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研究的文献综述
近二十年中国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

合推 出一本 名为 《 写在 网络 :新 媒体 与社 交 网书 写指 南》 的手册 ,内容包 含 了网络 生 活 的各个 方 面 ,如 即时通 讯 、
电子 邮件 、网上聊天 和交 友 ,也包 括 了对 话语 表达 和 网络 设计 等方面的建议 。该 书 出版 的宗 旨是 为 了规范 和引导 网 络语 言 ,同时也对网络语言学科 的发展起到 了助推作用 。 J 国内对网络语言 的研 究 可 以上 溯 至 2 0世纪 9 0年代 中 晚期 ,当时的网络在 中国还属 于新生 事物 ,个 人计 算机 和 互联 网的普及率都很 低 ,但 国 内一些 高校 和学术研 究机 构 已经开始关注网络语 言现 象。1 9 9 8年 ,复旦 大学 申小龙 教
《 网络语言概说》 两部专著 的出版 ,媒体 与学术界对 网络语 言展开 了为 期 一 年 左 右 的 三次 大讨 论 ,时 称 “ 三 个 冲击 波’ ’ 。 [ ] 第一阶段 :2 0 0 0年 6月 2 6日 《 文汇报》 刊登驻京记者 吴娟的记者见 闻 《 网络语言不规范 引起关注》,很快形 成 了
2 0 1 4 . 5
近 二十年 中国网络流 行语研 究综述
_于鹏亮 杨润 萍 ( 宁夏 大学 新 闻传播 学院 ,宁夏 银 川 7 5 0 0 0 4 )
[ 摘 要】 中国网络流行语 的发展已经 走过 了近二 十年的历程 ,网络流行语从诞 生初始 网民内部 的一种交流方 式逐步发展进化 , 融入 了人们 的 日 常生活 当中。本文首先通过对 国内外有关 网络语言 的学术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 的分析 ,对网络语言的发展情 况作
( A A A S )举办 的研讨会 上 作 了题 为 “ 网络 语言 学 的范 围” 的报告 ,就 网络和信 息技 术对 当代语 言 产生 的影 响等 问题
网络流行语部分文献综述

网络流行语部分文献综述网络语言,“顾名思义,是伴随网络的发展、普及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是网络独特的传播模式,是计算机键盘书写与屏幕呈现的特殊方式的产物。
”(汪磊.2007)网络流行语即指流行的网络用语。
“目前‘网络流行语’构成方式基本有三类:语音谐音型、符号象形型、英汉简略型。
”(梅艳.2006)这些网络流行语主要来自网络自身生成的流行语,如“9494、斑竹、火星帖”等;网下生成再到网络上流行的流行语,如“RMB”在银行里早就开始运用了,后来在网络上广为流行;源自生活的网络流行语,如“很黄很暴力”原是电视节目中的话语,后在网络上流行。
(盛若菁.2008)对于网络流行语的评价,各关注者有自己的看法。
有点作者认为,网络流行语体现了数异于人的先锋意识、多元文化的接触、社会心理的表达诉求、网络对人的社会化影响。
(盛若菁.2008)也有作者认为网络流行语的变异和流行,是网民们社会互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展示着一种“为快乐而生活”的主张,成为网民表达自我,叛逆性和现代性的直接写照。
(梅艳.2006)不过,有的作者认为它给纯洁的汉语带来了污染,颠覆了当下汉语的言说方式,以致有的地方试图通过立法来限制网络语言在某些领域的使用。
(汪磊.2007)研究网络流行语的作者主要运用了社会化理论、常人方法学和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作为理论支柱。
他们主要的研究方法是统计。
总之,虽然目前研究网络流行语的文献不多,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个领域。
参考文献:汪磊.2007.网络流行语的“非网络化”浅议[J].语文建设(03).梅艳.2006.“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学解释[J].内蒙古电大学刊(07).盛若菁.2008.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J].江淮论坛(04).1、汪磊.2007.网络流行语的“非网络化”浅议[J].语文建设(03). 2007年第3期网络语言曾被许多网民津津乐道,被称作“新世纪的语言方式”;也曾让部分教育工作者忧心忡忡,认为它给纯洁的汉语带来了污染,颠覆了当下汉语的言说方式,以致有的地方试图通过立法来限制网络语言在某些领域的使用。
简析网络语言的文献综述

浅析网络语言的文献综述摘要语言是一种文化,一个民族要有文化前途,靠的是创新。
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词语用过了些并不可怕,如果语言僵化,词汇贫乏,那才是真正的可悲。
语汇系统如果只有基本词,永远稳稳当当,语言就没有生命力可言,因此,在规定一定的规范的同时,要允许歧疑的存在,但更要积极吸收那些脱离当时的规范而能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的成分。
正确看待网络语言。
关键字网络语言;因素;发展趋势;一、关于“网络语言”涵义及现状的研究1.网络语言的涵义研究网络语言是一个有着多种理解的概念,既可以指称网络特有的言语表达方式,也可以指网络中使用的自然语言,还可以把网络中使用的所有符号全部包括在内。
网络语言起初多指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网络的计算机语言,又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
于根元,2001)。
较早开展网络语言研究的劲松、麒可(2000)认为,广义的网络语言是与网络时代、e时代出现的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另类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指自称网民、特称网虫的语言。
周洪波(2001)则认为,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网络交流中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
于根元(2003)指出,“网络语言”本身也是一个网络用语。
