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用药剂量中药用量计量单位 数字图书馆

合集下载

《伤寒论》的药物剂量换算问题

《伤寒论》的药物剂量换算问题

《伤寒论》的药物剂量换算问题《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之一,由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

该书是中国古代医学中重要的经典之一,对于中医药研究和实践具有深远的影响。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其中的药物剂量在现代临床应用中存在一些换算问题。

本文将探讨《伤寒论》中药物剂量的换算问题,并对其适用性进行评述。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伤寒论》的药物剂量单位。

在《伤寒论》中,药物的剂量主要用两个单位来表示,分别是“分”和“钱”。

其中,一钱等于十分,一分等于十厘。

这种古老的单位在现代医学中已经不再常见,而是被克、毫克等标准国际单位所取代。

在进行药物剂量换算时,我们可以利用一些专业工具和公式。

例如,在将《伤寒论》的药物剂量转换为现代单位时,可以参考以下换算关系:一钱等于3克,一分等于0.3克,一厘等于0.03克。

通过使用这些换算关系,我们可以将《伤寒论》中的药物剂量转化为现代医学所采用的单位。

然而,尽管存在这些换算关系,我们应该保持谨慎和审慎。

《伤寒论》所记录的药物剂量是在古代医学实践中得出的,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未在现代临床实践中进行过充分验证。

因此,在根据《伤寒论》中的剂量进行治疗时,医师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情况,并进行适度的调整。

此外,对于一些有毒或有副作用的药物,《伤寒论》中也有着对应的剂量要求。

然而,由于该书的记载时间较早,有些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并未得到明确的说明。

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时,我们需要根据现代医学知识和实践的指导,遵循药物的使用原则和注意事项,确保患者的安全和疗效。

总之,《伤寒论》是中医药史上重要的典籍之一,虽然其中存在药物剂量的换算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工具和公式进行转换。

同时,我们也需要谨慎对待《伤寒论》中的剂量要求,根据现代医学知识和实践对其进行合理调整。

只有做到科学合理应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伤寒论》在中医药学中的瑰宝地位。

《伤寒论》方药量效(下)

《伤寒论》方药量效(下)

患者情况
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和病情等因 素也会影响药物剂量,需要根据个体 差异调整剂量。
02
《伤寒论》中常用方剂的剂量分 析
桂枝汤
要点一
总结词
桂枝汤是《伤寒论》中常用的解表剂,其剂量配比对于药 效的发挥至关重要。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组成,其 中桂枝和芍药的用量比例为1:1,炙甘草的用量是桂枝和芍药 的一半,生姜的用量约为桂枝和芍药的四分之一,大枣用量 最多,约为桂枝、芍药和炙甘草的总和。这个剂量配比能够 调和营卫,解表散寒,对于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热、恶寒、头 痛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白虎汤
总结词
白虎汤是《伤寒论》中用于治疗阳明热证的 基础述
白虎汤由知母、石膏、炙甘草、粳米四味药 组成,其中石膏的用量最大,通常是知母的 2-4倍。这个剂量配比能够清热生津,对于 阳明热证引起的壮热、大汗出、口渴、脉洪 大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同时,石膏和知母 的用量比例需要根据病情进行调整,石膏的
VS
详细描述
在《伤寒论》中,不同的药物剂量往往对 应不同的药理作用。随着剂量的增加,某 些药物的药理作用可能会增强,而另一些 药物的作用可能会减弱或产生不同的作用 。例如,某些药物在低剂量时可能只产生 抗炎作用,而在高剂量时则可能表现出抗 肿瘤作用。
药物代谢动力学与剂量的关系
总结词
药物的代谢动力学与剂量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受到剂量的影响。
剂量与药效
药物的剂量直接影响其疗效,通常剂量越大,疗 效越强,但也可能带来更大的副作用。
剂量与药代动力学
药物的剂量影响其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 排泄过程,从而影响疗效。

