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大纲
道路建筑材料实验教学大纲

《道路建筑材料实验》教学大纲一试验的目的与任务道路建筑材料实验室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一项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任务是通过试验教学,是学生掌握工程集料、水泥及水泥混凝土、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等试验检测方法,了解仪器设备的使用规程。
其目的是根据施工要求,熟悉有关检测的技术规范,进行专业基本能力训练,提供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处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编写试验报告的能力。
培养学生具有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以适应工程一线的要求。
二试验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一)工程集料部分1、粗细集料筛分实验实验要求:掌握筛分方法,根据筛分结果绘制级配曲线。
细集料要求计算砂的细度模数,确定砂的名称。
2、粗细集料密度及吸水率实验实验要求:掌握粗细集料密度及吸水率的测定方法。
正确使用天平。
要求掌握三种计算密度的方法(毛体积密度、表观密度、表干密度)理解他们的含义。
(二)水泥及水泥混凝土实验1、水泥实验实验要求:掌握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的测试方法。
掌握水泥胶砂强度的实验方法,根据实验数据确定水泥标号。
2、水泥混凝土实验实验要求:掌握水泥混凝土拌合物的实验方法,以及和易性指标的实验方法。
根据初步配合通过实验调整、强度复合、密度校正,确定实验配合比。
根据实验数据,确定水泥混凝土标号。
(三)沥青及沥青混合料实验1、沥青实验实验要求:掌握道路石油沥青针入度、延度和软化点实验方法。
根据实验数据确定石油沥青的标号。
2、沥青及粗集料的粘附性实验实验要求:了解沥青与粗集料的粘附性实验方法,根据实验结果评定沥青与粗集料粘附性等级。
3、沥青混合料实验实验要求:掌握沥青混合料试件的制备方法(马歇尔实验法)。
掌握马歇尔稳定度和流值的测定方法。
掌握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沥青混合料的稳定度、流值、密度、孔隙率。
并绘制其与沥青用量的关系曲线,确定最佳沥青用量。
三实验学时及分配总学时:22学时具体学时分配如下表:。
道路建筑材料-全套教案

道路建筑材料教案学习情境一 绪论 岩石与集料性能检测与分析学习目标:掌握评价砂石材料技术性质的主要指标,学会检验砂石材料技术性质的方法,学会应用级配理论设计矿质混合料配合组成的方法。
教学内容:砂石技术性质,矿质混合料配合组成重点难点:砂石材料的技术性质和技术要求,以及矿质混合料的级配理论和组成设计方法, 同时对矿渣集料也作简要介绍。
情境导入:砂石材料广泛应用于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凝土以及道路与桥梁施工中。
教学单元一 岩石的技术性质及应用按照不同的用途,砂石材料可分为岩石、集料和矿质混合料。
一、岩石的技术性质岩石的技术性质,主要从物理性质、力学性质和化学性质三方面进行评价。
(一)物理性质岩石的物理性质包括:物理常数(如真实密度、毛体积密度和孔隙率等)、吸水性(如吸水率、饱水率)和抗冻性。
1、物理常数岩石的物理常数是岩石矿物组成结构状态的反映,它与岩石的技术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岩 (1)用t ρ表示。
st sm V ρ=(2)毛体积密度。
用字母b ρ表示。
sb s n im V V V ρ=++(3)孔隙率。
100V n V=⨯ 2、吸水性岩石的吸水性是岩石在规定条件下吸收水分的能力。
(1)吸水率1100a m mw m-=⨯ (2)饱和吸水率 2100sa m mw m-=⨯ 3、抗冻性主要因浸入其孔隙的水,结冰后体积膨胀,对孔壁产生的应力所致。
另外,冻融时的温差应力,亦产生破坏作用。
抗冻性良好的材料,其耐水性、抗温度或干湿交替变化能力、抗风化能力等亦强 (二)力学性质如抗拉、抗压、抗剪、抗折强度,还应具备如抗磨光、抗冲击和抗磨耗 1、单轴抗压强度 PR A= 2、磨耗性岩石抵抗撞击、剪切、摩擦121100m m Q m -=⨯ (三)化学性质 酸性、碱性及中性。
二、道路和桥涵用石料制品 (一)道路路面建筑用石料制品 1、高级铺砌用的整齐块石 2、路面铺砌用半整齐石块 3、铺砌用不整齐块石 4、锥形块石教学单元二 集料技术性质及应用 分为粗集料和细集料两类 一、细集料的技术性质 1、物理常数物理性质:表观密度,堆积密度,紧装密度,空隙率,含水率,砂中有害杂质含量 (1)表观密度 (2)堆积密度 (3)紧装密度 (4)含水率 (5)孔隙率 2、级配①分计筛余百分率 ii m a M=⨯100 ②累计筛余百分率 12i i A a a a =++⋯+ ③通过百分率 100i i P A =- (3)粗细程度2345611()5100x A A A A A A M A ++++-=-粗砂:x M =3.7~3.1 中砂:x M =3.0~2.3 细砂:x M =2.2~1.6 二、粗集料的技术性质 包括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 1、物理性质 (1)物理常数①表观密度 ss nm V V αρ=+ (2-8) ②毛体积密度粗集料的毛体积密度是在规定条件下,单位毛体积(包括材料实体、闭口孔隙和开口孔隙)的质量。
道路建筑材料教学

教学内容讲解(1)真实密度: 是石料在规定条件下, 烘干石料矿质单位体积旳质量, 用ρt 表达, 则:因: 因此:测定措施: 李氏比重瓶法测定, 将石料磨细至所有过0.25mm 旳筛孔。