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
现在一般指后者。
狭义的网络语言指论坛和聊天室的具有特点的用语。
何洪峰(2003)进一步指出,网络语言是指媒体所使用的语言,其基本词汇及语法结构形式还是全民使用的现代汉语,这是它的主体形式;二是指IT领域的专业用语,或是指与电子计算机联网或网络活动相关的名词术语;其三,狭义上是指网民所创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
总的看来,研究者基本认为网络语言有广义、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网络语言主要指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狭义的网络语言主要指在聊天室和BBS上常用的词语和符号。
网络语言文献综述

网络语言在大学生中的使用现状及其影响的教育对策研究一、研究背景及意义1历史背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脱离了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信息社会的主要标志是计算机技术的大量应用。
1969年计算机网络的问世加快了计算机技术普及的步伐。
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出现,网络文化也相继产生,它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最初的网络文化仅仅是社会上其它文化的传播载体。
时至今日,它已有了自己的发展特点,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
网络语言(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也由此应用而生,并且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发展神速。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简洁生动,在形式上符号化、数字化、字母化,在内容上新词新意层出不穷、超越常规的语法形式,表达方式上口语化、通俗化、事件化和时事化。
它的诞生最初只是网友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那些经得起考验的部分约定成俗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广为流传。
- 1 -现在的网络语言大致可分为数字型(520=我爱你)、翻译型(伊妹儿=e-mail)、字母型(BT=变态)、符号型((:-…=心碎)、新造型(见光死:比喻网恋一见面就完蛋)以及其他一些尚未明确分类的类型(OUT=老土、我用偶表示)。
网络语言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不知不觉间已经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蔓延开来,并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这个问题也引起了主管部门的重视。
2002年8月27日国家语言改革工作委员会召开《关于英文字母词以及网络语言的专家研讨会》,邀请语言学家、作家及节目主持人共同探讨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
网络流行用语调查研究报告

网络流行用语调查研究报告网络流行用语调查研究报告摘要:网络流行用语已成为当今社交媒体交流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报告从语言发展和社交媒体的角度,对网络流行用语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调查。
通过收集并分析大量案例,我们发现网络流行用语在传播速度、表达方式、语言特点和社交标签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
此外,我们还探讨了网络流行用语对社交媒体交流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并提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一、引言网络在现代社会中广泛应用,其中社交媒体的快速普及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
社交媒体上经常出现一些新奇、有趣、甚至是神秘的网络流行用语,这些短语、词汇或者表情符号展示了社交媒体独有的语言风格。
本报告旨在深入研究和调查这些网络流行用语的发展、传播和影响,进一步了解当代社交媒体交流的特点。
二、网络流行用语的发展和传播速度网络流行用语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很多用语在短时间内传播至全球,成为大众共享的语言资本。
这些网络流行用语的快速传播离不开社交媒体的高效连接和信息传递。
例如,“狗粮”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网络上,通过微博和微信的传播,很快成为了流行用语。
另一个例子是“LOL”,这个词在英语国家最早出现并得到广泛应用,之后快速传播至其他国家和地区。
三、网络流行用语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网络流行用语通常以独特的姿态出现,它们可以是短语、词汇、表情符号或者是漫画表情。
这些用语通常以简练、夸张和幽默的方式表达情感、态度或者观点。
例如,“我酸了”这个表达方式用于形容一种嫉妒的情绪,通过简短、夸张的措辞,传递了明确的情感态度。
网络流行用语还常常需要特定的背景知识才能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使用者之间的社交关系。
与此同时,网络流行用语在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变化和表达方式,因此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含义、语境和使用方式十分重要。
