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以内退位减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小学一年级数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20之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导语】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摸索,并以此来总结体会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绩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20之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相干资料,期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一年级数学《20之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本单元教学内容是20之内退位减法,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二是用20之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知道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运算方法,并通过公道的练习到达一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形中学习数学知识。

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许多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定一个真实的情形,吸引学生想得出结果,然后引出运算。

这样一方面能引发学生的爱好,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另一方面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体会,如加减法的含义、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等,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摸索,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会运算方法。

一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而且成心注意时间短、爱说、爱动。

我在教学中应充分推敲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现每个人的学习潜能。

练习时我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在教学时,启示学生独立视察发觉,主动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自己搜集信息和数据,进行探索解答;最后交换成果,完善答案。

从这一完全的进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作用,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篇二】小学一年级数学《20之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20之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习10之内加减法和20之内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不足 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反思500字(4篇)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不足 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反思500字(4篇)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不足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反思500字(4篇)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不足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反思500字篇一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低年级儿童年龄小,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容易被符合他们年龄特征的活动,如做游戏、听故事、看动画等激起学习的兴趣。

因此,本课教学本着上述思想,通过创设让学生点燃生日蜡烛、给小动物找家等情境,将学生带到了新奇的学习活动之中。

并在活动中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培养了学习能力,体会学习的乐趣。

我在课上增加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每2人一组小棒,一个摆总数,另一个从总数中拿走一部分小棒,然后讨论列式计算。

这样不仅使学生即时巩固了课上所学的新知识,也使他们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减法的意义,初步渗透了减法应用题的结构和解答方法,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基础。

表象是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桥梁。

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低年级儿童不易掌握,所以应在他们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发挥表象的桥梁作用。

低年级的数学教学,利用表象有利于更好地使学生摆脱具体实物的束缚,顺利过渡到掌握数量和空间的抽象特征。

学生学习破十法时,通过摆小棍,在头脑中建立起有关的表象,然后利用表象,引导他们逐步掌握计算方法。

我在13-9这道题的下面用连线把学生用小棍操作的过程表示出来,边画连线边让学生观察是分以下几步算的':第一步:老师用红笔把个位上的3和9描出来,学生知道了是“看个位3减9不够减。

”第二步:老师标出以下连线。

学生回答:算10-9=1。

第三步:老师写出数字3。

学生回答;算1+3=4。

这时,学生根据连线完整地叙述出13-9的计算过程是:个位3减9不够减,用10-9=1,1+3=4,所以13-9=4。

最后,我们把这三步过程概括为六个字:一看二减三加。

《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反思(通用7篇)

《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反思(通用7篇)

《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反思(通用7篇)《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反思(通用7篇)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

那么优秀的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反思篇1由于本单元内容是在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有一部分学生直接通过“想加算减”,就能比较顺利地学会20以内的减法,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加法不够熟练,在初学减法时会感觉无从下手。

所以,课堂上我给学生提供了小棒,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口算方法。

例1教学十几减9,情境图引出的是13-9的计算,学生摆出13根小棒(左边10根,右边3根)后,要从中拿走9根,而不同的拿法,就体现了不同的计算方法。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方法意识是不明显的,他们基本上都是数出9根拿掉,(其中有从左边开始数的,也有从右边开始数的)然后数数还剩4根,知道了13-9=4。

至于从哪部分里拿走了9根,体现了怎样的计算方法?学生是不明确的,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所以,学生交流的时候,我就在黑板上画小棒,再现了学生的拿法:(一)从左边起数出9根拿走,其实就是先从几里减去了9?剩下几根?右边本来有几根?一共剩下几根?边讲边板书:10-9=11+3=4。

(二)从右边起数出9根拿走的,先引导学生看清楚,13可以分成10和3,说一说你是先拿走了几根?这时剩下几根?还要再拿走几根,为什么?最后剩下几根?板书:13-3=1010-6=4。

我的意图是:学生有了这样的操作方法,教师就要想办法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认识这种方法,使学生基于操作的感性认识抽象成数学思维,掌握口算方法后,就可以将方法迁移到不同的题目上去了。

但是实践中发现,这样的抽象过程学生较难理解,特别是第二种方法,学生不理解为什么先要想13-3=10,由此我觉得,这个抽象的过程应逐步过渡,给学生一个认识上的坡度,使他们的思维水平自然而然逐步提高才合适。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4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4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20以内退位减法,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二是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即“用数学”。

