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之名词使动用法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情况是一致的,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和数词的活用。
一、成语中名词的活用。
第一类: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是名词的使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使它后面的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报仇雪耻(“使……昭雪”)、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汗牛充栋(“使……出汗)等。
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什么看成(当成)什么的意思。
如:草菅人命(把……看作野草)。
三是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1)名词放在副词(主要是“不”)的后面而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如:不胫而走(长腿),不翼而飞(长翅膀),不稂不莠(长狼尾草、长狗尾草),密云不雨(下雨),不毛之地(长草木),不情之请(近人情),莫名其妙(说出),华而不实(结果实),不衫不履(穿上衣、穿鞋子),先礼后兵(讲礼貌、用兵)等。
(2)两个名词形成主谓或动宾结构时,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车水马龙(车如流水、马如游龙),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尽力实行),心猿意马(心如猿猴跳跃、意如快马奔驰),一诺千金(一个许诺下来就价值千金);洞烛其(照亮),计日程功(计量、考核),韩信将兵(带领),平步青云(行走,这里指走上)等。
第二类:名词活用作状语。
1、时间名词作状语。
A、日、月、年等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
可译为“日日(每日)”、“月月(每月)”、“年年(每年)”。
例如:日理万机、日新月异。
B、日、月放在表变化的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可译为“一天天地”。
如:日积月累、蒸蒸日上。
C、“朝”“暮”“晨”“夕”等时间名词用在动词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如:朝不虑夕、朝闻夕改。
2、普通名词作状语。
A、表示方位和处所。
如: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在外面);筑室道(在路上)谋;虎口余生(虎口里);金榜题名(金榜上);风餐露宿;风雨飘摇;管窥蠡测(从竹管孔里);道不拾遗等。
B、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
初中所学文言文中的五类常见词类活用现象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五种类型:名词用作动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状语(一)名词用如动词古代汉语名词可以用如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
如:从左右,皆肘.之。
(左传成公二年)晋灵公不君.。
(左传宣公二年)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齐策四)马童面.值,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史记·项羽本纪)夫子式.而听之。
(礼记·檀弓下)曹子手.剑而从之。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左右欲刃.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师遂东.。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以上所举的例子可以分为两类:前八个例子是普通名词用如动词,后两个例子是方位名词用如动词。
名词用作动词是由上下文决定的。
我们鉴别某一个名词是不是用如动词,须要从整个意思来考虑,同时还要注意它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跟他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
一般情况有如下四种:①代词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肘之、面之),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②副词尤其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遂东”、“不君”);③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也用如动词(“能水”、“欲刃”);④句中所确定的宾语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脯鄂侯”“手剑”)(二)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定义: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
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
”这不是说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庄公使姜氏吃惊。
在古代汉语里,不及物动词常常有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当它带有宾语时,则一定作为使动用法在使用。
如: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晋人归.楚公子榖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
(左传成公三年)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

词类活用一、使动用法:1.概念: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
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
有些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表示"使......"的意思。
例如:(1)其风流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黄州快哉亭记》)(2)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2.思考:根据下列例子,思考实词使动用法有几种类型?(1)变化倏忽,动.心骇.目。
(2)闻.寡人之耳者,受上赏。
(3)春风又绿.江南岸。
(4)可以富安..天下。
(5)荣.于身后。
《五人墓碑记》3.常见类型:(1)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
例如: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来之。
(《季氏将伐颛臾》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
(《六一居士传》)动词的动作是由宾语发出(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
例如:忧劳可以兴国。
(《伶官传序》)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触龙说赵太后》)形容词所描述的性质和状态是宾语所具有的。
(3)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宾语成为某种人或事物。
例如:舍相如广成传。
(《廉颇蔺相如传》)名词所描述的动作属性或身份是宾语所具有的。
二、意动用法:1.概念: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2.常见类型:(1)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宾语当成某种人或事物,例如:①侣鱼虾而友麋鹿。
(《前赤壁赋》)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宾客之礼待其父”。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状态,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高三语文必修文言文词类活用:使动用法

