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长篇家族小说中的_父_与_母_

合集下载

父亲的病中鲁迅

父亲的病中鲁迅

父亲的病中鲁迅《父亲的病》是1926 年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回顾父亲周伯宜生病、治病、去世经过的文章。

文章先后提到几位“名医”只是有人是真名医、有人是假名医罢了。

鲁迅先生的父亲周伯宜出生在1861 年,他于1896 年去世,去世的时候鲁迅才15 岁。

在鲁迅的文字中自己的父亲出现的次数很少,大多时候父亲这个角色是隐身的状态中。

在鲁迅先生关于父亲的直接描写中,收录在《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中的《父亲的病》是为数不多的一篇。

在《父亲的病》中,鲁迅鲁迅先生记叙了自己父亲的最后时光,以及自己对父亲的深深的愧疚之情。

《父亲的病》中是鲁迅对父亲的病的回忆和他与两位“名医”周旋的故事,主要讲述了鲁迅年少时,父亲患了水肿病,病情很是严重,治疗了多年都没有效果,于是家里便请了两位人称“神医”的医生来看,这两位神医的诊断。

费用很是高昂,开了很多看似有效的药方,用了不少奇奇怪怪的药,可是一点效果都没有。

父亲药吃了不少,罪遭了不少,最终还是去世了,后来,听说那神医生活依旧滋润,天天坐着骄子,派头十足,出手阔错,体格健壮,听了真是让人气愤不已。

父亲被江湖庸医治死,成为了埋在鲁迅心中永久的痛苦。

《父亲的病》所记述的内容,是鲁迅童年中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一段异于普通孩童的经历,对鲁迅的心理发展以及气质特征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谓气质特征,是指父亲的病对鲁迅个性气质的重大影响。

众所周知,鲁迅的父亲周伯宜,在仕途失意的情况下,“不仅象自己的父亲那样粗暴,而且在粗暴中还渗入了阴郁和消沉”。

这一点在周伯宜患病之后,达到了顶点。

父亲“常饮酒”,“如遇生气时会把筷丢掉,或把碗摔碎”这使鲁迅和母亲感到压抑、痛苦,后来父亲也曾因此“力戒自己过饮”。

可见,在父亲对鲁迅气质特征的影响中,尤以其患病时期的影响为最大。

第一,鲁迅的童年跟父亲的病密切联系在一起,他是在父亲的病中逐渐生发了对周围世界的怀疑和恐惧。

在父亲患病期间,鲁迅奔走于药铺与家之间不断的与所谓的“国手”“神医”周旋。

《家》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家》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家》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家》是中国著名作家巴金创作的小说,是他长篇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描写了一个大家族的衰败历程。

其中,主要人物有多位,每个角色都饱含着独特的个性,非常具有代表性。

一、白嘉轩:《家》中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情节的中心人物。

他是白家的长子,父亲早逝后承接家业,初时虽有善意却因技不如人和缺乏领导能力而使白家日渐衰落。

在商贸方面,他疯狂追求利润,并采用种种手段占有别人资产,最终导致家族中高攀不起他的继母去自杀,由此可以看到他的权欲膨胀,在社会上成功上位后连自己的母妻并肩而立,当权势已经稳定后彼此不再关注,最终因忙于政治事务加上回避自己不肯与建新修理剧院相伴,以及对自己姨太庙祝母的忽略引起报应而英年早逝。

