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停顿和断句

合集下载

文言文断句方法和练习题

文言文断句方法和练习题

文言文断句解答此类题的总体原则是将初步断句的结果置于原文中翻译,通则对,不通则错。

具体方法如下:1.虚词标志法: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虚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欤)”等虚词。

2.实词标志法: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文言文谓语,可利用此特点在它之前找主语,之后找宾语。

3.修辞标志法: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排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如果以此特点为依据,其准确性更高。

4.名物标志法: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来断句。

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

5.结构标志法:利用固定结构的成对搭配性(见后面常见固定结构)及位置的相对固定性,如有些关联词常常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练习(一)沛公西入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

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府图籍藏之,以此沛公得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

沛公见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

樊哙谏曰:“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还霸上,无留宫中!”沛公不听。

张良曰:“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

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

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

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一》)(二)有天下者而有私财,业业然守之以为固,而官天地、府万物之大用,皆若与己不相亲,而任其盈虚。

鹿桥、钜台之愚,后世开创之英君,皆习以为常,而贻谋不靖,非仅生长深宫、习奄人污陋者之过也。

灭人之国,入其都,彼之帑皆我帑也,则据之以为天子之私。

唐克西京,而隋氏之有在唐;宋入周宫,而五代之积在宋;蒙古遁,而大都之藏辇而之于南畿。

文言文断句方法及配套练习

文言文断句方法及配套练习

文言文断句指津及配套练习(一)一、方法指津(一)通文意碰到断句篇章,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章,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二)抓标志①发语词和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以及表敬副词窃、请、谨、敢这些词常用在一句话的开头,有领起全句的作用,前面可断句。

②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 “于是”“向使” “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③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 “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④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⑤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三)察对话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

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四)懂常识此外,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也有助于我们正确断句。

古文化常识内容较多,涉及到古人的衣食住行礼等各方面,高考一般考查中学课本里学过的内容,因此,我们在复习中要做有心人,将课本上出现的文化常识熟记于心。

这样才能从容应试。

(五)知语法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

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六)明修辞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好用对偶、排比、反复、对比、顶真等常用文言文辞格,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

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文言文断句专项练习15篇(附翻译)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文言文断句专项练习15篇(附翻译)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文言文断句专项练习15篇(附翻译)1、借助古代文化常识断句,如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科举、姓名等方面的知识储备进行断句。

2、找出名词、代词等关键实词断句。

跟现代汉语一样,文言中的名词、代词一般也用来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

找出这些关键词语,据此断句也很方便。

3、根据文言虚词断句。

明辨句读,虚词是重要标志。

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断句的地方。

如夫、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常用在句中。

根据这些特点,区分虚词就有助于断句。

4、根据排比、对偶、顶真、反复等修辞手法断句。

这些修辞手法是文言中常用的,利用它们也会给断句以帮助。

5、根据对话、引文等断句。

文言中的对话、引文常用“曰”“云”为标志,遇到对话时,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6、根据特殊句式断句。

文言文中的一些句式,特别是固定句式,可以帮助断句。

如“……者,……也”等判断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何……之有”、“唯……是……”等宾语前置句式。

不能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7、根据文章结构断句。

文言中有些文段,是按照一定的结构关系写的。

如总分或分总结构,在论述类文章中,运用较多。

可以利用文段中的结构关系断句。

习题操练1.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文言文断句训练含答案

文言文断句训练含答案

文言文断句及翻译专项训练1、管宁华欲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2、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与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后进之上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

3、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口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森所沾卜-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4、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5、曹公少时见乔玄玄谓之曰天卜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是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臣恨吾老矣不见君富资当以子孙相累。

6、曹公何装潜曰卿皆日与刘备共在荆州卿以备才如何潜曰使居中国能乱人不能为治若乘边守险足为一方之主。

7、王或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务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8、阮宣子伐社树有人止之宣子曰社而为树伐树则社亡树而为社伐树则社移矣•9、刘公荣与人饮酒杂秽非类人或讥之答口胜公荣者不可不与饮不如公荣者亦不可不与饮是公荣辈者又不可不与饮故终日而醉。

