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氏身份标识确认制度与流程

合集下载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腕带管理制度一、目的保证医务人员随时对病人身份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识别,确保标识对象的唯一性及正确性。

二、术语患者标识腕带:是系在患者手腕上,标有患者重要资料的身份标识带,能够有效保证医务人员随时对患者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识别,防止被调换或随意取下,确保标识对象的唯一性及正确性。

三、正文(一)适用范围1、需佩戴腕带的部门:住院部。

2、需佩戴腕带的患者:意识不清患者;急诊抢救;住院患者;无自主能力患者;语言交流障碍患者等。

(二)使用注意事项1、不能随意调换或拆除。

2、腕带的材质良好,不会引起患者皮肤过敏。

3、腕带上的字迹不能被洗掉或被擦掉。

4、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大小合适的腕带。

(三)腕带佩戴要求1、腕带一般应由二位护士核对后佩戴在病人手腕上,如病情禁忌,则佩戴在脚踝上。

优先顺序:右手腕、左手腕、右脚踝、左脚踝。

2、佩戴腕带前,应仔细核对病人病历。

腕带上应注明患者病历号、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和过敏史,如在住院过程中药物皮试阳性或发生过敏反应,也应随时记录在身份腕带上。

3、佩戴腕带的患者,医护人员在对患者实施任何检查、操作或转运患者前应核对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4、患者腕带佩戴标识应准确无误,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5、患者转科或腕带遗失、损坏,必须立即佩戴新腕带。

(1)核对患者病历。

(2)要求患者口头证实自己的身份。

(3)对无法沟通的患者,应请在场的家属证实患者的身份。

6、患者出院、转院时由护士拆除腕带。

(四)佩戴腕带操作程序1、护士按《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准确确认患者身份;2、直接将患者资料用不褪色笔写在识别腕带上;3、请患者或家属核对无误;4、将腕带环绕于患者手腕或脚踝部,松紧及位置适宜。

5、向患者及家属交代其用途及注意事项;6、患者出院时由责任护士将腕带剪断取下。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避免因身份识别差错而发生各类医疗不良事件、医疗差错或医疗事故,特制定本制度:一、为保证医疗安全,来院就诊的每位病人应当如实提供真实的身份信息。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流程1、护理人员在执行医嘱、实施检查、治疗、护理之前,必须认真核对和识别患者身份,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床号、住院号等两项核对患者的身份(禁止仅用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2、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采集供临床检验及病理标本、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及操作前,实施前应请患者自己说出自己的姓名,不得直接称呼患者姓名而获得患者的应答;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3、在ICU、CCU、新生儿室、手术室、急诊室、产房等重点科室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4、对急诊抢救室和留观的患者、住院、有创诊疗、输液以及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推广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5、对病房重点患者,如产妇、新生儿、手术、ICU、急诊、转科、无名、儿童、意识不清、语言障碍、镇静期间患者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6、对于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论的急诊无名患者,使用“腕带”填写无名氏-编号、性别、急诊时间、诊断,如需住院,填写住院号和科室。

7、关键流程识别(1)急诊科与病房、ICU之间识别程序①病房护士做好转出前准备工作:为病人佩戴腕带,准确填写病人的相关信息;在转科登记簿上填写病人的个人信息、相关交接班内容,并与病历进行核对,确保相关信息准确无误。

②由急诊科护士电话通知病房,并携带病历、转科登记簿,陪同病人一同前往转往科室,与转入科室护士当面交接。

③转入科室护士安置好病人后,与转出科护士同时进行核对,确论无误后,由转入科室护士在登记簿上签名,完成识别交接程序。

(2)病房与病房、ICU之间识别程序①病房护士做好转出前准备工作:在转科登记簿上,准确填写病人的个人信息、相关交接内容,并与病历进行核对,确保相关信息准确无误。

②由转出科护士携带病历、转科登记簿,陪同病人一同前往转往科室,与转入科室护士当面交接。

就诊者身份识别制度

就诊者身份识别制度

就诊者身份识别制度
一、落实双向识别
(一)鼓励就诊者及家属主动参与医疗保健护理活动中的查对环节。

(二)护士在实施任何操作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至少核对两种以上联合信息(可选用就诊者“姓名”+“床号”或“年龄”或“出生日期”或“住院号”),确认就诊者身份,严禁仅以房间号或床号作为唯识别依据。

二、落实腕带识别
(一)所有急诊抢救和留观者、所有住院就诊者、无名氏、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就诊者、新生儿和婴幼儿,包括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科、手术部、产房、急诊科等均必须佩戴腕带做为就诊者身份的重要标识方式(腕带信息包含:入住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住院号、过敏史等)。

