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史(一)(优秀版)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参考书目

中国文化参考书目

中国文化参考书目《中华文明史》1-10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1994年陆续出齐。

《中国古代文化史》1-3册,阴法鲁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文化学通论》,刘守华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

《中国文化概论》(上下册),金毅编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出版。

《中国文化概论》,李宗桂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

《中国文化概论》,金元浦等主编,首都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传统文化》,张岂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著,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文化论》,张岱年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文化史》(上下册),陈登原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A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郭尚兴盛兴庆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中国文化导论》林启彦黄嫣梨编著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8年版《中国文化的源流》,唐得阳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著,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释中国》(1-4卷),胡晓明等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国学大师论国学》(上下卷),胡道静主编,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国学通览》,中华孔子学会编辑委员会组编,群众出版社,1996年版《国故学讨论集》(上中下三册),许啸天著,中国书店1991年版《国学概论》,马瀛编,上海大华书局,1934年版《国学概论》,钱穆著,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国学概论》,章太炎讲演,巴蜀书社1987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文化知识精华》,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原始文化研究》朱狄著,三联书店1988年版《漫长的历史源头──原始思维与原始文化新探》,刘文英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第一王朝的崛起──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之谜破译》,陈剩勇著,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国家起源及其形成》高光晶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历史的荒原──古文化的哲学结构》,黄奇逸著,巴蜀书社,1995年版《二十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上下卷),史宗主编,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文化的起源》,〔美〕哈里斯著,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欧洲文化的起源》,〔苏〕兹拉特科夫斯卡雅著,三联书店,1984年版《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王震中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信仰时代的文明──中西文化的趋同与差异》朱狄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西方人生精神》郑晓江等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论中西哲学精神》成中英著东方出版中心1991《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著三联书店1999《文化模式》,〔美〕露丝•本宁迪克特著,三联书店,1988年版《文化人类学》,林惠祥著,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二版《文化社会学》,司马云杰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结构人类学》,〔法〕斯特劳斯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唐君毅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 年版《人文精神之重建》(一、二)唐君毅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中国地域文化论》,陈侃言等著,广州出版社1994年出版。

文化历史:解读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文化历史:解读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文化历史:解读中国古代四大发明1. 引言1.1 概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指瓷器、青铜器、纸张和指南针。

这些发明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在全球范围内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们不仅仅是科技和工艺领域的突破,更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历史的辉煌。

1.2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将从四个方面来解读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井冈山瓷器、青铜器、纸张和指南针。

每一部分将详细介绍各个发明背后的历史背景、特点以及与中国的文化意义关系,同时也探究了这些发明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与价值。

1.3 目的通过解读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我们旨在揭示这些发明对于古代社会的重要性,并探讨它们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评估这些发明对现代社会和文明的影响,并认识到它们所带来的价值与启示。

通过深入剖析这些文化历史上重要的发明,我们将会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之处,以及它们如何与世界历史和科技发展相互交融。

这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并欣赏其精髓的角度,同时也使我们在今天的科技与文化交流中加深对传统知识和智慧的认识与尊重。

2. 针对四大发明的背景介绍:2.1 古代中国的社会背景:古代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自远古时期开始形成并延续至今。

在四大发明出现之前,古代中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和科技传统。

社会上存在着农耕和手工业为主要经济形态,贵族阶级和地主占据统治地位,而农民和手工工人则处于相对较低的社会地位。

2.2 科技和工艺发展情况:古代中国的科技和工艺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尽管缺乏现代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但古代中国人民凭借聪明才智和勤劳创造力,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例如,在农业方面,他们通过灌溉、田间管理等措施提高了粮食产量;在医药方面,中医理论与实践被广泛应用;在建筑方面,长城、故宫等众多宏伟建筑见证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巅峰。

2.3 对于创造四大发明的需求和动机:在古代中国,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发展对于创新和改进的需求非常迫切。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件(部编版):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件(部编版):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
多样性 也形成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这些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融, 共同汇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拓展深化
中华文明对于人们在相貌、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差异, 表现出了很强的包容心态,中华文明容纳了外部传入的佛教、 包容性 基督教等宗教,吸收了许多外来的文化元素,包括哲学思想、 话语体系、制度形式和文学艺术 以中原族体和文化为中心,周边边疆族体和文化不断与中原 文化交流汇聚,使中原文化不断丰富,族体不断壮大;中原 凝聚性 文化和族体也不断向边疆扩散,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 输送到边疆,中原与边疆互相交流,逐渐形成和发展为共同 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
世等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西学东渐 (1)明末:意大利人_利__玛__窦__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 《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2)清初: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 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图解历史
近代“西学东渐”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
本土性 多样性 _包__容__性__ 凝聚性 连续性
本国风情,地域特征 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绵延不绝,传承至今
思维点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其他特点 (1)具有极其强烈而又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 (2)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实用伦理文化。 (3)具有浓厚的思辨传统,强调理性和智慧。 (4)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 (5)重视礼治,强调社会的和谐发展。 (6)农耕性: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
化相融合。
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中国文明史第一章绪言

