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个朝代的婚礼形式

合集下载

古代婚礼风格的几种策划主题

古代婚礼风格的几种策划主题

古代婚礼风格的几种策划主题
一、古代风格婚礼策划主题
1、汉风婚礼
汉风婚礼,也叫中式婚礼,是我们汉族的传统婚礼,在婚礼进行的时候要穿造型正确的汉服。

但根据不同时期的风格,可以选择相应的服装颜色和款式。

比如汉周时期提倡深黑红,中国婚礼可以选择红黑两色的歌曲或衣服。

另外还有一些汉风下特有的婚礼仪式,也和我们现在的婚礼形式有很大的不同。

这个你可以问相关的婚礼策划公司。

2、唐风婚礼
唐式婚礼更多的是一种繁华奢华的状态。

新人选择衣服可以根据朝代。

唐风的婚礼可以选择男女搭配,当然也可以选择传统的红色和暖色。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唐代的结婚仪式可能与汉代不同。

3、明风婚礼
相比以上两种婚礼风格,明丰婚礼更注重明代官服的选择。

虽然婚礼颜色还是和前两个差别不大,但也是我们古风婚礼的一个分支。

二、古代风格婚礼怎么布置
1、请柬
为了让宾客对你的婚礼有一个好奇之心,那不妨从请柬开始布置吧。

比如可以选用一些具有复古气息的代表性物品印在请柬上面。

既能体现婚礼的形式,又能给宾客一个惊喜!
2、婚礼现场布置
想要呼应古代婚礼,必须营造复古氛围。

比如可以用抽象的彩色物体来反射紧贴在墙上的花朵,从而营造出一种非常魔幻又重复了古老习俗的装饰,让流行气息扑面而来。

3、婚礼餐桌装饰
如果你想打造一个古色古香的婚礼,餐桌也是一个布局的重点。

比如餐桌的基本色可以是白色,再搭配全透明的有机玻璃座椅和银色餐具,无疑会营造出和谐复古的感觉。

说到仿古布置,我们能想到的可能不够仿古,但也是向我们传统婚礼致敬的不错选择。

中国古代历朝婚礼习俗简介

中国古代历朝婚礼习俗简介

中国古代历朝婚礼习俗简介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婚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

自古以来,中国婚礼习俗丰富多样,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传统。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古代历朝的婚礼习俗。

【封建社会时期】在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婚礼习俗极为繁琐,许多习俗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婚姻观念。

一、缔结婚约古代中国的婚姻多由父母之间商议决定,双方家长通过媒人牵线搭桥,确定亲事,并进行婚约的缔结。

婚约通常需要进行“酒节”仪式,饮酒、酒杯相碰等都是婚姻契约的象征。

二、纳聘纳聘是婚礼前的重要环节,新郎家族需要给新娘聘金、彩礼和嫁妆。

彩礼的数量也很重要,代表着双方家庭的面子和地位。

三、过门闹婚婚礼当天,新郎要带领迎亲队伍前往新娘家中,但在进门前需要经历一系列的闹婚环节。

闹婚旨在考验新郎的诚意和勇气,也是为了给新婚夫妻带来好运。

闹婚的形式千变万化,有喂辣椒、吃苦瓜等。

四、拜堂结婚拜堂是婚礼的重要环节,新郎新娘双方磕头拜堂,祈求天地神灵的保佑和长久美满的婚姻。

五、婚宴婚宴是婚礼的高潮,邀请亲友共同庆祝新人的喜悦。

宴席仪式庄重,酒令唱和等节目娱乐众人。

【唐代】唐代的婚姻习俗相对庄重,注重礼制和融入宫廷文化。

一、联姻成亲唐代皇族常常通过联姻来维持外交关系或巩固势力,这也影响了普通百姓的婚姻观念。

社会上的通婚现象十分普遍。

二、琴诗书画唐代婚礼上常常会有琴、书法、诗词的表演,以展示新人的才华和教养。

三、花轿游街唐代新婚夫妻会在婚礼后进行花轿游街,以示新人婚姻美满、喜庆祥和。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的婚礼习俗更加丰富多彩,出现了一些新的传统和风俗。

