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网络流行语部分文献综述

网络流行语部分文献综述

网络流行语部分文献综述网络语言,“顾名思义,是伴随网络的发展、普及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是网络独特的传播模式,是计算机键盘书写与屏幕呈现的特殊方式的产物。

”(汪磊.2007)网络流行语即指流行的网络用语。

“目前‘网络流行语’构成方式基本有三类:语音谐音型、符号象形型、英汉简略型。

”(梅艳.2006)这些网络流行语主要来自网络自身生成的流行语,如“9494、斑竹、火星帖”等;网下生成再到网络上流行的流行语,如“RMB”在银行里早就开始运用了,后来在网络上广为流行;源自生活的网络流行语,如“很黄很暴力”原是电视节目中的话语,后在网络上流行。

(盛若菁.2008)对于网络流行语的评价,各关注者有自己的看法。

有点作者认为,网络流行语体现了数异于人的先锋意识、多元文化的接触、社会心理的表达诉求、网络对人的社会化影响。

(盛若菁.2008)也有作者认为网络流行语的变异和流行,是网民们社会互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展示着一种“为快乐而生活”的主张,成为网民表达自我,叛逆性和现代性的直接写照。

(梅艳.2006)不过,有的作者认为它给纯洁的汉语带来了污染,颠覆了当下汉语的言说方式,以致有的地方试图通过立法来限制网络语言在某些领域的使用。

(汪磊.2007)研究网络流行语的作者主要运用了社会化理论、常人方法学和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作为理论支柱。

他们主要的研究方法是统计。

总之,虽然目前研究网络流行语的文献不多,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个领域。

参考文献:汪磊.2007.网络流行语的“非网络化”浅议[J].语文建设(03).梅艳.2006.“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学解释[J].内蒙古电大学刊(07).盛若菁.2008.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J].江淮论坛(04).1、汪磊.2007.网络流行语的“非网络化”浅议[J].语文建设(03). 2007年第3期网络语言曾被许多网民津津乐道,被称作“新世纪的语言方式”;也曾让部分教育工作者忧心忡忡,认为它给纯洁的汉语带来了污染,颠覆了当下汉语的言说方式,以致有的地方试图通过立法来限制网络语言在某些领域的使用。

简析网络语言的文献综述

简析网络语言的文献综述

浅析网络语言的文献综述摘要语言是一种文化,一个民族要有文化前途,靠的是创新。

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词语用过了些并不可怕,如果语言僵化,词汇贫乏,那才是真正的可悲。

语汇系统如果只有基本词,永远稳稳当当,语言就没有生命力可言,因此,在规定一定的规范的同时,要允许歧疑的存在,但更要积极吸收那些脱离当时的规范而能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的成分。

正确看待网络语言。

关键字网络语言;因素;发展趋势;一、关于“网络语言”涵义及现状的研究1.网络语言的涵义研究网络语言是一个有着多种理解的概念,既可以指称网络特有的言语表达方式,也可以指网络中使用的自然语言,还可以把网络中使用的所有符号全部包括在内。

网络语言起初多指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网络的计算机语言,又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

于根元,2001)。

较早开展网络语言研究的劲松、麒可(2000)认为,广义的网络语言是与网络时代、e时代出现的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另类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指自称网民、特称网虫的语言。

周洪波(2001)则认为,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网络交流中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

于根元(2003)指出,“网络语言”本身也是一个网络用语。

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

现在一般指后者。

狭义的网络语言指论坛和聊天室的具有特点的用语。

何洪峰(2003)进一步指出,网络语言是指媒体所使用的语言,其基本词汇及语法结构形式还是全民使用的现代汉语,这是它的主体形式;二是指IT领域的专业用语,或是指与电子计算机联网或网络活动相关的名词术语;其三,狭义上是指网民所创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

总的看来,研究者基本认为网络语言有广义、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网络语言主要指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狭义的网络语言主要指在聊天室和BBS上常用的词语和符号。

