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武术
中国功夫

1954年4月7日生于香港太平山,英文名 Jackie Chan,是华人社会具有影响力的著名演员 和导演,是大中华地区的影坛巨星,同时也是国际 功夫电影巨星,在大陆和香港等华人地区具有很高 声望与影响。但其私生活和一些公开场合的言谈举 止却不时引起争议。父亲陈道龙是一名中华民国的 退役军人,其妻子林凤娇原为台湾艺人,育有一子 房祖名。他以主演惊险动作电影为主,其中主演的 《警察故事》便获得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故事片 奖。其与周星驰和周润发并称“双周一成”,意为 香港电影票房的保证。
• 中国武术文化底蕴丰富,门类众多。按流行地区 分类,划分为南拳、太极拳;按山脉、庙宇分类, 可划分为少林拳、武当拳、峨眉拳;按形象分类, 可划分为蛇拳、猴拳、螳螂拳等;按技术内容分 类,划分为拳术类、器械类、气功类、摔跤类等。 拳术类包括长拳、太极拳、南拳、形意拳、八卦 拳、通臂拳等。器械类包括刀术、剑术、枪术、 棍术四大主要形式。气功类包括禅家、道家、儒 家、医家和拳家五大派别。摔跤起源于中国古代 的角力和相扑,现称为中国式摔跤。 • 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最为著名的武术流 派是少林派、武当派和峨眉派。
• 太极拳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 定”等为基本方法。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 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清代拳师称“拳势如大海,滔滔 而不绝”。同时,太极拳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 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 • 八种劲法中,掤劲是八劲之本,练太极拳不能须臾离开此劲。 它是弹簧力,又如水托舟,如戥称量;是知觉力,一切外来之力 皆藉其辨别方向、大小。其他七劲不过是方位和作法不同另有所 称。例如,掌心由内向外缠丝称为掤劲,若掌心由外向内缠丝则 称为捋劲,若双手同时将掤劲交叉向外掤出,则称为挤劲。掤劲 是向上向外之力,使对方之力达不到胸部,是保护自己的防御手 法;捋劲是向旁的横力,三分向下,七分向后,用时要 含胸 转腰 坐胯 三者一致,防止对方肩击胯打;挤劲是向前推掷之 力,挤在手背,另手辅之,要点在于双手用力一致,两脚抓地前 弓;按劲是向前推击或上掀之力,用时须顶头悬 含胸 拔背 用腰力发出;采劲是以手抓住对方手腕和肘部向下向后下沉之力, 用时要含胸缩胯,一般是先采后挒;挒劲是以手向左右上下挡开 之力,用时要身躯配合以腰带动;肘劲是以肘击人,在近身时使 用,有“远拳近肘贴身靠”之说;靠劲是用肩击胯打,贴身时使 用。
“武”动武术操激情,弘传国粹万年青

“武”动武术操激情,弘传国粹万年青摘要: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扬名世界,也是中国的一大国粹,为了使中华武术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有中国新一代去传承。
而现代教育更多强调的是升学率、兴趣班、特长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性格教育,忽略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身体健康和中华文化的传承。
经研究武术操对增强学生的体质、开发学生的智力、完善学生的品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推广!关键词:武术操、身体素质、意志品质、武德精神武术,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国的国粹。
为了使中华武术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有中国新一代去传承。
因而,学校需要武术进入课堂,武术操是目前武术走进中小学的重要形式,特别适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我们要在基础教育中大力推广武术操。
一.武术操的推广促进学校阳光体育运动深入、持久开展俗话说,只有适合的才是有效的。
因此,通过问卷调查得知有25%的学生喜欢广播体操、62%的学生喜欢武术操,13%的学生随学校安排。