一、妆礼新娘在婚礼前需要进行妆礼,这是新娘进入新家的重要仪式,象征着新娘已经成为新家庭的一员。

二、簪花仪式新郎会在婚礼上为新娘簪上花簪,传承了古代的美好传统,寓意着爱情永恒。

三、洞房花烛夜洞房花烛夜是每对新人憧憬的浪漫时刻,新娘新郎在这一晚可以尽情地表达爱意和情感。

四、宫灯明清时期的婚礼上经常使用宫灯,宫灯以纸灯笼为主体,采用天然植物纤维制成,寓意吉祥和团圆。

中式婚礼

中式婚礼

盛唐婚礼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相对开放和繁荣昌盛的一个时期, 民族相对融合,与各国来往频繁。特别是贞观之治、 武周临制、开元盛世三代,更是国富民强,四海升平, 一派繁华景象。此时也是诗歌最盛的时期,无论从经 济上,民族融合上还是文化上皆是空前的盛世。因此, 唐代婚礼也显得盛大辉煌
盛唐婚礼


盛唐婚礼主要包括:迎亲、谒外舅姑(即新郎拜见岳父 母)、下婿、催妆、迎新娘、入府公婆践履迹、拜堂、 谒舅姑(即新娘拜见公婆)、却扇、同牢合卺、撒帐等 礼仪组成。由于唐代诗歌之风盛行,因此,其中的催妆、 却扇等内容均以诗的形式表现出来。 婚服:新郎穿绛色的公服亲迎,有人认为这是红色婚服 的起源;新娘穿青色的衣裳。
六 礼

纳采——提亲
纳采 纳采即议婚。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
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采用雁作为贽见礼物。

问名——询问生辰八字,换庚谱 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 方的出身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纳吉——订婚 问名的目的,是为纳吉作准备。男方家卜得吉
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


三 书

三书:聘书、礼书、迎亲书 后世谈婚论嫁,“六礼”常常和“三书”一起搭配出现,“三 书”非周制昏礼的内容:


聘书:即订亲之书,男女双方缔造。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即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
纳征信(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即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中国古代婚礼的起源

司马迁的《史记》:上古黄帝大统中原,令其男女无 别,结合礼仪方成夫妻。所以人类历史上的第一种婚 礼制度由此而生。那么黄帝开创的这种婚礼,原名: 轩辕婚礼,这就是汉式婚礼的起源。

从夏商周以来婚礼的演变

从夏商周以来婚礼的演变

从夏商周以来婚礼的演变“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

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

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

此证。

”——民国婚礼誓词婚礼,在中国也叫昏礼,古人认为,黄昏是一天中的吉时,所以在黄昏时行嫁娶之礼。

婚礼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里程碑,属于嘉礼的一部分,是继笄礼和冠礼以后生命礼仪的一种。

“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

原始社会时婚姻形态较为混乱,在母系氏族的影响下,类似于群婚的制度产生了血缘关系混乱,权利划分不明等系列问题。

在这种制度下,有关婚育的礼仪发展得很慢。

直到夏商周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才有了“偶婚制”的出现,加之战争、氏族、生殖崇拜等因素,人们对婚姻和生育更为重视,因此,婚礼仪式逐渐向规范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礼记》中讲“上以侍宗庙,下以继后世。

”这清楚地表明婚姻在于社会礼节在于宗族延续方面的重大意义,而婚礼仪式的出现,将婚姻从单纯的生殖功能转化为庄重的美好的生命意义上的羁绊。

周朝时,已经有了一套非常完整的婚仪,整套仪式合为“六礼”,与三书(即聘书、礼书和迎亲书)一起被合称为“三书六礼”,值得一提的是“六礼”指从议婚到完婚的过程,其中“纳征”最为重要,类似于现在农村保留的“下定”,也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金,而聘金的多少与女方的出生门第密切相关,这种以金钱衡量的方式一定程度影响了后世婚姻对象的选择,到了今天,人们还是会觉得“聘金”越多,新娘就越尊贵。

“六礼”的基本步骤为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周朝六礼婚制的确立使婚礼仪式正式地展现在人的眼前,后世历朝历代的婚制都多数是在此基础上变化而来。