伤寒论中的剂量

伤寒论中的剂量

伤寒论中的剂量《伤寒论》中的剂量研究:历史、演变与实践一、引言《伤寒论》是一部经典的中医学著作,由张仲景所著,它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来对伤寒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

这本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提供了治疗伤寒病的有效方法,更在于它通过对不同病情采取的具体治疗策略和相应药物使用技巧的详细描述,为后世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其中,剂量问题是《伤寒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本文将深入探讨《伤寒论》中的剂量问题,包括其历史背景、主要药物分类与剂量关系、剂量演变与调整、实际案例分析以及现代应用与进展。

二、历史背景《伤寒论》在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剂量概念和规定深受古代医家的影响。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将疾病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和厥阴六个阶段,并针对每个阶段制定了相应的治疗策略和药物使用技巧。

其中,剂量问题被视为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主要药物分类与剂量关系在《伤寒论》中,主要药物包括桂枝汤、麻黄汤、小柴胡汤等。

这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剂量与疗效密切相关。

例如,桂枝汤中的桂枝和芍药的比例,以及麻黄汤中的麻黄和桂枝的比例,都会影响到治疗效果。

通过对这些药物剂量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伤寒论》中的治疗思想和用药技巧。

四、剂量演变与调整历史上,针对伤寒病的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实际情况对药物剂量进行调整。

这些调整可能会带来疗效的差异和变化。

例如,在明清时期,由于气候变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伤寒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有所上升。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医生们对《伤寒论》中的药物剂量进行了调整,以寻求更好的治疗效果。

这些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治疗效果,但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如药物过量导致的患者身体损伤等。

因此,对于剂量的调整必须谨慎,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五、实际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伤寒论》中的剂量问题,我们可以结合具体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例如,在某个案例中,一位患者感染了严重的风寒感冒,医生根据《伤寒论》中的理论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案,并使用了适量的麻黄汤进行治疗。

郝万山、李可整理的《伤寒论》计量换算表,建议收藏!

郝万山、李可整理的《伤寒论》计量换算表,建议收藏!

郝万山、李可整理的《伤寒论》计量换算表,建议收藏!导读:古人总结“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

”如何评价及学习应用,全靠读者的一双慧眼了。

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文/刘玄1981 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攻关、临床意义重大。

我们将互联网上流传的资料(整理人包括柯雪帆、李可、郝万山等)整理如下:1 石 = 四钧 = 29760 克1 钧 = 三十斤 = 7440 克1 斤 = 16 两 = 248 克= 液体250 毫升1 两 = 24 铢 = 15.625 克1 圭 = 0.5 克1 撮 =2 克1 方寸匕 = 金石类2.74 克= 药末约2 克= 草木类药末约1 克半方寸匕 = 一刀圭= 一钱匕= 1.5 克一钱匕 = 1.5-1.8 克一铢 = 0.65 克一铢 = 100 个黍米的重量一分 = 3.9-4.2 克1 斛 = 10 斗 = 20000 毫升1 斗 = 10 升 = 2000 毫升1 升 = 10 合 = 200 毫升1 合 =2 龠 = 20 毫升1 龠 = 5 撮 = 10 毫升1 撮 = 4 圭 =2 毫升1 圭 = 0.5 毫升1 引 = 10 丈 = 2310 厘米1 丈 = 10 尺 = 231 厘米1 尺 = 10 寸 = 23.1 厘米1 寸 = 10 分 = 2.31 厘米1 分 = 0.231 厘米梧桐子大 = 黄豆大蜀椒一升 = 50 克葶苈子一升 = 60 克吴茱萸一升 = 50 克五味子一升 = 50 克半夏一升 = 130 克虻虫一升 = 16 克附子大者1 枚 = 20-30 克附子中者1 枚 = 15 克强乌头1 枚小者 = 3 克强乌头1 枚大者 = 5-6 克杏仁大者10 枚 = 4 克栀子10 枚平均15 克瓜蒌大小平均1 枚 = 46 克。