二、晓霞:白嘉轩的妻子,家族中的贤妻良母形象。

她的出现改变了白嘉轩的一些恶习,使他时刻警醒着不能再被灰色信用的漩涡所吞噬。

她懂得如何拴住大家的心,而不是只关注自己所想要的东西。

一个成功的男人需要有贤妻良母固本秉德,晓霞就是这样的典范。

三、任光远:在小说中,比较受欢迎的男性角色之一。

他是白家旁系宦门出身的人,为人忠厚老实。

后来,任光远找了个工作女友,开始反对白家世仇,也失败。

但他依然相信自己可以像他的父亲一样,以节俭和勤劳实现自己的事业,他更懂得发掘那些每日半生不熟的人所谓的技能,通过合并公司推动规模扩大。

从他描写的路程中看,他的人生意义在于诚实和努力,同时也成了白家乱局中一块稳定的绊脚石。

四、王太度:王太度是一个哀怨的人物,无法适应家族的变迁而遭受巨大的伤害。

他是白富美的儿子,不是黄金卵玩入平凡世界的半客,也没能成为白家新式富豪的core。

人生遭遇一次接着一次失败,导致其陷于酒瘾,并策划了自己父亲的死,这个行径让其在读者心目中形象更加复杂和难以琢磨。

五、金娇:她是白嘉轩暗恋的对象之一。

从外表上看,她是一个性感迷离、勾人心魄的女人,但内心却异常脆弱。

金娇曾经被所爱的男人负心背叛,这种打击使她一度想要自杀,后来被两位扶起的父亲安慰,明白了自己需要的永远不是所谓的钱。

家族称谓

家族称谓

祖父(そふ) お祖父さん(おじいさん) 祖父/ 外祖父祖母(そぼ)お祖母さん(おばあさん)祖母/ 外祖母両親(りょうしん)ご両親父母父(ちち)お父さん(おとうさん)父亲母(はは)お母さん(おかあさん)母亲息子(むすこ)息子さん(むすこさん)儿子娘(むすめ)娘さん/ お嬢さん(おじょうさん)女儿兄弟(きょうだい)ご兄弟兄弟姐妹兄(あに)お兄さん(おにいさん)哥哥姉(あね)お姉さん(おねえさん)姐姐弟(おとうと)弟さん弟弟妹(いもうと)妹さん妹妹伯父叔父(おじ)伯父さん叔父さん伯伯叔叔伯母叔母(おば)伯母さん叔母さん伯母婶婶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时代,随之而来的是亲属间的称谓名称繁多,分得很细。

估计与孔子的学说有很大的关系。

礼教发达。

很多中国的亲属称谓名称无法对应翻译成英语或日语。

即使是中国人自己,见到亲属对称呼对方什么也要深思熟虑一番才行。

否则会称呼错误,导致失礼。

如果是中文小说翻译成英文或日文的话,翻译和读者都会感到很困难。

下面谈谈日语中的亲属称谓问题。

日语的亲属称谓也很笼统,没有中国分的那么详细。

比如:哥哥,姐夫,姐姐,嫂子都统称为兄、兄さん;姉、姉さん。

公公婆婆,岳父岳母则通称为しゅうと、しゅうとめ;義理の父、義理の母伯父,叔父,姑父,姨父,舅父,叔叔一概称为:おじ伯母,叔母,姑姑姨娘,舅妈,婶婶一律称为:おば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一概称为:いとこ汉语翻译成日语时候,很简单。

需要注意的是日语翻成汉语时,应根据上下文章意思,把亲属关系整清楚后翻译比较好。

おじさん:伯父、叔父、舅父、姑丈、姨丈、父母親的男性朋友おばさん:姑媽、舅母、伯娘、姨媽、嬸嬸、父母親的女性朋友。

いとこ従兄弟包括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おい甥:和中文不同,並非自己姐妹的兒女而是指兄弟姐妹的兒子,所以有個「男」字。