10、魏文帝受禅陈群有戚容帝问曰朕应天受命卿何以不乐群曰臣与华歆服膺前朝今虽欣逢圣化犹义形于色。

11、卜望之云都公体中有三反方于事上好下佞己所一反治身清贞大修计较二反自好读书憎人学问三反。

12、时人道阮思旷什气不如右军简秀不如苴长韶润不如仲祖思致不如渊源而兼有诸人之美.13、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患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君家果也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4、魏武常云我眠中不可妄近近便斫人亦不自觉左右宜深慎此后PH眠所幸人窃以被覆之因便斫杀自后安眠人莫敢近者。

15、石崇每要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饮酒不尽者使黄门交斩美人。

王丞相与大将军尝共诣崇丞相素不能饮辄门勉强至于沈每至大将军固不饮以观其变己斩三人颜色如故尚不肯饮丞相让之。

文言文断句练习题

文言文断句练习题

文言文断句练习题一、基础断句1.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2. 夫以勇者之气而自卑者3. 君子之交淡如水4.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5.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二、进阶断句1.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2. 夫妻反目而相诟病者有之矣3.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4.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5.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高级断句1. 鸡鸣狗盗之徒不足为虑也2.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3.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4.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而身死名灭者多矣5.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四、综合练习1.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3.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4.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5.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请同学们认真练习,掌握文言文断句技巧,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五、名篇节选断句1.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2.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3. 韩非子曰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4. 《史记》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5. 《资治通鉴》云,唐太宗谓群臣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六、诗词断句1.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2.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4.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5.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七、成语典故断句1. 狐假虎威虎不知其为狐所借也2. 画蛇添足者虚有其表也3. 指鹿为马者混淆是非也4. 亡羊补牢犹未晚也5. 杯弓蛇影心疑生暗鬼也八、历史事件断句1. 赤壁之战周瑜用火攻大破曹操军2. 淝水之战谢安指挥若定击败苻坚百万之众3. 安史之乱唐玄宗避难四川太子李亨即位灵武4. 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5. 靖康之变金兵南侵掳徽钦二帝史称靖康之变这些练习题涵盖了不同类型和难度的文言文断句,适合学生进行系统的练习和提升。

练习古文的停顿练习题

练习古文的停顿练习题

练习古文的停顿练习题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停顿是一个重要的技巧,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古文的含义。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古文停顿的练习题,帮助大家提高对古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一、句子停顿练习题1. 黄河之水,天上来。

2.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4.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二、段落停顿练习题1. 昔者庖人死,子贡请以为庖,曰:“夫子何必曰‘庖’?曰‘宰’亦可。

”子闻之曰:“夫何必然?上下殊勿干。

”子贡曰:“夫子之言是也。

”解析:这段对话的主要停顿点在于子贡的回答,他首先以为子路的意见可以,但接下来子路却反驳了他的观点,子贡听后表示赞同。

2. 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

解析:这段文字没有明显的停顿点,但可以在"劳而智者忧"这一段之后稍作停顿,以便给读者留出思考的空间。

三、诗词停顿练习题1.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解析:这是一首《春晓》的诗,每一句都以逗号进行停顿。

读者可以在每一个逗号处稍作停顿,体味每一句的意境。

2.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解析:这是杜甫的《登高》诗中的一句,它以逗号进行停顿。

读者可以在逗号处稍作停顿,感受黄河奔腾的气势。

四、经典文章停顿练习题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解析:这是《庄子·逍遥游》中的一段描写,文章通过三个停顿点分别描述了鲲的巨大、化为鹏的背部以及鹏翼的伟大。