因此学生学习这局部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根底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到达一定的纯熟程度,实在为以后学习打好根底。

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在详细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利用教材提供的许多教学资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景,吸引学生想得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

这样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同时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历,如加减法的含义、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等,以此为根底展开想象和考虑,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

一年级小学生以详细形象思维为特点,而且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爱动。

我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详细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进步学习效率。

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展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每个人的学习潜能。

采取灵敏、有趣的方法进步计算练习的效果。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在教学时,启发学生独立观察发现,主动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自己搜集信息和数据,进展探究解答;最后交流成果,完善答案。

从这一完好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作用,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2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习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的加法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

在前面的学习当中大局部学生是有学习根底的,他们有的是在幼儿园已有了这方面的计算训练、有的是家长在家教自己孩子用扳手指头的方法。

所以孩子们学习这局部知识的区别只是在计算速度方面的差异。

大局部孩子都能按自己的方法计算出得数。

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反思6篇

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反思6篇

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反思6篇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反思篇1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加减法关系、10减几等学问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

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有3种,平十法和破十法为一个课时,想加做减为一个课时。

在两节课的教学后,学生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把握的并不是太好。

教材采纳“森林餐厅”的情境,将13-6的问题转化为如何取6个杯子的问题,比拟贴近学生的生活,大多数学生都有自己的取法。

不同的取法对应着不同的计算方法,对学生来说取杯子的方法并不困难,且学生能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关键是把取杯子的思路转化成计算方法,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经受着数学化的过程。

在情境的帮忙下,学生理解了“破十法”和“平十法”的算理后,在让学生练习选择其中一种方法计算。

计算后,让学生先说方法,再用小棒把计算方法演示出来帮忙孩子理解,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先分哪个数,如何分?分过后再怎么算?说计算过程的时候,往往就是纪律最差的时候,许多学生不情愿听。

这时候,嘉奖仔细听的学生一颗“数学之星”并大声进展口头表扬能给其他学生典范作用,但持续的时间不长。

教师要耳听六路,眼观八方,随时抓住可利用的资源。

数学学问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学生经受了从形象到抽象,从生活到数学的过程,建构自己的学问体系,让每一个孩子都理解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

由于每个孩子的学问贮备与阅历积存都是不一样的,对于13-6这样的问题,不同孩子在解决过程会有不同的方法,让学生经受算法多样的根底上,结合着自己的.推断、理解、内化,不同的孩子在原有根底上就可能获得不同的提高。

因此,在练习时,学生在方法的选择上也表达出不同的要求,力量强的孩子可以选择直接计算,力量弱的孩子则需要在小棒等学具的帮忙下计算。

“想加做减”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比拟简单发觉,在平常的计算中也用得比拟多,由于加法是正向的运算,符合学生的熟悉规律。

但是需要让学生不仅对数有这样的感知,也能通过肯定量的训练,逐步的意识到数量间的关系也存在着这样的加减关系,这就是本学期后面马上也学到的加减法关系,在这节课中进展渗透与孕伏。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

那要怎么写好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在教授“100以内的加减法(二)”这部分知识时,原来我的设计是这样的:出示36+8=44后,问:“这个44,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先让学生自己想,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在组内交流,最后全班汇报。

在我班教学时,学生中产生了许多种算法:(1)用计数器算;(2)列竖式算;(3)从36起连加8个1;(4)把36看成40,40+8=48,48-4=44;(5)把36中的6和8里的4凑成10,左边变成40,40+4=44;(6)把右边的8和左边的2凑成10,左边变成34,34+10=44;(7)把8看成10,36+10=46,46-2=44;(8)6+8=14,30+14=44;(9)摆小棒算…教师在学生说不同算法时适当点拨竖式的计算方法,与以前学的不同之处在于:满十进一。

可是,在上课的前一天见这里的学生时,我出了一道12+13这样的不进位加法题,看看他们平时是怎么算的,结果全班竟然只有两种算法:即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和列竖式计算。