めい姪:亦並非指自己兄弟的兒女,而是指兄弟姐妹的女兒。

所以有個「女」字。

日語中沒有「大哥」、「大家姐」、「二家姐」的稱呼的,一般都是在名字後附上兄 (NIISAN)、姉 (NEESAN)而已。

张炜小说中“父亲”母题想象方式

张炜小说中“父亲”母题想象方式
《古船》中的赵 炳。不难发现,张炜小说中的“父亲”形象有着类型化的趋势, 这与其模式化的想象方式有关。笔者将其从叙事背景、核心 情节、内在张力三个层面上分析张炜小说中“父亲”母题的想 象方式,探究其故事层面的深层话语,在此基础上认识张炜 小说的价值与局限
1.叙事背景:家族的象征 当“父亲”被赋予了某种象征意义时,家族叙事便同样具有 了特定的文化内涵,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巴金《家》为代 表的“子反抗父”的叙事冲突,见证了社会转型时期新旧文化 的冲突;五十年代以《创业史》为代表的“子教育父”的叙事 模式则象征着新生力量对旧事物的规训;到了八十年代后, 苏童《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刘震云《天下故乡黄花》,家族 成了表现一定时段历史的具象载体,历史也因为个体化家族 的介入而显示出不同于正统历史的个人色彩 王庆生认为:“《古船》浓缩了我们国家走过的发展之路, 以及我们民族所经历的心路历程”①。的确,张炜小说中的家 族叙事模式,是将家族置于历史的中轴线,历史集中映射到 隋、赵、李三大家族中,然而张炜并非仅为展现乡土社会中 权利的争夺而进行家族叙事,实质上家族起着构造线性时间 脉络的功能性作用,三大家族血缘上的延续足以贯穿起解放 战争――土地革命――文化大革命的整段历史
张炜小说中“父亲”母题想象方式
摘 要: 在张炜小说中,子辈将“父亲”放置于家族的 历史语境之下,以重述屈原模式的方式来想象“父亲”,并在 子辈弑父行为的延宕中探讨如何看待“父亲”历史。在这种模 式化的想象方式中,“父亲”母题的展开实际上是张炜自我精 神理想的构建。本文中“父亲”意象既包括具有血缘之亲的“父 亲”,也包括“具有某种社会存在的符号内容,因而具有文学 上比拟的宽泛所指”的“泛父亲”,例如导师、岳父、干爹、伯 伯等。具体研究的文本包括《能不忆蜀葵》、《九月寓言》、《家 族》、《柏慧》、《古船》、《外省书》等

家族关系称呼

家族关系称呼

----引文1:《三字经》:九族者,序宗亲。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曾玄。

说明:九族,由自己往上推四代,是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再由自己往下推四代,是儿子、孙子、曾孙、玄孙,连自己共为九代。

序:排列的先后次序。

宗亲:同一宗族的亲属。

幼学琼林·卷二里对亲属关系有更详尽文雅的解释,在些略过。

表一、注:1、对他人称自己家族中已故的尊辈,将“家”字换成“先”字,如先祖父(或先祖考)、先祖母(或先祖妣)、先父(或先考、先严),先母(或先妣、先慈)、先兄、先姊;2、对他人称自己家族中已故的平辈或晚辈,将“舍”字换成“亡”字,如亡夫、亡妻、亡弟、亡妹等;3、称他人时加贤、爱等词,自称时加愚;表格中的“某某”代字或号。

古代丧服制度中国封建社会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父宗为重。

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

在此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为有服亲属,死为服丧。

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礼记·丧服小记》所谓“上杀、下杀、旁杀”即此意。

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分为五种,即所谓五服:斩衰,丧服名。

衷通“缞”。

“五服”中最重的丧服。

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布制做,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

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期三年。

古代,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承重孙(长房长孙)为祖父,妻妾为夫,均服斩衷。

至明、清,子及未嫁女为母,承重孙为祖母。

子妇为姑(婆),也改齐衰三年为斩衰。

女子服斩衰,并须以生麻束起头发,梳成丧髻。

实际服期约两年余,多为二十五个月除孝。

《礼记.丧服小记》:“斩衰括发以麻。

”《清史稿·礼志十二》:“斩衰三年,子为父、母;为继母、慈母、养母、嫡母、生母;为人后者为所后父、母;子之妻同。

女在室为父、母及已嫁被出而反者同;嫡孙为祖父、母或高、曾祖父、母承重;妻为夫,妾为家长同。

论文浅谈巴金的《家》

论文浅谈巴金的《家》

浅谈巴金的《家》【内容摘要】:在现代文学的长河里,在汗牛充栋的文学作品里,巴金的《家》,以其独特的魅力占取一席之地,成为一部不朽的文学经典,它对中国现代青年人生道路影响之大。

巴金以青年人的激情描写了他那一代青年为争取自由幸福的生活而进行的勇敢斗争和不懈追求,在一代青年人里引起了共鸣,并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是一盏耀眼的启明灯,指引着在黑暗中的人们寻找光明。

【关键词】:巴金、《家》、光明、迫害者、叛逆者、觉慧、觉新热情地寻找光明的人——巴金巴金,原名李尧棠,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封建家长制的专横与腐败和幼弱者和劳动者的苦痛境况、悲惨命运,使他在少年时代便萌生了对旧制度的反叛思绪,也构成了他终生创作的“情绪记忆”。