(2)毛体积密度:在规定条件下, 烘干石料(包括孔隙在内)旳单位体积旳质量。
测定措施: 用静水称量法, 亦可用蜡封法测定。
V----石料旳毛体积(g/cm3 )(3)孔隙率: 石料旳孔隙率是指孔隙体积占总体积旳百分率n----石料旳孔隙率V0-----石料旳孔隙体积(cm3)。
(4) 吸水率: 20 ℃± 2 ℃和大气压状态下,石料试件最大旳吸水质量占烘于质量旳百分率。
体积吸水率: W体=(m2-m1)/V*1/ρW体积吸水率:W体=(m2-m1)/V*1/ρW讲授法结合课件演示教学内容讲解W x-------石料旳吸水率(%)m1-------石料试件烘干至恒重时旳质量(g)m2--------石料试件吸水至恒重时旳质量(g)(2) 饱水率: 20 0± 2 0 C , 真空条件下,石料最大吸水质量占烘干试件旳百分率。
饱水率是在石料吸至真空旳条件下测定旳, 饱水率不小于吸水率, 可计算饱水系数:当s r > 90% 时, 抗冻性较差。
3 )耐候性:抵御大气自然原因目前重要考虑抗冻性, 常用抗冻性标号表达, 测定通过冻(-15 0 C,4h) 、融(20 0 ± 2 00C,4h) 循环, 质量损失不超过5% , 抗压强度不超过25% 旳次数。
2 、力学性质1 )单轴抗压强度教学措施讲授法结合课件演示教学内容讲解试验条件规定: 试件形状、尺寸、吸水饱和、加荷速度等。
2 )磨耗性: 指石料抵御撞击、边缘剪力和磨擦等联合作用旳性质。
①洛杉矶式磨耗试验 Y原则措施5kg 石料+12 个5kg 旳钢球磨500 转测定过2mm 或1.6mm( 方筛) 旳筛余质量②狄法尔法磨耗试验Y 代用措施用100 块50-70mm 旳试件分两份, 每份磨10000 转。
《道路工程材料》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道路工程材料》课程实训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名称:道路工程材料
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3、实验课性质:非独立设课
4、课程总学时:56
5、实验学时:6
6、适用专业:建筑工程技术
二、实验教学目的和任务
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制定本实验教学大纲,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强有力的工具。
三、实验教学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是通过试验学生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丰富学习内容,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初步掌握各种主要道路工程材料的检验技术与方法,了解仪器设备的性能与使用方法,并可加强学生对材料性能的戌认识,以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可以得到试验基本技能的训练,有利于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
四、实验项目表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实验共安排6学时,教学计划要求学生完成实验学时数为6学时。
五、实验课成绩考核与评定标准
1、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应完整详细,包括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分析。
2、考核方式
(1)实验课考核方式:出勤率、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报告完成质量相结合。
(2)实验课考核成绩确定:实验课占课程总成绩的10%(其中出勤率占20%,操作过程占40%,实验报告占40%)。
道路建筑材料指导大纲

《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大纲与指导(72学时)参考教材:《土木工程材料》(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宋少民主编)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从事道路与桥梁专业的人员应该熟悉和了解的基本道路建筑材料的知识,是与实际生产联系紧密的基础理论和经验总结。
是研究道路与桥梁专业用材料的结构、性能、标准及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本课程的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道路与桥梁用材料的内部组成、结构、技术性能、技术标准及其相互关系;具有合理选用和组配新型优质复合材料的能力。
二、课程基本要求学习道路与桥梁用材料石灰、水泥、钢材、水泥混凝土、沥青材料及沥青混合料的组成结构、技术性质及其关系;学习矿质混合料的组成设计;了解金属材料的技术性质和各种外加剂的技术性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了解石灰、水泥凝结硬化原理;沥青混凝土强度理论;集料的级配理论以及能在水泥混凝土中正确实用外加剂;能够独立地、熟练地完成道路建筑材料的工程试验。
三、课程基本内容绪论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1)熟悉道路建筑材料在道路与桥梁工程中的作用以及在经济发展中的意义。
(2)初步了解这门课的意义以及在本专业中的地位。