可见,学生对广播操已经失去了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矛盾可能会更加明显。
当然,广播体操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形式,但由于久练无新意使学生产生了厌倦的情绪,经老师们反馈,每天的课间操时间,老师总得在学生的后面催赶,即使赶着鸭子上场,也是敷衍了事,要么动作绵软无力,要么操场成了聊天的天地。
因此改变这种现状成为学校当前很迫切的任务。
而武术操是在广播体操的基础上,加入了武术套路的手、眼、身、步等基本动作,和体操节拍结合起来,集健身、文化、击技兴趣为一体的新兴运动形式。
从实施了自编武术操的学校中发现:学生们一改往日懒洋洋的作风,变得活力四射,连许多老师都积极参加。
瞧!“哈”声震天、并步抱拳、弹腿冲拳、马步架打……,一声一式铿锵有力,一拳一掌激情四射,大课间真正成为了学生强身健体的多彩课堂。
可见武术操的推广为学校注入了生命力,是健康体育、快乐体育的化身。
二.武术操的推广提高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和兴趣武术操秉承了传统武术的特点,挖掘适合小学生特点的动作,其动作舒展大方、造型优美,能培养学生热爱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中国四大国粹讲解

中国四大国粹讲解
1、中国的四大国粹分别指的是中国京剧、中国武术、中国医学和中国书法。
2、中国京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京剧的场景布置注重写意,伴奏是以锣鼓和胡琴为主,是中国戏曲三鼎甲的“榜首”。
京剧是清代四大徽班进京后与许多其他戏剧融合形成的,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于民国年间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也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3、中国武术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基础,拥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出现是在商周时期,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以来不断积累下来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一项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
武术在定义上是停止战斗的技巧,可以用来自保,也可以强身健体。
4、中国医学简称中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中医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在春秋战国的时候中医的理论已经基本形成。
在古代时中医学家通过收集各种各样的病例之后才在积累的经验之上逐步形成了中医的理论体系。
5、中国书法拥有更悠久的历史,是一门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最早的中国书法是商代的甲骨文。
书法的基本形式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
汉字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因素,因为中国书法是在中国文化里产生、发展起来的。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名录
1. 太极拳
2. 南拳、北拳、少林拳、形意拳、八卦掌、八卦刀、形意刀、珠山剑、太极剑、峨眉剑、少林寺僧侣拳法、武当太极剑、拳、剑、气功等传统武术
3. 元阳剑、梅花剑、七星剑、八仙剑、九韶剑、送子剑、排山倒海剑、绿野仙踪剑、九节鞭等传统器械武术
4. 评剑、四合刀、双截棍、三节棍、火光闪闪棍、大梅花剑、单刀对、太乙剑、泉州少林金顶棍等地方特色武术
5. 大方剑、馍割剑、虎离子、金宇洪、玉带棍、筋络剑、云南八卦拳、神皇十二式、土家拳等民间武术
6. 古剑、白鹤拳、青龙剑、伞搏、水韵惊波、排箫、虎子拳等传统门派武术
7. 传统民间武术比赛及表演
8. 崂山剑、玄武门、水云剑、迎春花、龙虎正意拳、德阳太极拳等地方武术拳法
9. 繁峙刀、夺命三剑、唐岛腿、石锁、对练、跌打等传统散打、散手等门派拳法
10. 中华武士道等特色武术。
我国的四大国粹是什么?

