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史选修课修订稿
中国古代文化史课程大纲

中国古代文化史课程大纲《中国古代文化史》课程大纲(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e)一、课程目标中国古代文化历时久远、源远流长,对中国文化有一个全面完整的把握是非常必要的。
本课程在丰富的古代文化中,择几个角度进行重点论说,使同学们对于中国文化史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史的分期及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中国文化史内在的发展脉络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开阔眼界、提高文化素养。
在讲授过程中,做到文献方法讲授与文化史的讲解相结合,力争实现如下目标:1. 通过对要点的讲授,引导学生熟悉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脉络,拓展知识结构与思维体系。
2. 在文化史的讲授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资料搜集,从而使学生提高学术思维,掌握正确的文献研究方法。
3. 引导学生掌握正确文化取向、思维导向,具备正确的价值观。
二、课程内容本课程共分2个模块,含7个专题。
模块一(专题1)为“概论”,模块二为“第二讲:中国古代婚姻文化”(专题2),“中国古代丧葬文化”“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国古代称谓文化”“中国古代的姓氏与避讳”课程共60课时,其中下述6个专题拟用45课时,绪论和结论共用5课时,阶段研讨共用8课时,其余2课时用作机动(如个别专题超时所用、法定假日等)、辅导与答疑及考试与课程论文指导等。
专题1:绪论1.讲授要点(1)学术界关于文化史的研究历程(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3)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因2. 参考文献(1)《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2)《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孙机中华书局2014年版。
(3)中国文化史(上下册)陈登原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4)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下册)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专题2:中国古代婚姻文化1.讲授要点(1)婚姻概念与目的(2)中国历史上存在过的婚姻形态(3)中国古代婚姻观念的变化(4)中国古代的婚礼与婚俗2. 参考文献(1)《中国文化史丛书·中国婚姻史》陈顾远上海书店(2)《中国婚姻家庭史》祝瑞开主编学林出版社(3)《中国婚姻家庭的嬗变》张树东、李秀领浙江人民出版社(4)《中国少数民族婚丧风俗》严汝娴商务印书馆专题3:中国古代丧葬文化1. 讲授要点(1)中国古代丧葬的指导思想(2)中国古代葬式的演变(3)葬礼与葬俗(4)怎样认识中国传统丧葬2. 参考文献(1)《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杨宽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汉代婚丧礼俗考》杨树达上海文艺社影印 1988(3)《中国风俗史》邓子琴巴蜀书社 1988(4)《丧葬与中国文化》罗开玉三环出版社 1990(5)《中国丧葬礼俗》徐吉军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1(6)《中国古代丧葬习俗》周苏平陕西人民出版社(7)《中国葬俗》邓卓明重庆出版社 1992(8)《汉代丧葬制度》李如森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5(9)《丧葬史》陈华文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9专题4:中国古代饮食文化1.讲授要点(1)中国古代饮食的基本概况(2)中国古代饮食的发展变化(3)中国古代饮食习俗(4)对中国古代饮食的认识2. 参考文献(1)《华夏饮食文化》王学泰中华书局1993年版。
传统文化选修课笔记

传统文化选修课笔记中国传统文化,又称古代文化,是指我国先民们从古至今到现在传承下来的文化。
它是中国的骄傲,同时也是当今世界的文化宝藏。
如今,传统文化的研究越发重要,因此许多学校都开设了传统文化选修课。
以下是我参加这门选修课的笔记:一、五大古典文学古典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其中最重要的五部作品被誉为“五大古典文学”。
它们分别是《诗经》、《楚辞》、《礼记》、《易经》和《孟子》。
它们既有哲理性,又具有艺术性,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其中,《诗经》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部著作,其文辞流畅,具有一定的哲理性,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楚辞》是战国时期的著作,主要分两部分,分别是《楚辞歌》和《楚辞赋》,其叙事典雅自然,思想优美,语言雅致,总体构思十分优秀。
《礼记》是孔子的学说总结,着重从社会、政治、家庭、关系的角度强调儒家思想中的和睦、礼义以及服从原则,其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廉等价值体系。
《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其中的“八卦”象征着宇宙的力量,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缩影,在现在仍然得到运用。
最后,《孟子》是孔子弟子孟子的集子,其中蕴含着大量孔孟思想,着重表明了以爱护邻里,以同理心来处理社会问题,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种价值观。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主要有:1、道德美德。
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人的道德美德,认为“以德服人”,人以善良心和善意去感受世界。
例如,儒家思想中强调“仁、义、礼、廉”,而道家和佛家则强调着重内心发展,调节自己的内心状态。
2、乐智善行。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在乐智上和行为上的结合,强调以智慧为基础,以善为本,在行为上要表现出约束自己的自律性,尊重他人,和谐相处的角色权威性。
3、实践至上。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实践至上,强调实践,而不是演讲。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事实胜于雄辩”,因此他主张以实践来取信于民、以行动来言传身教,有效地提高社会的文明水平。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它让我们站在了认知世界的新角度,让我们受益匪浅。
《中国文化史》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史》教学大纲《中国文化史》教学大纲执笔人李永红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中国文化史》是汉语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也可作为全校性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文化史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正确地理解和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源流关系,通过进一步的具体钻研,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历史借鉴。
因此该门课程是汉语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
二、课程教学对象、目的和要求本课程适用于大学专科层次汉语专业学生。
本课程旨在通过教学,有选择地介绍、探讨中国文化最主要的内容、特征,使学生对中国文化有一个基本而又系统的了解,为进一步认识、研究中国文化打下基础。