2、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1)我国土木工程材料的发展状况及趋势(2)土木工程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作用(3)建筑材料的检验与标准(4)本课程研究的内容、教学思路第1章道路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1)了解材料科学的基础知识(2)掌握材料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耐久性。
理解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相互间的关系及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2、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第一节材料科学的基础知识一、材料组成:化学组成、相组成、矿物组成二、结构1、晶体:(1)化学稳定性好(2)固定的形状(3)固定的熔点(4)各向异性2、非晶体:(1)化学稳定性差(2)无固定的形状(3)无固定的熔点(4)各向同性3.胶体:凝胶、溶胶、溶-凝胶、触变性第二节材料的物理性质一、材料与质量有关的性质1.材料的密度是指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不包括开口和闭口孔隙体积)的质量。
《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标准

《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标准-、课程概述(一)依据《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标准依据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制订。
(二)课程的性质与地位本课程是交通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是研究道路、桥梁和排水工程建筑用材料性能的一门学科,它即是学习专业课的必备基础知识,又是一门应用技术。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桥梁、道路、排水工程常用材料的品种、技术性能、技术标准与检验方法。
了解材料组成结构与技术性质之间的关系,学习本课程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有关建筑材料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从而达到能够正确选择、级配、检验和应用各种常用建筑材料的目的。
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见表)1•前期课程名称《零件结构设计与实践》课程是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的就业与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根据专业课程的需求,由行业专家、技术人员与该课程的教学团队根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而开发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的设计思路为:按专业培养目标,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结合典型的工作任务,以行动导向为特征,以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为前提,进行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采用循序渐进与典型案例相结合的方式来展现教学内容,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典型的机械零部件及传动装置的设计与应用,培养学生初步具备实际工作过程的专业技能。
(四)课程内容选取的依据根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后续专业课的需求,服务于专业课程,在内容选取上起到对专业课程的支撑作用。
接工学结合与职业技能的要求选取工程实际案例“连杆机构、凸轮机构、棘轮机构、槽轮机构、带传动、齿轮传动、蜗轮蜗杆传动、轴系结构、减速器”等作为教学载体,遵循理论够用适度、突出职业技能的原则,结合学生基本素质与学习能力,围绕减速器设计的综合教学目标选取教学内容。
二、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任务引领组织教学,使学生掌握道路、桥涵、隧道等工程建设常用材料技术性能及要求,具备常用材料的试验能力。
道路建筑材料第四版教学设计

道路建筑材料第四版教学设计概述《道路建筑材料》是公路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本教材是一份全面说明道路建筑材料的综合性文献。
本次教学设计是基于第四版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道路建筑材料这一重要课程内容。
教学目标1.了解道路建筑材料的基础知识和术语;2.熟悉道路建筑材料的性能指标和测试方法;3.掌握各种道路建筑材料的特点、适用范围和工程应用;4.学习常用的道路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方法和标准。
教学内容1.道路建筑材料基础知识–道路建筑材料的定义和分类;–道路工程的分类;–道路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质和要求。
