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铁沿线的居民出行与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广州城市社区居民出行行为_曹小曙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第66卷第2期2011年2月V ol.66,No.2Feb.,2011收稿日期:2010-01-13;修订日期:2010-06-2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71052)[Foundation: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40571052]作者简介:曹小曙(1970-),男,甘肃人,博士,博导,教授,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05157M ),主要从事交通地理与土地利用研究。
E-mail:caoxsh@167-177页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广州城市社区居民出行行为曹小曙1,林强2(1.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510275;2.深圳市城市规划发展研究中心,深圳518040)摘要:基于行为主义的视角,从微观的社区层面研究城市居民的出行行为。
选取广州市的3个城市社区作为案例,以218个样本数据库为基础,根据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分别建立两个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各变量之间的路径关系。
其中居民出行选择的结构方程模型重点分析居民属性、居住区位与居民出行目的、出行时间、出行方式等出行偏好之间的关系。
居民出行决策的结构方程模型则模拟居民的出行决策过程。
结果显示:居民之间由于自身属性不同在出行选择和出行偏好上存在差异,居民出行行为中居民属性和居住区位是根本,出行目的是关键,居民出行行为可以概括为“属性决定目的,目的影响行动”。
此外,居民的出行行为有其复杂的作用机制和决策路径,居民的出行决策过程可以解读为性别决策子系统、年龄决策子系统、收入决策子系统和居住区位决策子系统等4个决策子系统,各子系统中路径作用的不同使居民属性和居住区位对居民出行决策产生多重多向的效应,在复合系统的影响下城市社区居民表现出差异化的出行行为。
关键词:城市社区;出行行为;结构方程模型;广州市1引言城市居民出行研究是城市交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发达国家以人为本、重视差异性等后现代思潮的兴起使人们开始关注人的真实交通需求以及出行行为之间的差异。
城市空间发展对居民出行特征的影响研究_以广州为例

同时还伴随着城市空间格局的演替。以广州为例,20 年 等生活目的出行频率的大幅度增加;相反,上班目的的
来广州市经历了由集中式布局—带状组团式布局—多组 通勤出行、探亲出行的频率却有了一定幅度的减少。
团网络式城市布局的演变过程,城市空间结构和格局逐
居民生活出行频率的增加是由于生活出行受空间约
渐优化。20 世纪 80 年代前期,广州市中心区主要集中 束不强,居民可以在出行起点周围一定范围内选择购物、
万增长至 661 万。
到工作对出行时间的限制,居民如果在限制的时间内无
2 城市居民出行特征要素
法完成出行就会放弃该出行,如大城市中多数人中午不 会选择回家吃饭和休息。
城市居民出行的定义:城市居民为了完成某种活动
表 1 广州市 1984 年和 2005 年人均出行次数表 次 /d
目的,在道路设施上步行超过一定时间或者使用交通工
LUO Dian1, GAN Yong-hua2 (1. Guangzhou Zhixin Transportation Consultant Co.,Ltd, Guangzhou 510030, China;
2. Guagnzhou Transport Planning Research Institute, Guangzhou 510030, China)
空间发展对居民出行特征的影响。
区的交通设施发展,会促进旧城区部分人口的疏散和转
3.1 对出行频率的影响
移。因此,城市出行空间分布会出现由旧城中心集中向
城市空间的发展对于居民的出行频率的影响是多方 周边均匀分散的态势,即表现为出行绝对集中于旧城区
12 2010.7
RAFFIC 交通规划
& TRANSPORTATION
广州地铁公交新方案

