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下第四课古代诗歌三首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4古代诗歌三首精讲巧练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4古代诗歌三首精讲巧练同步练习(含答案)4 古代诗歌三首精讲巧练·启迪导学一、主题探究1.《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______________之情,写出了人间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哀。
2.《寒食》全诗运用___________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____________的陶醉和对_____________的歌咏。
3.《十五夜望月》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时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________、沉静的中秋夜景图。
二、疑难探究1.诗歌中的景象有虚实之分,有眼之所见,有心之所想。
请指出《迢迢牵牛星》一诗中的实景。
2.《寒食》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3.《十五夜望月》一诗中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哪个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实战演练·化难为易A 基础知识必达标一、基础达标1.文学常识。
(1)《迢迢牵牛星》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_____________的神话传说,它写的虽然是天上的事,反映的却是现实的生活。
人们常用这一神话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寒食》是唐代诗人___________创作的一首以为__________________内容的七绝。
(3)《十五夜望月》是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创作的一首以______________为内容点七绝。
2.读重点字。
御.柳()日暮.()散.步()迢.迢()皎.皎()擢.升()机杼.()脉.脉()中.庭()栖.息()露.珠()涕.零()3.划分节奏。
(1)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2)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3)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习难点: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今天课前,老师为大家来了一首现代诗,艾青的《我的思念是圆的》,谁愿意来给大家读一读?我的思念是圆的艾青我的思念是圆的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亮最圆的无论山多高,海多宽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我的思念是圆的西瓜,苹果都是圆的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思念亲人的人望着空中的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2、学生从这首诗中听出了中秋之时和相思之情。
3、中秋节也叫团圆节,在团圆节里思念未能相聚的人们,这份情感可以说是亘古不变,我们今天来学一首古人的诗,也是中秋思乡怀人之诗。
《十五夜望月》。
作者是唐代诗人王建,关于对作者的了解,这些我们课下已经布置做过预习了。
二、读出古诗的韵律之美1、试读古诗,读准字音:指名读,齐读。
2、提示需要注意的读音:你们注意到那个老师标注了读音的字吗。
你们是否感到疑惑,这个字为什么读作四声?3、补充资料:来看看老师带来的这份资料。
找同学来读一读。
古代,尤其是宋代及其以前,思做名词基本都是si(四声)。
比如:“幽思”“旅思”“秋思”“心思”“忧思”“精思”“情思”“愁思”等等。
做动词基本都读si(一声)。
比如:“相思”“遥思”“思乡”“思人”“思索”“思古”、“深思”、“苦思”、“长思”等等。
所以你们知道为什么是四声了吗?再次齐读诗句,读准字音。
4、读好诗的节奏,出示平仄符合,指导平仄朗读的要求。
5、叶嘉莹先生曾经说声音中有诗歌一半的生命。
她说的声音就是这种赋予平仄变化的长短相交的声音。
教师示范朗读。
6、学生练习读诗,尝试着读准这首诗应有的格律和节奏。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 古诗三首 教案

3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侯、皎、章”等8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解诗题,知诗人1.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以禁火为标志。
唐诗中多有对寒食节节日习俗的描写,但韩翃的这首诗传诵最广。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坐时光穿梭机,去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
(板书:寒食)2.作者简介。
(出示课件1)韩翃,唐代诗人。
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后数入节度幕府中任职,官至中书舍人。
约卒于建中、贞元之际。
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其诗多酬赠送别之作,《寒食》诗较有名。
有《韩君平诗集》。
二学生字,明诗意1.自由读诗,学习生字“侯”,结合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2.理解“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找出这两句诗所描写的景物。