《礼记》中记载的“共牢而食,合卺而酳。

”夫妻同甘共苦,在喝过这杯合卺酒后,就相当于做出了自愿为家庭奉献的承诺,这使得婚礼更体现一种对家族血缘信仰。

那时候嫁女之家三日不熄烛火,在盈盈火光中思念着远去的女儿;夫家也三日不举乐,安慰着思念双亲的新娘……封建时代,在这样的人生大事上,婚礼体现了其它仪式缺乏的人情味,不是冷冰冰的规则,除了繁衍后代这样非常现实的意义之外,婚礼还在于精彩的生活并延续自己的生命。

中国婚礼习俗的变迁

中国婚礼习俗的变迁
主婚人训词、互致颂词和谢词等仪式,具有近代婚姻的法制性和契约性。
9
中国现今的婚习俗
1.礼金 :现如今,一般来参加婚宴的宾客都会用红包,里面放礼金。不过礼金最好
是双数的,一般都是整百,象征白头偕老,也有的地方喜欢包含有六、八、九的, 也就是“禄”“发”“长长久久”的意思。
2.迎亲 :婚礼当天上午,新郎要带着伴郎们一起到新娘家中接新娘,俗称迎亲。 3.敬茶 :婚礼当天,新郎到新娘家迎亲,得向新娘父母行拜谢之礼,俗称敬茶;而后
7
中国近代的婚礼习俗
1.结婚庆典由司仪掌握进行,通常有以下一些程序:奏乐,来宾入席,请证婚 人、介绍人入席,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请证婚人、介绍人、男女主婚人 用印(打开印盒盖章),新郎、新妇一起分别向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及 全体来宾三鞠躬(一、再、三鞠躬),新郎、新娘相对一鞠躬和交换饰物(新 郎和新妇把自己手上的戒指各自给对方戴上),证婚人、介绍人致贺词, 男女主婚人致答词,请证婚人、介绍人、男女主婚人退席,礼成奏乐。
5
中国古代的婚礼习俗
3. 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 好,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意喻新人早生贵子。铺床的 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 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 4. 闹洞房:早时规定,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老人们认为 “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讯,婚后如意吉 祥。 5. 嫁妆:女方家里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财富的象征。嫁妆最 迟在婚礼前一天送至夫家。 6.上头:上头仪式于大婚正日的早晨举行,须择时辰。男方要比女 方早半个时辰开始(约一小时之差),并由“好命佬”和“好命婆” 替男女双方各自家中举行。 7.撑红伞:迎亲的当天,正日出门:由新娘的姐妹或伴娘搀扶中娘 家门,站在露天的地方,姐妹或伴娘在新娘头顶撑开一把红伞,意 为“开枝散叶”

(完整版)中国古代婚礼习俗

(完整版)中国古代婚礼习俗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礼记;昏义》中的“昏”,原文作“昬”,得名于先民的亲迎礼于黄昏时进行,此时,日月渐替,含有“阳往阴来”之意,讲究天人合一的华夏先民选择了这么一个微妙的时刻,巧妙地诠释了婚义,同时也给这个仪式带上了神圣虔敬的情愫。

后来,当“昏”字加上了“女”字偏旁写作“婚礼”的时候,亲迎不再限于静谧的黄昏了,当然这一仪式的神圣意识也逐渐淡去。

昏礼属于嘉礼之一,嘉礼以亲万民。

周制昏礼是后世婚礼的范本,后世的婚礼在各种异族文化的交流中有所发展,也融合了不少新的习俗,不过从纳采至亲迎、合卺而入洞房,即使内涵风韵数易其容,但基本仪制的结构没有明显变化。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

《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

”从此,俪皮(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

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

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

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流传至今。

中国传统婚礼,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以及独具风格的传统喜文化特征,亚洲婚礼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时代变迁尽管有些礼仪已经逐渐淡出,但保留下来的精髓依然独具魅力.中式传统婚礼源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和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婚前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后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后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婚前礼传统婚俗之看亲篇: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

