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两汉文论

合集下载

第二章两汉文论.ppt.Convertor

第二章两汉文论.ppt.Convertor

第二章两汉文论二、文论特点1.围绕诗与辞赋展开2.基本特征:依经立论经义断狱例: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己子。

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之。

甲当何论?断曰:甲无子,振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与易之?《诗》云:“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春秋》之义,父为子隐。

甲宜匿乙。

诏:不当坐。

第一节《诗大序》:儒家文论的总结《诗大序》是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作。

它吸收了传诗经生的意见,阐说了诗歌的特征、内容、分类、表现方法和社会作用等,可以看作先秦儒家诗论的总结。

关于作者:郑玄《诗谱》认为《大序》子夏作,《小序》子夏、毛苌合作。

范晔《后汉书·儒林传》认为是后汉卫宏作。

一、情志说——对诗歌本质的认识“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1)提出情志统一的诗学观,发展了“诗言志”的思想,更准确全面的概括了诗歌的本质特征。

(2)继承《乐记》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观念以解释诗歌的本质和起源,显示出“以声为用的诗的传统,比以义为用的诗的传统古久得多。

”(朱自清《诗言志辨》)二、发乎情,止乎礼义——儒家诗学的思想规范“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变风变雅为怨刺之诗,发乎人性人情,所以刺者,欲回归于礼义之世。

三、教化与讽谏——对诗歌政治功用的强调“《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上以风风下,下以风刺上。

”(《郑笺》:“风化、风刺,皆谓譬喻不斥言也。

”)四、主文而谲谏——对诗歌形式特点的要求主文:注重文采,讲究形式。

谲谏:“刺上”的方式应委婉含蓄,不可直露急切。

《郑笺》:“主文,主与乐之宫商相应也。

谲谏,歌咏依违,不直谏也。

”“主文而谲谏”符合人对批评的接受心理,易为统治者接受。

第二章两汉时期的文学批评

第二章两汉时期的文学批评

第二章两汉时期的文学批评第一节两汉文化思想背景略述一、独尊儒术的意识形态与兼容并蓄的文化形态从西汉到东汉,经历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识形态的重大变革后,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先秦理性精神逐渐浸入整个社会层面和人们的观念当中,这当然是出于汉代封建帝国的需要。

然而,汉文化深受楚文化的影响,人常说楚汉不可分,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制度方面,汉承秦制,但是,整个汉文化思想还是深深保持了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楚地的神话幻想与北国的历史故事,儒学宣扬的道德节操与道家传播的荒诞之谈,交织陈列,并行不悖地浮动、混合,深深渗透进人们的思想观念中,生者、死者、仙人、鬼魅、历史人物、现世图景和神话幻想同时并陈,原始图腾、儒家教义和谶纬迷信共置一处,组合成一个兼容并蓄的文化形态。

二、经学发达与辞赋繁荣由于儒家思想成为主导性的社会意识形态,故汉代以阐释和宣扬儒家学说的经学盛行,这尤其体现在文艺思想领域,汉代经学家说诗成风,《汉书.艺文志》记载,说诗的主要有鲁、齐、韩、毛四大家,现所见只有毛家著述,其文艺思想主要体现为将诗学纳为经学的附庸,以今天话说是文艺政治学。

但是汉代的文学艺术实践并非象意识形态的儒学专制和经学理论的没有生气,楚地文化的影响在汉文学艺术实践中尤为突出,如汉代赋体文学的繁荣,其祖宗便是楚辞,汉赋是楚、汉文化相互影响,融为一体所产生的新的文学形式,它既适应于汉朝封建帝国大典:“兴废继绝,润色鸿业”,又融入了楚辞“激岩淋漓,异于风雅”的特征。

第二节《礼记·乐记》中的文艺观一、论音乐的产生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物也。

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

两汉文论

两汉文论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 言为诗。
孔颖达:作诗者,所以舒心志愤懑,而卒成于歌咏 ,故《虞书》谓之‚诗言志‛也。包管万虑,其名 曰心;感物而动,乃呼为志。志之所适,外物感焉 ,言悦豫之志则和乐兴而颂声作,忧愁之志则哀伤 起而怨刺生。《艺文志》云‚哀乐之情感,歌咏之 声发‛,此之谓也。