中国的四大国粹是:京剧、武术、书法和中医。
1.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以唱、念、
做、打为主要表演手段,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2.武术: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独特的体育运动形式,武术的主要特点
是注重力量、技巧、精神和气韵的统一,通过拳术、剑术、刀术、枪术等,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形态和气质,表达出作者的精神面貌。
3.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种,以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等
技法表现文字之美为主,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4.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医学体系之一,以望、闻、
问、切为主要诊断手段,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国粹

中国国粹——武术说起中国的国粹,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诗歌、戏剧等不同形式的国粹。
但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很少人会想起中国还有同四大发明一样闪耀着光辉的国粹——武术。
“武术”不仅是作为中国国粹的一个代名词,同时它也包含了中国武学的起源、发展、作用、精神等不同的内在形式。
下面就武术的一些细节来简单的阐述一下我们的国粹——中国武术。
一、中国武术的起源说起起源,毫无疑问的就与武术的历史联系起来了。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其次,对于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那时,人类即已开始用棍棒等原始工具作武器同野兽进行斗争。
当时主要有两大目的:一是为了自卫,一是为了猎取生活资料。
后来人们为了互相争夺财富,进而制造了更具有杀伤力的武器。
如《山海经‧大荒北经》就有“蚩尤作兵伐黄帝”的记载。
这样,人类通过战斗,不仅制造了兵器,而且逐渐积累了具有一定的攻防格斗意义的技能。
在殷商时期,青铜业开始发展,并且当时的战争主要是以车战为主的,最后出现了一些铜制武器,如矛、戈、戟、斧、钺、刀、剑等。
同时,也出现了这类武器的用法,如劈、扎、刺、砍等技术。
为了提高战斗力,这时已有了比赛的形式。
如《礼记‧王制》记载“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裸股肱,决射御”,意即较量武艺高低。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出现,步骑兵兴起,为了能是铁器在步骑兵作战中发挥作用,开始对武器做了一些改变,如长柄武器变短,短柄武器变长。
这样,武器的内容就更加丰富了,武术的技击性进一步突出,同时武术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视。
这时比试武艺的形式已广泛出现,更加推动了武艺的发展。
据《管子‧七法》记载,当时每年有“春秋角试”。
据《庄子‧人间世》和《荀子‧议兵》记载,当时比试武艺已非常讲究技巧,拳术打法有进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秦时盛行角抵和手搏,比赛时有裁判,有赛场,有一定的服装。
1975年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秦墓出土的一件木篦背面上就彩画了当时一场比赛的盛况:台前有帷幕飘带,台上3个上身赤裸的男子,只穿短裤,腰部系带,足穿翘头鞋,2人在比赛,1人双手前伸作裁判。
失传百年中华武术传统武术《螳螂拳》完整拳谱

失传百年中华武术传统武术《螳螂拳》完整拳谱《螳螂拳》是中华武术中的一门传统拳术,源远流长,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它以螳螂捕食时的动作为基础,结合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医理论和武术技巧,被誉为中国国粹之一。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这门武术在一段时间内陷入了失传的境地。
本文将详细介绍《螳螂拳》的完整拳谱,让读者了解这门传统武术的起源、基本原理和技术应用。
螳螂是一种独特的昆虫,其捕食的方式鬼斧神工,给人以极大的震撼。
早在中国古代,有人观察螳螂的捕食方式,并将其技巧运用到武术中,形成了螳螂拳。