网络语言研究现状综述

网络语言研究现状综述
提供建 ,而 本 文计 划 对 网 络 语 言 下 个 更 为 全 面一 些 的定 义 , 尽量 完 整 地 概 括 各 个 方 面 。 在 对 由键 盘 输 入 的表 情 符 号 和数 字符 号 的 界 定 上 .如 表 示 笑 眯 眯 的^^ 者 表 示 吃 惊 或 者 恍 然 大 悟 的 :0 等 等 , 对 -9 或 一, 针 这 类 符 号 是 否 属 于 语 言 . 于 什 么 性 质 的语 言 . 者 们 有 不 同 属 学
经 相 当丰 富 。 以 此 为 背景 ,我 尝试 对 该 领域 内 主 要 贡 献 者 的 观 点 进 行 归 纳 , 梳 理 其 理 论 逻 辑 , 求 全 面 去 理 解 网 络 语 言 , 而 为 并 力 进
解 决 怎 样 正 确对 待 网 络语 言 的 问题 提供 建议 。 本 文 期 望 能 为 人 们进 一步 寻求 问题 的答 案 提 供 一些 有益 的视 角 。
的见 解 。
关 键 词 :网络 语 言
定义
定性研究
特 点研 究
自 19 年 4 , 国开 始 正 式 加 入 互 联 网后 , 联 网 在 中 94 月 中 互 国 的 发 展 可 谓 一 日千 里 。根 据 中 国互 联 网 络 信 息 中 心 ( N. C N I发 布 的历 年 统 计 报 告 , C) 我们 发 现 :0 7 , 国互 联 网 用 20 年 我 户 为 17 亿 , 次 于 美 国 , 居 世 界 第 二 ;0 8 , 国 网 民 .2 仅 位 20 年 中 数 量 就 达 到 25 亿 , 居 世 界 第 一 位 。而 根 据 最 新 的 《 2 次 .3 跃 第 5 中 国互 联 网 络 发 展 状 况 统 计 报 告 》 截 至 2 0 年 1 月 3 日, , 0 9 2 1 中 国 网 民 规 模 达 到 38 亿 人 ,普 及 率 达 到 2 .%。 网 民规 模 较 .4 89 2 0 年 年 底 增  ̄ 8 0 万 人 , 增 长 率 为 2 .%。 …网 民 数 量 急 08 I6 0 年 89 剧 增 加 , 络 语 言 的使 用 越 来 越 广 泛 , 络 语 言 甚 至 已经 开 网 网 始 走 下 网络 , 人 我 们 的 E常 生 活 。 因此 , 清 楚 对 我 们 生 活 走 t 搞 起 到 重 要 作 用 的 网 络 语 言 的性 质 、 点 , 讨 如 何 规 范 使 用 , 特 探 便 是 一 项 必 需 的 任 务 。而 现在 的研 究 网 络语 言 的 相 关 文 献 已

[整理版]网络流行语研究的文献综述

[整理版]网络流行语研究的文献综述

网络流行语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信息时代不断迈进,网民群体的规模日益扩大。

网络已语言成为网民之间交流的必备工具。

其中,网络流行语不仅是网民交流的个性工具,更是网民对社会发出的个性呐喊。

网络流行语反映了各个社会阶层对社会、国家的各种情绪和观点,反映了一个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与时俱进的变化。

而它的流行除了语言因素外,社会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网络流行语影响着现代汉语的前景和发展。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社会汉语研究回顾:一、网络流行语流行的因素语言因素和社会因素是网络流行语流行的两个主要原因。

网络流行语以其简洁、生动、创新、个性、别具内涵、与时俱进的反传统、反规范的新姿态吸引着一大批追随者。

网络流行语的形式多样,有缩写、谐音、符号、数字、单词、语句等各种形式,极具个性和创新。

而网络的普及、网民群体的扩大极大地推动了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和传播。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民需要一种新的表达形式来宣泄情绪、发表意见和观点,网络流行语正好体现了这种”“新鲜”。