(板书:春城飞花东风御柳)(2)小组交流:“无处不飞花”能不能改成“处处飞花”?为什么?“飞”字用得好不好?(出示课件2)不能。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是因为那只是一般性的概括,而“无处不飞花”这个双重否定的句式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3)赏析这两句诗。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眼中。
“春”是自然季节,“城”是人间都邑,两者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暮春时节的典型画面,诗人抓住这一画面,写出了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摆动。
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反思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马诗/(唐)李贺课前: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好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一、导入:1.师:今天张老师和同学们共同上一节语文课,高兴吗?看到大家这么精神,老师决定给大家画一幅画,想知道是什么吗?(师画马)认真看黑板,对了是马。
没等老师画完,就看出来了,好眼力。
喜欢马吗?你们对马有哪些了解?谁来说说?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2师:马是六畜之首。
是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古代战马的唐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感悟大意1.师:诗人李贺被称作“诗鬼”,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却遭小人迫害,只当过九品小官。
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课本63页,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并标出节奏。
(生自由读)师板书全诗。
2.师:因为这是一首五言诗,所以节奏应为二三停顿,谁愿意来读一读.3.想听听老师读吗?端好书:范读。
4.谁还愿意读一读?让我们有气势的读一遍吧!三、理解诗句,体会情感(一)前两句诗1.师:我们先来看古诗的第前两句,(幻灯)谁愿意来读一读。
2.出示幻灯,师:知道感悟故事的几种方法吗?(借助注释、插图、查找资料。
反复诵读)3.下面就请同学们选择一种你们喜欢的方法理解一下这两句诗的大意?(生汇报)4.师:同学们在汇报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加强,能基本弄懂古诗的诗面含义,但还需更深的挖掘课本,理解诗意。
5.幻灯师:(幻灯片)是啊,这默默旷野,沙石像雪一样的晶莹洁白,燕山顶托着一弯金钩似的新月。
6.师画7.:“沙如雪”“月似钩”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边画)比喻的修辞手法,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8.出示图师:“大漠”“燕山”是古时候边塞之地,那里曾有过无数的战争,也曾有过无数征人的生命与鲜血在这里挥洒。
所以这行诗给人一种清冷而且悲凉的感觉,你能通过朗读读出这种感觉吗?(找六名学生)指导朗读(二)后两句诗1.师:如果有一匹矫健的骏马能在这样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腾跃,那该多么威武豪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知识点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知识点络:络纱络丝络线脉络网络络绎锤:锤打锤子铁锤木锤千锤百炼凿:凿井开凿凿子圆凿凿壁偷光焚:焚香焚毁焚烧忧心如焚玩火自焚多音字:似:sì相似shì似的当:dāng当前dàng适当络:luò脉络lào络子骨:gǔ骨头gū骨碌络(网络)洛(洛阳)锤(锤子)捶(捶打)焚(焚烧)婪(贪婪)1、《马诗》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马诗》借马渴望带上金笼头,驰骋千里,抒发自己希望有一个广阔空间,施展抱负,报效国家。
2、《石灰吟》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石灰吟》借石灰不怕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一心想要把清白留在人间,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坚守高洁之心。
3、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竹石》借竹子扎根破岩,不怕狂风猛吹,抒发自己坚定顽强的精神。
二、借助注释,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骏马啊,什么时候才能够套上镶金的笼头,在明净爽朗的秋天的辽阔原野上任意驰骋呢?(2)即使身体粉碎变成石灰,也不畏惧敲打撞击、烈火焚烧,还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
(2)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劲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三、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马诗》》借马渴望套上金络脑,驰骋千里,抒发了作者渴望得到重用,以便施展抱负,报效国家的志向。
《石灰吟》借石灰不怕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一心想要把清白留在人间,表达了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竹石》借竹子扎根破岩,不怕狂风吹袭,表现了作者坚定顽强的精神。
相同点:这三首诗都是咏物诗,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关注公众号“教学”(ID:foredu),免费同步辅导,免费教学资源。