(二)就诊者入院后,护士及时填写腕带信息,向就诊者做好解释,与就诊者或家属或医护人员双人确认后协助其佩戴好腕带。

(三)就诊者转科或转床后,护士及时更换腕带信息。

(四)腕带为一次性使用物品,就诊者出院时,按医疗废物相关规定处理。

三、落实重点环节、重点就诊者身份识别
(一)就诊者住院病历/门诊病历分别以住院病案号/门诊就诊卡号作为唯一标识
(二)无法正常交流的就诊者(昏迷、语言交流障碍、无名氏、弃婴等)必须佩戴腕带(包含:入住科室、床号、姓名/无名氏n、性别、诊断、住院号/门诊就诊卡号、过敏史不详等信息),落实腕带识别,同时查对床头卡信息。

(三)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时,必须采用双向识别和腕带识别,采取反问式查对,核实床头卡及腕带信息。

(四)就诊者转科交接时必须同时执行双向识别和腕带识别,采取反问式查对,双方共同核实腕带信息,包括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科、母婴同室病房之间的转接,落实交接流程并双方签名。

医院无名氏制度

医院无名氏制度

医院无名氏制度背景介绍:医院无名氏制度是指在医院内部建立一个无名氏登记和管理系统,用于处理无名氏患者的相关事务。

无名氏患者是指因各种原因无法提供个人身份信息的患者,如意外伤害、意识丧失等。

医院无名氏制度的建立旨在保障无名氏患者的权益,提供更加规范和高效的医疗服务。

一、无名氏登记与管理1.1 无名氏登记医院应设立专门的无名氏登记处,负责登记和管理无名氏患者的信息。

无名氏患者进入医院后,医务人员应及时将其信息录入无名氏登记系统,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身体特征等。

1.2 信息保密医院无名氏登记处应严格遵守患者隐私保护法律法规,确保无名氏患者的个人信息安全。

未经患者本人同意,无名氏患者的个人信息不得向外界透露。

1.3 信息更新医院无名氏登记处应定期更新无名氏患者的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同时,对于已经离院或身份得到确认的无名氏患者,应及时将其从无名氏登记系统中删除。

二、医疗服务2.1 优先救治无名氏患者在医院就诊时,应优先得到医疗救治,确保其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2.2 医疗费用无名氏患者的医疗费用应按照医院相关规定执行,不得因为其无名氏身份而加收额外费用。

2.3 医疗护理医院应提供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包括但不限于疾病诊断、手术治疗、康复护理等,确保无名氏患者能够得到适当的医疗照顾。

三、人道关怀3.1 心理支持医院应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帮助无名氏患者及其家属应对心理困扰和压力,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

3.2 社会帮扶医院应积极与社会福利机构合作,为无名氏患者提供必要的社会帮扶,包括但不限于临时住所、就业机会、社会保障等。

四、无名氏身份确认4.1 身份查找医院无名氏登记处应与公安机关、社会福利机构等合作,通过各种途径尽力查找无名氏患者的身份信息。

4.2 公告寻人对于长时间未能找到身份信息的无名氏患者,医院可通过媒体等渠道发布公告,寻求社会帮助,帮助找到其亲属或其他身份信息。

五、无名氏患者离院处理5.1 身份确认经过一定的努力和时间,若无法找到无名氏患者的身份信息,医院可与公安机关合作,进行身份确认工作。

腕带识别标示制度

腕带识别标示制度

AQ-9 腕带标识管理制度
1、对所有住院患者、急诊抢救室和留观的患者、有创诊疗、输液以及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使用“腕带”,作为手术前、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等诊疗活动时医务人员辨识患者身份的一种必备的手段。

2、成人腕带标识的内容为:病区、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等。

3、新生儿应在手上、脚上各系一腕带,内容包括病区、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出生(或入院)时间、体重等。

4、对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氏患者,需在“腕带”上注明“无名氏+就诊编号+性别”作为身份识别信息。

5、对需要佩戴“腕带”的患者,护士须于入院、留观及门诊输液时为其佩戴。

患者在院期间须佩戴“腕带”,出院时由护士为其剪断、取下。

6、应认真、清晰、完整填写“腕带”内容,使用过程中注意及时更新,如信息更新时、字迹模糊时等。

7、佩戴腕带应松紧适宜,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如因病情无法佩戴手腕带时,应戴在脚腕处。

对于腕带过敏患者,可将腕带系于病员服第二个扣眼处,以便于核对。

三无人员身份核查

三无人员身份核查

三无人员身份标识的方法和核对流程
1.三无人员即无家属、无意识、无证件的患者。

2.分诊护士按病情轻重缓急进行分诊安排救治。

3.双人搜查患者衣袋,共同封存患者钱物并进行保管。

如有手机,
搜寻联系人信息,查找相关亲属。

4.如无家属信息,通知保卫处或行政总值班。

5.分诊护士填写“三无人员就诊记录”。

6.身份标示方法:
1)腕带填写内容:“无名氏”、性别、初步诊断、就诊时间。

2)按腕带使用方法正确佩戴。

3)联系家属后及时更改“无名氏”信息并交与其交接患者钱物,
同时双方签字确认。

【护理】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护理】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2009年01月制订
2015年09月修订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正确识别患者至少同时使用两种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性别、住院
号、床号等,禁止仅以患者的床号和房间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2.凡急诊抢救、留观、门诊输血患者及住院病人均需佩戴腕带。