2.道路建筑材料性能指标和测试方法–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材料物理性能测试;–材料耐候性能测试;–材料抗滑性能测试。
3.土工合成材料–高速公路路基加筋材料;–高速公路路基防反射裂缝材料;–固结带材料。
4.道路路面材料–沥青路面材料;–混凝土路面材料;–玻纤增强沥青材料;–石英砂石料。
5.道路绿化材料–草坪材料;–路树材料;–绿化带材料。
6.道路建筑材料质量控制方法和标准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解、实验演示、讨论和案例分析。
1.讲解:以PPT和教材为基础,结合实践案例讲解课程知识点。
2.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的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道路建筑材料的性能指标和测试方法。
3.讨论和案例分析: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种道路建筑材料的特点、适用范围和工程应用。
教材及参考书目1.《道路建筑材料》(第四版),高校出版社。
2.《普通公路工程建设技术规范》,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3.《道路工程材料学》(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评价及考核1.平时成绩占总评分的6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实验演示和小组讨论等。
2.期末考试占总评分的40%。
结语本次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道路建筑材料这一重要课程内容,以期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对道路建筑材料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应用。
《道路建筑材料》编写大纲(1)

《道路建筑材料》编写大纲(1)《道路建筑材料》(高职)编写大纲一、教材编写概述1.课程的性质《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是五年制高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平台课,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实训课程。
其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公路工程施工现场质量员、施工员、试验员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通过学习,学生能熟悉道路、桥涵、隧道等工程常用建筑材料的技术性质、质量检测方法和试验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运用国家或行业现行标准、规范及规程解决道路、桥涵、隧道等工程材料试验相关问题的能力。
为后续进一步学习《桥涵施工技术》、《工程检测技术》等专门化方向课程作前期准备。
2.设计思路该课程是依据五年制高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根据交通土建行业的发展和不同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分析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质检、试验、检测岗位能力要求与素质、知识结构关系,构建了本课程教学内容,将原有分散的知识与技能体系模块化,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因此本课程从材料试验与检测能力分析出发,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采用“模块化”组织课程教学,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基本知识的培养。
按照模块化进行教学设计,不但涵盖了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桥涵工程、隧道工程建设的常用材料,更是通过改变知识与能力在课程中的排序,达到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有效合一,即达到教学内容与专业基本能力培养目标一致。
同时结合“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人员”职业资格考试,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课程目标该课程的总体目标是掌握道路、桥涵、隧道等工程建设常用材料技术性能及要求,达到中、高级试验检测工的基本职业能力,同时养成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实事求是和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下职业能力。