中国文明史第一章绪言

• 从形态上来看,文化偏重于精神和规范,而文明 偏重于物质和技术 ; • 从承载者的角度来看,文化的承载者是民族或族 群,每个民族或族群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而文 明却不同,承载者是一个地域,一个文明地域可 能包含若干个民族或多个国家,如西方文明,包 括众多的信奉基督教的国家; •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种文明的形成与国家的形 成密切相关; • 文明的动态性较为明显,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进步,如物质文明,变化最大;而表现在规范、 伦理、道德方面的文化则不尽然,变化缓慢; • “文化”是中性的,使用范围很广;而文明是褒 性的,使用范围较窄。
野蛮时代
基本上是原始氏族社会成长发展直到它的鼎盛时 期。这是学会经营畜牧业和农业的时期,是学会 靠人类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时期。人们 能够磨制比较精细的石器,有了制陶术,学会了 金属的冶炼,最初是炼铜,后来能够冶炼青铜和 铁。有的地区,从动物的饲养发展为放牧畜群, 导致游牧生活。其中有许多部落又逐渐地从种植 饲料发展为谷物的种植。适应于种植的地区,则 直接从采集过渡到种植植物,逐渐发展为大规模 的田间耕作,使其成为人类食物的主要来源。
• 福泽喻吉认为“文明就是指人的安乐和精 神的进步。” • 对于布罗代尔来说,文明是“一个空间, 一个‘文化领域’”,是“文化特征和现 象的一个集合。 • 沃勒斯坦把文明定义为“世界观、习俗、 结构和文化(物质文化和高层文化)的特 殊连结。它形成了某种历史总和,并与这 一现象的其他变种(即使不总是同时)共 存”。
• 中华文明史是指包括当代56个民族以及曾 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古代民族在内的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的优秀成果。 • 中华文明史:是中华民族创造文明的历史 记录。

中国的文化史-绪论

中国的文化史-绪论
第八章 取则天象:科技文化的生克消长 第九章 制礼作乐:礼乐制度的形成与文化内涵
• 中国古代学术进展 第十章 学在官府:史官文化与史学传统 第十一章 内圣外王:道身通一的先秦儒学 第十二章 庄周化蝶:存心化物的道家思想 第十三章 阴阳五行:帝国政治与经学建构 第十四章 有无之辨:玄学的兴盛及其论争 第十五章 万川之月:佛的澄明与禅心禅境 第十六章 民胞物与:理学与中国古典学术的终结 中国古代宗教艺术
• 第二十一章 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形态和演变 第二十二章 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的演变 第二十三章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演变 第二十四章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成就 第 二十五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 第二 十六章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沿革
第二十七章 中国古代的选举和科举制度 第二十八章 中国古代的神道观念和主要宗教第 二十九章 中国古代民间神鬼信仰 第三十章 中国古代的禁忌习俗 第 三十一章 中国古代的重要节日
第三节 游动的时代
第分四节 百家争鸣
第四章 帝国建构与文化整合
第一节大一统的历史观念 第二节秦汉制度层面的整合举措
第三节 思想权威的确立 第四节 海纳百川
• 中古——开放融合时代的文化繁荣
第五章 中古的社会与文化
• 第一节 门阀社会 第二节 士族风流
• 第三节 科举制和门阀社会的逐步解体
• 第四节 盛唐气象与中唐后的变局
书·王吉传》:“是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4.心态文化层: 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及其物化形
态的著作和艺术品。教材中编的语言文字、科学技术、教育、文学、 艺术、史学、伦理道德、宗教、哲学就属于这一文化层面。
文化的一般特征 :
பைடு நூலகம்小如《中国文化史纲要》
• 上古——构筑中华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一思想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一思想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一:中国古代思想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变化。

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

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学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他们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

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和早期儒学: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和“至圣”。

