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赏析

合集下载

最新人教版(部编)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古诗三首赏析托物言志诗》教学课件

最新人教版(部编)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古诗三首赏析托物言志诗》教学课件

感志情向 物品 感品情格
思想
归纳“物”的形象特征
物 要抓住诗中的物象 概括归纳出物象的特征 颜色 气味 声音 动作 形态

个性气质 精神品质
石灰吟
于谦
坚 强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理解“物”寄托的情感
喜悦
悲哀
情 感慨
诗眼 典故 议论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 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
粉骨碎身浑不怕,
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 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
要留清白在人间。 若等闲。
将石灰石烧 成石灰粉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不怕精牺神牲的 要留清白在人间。
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托物 言志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表现了诗人 高洁的理想
纳入诗心,吐于笔下,表明心迹。
托物 言志
托物
寄意
言志 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于物
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 描 摹
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 表 达
作者情感 揭示作品的主旨
托物
寄意
言志 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于物
精神
以石灰自喻,寄寓 了自己不畏艰险、勇于 牺牲的高尚品质。
诗中运用的艺术技巧

艺术手法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以雪喻沙 以钩喻月

兴 从一个富有特征的景

六年级下册第四课主要内容

六年级下册第四课主要内容

六年级下册第四课主要内容
六年级下册第四课《古诗三首》主要内容是《石灰吟》、《竹石》和《夏日绝句》。

1. 《石灰吟》这是一首借物言志的诗,作者以石灰为比喻,描述了开采石灰石的艰难和石灰的形成过程,表达了作者不避千难万险,勇于自我牺牲,以保持忠诚清白品格的可贵精神。

2. 《竹石》这是一首题画诗,作者以竹子为比喻,描述了岩竹在破岩中生长的坚韧和顽强,表达了作者不随波逐流,敢于傲骨挺立,面对困难和压力也不屈服的精神。

3. 《夏日绝句》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讽刺和批判了项羽的悲壮失败,表达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以上是这三首诗的大概内容,建议阅读古诗书或古诗文网获取更多内容。

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迢迢牵牛星》课件

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迢迢牵牛星》课件
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诗品》赞颂它“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
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主持编 选的《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文选》,史称《昭明文选》。
萧统(501年―531年),字德施,小字维摩, 南朝梁宗室、文学家 ,梁武帝萧衍长子。 谥号昭明,史称"昭明太子"。
鹊桥仙
秦观(宋)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鹊桥仙》译文: 彩云显露着自己的乖巧,流星传递着牛女的愁恨。纵然那迢迢银河宽又阔, 鹊桥上牛郎织女喜相逢。团圆在金风习习霜降日,胜过了人间多少凡俗情。 莫说这含情脉脉似流水,莫遗憾美好时光恍如梦。莫感慨牛郎织女七夕会, 莫悲伤人生长恨水长东。只要是真情久长心相印,又何必朝朝暮暮度此生。
女因相思,而无心织布。
涕:眼泪。 清且浅:清又浅。相去:相离,相隔。去,离。
复几许:又能有多远。 一水:指银河。 间(jiàn) :间隔。
小结2——诗意明亮。
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地响 个不停。
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 零落。
迢 迢 牵 牛 星
这是关于牛郎织女爱情
迢迢牵牛星 最早最完整的记录。
《古诗十九首》
迢迢tiáo 皎皎jiǎo
纤纤xiān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擢 zhu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札札zhá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机杼zhù 一水间jiàn 脉脉mò
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 呢?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反思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马诗/(唐)李贺课前: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好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一、导入:1.师:今天张老师和同学们共同上一节语文课,高兴吗?看到大家这么精神,老师决定给大家画一幅画,想知道是什么吗?(师画马)认真看黑板,对了是马。

没等老师画完,就看出来了,好眼力。

喜欢马吗?你们对马有哪些了解?谁来说说?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2师:马是六畜之首。

是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古代战马的唐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感悟大意1.师:诗人李贺被称作“诗鬼”,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却遭小人迫害,只当过九品小官。

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课本63页,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并标出节奏。