腕带中患者信息包含姓名、
性别、年龄、住院号、条码等。

若为传染病人,可在腕带上有“C”标记处打勾。

若有药物过敏的患者,在腕带上给予标识。

3.无名氏患者由接诊医护人员临时命名,临时命名的方法:“无名氏+接诊日期+数字”,从
“1”开始,按数字顺序命名,当年内数字使用不重复。

4.门诊和急诊的各个流程均需做好患者身份确认。

如挂号、预检分诊、药房发药、医生开
写处方和各种检查单、开写《入院通知单》时,常规核对“姓名、性别”,必要时核对“就诊卡号”或“医保卡号”。

住院处在为病人办理入院手续时,必须核对《入院通知单》中患者信息,核实无误后打印腕带。

5.对患者实施用药、输血或输血制品、采集标本等任何治疗、操作、检查时,转运、转科、
迁床时至少核对两种以上的患者信息,确认患者身份。

6.手术室接手术患者,在等候区核对腕带进一步确认手术患者身份。

接入手术间后、麻醉
之前、手术者切皮前及手术结束后,均必须核对患者基本信息。

7.患者到达病区时,护士双人核对《入院通知单》、腕带中患者信息,核实无误后为其佩
戴腕带。

8.核对患者身份时,请患者说出自己的姓名。

幼童、虚弱重病、智力不足、意识不清等无
法应答的患者由家属或陪伴者叙述其姓名、年龄,同时查看腕带信息,确保身份正确。

身份识别制度

身份识别制度

身份识别制度(一)对所有来诊患者均要进行身份识别(二)无有效证件证明其身份的患者,接诊护士要求患者本人亲自填写姓名、年龄等;对暂时无法识别身份的患者要在病历上注明原因,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

(三)应至少使用两种身份识别方法(如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项目),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并由患者或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识别患者身份。

(四)门诊患者使用姓名、年龄识别,患者住址、电话号码、出生日期作为患者识别的补充信息。

(五)无名氏患者如何进行身份识别?皆以“无名氏+年+月+日+来诊序号”命名,以方便出现多个无名氏时能区分对象,统一佩戴手腕带作为辨识患者的方法。

(六)腕带使用与管理.患者办理住院手续后,入院管理中心打印腕带并发放给患者。

1.患者到达病区后,责任护士核对患者信息确认无误后为患者佩戴腕带。

2.产房新生儿出生后,台下助产士、产妇、台上助产士三方核对新生儿性别,再次三方核对无误后为新生儿佩戴手腕带。

核对信息包括:母亲姓名、床号、出生日期、体重、身长、婴儿性别、住院号。

3.为患者佩戴腕带应松紧适宜,以能放入食指为宜。

4.责任护士需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腕带使用的注意事项及重要性。

5.腕带一般佩戴于患者上肢,特殊情况可佩戴于下肢。

6.无腕带患者,护士不应为其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

严禁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随意将腕带取下。

7.腕带颜色管理:(1)儿童、成年患者:①普通患者:蓝色腕带;②传染病患者:黄色腕带;③药物过敏患者:粉色腕带。

(2)新生儿、婴幼儿:①男宝宝:蓝色腕带;②女宝宝:粉色腕带.如遇转科、腕带字迹不清或丢失,应及时更换。

8.严禁任何人涂改,刮除腕带标识信息。

9.腕带是患者的专用信息,不得借予他人使用。

10.患者出院离开病区时,病房护士应为患者安全剪断腕带,严禁携腕带出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名患者身份标识制度和核对流程
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对无法进行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有身份标识的方法和核对流程,同时使患者权益及生命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特制定本制度。

(一)身份标识方法
1、接诊护士给患者戴上腕带并注明:姓名(无名+日期)、性别(注明男女)、年龄(不详)、住院号或门诊号、过敏史(不详)。

如患者住院还需填写床头卡。

2、如需急诊检查、手术、住院,各类单子均填无名、住院号或门诊号、性别等。

3、对所有身份不明患者,接诊人员要及时报告总值班或保卫科,联系政府相关部门协助确认患者身份。

(二)身份确认后:
1、联系患者家属,确认患者姓名,并换上标有患者正确姓名、年龄等信息的腕带和床头卡。

2、无名患者身份确认后医护人员要在病历资料上完整准确记录患者信息。

(三)无名患者身份核对流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