四、网络流行用语的社交标签和影响网络流行用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还承载着社交媒体交流的多层次信息。
例如,“小哥”是中国社交媒体上流行的称呼方式,除了在语义上传递意思,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使用者的年龄、性别和社会角色等信息。
[整理版]网络流行语研究的文献综述
![[整理版]网络流行语研究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82328dc2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0a.png)
网络流行语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信息时代不断迈进,网民群体的规模日益扩大。
网络已语言成为网民之间交流的必备工具。
其中,网络流行语不仅是网民交流的个性工具,更是网民对社会发出的个性呐喊。
网络流行语反映了各个社会阶层对社会、国家的各种情绪和观点,反映了一个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与时俱进的变化。
而它的流行除了语言因素外,社会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网络流行语影响着现代汉语的前景和发展。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社会汉语研究回顾:一、网络流行语流行的因素语言因素和社会因素是网络流行语流行的两个主要原因。
网络流行语以其简洁、生动、创新、个性、别具内涵、与时俱进的反传统、反规范的新姿态吸引着一大批追随者。
网络流行语的形式多样,有缩写、谐音、符号、数字、单词、语句等各种形式,极具个性和创新。
而网络的普及、网民群体的扩大极大地推动了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和传播。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民需要一种新的表达形式来宣泄情绪、发表意见和观点,网络流行语正好体现了这种”“新鲜”。
国家领导和国家政策的支持网络舆情,网民个性表达受到鼓舞,用“替代”、“隐晦”的网络流行语表达个人对社会敏感事件的观点和意见既是被迫也是必然。
这是公民意识提高的表现,是国家政治文明建设的需要。
网络流行语的既是个性化的代表,也是大众性的代表,在一定程度上传达民情民声,记录着社会进程。
网络流行语代表着一种时尚潮流,虚荣心、从众心理等社会心理诉求促使更多网民追随这些流行语,从而推动网络流星雨的传播。
二、网络流行语对汉语的影响网络流行语一反传统汉语的规范,创造了大量的新词汇,丰富了汉语语言词汇,有益于汉语的发展。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网络流行语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会造成信息传输的失真和交流的障碍。
网络流行语看似是书面语,却相当的口语化,这对汉语的书面表达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群体。
我的看法:所参考的四篇文献从社会心理、文化、国家政策、语言学、时代发展这几个方面阐述了网络流行语流行的原因。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研究目的: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流行语也已从初露头角演变成了大行其道。
其标新立异,诙谐幽默的特点吸引了众多网民使用,但出现了很多问题。
比如网络流行语的随意性以及粗俗性就不可避免地对传统规范语言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那么,具体造成了哪些冲击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研究现状:本文已从写大纲开始入手,积极整理材料,完成了论文一二级目录的大致框架。
下面是我用到的参考文献:殷朝美《网络流行语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J].语文学刊,2010 ( 18) ;]翟澍,“囧”字乾坤———谈网络流行语“囧”背后的文化现象[J].今日南国( 中旬刊) ,2010( 9) ;曹春梅,社会流行语与现代汉语规范化[J].语言与翻译,2004(2);周洪波,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盛若菁.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J].江淮论坛,2008(4):119-121,158.等等先关文献。
出现的问题:在阅读了大量有关资料之后,我发现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大都集中于“网络流行语”这一主体上,不管是从网络流行语的特征、现状还是分类、表现上,都有做详细表述的。
但是,一提到对规范语言的冲击这一问题,我就有点愣了。
虽然也有部分学者对此问题加以描写,但显然力度不够。
我们应该客观面对问题,大胆去解决。
这样才能从新生代东西中汲取营养,获得进步。
研究思路:本文共有三个部分。
首先从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和分类上简单介绍其优缺点,再从规范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文字四个方面做各自详述。
重点放在第二部分,即网络流行语对规范语言的冲击表现。
正是网络流行语的这些特点及表现导致了其对规范语言的冲击。
第三部分主要讲述应对策略,一分为二。
最后做简单总结,本文结束。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网络语言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
随着计算机慢慢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于网络语言的研究队伍也日益壮大,并形成了一门崭新的语言学科——网络语言学。
