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生物学05第四章 非细胞形态微生物
非细胞型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分类(精美课件)

亚病毒因子的分类
分类依据
亚病毒因子根据其核酸类型、蛋 白质外壳特征和感因子 分为卫星病毒和朊病毒等类型。 卫星病毒依赖于辅助病毒才能复 制,朊病毒则通过改变寄主细胞
的代谢来复制自身。
与病毒分类的关系
亚病毒因子是非细胞型微生物的 一部分,其分类与病毒类似,但
分类
非细胞型微生物主要包括病毒、 亚病毒和某些立克次氏体、衣原 体等。
形态与结构特点
形态
非细胞型微生物的形态多样,如球形、杆形、螺旋形等。
结构
非细胞型微生物通常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有些还含有 脂质和糖类。
生物学特性与功能
特性
非细胞型微生物具有高度的寄生性,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进行生命活动。
功能
非细胞型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对生物圈和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如 参与物质循环、促进有机物分解等。同时,有些非细胞型微生物也能引起人类 和动物的疾病。
02 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分类
病毒的形态
球形
如流感病毒、疱疹病毒 等,呈圆形或近似圆形
。
杆形
如烟草花叶病毒,呈长 杆状。
螺旋形
如烟草花叶病毒,呈螺 旋状。
种类较少。
04 藻类的形态、结构与分类
藻类的形态
单细胞藻类
这类藻类只有一个细胞,形态多 样,包括球形、杆状、螺旋形等
。
多细胞藻类
由多个细胞组成,形成丝状、管状 、片状等形态,如水绵、褐藻等。
群体和组织状藻类
多个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群体或 组织状,如海绵藻、粘孢子虫等。
藻类的结构
细胞壁
多数藻类有细胞壁,主要成分为纤维素或果胶质,少数无细胞壁,如 中心硅藻纲。
核区
原生动物具有核区,是细胞核所在区域,控制细 胞的代谢和遗传。
食品微生物学 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简介食品微生物学是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又是两个专业的主干课程和主要课程之一,为食品保藏原理、食品安全与卫生学、食品工艺学、水产食品学、食品工艺学、食品质量管理与安全控制、食品法规与标准等课程的重要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专业课。
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学概况、食品微生物的形态、营养和生长特性、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遗传、微生物的生态,微生物与机体免疫,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等理论知识,实验教学包括微生物的形态观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方法及检测技术等。
通过学习食品微生物学使学生掌握其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培养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及检验技术,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为学生学习以后的专业课程以及毕业后从事食品生产和科研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性质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是两个专业的主干课程和主要课程,为很多专业主要课程和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
四、课程教学总体目标学生修完该课程后,应熟练地掌握细菌、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长特性、有害微生物的控制、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与食品安全,了解微生物的遗传与育种、微生物生态、微生物与机体免疫等基本理论。
掌握微生物形态观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方法及检测等微生物实验技术。
五、理论教学安排及学时分配注:1. 授课方式:讲授、演示、指导参观、课堂讨论、讲解习题等。
2. 授课手段:板书、多媒体、视频、网络等。
六、理论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1)了解微生物的发展与展望;原核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伯杰氏手册》简介;《系统手册》提要。