国家领导和国家政策的支持网络舆情,网民个性表达受到鼓舞,用“替代”、“隐晦”的网络流行语表达个人对社会敏感事件的观点和意见既是被迫也是必然。

这是公民意识提高的表现,是国家政治文明建设的需要。

网络流行语的既是个性化的代表,也是大众性的代表,在一定程度上传达民情民声,记录着社会进程。

网络流行语代表着一种时尚潮流,虚荣心、从众心理等社会心理诉求促使更多网民追随这些流行语,从而推动网络流星雨的传播。

二、网络流行语对汉语的影响网络流行语一反传统汉语的规范,创造了大量的新词汇,丰富了汉语语言词汇,有益于汉语的发展。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网络流行语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会造成信息传输的失真和交流的障碍。

网络流行语看似是书面语,却相当的口语化,这对汉语的书面表达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群体。

我的看法:所参考的四篇文献从社会心理、文化、国家政策、语言学、时代发展这几个方面阐述了网络流行语流行的原因。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研究目的: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流行语也已从初露头角演变成了大行其道。

其标新立异,诙谐幽默的特点吸引了众多网民使用,但出现了很多问题。

比如网络流行语的随意性以及粗俗性就不可避免地对传统规范语言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那么,具体造成了哪些冲击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研究现状:本文已从写大纲开始入手,积极整理材料,完成了论文一二级目录的大致框架。

下面是我用到的参考文献:殷朝美《网络流行语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J].语文学刊,2010 ( 18) ;]翟澍,“囧”字乾坤———谈网络流行语“囧”背后的文化现象[J].今日南国( 中旬刊) ,2010( 9) ;曹春梅,社会流行语与现代汉语规范化[J].语言与翻译,2004(2);周洪波,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盛若菁.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J].江淮论坛,2008(4):119-121,158.等等先关文献。

出现的问题:在阅读了大量有关资料之后,我发现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大都集中于“网络流行语”这一主体上,不管是从网络流行语的特征、现状还是分类、表现上,都有做详细表述的。

但是,一提到对规范语言的冲击这一问题,我就有点愣了。

虽然也有部分学者对此问题加以描写,但显然力度不够。

我们应该客观面对问题,大胆去解决。

这样才能从新生代东西中汲取营养,获得进步。

研究思路:本文共有三个部分。

首先从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和分类上简单介绍其优缺点,再从规范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文字四个方面做各自详述。

重点放在第二部分,即网络流行语对规范语言的冲击表现。

正是网络流行语的这些特点及表现导致了其对规范语言的冲击。

第三部分主要讲述应对策略,一分为二。

最后做简单总结,本文结束。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网络语言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

随着计算机慢慢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于网络语言的研究队伍也日益壮大,并形成了一门崭新的语言学科——网络语言学。

我国各界学者对网络语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网络语言的概念、特点、产生原因、类型、对汉语与语文教学的影响和规范等方面。

一、网络语言概念对于什么是“网络语言”,各界学者的定义有其共性也有略微的差异。

其中于根元(2001)认为“网络语言”是指“网上通用的语言,是一种新的语体,网络语言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现在一般指后者”,即“广义的网络语言是指网络时代出现的跟网络有关的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是指自称网民,他称网虫的语言。

”而郑远汉(2002)认为网络语言“一种是与电子计算机联网或上网活动相关的名词术语”,另一种“指网友们上网聊天临时“创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和特别用法”,在秦秀白的《网语和网话》中,将网络语言分为三类:1、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专业术语。

2、与网络文化相关的术语。

3、BBS,网络聊天等使用的特殊语种。

随着网络语言的不断发展,胡凌在《网络语言二十年发展综述》(2014)中将网络语言归纳为:网络技术用语、网络传播用语和网络日常交际用语三种。

二、网络语言产生原因各学者从社会环境、社会文化、网络语境等方面对网络语言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结合各学者的分析结果,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电子计算机网络的普及;2、社会文化繁荣、交流日益频繁;3、网络交际空间的开放性、匿名性、非正式性、随意性及语码输出的低效性;4、求趣、求新求变、从众模仿、调侃戏谑、追求自由与宣泄的社会文化心理。