1.知识目标1)掌握土的概念、特点及组成,土的常用物理指标,粘性土界限含水量的概念,土的压实原理、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的概念;2)掌握细、粗集料各种物理、力学指标的概念、计算公式、颗粒级配类型;3)掌握硅酸盐水泥的技术性质与技术标准;4)掌握水泥混凝土主要技术性质与技术标准以及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5)了解石灰的消化和硬化原理;掌握石灰和无机结合料技术性质与技术要求;6)掌握石油沥青、乳化沥青、改性沥青化学组分、特性、技术性质和技术标准;7)掌握沥青混合料的组成结构、技术性质、组成材料和技术要求,掌握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8)掌握钢材的技术性质及其指标,掌握桥梁建筑用钢材及其制品的特性,掌握钢材的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2110010 适用专业: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计划学时: 52学时计划学分: 3.0学分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道路建筑材料是路桥及其相关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道路与桥梁建筑用各种材料的组成、性能和应用的一门课程。
它为学习后面相继而来的其它课程如路面工程结构、桥梁工程结构、工程管理、工程概预算以及施工、监理等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道路建筑材料讲述了常用筑路材料的化学组成、结构构造、技术性能、性能测试、合理使用及评定验收、运输储存等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对能力培养的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具备如下能力:掌握各种道路建筑材料的原料、生产、组成、构造、性质、应用、检验、运输、验收和储存等各个方面,为后继课程及将来在设计、施工、验收、质量检验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对本大纲中课程内容的学习,应到达下列要求:(1)掌握砂石材料的技术性质和技术要求,掌握级配理论和组成设计方法,会用图解法和试算法设计矿质混合料的配合比(2)掌握石灰消化和硬化过程以及质量评定方法;硅酸盐水泥熟料各矿物成分特性、凝结硬化的机理和技术性质检验方法;其它水泥的特性和应用。
(3)掌握普通水泥混凝土的主要技术性质及其影响因素,现行配合组成设计方法和质量评定。
同时对其它混凝土的特性也有一定的了解。
(4)掌握石油沥青的化学组分、胶体结构、技术性质和评价方法。
同时对其它各类;沥青的组成和性质也有一般的了解。
(5)掌握沥青混合料的强度形成原理、技术性质和技术要求;并能按现行方法设计沥青混合料的组成;掌握沥青混合料技术质量的检验方法。
同时对其它各类沥青混合料也有一般的了解。
(6)了解工程高聚物材料的一般结构和性能;几种常用高聚物的特性;会应用高聚物材料改善水泥混凝土和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基本方法。
(7)掌握钢材和木材的主要技术性能和技术标准,并能按设计要求选用相应规格的钢材和木材。
2.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重点:(1)砂石材料技术指标及矿质混合料组成设计方法;(2)沥青材料组成、结构、性能、标准;(3)沥青混合料料组成、结构、性能、设计方法;(4)水泥与石灰技术性能;(5)水泥混凝土技术性能与配合比设计方法;(6)建筑钢材技术性能与应用。
难点:(1)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2)水泥混凝土强度与变形特性。
3.先修课程及基本要求应在修完《材料力学》、《公路工程地质》等课程后,学习本课程。
三、课程内容1.教学基本内容绪论第一章石料与集料1.1 石料1.2 集料1.3 矿质混合料的组成设计第二章无机结合料2.1 石灰2.2 粉煤灰2.3 水泥第三章有机结合料3.1 普通石油沥青3.2 改性沥青3.3 其他沥青第四章水泥混凝土4.1水泥混凝土的组成及特点4.2 水泥混凝土的技术性质4.3 普通水泥混凝土组成设计4.4 道路混凝土组成设计4.5混凝土外加剂及掺合料第五章普通沥青混合料5.1 沥青混合料组成及结构5.2 沥青混合料强度及影响因素5.3 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5.4 沥青混合料技术性质及标准5.5 普通热拌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方法5.6 Superpave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方法5.7 GTM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方法第六章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混合料6.1 水泥稳定类混合料6.2 石灰稳定类混合料6.3 石灰粉煤灰稳定类混合料第七章建筑钢材7.1 钢材的基本概念7.2 钢材的技术性质7.3 常用钢材简介2.课外作业1-1 石抖的主要物理常数与集料的主要物理常数有哪几项?它们之间有何异同?1-2 石料应具备哪些力学性质,采用什么指标来反映这些性质?1-3 简述道路工程用石料的分类和分级方法?1-4 什么是集料的装填密度?什么是松装密度?什么是紧装密度?1-5 压碎值、磨耗值、磨光值及冲击值分别表征粗集料的什么性质,对路面工程有何实用意义?1-6 什么是集料的级配?如何确定集料的级配?用哪几项参数表示集料的级配?1-7 为什么研究集料的级配?连续级配类型与间断级配类型有何差别?1-8 简述最大密度级配范围计算公式的意义。
1-9 常用矿质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有几种?简述设计过程的主要步骤。