(2)理解微生物的分类。
(3)掌握微生物与食品微生物学;微生物的定义与特点;微生物与食品(包括食品生产与安全);微生物的命名。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第一节微生物与食品微生物学,微生物的定义与特点;微生物与食品(包括食品生产与安全)第二节微生物的发展与展望第三节微生物的命名与分类第四节原核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伯杰氏手册》简介;《系统手册》提要。
食品微生物学完整版PPT

物 学
形三种基本形态。
噬菌体感染细菌细胞后,在胞
第
四 内增殖,凡导致寄主细胞裂解者叫
章 烈性噬菌体或毒性噬菌体,这类
如马铃薯纺锤块茎病和柑橘裂皮病的病原,是最小RNA病毒,只是最小病毒的l/10左右,由246~600个核苷酸组成,不具有蛋白质外壳 。
食 第二节 病毒的复制 第五节 噬菌体的防治措施
四
章 细胞释放。
食
第二节 病毒的复制
品
微 因此,病毒仅在活细胞内才能表
生 现其生命活性。
物
学 一.细菌病毒(噬菌体)复制梗概
能侵入细菌体中,并能在菌体
第
四 中增殖,最终将菌体裂解的病毒叫
章 做噬菌体(phaee)。放
食
第二节 病毒的复制
品
微 线菌、酵母菌及霉菌等都有噬菌体
生 侵染。噬菌体有蝌蚪状、球形、线
生 菌体中,一个人的细胞可容纳5亿个脊 病毒的生物合成实际上是病毒遗传信息控制下的细胞生物合成过程。
溶原性细菌的检测一般用敏感的非溶原性菌株作为指示菌。
物培养动物细胞的营养液需含有特殊营养物质和精确的配比,以利于细胞的生长。
髓灰质炎病毒。所有病毒的结构都是蛋 和中性菌株的细胞均含有V1和V2;
学也可将滤液加到指示菌的液体培养物中,观察菌液能否变清。
学类病毒和拟病毒只感染植物,朊病毒只在脊椎动物存在,可引致人和动物的海绵状脑病。
体,这类寄主细胞称为溶原性细胞。 病毒在胚胎中发育可引起肉眼可见变化或变化不明显,其
②具有抗同源噬菌体感染的“免疫性”。 第五节 噬菌体的防治措施
第这个酶可附着在正链RNA上,形成互补的负链RNA,然后以此作为模板,进一步合成多个互补的正链RNA。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笔记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微生物的定义与特点1. 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是一类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微小生物体,它们个体微小,通常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放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等多种类型,它们在生物界的分类中占有重要地位。
2. 微生物的特点(1)体积小:微生物的个体大小一般在0.2-10微米之间,有的甚至更小,如某些病毒直径仅为20-300纳米。
(2)种类繁多:目前已发现的微生物种类超过10万种,且新的种类仍在不断被发现。
微生物的多样性是生物界的一个重要特征。
(3)繁殖速度快:微生物具有极高的繁殖速度,例如细菌在适宜条件下每20-30分钟就能繁殖一次。
(4)适应能力强:微生物能在极端环境中生存,如高温、低温、高盐、低氧、酸性、碱性等条件。
(5)变异性强:微生物容易发生基因突变,这种变异性是微生物进化和适应环境的基础。
(6)分布广泛:微生物几乎无处不在,它们存在于土壤、水体、空气、人体内外以及各种生物体上。
二、微生物学发展史与展望1. 微生物学发展史(1)初创阶段(17世纪-19世纪):1676年,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到微生物;1864年,巴斯德通过鹅颈瓶实验证明微生物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已存在的微生物繁殖而来。
(2)奠基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赫提出了细菌学的基本原则,埃弗里等人发现了抗生素,并建立了微生物培养和分离的技术。
(3)发展阶段(20世纪中叶至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使微生物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遗传工程、基因组学等领域的进展为微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2. 微生物学展望(1)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继续探索未知的微生物资源,特别是在极端环境中发现的微生物,它们可能具有独特的生理功能和代谢途径。
(2)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学:通过基因组测序和功能分析,深入研究微生物的生理特性、代谢途径和调控机制。
(3)微生物与环境:研究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食品微生物学课件-第四章

大肠杆菌在EMB上的菌落特征
大肠菌群在乳糖发酵管中产酸产气现象
大肠杆菌IMVIC试验
(四)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