三、网络语言特点正是由于网络交际空间的开放性、匿名性、随意性等特点和网络使用者的年龄大多分布在青少年阶段以及这一网络使用者的社会文化心理等促使网络语言有着以下特点:缩略简约、新奇独特、幽默风趣、兼容创新、随意多样、口语化、群体化、分正式化及键盘化特征。

我国网络语言研究综述

我国网络语言研究综述

规则、词汇意义、句子类型等语言因素。这一条规则
同样适应于网络语言与文化的的关系。部分研究者
从网络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着手,研究网络语言。 3.1网络语言的文化内涵 网络语言反映了以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为栖息 之地的网民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概括起来有以下文化内涵: 3.1.1网络语言体现了后现代性:网络语言自 由解构传统语言规范的特点体现了后现代“去中 心”、“去权威”的文化内涵;网络语言充斥大量数字 语的特点体现了后现代“数字化”、“计算机化”的 知识特征;网络语言倾向于简单直观表达的特点体 现了后现代“平民化”、“表层化”的思维模式;网络 语言盛行“大话式”言语的特点体现了后现代“游戏 化”、“娱乐化”的文化风格(周卫红,2006【l卅;刘晴 (2006);刘绪义、钱宗武,2005【ts])。 3.1.2网络语言幽默风趣的特点反映了一种生 活态度(刘晴,2006):如逃避责任,积极乐观,注重效 益,对年龄衰老的恐惧等。 3.1.3网络语言中英汉符号的混用体现了网民 们对外来文化与传统语言兼容并包的心理(刘晴,
studies of
has gmdually
developed and the

intemet language in China has made progress.This paper offers
author holds that researches
on
8n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and provides
2006)。
3.2网络语言的文化成因 网络语言的文化成因有: 3.2.1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和实用主义的影 响:刘晴、周卫红、刘绪义等都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化 思潮反理性、反中心、反权威、反传统的特点深深地 影响了现代人的思想和观念,也深深地影响了思想

html文献综述

html文献综述

html文献综述HTML文献综述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超文本标记语言)是一种用于创建网页的标准标记语言。

它由一系列的元素(elements)组成,这些元素可以用来描述网页的结构和内容。

本文将对HTML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探讨其应用领域、发展历程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HTML的应用领域HTML作为构建网页的基础语言,被广泛应用于互联网领域。

目前,几乎所有的网页都是使用HTML来进行创建和展示的。

除了常见的网页浏览器,HTML还在移动应用、桌面应用、游戏开发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HTML5的出现更是推动了Web技术的发展,为开发者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和交互性。

二、HTML的发展历程HTML最早由李爵士(Tim Berners-Lee)于1990年提出,并在1993年发布了HTML的第一个版本。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HTML也不断更新迭代,加入了更多的功能和特性。

HTML4成为了Web的主流标准,但其功能有限,无法满足用户对于复杂交互和多媒体的需求。

因此,W3C(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组织于2008年启动了HTML5的标准制定工作,并于2014年正式发布了HTML5的最终规范。

三、HTML5的特性与应用HTML5作为HTML的最新版本,引入了许多新的特性和API,为开发者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其中,最重要的特性包括语义化标签、多媒体支持、Canvas绘图、本地存储、地理定位等。

这些特性使得开发者能够更灵活地创建丰富多样的网页和应用,提升用户体验。

在移动应用领域,HTML5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使用响应式设计和媒体查询,开发者可以实现跨平台的网页应用,无需为不同设备编写不同的代码。

此外,HTML5还提供了Web Worker和Web Socket 等API,使得开发者能够实现多线程和实时通信,为移动应用带来更好的性能和交互体验。

四、HTML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不断进步,HTML在未来的发展中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语言在大学生中的使用现状及其影响的教育对策研究一、研究背景及意义1历史背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脱离了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信息社会的主要标志是计算机技术的大量应用。

1969年计算机网络的问世加快了计算机技术普及的步伐。

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出现,网络文化也相继产生,它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最初的网络文化仅仅是社会上其它文化的传播载体。