(生自由读)师板书全诗。

2.师:因为这是一首五言诗,所以节奏应为二三停顿,谁愿意来读一读.3.想听听老师读吗?端好书:范读。

4.谁还愿意读一读?让我们有气势的读一遍吧!三、理解诗句,体会情感(一)前两句诗1.师:我们先来看古诗的第前两句,(幻灯)谁愿意来读一读。

2.出示幻灯,师:知道感悟故事的几种方法吗?(借助注释、插图、查找资料。

反复诵读)3.下面就请同学们选择一种你们喜欢的方法理解一下这两句诗的大意?(生汇报)4.师:同学们在汇报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加强,能基本弄懂古诗的诗面含义,但还需更深的挖掘课本,理解诗意。

5.幻灯师:(幻灯片)是啊,这默默旷野,沙石像雪一样的晶莹洁白,燕山顶托着一弯金钩似的新月。

6.师画7.:“沙如雪”“月似钩”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边画)比喻的修辞手法,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8.出示图师:“大漠”“燕山”是古时候边塞之地,那里曾有过无数的战争,也曾有过无数征人的生命与鲜血在这里挥洒。

所以这行诗给人一种清冷而且悲凉的感觉,你能通过朗读读出这种感觉吗?(找六名学生)指导朗读(二)后两句诗1.师:如果有一匹矫健的骏马能在这样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腾跃,那该多么威武豪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重点课文课后习题答案——第四课《古代诗歌三首》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重点课文课后习题答案——第四课《古代诗歌三首》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重点课文课后习题答案——第四课《古代诗歌三首》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重点课文课后习题答案——第四课《古代诗歌三首》《迢迢牵牛星》1、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说说你从诗中读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感?这首诗借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爱情悲剧,表达了相思受阻、思而不得的离恨别愁。

2、诗中多次出现叠音词,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本诗共十句,有六句运用了叠音词,“迢迢”“皎峻”一遥远,一明亮,既是对浩瀚星空中牵牛、织女二星的实写,也令人想到牛郎织女二人以及他们的爱情故事,这也是诗人联想的原头吧。

“纤纤”,描绘织女的手柔软细长;“札礼”模拟织机发出的响声:这两处叠音词,表现了织女娇柔美好、辛勤劳织的样子,更与后句形成突转。

“盈盈”形容天河很清澈、晶莹,“脉脉”刻画织女默然不语,用眼睛表达情意的神态;盈盈的河水,映现出织女眼中涌动的情思,脉脉的情意,亦如天河般明澈、深沉:这两处叠音词,表现了织女与牛郎受天河所阻,思念过深、忧伤太重而无以成语的离愁。

这些叠音词的运用,细膩、传神地描绘了种种情态,让人浮想联翩;同时,都用在句首,也使得诗作节奏鲜明,韵律优美舒缓。

《寒食》1、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写了什么情景?联系寒食节的习俗,你觉得作者想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示例:《寒食》的前两句,主要写寒食白昼之景。

描写了春日京城落红漫舞、柳条随风袅娜之态,突出长安城里一派绚丽速人的春光。

后两句则写日暮走马传烛之景。

到了傍晚,宫里忙着赐新火给公侯近臣,袅袅轻烟散入了王侯贵戚的府第,灯火通明,炊烟升起。

对这首诗的理解历来存在争议。

可以认为,诗作刻画了皇室气派,充溢着对京城春色的陶醉,表达了对承平盛世的歌咏。

也可以认为这首诗表达了对皇宫特权及宦官专宠的讽刺,或者反村普通百姓的贫寒。

《十五夜望月》1、发挥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十五夜望月》中的情景,并说说你对“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理解。

示例:月光洒在庭院的地上,好像铺了层白霜,萧森的树影里,鸦鹊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赏析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赏析

《迢迢牵牛星》赏析《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

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

开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两句分别从两处落笔,言牵牛曰“迢迢”,状织女曰“皎皎”。

迢迢、皎皎互文见义。

牵牛也皎皎,织女也迢迢。

他们都是那样遥远,又是那样明亮。

但以迢迢属之牵牛,则易让人联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而以皎皎属之织女,则易让人联想到女性的美。

如此说来,似乎又不能互换。

如果因为是互文,而改为“皎皎牵牛星,迢迢河汉女”,其意趣就减去了大半。

诗歌语言的微妙于此可见一斑。

称织女为“河汉女”是为了凑成三个音节,而又避免用“织女星”三字。

上句已用了“牵牛星”,下句再说“织女星”,既不押韵,又显得单调。

“河汉女”就活脱多了。

“河汉女”的意思是银河边上的那个女子,这说法更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真实的女人,而忽略了她本是一颗星。