中国文化自古文史哲不分家,通过本课程教学,丰富学生的文化史知识,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和把握,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在文史哲方面融会贯通。
学习本课程,采用讲授与讨论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将在导引学生初步解读中国文化基本状态的基础上,拓展、增进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素质修养,提升对中国国情的理性认识和文化传承再造的责任。
三、课程的相关课程及其关系本课程的先行课为《中国历史》,要求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有较清晰的了解;本课程可与《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等课程同时开设。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34学时,全部为理论学时。
第一章文化和文化史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文化学中的大、小文化概念,主要的文化研究学派;把握文化一词在中国的古典意义、文化演进的基本特点、文化史研究的价值意义。
教学重点:文化的概念;文化史研究的价值意义。
教学难点:文化与历史的关系。
教学内容:一、关于文化1、文化界说的多维现象2、相对认可的文化定义3、重要的文化研究学派二、关于文化史1、文化史概念及文化与历史的关系2、文化史研究的对象与方法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和特质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文化类型的概念;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特质及表现。
中学校本课程《中国文化史选修课》

中国文化史选修课-----中学校本课程一、儒家文化文化,一般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本身自然属性,使其体现出人的价值观念的一切活动成果或现象。
比如,人类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变了某一自然物的面貌、状态或功能,使其适应人的某种需要,这一劳动就是文化活动,其劳动结晶也就是文化成果。
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而使现成的社会关系网得到重组和协调,使其更加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人的这一活动及其带有正效应的成果,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知识、技能和道德观念,从而使其更加理性化和智能化,这就是人的文化过程和现象。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凡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福祉,能将社会生活水平向前推进一步的一切劳动,都是文化活动或文化。
文化是人类现实生活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文化史。
文化是社会的灵魂。
通过文化的途径,能够获得社会进程的深层次信息。
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史是了解中国国情,继承中国文化优良传统,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和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条件、手段和需要。
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它至少需要和可以达到三方面的目的,一是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华先民在各类文明创建上广博而精湛的建树,正确理解和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文明的渊源,提高文化创新的信心、智慧和本领;二是深入地了解国情。
国情包括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我们通过中国文化史的学习和研究,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国情的历史方面,就能加深对国情现实方面的理解,从而加强对两个文明建设必要性、迫切性和个人责任感的认识。
三是能够为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提供历史的经验和素材。
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将中国各地区、各民族、各质态文化融汇到一起,形成中华各民族共有的文化。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核心汉族是中国古代各地区先民不断地滚动式融合的结果。
在这一融合过程中,先有各地区部落、部族的融合,以及部落、部族融合中形成的区域性文化,比如见于记载的先秦区域性文化,就有楚文化、吴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秦文化、西域文化等等。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六《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评课稿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六《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评课稿一、引言本文是对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六《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这一课程的评课稿。
该课程以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为主题,旨在通过学习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背景、重要人物和艺术作品,了解其对现代文化的影响和意义。
本评课稿将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评述,以期为课程的教学改善提供参考。
二、教材内容分析本节主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
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是一门历史选修课程,教材内容概括如下:1. 文化背景教材介绍了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罗马帝国的崩溃和中世纪黑暗时期的持续。
通过对文艺复兴前背景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点和问题。
2. 重要人物本节详细介绍了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人物,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家和学者。
教材通过铺排这些人物的贡献和影响,增强学生对当时社会的整体把握。
3. 艺术作品此节主要介绍了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艺术作品,如雕塑、绘画、建筑等。
通过对这些艺术作品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了解到罗马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风格特点和主题内涵。
三、教学方法评价本节主要对教学方法进行评价。
针对《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这门选修课,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授相关的知识点和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和艺术作品,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文化遗产的内涵。