时至今日,它已有了自己的发展特点,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

网络语言(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也由此应用而生,并且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发展神速。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简洁生动,在形式上符号化、数字化、字母化,在内容上新词新意层出不穷、超越常规的语法形式,表达方式上口语化、通俗化、事件化和时事化。

它的诞生最初只是网友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那些经得起考验的部分约定成俗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广为流传。

- 1 -现在的网络语言大致可分为数字型(520=我爱你)、翻译型(伊妹儿=e-mail)、字母型(BT=变态)、符号型((:-…=心碎)、新造型(见光死:比喻网恋一见面就完蛋)以及其他一些尚未明确分类的类型(OUT=老土、我用偶表示)。

网络语言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不知不觉间已经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蔓延开来,并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这个问题也引起了主管部门的重视。

2002年8月27日国家语言改革工作委员会召开《关于英文字母词以及网络语言的专家研讨会》,邀请语言学家、作家及节目主持人共同探讨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

国家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的一位负责人表示,目前网络语言已引起了他们的重视,但是还处于研究探讨阶段,对网络语言要有一个比较好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决定何时规范,怎样规范。

词典室助理研究员张铁文认为:“网络语言能否被收录还要经历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

”还称现在词典室正在编纂一部《新词词典》,一些网络语言,比如“菜鸟”、“大虾”、“灌水”之类能够反映出新事物,又能被大家所接受,使用频率较高的词,将被收录进来。

(新华网/newscenter/2002-08/29/content)对于网络语言,专家们的态度从“不屑一顾”转向“研讨研究”。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追求新潮,富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外加他们拥有相应的网络应用知识和硬件支持。

2011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该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同时,中国网民数突破4.5亿,达到4.57亿,稳居世界排名第一。

从我国网民的职业构成看,学生网民占整体网民的比重为30.6%。

从学历状况上看,大专及其- 2 -以上学历的网民占我国网民比重的23.2%。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使网络语言的发展在大学生中显得尤为快速,并且升温现象日益加剧。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笔者选取网络语言在大学生中的使用现状及其影响的教育对策研究(待定)为题,试图探索2研究目的及意义《网络语言使用报告》(史钟峰,2007)中显示网络语言使用最多的群体是在校大学生。

18~30岁之间的网民达62%,其中18~24岁的占42%,网民中本科生最多.大专生次之,分别为39%利36%,在校大学生平均上网率达89%,然而在当下,无论是社会各界,还是专家学者对网络语言总是诟病居多,赞成居少。

然而现在网络语言却层出不穷、发展迅猛,大有惊涛拍岸之势。

那么为什么广受大家诟病的网络语言能够如此的迅猛发展呢?为什么如此多的年轻人特别是受到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如此热衷于创造使用传播网络流行语呢?如此多的为什么萦绕在笔者心头,而最让笔者困惑的是,作为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的大学生们为什么如此喜爱甚至痴迷让大家诟病的网络语言呢?而这种显现又对我们的高等教育产生如何的影响呢?因此,我们选择了网络语言在大学生中的使用现状及其影响的教育对策的研究作为课题,其目的在于:(1)第一,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数据的科学分析和理论思考,了解和把握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现状。

(2)第二,通过分析和研究,探索高等教育针对郑重网络语言流行现象的对策。

- 3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战略意义。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能否得到良好的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其自身全面发展与否,更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与否。

因此,大学生的教育问题是高校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当代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调查分析,探索高等教育对网络语言流行的应对之策,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研究价值:(1)理论价值目前相关领域内关于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研究还只停留在表面现象的研究上,本课题研究有利于弥补在此方面教育理论的理论缺失,进一步完善高校教育工作方法体系,同时拓宽了此类研究的渠道,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2)实践价值- 4 -大学生是文化素养高、思想活跃、精力充沛的群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的后备军,而网络语言是被大学生广泛应用的新兴交流手段,对这二者关系的实质研究,将对高校教育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一、文献综述关于网络语言的问题,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作了研究分析,笔者将其整理如下:1关于大学生网络语言现象的调查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的调研,专家和学者们对网络语言现象有了深入的了解。