《马诗》马诗[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络、锤、凿、焚”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4.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马诗》。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寄托的渴望及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一、成语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课件2】一()当先()到成功老()识途千军万()万()奔腾快()加鞭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日行千里是高效的象征,负重不言是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象征,温和、易接近是善良谦逊的象征,早在远古时代,马就和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人喜欢以“千里马”喻良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马的诗,看一看唐朝的李贺赋予了马怎样的形象。
【出示课件3-5】(板书:马诗)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出示课件6】自学要求,4分钟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2.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与同桌讨论后还不认识的,提问。
3.朗读后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明白了些什么?你不明白什么,在这之中你最想知道什么,组织好语言快速提问,其他同学认真听。
四、大概了解古诗。
1.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看诗题明对象,二看作者知背景,三看诗文解大意,四看资料悟诗情,插图注释也要看,反复诵读入诗境。
2.【出示课件7】简介作者,酝酿情感。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
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他是唐朝宗室郑王后裔,但家族已经没落。
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不得登第。
人教部编版4 古代诗歌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课件(共14张幻灯片)

赏析
前两句写云、雨:墨汁一般的浓云黑压压汹涌 翻腾而来,还没来得及遮住湖边的山峦,就在 湖上落下白花花的大雨,雨珠敲打着湖面,水 花飞溅,宛如无数颗晶莹的珍珠,乱纷纷跳进 游人的船舱。“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 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 张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
赏析
六安市长安小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你发现这两行诗里运用了什么 写法? 比喻、对偶
通过这两行诗,你发现这夏天 的雨有什么特点吗? 来得急
六安市长安小学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这两行诗你觉得哪些词或短语不理 解? 卷地风来 (风从地面卷起。)
水如天
(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六安市长安小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你怎么理解“黑云翻墨”“白雨跳珠”的
黑云翻墨:乌黑的云像打翻的墨汁。遮: 遮盖,掩盖。 白雨跳珠: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就 像珍珠般跳落。
六安市长安小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能说说你对这两行诗的理解吗? 远处天上涌来一片黑云,它们 翻滚着像打翻的墨汁尚未遮住山, 白花花的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跳上 船。
1、学习外语并不难,学习外语就像交朋友一样,朋友是越交越熟的,天天见面,朋友之间就亲密无间了。——高士其 2、对世界上的一切学问与知识的掌握也并非难事,只要持之以恒地学习,努力掌握规律,达到熟悉的境地,就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了。 ——高士其 3、学和行本来是有联系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否则读书虽多,只是成为一座死书库。 ——谢觉哉 4、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杜威 5、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贝尔纳 6、学习要注意到细处,不是粗枝大叶的,这样可以逐步学习摸索,找到客观规律。 ——徐特立 7、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朱自清 8、一般青年的任务,尤其是共产主义青年团及其他一切组织的任务,可以用一句话来表示,就是要学习。—— 列宁 9、学习和研究好比爬梯子,要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企图一脚跨上四五步,平地登天,那就必须会摔跤了。—— 华罗庚 10、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末,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地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 ——苏霍姆林斯基 11、学会学习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人。 ——米南德 12、你们要学习思考,然后再来写作。 ——布瓦罗 13、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华罗庚 14、许多年轻人在学习音乐时学会了爱。—— 莱杰 1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乌申斯基 16、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 ——列宁 17、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毛泽东 18、只要愿意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 ——列宁 19、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列夫· 托尔斯泰 20、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 赞科夫 21、游手好闲地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 约翰 · 贝勒斯 22、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善辩。——培根 23、我们在我们的劳动过程中学习思考,劳动的结果,我们认识了世界的奥妙,于是我们就真正来改变生活了。 ——高尔基 24、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毛泽东 25、我学习了一生,现在我还在学习,而将来,只要我还有精力,我还要学习下去。 ——别林斯基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古诗三⾸》⽤托物⾔志的表达⽅法,表达了诗⼈们的抱负和志向。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学六年级下册语⽂《古诗三⾸》课⽂原⽂ 马诗 [唐]李贺 ⼤漠沙如雪, 燕⼭⽉似钩。
何当⾦络脑, 快⾛踏清秋。
注释 _________ ①[燕⼭]指燕然⼭,今蒙古国境内杭爱⼭。
②[钩]古代的⼀种兵器,形似⽉⽛。
③[何当]何时将要。
④[⾦络脑]⽤黄⾦装饰的马笼头。
⽯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 烈⽕焚烧若等闲。
粉⾻碎⾝浑不怕, 要留清⽩在⼈间。
注释 _________ ①[等闲]平常。
②[浑]全,全然。
③[清⽩]指⾼尚的节操。
⽵⽯ [清]郑燮 咬定青⼭不放松, ⽴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_________ ①[任]任凭。
②[尔]你。
部编版⼩学六年级下册语⽂《古诗三⾸》知识点 马诗 注释: ⼤漠:⼴⼤的沙漠。
燕⼭:指燕然⼭,今蒙古国境内杭爱⼭。
钩:古代的⼀种兵器,形似⽉⽛。
何当:何时将要。
⾦络脑:即⾦络头,⽤黄⾦装饰的马笼头。
踏:⾛,跑。
此处有“奔驰”之意。
清秋:清朗的秋天。
译⽂: 平沙万⾥,在⽉光下像铺上⼀层⽩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岭上,⼀弯明⽉当空,如弯钩⼀般。
什么时候才能给它带上⾦络头,在秋⾼⽓爽的疆场上驰骋,建⽴功勋呢? ⽯灰吟 注释: ⽯灰吟:赞颂⽯灰。
吟:吟颂。
指古代诗歌体裁的⼀种名称(古代诗歌的⼀种形式)。
千锤万凿:⽆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灰⾮常艰难。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
等闲:平常。
浑:全,全然。
清⽩:指⽯灰洁⽩的本⾊,⼜⽐喻⾼尚的节操。
⼈间:⼈世间。
译⽂: ⽯灰⽯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件事。
即使粉⾝碎⾻也毫不惧怕,只要把⾼尚⽓节留在⼈世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叠字中跳动的情感
用来写荷花形象的,有“袅袅”、“脉 脉”、“盈盈”以至于“叶叶”(红衣); 写自然景象的,有“淅淅”(的风)、 “淡淡”(的烟)、“疏疏”(的雨); 写词人动作情态的,有“草草”、“细 细”。这些叠字在意境、气韵、情调等方 面,极为协调, “妙手无痕”。叠字不仅 生动传神地塑造了荷花的形象,表现了词 人疏神达思、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而且 造成了一种轻灵、和谐、安谧而洒落的情 调;形成了行云流水般的声韵美。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思路结构:
两星的现状 ↓ 织女的相思 ↓ 分离的痛苦
隔河相望
。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赏析
讨论:《迢迢牵牛星》全诗没有 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 却处处能感受到她的深切思念, 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达到的?叠词 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
。
诗作是让织女的深情通过她的活动和 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像表现出来。比 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机上却织不出布帛, 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她徒劳地 上机恐怕是为了转移注意排遣苦闷。隔河 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 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 同样,在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时, “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
迢迢牵牛星
陈燕琛
说一说
你知道哪些牛郎织女的 传说?