《毛诗序》
《毛诗序》

儒家诗学思想的规范性、诗歌的功能、 诗歌的表现方法、诗歌的本质等问题。

鲁国申培所传的《诗》,称为‚鲁诗‛ ;齐国辕固所传的《诗》,称为‚齐诗 ‛;燕国韩婴所传的《诗》,称为‚韩 诗‛;鲁人毛亨、赵国毛苌所传的《诗 》,称为‚毛诗‛。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 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 ,用之邦国焉。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 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 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 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 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孔颖达:言诗人作诗,其用心如此。一国 之政事善恶,皆系属于一人之本意,如此 而作诗者,谓之风。言道天下之政事,发 见四方之风俗,如是而作诗者,谓之雅。
陆德明《经典释文》:旧说云:‚起此至‘用之邦 国焉’,名《关雎序》,谓之《小序》。自‘风, 风也’讫末,名为《大序》。‛ 孔颖达《毛诗正义》:德者,得也,自得于身,人 行之总名。此篇言后妃性行和谐,贞专化下,寤寐 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二《南》之风, 实文王之化,而美后妃之德者,以夫妇之性,人伦 之重,故夫妇正则父子亲,父子亲则君臣敬,是以 《诗》者歌其性情。阴阳为重,所以《诗》之为体 ,多序男女之事。

两汉文论

两汉文论

“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同时这一原则也深刻地影响到文学创作以及文学思想的发展,后来很多文学家皆以实录精神来衡量创作,强调文学作品要反映真实,表达真情实感,这是它们的相同之处。
但文学作品的真实性仍有别于史学的真实性。文学的真实是强调塑造典型,是集中了许多共性的东西的真实,而史学的真实是具体的真实,是要严格遵守历史事实的。
6、《毛诗大序》的“诗有六义”说的内涵及意义。
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毛诗大序》曰:“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毛诗大序》在解释风、雅的意义的时候接触到了文艺创作的概括性的典型性的特征。“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是说诗歌创作有以具体的个别来表现一般的特点。
在文学的社会作用上,《毛诗大序》提出了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充分肯定了文艺批判现实的意义和作用。老百姓可以用用文艺的形式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判,而且“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包含着一定的民主因素。《毛诗大序》认为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应该有批评现实的功能和作用,肯定了诗歌的讽刺作用,为后来进步文学家用文学创作干预现实、批判现实,揭露黑暗提供了理论依据。
5、简述《毛诗大序》“讽谏”说的内涵及其所论述的文学与现实社会的关系的意义。
答:《毛诗大序》认为,诗歌(文学)是现实政治、社会状况的反映。如:“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它认为,社会政治状况不同,所产生的诗歌便又不同的内容情感和风格特点,那么从这不同就可以了解当时的政治。它还提出“变风”、“变雅”,认为这是\“王道衰,礼义废,正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衰败的政治社会环境的在文艺上反映。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第一章先秦文学理论1、先秦文学理论处于萌芽状态,诗歌没有完全从音乐舞蹈中脱离出来,散文还附庸于史学和哲学之中。

2、先秦早期的文学理论,可以追溯到《尚书》时代,主要成就则反映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诸子著述之中3、先秦最具代表性的是儒道两学派,共同奠定了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基础。

儒家以政教为中心,注重探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道家以审美为中心,注重探讨文学自身的规律。

第一节“诗言志”(一)诗言志最早见于《尚书.舜典》。

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尚书》是现存最早的关于上古(虞、夏、商、周初)时期典章文献的汇编。

其中保存了商及西周的一些重要史料。

(二)“诗言志”的特点1、“诗言志”概括了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特征。

2、提出了诗歌教育作用的要求和理论。

即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3、朱自清指出“诗言志”是中国古代诗论“开山的纲领”。

第二节孔子的文学思想(一)孔子创立了以仁学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孔子文艺思想的现实主义精神相当突出,主要表现为他对“诗教”的强调,“诗教”的中心点则是为政治服务。