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

从古至今的婚礼习俗变化

从古至今的婚礼习俗变化

从古至今的婚礼习俗婚嫁是结婚嫁娶的意思,是人类为维持社会秩序,传递香火,延续人类文明的一种仪式礼节。

通过婚嫁行为,一方面获得社会群体的认可,另一方面,确定正式的配偶关系。

婚嫁行为由最初的乱婚无度进化到今天的一夫一妇制,反应人类生存文化的巨大进步。

婚姻在中国古代被认为“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的头等大事。

传统婚姻礼仪是中国民俗礼仪中最隆重最热烈的礼仪之一。

一、古代婚礼习俗1.送聘礼:婚礼前,男方就要到女方家送迎亲的聘礼。

2.回礼:女方家也会接着回礼,礼物包括槟榔3.安床:在结婚前一晚上,女方会找一个有福气的男人(家庭美满,父母健在,有儿子)来安新房的新床,并且把花生、红枣、核桃等意味着早生贵子等好意头的食品放在床头。

4.嫁妆:新娘会在出嫁前,把娘家准备的嫁妆装在一只红皮箱里,等到第二天带到婆家去。

5.上头:结婚前晚,会选择一个吉时去拜神,拜天地,祈求幸福,并且会通知男方在同一时间拜。

6.梳头:新娘会请一个有福气的长辈来给自己梳头。

7.吃汤圆:意味着可以圆满成婚,圆满幸福。

二、古代迎娶礼节1.出发:由男方携带六或十二件礼品,鸣炮出发前往女家,将至女家时再鸣炮,女家亦鸣炮回应,表示准备妥当。

2.迎宾:媒人先下车,其余的人接着下车,新郎由女家幼辈请出。

介绍:男方亲友依序入女家,媒人正式介绍双方亲友认识,先介绍男方给女家。

3.纳征:男方抬礼物进入女家,女方接受后并给予红包;将礼物陈列大厅,媒人将大小聘、金饰、礼单点交女方家长,女方亲友将礼物收好,并在神明桌上陈列供品。

4.奉甜茶:女方长辈请男方亲属依长幼入座,新郎居末。

准新娘由一好命妇人引导出堂,捧著甜茶向男方来宾敬茶。

5.压茶杯:片刻后新娘出堂收茶杯,男方亲友需以红包压茶杯。

改称呼:媒人引导双方改换称呼。

6.祭祖:舅父点烛燃香,媒人在旁念吉祥语,随之由女方父母祭拜神明祖先,禀告婚事已定,祈求保佑。

7.回礼:女家对男方所送来的礼物和聘金接受一部份.并给男方回礼六或十二件。

中国古代婚嫁

中国古代婚嫁

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 堂,夫妻对拜。
相传女娲造人的时候,开始只造了一个俊俏的后生,这后生虽说有吃有穿,逍遥自在, 但孤孤单单一人,总觉得很闷。所以常唉声叹气。 一天晚上,月亮圆了,明光光地挂在天上,小伙子触景生情,更感寂寞,就对月亮说: ‚月老月老你细听,给我找个知心人,我世世代代领你的情!”刚说完,月亮一忽闪, 一个白眉长须的老人拄着一根龙头拐棍来到小伙子的面前,说:‚后生不要愁,我给 你找个小帮手‛。说完后,一阵清风,长须老人不见了。小伙子感到很纳闷。过了一 个时辰,就见长须老人领着一个姑娘飘悠悠地落到小伙子面前,对小伙子说:‚我到 女娲那里,让她又造了一个女人,给你领来了。 你们先认识一下,一会儿我给你们 办喜事。‛一忽闪,老人不见了。 小伙子见姑娘脸腮绯红,像月季花一般,于是喜上眉梢;姑娘见小伙子眼睛明亮,诚 实坦白,也觉得情投意合。两人四目一对,一见钟情。小伙子结巴着说 : “你愿意和我 一块生活吗?” 姑娘听了,脸上飞起两朵红云,说:‚ 愿意。‛……“ 哈! 哈! 哈!”正在 这时,传来一阵笑声,长须老人领着两个白发白须的老人站在小伙子和姑娘面前,指 着两个老人说:‚这是天公和土地,你们以后的生活全都离不开他俩。现在我们给你 们办喜事,首先,给养育你们的天公、土地拜三拜,‘一拜、二拜、三拜’‛。随着 月下老人的喊话声,小伙子和姑娘对天、地拜了三拜。随后,月下老人笑着说:‚我 给你们牵红线,你们还得给我拜拜哩。‛‚一拜、二拜、三拜‛。小伙子和姑娘又对 着月下老人拜了三拜。刚拜完,三位老人全不见了。 从这以后,小伙子每天起早摸黑,在田里干活,姑娘在家为小伙子烧火做饭,缝新洗 旧,两人恩恩爱爱,过着幸福的日子。 为了感谢天、地的养育之恩,为了感激月下老人牵线搭桥的情意,从此以后在结婚时 必须:一拜天地;二拜月下老人;三拜父母。便形成了结婚‚拜天地‛的习俗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各个朝代的婚礼形式各个朝代婚礼习俗:随着朝代的变更,掌握历史的民族特性等各方面原因,婚礼习俗在各个朝代也会有不同的特性,今天我们所说的古代婚礼大都是明清时期的,所谓“凤冠霞帔,大红喜服”,成为了婚礼最具象征意义的表征。