《伤寒论》的药物剂量换算问题

《伤寒论》的药物剂量换算问题

[转帖]《伤寒论》的药物剂量换算问题1981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攻关、临床应用意义重大。

兹据柯雪帆教授归纳整理的资料并经反覆衡量核实,摘要介绍如下:斤=250克(或液体250毫升,下同)升=液体200毫升合=20毫升龠=10毫升方寸匕=2.74克鑫石类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钱匕=1.5克一钱匕=1.5~1.8克一分=3.9~4.2克梧桐子大=黄豆大蜀椒1升=50克葶力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虻虫1升=16克附子大者=20~30克中者一枚15克强乌头一枚,小者3克,大者5~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栀子10枚平均15克瓜蒌大小平均一枚46克枳实一枚约14.4克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厚朴1尺约30克竹叶一握约12克(二)“权”的发现,意义重大,值得引起中医界高度重视。

剂量问题是方剂治病的核心,没有特定的“量”,便不能突破特定的“质”。

按古今度量衡折算法,汉代1两为今之15.625克,1斤为250克。

则经方的实际剂量,当以原方折半计量为是。

明代迄今,医家根据“古之一两,约今之一钱”的臆断,使用经方仅原方的1/10。

并且袭至今,悬殊太大,剂量过轻,不堪大任。

仲景《伤寒论》不单是中医学四大经典巨著之一,更是中医学第一部急性热病学专着。

东汉末年,寒疫大流行,伤寒的特点,发病急,传变速,故仲景立方剂量大,药简、力专、效宏,方能阻断病势传变,挽救危亡。

近代用法,大违仲景立方本义与用药原貌,无疑严重影响了经方临床效用的发挥,阻碍了仲景学说的发展与创新。

方剂能否治病,除了恰中病机,配伍精当,便是特定的剂量。

以四逆汤的应用为例:四逆汤乃仲景急救亡阳危症之峻剂,有斩关夺门、破阴回阳、起死回生之效。

原方为炙甘草2两、干姜两半、生附子1枚(破8片),按古今折算,取原方1/2量为准,则四逆汤剂量是炙甘草30克,干姜23克,制附子60克(生附子1 枚,大者20~30克,假定生附子之药效为制附子之两倍以上),而部编中医方剂学四逆汤之剂量为:附子5~10克,干姜6~9克,炙甘草6。

干货分享:伤寒论113方集锦(后附剂量换算)

干货分享:伤寒论113方集锦(后附剂量换算)

干货分享:伤寒论113方集锦(后附剂量换算)导读:本文总结了《伤寒论》113方方药组成与煎煮方法服药禁忌等,且后附有汉代方剂剂量与现代的换算。

值得收藏与分享!经方是我们中医人的财富,不可弃之如草芥,亦不可束之以高阁!有老师感叹,现在仲景经方出现了“国外热,国内冷;民间热,高校冷;网上热,临床冷”的尴尬局面;也有老师说,仲景经方大多适用于治疗急性重症,不适合慢性调理。

你怎么看?欢迎在文章下方留言哦。

1桂枝汤方:12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桂汤方:117条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3桂枝加芍药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桂枝加大黄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条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方:20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52《伤寒论》的药物剂量问题

52《伤寒论》的药物剂量问题

《伤寒论》的药物剂量问题《伤寒论》的药物剂量问题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据网上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对汉今度量衡计量单位换算方法说法不一,比较权威性的有:1、高等医学院校中医教材:《方剂学》在“古今药量考证”一节中说:汉代“一两约合现代的9g(三钱),一尺约合六寸九分,一斗约合二升,一升水约合二合(200/ml)。

