静而不失英气的感觉。
他通常穿着丝绸衣物,举止优雅,举手投足间透露出一种贵族的气质。
通过这些外貌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贾宝玉温文尔雅、富有灵气的形象。
二、言行举止人物的言行举止是表现其性格特点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人物的对话、行为以及思考等,读者可以了解到他们的情感、行为准则以及价值观。
以《骆驼祥子》中的祥子为例,他是一个充满挣扎与坚韧的青年。
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下,祥子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并通过独特的方式努力谋生。
他勇敢地面对困难,从不放弃,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感染着读者。
三、内心世界除了外貌描写和言行举止,作者还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来塑造形象。
通过人物的思想活动、情感表达以及内心矛盾等,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性格与成长过程。
以《活着》中的福贵为例,通过他的内心独白,读者得以了解他在几十年的艰苦生活中所经历的痛苦与辛酸。
福贵内心深处的坚韧与对幸福的追求,使读者对他的形象产生了深刻的感受与共鸣。
四、与其他人物的互动在小说中,人物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是展现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争斗、合作以及相互影响等,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到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以《格列佛游记》中的里卡多为例,他与主人公格列佛的互动关系将他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里卡多机智聪明,常常用言辞来挑战格列佛的观点,引发激动人心的辩论。
通过与格列佛的对话交锋,里卡多的形象更加鲜活,为整部小说增添了许多精彩的情节。
九年级【语文(统编)】《刘姥姥进大观园》的人物塑造

总结归纳
你能总结出几条分析古典小说人物形象 的方法吗?
1.抓住人物语言、动作描写,品析人物 形象。
2.联系小说相关的故事情节,全面把握 人物形象。
作业(二选一)
1.为了更好地宣传本班剧目,宣传组的同 学想要设计一张宣传海报并配上刘姥姥人物 形象的宣传语,请你帮他们写一写宣传语吧 ! 评价标准:
刘姥姥形象宣传语
芥豆之微一老妪,大观园中演“笑”剧。 村言俚语惹人笑,举止行为真滑稽! 别人笑她太疯癫,她笑别人看不穿。 卖力表演为迎合,大智若愚为生计!
海报解说,聚焦笑剧
芥豆之微一老妪, 大观园中演“笑”剧。
村言俚语惹人笑, 举止行为真滑稽! 别人笑她太疯癫, 她笑别人看不穿。 卖力表演为迎合, 大智若愚为生计!
(1)能全面概括人物形象。 (2)形式不限。可写一段创意文字,一首 小诗,一副对联等。 (3)语言生动,有吸引力。
作业(二选一)
2. 根据课文内容,变换叙事视角,用第一 人称改写本文,写一篇题为“刘姥姥日记一 则”的文章,用日记的形式记录刘姥姥这一 天的见闻感受。不少于400字。
人物塑造之---- 侧面烘托
聚焦笑剧,品析人物
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 王夫人是凤姐的婶子、姑母和“后台”,
深知凤姐为人,她“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 却看破不说破,体现出她身份尊贵、矜持克 制。
聚焦笑剧,品析人物
在这一幕笑剧中,我们看到了柔弱的黛 玉、放肆顽皮的宝玉、豪爽的湘云、矜持克 制的王夫人、忍俊不禁的薛姨妈、干脆爽利 的探春、稚气娇柔的惜春,真可谓一幅精彩 的“百笑图”啊!
聚焦笑剧,品析人物
侧面烘托 衬托人物
意见2: 我认为,还应着重画出众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四步分析法——通过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1.凡是文中涉及的人物描写方法都要考虑到,重点是分析主 要的描写方法。
b. 侧面描写(常用于次要人物)作用:
c)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很多小说会出现群众场面,这些群众大多是不重要的次要人物。正 是这些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 渲染气氛、奠定感情色彩基调的作用。
1.环境(P241)
多为自然环境:表达心情,渲染氛围,表现人物性 格。
如《我的叔叔于勒》中两次环境描写,“在一片平 静地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天 边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表现了 一家人心情前后的变化。
《故乡》、《孔乙己》……
二. 四步分析法——通过情节、环境补充人物性格
2. 便于发挥文章中人物对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独白的作用,通过他们 的口,讲出他们亲身经历的事或心理活动等。
3. 局限性:它不如第一人称那样使读者感到亲切。
教材分析套路(这条路有点长) 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四步分析法 一.通过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二.通过情节、环境补充人物性格 三.通过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四.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
一. 四步分析法——通过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1.凡是文中涉及的人物描写方法都要考虑到,重 点是分析主要的描写方法。
a. 正面描写:(常用于主要人物)
补充:不同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 :如《最后一课》、《我的叔叔于勒》 1、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拉近与读者距离。 2、使文章具有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 3、使文章更生动形象。 4、使读者能更具体的体会作者心情。
第二人称: 使用情况少
补充:不同人称的作用
第三人称 :如《范进中举》
1. 全能视角,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 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总之,小说中次要人物往往着墨不多,但其地位不可忽视, 他们是作者精心安排的角色。
一. 四步分析法——通过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2.要关注人物描写时能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词。
