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语言的社会学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新媒体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网络,网络的出现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信息接收方式,也同时影响着人们沟通交流的语言环境。

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界定。一些传播学期刊上设有“新媒体”专栏,但所刊载文章的研究对象却大相径庭,有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等,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了新媒体专栏。那么,到底何为新媒体?所谓新媒体“新”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百度词条上对新媒体的解释是:“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综各家学者的观点,我认为新媒体是有别于传统媒体(报刊、杂志、收音机、电视)与网络相关(网络、移动电话、无线传播等与信息处理技术相关的)的媒体形态。

在新媒体技术的充分融合下,在网络文化的感染下,新词汇应运而生。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它就像一面镜子,当社会发生变化的时候,它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而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分子。新词汇根据来源的不同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网络语言,是新词汇最主要的部分,主要由聊天工具交流、BBS、网络游戏等区域中所产生的;第二类是通过手机为传播源的所产生的;第三类是包括流行音乐、电影等为传播源产生的。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以新媒体为媒介。社会上把这几类新媒体媒介下的语言统称为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的发展与传播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学生、家长、教师、关心语言文字发展的其他社会人士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在网络、报纸、杂志上都可以看到他们对网络语言的态度。语言文字工作者和研究者做了大量网络语言的研究工作,上世纪末的几年,网络语言的研究文献还很少,从2000年起,网络语言的研究迅速发展起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张冬烁《网络语言—21世纪重建“巴比塔”的工具》中指出,网络语言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是广义的网络语言,泛指在网络传播中所应用或触及到的一切语言,包括人类自然语言、物理技术语言以及网络特有的语言形式,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专业术语以及网民在网上聊天或留言板上所使用的专门用语;二是狭义的网络语言,专指网民在聊天室(chat room)或电子公告牌(bbs)上使用的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完全是由网络衍生出来的语言形式,因而这种网络语言被很多学者称为纯粹、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语言。

于根元先生在《中国网络语言词典》的前言中认为“网络词语是新词新语的组成部分或延伸,是新词新语研究的重要对象”。周洪波在《中国网络语言词典》的序言中谈到,“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网络交流中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刘海燕在《网络语言》一书中又认为“它是虚拟空间的社会方言。网络语言的特异之处主要体现在词汇方面。王党华在《网络语言的基本特征》的文章中认为:网络语言是指与网络有关和“在线”流通的语言。其文字有拼音文字和象形文字的双重优点更简单,易掌握,可以表达更多样化的感情。网络语言不是计算机语言,也不是汉语、英语,这类网络中出现的语言文化,有它们的特征,是正在生长中的新语言,但不系统,不全面。

网络语言的发展中日益显出它强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并表现出“走下网络,走上生活”的趋势。它也已经开始渗透进了一些人的日常交际用语,对现代汉语传统语文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同时也引起了一此专家学者的关注。青少年是对新起的语言变化影响最大、反应最快的一个样体,中学生也是使用网络语言最频繁的样体之一。

对于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现象学者们和有关部门又是怎样的态度。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文字应用管理处处长于虹在教育部官方网站接受网友提问时说:“像那种字母缩略形式的、数字谐音形式的网络语

言不应该出现在高考作文里。高考作文检测的是学生与教材结合的语文应用能力,考的是书面语表达形式,应该遵循平面语体的规范。中学教材里没有那种用符号、英文字母、数字谐音形式和标点构成的标注符号。广州大学人文学院田秋生老师认为,作为学生,应该更多地学习传统规范性语言,而不应过早地接受时代时髦的一些语言,如像网络语言。尤其是在书面用语上,更不能破坏语言的规范性,这对学生的思维逻辑的训练很重要。学生过早地使用网络语言,这对他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其大的负面影响,对国家的语言系统也有破坏作用。而陈军在《中国青年报·文化周刊》中的《“扑杀网语”不如“语竞网择”》一文中则有不同的看法:“网络语言作为年轻人的一种调侃语言,它的出现是年轻人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的结果,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大可不必因为网络语言在一个小圈子的极度怪异而必扑杀之而后快”,并认为“应该抱一种宽容的态度,而不是一味扼杀”。

复旦大学顾晓鸣教授认为,“‘网语’是一种可以体现现代人生存和思维状态的新语言”,它的出现在语言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网络语言及其书写方式正深刻地影响着当前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他说,“本世纪初因广播电影和近代印刷术等传媒的普及而产生的白话文,是语言史上最具革命性的;现在,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白话文又在电脑网络和多媒体的激励下,派生出了新颖的‘网语’及‘网话文’,它与新一代青年的语言相紧密相连,将成为新世纪的语言方式。”

宗锦莲在《浅析网络语言与青年文化的建构》中提到网络语言在青年中泛滥,同时也成为青年身份识别的符号资本。虽然这种态势看来凶猛,渗透面也极广,但网络语言对青年文化的建构并不是全面、直接的,它是以某种方式影响或者作用于青年文化的某个部分或是相互关联的几个部分的。网络语言从其表层来看只不过是青年群体为了追求新奇、乐趣而不断追捧的产物,但是从深层的意义上来讲,它却是青年群体不断地向社会索要自我尊严与权利的手段。网络语言正好为青年群体提供了强有力的抗争方式,是青年群体在无意识下的自主意识与主体神的追寻。

劲松、麒坷《网络语言是什么语言》认为对网络语言不必大惊小怪,“好的和积极的东西,有利于和能促进语言健康发展的东西,自然会经过社会的过滤,吸收进全民语言,其余的就只能昙花一现,最终进入历史的语言垃圾堆了。”

许多学者比较担心的问题是网络语言的是一些低俗乱造的语言对中学生产生不利的影响。他们人在中学时期是词语的积累时期,应该掌握好正规的传统的语言。在中学生的文章方面提倡用书面语表达,因为这样有利于对正规语言的掌握。

更多的人认为网络语言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影响,应该进行引导和规范。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就主张制定网络新词新语规范的基本原则,研究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制定相应管理措施,规范引导网络语言的正常发展,制止粗俗、不文明的网络语言现象。

中学生正处于打基础的最好时期,他们思想活跃,接受力强,但由于知识面相对狭窄,驾驭母语能力较差,辨别能力不够。如果对网络语言不加以限制,就可能影响他们的文化修养和对传统语言的感悟能力。不少老师表示,网络语言的随意性太大,如不加以约束,不仅会容易造成学生的语言使用习惯,这将对沟通造成障碍。而家长则认为,过多地使用网络语言会影响孩子的语言表达,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更严重的是,汉语的传统规范表达可能被颠覆和破坏,对我们的母语造成一定的危害。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胡申生表示,“网络语言简单便捷,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如果对网络语言不加以控制,很可能会对传统正规语言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网络语言以其便捷快速的输入方法受到年轻网民的青睐,这可以理解,但是语言的使用应受环境限制,离开了网络这个平台使用网络语言,有失妥当。

面对社会上众说纷纭的争鸣和颁布的各项举措,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是否符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其不同看法是否停留在表层、局部、主观的认识上,都有待通过对中学生网络语言的使用现状的调查分析作出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