孔子认为《诗三百》对培养理想人格具有决定性意义。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二)《论语》节选体现的孔子文论主张:1、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核心是为封建礼教、政治服务。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即“兴观群怨”说。

2、主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孔子主张先“质”而后“文”,认为内容决定形式。

并未轻视形式,主张“文质彬彬”。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3、重视“中和”之美。

孔子评论《关雎》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表明了孔子对“中和”之美的肯定。

4、提出了文学批评的两个标准,一是思想的标准,一是艺术的标准,即“善”与“美”。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课后思考题与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课后思考题与答案

中国古代⽂论选读(⾃考)课后思考题与答案说明:此科⽬,是本⼈汉语⾔⽂学专业⾃考的最后⼀科,已经顺利的⾼分通过。

在此,⼗分感谢那些在⽂库⾥⾯提供资料的朋友。

我曾在⽂库找寻找关于此科的有关资料,但是甚少,特别是适合准备⾃考的资料更是少的可怜。

为此,通过⾃学为此科的课后习题整理出⼀分答案,仅供参考。

此⽂献所有内容全部为本⼈键盘敲打,存在个别错字,⼗分抱歉。

准备此⽂献的⽬的,主要是回馈⽂库,再者为那些⾃考线的同学提供⼀点点的帮助。

祝⼤家考试顺利。

第⼀章先秦⽂学理论1、简述先秦⽂学理论概况。

答:⾸先,先秦⽂学理论还处于萌芽状态。

从远古⾄秦末期诗歌还没有完全从与⾳乐舞蹈的原始综合体中独⽴出来,散⽂还附庸于史学和哲学之中,⼈们对⽂学本⾝的性质、特征、还缺乏⾃觉认识。

其次,先秦早期⽂学理论,可以追溯到《尚书》⽽主要成就则反映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诸⼦著述之中。

当时社会性质急剧变化,各阶级都企图为实现⾃⼰的政治理想寻找理论依据,整个思想⽂化领导出现了“诸⼦横议,百家争鸣”的⽣局⾯,学术思想⼗分活跃。

再次,在先秦诸⼦之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会儒、道两家学派。

他们共同奠定了我国古代学理论批评的基础、对后世的影响极⼤。

2、《尚书·舜典》关于“诗⾔志”的⼀段⽂字主要阐述了哪些问题?在⽂学史上有何意义?答:主要阐述问题:第⼀,⽤“诗⾔志”概括了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特征。

“诗⾔志”的初始意义就是说诗要表现⼈的内⼼思想感情活动。

把⼈“藏在⼼⾥”的志意、意念⽤语⾔表达出来,就是诗,这个论断⾼度概括了诗歌作为语⾔艺术的本质特征:诗是表达的、抒情的。

第⼆,提出了读歌教育作⽤的要求和理论。

阐述了诗歌内容、形式、和作⽤三⽅⾯的要求,认为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

内容和形式都达到⼀种和谐统⼀的美,实现为统治阶级培养具有“中和”之美的理想⼈格。

⽂学史上的意义:朱⾃清先⽣指出“诗⾔志”是中国古诗论“开⼭的纲领”,说明这⼀理论在中国⽂学史上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