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两位代表人物。

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主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荀子提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他具有唯物思想,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强调“天行有常”,同时又指出人道有为,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道家: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中国文化史教案》

《中国文化史教案》

《中国文化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特点;(2)掌握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事件和文化遗产;(3)培养学生的文献查阅和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讲授、讨论、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史;(2)运用案例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使学生能够系统地认识中国文化的演变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培养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态度;(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文化史概述:(1)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和发展阶段;(2)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时期及其特点。

2. 先秦文化:(1)儒家、道家、墨家等主要学派的思想观点及其影响;(2)先秦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

3. 秦汉文化:(1)秦汉时期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2)汉字、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创新发展;(3)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4. 魏晋南北朝文化:(1)佛教、道教的传播与影响;(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科技特点;(3)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5. 隋唐文化:(1)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2)儒家、道家、佛教思想的融合与发展;(3)隋唐时期的文学、艺术、科技成就。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特点;(2)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事件和文化遗产;(3)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成就及其影响。

2. 教学难点:(1)古代文化思想的内涵及其历史背景;(2)古代科技成就的创新发展;(3)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的过程及其意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文化史的基本知识;(2)讨论:组织学生对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问题进行探讨;(3)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遗址、博物馆等,直观地感受古代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
绪论
杨子怡

中国文化讲义
(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绪言 文化概念界说
一、什么是文化?
1、中国古代对文化的解释——文治教化
而“化”即为“华”和“花”,同样是纹饰的意思。许慎释 “化”:“教行也”;《华严经·音义上》:“教成于上而 易俗于下,谓之化”;《论语·子罕》:“文王既没,文不 在兹乎”;《尚书·大禹谟》:“文命敷于四海,祇承于 帝”,都是将“文”与“化”看作同义的,都是指的文饰。
文化学的奠基者泰罗(E.B.Tylor)先后给“文化” 下过两个定义:
第一、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艺术、宗 教、神话、法律、风俗以及其他社会现象。
第二、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 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到一 切的能力与习惯(《原始文化》,1871年)。
2、现当代外国学者对文化的诠释
“文化”,德文为kultur,英文为culture,都是来源 于拉丁文cultura。拉丁文的cultura,有多种含义, 如耕种、居住、练习、敬神、留心等,但主要的是耕 种的意思。故农业在英文中为agriculture,丝织业 为silkculture。可以看出,西方人的所谓文化,原只 是谋生的一种手段,所指的主要在物质层面。
文化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有耕种、居住、练习、敬神、 留心等多种含义,但主要是耕种的意思。在中国文化里, “文”与“化”分述,“文”为“错画”,“化”为“华” 和“花”,都具有纹饰的意思。后两者连用,引伸为教化, 把它作为人的一种禀赋,作为人的本质规定,与“野”相对。
“文明”一词,英文和法文均为civilization,亦来源于拉丁 文civil. Civil的原义为公民、国家、政治的意思,后引申为 文雅的意思,大约相当于中国话语中的相对于“野”的 “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描写北宋末农民起义, 歌颂农民的斗争精神。
我国第一部以 农民起义为题
材的长篇小说
《西游记》 吴承恩
《红楼梦》 曹雪芹 高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儒林外史》 吴敬梓 《聊斋志异》 蒲松龄
明朝 清朝 清朝 清朝
反映了人民蔑视封建 统治和敢于斗争的精 神。
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 建制度的罪恶,揭示 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 的历史真实。
3、其它思想
1)春秋时期的老子:道家创始人。含辩证思想。 战国时期的庄周:道家代表人物,与老子合称 “老庄”。
2)战国时期的墨翟:墨家创始人。主张“兼爱”、 “非攻”、主张节约、举贤。
3)战国时期的韩非子:法家代表,主张法治。
4)明末清初的黄宗羲:批判君主制,认为君主专 制是“天下之大害”。
5)明末清初的顾炎武:主张学以致用,反对空发 议论,不务实际。
结论:一定的文学是一定社会政治、经
济的反映。
第二论题:文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我们 可以用什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解释?
结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三、中国古代史学
1.《尚书》:相传孔子编订的上古文献汇编。 2.《春秋》: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史。 3.《史记》:西汉司马迁著的我国第一部通史。 4.《汉书》:东汉班固著的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5.《史通》:唐朝刘知几撰写的我国第一部历史理论著作。 6.《通典》:唐朝杜佑分门别类记载历代典章制度沿革
讨论1
第一论题: 为什么在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 争鸣”的局面?汉武帝时儒家思想会成为封 建的正统思想?而在明末清初却出现了黄宗 羲的反君主专制的思想呢?
第二论题:从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 论?
结论:任何思想都是以物质利益为 基础的,都是一定阶级现实利益的 表达和要求。
二、中国古代文学
1、诗歌 2 1)春秋:《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战国:楚辞--屈原 《离骚》 3)汉代:乐府诗 4)东晋:田园诗--陶渊明 《归田园居》 5)南北朝:北方民歌 《剌勒川》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
年历史的伟大民族,在五千年 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 国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厚的物 质财富,也创造了灿烂的古代 文化。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之一的中国,用她璀璨的文化 时刻影响着世界人类的文明和 进步。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
年历史的伟大民族,在五千年 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 国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厚的物 质财富,也创造了灿烂的古代 文化。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之一的中国,用她璀璨的文化 时刻影响着世界人类的文明和 进步。
影响:孔子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 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
孟子和荀子
孟子名轲,战国
时邹国人,著有《孟子》 一书。其主张:1)主 张实行“仁政”,“民 为贵”、“君为轻”; 2)宣扬为统治阶级辩 护的思想。后世把孔子 和孟子合称孔孟。
荀子名况,战国时赵国人,著有《荀子》一书。同 时也是一位唯物主义思想家,认为人力能够战胜自然, 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以揭露科举制度腐败 为主。
借写妖狐鬼怪故事批 判封建社会
是一部具有浓郁浪 漫主义气息的长篇 神话小说
是我国古代最优 秀的长篇小说, 具有高度的思想 性和艺术性
是我国古代优 秀的讽刺小说
是我国古代优 秀的文言短篇 小说
讨论2
第一论题:中国古代任何一个朝代(无论是 统一的还是分裂的)其在文学上都具有鲜明 的时代特色,这说明文学的实质是什么?
2、散文
1)汉赋:一种新型的文学体裁。著名作者有西汉 的贾谊、司马相如,东汉的班固、张衡等。
2)唐代散文:代表人物是韩愈、柳宗元, 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强调写文章不能只讲形式,要有 思想内容,“言之有物”。其散文感情真挚, 气势雄伟,文字精练生动。代表作《杂说》
柳宗元:最有成就的是寓言和山水游记。 代表作是《黔之驴》和《小石潭记》。
3、小说
1)唐代传奇:代表作《南柯太守传》《李娃传》
《柳毅传》
2)明清小说:中国小说繁盛时期,产生了许多优 秀的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
明清小说一览表
书名
作者 成书时 间
主要内容
价值
《三国演义》
叙述东汉末年和三国 我国最早的一部
罗贯中 元末明初 时期的政治、军事斗 长篇历史小说

