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案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案-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概述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线形动物、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蚯蚓,提高科学观察的能力。
2.通过同一类群多种动物的比较,提升归纳、概括的能力。
3. 通过比较蛔虫和蚯蚓的区别,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
4.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养成倾听和思考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蛔虫的生活史的学习,关注个人卫生,关注蛔虫病的预防。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线形动物、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线形动物、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难点: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情景设置,导入新课师:出示几组图片。
提问:这几种动物同学们认识么,他们是属于相同的动物类群吗?生:学生观察,分类回答问题。
(二)新课讲授1线形动物师:展示蛔虫照片,提出问题。
生: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师:(1)蛔虫的身体结构怎样?生:呈圆柱形,前有口,后有肛门,体表有角质层,消化管结构简单,肠仅由一层细胞组成,生殖器官发达,生殖能力强。
师:蛔虫寄生的部位?为什么没有被人体内的消化液分解掉?生:人的小肠里;体表有角质层师:蛔虫是怎样运动的?生:没有专门的运动器官,靠身体的弯曲和伸展缓慢地蠕动。
师:蛔虫的生活史生:食欲异常腹部疼痛肠穿孔腹粘膜。
儿童卫生习惯差,饭前便后不洗手、生吃没洗干净的瓜果蔬菜、啃手指等蛔虫会进入儿童体内,从而感染蛔虫病。
师:蛔虫病的预防生:注意个人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冼手。
生:管理好粪便,粪便经杀死虫卵后再用作肥料。
师:除了蛔虫外还有其他的线形动物吗?生:蛲虫、钩虫、丝虫、线虫师:同学们分析一下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生: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师:同学们想一下这些线形动物和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吗?生:大多数寄生生活,如蛲(náo)虫、钩虫、丝虫、蛔虫和线虫等,它们寄生在人类、动物或农作物的体内,给人类以及其他动物带来极大的危害。
教案课时—《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2)能够区分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3)掌握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代表性例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掌握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特征;(2)培养学生的分类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2)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代表性例子。
2. 教学难点:(1)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特征区分;(2)环节动物特征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图片、视频等资料;(2)准备相关的教具和模型。
2. 学生准备:(1)预习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相关知识;(2)准备笔记本,记录重点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观察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2)提问:你们知道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有什么特点吗?2. 探究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特征:(1)教师展示相关的教具和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2)学生小组讨论,总结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特征;(3)学生代表汇报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学习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代表性例子:(1)教师展示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识别;(2)学生举例说明,教师点评。
4.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 绘制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特征示意图;2. 收集更多关于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资料,进行深入了解。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特征;2.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4. 结合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2.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3.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5.1.2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3.通过实验活动,观察和体验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生活习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形态结构。
-运用问题驱动法,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将采用情境创设法,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两种动物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展示图片:呈现线形动物(如蛔虫、钩虫)和环节动物(如蚯蚓、水蛭)的实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它们在自然界中有什么作用?
-比较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异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实验活动:设计观察蚯蚓运动、呼吸等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总结巩固: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布置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3.教学评价:
-采用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问题回答、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表现。
4.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需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平衡等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生物学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特别是线形动物的寄生现象和环节动物的身体分节特点。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案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方面1、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2、掌握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3、了解蛔虫对人体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4、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5、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6、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及分析综合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1、通过观察蚯蚓的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2、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分析与讨论,对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特征的概括,继续培养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1、通过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以及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特点,进行“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育;2、通过理解蛔虫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使学生理解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意义;3、通过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2、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3、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观察法、实验法、分组讨论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活蚯蚓、硬纸板、平面玻璃、镊子、烧杯、水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导入二.探究新知认识蛔虫的形态结构雌雄异体,身体细长圆柱形,两端逐渐变细。
活虫身体为乳白色,有时微带线色。
雄虫较小,体长15-25cm 雌虫较大体长15-35cm 身体表面有半透明的角质层,消化管十分简单,是一条纵向管道前端是口,接着是食和肠生端肛门。
有发达的生殖器官生活史: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特点:1. 体表有角质层2. 生殖器官发达3. 消化管结构简单教师口述导语:大家请看大屏幕上的动物,大家知道这种动物的名字吗?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这种生物的生活世界来了解一下它。
师出示大屏,并板书课题过渡:“大家刚才在短片中看到,医生把蛔虫,从人的肠中取出。
最新人教版八上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案

最新人教版八上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案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教师寄语:让刻苦成为习惯,用汗水浇灌未来。
一、线性动物------蛔虫
1、蛔虫的身体结构、取食、运动
看书思考
(1)蛔虫寄生的部位?