古代文论第二章两汉文论教案模版

古代文论第二章两汉文论教案模版
翻译:古时候富贵而声名磨灭不传的人,无法计算,只有卓异突出的人为后世所称颂。周文王被拘禁而后推演出《周易》;孔子遭困厄而后写了《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双眼失明,于是写出了《国语》;孙膑被砍断了双脚,《兵法》才编写出来;吕不韦被贬流放蜀地,世上才流传《吕览》;韩非被秦国囚禁,著述了《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都是贤人圣人为抒发他们的愤懑之情而创作出来的。这些人都是胸中有郁积的情绪,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才追述往事,希望未来的人能了解自己。
1欧阳修在这里所说的穷主要指政治上的穷达之穷而不是指生活上的穷困有理想有抱负的文人也就是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政治上不得志受排挤遭迫害只能隐身江湖草莽山林田园借诗文来寄托其济世安民的壮志抒发其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不满以及种种忧思苦闷压抑感慨之情
教学内容
批注
两汉文论
汉魏六朝时期是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和成熟期。如果说先秦为文学批评奠定了哲学和美学思想基础的话,那么,汉魏六朝则在这个基础上,发展成为系统的具体文学理论批评。
两汉经学时期文学批评的特点:强调文学和政治教化的关系、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侧重于探讨文学的外部规律。其基本纲领就是“文学—人心—治道”的“诗教”公式,注重于阐述文艺和现实、文艺和时代的关系,并明确提出了美刺讽谏说。
一、司马迁文论
为什么提出“发愤著书”说
“发愤著书”说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的,出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有一位叫任安的好友,他曾经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告诉任安,他之所以在蒙受奇耻大辱之后还顽强地活下来,就是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
司马迁在著名的《报任少卿书》一文中说:“西伯幽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髌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两汉文论介绍课件

两汉文论介绍课件

两汉文论在当代的应用与价值
文学教育
两汉文论对于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趣味具有 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现代文学教育水平。
文化产业
两汉文论对于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创意、品牌和文 化传播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跨文化交流
两汉文论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 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THANKS
感谢观看
和迷信,同时也要注重作品的实用性和功利性。
05
两汉文论的现代解读与启示
从两汉文论看现代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中的情感表达
两汉文论强调情感的真实与自然,对现代文学 创作中情感表达的要求有深远影响。
文学创作的审美标准
两汉文论注重文采、气韵和意境,对现代文学 创作中的审美标准产生了积极影响。
文学创作的艺术风格
两汉文论提倡多样性与创新,鼓励现代文学创作在风格上寻求突破。
两汉文论对现代文学批评的启示
文学批评的客观性
两汉文论强调批评应基于文本本身,对现代文学批评 的客观性提出了要求。
文学批评的方法论
两汉文论注重整体把握与细节分析相结合,为现代文 学批评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
两汉文论强调批评应有益于文学
两汉文论的影响与价值
对后世的文学影响
1 2 3
奠定文学理论基石
两汉文论提出了许多关于文学本质、功能、风格 的理论观点,为后世的文学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 。
推动文学创作繁荣
两汉文论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感和审美价值,激 发了后世的文学创作热情,促进了文学创作的繁 荣。
深化文学批评意识
两汉文论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和鉴赏提出了独到的 见解,深化了后世的文学批评意识,提高了文学 鉴赏水平。
扬雄的《法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东汉王充在《论衡》中强调“尚真”, “嫉虚妄”,针对走向神学化的儒学不良 倾向而发。
4、汉代赋论较兴盛,司马相如为 首屈一指的汉赋大家。
对汉赋与乐府的评论。揭示赋的文体和 审美特征及其缺失。 班固:“不歌而诵谓之赋”,“润色鸿 业”、“雅颂之亚”(《两都赋序》); 扬雄云:“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 丽以淫”、“劝百讽一”、“雕虫小技” 等。