读者可以在每一个停顿点处稍作停顿,感受庄子笔下的奇幻景象。

练习古文的停顿,对于提高对古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非常有帮助。

通过以上练习题,希望大家能够熟练掌握古文停顿的技巧,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古文水平。

加油!。

考点25文言文(二):正确断句-2023年小升初语文阅读专题训练(统编版)

考点25文言文(二):正确断句-2023年小升初语文阅读专题训练(统编版)

小升初语文阅读专题训练考点25 文言文(二)——正确断句◉常考题型:1、用斜线画出句子停顿;2、给划线句断句;3、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答题方法:断句分为二种: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二是句子内部的停顿。

1、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越准确,断句也越准确。

2、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对应原句标出停顿之处。

3、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3)句首关联词语后要停顿;(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5)“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

◉答题的格式:口诀:节奏划分有诀窍,划一划二不划三。

主谓谓宾要停顿,谓补之间照样分。

遇上关联想一想,总领词后漫步走。

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词状语须打住。

省略成分断没错,提示停顿理当然。

专有名词分清楚,节奏划分顾全貌。

◉需要注意的地方:考察学生文言语感和阅读文言文的基本功力,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古人读书的心理感受。

划分文言文句子的朗读节奏,要在了解句子大意的基础上。

方法对象与动作之间要停顿,并列内容之间要停顿,“夫”“盖”等句首语气词后要停顿。

◉考点训练:(一)熟读精思(节选)[南宋] 朱熹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①看字,子②细分明读之。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③。

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注释】①详缓:仔细从容。

②子:通“仔”,仔细。

③牵强暗记:勉强硬记,指文章没有读熟,就一句一句地在心里硬记。

1、文中画线句子停顿最恰当的一项是( )。

小学语文文言文停顿

小学语文文言文停顿

小学语文文言文停顿三年级上册《司马光》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铁杵成针》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翕张。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古人谈读书》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二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专项训练文言
文停顿和断句
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
小学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2(停顿和断句)
文言文句子内部的停顿,一般从句子结构与语意两方面来分析:一、从句子结构来看,要掌握两点:
(一)、主谓间、动宾间、状中间、动补间常常要停顿。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
B、王之蔽/甚矣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2)、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
余闻之也久。

(3)、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屠自后断其股
(二)、成分省略处要停顿。

(1)、便要(渔人)还家
(2)、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
二、从语意上看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前后语意发生转折的地方一定要在转折连词前有所停顿。

(1)、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
A.蜀之鄙/有二僧
B.子/何恃而往
C.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D.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
(2)、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②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二)、今为一词,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的要分开读,以示区别。

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1)、竟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三)、承接上文的句首助词、连词与句中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1)、夫战,勇气也
(2)、乃悟前狼假寐
(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四)、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中不能停顿,否则就把意思读错了。

(1)、下面句子的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B、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D、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朗读下列句子,语意停顿明显不正确的一句是:()
A、先天下之忧/而忧
B、然则/何时而乐耶
C、尝求古仁/人之心
D、吾/谁与归
(3)、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期日/中
B、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
D、故人至/暮不来
(4)、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B、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五)、表示突出强调的地方,停顿要使意思讲得通。

(1)、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虽千里不敢易也
②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 B.益慕圣贤/之道
C.无/鲜肥滋味之享 D.烨然/若神人
综合练习:
(1)、在正确的停顿处用/断开,并在文后的横线上写出与文段相对应的成语。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成语:()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成语: ( )
(2)、在下列语段的正确停顿处用/断开,并完成后面的题。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
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
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
(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
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1)、解释文中加括号的字。