又说:“古方一剂等于现在的三剂药,如直接的折算,可按一两约合了3g(一钱)计算”。

《伤寒论讲义》“古今剂量折算表”中有类似的记载,并云“凡云若于升者,若作容量计算,以折合60 - 80 ml 为宜”等。

2、中医研究院编《伤寒论语译》、《金医要略语译》云秦汉时一两为今之6.69g。

3、中医研究院等编《简明中医辞典》、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附篇均据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记载谓东汉一两折合为今13.92g4、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载汉代一两为15.6g。

5、国家计量总局编《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记载汉代一两为15.6g6、丘光明《中国历代度量衡考》记载西汉每斤合248g(一两合15.5 g),新莽时期每斤238g(一两为14.875g),东汉每斤合220g(一两为13.75 g)。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郝万山先生在《汉代度量衡的转化》一文中,通过文物考察来准确的到结果,更为可信:北京博物馆里有汉代司农铜权,是东汉国家最高的管理农业的行政部门,它所制定的标准的衡重器具,实际称下来汉代的1斤=250g,汉代的1两=15.625g,约等于15g。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郝万山先生的观点是:“经方药量的折算,如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枚(去皮尖)_ 折算过来就是:45g 30g 15g 28g但是从麻黄汤的煎煮方法上来看: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所以是三次的治疗量,如服药发汗后,不再服用。

那么一次量就是15g、10g、5g、9g,和我们现在一次开的麻黄汤的用量是基本上一样的。

《伤寒论》用药剂量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黄英杰

《伤寒论》用药剂量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黄英杰

《伤寒论》用药剂量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黄英杰附子一枚大者20g,中者15g小者10g总结:伤寒论与汤液经用药量一致一两=3钱(用时折合9~10克)一升=200ml大枣10个为10g半夏1枚1g杏仁7枚2.5g淡豆豉一升为115g、半夏1升为110克杏仁一升为115克淡豆豉一升为116.5±2.98克半夏半升为56.27±1.87克杏仁一升为115.3±2.16克大枣30个为105.77±3.598克;半夏14枚15.05±3.261克;杏仁70枚25.66±2.896克.第一、数量计量。