一、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奠定者是周朝,当时的婚姻制度属于“礼”制的一部分,他们制定的三大婚姻原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姓不婚。

周代还设有官媒,专司判合之事。

结婚遵循“六礼”程序、离婚遵守“三不去”和“七去”的原则。

就结婚制度的“六礼”来说,分为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程序。

其中,亲迎更为复杂,根据《礼记》的记载,要求男方先到女方的家庙拜祭其祖先,然后再用车接女方到男家,要举行夫妇同器共餐、饮交杯酒等仪式,才算完成结婚之礼。

另外还有“结发为夫妻”的说法,也都是从周朝开始的。

这些制度和习俗的形成,历经多少朝代后,还一直流传至今。

二、汉代人看婚礼把婚礼看成是一件很庄严肃穆的事情,如同看待国家之间歃血为盟,兄弟之间结拜为盟,婚约就是一场盟誓。

破坏这种应当永恒的约定,要受到起码是道义的惩罚,因此盟誓有咒语的性质。

汉人以人法天,自然界的万物,乃是天阳、地阴所化生。

男女则是社会的阴阳两极,是人类的渊源,是一切伦理的起点。

完整的婚礼习俗包括了婚前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正婚礼(亲迎→妇至成礼→合卺→餕余设袵);婚后礼,也叫成妇礼(妇见舅姑→舅姑醴妇→妇馈舅姑)。

从一些文学作品中来看,汉代人婚礼是用青布幔搭成帐篷,举行交拜之礼。

《世说新语.假谲》篇记载:“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

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

武乃入,抽刃劫新妇。

”另外,礼服的颜色是玄黑色和纁黄色的婚礼服。

同时也有了闹洞房的习俗,但是起初的意思是为了驱邪。

三、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极盛的一个时代,无论从服装还是人的观念上来看都更为开放,婚礼习俗方面比前朝有简略的趋势,但是仍然遵从沿袭下来的制度,大体上婚礼包括六个步骤,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称“六礼”。

唐纳征纳之物有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绵絮、长命缕、干漆等,各有不同的寓意。

新娘到了新郎家后,父母以下的人都要从小门出去,再从大门回来,其意是要踏新娘的足迹。

在唐代,新妇不仅要拜公婆和丈夫的尊长,而且还要拜观礼的宾客,称为“拜客”。

也有闹洞房的习俗,唐代称之为“戏妇”,然后新婚夫妻进入新房(新郎是倒着走进新房的)共饮合欢酒,后世称“交杯酒”。

新娘在亲迎过程中都会使用遮盖物,或帷帽,或皂罗,或扇子,统称为“盖头”。

唐代妇女结婚常用纨扇和折扇两种,故洞房定情,古语美称为“却扇”。

“钗钿礼衣”这个词算是唐朝婚服的最好阐释,华丽精致是主调,色调方面呈现男服绯红,女服青绿。

四、宋朝的婚礼在唐朝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新的习俗,由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在议婚时,开始出现了相媳妇和通资财的做法。

相媳妇就是相亲,由男女双方约定一个日期,双方见面,如果相中就在女子的发髻上插上金钗,成称为“插钗”,如果不中意,则要送上彩缎,称为“压惊”迎亲时,新郎领着花车或花轿来到女家,花轿迎亲由此开始。