2. 图片展示法教师使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评价。
通过直观的图片展示,增强了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3. 小组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并解释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人物及其作品背后的思想和意义。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深入交流和思考,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4. 视频展示法教师安排观看相关纪录片和短视频,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人物和艺术作品。
《中国古代文明》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明》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明英文名称:Ancient Civilization of China课程编号:21284020课程类别:通识类选修课预修课程:大学语文、中国古代文学简史开设部门:文法学院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学分:2总课时:34学时其中理论课时:33学时,实践课时:1学时。
二、课程性质、目的本课程是一门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滥觞、兴盛、物质文明、文化艺术、精神文明等相关专题的讲授,使学生获得有关我国古代文明发生、发展的基本认识,对我国古代文明的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规律有较为全面、深入的认识。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高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为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教学内容、基本要求、课时分配四、课程考核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形式:课程试卷(开卷)3.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
五、教材与参考文献1. 教材罗新慧,《走进中华古文明》,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年第5版。
2. 参考文献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修订本(上、下册),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文物出版社,文物出版社2002版刘正英,中华文明探源,学林出版社2006版。
张艳玲, 张书珩, 紫都, 岳明,《影响中华文明的100位名人》,远方出版社2005版王炜民, 郝建平,《中华文明概论》,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版。
制定人:教研室或专业负责人:2011年9 月 1日修订。
中国古代文化史(选修课作业)

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史的几个问题中国古代文化灿烂辉煌,在许多领域都有突出的成就。
从大的方面看,主要包括科技、思想与宗教、文学、艺术、教育、史学、体育等。
从小的方面看,每一个大的方面又包括不少内容。
同时,对文化史的复习我们还不能局限于“文化史章节”,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隋唐科举制,明清八股取士和文字狱,也与文化史有关。
一、中国封建社会科技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中国封建社会在科技文化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①国家统一、政权巩固、社会安定、疆域辽阔为文化繁荣发达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②经济繁荣是文化繁荣的物质前提。
③民族交往,对外交往频繁,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达。
④统治阶级的重视,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也是文化繁荣的重要因素。
⑤文化发展的继承性。
中国古代文化连绵不断,前朝文化的繁荣为后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前人的成就。
⑥广大人民的辛勤创造。
劳动人民不仅是物质资料的直接创造者,也是科技文化成果的直接创造者。
当然,以上几个主要原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不会完全一样,应注意不同时期文化发展原因的特殊性。
二、中国古代文化主要发展阶段特征科技文化的发展是政治经济的反映。
中国古代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因不同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特征,造就了各具时代特征的文化成就。
①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剧变和经济大发展,官府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被打破,科技文化发展,学术思想异常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为后来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秦汉时期,因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政治经济联系加强,对外交往扩大,科技文化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中国科技文化在当时世界上领先的地位,对世界文明产生了影响。
思想上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需要,“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取代了“百家争鸣”局面。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③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期,因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江南地区的开发,士族政治的黑暗,故有反映这一特征的文化,那就是佛教盛行,以及与之相关的建筑、绘画石窑艺术的繁荣和《神灭论》的问世。
《中国古代文论》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论英文名称:Classic Chinese Literature Theory课程代码:011301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分学时数:2学分36学时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编辑出版学、文秘教育、对外汉语修订人:袁愈宗修订日期:2007年3月10日审核人:陈雪军审核日期:2007年3月15日审订人:莫其逊审订日期:2007年3月20日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一)课程性质中国古代文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它与西方文论、马列文论共同构成文艺学学科和文学概论课程的三大基础课程群。
(二)课程目的中国古代文论主要是以中国关于文学理论的文字材料为对象,系统地总结和介绍中国古人对文学的认识和看法,阐释古人提出的文学理论范畴、术语,分析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形成发展的社会文化原因。
本课程具体达到目标是:1.了解中国文学理论历史发展的线索;2.理解中国重要的文论范畴、术语和命题;3.体悟中国古代文论直觉体验的思维方式;4.在积累一定的古文论知识基础上,对古代文论的现代性做出思考。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第一章先秦时代的文学观念(6学时)本章重在介绍儒家和道家的文论思想,使学生对先秦文论有一个宏观的认知。