他说:“要是没有我最初十九年的生活,我也写不出这样的作品。

”(《家·新版后记》《巴金全集》第一卷,第453页)五四运动时期,他就读了成都外国语学校,在那里他读到了《新青年》《每周论坛》等倡导新文化的刊物,也阅读了无政府主义的一些作品。

1923年,巴金离家到上海南京求学,1927年?法国,1928年底归国。

这期间,他比较广泛地接触到各种社会思潮并且开始读卢梭和伏尔泰的著作,在中外文化的融通中,他的眼前不时的呈现出“另一个国度里一代青年为人民争取自由谋幸福的奋斗之大悲剧。

(《前夜·译者序》)在苦闷与痛恨中,他把爱与很交织起来,陆陆续续的写成小说。

1928年8月,巴金完成了第一部小说《灭亡》,发表在《小说月刊》1929年1至4月号上,之后又将《死去的太阳》《新生》和“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等作品陆续呈现在读者面前,巴金以饱满的激情和美好生活的热爱,渗透在他的作品中,构成一种激动人心的力量。

1936年,鲁迅便赞许说:“巴金是一个有热情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一部热烈而忧郁的青春小说――《家》在悠久的年月里“家”是中国人大的安乐窝,是休憩的港湾,可巴金笔下的“家”在新时代的风景里成了牢笼。

路翎《财主底儿女们》中的父与子

路翎《财主底儿女们》中的父与子

路翎《财主底儿女们》中的父与子作者:白明宽来源:《文学教育》2012年第08期内容摘要: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家族小说中的集大成者。

这一时期家族小说中存在着一个“父子冲突”的主题。

本文将作品置于20世纪家族小说的背景下,分析《财主底儿女们》在表现“父子冲突”主题上与以往家族小说的异同:相同点是子辈对以父辈为象征的传统家庭的反叛,不同点是作品中的子辈在反叛后对家族的温情回归。

关键词:家族小说父与子反叛回归一关于“家”的描写,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上永恒不变的题材,只是在不同的历史基点与文化立场上,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

在数千年的文明中,家族和宗法制度成为传统中国社会结构中的基本制度。

历经几千年,中国社会在漫长的历程中承受过多次剧烈的冲击震荡,但家族制度与家族观念依然渗透在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无法割舍。

正如钱穆所说:“家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最主要的柱石,我们几乎可以说,中国文化,全部都是从家族观念上筑起,先有家族观念乃有人道观念,先有人道观念乃有其他的一切。

”①家国同构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本结构,“中国社会制度的根本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因而,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的兴衰史。

”②在20世纪上半叶的家族小说中,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

有别于传统古典家族小说,20世纪上半叶的家族小说站在民族国家现代化诉求的大背景下,呈现出与古典家族小说迥异的面貌。

20世纪初,伴随着西方列强经济侵略与文化渗透,中华民族的危机日趋加重,知识分子产生了严重的危机意识。

在经过了重重失败后,他们认识到对民众精神启蒙的重要性。

他们重估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对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家族文化进行了猛烈地抨击。

家族制度与专制制度异性同构。

这一时期作家创作的家族小说,大多站在启蒙主义的立场上,对封建制度展开了猛烈地批判,以至于形成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的“挽歌情调”。

③在批判的笔锋中,“父子冲突”成为一个共有的切入点。

家族的核心是家长。

爱的教育读后感(精选10篇)

爱的教育读后感(精选10篇)

爱的教育读后感《爱的教育》是陆游的一篇著名散文,文章以一个孩子与父母的对话为故事情节,讲述了父亲如何对儿子进行爱的教育。

这篇文章是我阅读过的最有意义的文章之一,阅读过程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阅读文章时,我感受到了作者对爱的深刻理解和对亲情的深情描写。

小孩子天真而纯真的情感、父母间的相互理解、相互扶持让我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感受到了父母浓浓的爱。

当父亲将压箱底的良心之作免费赠送给儿子时,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关爱和陪伴。

我深刻认识到爱是教育的灵魂,当父母为了孩子的成长付出的不仅仅是金钱和时间,更是灵魂的呵护与培育。

这让作者呼吁时下的家长们应当用爱去教育孩子,希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成为真正的人。