可见写法不同,艺术效果亦迥异。

总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十个字的安排,可以说是最巧妙的安排而又具有最浑成的效果。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四句专就织女这一方面来写,说她虽然整天在织,却织不成匹,因为她心里悲伤不已。

“纤纤擢素手”意谓擢纤纤之素手,为了和下句“札札弄机杼”对仗,而改变了诗中原句的结构。

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弄”字。

《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弄之瓦。

”这弄字是玩、戏的意思。

织女虽然伸出素手,但无心于机织,只是抚弄着机杼,泣涕如雨水一样滴下来。

“终日不成章”化用《诗经·小雅·大东》语意:“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上海市部编语文六(下)第四课《古代诗歌三首》全解(含题目和答案)

上海市部编语文六(下)第四课《古代诗歌三首》全解(含题目和答案)

题目部分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第一部分:文学常识选自《》。

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的第十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朝主持编选的《》,是一组诗,作者不详,一般认为产生于末年。

第二部分:重点字词注释①迢迢:②皎皎:③河汉女:。

河汉:④纤纤:⑤擢:⑥素:⑦札札:⑧弄:⑨机杼:⑩终日:⑪章:⑫泣:⑬涕:⑭零:⑮如:⑯雨:⑰河汉:⑱且:⑲相去:⑳复:㉑几许:㉒盈盈:㉓一水:㉔间:㉕脉脉:㉖得:㉗语:第三部分:诗歌中心归纳这首诗就是关于故事最早最完整的记录。

一般认为,这首诗借传说,抒发了,或也可认为,是一种。

第四部分:内容要点梳理1.牵牛、织女的名字,最早可见于《诗经·大雅·大东》篇,主要表现的是的形象;到东汉时期,牛郎织女的故事逐渐定型,演变为一个神奇的传说并流传至今2.诗的前两句分别写,中间四句描写,最后四句表达诗人的,全诗充满着浓厚的的气息。

3.“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诗人仰望星空,联想到了,或许也触动了自己内心的某种忧伤吧。

“迢迢”“皎皎”,既是,也是,还表现出了。

牵牛星是那么遥远,牛郎也是遥不可见,正是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

“皎皎”不仅写出了,也写出了。

4.“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这四句用一个巨大的反转,极写。

5.“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河汉”既“清”且“浅”,且相距“复几许”,看似并不遥远,然而竟无法逾越,这就更有力地突出了。

只能“脉脉”相望,用眼神来诉说心中的情意,突出二人的6. “纤纤擢素手”,织女伸出白皙修长的手,富有美感.“札札弄机杼”,“弄”字动态尽出,这两句结合,结合,表现出。

7.“泣涕零如雨”一句用,极写。

“脉脉不得语”一句,从“”到“”,在隐忍、静穆中蕴蓄着强烈的情感。

这些细腻的描写,“直而不野”,“怊怅切情”,真切地表现出。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课课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课课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课课文《古代诗歌三首》《迢迢牵牛星》佚名〔两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注释】迢(tiáo)迢:遥远的样子。

牵牛星:河鼓三星之一,隔银河和织女星相对,俗称“牛郎星”,是天鹰星座的主星,在银河东。

皎皎:明亮的样子。

河汉女:指织女星,是天琴星座的主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隔河相对。

河汉:即银河。

纤纤:纤细柔长的样子。

擢(zhuó):引,抽,接近伸出的意思。

素:洁白。

札(zhá)札:象声词,机织声。

弄:摆弄。

杼(zhù):织布机上的梭子。

章:指布帛上的经纬纹理,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涕:眼泪。

零:落下。

清且浅:清又浅。

相去:相离,相隔。

去:离。

复几许:又能有多远。

盈盈:水清澈、晶莹的样子。

一水:指银河。

间(jiàn):间隔。

脉(mò)脉:含情相视的样子。

一作“默默”,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

【译文】在银河东南牵牛星遥遥可见,在银河之西织女星明亮皎洁。

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地响个不停。

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

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虽然只相隔了一条银河,但也只能含情脉脉相视无言。

《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斜:读(xiá),与“花”“家”押韵。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

《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

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译文】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迢迢牵牛星》赏析《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