如:大枣30个为105.77±3.598克半夏14枚15.05±3.261克;杏仁70枚25.66±2.896克等。

第二、估量计量。

如:竹叶2把约为26.04±1.78克。

第三、拟量计量。

大黄如博綦子2.5~4克。

石膏如鸡子大50~60克,最大120克。

第四、匕量计量。

如:方寸匕盛满草木类药末约1克到1.5克,若盛满矿石类约9克~10克,大约5~2.74毫升。

钱匕,若以钱匕取药不散落则大约1~2克:若作一钱匕的重量,则约2.85~3.25克。

第五、容量计量。

如:淡豆豉一升为116.5±2.98克(标准差)半夏半升为56.27±1.87克(标准差)杏仁一升为115.3±2.16克(标准差)由于度量衡之古今变异,对伤寒方之用量每多众说纷纭,而对以枚,个为量者则易于达成共识,以附子而论,古今大小当无大差异,弄清每枚附子之重量,结合服用方法,则可知其实际使用之量,余曾于药房检得附片,拚对成形称之,约10克强,然此皆通货,大小不匀,不可为的据,近查新版<伤寒>教材.其未附有各种药物每10枚重量一览表.将附子分大者,中大两项,(中小及小者未列入)大者每10枚200克,中大者每,10枚150克,如此算来,大者每枚合20克,中大者每枚合15克.中小及小者其均量当在10克左右,与余在药房相称之数亦合.此可置之不论,且以中大者论之,仲景伤寒用附子多者两枚,少则一枚,若用大者,必明言之.并细述服法,今且分述之,其一,通脉四逆汤标明用大者唯一方剂(含加胆汁),附子一枚用生,合20克,而方后是分温再服,即每服10克药量,其再服未标时间,示人药后斟酌掌握,可一日再服或次日再服,其一次服量较重的是干姜附子汤,虽同是一枚附子且未标明大者,但其要求顿服,故其一次用量为15克,其它四逆汤及加参汤皆普通附子一枚再服,其一次量为7.5克,茯苓四逆汤用生附一枚,其方后注是煮取三升,每服七合,日两服,为两天多用量,每次服量仅3,5克.日量为7克,以上为生附子用量,其次再谈炮附子,以真武汤为例,真武汤是一枚炮附煮取三升每服七合,日三服,是一天多的药量,每次药量是3,5克,日量在10克左右.此外仲景用附十分谨慎,如甘草附子汤,用炮附两枚,取三升,日三服,每服合10克用量,并不为多,但其方后注却谆谆告戒,:恐一升多者,宜服6.7合为始.查伤寒用附子方共17方,其用量大略如上述.其生附次用量多则10克,轻则3,5克,炮附重则15克,少则3.5克,且甚为谨慎.此外,仲景用附均去皮,(今也去之)若减去皮,量则益少于上述也.正文:东汉末年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约公元202),合十六卷,专以方药为主,遂为千古用方之祖,成为所谓“方书之祖”,《伤寒杂病论》后被遵奉为“经书”,书中所载的方剂被誉为“经方”,其中方剂113方即有112方详载方剂名称与剂量,其用药体现理法与方药剂量的密切关系,至今仍深深影响医家对方药剂量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用药剂量中药用量计量单位数字图书馆
伤寒论用药剂量中药用量计量单位
摘要:“中医治疗的巧处在量上,中医不传之秘在量上”说明正确掌握中药用量的不容易《伤寒论》用药剂量的研究的重要性有以下四点
一、剂量是方剂的重要构成部分现今传世《伤寒论》载方112首每首皆详载剂量二、剂量影响方剂效果如半夏止呕效果与剂量成正比
三、剂量影响方剂功效经方用药有主次,剂量有所轻重不同,功效也大相逕庭
《伤寒病》剂量计量单位有标准度量衡制和非标准度量衡制的计量两大类标准度量衡制一、重量单位加“铢、两、斤”二、容量计量单应如“合、升、斗、斛”,及三、长度单位如“尺”特别是重量用“两”与容量“升”为最多
笔者根据文献考据与药物实测的方法进行研究一、经方文献考据法从《伤寒论》方剂的来源,探讨《伤寒论》“两”的折算
1.据钱超尘教授《中华经典医书》第二集,杨绍伊《伊尹汤液经》附录中《论方药分量》所云伤寒方应是继承商代伊尹《汤液经法》的考证
2.《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与《伤寒论》经方用量的考证二、《伤寒论》药物实测法
从《伤寒论》方剂本身的线索,探讨《伤寒论》的“两”探讨《伤寒论方剂用量的“实”质,考据经方用“两”的历史事实的实值导师傅延龄教授,提出由半夏与射干药物实测方法
三、东汉衡制与衡器考据
一方面从东汉的衡器,来探讨东汉的“两”值的大小制存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从东汉衡制的大小来研究如1.东汉货币考据、2.东汉嘉量考据、3.东汉衡器之考据、4.累黍之法的考证、5.根据水比重对东汉两考据、6.根据黄金以及7.《同度记》汉粟米法等七种方法考据笔者考据《伤寒病》剂量计量单位的折算结果如下