我对文章中“爱的教育”的理解,不再是机械地去照顾孩子,或者是简单地满足孩子的任何需求,而是教育孩子成为一个具备问责责任感,道德感和良好人生价值观的人。

因此,阅读这篇文章,对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很好的帮助。

爱的教育对于每个孩子的成长都非常重要。

家庭教育应该成为父母唯一的责任,父母应该用温柔的语言和真挚的心去引导孩子,做一个合格的教育者。

仅仅因为一个家庭不妨碍你走向成功人生,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我感触颇深,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正在不断变革,新型的爱的教育模式应该是站在时代高度,以成人之美、德扼人心、权在克己的课程,让孩子在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做事。

总之,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一篇简单的文章,更是一份令人温暖心灵的亲情教育。

读完该文章后,我对自己的家庭和成长产生了许多心灵上的触动。

我相信“爱的教育”一定会引领我们迎向更美好的未来!爱的教育读后感《爱的教育》是一本由意大利作家托马斯·曼创作的小说,1922年出版。

这本小说讲述了一个教师在为学生解答爱情问题时,发生了与学生的恋爱事件,最终他为了教育和爱情做出了选择而付出代价的故事。

通过阅读这本小说,我深深感受到了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不断地反思和提高自己对爱情的认识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灭了这种设想。《我们家族的 女 人 》:“没 想 过 爷 爷 如 生存繁衍的需求, 无所谓高 低 贵 贱 , 然 而 随 着 封 建 社
果是同那个东北女子在一起会是怎样的。但据奶奶 会的进程, 这种平等协作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南
分析爷爷天性就是这样, 无论他在哪儿在哪个女人的 宋袁采说,“贤妇人”的标准有三条, 第 一 条 是 ,“妇 人
家族的最高一级统治者 。 在 这 里 我 们 不 仅 要 关 注 家 观逼得李紫痕毁容明志。 《无字》更是反复运用倾诉性
族的家长, 也要将家族中小家庭的家长作为讨论对 的笔调, 一层层毫不留情地剥去了理想男性家长的外
象 , 以探讨有关家族中 具 有 传 续 性 特 点 的 家 长 的 书 衣。在外人看来, 胡秉宸是曾有卓越贡献的老地下党,
家长的幻想。《旧址》中的李乃敬掌握着族中大权, 却 她们揭去掩盖在男性家长自私软弱本质上的面纱, 也
写出了男性面对统治地位被动摇、家族大权被篡夺的 巨大的牺牲, 而顾秋水却先 后 负 她 们 而 去 , 既 靠 着 女
复杂心态, 以及对于男性能力丧失的悲哀。《玫瑰门》 人吃软饭, 却又要撑持自己的权威。吴为、白帆与胡秉
中, 从庄老太爷到庄绍俭再到庄坦, 三代男性都不具 宸的关系与他们又是何其相似。在这些家族小说中,
备作为家长应有的能力和权威。在庄家这个保守传 男性的懦弱无能以及色厉内荏被无情地揭露出来, 父
统的封建大家庭里, 由于男性的懦弱无能,“当家”的 亲与家长之间的必然联系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重任不得不落在了女性的肩上。但是男性并不甘心
位, 家族血缘是联系人类关系的直接而重要的纽带, 家长。”若父祖均不在, 则由家中最大的成年男性充任
通过对家族中人物形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关照, 可以解 家长。还有这样一种情形, 即父祖虽在世, 但年事已
码文化因素、透视人性心态。新时期以来, 涌现出大量 高, 没有精力主持家务, 便在后辈中指定一人为家长,