螳螂捕食时凭借敏捷的身手、灵活的脚法和精准的攻击,击败比它大的猎物。
拳谱中所记录的动作技巧,皆源自螳螂的捕食行为。
《螳螂拳》的基本原理是充分利用人体的力量和技巧,以达到最高的战斗效果。
它的拳法主要分为四大类:进步、静步、横步和侧步。
进步是指以攻击为主,利用手部动作向前进攻,在进攻过程中保持身体的平衡。
静步是指以防守为主,保持身体的平稳,通过灵活的身法和准确的拳技,将对方的攻势化解。
横步是指以旋转为主,利用身体的旋转力量来增强拳法的威力。
侧步是指以躲避为主,通过迅速的侧移动作来躲避对方的攻击。
螳螂拳的拳谱共分为十二个招式,每个招式都有独特的特点和用法。
首先是“抱头捉鹅”,这个动作模拟螳螂抓住猎物的瞬间,通过双手的抓取和收缩,形成强大的攻击力量。
接下来是“横蹿进击”,这个动作以迅猛的进攻为主,通过身体的旋转和顺势力,将力量集中到拳头上,形成横向的强力打击。
然后是“反击点桥”,这个动作以对方的攻击为基础,利用身体的敏捷度和高速反应,将对方的攻势转化为自己的攻击。
除了以上三个招式,螳螂拳的拳谱还包括“虎头撞门”、“叩齿吐舌”、“拦雀尾”、“推山倒海”、“怀中抱月”、“挡苍龙”、“龙戏珠”、“跪地摇头”和“翻身撞”等动作。
每个动作都有明确的技术要求和应用场景,灵活运用这些动作可以有效地应对不同的战斗情境。
《螳螂拳》的完整拳谱需要通过刻苦的训练和不断的实践来掌握。
了解国粹武术幼儿教案及反思

了解国粹武术幼儿教案及反思标题:了解中国国粹——幼儿武术教案及反思学习目标:1. 了解中国国粹武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探索并体验幼儿武术运动的乐趣。
3. 提供幼儿全面发展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身体协调性和自信心。
4.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尊重他人的态度。
教案内容:一、前导活动:1. 指导讨论:与幼儿一起探讨武术是什么,是否了解中国的飞龙功夫、少林拳等。
2. 展示视频:观看一段国粹武术的表演视频,注重武术动作的优雅和技巧。
二、知识传授:1. 提供简短的解释:向幼儿介绍武术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国粹武术的重要性。
2. 图片展示:展示一些国粹武术的图片,让幼儿能够感知到中国武术的美。
3. 身体示范:演示一些基本武术动作,如站姿、拳法等,让幼儿模仿。
三、动手实践:1. 基本动作练习:引导幼儿进行简单的基本动作练习,如站直、握拳等。
注重姿势正确与否,鼓励他们通过模仿和练习来改善。
2. 武术小游戏: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如穿越火圈、躲避面具等,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武术的特殊运动方式。
3. 组合动作表演: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段简短的动作序列并进行表演。
鼓励他们展示创造力和团队合作。
四、教学反思:1. 导师引导:根据幼儿的展示和参与过程,与幼儿讨论并引导他们回顾学习经验,提及他们最喜欢的动作和为什么。
2. 幼儿讨论:引导幼儿自由发言或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武术的认识和喜爱程度。
教案反思:在教案准备过程中,我努力确保教案内容既能激发幼儿对国粹武术的兴趣,又能满足其身体和心理发展的需求。
通过让幼儿亲身体验、模仿动作以及小组合作等活动,我相信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身体协调性、自信心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特别关注幼儿的参与度和积极性,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够参与到活动中,并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认可。
同时,我会尽量提供互动性强的活动,以便于幼儿能够与他人互动和交流,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國粹】武术汉字“武”是一个会意字。
从止,从戈。
据甲骨文解释,人持戈行进,表示要动武。
如:《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
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
”《易·履》:“武大为于大君。
”《诗·郑风·羔裘》:“孔武有力。
”《楚辞·九歌·国殇》:“诚既勇兮又以武。
”甲骨文金文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其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