1-10 级配型碎石与填隙碎石结构层的强度形成有何不同?这种差异对它们的路用性能会产生什么影响?2-1 什么是水硬性胶结材料?什么是气硬性胶结材料?2-2 硅酸盐水泥熟料是由哪些矿物组成的?它们对水泥的技术性能(如强度、水化反应速度和水化热等)有何影响?2-3 什么是水泥混合材料?掺加混合材料的硅酸盐水泥应具有什么技术特性,为什么?2-4 道路硅酸盐水泥在矿物组成上有什么特点?在技术性质方面有什么特殊要求?2-5 评价水泥性能的主要技术指标有哪几项?各自反映水泥的什么性质?2-6 硅酸盐水泥的强度等级是如何确定的?2-7 为什么同强度等级的水泥要分为普通型和早强型(R型)两种型号?道路路面选用水泥时,应优先选用哪种型号的水泥,为什么?2-8 什么是水泥的合格品、不合格品和废品?2-9 水泥石腐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应如何防止?2-10 下列符号分别表示什么品种的水泥:P.I、P.Ⅱ、P.S、P?P和P?F。
2-11 高铝水泥在矿物组成和技术特性上与硅酸盐水泥的主要差异是什么?2-12 简述石灰的消化和硬化机理。
2-13 什么是生石灰、消石灰和磨细生石灰?石灰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是什么?3-1 沥青的体膨胀系数与沥青的路用性能有何关系?3-2 采用沥青化学组分分析方法可将沥青分离为哪几个组分,与沥青的技术性质有何关系?3-3 沥青可划分为几种胶体结构,与其技术性质有何关联?3-4 沥青常用的技术指标有哪些,反应沥青的哪些性能?3-5 表征沥青粘滞性的试验方法有哪些?3-6 沥青针入度、延度、软化点试验反应沥青的那些性能?简述主要试验条件。
3-7 沥青的低温性能可采用哪些方法来测试?3-8 沥青的感温性最常采用哪些指标来表征?3-9 什么是沥青的粘弹性,采用什么技术指标给以评价?3-10 影响沥青与石料粘附性的因素有哪些?3-11 重交通道路沥青的技术标准有哪几项指标?4-1 试述混凝土拌合物施工和易性的含义,影响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的主要因素及改善措施。
4-2 解释下列关于混凝土强度名词的含义:(1)立方体强度标准值;(2)强度等级;(3)混凝土配制强度;(4)劈裂抗拉强度;(5)抗折强度。
4-3 试述“水灰比定则”的意义,简述影响混凝土强度的主要因素及提高混凝土强度的主要途径。
4-4 水泥混凝土热胀冷缩特性对其路用性能有何影响?4-5 普通水泥混凝土的组成材料在技术性质上有哪些主要要求?4-6 简述普通水泥混凝土初步配合比设计步骤。
经过初步计算所得的配合比,为什么还要进行试拌、调整?试拌、调整的内容是什么,如何进行?4-7 混凝土外加剂按其功能可分为几类?试述减水剂和引气剂的作用机理和应用效果。
4-8 粉煤灰对水泥混凝土的性质有何影响?4-9 简述路用普通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步骤。
5-1 沥青混合料按其组成结构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各种结构类型沥青混合料的路用特性?5-2 符号AC-16、AM-20、AK-16、SMA-16、OGFC-16分别表示哪种类型的沥青混合料?5-3 什么是沥青混合料的粘结力,影响粘结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5-4 简述沥青混合料应具备的路用性能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5-5 简述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评定方法和评定指标。
5-6 对沥青混合料组成材料主要有哪些主要技术要求?这些技术要求对沥青混合科的技术性质有什么影响?5-7 试述我国现行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组成的设计方法。
矿质混合料的组成和沥青最佳用量是如何确定的?5-8 采用马歇尔法设计沥青混凝土配合比时,为什么由马氏试验确定配合比后还要进行浸水稳定度和车辙试验?5-9 与连续密级配热拌沥青混合科相比,SMA混合料材料组成特点是什么?6-1 简述石灰稳定土强度的形成机理,并分析影响强度的主要因素。
6-2 什么是悬浮式二灰粒料和密实式二灰粒料?在技术性能方面有何不同?7-1 钢材的力学性能包括哪些内容?7-2 弹性模量、屈强比的含意是什么?它们反映钢材的什么性能?7-3 钢筋混凝土结构用的热轧钢筋和冷轧钢筋有几种牌号?适宜何种用途?3.实验课集料试验、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试验、水泥与水泥混凝土试验。
4.集中实习安排无。
四、使用大纲说明1.学时分配表2.教学方法提示授课方式以传统手段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
3.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五、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课程教材申爱琴主编,《道路工程材料》,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年。
2.主要参考书[1] 申爱琴. 改性水泥与现代混凝土路面.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2] 申爱琴. 水泥与水泥混凝土.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3] 陈拴发, 陈华鑫, 郑木莲. 沥青混合料设计与施工.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6.[4] 张登良. 沥青路面.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8.[5] 黄晓明. 沥青与沥青混合料.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