欲()乃()
误()或()
(2)、与选文相关的成语是哪个?
(3)、以上选段的“丞相”具体指谁?
(4)、从选文中找一句话回答“群臣皆畏高”的原因。

参考答案
一、
(一)、(1)、B解析:这里A项的主语是“齐国的地方”,谓语是“方圆几千里”,所以这句要在“齐地”后停顿。

B项中“蔽”是动词谓语,“甚”是
补语,所以在“蔽”后停顿是正确的。

C、D两项中“臣之客”与“朝廷之臣”是主语,应在它们后停顿才对。

(2)、余 /闻之也久。

解析:这句中“余”是主语,“闻之也久”是谓语,所以要在“余”后停顿。

(3)、屠/自后/断/其股解析:“屠”是主语,“断”是动词谓语,“其”是宾语,所以在“屠”后停顿是主谓间停顿,“断”后停顿是动宾间停顿,“自后”停顿是状语与中心语间停顿。

(二)、(1)、便要/(渔人)还家
(2)、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
二、
(一)、(1)、D解析:这里C项“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富者不至”但是“贫者至”,前后语意发生了转折,转折连词“而”前有了停顿,所以这项对了;D、项“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己凭靠着头脑聪明和反映敏捷的天赋但是不努力学习,在语意发生了转折的“而”前停顿才对,所以这项错了。

A、B项是主谓间的停顿,是正确的。

(2)、①人之为学 /有难易乎解析:①是主谓间的停顿,在“人之为学”后停顿。

②僧富者不能至/ 而贫者至焉解析:②“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富者不至”但是“贫者至”,前后语意发生了转折,所以转折连词“而”前应该停顿
(二)、(1) 、竟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解析:“无”是不要的意思,“论”是说的意思,因此,“无”与“论”要断开来。

(2)、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解析:“虽”是虽然的意思,“然”是这样的意思,所以也要断开来读。

(三)、(1)、夫/战,勇气也
(2)、乃/悟前狼假寐
(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四)、(1)、B解析:这里意思是,我看他们的车轮轧出的痕迹乱了,旗也倒下了,所以追逐他们。

我看和望的对象是“他们的车辙怎样”、“他们的旗怎样”,“视其辙乱”与“望其旗靡”这个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间就不能断开,所以A、C两项就错了。

“故”是承接上文的连词,后应停顿,因此B项才对。

(2)、C解析:这里的“古仁人”是一个短语,不应分开,所以C项错了,A项是语意转折的停顿,B项是承接上文的连词后停顿,所以这两项对了。

D项是主谓间的停顿,也对。

(3)、C解析:这里A项意思是“到了日中”,“日中”是中午的意思,不能分开;B项不是“子骂父”而是“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应在“子”后停顿才对;C项“下车”与“拉他”两个动作间的停顿,对了;D项是老朋友到日暮还没有来,“至暮”不能分开来,这项为错。

(4)、B解析:这里“草木之花”“出淤泥而不染”“花之富贵”都是完整的短语,如果读断读碎,让人不知所云,因此这里A、C、D三项为错。

(五)、(1)、①虽千里/不敢易也。

解析:①的意思是为了突出强调“即使千里”这么大的地方也不敢换,何况才五百里,所以应在“千里”后停顿才对。

②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解析:②意思是“你/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秦王为了威吓唐雎,用“天子之怒”来直接吓唬,那种气势、那种语气可想而知。

所以在“公”后停顿一下,“闻”后停顿一下,才能突出强调秦王那种骄横。

(2)、B解析:这里A项意思是说我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突出“年幼时”,所以在“年幼时”后停顿是对的;B项意思是更加敬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强调的是“益慕”,所以在“益慕”后停顿才对,再则,“圣贤之道”是一个完整的短语,不可分开,这项就错了;C项突出强调的是没有鲜嫩、好吃的肉菜,“无”后停顿是对的;D项是突出光彩照人的样子,所以“烨然”后停顿是对的。

综合练习:
(1)、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

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成语:掩耳盗铃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灭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成语:狐假虎威
(2)、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1)、欲:想要乃:于是误:错或:有的人
(2)、与选文相关的成语是:指鹿为马
(3)、赵高
(4)、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