新娘上轿后还有讨吉利钱要喜酒吃的习俗。

来到男方的家门口,新娘下来,有“撒谷豆”求吉利的做法。

新娘入堂后又有“拜堂”活动。

新婚夫妇手牵“同心结”,宋代称为“牵巾”。

新人牵巾先拜天地、祖先,然后进入洞房,夫妻交拜。

交拜后新人坐于床上,行“撒帐”、“合髻”之仪。

合髻就是新婚夫妇各剪一缕头发,结成同心结的样子,作为婚礼的信物。

此后还有除花、却扇的仪式,直到灭烛为止。

在灭烛的这一段时间里,前来的宾客无论老幼都可以恶作剧,刁难新人,这就是我们现在“闹洞房”的前身。

第二天早上,新婚夫妇拜过公婆,婚礼才算结束。

五、由于元朝是一个少数民族掌权中国的时代,统治阶层出身广阔的蒙古草原,婚礼当然也就不可避免的拥有了这个少数民族的某些特性。

总的来说,统治阶级也是延续了前朝既定的制度来进行管理的,“人伦之道,始于夫妇,夫妇之本,正自婚姻”这句话算是元代人对婚姻的看法,是中国婚姻观在元代的表现。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元代蒙古族形成的一夫一妻制度在这个时代也有一定的表现。

由于民族信仰等问题,汉人女子嫁少数民族的多,而汉人娶少数民族的少,蒙古贵族禁止与汉族通婚。

六、明朝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婚礼习俗方面也有了新的变化。

凤冠霞帔和九品官服是明朝的标准婚服。

方雇花轿,下午吹打弹唱至女方家抬新娘,女方家以“三道茶”招待。

同时女方家中人要用镜子向花轿上下前后照一遍。

再点燃爆竹一小挂,置于轿,谓之“搜轿”,以赶走轿可能躲着的妖魔鬼怪。

接着新娘换上新鞋,由喜娘携扶或由哥哥、弟弟背上轿。

花轿出发时,燃放鞭爆,新郎头戴状元帽,身着龙凤大红袍,腰挎大红花迎娶新娘上轿。

这个流程似乎就开始很眼熟了吧,古装电视剧里面的迎亲大都参照就是这个时代的婚礼。

七、清朝的婚礼大体上是明朝婚礼的沿袭,清朝政府在前期采取了很多比较开明的政策,所以民间许多前朝文化大都被保留下来,民间婚礼习俗大都和明朝时代一样。

但是对于统治阶层就有不一样的地方。

据清朝政府的规定:公、侯、伯成婚的纳采礼,缎衣五袭,缎衾褥三具,金约领一具,金簪王枝,金耳饰全副,一品官纳采礼,缎衣四袭,其余同侯伯;二、三品官纳采礼,缎衣三袭,缎衾褥二具,余与一晶官同,四品官以下至九晶官的纳采礼,缎衣二袭,缎衾褥一具,金约领一具,金耳饰全副。

那么皇帝大婚,自然是不能算在其中的,过程之复杂度非比一般了。

但是结婚当天要吹锣打鼓鞭炮声声八抬大轿以至于整条街都知道的习惯还是广为大众所支持赞同的,慢慢的就这么延续到现在,以至于我们一提起古代婚礼脑海中就浮现了凤冠霞帔,大红的颜色等等。

不过用红色来代表喜事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如果融入现代创新元素,将更能为广大年轻人所接受。

各个朝代婚礼服饰:中国古代婚礼服各个朝代都有不同的婚礼服,但是各个朝代却都彰显着中国古代的特色。

下面就一起来看中国古代婚礼服。

中国古代婚礼服图片中国古代婚礼服之明朝士婚,若穿深衣,妇则对应地服真红褙子、红罗裙,假鬓花钿;婿也可假穿九品官服(明朝九品官服是青绿色,文官补子为鹌鹑,武官补子为海马。