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综合来看,武术的“武”表示勇猛、猛烈、气势,“术”是指技艺、方法、动作。
武术包含套路和攻防两部分。
套路是武术的基本组成部分,看起来没什么技击作用,但可以锻炼身体的柔韧性、灵活性、协调性、平衡、力量、耐力等,是基本功训练;攻防是指在防守的基础上抓住战机进行反击,搏击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攻与防的转换,有攻有防,防中有攻,训练有素,灵活自如,这才叫武术。
中华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
那时的人们要同自然作斗争,防备野兽袭击和猎取野物,自然产生了拳打脚踢、跳跃翻滚一类的初级攻防手段,在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石制或木制的工具作为武器后,又产生了一些徒手和使用器械的搏杀技能。
古人还要同部落之间斗争,抢夺资源和财富。
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蚩尤作兵伐黄帝。
”蚩尤部落在东方,以野牛为族徽,崇尚武技,勇猛善斗,特别善于徒搏角抵——蚩尤戏。
蚩尤的角抵是一种徒手搏斗,包含踢、打、摔、抵、拿等多种方法,对后世对抗性项目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久而久之,人们积累了击、刺、劈、砍等技能,并相互模仿、传授、练习,后来又发明了杀伤性的武器,这就是中华武术的萌芽阶段。
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和生产力水平提高带来兵器的改进,中华武术进入到了蓬勃发展阶段。
商周时期青铜器业的发展,出现了矛、戈、戟、钺、刀、剑等兵器,兵器出现催生器械使用方法训练和比赛,如《礼记·王制》所载“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裸股肱﹐决射御”﹐意即较量武艺高低。
当时的夏王桀、殷王乙和纣王都是徒手生擒猛兽的高手。
《周易》面世,其太极说奠定了中国武术体系的理论基础。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诸侯各国兵刃相见,各国重视拳技、臂力,体魄方面的人才,每年都有“春秋角试”。
那时的比武已很讲究技巧﹐拳术打法有进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荀况向赵王献强国之策时要求仿效齐国:“齐人隆技击”。
而剑在吴越也十分兴盛。
到此,武术的体系基本形成,并在此后数百年间蓬勃发展,不断壮大。
秦汉以来,盛行角力、击剑。
比赛时较规范,有裁判、赛场﹐还有专门服装。
汉时流行“宴乐兴舞”,有了剑舞﹑刀舞﹑双戟舞﹑钺舞等。
此时的武舞已有明显的技击性﹐有招法和套路,并形成了多种技术风格的流派。
《汉书·艺文志》收入了“兵技巧”类就有13家﹑凡199篇﹐都是论述“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的武术专著。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官僚贵族沉溺于酒色和长生不老之术﹐人们视剑为神秘色彩的法器﹐甚至以木剑代之﹐习武冷落,武术停滞不前。
唐朝实行武举制促进了武术的发展。
武举制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有一技之长的士兵授予荣誉称号,如“猛殷之士”﹑“矫捷之士”﹑“技术之士”﹑“疾足之士”等。
裴民将军的剑术独冠一时,以至于同李白诗歌、张旭草书并称唐代三绝。
宋代,民间武艺社团蓬勃兴起,如有习枪弄棒的“英略社”,习射练习的“弓箭社”等,有不少浪迹江湖、习武买艺为生的“路歧人”,那时的街头巷尾,打场演武﹐十分热闹,有角抵﹑使拳﹑踢腿﹑使棒﹑弄棍﹑舞刀枪﹑舞剑以及打弹﹑射弩等﹐还有“打套子”、“枪对牌”﹑“剑对牌”等。
但受宋理学家倡导“主静”的影响,武术的对抗性的攻防技术逐渐走向衰微。
到元代,民间私藏武器都会带来杀身之祸,无人习武,只有武艺世家在暗地里冒着生命危险传后。
明朝是武术大发展时期,流派林立,拳种纷显,拳术、器械都得到了发展,出现了有代表性的理论著作如《纪效新书》﹑《武篇》﹑《耕馀剩技》等,拳种有长拳、猴拳、少林拳、内家拳等几十种之多,洪武拳开始流行。
清代统治者禁止练武﹐民间只得秘密结社传授武艺﹐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劈挂拳等著名的拳种多在此时形成。
同时,回族武术广泛传播,影响力很大。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提高,成立了各级武术协会﹐将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1990年武术首次被列入第十一届“亚运会”竞赛项目。