一、东汉“两”值的结果有两组
第—组、东汉一两为13.75克~15.6克此项是结果是据东汉货币、嘉量、衡器、累黍、水比重、黄金,以及《同度记》汉粟米法对东汉两的考据其中又以丘光明的考据结论载于《中国科学技术史》,考东汉标准制的一两为13.75克,目前公认最具公信
第二组、东汉一两为9.375克此项根据孔继涵《同度记》汉粟米法考据所得此项符合章太炎《医论》第八集在《论汤剂轻重之理》“古一两今在二钱到三钱间者为近”7.5~11.25克以药性平列所推测的合理范围章氏并于《论宋人煮散之得失》、《古汤剂水药重量比例说》与《伤寒论若干方重量与水之折合》等多处,以“汉一两当今二钱五分”9.375克的结论作为伤寒方在临床使用的折算标准,并推崇以孔继涵《同度计》汉粟米法考据“最为精审”,故汉一两应折今
9.375克为《伤寒论》—两
二、《伤寒论》“两”制应传承源自伊尹的《汤液经》
据杨绍伊《伊尹汤液经》附录《论方药分量》考据结论说明,伤寒方应是继承古代伊尹《汤液经法》的计量单位,所以“一两约合现代三钱”
三、《伤寒论》一“两”值应为10克此为半夏与射干药物实测共同结果本结论符合四项验证如1.药物配伍用量原则、2.药量与用水比例、3.药物相对剂量比例,及4.医家临床用量经验,说明本结论合理性及可信度
四、《伤寒论》一“升”与东汉一“升”折算为今大约200毫升,结果相近此系根据现今大量东汉的量器考据与《伤寒论》中所载“温服一升,本云黄耳杯”考据,大抵已确定一升为200毫升
左右
一方面,考据东汉“升”如清代医家徐灵眙亲见秦汉时有六升铜量容今之—升二合近代吴承洛实物实测合今198毫升刘复氏测得200.6349毫升柯雪帆商鞅铜方升,实测其容量为200毫升丘光明总结了现存东汉量器折合每升量值在196~204毫升,虽有部分偏离标准值,但凡官方颁发标准器基本统一,所以东汉一“升”应定为200毫升
另一方面,探讨《伤寒论》“升”此据《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与后云“温服一升,本云,黄耳柸”,故而实测黄耳柸而得《伤寒论》一“升”实值黄耳杯为古代饮器,始于战国末期,盛行于汉代,江苏省博物馆藏一汉代漆耳杯,—杯之量相当现代之200毫升现今大量“升”的量器考据与《伤寒论》中“温服一升本云黄耳杯”相符,大抵已确定一升为200毫升左右
五、关于《伤寒论》特殊计量单位药物实测结果以平均值及标准差表示如下
第一、数量计量如大枣30个为105.77±3.598克,半夏14枚15.05±3.261克杏仁70枚25.66±2.896克等
第二、估量计量如竹叶2把约为26.04±1.78克第三、拟量计量大黄如博綦子2.5~4克石膏如鸡子大50~60克,最大120克第四、匕量计量如方寸匕盛满草木类药末约1克到1.5克,若盛满矿石类约9克~10克大约5~2.74毫升钱匕,若以钱匕取药不散落则大约1~2克若作一钱匕的重量,则约2.85~3.25克
第五、容量计量如淡豆豉一升为116.5±2.98克标准差、半夏半升为56.27±1.87克标准差、杏仁一升为115.3±2.16克标准差等以上实测结果,以作为经方用药量化的参考
六、《伤寒论》方剂用量古大今小问题进行分析笔者经由详细分析后发现《伤寒论》一两以今10克折算后,再结合煎法与服法以及剂型的因素计算后,其实经方用量古今相去不远,未如一般所谓用量“古大今小”相差极大的差距
本文考据结论如下一、《伤寒论》的用量单位如两、升研究应以直接考据法为宜
历代医家折算结果的“众说纷纭”令人莫衷一是,究其原因是复杂的所以应避免仅仅将重点放在历代文献及史制、出土文物的考据上,因为由于历朝的更迭、制度的变迁,度量衡既不断传承,又不断变化,以致于各个不同时期的度量衡厘定不清,再加上年代相隔久远,文献载录不清,都让研究更致混淆不明,愈研愈晦的局面故而傅延龄老师对本文《伤寒论》两的考据,主张对伤寒方研究,直接实测,这种方式应该是比较符合伤寒方的实际使用状况的记载,也或者看作是对仲景一点“遗训”的蛛丝马迹的实际呈现这种直接的研究方式,较诸于近代透过东汉时期文物器具,是间接来推定《伤寒论》用“两”的方式,本文较能得到仲景用“两”值的实情
二、《伤寒论》一两的应以10为定本文以科研的角度,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药物实测,据由半夏与射干两项实测结果非常相近《伤寒论》一“两”值大约在10克左右本文据《伤寒论》“经文”所载的客观实测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诸家天马行空、或片段臆测及主观意识,对古今折算值的影响本结论同时亦说明,现今流行于日本一两1.3克、国内习于一两3克折算、或近代柯雪帆教授一两15.6克之说都应非属经方原来用量。