(2)蛔虫的身体结构怎样?
(3)蛔虫是怎样运动的?
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1、体表有 ,起保护作用,还能分泌消化酶的抑制剂,防止自身被寄主消化
2、结构简单,肠仅由一层细胞组成——靠小肠内半消化的食糜生活
3、器官发达,生殖能力强——提高生存机会
2、危害:蛔虫病
–成人肠内有蛔虫寄生,除吸取养分外,危害一般并不严重;
–数量多时(据报道,曾经有一人肠内有蛔虫1448条),造成肠道阻塞;
–幼虫可损伤肺、气管等,并可在脑、脊髓、眼球、肾等器官中停留,造成严重病状,如:肺水肿等。
–成虫有迁移习性,可侵入胆管、胆囊、肝、胃等,引起不同症状,造成危害
3、预防:
注意个人饮食卫生,不喝不清洁的生水,蔬菜水果要洗干净,饭前便后要洗手;
其次要管理好粪便,粪便要经过处理杀死虫卵后再作肥料使用!!!
扁形动物→线形动物
有口无肛门→有口有肛门
二、环节动物---蚯蚓
1、体形——判断前后、背腹
2、运动方式——
3、消化:
4、呼吸:
线形动物→环节动物
1、长圆筒形身体出现——运动更灵活
2、肠壁有肌肉, 较发达
3、对水环境的依赖大大减少,能生活在陆地上——能与外界空气进行
4、有专门的运动器官——
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学案检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教案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隶属于第五单元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中无脊椎动物代表之一。
教材主要以蚯蚓为例进行介绍,通过实验观察蚯蚓和列举各种各样的代表动物,从其形态结构、运动方式和呼吸等方面使学生总结、归纳和掌握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环节动物类群与人类生活之间的辩证关系。
纵观本节内容,知识点并不繁杂,相对独立,不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知识背景,学生理解掌握起来相对容易。
因此整个教学过程要尽可能为学生的观察和实验创造条件,要注重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和探究等活动帮助学生构建概念,培养学生总结概括、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学生情况分析: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对未知事物好奇心强,求知欲高!因此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某种动物类群主要特征的讲授时切忌“死记硬背”!课前应认真了解、分析、寻找并抓住学生的好奇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这些“好奇点”以点到面地逐渐总结概括出该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最终使学生能灵活运用相关知识,完成知识的内化。
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逐渐转换为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由具体直观的实验现象到抽象概念;通过了解其形态结构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方法逐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最终能辨证地举例说出他们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
同时让学生对相关生物学理论知识和核心概念的认识升华到一定的高度,对生物学科精神有更生动的体会和了解!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进行观察蚯蚓的实验(2)举例说明蚯蚓适于生活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
(3)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4)举例说明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 能力目标(1)培养和加强学生总结、归纳和表达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科学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队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生物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等生物学核心概念。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1.2《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名师教案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一、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通过认识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锻炼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增强热爱生活、关注个人与家庭卫生的意识。
2、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概述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线形动物、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蚯蚓,提高科学观察的能力。
〔2〕通过同一类群多种动物的比拟,提升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比拟蛔虫和蚯蚓的区别,提高比拟分析的能力。
〔4〕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养成倾听和思考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同生物的形态构造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蛔虫的生活史的学习,关注个人卫生,关注蛔虫病的预防。
3、教学重难点〔1〕重点:1.线形动物、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线形动物、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难点: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特点二、教学设计思路学情分析〔1〕知识储藏:知道蛔虫病,也认识蚯蚓,但对蛔虫、蚯蚓的主要构造和生理特征没有深入观察了解,还不清楚。
〔2〕能力储藏: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读图、从视频中提取信息及分析归纳的能力,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具备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尽量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3〕心理特征:有较丰富的合作学习经历和较成熟的表达能力,表现欲较强烈。