பைடு நூலகம்
司马迁对《离骚》的评价: “《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 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 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 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 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附录三: 扬雄、班固的文学理论批评
《礼记· 乐记》和《毛诗序》体现了汉代儒 家对诗乐的评论。 扬雄和班固在对《楚辞》与汉赋的评论 中反映了汉代儒家的文学观
一、扬雄的文学理论批评 1、原道、征圣、宗经
《法言· 吾子》“或曰:人各是其所是,而 非其所非,将谁使正之?曰:万物纷错, 则悬诸天;众言淆乱,则折诸圣。或曰: 恶睹乎圣而折诸?曰:在则人,亡则书, 其统一也。”“舍舟航而济乎渎者,末矣; 舍五经而济乎道者,末矣。弃常珍而嗜乎 异馔者,恶睹其识味也?委大圣而好乎诸 子者,恶睹其识味也?”
第一节 从《礼记· 乐记》到《毛诗序》
《礼记》有其中《经解》和《乐记》两 篇,有关于诗乐方面的论述 《礼记· 乐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音乐美学 著作,也是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是儒家 文艺思想的纲领性文献。
一、《乐记》的音乐思想
《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与文学思想是完 全相通的,而且直接对文学理论批评产生 了影响。
3、对赋的认识
《两都赋序》:“或曰:赋者,古诗之流 也。……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 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 雅颂之亚也。” 《汉书· 艺文志》“汉兴,枚乘、司马相如, 下及扬子云,竞为侈丽闳衍之词,没其风 谕之义。”
4、对乐府诗的认识
《汉书· 艺文志· 诗赋略论》:“自孝武立乐 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 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 风俗,知薄厚云。”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 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 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3、关于音乐创作问题
“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 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西方论艺术真实注重于艺术作品内容与 现实生活的一致,而中国古代则侧重于强 调作家的思想感情与艺术作品中思想感情 的一致。
1、音乐的本源在人心感物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 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 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 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 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 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
2、音乐对社会政治有重大的反作用
刘安对屈原《离骚》的评价
据班固《离骚序》中引刘安对《离骚》的 评价: “昔在孝武,博览古文,淮南王安叙 《离骚传》,以《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骚》者,可 谓兼之。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 皦然泥而不滓。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 可也。”
附录二:司马迁的“发愤著书” 说
3、六义说
“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 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4、情、志统一说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 诗。”“吟咏情性”。
第二节 王充真、善、美相统一的文学观
东汉时期出现了反传统的进步文艺思潮, 它以桓谭、王充为最杰出的代表。 东汉是谶纬神学极盛时期,强调君权神 授,把儒学神学化。王充的《论衡》中心 就是批判谶纬神学。
3、《离骚》的艺术特点
《离骚经序》“《离骚》之文,依《诗》取 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 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 君;伏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 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一、两汉文论的特点:
1、与先秦文论不同,理论表述不再停留在片 言只语,不再依附于于诸子散文,而是出现单独 成文甚至成书 。 2、强调文学和政治教化的关系、文学的社会 教育作用,侧重探讨文学的外部规律。汉代儒家 思想在先秦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成为封建正 统的文艺思想
二、关注的主要问题: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 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国史 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 吟咏情性,以风其上。” 这种思想是对荀子《乐论》的继承和发展, 荀子已说“乐者,乐也,人情之比不能免 也”“以道制欲”等。
2、讽谏说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 闻之者足以戒。” 郑玄《诗谱序》云:“论功颂德,所以 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
附录四: 王逸对《楚辞》的评论
王逸按儒家称诗三百篇为“经”的方法, 把《离骚》也称之为“经”,他从正统儒 家观点出发,认为屈原的为人及其《离骚》 等作品是完全符合儒家思想,《离骚》从 思想到艺术都是模仿《诗经》的。
1、对“忠”的不同理解
班固认为屈原“责数怀王”“忿怼沉江” 是对君上不忠,而王逸则认为“危言以存 国,杀身以成仁”是“忠”,故云:“是 以伍子胥不恨于浮江,比干不悔于剖心, 然后忠立而行成,荣显而名著。”认为屈 原“责数怀王”“忿怼沉江”正是忠的表 现。
2、对屈原的评价
《法言》:“曰:或问屈原、相如之赋孰 愈。曰:原也过以浮,如也过以虚。过浮 者蹈云天,过虚者华无根。然原上援稽古, 下引鸟兽,其著意,子云、长卿亮不可 及。”
3、对赋的认识
扬雄早年喜爱汉赋,并给予较高的评价, 晚年则多所批评,甚至趋于否定。 《法言· 吾子》:“或曰:赋可以讽乎?曰: 讽乎?讽则已;不已,吾恐不免于劝 也。”“或曰:吾子少而好赋?曰:然。 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
二、班固的文学批评理论 1、对屈原的评价
《离骚序》中说:“且君子道穷,命矣。故潜 龙不见是而无闷,《关雎》哀周道而不伤,蘧瑗 持可怀之智,宁武保如愚之性,咸以全命避害, 不受世患。故《大雅》曰:‘既明且哲,以保其 身。’斯为贵矣。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 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 愁神苦思,强非其人,愤怼不容,沉江而死,亦 贬絜狂狷景行之士。” “多称昆仑冥婚伏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 政,经义所载。”
1、对《诗经》与《楚辞》的评论。 前者以《毛诗大序》和《诗谱序》为代 表,汉代诗歌理论的代表作,强调诗歌的 教化、美刺作用 后者主要对屈骚抒发怨愤之情展开论争, 贾谊、刘安、司马迁、杨雄、班固、王逸 参与。(见P40-60)