a. 如“自信”“傲慢”这些词语这些词语不仅是对人物神 态的描写,也直接展示了人物的性格。
b. 细节描写:所谓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 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 描写。
初中语文教材小说篇目
带有批判意味:
《孔乙己》 《变色龙》 《我的叔叔余勒》 《故乡》 《范进中举》 《皇帝的新装》 *《杨修之死 》
带有肯定意味:
《社戏》 《最后一课》 《智取生辰纲》 《小圣施威降大圣》 《斑羚飞渡》 *《丑小鸭》 *《香菱学诗》 *《蒲柳人家》 *《热爱生命》
后者略读课文更多。 前者人物典型性更强,文本深层意蕴更丰富。
2. 故事情节(P241) 抓住关键细节对人物性格的展示作用。 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智深粗中有细
三、四步分析法——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是人物性格与其身份地位的综合。从表达上而言, 人物形象可用如下的方式概括:××是一个(人物性格)的(人物 身份地位、性质、评价等)形象。
如《我的叔叔于勒》“xx夫妇”形象可概括为:“xxx”是一 个唯利是图、拜金的小市民反面形象;
《我的叔叔于勒》写了菲力普的两个女儿、女婿。这些次要人物的描写,说明了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势力无孔不入,渗透到资本主义的每个毛孔里,爱情也 是以金钱为转移的,爱情也渗入了铜臭。
《范进中举》对次要人的刻画更是惟妙惟肖,中举前乡邻们对范进漠不关心,中 举后乡邻们拿来鸡蛋、酒、米招待报录人,又到集上寻找范进,悉心照顾他。小 说通过对次要人物的刻画,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对无 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从而升华了主题。
如《变色龙》:围观者起哄看热闹——木柴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 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当厨师把狗领走后,他们竟然一下子对着首饰匠赫留金哈 哈大笑。他们不敢嘲笑警官的多变,而只敢嘲笑倒霉的人——这样既让他们非常 开心,又无丝毫的危险性。这样一群小市民,虽人物各异,但有一点是完全相同 的,那就是麻木不仁、愚昧无知、荒唐无聊、奴性十足。
注意: 细节的真实性,一要经得起推敲;二看是否具有典型 意义,《故乡》一文的肖像描写和《范进中举》中的语言、 动作描写,都是出色的细节描写。
3.关注具有双关意义或较含蓄(具有深层含义)的描写词语。
没时间找例子了,此处略….
二. 四步分析法——通过情节、环境补充人物性格
小说的三要素包括人物、情节和环境,从某个角度 而言,情节与环境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它们对人 物性格的补充作用有时候会体现得相当重要。
一. 四步分析法——通过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1.凡是文中涉及的人物描写方法都要考虑到,重点是分析主 要的描写方法。
b. 侧面描写(常用于次要人物)作用
b) 牵线搭桥,推动情节。 如《孔乙己》,由于“我”担当的是只管温酒这样一种 清闲无聊的职务,心里很烦闷,因此就有机会观察顾客 们的动静,作品通过“我”的眼睛,正面描写孔乙己在 酒店里的几个生活片段,突出地塑造了他那迂腐可笑、 屈辱自尊的性格。作品又通过“我”的耳朵,听人家在 背地里议论,侧面写孔乙己的屡试不第、偷书挨打,概 括地介绍了孔乙己的身份、遭遇、癖好,并点明他性格 形成的原因。
在《孔乙己》中。孔乙己生活在众人的哄笑中,他在人们的笑声中登场,在人们 的哄笑声中表演,最后在人们的笑声中走向死亡。
一. 四步分析法——通过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1.凡是文中涉及的人物描写方法都要考虑到,重点是分析主 要的描写方法。
b. 侧面描写(常用于次要人物)作用:
d) 升华主题,画龙点睛。
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
小说——人物形象
概述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 人物,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的不 同人物原型提炼加工而成的,不同于真人真事,而是“杂 取种种,合成一个”。 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 代表性。
小说中的“我”不能看成是作者,只表示小说是以第一人 称来叙述的。
如人物身份,以“工人”、“农民”、“小市民”、 “手工业者”……概括;如(阶级)性质,可以“资本家”、 “封建地主”、“走狗”……概括。
四、四步分析法——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在于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即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因此,每一个形象的塑造都是有其 目的的,分析时要把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目的揭示出来,深 化教材分析。 如《孔乙己》通过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批判科举制度 的腐朽与 黑暗,以及社会的冷漠。
a) 外貌描写(注意人物前后变化):如闰土外貌小时候和 中年的变化;祥林嫂不同阶段眼神的变化。
b) 语言描写:如称谓上《变色龙》中警官五次语言翻天覆 地的变化;《我的叔叔于勒》中夫妇两人语言的变化。 《蒲柳人家》中一丈青大娘的语言。
c) 动作描写:《范进中举》中胡屠夫拿银子的一系列动作。
d) 神态描写:《皇帝的新装》中两个大臣看布的神情; 《我的叔叔于勒》中两夫妇认出于勒后 的神情变化
e) 心理描写:往往和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相结合。
一. 四步分析法——通过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1.凡是文中涉及的人物描写方法都要考虑到,重点是分析 主要的描写方法。
b. 侧面描写(常用于次要人物)
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
作用:
a) 侧面衬托,个性鲜明。
在《我的叔叔于勒》文中的“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说 明“我”是一个有同情心、正义感的人。就把菲利普夫妇冷漠无情、 虚伪自私的特点衬托了出来。在《变色龙》文中,巡警叶尔德林从 端着一个“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的筛子到报告“好像出乱子了”, 从给警官脱穿大衣到两次对狗的来历进行判断,既表现出他忠实而 驯服,又从侧面衬托了警官的专横多变、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 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