长期以来古今折算众说纷纭,从一两1.3到15.6克相差12倍,误差范围太大,以致莫所适从的问题,至今应已得到一可信的参考解答
三、东汉两的考据13.75~15.6克结论不宜直接推断为《伤寒论》的两值
《《伤寒论》的“两”当与东汉的“两”分开来研究通过本文考据和实测结果,认为仲景沿用了伊尹《汤液经》之计量标准,一两约为10.02克此结论比较接近后世实际用量今日应该把东汉一两与《伤寒论》一两区分开来仲景生于东汉,并不由此说明他一定是用东汉的正史中的官制标准衡制,毕竟医药用量单位有其特殊性,不应一概而论东汉一两与《伤寒论》一两,是两个不同的研究目标目前考
据大多只是以“东汉一两”为研究出发,而且多偏重于东汉“标准衡器”或官制衡重的了解,据此仅能求得东汉“两”13.75~15.6克的标准衡器“两”值,对于其它汉制存在大小制的“两”值却被忽略尤其是对于东汉其它具有行业性、地区性的两制,也未有完整而彻底的研究论目前若片面地、选择式地以13.75~15.6克的两值,直接推断作为《伤寒论》一两的结论,这种臆测的方式其实不尽然合理
四、《伤寒论》—两10克与汉粟米法东汉“两”9.375克相近显示本文结论亦可能合于汉制粟米法两制衡值有做为东汉医药用的—种小制的可能性此仍待新物证证实若据顾郭正忠教授、唐颜师古、与清顾炎武文献考析,说明东汉存在大小衡制,更据文《伤寒论》实测一两10克等证据,可说明《伤寒论》的—两亦有可能为东汉两的—听中小制
五、在伤寒方应用操作上,古今存在多方面的差异,这些因素都使经方的用量减少,被误为折算问题甚至互相混淆经方“煮法”、“服法”、以及“剂型的改变”都是影响经方用量减少的因素此外,仲景组方精简,经方“药味少而药量重”相对于现今医家组方用药“药味多而用量轻”的用药习惯,也主决了仲景单味药量用量较现今大的情况据统计“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中,仅用5味的药约58首,则约占半数以上近代中医用药剂量调查,平均每一帖方剂却用到15.5味药,最多达42味帖,这说明今人用药“味多而繁,复方相杂”,故而使用单味药量确实较经方小,但以全方总剂量而言,有时却反而较经方为多,此不孚仲景原方之意另如,所谓古今运气不一,因古今人体体质差异,对药的奈受力及敏感度不同,也都对用量大小有所影响,应结合相关因素来看经方用量,所谓“古大今小”的问题则可释疑
笔者认为使用经方者应该“思求经旨”,并且“通权达变”,既遵循仲景“辨证论治”之则,也掌握经方“用量煎服”如法,以充分体现“中医不传之秘”的临床实用价值,“遵仲景法、用仲景方”,这样,才能体现出仲景《伤寒论》之特色及疗效
标题:伤寒论用药剂量中药用量计量单位
专业:中医临床基础
学位:博士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关键词:伤寒论用药剂量中药用量计量单位
论文时间:2007
分类:R222.2
导师:傅延龄
语种:中文文摘
URL:伤寒论用药剂量中药用量计量单位
来源:数字图书馆
/view/979150784.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