天河隔阻
担子追妻
鹊桥相会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 一个很美丽,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是我国 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 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 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 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 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 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
拓展比较
试比较《迢迢牵牛星》与秦观的词《鹊 桥仙》,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点。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鹊桥仙
【注释】: 鹊桥仙:此调专咏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事。 纤云弄巧:是说纤薄的云彩,变化多端, 呈现出许多细巧的花样。 飞星:流星。一说指牵牛、织女二星。 银汉:银河。迢迢:遥远的样子。暗度: 悄悄渡过。 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金风:秋风,秋 天在五行中属金。玉露:秋露。这句是说他们 七夕相会。
叠字中跳动的情感
《卜算子》此词是葛立方在赏荷席间所 作。这是一幅清新、流丽、色彩淡雅的 水墨画。词人通过层层点染,步步铺陈, 描绘了夏日雨过天霁时水中莲叶荷花的 美景。 尤其善用叠字,叠多且妙。全词 共四十四字,其中叠字竟占了十八个, 句句有叠字,联绵而下,相互映衬,无 不自然妥贴。利用叠字所特有的艺术表 现力,摹景状物,把荷花的状态形象、 精神风貌写得活灵活现。
“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落落”言涧边 寂寥冷落。“啾啾”言有声, 以轻细的鸟语反 衬出山路的清幽,“寂寂”指无声,以阒无音 响的冷寂说明人迹罕至。“淅浙”,指风吹时 的形貌;“纷纷”,写雪飞时的情状,流动飘 舞。“朝朝”,“岁岁”,属长短不同的时间 概念.迭字连用,言时间之悠长。
叠字中跳动的情感
《卜算子》下片写雨后天霁。词人巧妙地从 外部空间移向欣赏主体所在的小空间(船舱 里):桌上简简单单地摆上了酒杯和菜盘,朋 友们正举杯畅饮,席间美丽多情的女子(在微 风淡烟疏雨中的风姿绰约的荷花)相伴助兴! 朋友们相聚以莲叶劝酒,枝枝叶叶、层出不穷 的莲叶荷花横挡在酒船(红衣般的荷花瓣儿, 写出了荷花瓣之鲜艳硕大前面)。此刻,雨过 天晴,细细的五彩流霞(美酒)从莲荷摇曳攒 动的地方冉冉升腾(入口),多么绚丽,多么 惬意。以动态作结,正象刘禹锡的诗句“晴空 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样,有“不 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之妙。
1、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2、叠音叠词,琅琅上口。
思考: 运用叠音词对诗歌表达的影响 (找出叠音词,从内容和情感两 方面思考)。
叠音词的魅力 这首诗共运用了六个叠音词: “迢迢”是写牵牛星之远, “皎皎”是写织女星之明, “纤纤”是写素手之细, “札札”是写机杼之声, “盈盈”是写银河之水, “脉脉”是写相视之态。 叠音词的运用与全诗缠绵哀怨的 感 情十分和谐,显得意韵深长。
全诗八句,每句皆以叠字领起,非常新奇。虽然 句式略嫌单凋,却未流于呆滞,其原因在于注重 选择叠字的词性,并与所描摹的对象自然的统一 起来。因而随着叠字所摹拟的物态、音响、状貌 、时间的不同变化,诗中的山水、人鸟、风雪、 境情,也一一呈现,历历在目,而且都带着一种 浸透全诗的幽冷寂寥的感情色彩,从而烘托出诗 人僻居寒岩、不问世事的心情。叠字的妙用,不 仅有助于烘托单调寂寞的诗境,也使全诗富于一 种特殊的音乐美这种整齐的形式美,大大增强了 情感的强度,更加活现出高山深壑中一个僧人的 孤寂而清闲的形象。
《荷塘月色》:
使用叠词不仅具体形象 地写出所写景物的特点, 同时也有一种韵律美。叠 词的运用使文章读起来琅 琅上口。
品味诗中叠词
杳杳寒山道
(唐 )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叠字中跳动的情感
诗的内容,写寒岩附近高山深壑中的景色,最后见 出心情,通篇浸透了寒意。 好一副“岁岁不知春”的寒 山图。幽静冰凉,寂寥山谷,唯见鸟鸣,不见人行。大 片的留白与淡墨,洇染着空谷若兰。氤氲的薄雾仿佛仙 霞缭绕。诗情画意,空灵苔迹,远离红尘,却道人间。