.三、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查看?线性动物?预习任务和?环节动物?预习任务及?环节动物?预习活动,初步了解学生本课课前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预习检测作答情况及学生学习问题反应情况。
课前5分钟针对学生预习情况进展总结展示和解答。
〔二〕课堂设计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一〕导入.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蛔虫病吗?〔1〕展示“蛔虫〞图片〔2〕提问:蛔虫是腔肠动物或扁形动物吗?过渡:有位小朋友得了蛔虫病,请带着问题观看是怎么回事?(1)蛔虫生活在哪里?(2)蛔虫有什么特点适合寄生生活?活动2【活动】(二〕线形动物.〔1〕展示“蛔虫〞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蛔虫的体形、体色,及雌雄虫形态区别,交流。
八年级生物上册5.1.2《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6.合作交流: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活动中,培养了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他们能够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并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和观点。
课堂
1.课堂评价:通过提问、观察、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特征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合作交流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测试,评估学生对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达到教学目标。
(5)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反馈。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做好准备。
5.持续跟踪: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持续跟踪和记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能够持续进步。教师应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记录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情况。通过持续跟踪和记录,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瓶颈和问题,并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确保学生能够持续取得进步。
6.教学反思:教师应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否合适,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教学反思,教师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质量和学习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
2、掌握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3、了解蛔虫对人体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
4、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
5、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
6、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及分析综合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1、通过观察蚯蚓的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分析与讨论,对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特征的概括,继续培养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1、通过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以及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特点,进行“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育;
2、通过理解蛔虫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使学生理解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意义;
3、通过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
2、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
3、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方法
与教学手段观察法、实验法、分组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活蚯蚓、硬纸板、平面玻璃、镊子、烧杯、水五.教学过程
第二节线形动和环节动物
一、蛔虫的形态结构
雄虫:15-25cm尾部卷曲雌虫:15-35cm尾总尖直
身体呈长圆柱形,两端逐渐变细,活虫身体为乳白色,有时微带红色。
体表有角质层消化管简单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生殖器官发达
二、感染途径消化道感染危害
三、预防措施
四、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五、常见的线形动物
六、环节动物: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多数生有刚毛。
检测案
1、蚯蚓的生存环境是(A)
A潮湿、疏松、富含有机质的土壤B干燥、疏松的土壤
C潮湿、疏松、富含氧气的土壤D潮湿、疏松、植物稀少的土壤
2、判断蚯蚓前后端的简便方法是(D)
A观察蚯蚓的反应,反应快的一端是前端B长有口的一端是前端
C观察蚯蚓的运动D靠近环带的一端是蚯蚓的前端
3、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如果蚯蚓在纸上或玻璃上运动时间过长,会导致蚯蚓活动能力下降,甚至死亡,其原因是(B)
A.体内水分散失,血液循环停止
B.体表逐渐干燥,影响呼吸
C.离开了穴居,生活不习惯
D.神经系统受到损坏
4、蚯蚓在粗糙的纸板上可以爬行,而在玻璃板上几乎不能爬行,其原因是(C)。
A.玻璃板摩擦力大B.蚯蚓不能在土壤之外的地方爬行
C.蚯蚓的运动要借助刚毛的配合D.玻璃板不能粘住蚯蚓的身体
5、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完成气体交换的结构是(A)。
A.体表
B.口
C.肺
D.体壁
6、下列能自由生活而不是寄生生活的线形动物是(B)A.蛔虫B.秀丽隐杆虫C.丝虫D.钩虫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线形动物都是寄生生活的
B.蚯蚓的运动仅靠刚毛就能完成反思与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