我想,也许这种方法对孩子的影响太深了,所以我临时改变了教学策略。

上课时,这个班级的学生果然没有说出其他更多的算法。

所以,我只能牵一牵,放一放,努力去适应学生了。

另外,通过这节课我感到要注意培养学生平日的一些学习方法。

比如,摆小棒的训练等。

还有,我觉得本课中用30元钱可以买哪些东西这个设计很符合儿童的心理需要。

如果这一环节只让孩子们凭空想像着买东西,效果并不一定好。

因为孩子们的实际生活还不太丰富,所以不如设计出一些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电脑图画,让他们感到更有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此外,如果在通过摆小棒讲清竖式的算理之后,再回过头来对照着黑板上的竖式一一对应地讲一下,效果会更好一些。

《20以内退位减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20以内退位减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20以内退位减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20以内退位减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本节教学是引导学生用学过的“20以内退位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解决现实问题,同时巩固口算。

在解题要求上,从根据给出的条件问题直接计算,到根据情景和信息提出问题再计算,最后到完全由学生自己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经历用加法和减法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一个问题应具备的条件,初步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能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谈话的方式亲切自然地导入新课的情境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在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观察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训练,并体现了层次性。

上完课的第一感受:学生的回答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回答问题还是比较积极的,至少比我想象的要积极,但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

问题在于我自己的引导。

让我觉得引导的不够巧妙。

经过领导与同事推心置腹地评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不足:1、没有根据算式来理解图意,对题目的意思没有理解;2、在做一做的环节中,处理得不是很好,使得学生对题目没有完全理解。

3、本想从扶到放,结果好像并没有真正放手。

4、在教学语言上我觉得还是不够好。

基于以上问题,我深刻反思,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数学教学水平有待提高,经验不足。

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1、应结合图画,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识图,读文字,只有理解了图才能提问题。

(最好让学生点着读,养成良好的读书、搜集信息的好习惯。

)2、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通过直观的图画让学生理解减法和加法。

3、“还剩多少人没来?”当学生回答之后,我应该鼓励学生尝试多种问法。

“还可以怎么问?”学生可能回答:“还有几人没来?还差几人没来?“再让学生选取最合适的问法。

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反思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反思篇1本单元教学内容是20以内退位减法,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二是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许多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景,吸引学生想得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

这样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另一方面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加减法的`含义、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等,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一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而且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爱动。

我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每个人的学习潜能。

练习时我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在教学时,启发学生独立观察发现,主动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自己搜集信息和数据,进行探索解答;最后交流成果,完善答案。

从这一完整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作用,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20页的例5,是一道利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和以往解决问题不同的是这道题中出现了“我们队踢进了4个球”的多余条件,这个多余条件很容易干扰学生解题,是教学难点。

教学例5时,我先是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你是怎么知道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让学生想一想,题目呈现的信息中,哪两个信息有联系?要求“还有几人没来”需要哪两个信息?学生都积极发言,说出了有用的数学信息和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以内退位减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20以内退位减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是引导学生用学过的“20以内退位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解决现实问题,同时巩固口算。

在解题要求上,从根据给出的条件问题直接计算,到根据情景和信息提出问题再计算,最后到完全由学生自己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经历用加法和减法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一个问题应具备的条件,初步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能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谈话的方式亲切自然地导入新课的情境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在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观察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训练,并体现了层次性。

上完课的第一感受:学生的回答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回答问题还是比较积极的,至少比我想象的要积极,但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

问题在于我自己的引导。

让我觉得引导的不够巧妙。

经过领导与同事推心置腹地评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不足:
1、没有根据算式来理解图意,对题目的意思没有理解;
2、在做一做的环节中,处理得不是很好,使得学生对题目没有完全理解。

3、本想从扶到放,结果好像并没有真正放手。

4、在教学语言上我觉得还是不够好。

基于以上问题,我深刻反思,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数学教学水平有待提高,经验不足。

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
1、应结合图画,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识图,读文字,只有理解了图才能提问题。

(最好让学生点着读,养成良好的读书、搜集信息的好习惯。


2、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通过直观的图画让学生理解减法和加法。

3、“还剩多少人没来?”当学生回答之后,我应该鼓励学生尝试多种问法。

“还可以怎么问?”学生可能回答:“还有几人没来?还差几人没来?“再让学生选取最合适的问法。

“还有几人没来?”这样就避免了看到剩就用减法,断章取义的弊端。

再通过直观的图画或实物,让学生知道求还剩多少?不一定都用减法,有时加法也可以解决问题。

总之要加强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和理解,不断积累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深入了解学生,以便于更好的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