萧统与《文选》:
萧统,南朝兰陵人,文学家,武帝(萧 衍)的长子。武帝天兼元年立为太子,年 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 子。《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 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 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
牵牛星
织女星
译文赏析
一边是遥远的牛郎, 一边是隔着银河的灿烂织女。
《迢迢牵牛星》全诗以叠音词入诗,以描写为主,情 景交融,声情并茂。 《鹊桥仙》则将写景、抒情、议 论融为一体,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 《迢迢牵牛星》和《鹊桥仙》同是取材于“牛郎织女” 这一美丽的传说,虽立意不同,表现手法也各具特色, 却都形象地表现了这一爱情故事,使其得以世代流传。
王 建
《卜算子》上片写雨中荷花。“袅袅水芝红”,
红艳艳的荷花在水中亭亭玉立,摇曳多姿。起笔 就突出主要形象,随即词人从横的深远处拓展开 去,婷婷袅袅的碧叶红花被一望无际、朦朦胧胧、 含情脉脉、生长在水边的芦荻的背景烘托着。接 着,视野又转向纵的高远处,荷花的上空淅淅西 风轻轻吹掠,一缕缕雾霭的青烟静悄悄地飘拂游 动,稀稀疏疏的雨滴落在碧荷上,滚动着晶莹的 水珠。经过一横一纵的点染铺陈,构成了一幅夏 日骤雨即将过去时的广阔的空间画面,而荷花的 形象生动地突出在主要位置上。
叠字中跳动的情感
这首词,通篇都在写景,而情处处融于 景中。良辰美景,好友雅聚,低吟浅酌, 畅叙情怀,多么惬意。这种情调和声韵美, 与写“盈盈女”般的“袅袅”荷花,与写 文人雅士品酒荷的特定场景,都极为合拍, 形式与内容达到了十分完美的统一。特别 是连用十八个叠字,不仅读来如珠玉落盘, 且倍感亲切、生动。频繁而有规律地使用 叠字,诗中有《古诗十九首》,而在词中 则略无俦匹,这不能不说是葛立方的独具 匠心。
叠音词的魅力
这首诗在十句中有六句用了叠音形容词开头, “迢迢”是星空的距离,“皎皎”是星空的 光线,“纤纤”是手的形状,“札札”是机 的声音,“盈盈”是水的形态,“脉脉”人 的神情。同是叠音,表现对象却各不相同, 然而又都显得确切不移、自然生动。同时, 叠音词的运用,增添了音乐美,加上句句押 韵,随韵成趣,情趣盎然,使诗篇更具浓郁 的抒情性,自然而又深切地表现了景中情、 情中景。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 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 选》。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拿每 首第一句作题目。诗作表现了动荡、黑 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 悲哀之情,艺术风格含蓄动人,朴素凝 练。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 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 缝,一字千金”。
总
结:
这首诗一开始就把情景设置在离散后, 抒写了在遥遥无期的等待中,女主人公绵长 无助的思念之情。全诗没有一字一句提到织 女如何思念牛郎,但其思念之情已自见。唧 唧的织机声,在苦恋的心灵里一次又一次地 回响;清清的银河水,不但未能稀释刻骨的 相思,反而使情倍增、愁叠加。一水之隔, 相视而不得语,这种可望不可即难道不是比 远而未见更为难受吗?越是强调相隔之近,就 越能见出织女的哀怨之深。
Hale Waihona Puke 翻译: 轻云变幻奇巧,流星传达离别之恨, 牛郎织女暗夜渡过天河。 在秋风吹拂玉露笼罩的夜晚相逢 一次,便胜过人间的无数相会。 柔美缠绵的感情像水一样难分, 美好的相会时期如在梦里,哪里能够 忍心回顾那鹊桥归路。 两人的感情若是长久之时,又哪 里在乎朝朝暮暮的相聚。
一、从思想内容方面来比较赏析 《迢迢牵牛星》塑造了一位饱含离愁的少妇形 象,表达的是愁苦哀怨之情。《鹊桥仙》不是 停留在抒发愁苦哀怨、离愁别恨上,而是歌颂 真挚而忠贞的爱情,立意新颖,境界高绝。 二、从艺术特色方面来比较赏析
轻巧地摆动着柔美洁白的双手,
一扎一扎地穿梭纺织。 整天都织不出布来, 眼泪零落就像下雨。 清清的银河水浅浅,
相隔的距离又有多远?
隔一条清清的银河,
只能含情注视默默不语。
重要考点
从形态和声响方面 写织女勤劳的诗句 直接描写织女相 思之苦的诗句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含蓄而深沉地表达 相思之苦的诗句
十 五 夜 望 月
读
诵
品读诗歌 体会情感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