任何文化形象, 在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 都有着 在结构上包括家庭, 是从家庭的基础上推出来的, 其
自己的形象表现和编码方式, 承载着不同的意识形态 最高统治者相应的也就是这个家族的“家长”。传统男
功能,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就是作家对文化与人的 权社会中, 男性掌握着家族大权, 父亲成为家长的代
理解 与 思 考 。 家 庭 可 以 说 是 人 类 社 会 中 最 基 本 的 单 名词。《清律辑注》云:“祖在则祖为家长, 父在则父为
不到这些, 家长就只能是空洞 的 能 指 , 我 们 可 将 其 定 事业、有才情的高干才子, 一 个 女 人 心 目 中 曾 经 的 理
位为缺席。在新时期家族小说中, 无论是男作家笔下 想男性, 在日常生活与磨难的考验面前, 却再次暴露
还是女作家笔下都出现了失职的男性家长形象。《家 出了其软弱与虚伪。
性能力的丧失, 最终因将一锅花生米误认作鼠卵而毫 对妻子的别称, 而丈夫则往 往 被 称 为“当 家 的 ”; 另 一
无意义地猝死。
方面长幼尊卑井然有序, 封建家长掌握绝对话语权
如果说男性是因为对于感情生活的不满, 而无法 力 。事实上, 所谓“男外女内”的分 工 , 最 初 不 尽 是 人
打起精神承担家长的责任, 女性叙事也毫不客气地毁 为的力量, 而是基于原始社会甚至更早时期人类共同
份的人物形象时体现出许多不同倾向。本文即致力于 地位, 实际上, 男性是否具有这样的能力和权力, 本身
通过对“父”、 “母 ”两 个 形 象 的 梳 理 和 分 析 , 进 而 探 究 也值得怀疑。在反叛宗法家庭、要求个性解因素, 及其影响 作家笔下, 家长的至高权力已经被撼动, 如巴金的《激
有学者指出, 女性之所以不能充任家长, 除传统
对家庭主宰权利的丧失, 却又苦于无力掌权, 于是只 男尊女卑观念的作用外, 还由于家长是家庭中的主要
能自欺欺人地污蔑、诋毁女性 , 以 求 得 心 理 的 安 慰 与 劳动力, 承担养家的责任, 具有经济上的绝对优势。[2]
暂时的平衡, 因此才有了“庄 老 太 爷 日 记 里 对 s 的 诅 但是通过上述分析, 可以看到女性实际上已经担负起
2. 对 性 别 家 长 合 法 性 的 探 究
臀》中无论是上官福禄还是上 官 寿 喜 , 都 缺 乏 男 性 的
总体上来说, 审视男性作为家长的必然性, 是这
勇气和魄力, 贪玩好奇且遇事惊慌失措, 不要说家中 些家族小说的共同特点, 但并非所有的家族小说都毅
大权, 就连铁匠的实际职能也落在了女性身上。
亲与家长的必然联系进行质疑。 1.对男性家长职能的审视 作为个体的人往往具有多重身份, 他们在家族中
148
的身份是变动的, 某个男性可能既是儿子, 又是丈夫、 并不真正顾及每个族人的利益, 他没有照顾好李紫痕
父亲; 可能是自己小家庭的一家之长, 也可能同时是 姐弟, 使得姐姐为抚养弟弟迟迟不嫁, 又以封建礼教
是要站在一种长辈的位 置 上 发 号 施 令 。 他 永 不 忘 要 外姻亲, 料理家务至于兴隆者”。[4] 也就是主张女性受
硬撑出那个家长的门面来, 于是他很严厉。几乎看不 教育, 至少要有理财、理家的本领 , 但 与 此 同 时 , 却 要
见他笑, 他可能干脆不会笑。他把我们所有的第三代 求女性的这些本领只是用于辅助男性, 而绝不能动摇
优秀的长篇家族小说, 如男作家的《红高粱家族》、 《丰 代替父祖行使权力。这种家长仍然听命于父祖。可见,
乳肥臀》、 《东八时 区 》、 《家 族 》、 《白 鹿 原 》、 《旧 址 》, 女 传统家长只是父权制的典型表现, 家长的权力只是父
作家的《我们家族的女人》、 《玫瑰门》、 《纪实和虚构》、 权与男权的集中反映。[1]
作家创作的社会历史语境。
流三部曲》中, 高老太爷逆历史潮流而动, 力求掌握家
族大权, 事实证明了这种欲望的无奈和悲哀。伴随着
父亲与家长
对权威的质疑, 对历史的反思, 新时期以来的家族小