《水浒传》
施耐庵
元末明初
荀子的思想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对自然 斗争力量的加强。
董仲舒
西汉武帝时期人,为了适应君主专制中央 集权政治的需要,对儒家学说作了重要发挥:
1)宣扬天是万物 的主宰。皇帝即 天子的“大一统” 思想。 2)提出“罢黩百家, 独尊儒术”的建议, 以实行思想上的统一, 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影响: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 统治思想。
2、古代唯物主义思想
人名 时代
主要观点
代表著作
荀子 王充
战国 东汉
自然界变化有一定规律。 人定胜天。
批判了迷信鬼神的思想。
《荀子》 《论衡》
范缜 南朝 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
《神灭论》
柳宗元 刘禹锡
王夫之
唐代
明末清初
都认为宇宙由物质构成。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是不依赖 于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的。
《天说》 《天论》
中国古代文化史
一、中国古代思想 1、儒家思想:1 1) 春秋时期的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 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
3) 西汉的董仲舒:
提问1:
请分别说出以下三则材料所反映的是谁 思想主张?
1)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为政以 德”
2)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 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6)唐代: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
7)宋代:宋词—苏轼、辛弃疾、李清照
宋诗—陆游 《示儿》 8)元代:元曲—关汉卿 《窦娥冤》
请听下面几段朗读:说出它们分别是什么时代 的什么诗歌体裁?
1)“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3)“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4)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5)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6)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7)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9)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三桩儿誓愿明题遍。那其间 才把你这个屈死的冤魂显。
3)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 不同,……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 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孔子姓孔名丘,春秋时 鲁国人。孔子是个大思想家, 创立了儒家学派。主要思想 主张:
1)提出了“仁”的学说。要求 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 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 2)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 任意刑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