使动⽤法使动⽤法,是指“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①使动⽤法中的谓语动词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变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作使动的时候,它们所表⽰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㈠、动词的使动⽤法所谓动词的使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物并不实⾏这个动词所表⽰的动作,⽽是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实⾏这个动作。
”②在古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法。
例:1、焉⽤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2、振长策⽽御宇内,吞⼆周⽽亡诸侯。
(《过秦论》)亡,使……灭亡。
3、屈贾谊于长沙,⾮⽆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滕王阁序》)屈,使……委屈;窜,使……逃窜。
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六国论》)却,使……退却。
5、近以钟罄置⽔中,虽⼤风浪不能鸣也,⽽况⽯乎!(《⽯钟⼭记》)鸣,使……鸣叫。
6、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病梅馆记》)复,使……恢复;全,使……保全。
7、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传》)负,使……承担。
8、廷见相如,毕礼⽽归之(《廉颇蔺相如传》)归,使……回去。
9、沛公旦⽇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鸿门宴》)从,使……跟从。
10、欲辟⼟地,朝秦楚,莅中国⽽抚四夷也。
(《齐桓晋⽂之事》)朝,使……朝见。
11、项伯杀⼈,⾂活之。
(《鸿门宴》)活,使……活下来。
1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
(《伶官传序》)兴,使……兴盛;亡,使……灭亡。
㈡、名词的使动⽤法所谓名词的使动⽤法,就是③“使宾语所代表的⼈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或事物。
”例:1、⼈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滕王阁序》)下,使……放下来。
2、纵江东⽗⽼怜⽽王我,我何⾯⽬见之。
(《鸿门宴》)王,使……做⼤王。
㈢、形容词的使动⽤法所谓形容词的使动⽤法,就是④“使宾语所代表的⼈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例:1、其达⼠,洁其居,美其服,饱其⾷,⽽磨厉之于义。
(《勾践灭吴》)洁,使……洁净;美,使……美丽;饱,使……温饱。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1)一、使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动词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之”是“使之活”。
形容词使动用法:“春风又绿江南岸。
”就是“春风又使江南岸绿”。
名词使动用法:“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生死”相当于“使死生”,即“使死者复生”;“肉骨”相当于“使骨肉”,即“使白骨生肉”,也是使死者复生的意思。
二、意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
”“异之”是“认为它奇怪”的意思。
名词意动用法:“孟尝君客我。
”“客我”是“以我为客”。
三、名词用如动词,如:“驴不胜怒,蹄之。
”“蹄之”是“(用蹄子)踢之”的意思。
又如:“草木畴生,禽兽群焉。
”“群”是“群居的意思”。
再如“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西”是“往西去了”的意思。
四、名词用作状语,现代汉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作状语,普通名词用作状语的很少见。
但在古汉语中,普通名词也可以用作状语。
这是古汉语常见的现象。
如表示方位或处所:“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北”表示方位。
“蜀太守以下郊迎。
”“郊”即“郊外”,表示处所。
“郊迎”,就是“在郊外迎接”。
表示工具或依据:“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可译为“用箕畚运到⋯⋯”。
又如:“失期,法当斩。
”“法当斩”是“依法应杀头”的意思。
表示对人的态度:“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客待之”是“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的意思。
表示比喻:“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其一犬坐于前”,是“其中一条狼像狗那样坐在前面”的意思。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2)1、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做什么”的意思。
如《郑伯克段于鄢》:“庄公寤生,惊姜氏”,句子中的“惊”,并不是说主语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使宾语姜氏受了惊吓。
实际上,使动用法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递进结构的内容,用“动+宾”表示“使+宾+动”的意思。
文言文使动用法

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使……巩固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时,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 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
王:使……为王
代表的人或事物。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就是 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行 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 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实行 这个动作。在古代汉语中, 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用法。
1.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劳:使……劳累 饿:使……经受饥饿之苦
2.闻寡人之耳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闻: 使……听到
3.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与朱元思书》)
息:使……停止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4.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
迷:使……眼花缭乱
5.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止:使……停止
6.惊天地,泣鬼神。
使……震惊 使……哭泣
7.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
忿恚:使……恼怒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文言文词类活用中最常见的一种, 它使得一个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下具有了不同的语义 和功能。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的 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 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这种用法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动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
活:使……活下来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使宾语 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 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凄:使……感到凄凉 寒:使……感到寒冷
词类活用之名词活用

词类活用之名词活用【技法指津】文言文中的名词活用,就是在句子中,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把名词临时转化为别的词类,一般有四种情况: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使动用法、名词意动用法,下面我们就来逐一讲解。
一、名词作动词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它在句子中常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它前面可以附加数量词、指示代词和形容词。
如果一个句子中的名词并不具备名词的语法特点,而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这种情况比较普遍。
名词活用为动词后,就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不再表示人或事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的动作、行为。
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名词后面带宾语,一般活用为动词。
名词一般是不能带宾语的,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宾语,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为动词了。
例如:(1)但微颔之。
(《卖油翁》)――只是略微点点头。
(2)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驴子忍不住发怒,用蹄子踢它。
以上两例中,“颔”(原意为“下巴”)“蹄”(原意为“蹄子”)均为名词,后面均带宾语“之”,因此可以判定它们活用为动词,分别解释为“点头”“用蹄子踢”。
2.名词后面带补语,活用为动词。
按照常理,名词后面是不能带补语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补语,此时,名词自然也就活用成动词了。
例如: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唐朝慧褒和尚当初在那里筑舍定居。
句中“舍”(原意为“房子”)后带有介词短语“于其址”作其补语,可见,“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筑舍定居”。
3.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能、欲、可、当)或副词时,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1)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鸿门宴》)――沛公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担任丞相。
(2)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范增屡次向项王使眼色。
(1)句中“王”前面有能愿动词“欲”(意为“想要”),此处便活用为动词,解释为“称王”。
词类活用(2)

文言文的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活”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后有“之”,成为使动用法。
“活之”即“使之活”。
②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比较少见。
例如:.谨食之,时而献焉。
(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 “食”,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
“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3)名词的使动用法①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例如: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②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
例如: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③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修起房屋,四周墙壁一百方丈,将一座座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
“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4)数词的使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B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
2、意动用法(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类活用之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
(使天下之主臣服。
)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
2、汗牛充栋汗:使……出汗
3、齐威王欲将孙膑将:任命……为将
词类活用之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
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1、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把……当作宾客。
2、鱼肉百姓鱼肉:以……为鱼肉
3、孟尝君客我客:把……当作门客
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不仅仅把亲人当作亲人,不仅仅把孩子当作孩子。
"
词类活用之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产品、收入
2、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谗、讥:诬陷、嘲讽的话
词类活用之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1、外连横而斗诸侯斗:让……争斗
2、中军置酒饮归客饮:使……饮酒
3、生死而肉骨生:使……复生
4、惊天动地惊:使……惊奇;动:使……感动
5、可烧而走也走:使……逃走
词类活用之形容词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1、晓看红湿处红:红花
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红:绿叶、红花。
3、常在于险远。
险远:危险而又道远的地方
词类活用之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
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穷:看尽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偏爱
词类活用之形容词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削弱
2、富国强兵富、强:使┉┉富、强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劳、饿:使┉┉苦、劳、饿
词类活用之形容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
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小:认为……小
2、予怪而问之怪:认为……怪
3、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奇怪
词类活用之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
如:
1、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动词)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背离(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