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观察物体看一看(一)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看一看一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看一看一教学反思看一看(一)。
(教材第13~14页)1.知道站在不同的位置,最多只能看到同一物体的三个面;知道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可以得到不同的图形,并能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学习利用事物或图形进行直观思考,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3.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
重点:会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个物体得到不同的图形。
难点:比较不同图形之间的联系。
捐款箱、玩具熊、课件。
师:谁来把这首诗朗诵给大家听。
(课件出示《题西林壁》诗画图片)指名学生朗诵古诗,其余学生倾听。
师:下列照片中有什么?说说从照片中看到的结果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一组照片)让学生说出是从不同位置拍到的照片。
师:这些照片中的物体的形状是一样的吗?为什么?生:形状不一样,因为拍照片时所站的位置不一样。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
】师:下面的三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想一想,也可以在小组里观察一番,然后说一说。
(课件出示教材第13页第一幅情境图) 学生可以在小组里观察,可以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1:第一幅图是淘气看到的,因为淘气是低着头从箱子的上面看,所以箱子上面的图片应该是淘气看到的。
生2:第二幅图应该是笑笑看到的,因为笑笑站在箱子的左边,应该看到了箱子的左侧面;而且笑笑的眼睛在箱子的上方,所以笑笑也看到了箱子的上面,这样笑笑看到的就是箱子的左侧面和上面这两个面。
生3:第三幅图应该是妙想看到的,因为妙想所站的位置不仅能看到箱子的上面,还能看到箱子的正面和一个侧面,这样她看到了箱子的三个面。
师:说得有理有据,很好。
那么站在不同位置,每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呢?先想一想,再亲自看一看。
学生在小组里观察,交流。
师:站在不同的位置,每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呢?生:每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三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学反思(大全5篇)

三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学反思(大全5篇)第一篇:三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学反思三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学反思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前面经历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和单个立体图形以及几何组合体的学习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根据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拼搭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
成功之处:1.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例1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观察根据给出的一个平面图形摆出给定数量相应的几何组合体,学生利用自己准备的正方体比较轻松愉悦地摆出来,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在头脑中想象出如果不动手摆,这个几何组合体应是什么形状的。
这样实现从二维到三维空间的转化,再由三维向二维空间进行转化,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2.自主探索学习新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在例2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中自主探索,根据从三个不同的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进行拼摆,通过不断的调整和推理得出最终的摆法。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分别从正面、上面、左面来推导可能摆出的几何组合体,也就是说从正面可以得出摆几列几行几层,从上面和左面也是如此,有序的思考得出最终的答案。
不足之处:1.对于几何组合体的正面和上面学生观察到的平面图形不容易出错,主要错在从左面和右面观察到的图形。
2.对于不摆几何组合体学生在头脑中想象还是比较难的,也就是根据二维空间还原三维空间学生的想象力还有待提高。
再教设计:1.注重学生观察几何组合体从左面和右面观察的平面图形,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2.根据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摆出几何组合体后紧接着就要还原,不断的从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转换,从三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换。
三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学反思2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观察物体——看一看一》教学反思

《观察物体——看一看一》教学反思在这节课,我首先创设了为老师照相的情境引入问题,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然后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接下来进行小组的两次观察活动。
设计这两个观察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实物的过程,让学生直观感知,形成表象,运用直接经验来提升他们的空间观念。
在学生通过两次观察活动体会到“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的”后,我设计了“智慧之旅”的活动,使学生间接观察物体,让学生经历从实物观察到“看图观察”的过程,以此帮助学生积累物体的经验,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从整体上看,我对这节课还是比较满意的。
记得有人说过“教育是一种遗憾的艺术”,作为教师,我们深深知道其中的.含义。
由于学生年龄小,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都有限,所以在他们回答问题时,个别学生的表达不特别清晰,这样教师就得不断地引导,在这方面我感到还是浪费了一些时间的。
这也让我更加深深地感到,在今后的数学课上,非常有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
观察物体之《看一看》教学反思

观察物体之《看一看》教学反思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观察由立方体构成的物体,分别从正面、侧面和顶部观察,并画出观察到的几个正方形的形状。
鉴于这一知识点,我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1,复习旧知识,介绍题目
我引用苏轼的诗《题Xi林壁》,用苏轼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的形状,以唤醒学生以前观察物体的知识点——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介绍一堂新课:现在让我们观察立方体构建的对象,并了解更多观察方法(板书项目)
2,揭示学习目标
每一堂新课,都必须让学生清楚地掌握知识点本课的学习目标简单来说就是两个:一个是能够阅读,另一个是能够画画教学围绕两点进行
3、学生自主操作讨论、集体反馈要学会观察,我们必须从观察真实的事物开始。
我让学生们事先做几个相同的立方体,然后他们用立方体做他们自己的物体,然后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它们,然后说从前面、侧面和顶部观察到的正方形的数量和形状,然后画出它们相应的形状。
在教师参观期间,教师将指导学生展示他们的成绩并给出集体反馈。
这个环节非常重要。
首先,应该清楚面对你的脸是正面。
观察时,你应该正面看物体,你看到的是一个标准的正方形。
由于视觉误差,边和顶是平行四边形,顶是水平平行四边形,边是垂直平行四边形。
但是当画的时候,它们都是正方形
4,课堂总结,练习巩固
也很重要。
让学生明确观察方法和绘画技巧,然后进行练习和巩固,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本课的知识点。
以上是我自己设计的一个教学步骤,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和时间安排不合理,时间不够,重点讲解需要改进,今后将努力改进。
XXXX 4月19日。
《看一看》教学反思(7篇)