我国各界学者对网络语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网络语言的概念、特点、产生原因、类型、对汉语与语文教学的影响和规范等方面。
一、网络语言概念对于什么是“网络语言”,各界学者的定义有其共性也有略微的差异。
其中于根元(2001)认为“网络语言”是指“网上通用的语言,是一种新的语体,网络语言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现在一般指后者”,即“广义的网络语言是指网络时代出现的跟网络有关的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是指自称网民,他称网虫的语言。
”而郑远汉(2002)认为网络语言“一种是与电子计算机联网或上网活动相关的名词术语”,另一种“指网友们上网聊天临时“创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和特别用法”,在秦秀白的《网语和网话》中,将网络语言分为三类:1、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专业术语。
2、与网络文化相关的术语。
3、BBS,网络聊天等使用的特殊语种。
随着网络语言的不断发展,胡凌在《网络语言二十年发展综述》(2014)中将网络语言归纳为:网络技术用语、网络传播用语和网络日常交际用语三种。
二、网络语言产生原因各学者从社会环境、社会文化、网络语境等方面对网络语言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结合各学者的分析结果,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电子计算机网络的普及;2、社会文化繁荣、交流日益频繁;3、网络交际空间的开放性、匿名性、非正式性、随意性及语码输出的低效性;4、求趣、求新求变、从众模仿、调侃戏谑、追求自由与宣泄的社会文化心理。
三、网络语言特点正是由于网络交际空间的开放性、匿名性、随意性等特点和网络使用者的年龄大多分布在青少年阶段以及这一网络使用者的社会文化心理等促使网络语言有着以下特点:缩略简约、新奇独特、幽默风趣、兼容创新、随意多样、口语化、群体化、分正式化及键盘化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流行语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信息时代不断迈进,网民群体的规模日益扩大。
网络已语言成为网民之间交流的必备工具。
其中,网络流行语不仅是网民交流的个性工具,更是网民对社会发出的个性呐喊。
网络流行语反映了各个社会阶层对社会、国家的各种情绪和观点,反映了一个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与时俱进的变化。
而它的流行除了语言因素外,社会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网络流行语影响着现代汉语的前景和发展。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社会汉语
研究回顾:
一、网络流行语流行的因素
语言因素和社会因素是网络流行语流行的两个主要原因。
网络流行语以其简洁、生动、创新、个性、别具内涵、与时俱进的反传统、反规范的新姿态吸引着一大批追随者。
网络流行语的形式多样,有缩写、谐音、符号、数字、单词、语句等各种形式,极具个性和创新。
而网络的普及、网民群体的扩大极大地推动了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和传播。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民需要一种新的表达形式来宣泄情绪、发表意见和观点,网络流行语正好体现了这种”“新鲜”。
国家领导和国家政策的支持网络舆情,网民个性表达受到鼓舞,用“替代”、“隐晦”的网络流行语表达个人对社会敏感事件的观点和意见既是被迫也是必然。
这是公民意识提高的表现,是国家政治文明建设的需要。
网络流行语的既是个性化的代表,也是大众性的代表,在一定程度上传达民情民声,记录着社会进程。
网络流行语代表着一种时尚潮流,虚荣心、从众心理等社会心理诉求促使更多网民追随这些流行语,从而推动网络流星雨的传播。
二、网络流行语对汉语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一反传统汉语的规范,创造了大量的新词汇,丰富了汉语语言词汇,有益于汉语的发展。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网络流行语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会造成信息传输的失真和交流的障碍。
网络流行语看似是书面语,却相当的口语化,这对汉语的书面表达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群体。
我的看法:
所参考的四篇文献从社会心理、文化、国家政策、语言学、时代发展这几个方面阐述了网络流行语流行的原因。
质性研究多于量性研究。
我觉得在研究网络流行语流行的原因时也可以进行一些量性研究和比较研究。
比如,国内的以年龄划分与以阶层划分的各个群体在使用网络流行语的数量、频率、范围上有什么不同?与之相对应的国外群体使用网络流行语有何不同?不同的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途径是否不同?经过比较也许可以发现造成网络流行语流行的一些隐性因素,
发现一些更具背景性的深层原因。
当然这是一项庞大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顾源.社会学视野下的网络流行语分析[J].社会学,2009(3):15-20.
[2]李亮,黄乐平,王翊.网络流行语探析[J].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9(7 ):
116-118.
[3]盛若菁.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J].江淮论坛,2008(4):119-121,
158.
[4]刘志杰.网络热词传播的社会现象透视[J].新闻世界,2009 (6) :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