形态似埃希氏菌属, G-兼性厌氧菌,短杆状, 周生鞭毛,无芽孢和荚膜。
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不分解乳糖,可利用 柠檬酸盐,在EMB平板上菌落呈无色透明菌落。
沙门氏菌在EMB上的菌落特征
该属可引起粮食、果蔬、酒类、果汁变酸
(三)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
该属包括5个种,其中大肠埃希氏菌(简称大肠杆菌, E.coli )是代表种。该属为G- 杆菌,单个存在,周身鞭 毛,无芽孢,少数菌有荚膜,属于兼性厌氧菌。
对营养要求不严,在普通营养琼脂上形成扁平、光滑湿 润、灰白色、半透明、圆形、中等大小的菌落。
沙门氏菌在亚硫酸铋(BS)上的 菌落特征
沙门氏菌在HE琼脂上的 菌落特征
该属种类多,1860种 肠道致病菌 肉类、蛋类食品的卫生指标微生物 引起食物中毒最常见的沙门氏菌:鼠伤寒沙
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 中毒原因:
1、食用病畜禽的肉制品食品 2、病畜禽、带菌人和动物使食品受污染 3、用不洁净水外理食品
和牲畜患炭疽病。
蜡状芽孢杆菌(B. creeus)污染食品可引起食
品变质并可引起食物中毒。
枯草芽孢杆菌、覃状芽孢杆菌、凝结芽孢杆 菌及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等是食品的常见腐败 菌,污染食品也引起食物变质,多引起罐藏 食品发生平酸腐败。
蜡状芽孢杆菌 炭疽芽胞杆菌
(二)梭状芽孢杆菌属(Clostridium)
(五)志贺氏菌属(Shigella)
G-兼性厌氧菌,短直杆状,无鞭毛,无芽孢 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能分解乳糖, 不能利用柠檬酸盐。
【食品微生物学】05第四章 非细胞形态微生物

T4 噬菌体: 注射方式将噬菌体核酸注入细胞
通过尾部刺突固着于细胞; 尾部的酶水解细胞壁的肽聚糖,使细胞壁产生小孔; 尾鞘收缩,核酸通过中空的尾管压入胞内,蛋白质外壳留在胞外;
3、复制 (生物合成
)
病毒基因组进入胞内 宿主细胞的代谢发生改变
病毒利用宿主的生物合成机构和场所,使病毒核酸 表达和复制,产生大量的病毒蛋白质和核酸
λ噬菌体的的溶源性反应:
外界因素如紫外线可 引起宿主的染色体的 破坏,宿主产生应急 反应合成具有DNA重 组活性的RecA蛋白 ,导致cI的被降解, 噬菌体进入裂解循环。
诱发裂解是检查是否存在 溶原性细菌的有效方法
第三节 病毒的分类与亚病毒
一、病毒的分类
按生物分类学标准,分类应能反映生物体的进化与种系发
采用各种电镜技术观察毒粒的形态结构
Orf virus:口疮病毒(接触性脓疱皮炎病毒) (负染技术)
Ebola virus :埃博拉病毒(正染技术)
Vaccinia virus 痘苗病毒 (投影技术)
各 种 毒 粒 的 大 小 、 形 态 差 异 很 大
2、病毒的结构
病毒粒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基本结构
核心 衣壳
其它同类噬菌体虽然可以再次感染该细胞,但不能增殖,也不能导致溶源性细 菌裂解。
(2)溶源转变 原噬菌体引起的溶源性细菌除免疫性外的其他的表形改变,包括溶源菌细胞表面
性质的改变和致病性转变被称为溶源转变。
λ噬菌体的的溶源性反应:
进入宿主后线状基因组 依靠粘性末端环化
λ噬菌体的的溶源性反应:
通过特定位点整合(切离) 细菌染色体
HIV
《食品微生物学》2022年思考题(讨论)

《食品微生物学》2022年思考题(讨论)1、微生物包括哪些类群?2、简述微生物的特点?3、试根据微生物的特点,谈谈为什么说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人类的朋友?4、简述微生物发展史上每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5、微生物分类依据有哪些?6、谁提出了微生物的命名方法?如何表示学名(书写规则)?7、名词解释:微生物、种、亚种8、试论述微生物与食品工业的关系答:(1)微生物与食品生产的关系①应用微生物菌体。
如食用菌、单细胞蛋白、某些微生态保健品等。
②应用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酸乳、酒精饮料等。
③应用微生物的酶。
如果胶酶用于果汁澄清、淀粉酶用于糖化等。
(2)微生物与食品腐败变质的关系①微生物在食品加工前后的消长变化引起食品的各种腐败变质。
②微生物可以病原菌或其有毒的代谢产物引起食物中毒。
(3)微生物与食品贮藏通过加热加工、低温保存、干燥、辐射灭菌、糖盐腌制、加入化学防腐剂等方法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以便延长食品的保藏时间。
(4)微生物与食品检验检测微生物种类与数量的检测是食品质量与卫生检验检测的重点。
9、何谓菌种的俗名和学名?如何表示学名?第二章微生物学实验技术1、微生物研究存在什么问题?2、在微生物实验操作中为什么要时刻强调无菌概念?3、请简述微生物研究的5个基本技术。
1.名词解释:荚膜、鞭毛、芽孢、菌落、菌苔、畸形、衰颓形、古菌等名词。
2.细菌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大小及繁殖方式如何?3.试比较G和G细菌的细胞壁结构,简要说明其特点和化学组成的区别。
4.试述细菌细胞的一般结构、化学组成及其主要生理功能。