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

开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两句分别从两处落笔,言牵牛曰“迢迢”,状织女曰“皎皎”。

迢迢、皎皎互文见义。

牵牛也皎皎,织女也迢迢。

他们都是那样遥远,又是那样明亮。

但以迢迢属之牵牛,则易让人联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而以皎皎属之织女,则易让人联想到女性的美。

如此说来,似乎又不能互换。

如果因为是互文,而改为“皎皎牵牛星,迢迢河汉女”,其意趣就减去了大半。

诗歌语言的微妙于此可见一斑。

称织女为“河汉女”是为了凑成三个音节,而又避免用“织女星”三字。

上句已用了“牵牛星”,下句再说“织女星”,既不押韵,又显得单调。

“河汉女”就活脱多了。

“河汉女”的意思是银河边上的那个女子,这说法更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真实的女人,而忽略了她本是一颗星。

可见写法不同,艺术效果亦迥异。

总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十个字的安排,可以说是最巧妙的安排而又具有最浑成的效果。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四句专就织女这一方面来写,说她虽然整天在织,却织不成匹,因为她心里悲伤不已。

“纤纤擢素手”意谓擢纤纤之素手,为了和下句“札札弄机杼”对仗,而改变了诗中原句的结构。

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弄”字。

《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弄之瓦。

”这弄字是玩、戏的意思。

织女虽然伸出素手,但无心于机织,只是抚弄着机杼,泣涕如雨水一样滴下来。

“终日不成章”化用《诗经·小雅·大东》语意:“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慨叹:“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

“盈盈”或解释为形容水之清浅,或者不是形容水,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

《文选》六臣注:“盈盈,端丽貌。

”人多以为“盈盈”既置于“一水”之前,必是形容水的。

但盈的本意是满溢,如果是形容水,那么也应该是形容水的充盈,而不是形容水的清浅。

把盈盈解释为清浅是受了上文“河汉清且浅”的影响,并不是盈盈的本意。

《文选》中出现“盈盈”除了这首诗外,还有“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亦见于《古诗十九首》。

李善注:“《广雅》曰:‘赢,容也。

’盈与赢同,古字通。

”这是形容女子仪态之美好,所以五臣注引申为“端丽”。

又汉乐府《陌上桑》:“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也是形容人的仪态。

织女既被称为河汉女,则其仪容之美好亦映现于河汉之间,这就是“盈盈一水间”的意思。

“脉脉”,李善注:“《尔雅》曰‘脉,相视也’。

郭璞曰‘脉脉谓相视貌也’。

”“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这首诗感情浓郁,真切动人。

全诗以物喻人,构思精巧。

诗主要写织女,写牵牛只一句,且从织女角度写,十分巧妙。

从织女织布“不成章”,到“泪如雨”,再到“不得语”,充分表现了分离的悲苦。

诗对织女的描写很细腻,抓住了细节,如“纤纤擢素手”“泣涕零如雨”。

同时,“札札弄机杼”又是动态的描写。

这样,人物就在这样的描写中跃然而出。

这首诗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音词,即“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

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音节和谐,质朴清丽,情趣盎然,自然而贴切地表达了物性与情思。

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寒食》赏析寒食春深,景物宜人,故诗中前二句先写景。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

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

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

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

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

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

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

“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

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由于后两句旨在描写宫廷生活,并且写得轻灵佻脱,所以历来颇受赏识。

《十五夜望月》赏析《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

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

这句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有“月皎惊乌栖不定”句,就是写这种意境。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

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

在桂花诸品中,秋桂香最浓。

在皎洁的月亮上某些环形火山的阴影曾使富于幻想的人赋予它美好的形象,说它是月宫里的桂树,有的传说还说人间的桂树是天上落下来的种子生成的(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

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诗人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

古人以为霜露之类似雨雪都从天而降,因而诗人探桂时奇怪冰凉的露水把花枝沁得这么湿却没听到一点声音。

如此落笔,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似乎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带给人以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

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

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

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

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天下离人千千万万,怀人愁绪如绵绵秋草,逐处丛生;诗人在思谁是确定的,说“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深得诗歌含蓄之美。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

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高妙。

在炼字上,“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这首诗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

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版画,但这幅版画仅是画家别出心裁构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并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对全诗点睛之笔——秋思未作充分表达。

在这一点上,诗歌语言艺术显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

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