3.引导市民绿色出行,减少私家车使用,缓解交通拥堵。
二、现状分析
1.地铁线路覆盖范围有限,部分区域市民出行不便。
2.公交线路重复较多,部分线路客流量较小,运营效率低。
3.地铁与公交换乘站点布局不合理,换乘距离较长,不便市民出行。
三、方案内容
1.优化地铁线路
(1)加密地铁线路,扩大覆盖范围,提高地铁服务水平。
4.完善公共交通信息服务
(1)建立公共交通信息平台,提供实时公交、地铁运行信息。
(2)推广手机APP、电子站牌等智能化查询方式,方便市民出行。
5.引导市民绿色出行
(1)开展绿色出行宣传活动,提高市民环保意识。
(2)完善非机动车停车设施,鼓励市民骑行出行。
四、实施步骤
1.调研阶段:收集现有地铁、公交线路数据,分析客流需求,为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2.方案设计阶段:结合现状分析,制定优化方案,征求相关部门及市民意见。
3.方案实施阶段:根据设计方案,分阶段推进地铁、公交线路优化工作。
4.监测评估阶段:定期评估方案实施效果,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优化措施。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门工作小组,确保方案顺利实施。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确保公交优先政策的落实。
3.加强部门协同,提高方案实施效率。
4.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市民对优化方案的认识和支持。
六、预期效果
1.提高公共交通运营效率,缩短市民出行时间。
2.优化地铁与公交接驳,提升市民出行满意度。
3.引导市民绿色出行,缓解交通拥堵,改善城市交通环境。
本方案旨在为广州市地铁与公交优化提供指导性建议,具体实施过程中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实施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市民需求,确保方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形成机理及时空分布特性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形成机理及时空分布特性研究作者:杨晓燕来源:《科技视界》 2014年第8期杨晓燕(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广东广州 511431)【摘要】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为“人”提供位移服务的工具,作为服务对象的“人”,是系统当中要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
同时,人又是系统当中最复杂的因素,可以根据其统计特性,通过“客流”这一集合概念,来梳理和把握这些复杂性中的共性,从而量化和简化这种复杂性。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特征;时空分布;交通方式;运输成本;综合效益0 引言在全社会倡导“以人为本”的今天,为了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更好地贯彻和体现这种理念,有必要对其客流特性进行认识和把握,以期对系统的设计和运营能够有一些指导意义,避免系统建设的盲目性。
1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形成机理一般而言,新建轨道交通的客流包括两部分:转移客流量和诱增客流量。
其中转移客流量指的是由于轨道交通所具有的快速、准时、安全、方便、票价不贵等优点,而从其它交通方式转移过来的客流量,这部分流量通常被称为是模式竞争而后的流量。
转移流量最大的可能来源于那部分本来选择常规公交以及自行车出行的出行者;而且,相对于小汽车的出行,轨道交通的出行成本较低(含出行时间),出行距离越大,这种优势尤为明显,因此,还有一部分客流量会从小汽车方式(主要以出租车为主)转移过来。
对于诱增客流量则主要指的是快速轨道交通线路的建设促进沿线土地的开发、人口的集聚,使区域之间的可达性提高,服务水平提高,居民的出行强度增加而诱增的客流量,最直接的体现是居民可能会选择“住在郊区,工作休闲在市中心”的生活方式。
城市客流主要取决于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在供应满足的条件下,当一个城市的土地利用布局规划确定以后,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客流的产生和分布就客观存在了(当然不能否认交通政策在其中的作用)。
同时,由于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大运量、快速的城市客运工具,它的存在直接的改变了轨道线路沿线的可达性,缩小了出行者出行时间(相对),因此居民也愿意居住在轨道线路经过的区域,从而导致该区域房价会上涨。
广州的地铁交通如何规划最方便

广州的地铁交通如何规划最方便广州,作为中国南方的重要城市,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城市交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地铁作为一种高效、便捷、大运量的公共交通方式,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规划广州的地铁交通才能达到最方便的效果呢?首先,规划应充分考虑城市的发展布局和人口分布。
广州的中心城区如天河、越秀等地人口密集,商业繁荣,对地铁的需求较大。
因此,地铁线路应加密覆盖这些区域,以满足人们日常通勤和出行的需求。
同时,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新兴的发展区域如南沙、黄埔等地也需要地铁的延伸和覆盖,以促进这些区域的发展,吸引更多的人口和产业入驻。
其次,要注重地铁线路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
地铁不能孤立存在,而是要与公交、出租车、共享单车等其他交通方式形成良好的互补和衔接。
在地铁站周边应合理规划公交站点,设置出租车停靠点,提供充足的共享单车停放区域,方便乘客换乘。
例如,在地铁站出口附近设置公交枢纽,实现地铁与公交的零换乘,减少乘客的步行距离和换乘时间。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地铁的辐射范围,还能优化整个城市的交通出行结构。
再者,地铁站点的设置要科学合理。
站点的间距不宜过大或过小,过大则无法满足居民的出行需求,过小则会影响地铁的运行速度和效率。
站点应设置在人口密集区、商业中心、学校、医院、大型居民区等出行需求较大的地方。
同时,要考虑周边的地形地貌和建筑物分布,尽量减少地铁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比如,在繁华的商业区,可以设置地下多层的地铁站,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同时与周边的商场、写字楼等建筑实现地下连通,方便人们购物和工作。
在规划地铁线路时,还应考虑不同线路之间的换乘便利性。
换乘站的设计要简洁明了,减少乘客的换乘时间和步行距离。
可以采用同台换乘、通道换乘等多种方式,提高换乘效率。
例如,建设大型的换乘枢纽,让多条线路在此交汇,通过合理的布局和引导标识,让乘客能够快速找到换乘的路线。
另外,地铁的运营时间也需要合理规划。
广州地铁发展规划