说更是审视着男性作为家长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对父
传统家庭是专制型家庭, 每个家庭都有一个握有 最高权力的人掌管着家庭各方面的事物, 对家庭成员 实 行 专 制 统 治 。这 个 人 就 是 通 常 所 说 的“家 长 ”。家 族
谓的新青年的面具被无情地揭去, 他只会自己在外吃
古代家长的涵义与现代不同, 现代家长通指父
喝玩乐, 却给家庭带来一次次的苦难, 当妻子要脱离 母, 他们只对未成年子女具有监护权和养育的责任。
他、追求自己的新生活时 , 他感到震 惊 、惶 恐 , 遂 采 取 古代家长因为在家庭中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因而只
新时期长篇家族小说中的“父”与“母”
俞春玲
( 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武汉
430072)
摘要: 本文以新时期长篇家族小说中的“父”与“母”为对象, 对性别叙事下人物形象的不同特点进行了比
较分析, 进而探讨了渗透于其中的文化因素。
关键词: 家族小说 父 母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0730( 2006) 06- 0148- 07
咒”。而司猗纹正是清楚地认识了这一点, 才会“怒火 了家中的生计, 这种 经 济 地 位 造 成 的 不 平 等 已 不 成
中烧”之后对“公公那种既要面子又不甘清贫、既要自 立 。我想, 最根本的原因, 还 应 该 探 究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尊又经不住虚荣所惑的懦弱”报以“暗笑”。庄绍俭所 对家长的定义。
四个孩子最后所走的道 路 竟 然 都 没 有 受 到 过 他 一 丝 堪。《旧址》中的李乃敬, 设下圈套逼迫李紫云嫁给握
一毫的影响与指教。他荒芜着他自己的心。他的心上 有当地军权的杨楚雄, 毁灭 了 她 的 爱 情 和 幸 福 , 也 间
什么也没有。他什么也没有给他的孩子们留下, 除了 接杀死了无辜的陆凤梧; 他的决断损害了李紫痕姐弟
均管束得很紧, 他管我们站的姿势坐的姿势走路的姿 男性的主导地位。而《玫瑰门》中的司猗纹之所以遭到
一职对于他们来说是名存实亡。通过这种描写, 这些 阿萍奶奶等带来的厄运, 被归结为参加革命却遭到怀
作品对男性家长的失职提出了质问。
疑的磨难。
149
相对于对家长缺席的无奈, 更令人痛苦的是, 那
相对于某些男性叙事的犹疑与怀恋, 女性叙事的
些行使着权利的家族男性, 却彻底毁灭了人们对理想 反叛则更加义无反顾, 笔触也显得更为冷酷和犀利。
族》中的宁珂从在外革命到革命胜利后被捕入狱, 都
两性叙事都塑造了男性家长的形象, 对家族中家
没有能够照顾妇孺幼儿, 给家人的只是无尽的等待与 长功能、权利的定义进行了 质 疑 , 重 新 审 视 了 男 性 相
恐惧。《白鹿原》中的鹿兆鹏背井离乡, 丢下妻子在家 对于女性的、所谓的绝对家长身份。与男性担当家长
了蛮横的暴力。庄坦的性格连母亲都不能满意, 他做 能有一个。《礼记·坊记》:“家无二主。” 《孔子家语·本
事拈轻怕重、优柔寡断 , 打嗝 的 痼 疾 显 示 了 身 体 的 虚 名解》:“天无二日, 国无二君, 家无二尊。”[3] 在中国传
弱, 伴随打嗝的停止而消失的性能力则标志其最后男 统的家庭模式中, 一方面是男主外女主内,“内人”即
中守活寡, 直至变疯被自己的父亲下药毒死; 白孝文 的有名无实相对, 是女性对有实无名的责任的承担,
被父亲逐出家门另立门户后, 不顾妻子死活, 变卖家 这一对比性的呈现, 是对男性难以承担家长责任的忧
产供自己享受, 致使妻子活活饿死; 黑娃抛下田小娥 虑, 以及对女性价值与地位的理解和尊重。
做替罪羊, 置其生死于不顾, 自己逃遁躲藏。《丰乳肥
身边。”奶奶一方面要忍受爷 爷 的 暴 躁 , 一 方 面 又 要 有以其夫蠢懦, 而能自理家务, 计算钱谷, 出入不能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