注:是海中的马,不是我们熟悉的海洋小动物海马。

),妇则着凤冠霞帔或花钗,真红大袖衣或圆领女蟒服(同夫级别)、大红褶裙。

中国古代婚礼服图片中国古代婚礼服图片明朝婚礼服饰一般是九品官服——凤冠霞帔庶民女子出嫁时可享属于命妇衣装凤冠霞帔的殊荣,如同庶人男子亲迎可着九品官服一样。

中国古代婚礼服图片中国古代婚礼服图片据说红色婚礼服饰起源于准庶人着绛纱袍亲迎的先例,大概在唐代左右;但实际直到宋代,宫廷命妇的婚服还是青色。

“真红对襟大袖衫+凤冠霞帔”出现在明代比较肯定,这种起源很晚的婚服样式目前是国人心中理解的华夏婚礼服饰,而且根深蒂固。

中国古代婚礼服图片中国古代婚礼服之唐朝士假绛公服亲迎,有人认为这是红色婚服的起源;女服“花钗青质连裳,青衣革带韈履(同裳色。

夫有官者则从其夫之品服)”,即青色的深衣。

头上的佩饰为金银饰以琉璃等的钿钗,钿钗有着品级的含义。

大胆的色配冲撞,不愧是绚丽的大唐气象,同时也造就了“红男绿女”这个成语。

中国古代婚礼服图片汉族女子礼服多为深衣制,隐喻女子“德贵专一”,如唐代士女的嫁衣“青质连裳”指的是青色的深衣。

然而盛唐时襦裙大盛,到底有没有襦裙制的礼服呢?这种争端主要在于对“钿钗礼衣”的争论。

唐代的正规礼书,如《通典》《会要》《旧唐书.舆服制》《新唐书.车服制》《开元礼》等中记录到:“钿钗礼衣者,命妇常参、外命妇朝参、辞见、礼会之服也。

制同翟衣,加双佩、一品九钿,二品八钿,三品七钿,四品六钿,五品五钿。

”,既然“制同翟衣”,那么钿钗礼衣也应该是深衣制;而认为钗钿礼衣是一种襦裙式的礼服的观点,论据最早来自中国服装史泰斗从文先生的《中国服装史》,书中他指出了盛唐至五代敦煌供养人所着的,搭配钿钗的层层叠叠的规整礼服正是钿钗礼衣,如莫高窟103窟壁画“乐廷瑰夫人行香图”中的盛装贵妇,但他并未解释如何考证得到。

这样的服制并非特例,许多如“于阗王后氏供养像”等大量敦煌壁画中发现了这种层层叠叠的规整襦裙服,及人物发髻上象征级别的钗钿,都具有某种制度的特征。

鉴于从文先生一向严谨的研究态度,所以轻易按照那些口径一致,且多撰写于中唐以前的礼书而推翻这种观点也有失严谨。

对于“钿钗礼衣”的考证的确是个难题,因为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仅仅出现在唐代的史书和礼书中,又鲜有实物传世。

另外有一种现象不能不注意:唐代杂俗琳琅,中国历史上许多礼制的更易正是起自唐代,颇有深意的是,对于古制旧礼,皇家却一直奉若圭皋,比如,看唐代的礼书会发现,十分严格遵循周礼,也许是三百多年华夏衣冠礼仪离乱的痛苦引发了对华夏先祖经典的深深向往使然。

比如唐将婚姻六礼仪程写进了唐律。

然而,理想与现实、庄重与喜庆之间始终巧妙而有趣地充盈着绮丽的巅峰盛世。

即使上层极力推崇正规的礼制版本,从底层民众发起的杂礼异服还是大领风骚,最后一点点侵蚀到了高层。

天宝前与中唐乃至盛唐,衣冠风尚则有如天壤。

总之,钿钗礼衣究竟是什么模样?它同敦煌壁画中的盛唐至五代供养人的钿钗“制服”有什么关系?它是否存在着服制上的变异?诸多容依然待考。

中国古代婚礼服之宋朝三舍生及品官子可假穿九品幞头公服,其余庶人着皂衫衣、折上巾;新妇从风可假凤冠霞帔,婚服大约是青色。

中国古代婚礼服之晋南北朝晋南北朝有白色的婚礼服。

《东宫旧事》记:“太子纳妃,有白毂,白纱,白绢衫,并紫结缨。

” 白衫不仅用做常服,也可当做礼服。

晋时期如此大规模地崇尚白色,且使用围之广,与当时玄学盛行的“以无为本,反璞归真、追求清新淡雅”的风尚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