广州地铁发展规划广州地铁是我国第四大城市广州的主要城市交通工具,也是广州市重要的城市发展规划之一、广州地铁的发展规划旨在提升城市交通便利性、改善居民出行条件、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广州地铁的发展规划。
一、规划背景广州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人口众多,经济发达,交通压力大。
为了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广州市政府制定了广州地铁发展规划。
截至2024年,广州地铁已有13条线路运营,总里程达到478.7公里,是中国城市地铁里程最长的城市之一二、规划目标1.继续扩大地铁网络覆盖范围,提高线网密度和覆盖率。
2.提高地铁线路的运营效率和运输能力。
3.加快地铁建设进度,尽快建成地铁线路规划。
三、规划内容1.扩大地铁线网规模:广州地铁未来将继续扩大线网规模,增加新的地铁线路,提高线网覆盖率。
计划新建的地铁线路包括:H4、H5、H7、H8、H9等多条线路,其中H4线是广州的环线,将连接广州市区的各个核心区域,提高城市中心区域的交通流动性和通行能力。
2.提高地铁线路运营效率:广州地铁将加强线网的运营管理,提高列车的开行频率和准点率,增加运送能力。
同时,还将加强线网的智能化建设,引入先进的列车控制系统和设备,提高线网的运营效率和安全性。
3.改善地铁站点设施:广州地铁将改善地铁站点的设施和服务水平,提高乘客的出行体验。
计划在地铁站点增加便民设施,如自动售票机、自助服务终端、无线网络等,便于乘客购票、查询信息等。
4.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广州地铁发展规划还将考虑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
在规划和建设新的地铁线路时,将充分考虑城市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布局地铁站点,促进城市各个区域的协调发展。
四、发展前景广州地铁发展规划的实施,将为广州市的城市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一方面,扩大地铁线网规模将提高城市交通密度,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改善居民出行条件。
另一方面,提高地铁线路的运营效率和运输能力,将提高城市交通的便捷性和效率,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规划的相互关系

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规划的相互关系一、引言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交通和规划一直是两大核心议题。
轨道交通作为现代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出行方式,还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和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那么,轨道交通建设和城市规划之间存在怎样的相互关系呢?本文将就此展开探讨。
二、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规划的影响1.引导城市空间布局优化轨道交通具有大运量、高效率、低排放等优点,能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
在城市规划中,通过合理布局轨道交通网络,可以引导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促进城市各区域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
例如,北京市在规划轨道交通网络时,充分考虑了城市空间布局的需求,实现了中心城区与周边区域的紧密连接,促进了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
2.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轨道交通的建设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资源,但同时也能带动周边土地的升值。
在城市规划中,合理利用轨道交通沿线土地资源,可以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例如,上海市在轨道交通建设中,充分考虑了沿线土地的开发利用,通过高密度、混合用途的土地开发模式,实现了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3.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轨道交通具有较低的能耗和排放,有助于减少城市空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
在城市规划中,重视轨道交通建设,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例如,广州市在轨道交通建设中,大量采用清洁能源和绿色施工技术,降低了轨道交通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三、城市规划对轨道交通建设的引导作用1.确定轨道交通建设规模和布局城市规划根据城市发展的需求,确定轨道交通建设的规模和布局。
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轨道交通的网络密度、线路走向、换乘节点等因素,确保轨道交通系统的高效运行和便捷性。
例如,深圳市在规划轨道交通网络时,充分考虑了城市未来发展需求,预留了足够的轨道交通建设空间。
2.保障轨道交通建设资金和政策支持城市规划为轨道交通建设提供资金和政策保障。
在城市规划中,要将轨道交通建设纳入财政投资计划,确保建设资金的来源;同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轨道交通建设。
广州 地铁 规划

广州地铁规划广州地铁规划是一个综合性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系统,旨在解决广州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提高居民的出行效率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广州地铁规划的起步是在1993年,当时仅有一条地铁线路(1号线)投入运营。
随着城市人口的激增和交通需求的增加,广州地铁规划逐渐扩大,形成了现阶段的地铁网络。
目前,广州地铁规划共有15条运营线路,总里程超过500公里。
这些线路覆盖了广州市的主要交通枢纽、商业中心和居民区,为广州市民提供了便捷的出行选择。
地铁规划中还包括5条在建线路和8条拟建线路,未来几年内将进一步完善广州地铁网络。
广州地铁规划的优势之一是高效的运行速度。
地铁列车的平均运行速度为60-80公里/小时,大大提高了城市居民的出行效率。
另外,广州地铁规划还注重线路的布局,使得各个线路之间形成了互补和衔接,方便市民进行换乘和转线。
广州地铁规划还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地铁车辆采用了新能源技术,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地铁规划中还包括了大量的地下车站和通道,减少了对土地资源的占用,提高了城市的绿化率和景观效果。
广州地铁规划的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其中之一是人口密集区的地铁供需矛盾。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部分地铁线路已经出现了拥堵现象,需要通过增加车辆和改善服务来缓解压力。
另外,地铁规划的扩张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土地资源,这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完善广州地铁规划,需要继续加强政府的支持和投资,加强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协调,提高线路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
同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新的轨道交通技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总体而言,广州地铁规划在提高出行效率、缓解交通拥堵、保护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随着广州城市的不断发展,广州地铁规划将继续完善和发展,为广州市民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出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