《看一看》教学反思(优秀7篇)《看一看》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1、利用学生身边的事情或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创设学习)我○(情境,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情感,并紧紧围绕数学与生活这一主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2、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学习方式,重视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
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儿童年龄特征,自始至终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观察,用自己的语言交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3、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北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并以游戏的形式为各层次学生创设了充分展示自己,表述自己见解的平台,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教材分析“看一看”(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本节所要观察的是长方体形状的物体,教材要求从情境入手,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探索和交流中,根据自己的体验,感悟出站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而且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进行辨认,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后继学习从正面、侧面和上面三个方向观察物体打基础。
本节所学内容是在一年级学习“从两个方向观察物体”的基础上发展到“从三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的,教材设计这个观察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纸箱后体验: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
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亲自走到不同的位置进行实地的观察体验,再通过找一找、连一连、看一看、想一想及数学游戏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现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且最多能看到3个面,从而不断培养和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看一看》教学反思

《看一看》教学反思第三单元“看一看(一)”是在一年级下册从两个方向观察简单的物体发展到从三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的基础上,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够理解从一个位置观察物体最多能看到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物体的三个面;并能够正确辨认从正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为了达到上面所述的目标,课前在教具上作了充分的准备,找到了大小不同各种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及大小不同的正方体形状的物体,以便让学生在课堂上观察发现。
片断一:我请几位同学到前面来观察讲桌,问:用手指一指你看到了讲桌的哪几个面?学生边说边指。
师:同一张桌子,为什么看到的不一样呢?生;因为他们站的位置不同。
师:对,因为观察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是不一样的。
片断二:师:观察长方体的形状,看看最多看到了几个面。
学生在小组内观察。
生1:我到了四个面。
生2:我全看到了……教学反思:1、学生的空间不能纸上谈兵,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观察活动,获得切身的体验。
在片断一中,让学生体验从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但是由于学生太多,到前面观察讲台的只占了一小部分,体验不够充分。
课后,如果继续轮流观察就更好了。
2、小组内的观察要求不够明确,学生的理解与要求不一致。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可能是不同的,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或正方体物体的三个面。
由于学生多不好组织,我采取把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物体放在讲桌上,让学生变换角度进行观察。
结果有的小组同学把长方体变换着面的看,还有的是位置发生了移动,也可能是受了最多的影响,总觉得看的的面比三个多。
我想,如果观察前要求再细致些,另外,长方体的各个面事先涂上不同的颜色,这样是不是更方便观察呢?《看一看》(一)是一节观察课,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对从各个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不同形状有所了解,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日常生活中息息相关的物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玩一玩的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
三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学反思三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学反思「篇一」本节课的内容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数学教学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
本节课我准备了大量的小正方体作为学具,设计了猜一猜、想一想、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亲身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的面是不同的。
第一次操作从观察由4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引导他们从摆一摆到看一看,使学生加深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从而得出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对于那些有困难的学生,让小组长帮助拼搭、再观察,这样做是让各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掌握,对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起到很大的作用。
接着设计一组练习,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催化”作用,特别是开放题的设计,完全交给学生自主完成,探索不同的拼摆方法,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的直观思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更为充分的锻炼。
不足之处:由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不同,导致观察的角度,观察到的图形有偏差,以致出现画出错误图形。
三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学反思「篇二」1这节课,我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了一种宽松的活动空间,切实组织好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进来,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强化了视图与实物的认识,做到不以教师的演示来替代学生的操作,不以对教材中的插图观察来替代对实物的观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做数学”的快乐,促进了空间观念的发展。
可以说学具的运用对本节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学生在动手摆的过程中就是空间观念建立的过程。
2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方面,我认为想象与操作同样重要。
想象在空间观念的培养方面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在这节课上,我多次用到了“想象”。
比如在观察前,先让学生想象一下:小男孩、小女孩、工人叔叔分别看到了什么形状?然后再让学生用学具进行拼摆,从三个角度进行观察验证。
《看一看(一)》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看一看(一)》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能正确数出个数,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特征。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教学内容1. 教科书第30页“看一看”。
2. 教科书第31页“练一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能正确数出个数,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特征。
2.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科书、PPT课件。
2. 学具:各种平面图形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导入,让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平面图形,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 练习: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31页“练一练”,巩固所学知识。
5. 作业布置: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31页“做一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长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 正方形: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3. 三角形:由三条边和三个角组成。
4. 圆:由一条曲线组成,曲线上的所有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31页“做一做”。
2.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找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特征。
八、课后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2. 教学内容是否合适?是否需要调整?3.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改进?4.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5. 作业设计是否合理?是否需要调整?6. 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7. 如何提高学生的观察、操作、交流能力?8.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内容能否被学生有效吸收,以及教学效果的好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物体看一看(一)教学反思
鸦儿沟小学鱼荣
整节课开展从观察实物—独立想象—再观察实物这一活动。
学生初步体会到观察物体可以从前面、侧面、后面不同的位置去观察。
经历了“观察实物—初步感知—形成表象”的过程。
通过教学,我体会到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选取了学生喜欢的、熟悉的物体,放手让学生观察,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有时是一样的,有时是不一样的。
最多能看到三个面,开放的学生活动,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了教学探究和合作研究的乐趣。
由此我从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在新课程教学下,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