如:魏琪,刘改琳对西安工业大学未央校区在校生关于网络语言观念的调查(2008);董雅致,相明在某高校青年中关于网络语言使用状况的调查(2009);张贵州、王薇在网络语言对大学生语言规范的影响一文中提到的2006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三名同学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林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所做的关于网络语言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张九海,王华丽对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原工学院、河南工业大学及河南航空管理学院的在校大学生所做的网络语言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2011);王宇航,梁凯音在外经济贸易大学90后在校生中所做90后大学生现实生活与网络生活的关系、网络活跃度及其影响因素以及网络表达特点的调查(2011)。

他们从不同维度设计调查模型,收集第一手资料,通过不同工具对数据进行多角度分析研究总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5 -2关于大学生网络语言的因素分析通过关于大学生网络语言的现象分析,专家学者们认为大学生青睐网络语言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1)物质制约因素。

郭东辉认为网络交流受时间、费用等限制,规定了其传播方式是以交际的完成为第一位,而词汇的使用是否符合语言规则是次要的。

网民们从现有的语言中很难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来适应网络语境,交际需要不能便捷地满足,于是就在网上交流的过程中,将汉字、字母、符号等随意连接,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言说方式- 网络语言(2006)。

刘立波也认为网络语言的受大学生网民青睐原因之一是可以节约时间和上网费用(2009)。

(2)网络语言自身特点。

董雅致,相明认为网络语言之所以受大学生青睐是因为其幽默风趣,轻松活泼,适合大学生的年轻化和知识化网络语言崇尚创新,体现大学生个性;简洁形象,随意方便,适合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表;意义模糊、不规范,契合大学生叛逆的心理(2009)。

王铁红认为网络语言具有混杂性,简洁性,形象性,直观性,诙谐性,模糊性的特征,正是这些特征吸引了大学生网民去了解和使用它(2008)。

张贵州,王薇认为网络语言简单、易懂,对事件的表现形式形象生动及网络语言也是潮流的表现,符合大学生追求新奇的心理是其受网民青睐的主要原因(2011)。

(3)大学生自身特点。

刘立波认为青年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乐于接受新事物的群体,无视规范和超越规范使他们感到新奇、兴奋、有趣,这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反约束、反权威思想在语言文字上的部分体现,- 6 -也是网络语言受其青睐的原因(2009)。

郭东辉认为网络语言受大学生青睐是由网民身心特点和社会思潮决定的,我国网民大多是35 岁以下的年轻人,好奇心强、个性张扬、喜欢标新立异、追求新事物且大都生长在一个“读图时代”,伴随其成长的是卡通漫画、电视、电子游戏、电脑和网络等。

他们对生动形象的图像信息比较熟悉,而相对厌恶那些乏味的传统语言文字。

而且在实用主义这一当今中国社会主要思潮影响下,人们更追求“有用”和“简约”(2009)。

(4)大学生心理需求及价值体现。

刘娟认为社会心理是含有主观的、潜移默化的演进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式,网络语言从本质上来说是现代语言的一种社会变异,是伴随网民这一群体的出现而产生的社会语言现象,人们在虚拟的网络空间的言语行为是受多重因素支配的,它不仅反映了社会文化方面的现实,也反映了人们的社会心理需求,即成就体验的需求、反传统心理的需求、从众心理需求、求简避繁的心理需求、以及娱乐的需求,成为网络语言普及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011)。

张贵州,王薇认为网络语言的流行,也是大学生自身价值得到满足的体现,网络语言的流行,存在很多流行因素,比如“火星文”的出现,可以使大学生在取QQ 昵称或其他称呼的时候,别具一格,凸显个性,与别人拉开距离,包括自己写博客或者记日记时,都可使用“火星文”这种另类的书写方式,表达出自己的兴趣爱好,彰显与众不同,在不断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创造出更新、更生动的网络语言,更能显示大学生身份,从而在大学生群体中广为流传(2011)。

(5)其他因素。

刘立波还认为<1>始作俑者,通过互联网,乱用字这种网上- 7 -行为传感效应很强,一个传一个,反倒成为一种时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