讲授内容:1.孔子的文论思想。
2.孟子的文论思想。
3.荀子的文论思想。
4.先秦道家的文论思想。
第二章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4学时)本章重点在于介绍经学语境下的文论思想。
讲授内容:1.《乐记》与《毛诗序》。
2.司马迁、班固的文学思想。
3.扬雄的文学思想。
4.王充的文学思想。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8学时)本章重点在于了解此时期各文论家的重要命题,难点是把握刘勰《文心雕龙》结构体系、思想内容。
讲授内容:1.曹丕的《典论·论文》。
2.陆机的《文赋》。
3.刘勰的《文心雕龙》。
4.钟嵘的《诗品》。
第四章隋唐五代的文学理论(4学时)讲授内容:1.皎然的《诗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化史选修课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中国古代文化史——书法
中国古代是中华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工艺,的,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中,书法、绘画、、宋词无疑是突出的代表。
而最近我在练习毛笔,所以对书法有更多的关注,所以仅以书法为例进行分析。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
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
首先具体介绍一下中国书法的发展史:
(一)奠定基础的先秦书法
甲骨文发现于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
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
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
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
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金文指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又称铭文),主要代表是西周《毛公鼎铭文》,其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
(二)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
秦始皇兼并天下,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划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
”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
(三)隶书大盛的汉代书法
汉代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
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
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
书法艺术的不断变化发展,为以后晋代流畅的行草及笔势飞动的狂草开辟了道路。
另外,金文、小篆因为实用面越来越小而渐趋衰微,但在两汉玺印、瓦当和嘉量上还使用,并使篆书别开生面。
这一时期主要代表作品有《马王堆帛书》《马王堆帛书》用笔沉着、遒健,给人以含蕴、圆厚之感。
它的章法也独具特色,既不同于简书,也不同于石刻,纵有行、横无格,长度非常自由。
有强烈的跳跃节奏感。
总体反映了由篆至隶的隶变阶段的文字特征。
(四)完成书体演变的魏晋书法
从汉字书法的发展上看,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
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
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
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
它们的定型、美化无疑是汉字书法史上的又一巨大变革。
这一书法史
上了不起的时代,造就了两个承前启后,巍然绰立的大书法革新家—钟繇、王羲之。
(五)民间书家大显身手的南北朝书法
南北朝时书法,也继承东晋的风气,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
他们继承了前代书法的优良传统,创造了无愧于前人的优秀作品,也为形成唐代书法百花竞妍群星争辉的鼎盛局面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南北朝书法以魏碑最胜。
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
唐初几位楷书大家如欧阳询、褚遂良等,都是直接继承智永笔法取法六朝的。
智永(南朝-隋唐)是这一时期主要书法家,他是王羲之的七代孙子,其主要作品有:《千字文》。
(六)书学鼎盛的唐代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
”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
初唐书家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此后有创造性的还有李邕、张旭、颜真卿、柳公权、释怀素。
唐太宗李世民和诗人李白也是值得一提的大书家。
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七)存唐遗风的五代书法
五代十国期间兵戈叠起。
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向。
五代之际,在书法上值得称道的,当推杨凝式。
他的书法在书道衰微的五代,可谓中流砥柱。
杨少师之外,还有李煜、彦修等有成就的书家。
至此,唐代平正严谨的书风已告消歇,渐变入欹侧纵肆,以后北宋“四家”继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时代波澜。
(八)帖学大行的宋代书法
两宋三百多年间,书法发展比较缓慢。
宋初的书法,多从《淳化阁帖》翻刻。
这种辗转传刻的帖,与原迹差别就会越后越大。
帖学大行和以帝王的好恶,权臣的书体为转移的情势,影响和限制了宋代书法的发展。
宋代为后世所推崇者有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四大家。
四家之外,宋徽宗赵佶独树一帜,亦堪称道。
(九)宗唐宗晋的元代书法
元初经济文化发展不大,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
文宗天历初建奎章阁,专掌秘玩古物。
元文宗常幸奎章阁欣赏法书名画,书法一度出现兴盛局面。
赵孟頫,鲜于枢等名家,是这一时期书法的代表。
他们主张书画同法,注重结字的体态。
但元代书坛纯是继承晋唐,没有自己的时代风格。
(十)由宋元上追晋唐的明代书法
明代近三个世纪中,朝廷诸皇帝都很喜欢书法。
明成祖定都北京以后,即着手文治,诏求四方善书之士,充实宫廷,缮写诏令文书等。
明代帝王如仁宗、宣宗、神宗也极爱书法,所以,朝野士大夫重视帖学,皆喜欢姿态雅丽的楷书、行书,几乎完全继承了赵孟頫的格调。
明代像宋代一样也是帖学大盛的一代。
法帖传刻十分活跃。
由于士大夫清玩风气和帖学的盛行,影响书法创
作,所以,整个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汉北朝,篆、隶、八分及魏体作品几乎绝迹,而楷书皆以纤巧秀丽为美。
明代近三百年间,虽然也出现了一些有造诣的大家,但纵观整朝没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其代表书法家有文征明、唐伯虎等。
其次介绍简略介绍中国古代书法理论发展的几个特点
重视对审美风尚的总结与引导
对书法艺术的研究全面而系统
重视书品与人品的关系
善于借助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评赏者的感受,以充分显示欣赏过程中多种心理活动交织的情状
最后我想说在书坛走向多元化的今天,书法艺术升华到观念变革的高层次,这无疑是迈了一大步。
书法现代性并不是简单地取决於书法艺术的形式、结构、线条等外在面貌,而是取决於内在精神的现代化。
书法现代性的精神是指当代书法艺术所体现、传导的现代社会的价值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