2、汉代“史书”当中有关于文学理论的 相关言论。 认为《离骚》“盖自怨生”。 提出“发愤著书”。
《自纪》: “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高士 之文雅,言无不可晓,指无不可睹。观读 之者,晓然若盲之开目,聆然若聋之通 耳。……夫文由语也,或浅露分别,或深 迂优雅,孰为辩者?故口言以明志,言恐 遗灭,故著之文字。文字与言同趋,何为 犹当隐闭指意。”
附录一:西汉前期道家文论
西汉是儒家经学极盛时期,但西汉前期 儒学的地位并不高,而黄老思想则占有统 治地位。文学思想也有所反映,如贾谊、 刘安及其主编的《淮南子》,都比较鲜明 地表现了道家的文学思想。
二、《毛诗序》的诗学思想
《毛诗序》的作者学界有争议: 郑玄《诗谱序》说:“《大序》是子夏 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 范晔的《后汉书》则认为是东汉时人卫 宏所作,等等。 从《毛诗序》的内容来看,恐非成于一 人之手,可能是毛公传诗时已有,后人又 作过修订补充。
1、“发乎情,止乎礼义”
一、提倡真实,反对虚妄
《对作》云:“是故《论衡》之造也, 起众书并失实,虚妄之言胜真美也。” 《佚文》云:“《诗》三百,一言以蔽 之,曰:思无邪。《论衡》篇以十数,亦 一言也,曰:疾虚妄。”
二、增善消恶,有补世用
《自纪》云:“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 为世用者,一章无补。” 《佚文》云:“文岂徒调笔墨为美丽之 观哉?载人之行,传人之名也。善人愿载, 思勉为善;邪人恶载,力自禁裁。然则文 人之笔,劝善惩恶也。” 《书解》“德弥盛者文弥缛,德弥彰者人弥 明。大人德扩,其文炳;小人德炽,其文 斑。官尊而文繁,德高而文积。”
2、对“怨”的理解
班固认为屈原“露才扬己”“怨刺其 上”“强非其人”,而王逸则认为“且诗 人怨主刺上曰:‘呜呼!小子,未知臧否, 匪面命之,言提其耳。’风谏之语,于斯 为切。然仲尼论之,以为大雅。引此比彼, 屈原之词,优游婉顺,宁以其君不智之故, 欲提携其耳乎?而论者以为‘露才扬 己’‘怨刺其上’‘强非其人’,殆失厥 中矣。”
第二章 两汉文论
概说
从《礼记· 乐记》到《毛诗序》 王充真、善、美相统一的文学观 西汉前期道家文论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扬雄、班固的文学理论批评 王逸对《楚辞》的评论
概说
汉代社会四百余年(前206—220),是 中国文学批评发展演变,逐渐走向成熟时 期。 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两汉文论基本处 于儒家经学的附庸地位。
三、反对复古,提倡独创
《自纪》云:“必谋虑有合,文辞相袭, 是则五帝不异事,三王不殊业也。美色不 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 酒醴异气,饮之皆醉;百谷殊味,食之皆 饱。谓文当与前合,是谓舜眉当复八采, 禹目当复重瞳。” 《齐世》云:“俗儒好长古而短今”“好 高古而下今”而“世俗之性,贱所见,贵 所闻也。”
《报任少卿书》“盖西伯拘而演《易》;仲尼厄 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 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 《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 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 事,思来者。” 后来欧阳修有“诗穷而后工”、韩愈有“不平则 鸣”说等皆滥觞与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