1999年,国际武联被吸收为国际奥委会的正式国际体育单项联合会成员,2008年,武术作为为北京奥运会的特设项目,共决出了7枚金牌,虽然这7块金牌不占用奥运会的金牌名额,也不计入最终的奖牌榜,但获奖运动员享受了奥运项目冠军的同等待遇。
武术不仅是一项民族体育运动项目,而且是闪耀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光芒的文化遗产。
中华武术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自己的文化体系,受传统文化的文学、哲学、佛学等的影响十分深刻。
文学与武术,同根同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双碧,尤其是武侠文学更是以武术承载着流传千古的武侠形象而深得众人喜爱。
作为“成人童话”,武侠文学借博大精深、变幻无穷的武术和武侠豪爽浪漫的传奇色彩,作家们创作了一部部经典之作。
从司马迁《史记》中的《游侠列传》、《刺客列传》,到唐传奇,再到小说巨著《水浒传》、《七侠五义》和宫白羽的代表作《十二金钱镖》以及金庸、古龙、梁羽生等人的作品,对众多武艺高强、义薄云天的侠客进行了栩栩如生的描绘。
他们身怀绝技,或杀富济贫,或打家劫舍,或扶弱携老,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们“不但坐而论剑,而且起而行侠”,他们既苦修内功,又除魔行善,体现了“无为”与“无不为”。
兵家对武术的影响,更多的体现在其战略战术上。
兵家的有关培养作战勇气、抓住先机掌握对抗主动权、因敌而制胜等思想和方法,是建构武术技战术体系的基础。
“兵以正出而谲用之”,这是明代兵学家尹宾商的著名论断;“正合奇胜,奇正相生”,《孙子兵法·奇正虚实》对“奇”和“正”更有精辟的论述:“有正无奇,虽整不烈,无以致胜也;有奇无正,虽锐无恃,难以控御也。
”武术学习兵家思想,在实战中讲求基本功和绝招的结合、攻和防的结合。
道家对武术的影响一是方法,二是养生观念。
一些拳种采纳了道家“反动与弱用”的方法论而成为其重要的战略战术。
道家的“复归于无极”,被作为传统武术的超级心理训练的原则。
一些武林高人,手中之剑有神无形,达到优雅的境界。
李小龙所创造的“截拳道”,其总原则是精简、直接、非传统,“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是其最高宗旨和哲学核心基础,即反对任何固定的形式,强调“无形之形、无式之式”,抛弃套路这种传统武术特有的形式。
武术所尊崇的“以静制动,后发先至”的“静”,其实就是道家的“无”。
“以静制动”,就是“以无为制有为,以无法胜有法”;“后发先至”,是说无任何预设的自然动作,必然随机应变、先敌而发出,从而做到因敌而制胜。
佛家与武术的因缘,最典型的恐怕要算达摩与少林寺的故事了。
外境僧人达摩一苇渡江来到少林后留下许多故事,“达摩创拳”就是其中一例。
“达摩,天竺人。
……其所创十八罗汉手,即为后世少林拳之滥觞。
盖达摩在少林时,见僧徒类皆精神萎靡,筋肉衰弱,每一说法入坐,则徒众即有昏钝不振者。
因为立一强身之术,使徒众于晨光熹微之时,起而练习之,以为强精壮骨之用,固极合于生理之体操术也。
达摩师之言曰:‘灵魂欲其静而悟,躯壳则欲其健而通。
非静则无以证悟而成佛,非健则无以行血而走气。
故体须勤劳得中,使筋畅神怡,而后灵魂无拘滞瘁弱之苦。
’肉体精神之关系,达摩阐发甚明。
”达摩创拳一说虽早已被否定,但达摩所言拳法与修佛的内在联系,却不用置疑。
佛家认为:禅定即内功。
在练武时,如果不能禅定,如果不能排除杂念、心无旁骛,生理与心理就会发生某些变化甚至出现偏差,就会练偏,就会身心失调、走火入魔,从而导致禅病。
儒家对武术之影响的主要表现为以儒家的礼教来教育习武者的价值理念与行为规范,从而建构起传统武术的武德系统。
仁,是儒学的理论核心——“仁者爱人”。
习武,旨在健体防身,再高的武艺,也不是用来杀戮,迫不得已时,也是“苟能制侵陵,”不在多杀伤。
相传春秋时期的欧冶子用铁英、寒泉和亮石混合起来造的湛泸宝剑,全身漆黑,让人感到的不仅仅是它的锋利,还有它的宽厚和慈祥。
它就象老天爷一只目光深邃、明察秋毫的黑眼睛,注视着君王、诸侯的一举一动。
“君有道,剑在侧,国兴旺。
君无道,剑飞弃,国破败。
”所以有人把它称作仁道之剑。
武道倡导的就是“仁道之剑”,而不是杀气腾腾和血光剑影。
有着几千年历史和沉淀着优秀的东方文化内涵的中华武术一直无缘奥运项目且几次檫肩而过,一些人在扼腕长叹,有说宣传推广不够影响武术走出国门,有说项目设置、竞赛形式、规则方法、打分标准等与奥运项目难以接轨,还有权威人士提出“两条腿走路”的看法:规范项目评分与体现民族文化特点相结合,提高竞技武术国际影响力和照顾广大武术传习者和爱好者相结合。
话说得很正确,但担心有因附炎趋势而削足适履之嫌。
还是回到这个“武”字,止戈为武,高悬仁道之剑,维护世界和平。
仗侠执义,扶贫济困,走自己的路,让人家打的士去吧!2011-7-26于城步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