5.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包括哪些部分?各有哪些生理功能?6.什么是菌落?试讨论细菌的细胞形态与菌落形态间的相关性。
7.试述放线菌的形态结构和细胞的结构。
8.试从细胞的形态结构分析细菌与放线菌的菌落特征+9.伯杰氏分类系统主要针对哪一类微生物?简述《系统手册》第2版的主要构成部分。
10.革兰氏染色法的机制并说明此法的重要性?11.染色法的主要步骤与操作要点?需注意什么问题12.食品领域中常见和常用的细菌是哪两种形态的菌?13.鞭毛的基本结构、化学组成、功能与特点?14.什么是S-型菌落、R-型菌落?荚膜的成分与功能?15.如何检查细菌的运动性在没有电子显微镜时,如何证实细菌具有鞭毛16.细菌芽胞有何特性,为何具有这些特性第四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1、细菌、酵母菌、放线菌和霉菌四大类微生物的菌落有何不同?为什么?2、试比较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细胞壁成分的异同。
食品微生物复习要点第四章

四、微生物的生长名词解释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因子,使存在于物体中的所有微生物永久性地丧失其生活力,包括耐热的细菌芽孢。
消毒:杀死所有病原微生物的措施,可达到防止传染病的目的。
防腐:是一种抑菌措施。
利用一些理化因素使物体内外的微生物暂时处于不生长担忧未死亡的状态。
商业灭菌:是指食品经过杀菌处理后,按照所规定的微生物检验方法,在所检食品中无活的微生物检出,或者仅能检出极少数的非病原微生物,并且在食物保藏过程中,不能进行生长繁殖。
最适生长温度:是指某菌分裂代是最短或生长速率最高时的培养温度。
最低生长温度:微生物能进行繁殖的最低温度界限。
最高生长温度: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最高温度界限。
在此温度下,细胞易于衰老和死亡。
致死温度:致死微生物的最低温度界限即为致死温度。
D值:在一定温度下加热,活菌数减少一个对数周期(即90%的活菌被杀死)所需要的时间F值:在一定的基质中,其温度为121.1℃,加热杀死一定数量微生物所需要的时间。
Z值:在加热致死曲线中,时间降低一个对数周期(即缩短90%的加热时间)所需要升高的温度。
测定微生物数量及生物量的方法有哪些?试比较其优缺点直接法1、测体积简单适用,结果观察直观2、称干重间接法1、生理指标法(1)测定细胞总含氮量来确定细菌浓度适用于细胞浓度较高的样品,操作过程麻烦主要用于科学研究(2)含氮量的测定(3)其他,磷,DNA,产酸,耗氧等2、比浊法什么是细菌群体的典型生长曲线?分为哪几个期?各个期的特点是什么?认识者四个期有何实践意义?定量描述液体培养基中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称为生长曲线。
分为延滞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延滞期的特点:1)生长的速率常数为零2)细胞体积增大,DNA含量增多,为分裂做准备3)细胞内RNA含量增加,特别是rRNA含量高,合成代谢旺盛,核糖体酶类的合成加快,易产生诱导酶4)对不良环境(如PH值温度等)敏感缩短延滞期的方法:1)以对数期的菌体做种子菌2)适当增大接种量3)接种前后培养基成分不要相差太大4)遗传学方法改变变种的遗传特性对数期的特点:1)生长速率常数R最大,因此细胞每分裂一次所需的时间一代时G最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步生长曲线
裂解期
平稳期
2)病毒的蛋白质
病毒蛋白质
非结构蛋白
病毒基因组编码的,在病毒复制过程中产生并具有一定功 能,但并不结合于毒粒中的蛋白质。
结构蛋白
构成一个形态成熟的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所必需的蛋白质
壳体蛋白;基质蛋白; 包膜蛋白; 存在于毒粒中的酶;
第二节 病毒的复制
病毒的增殖过程
原料; 能量; 生物合成场所;
第4章 非细胞型微生物的 形态、结构与分类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第二节 病毒的复制 第三节 病毒的分类与亚病毒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一、病毒的特点和定义
病毒的特点:
1)不具有细胞结构,具有一般化学大分子的特征。 2)一种病毒的毒粒内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者RNA。 3)大部分病毒没有酶或酶系极不完全,不含催化能量代谢
❖ 不同的病毒-宿主系统的病毒侵入机制不同
T4 噬菌体: 注射方式将噬菌体核酸注入细胞
通过尾部刺突固着于细胞; 尾部的酶水解细胞壁的肽聚糖,使细胞壁产生小孔; 尾鞘收缩,核酸通过中空的尾管压入胞内,蛋白质外壳留在胞外;
3、复制 (生物合成
)
病毒基因组进入胞内 宿主细胞的代谢发生改变
病毒利用宿主的生物合成机构和场所,使病毒核酸 表达和复制,产生大量的病毒蛋白质和核酸
4、装配 (assembly)
新合成的毒粒结构组分组装成完整的病毒颗粒,称做病毒的装配,亦称成熟( maturation)或形态发生(morphogenesis)。
T4噬菌体的装配
❖ 头、尾、尾板、尾丝 分开进行,依次装配 ❖ 高度有序过程 ❖ 头:起始子顶点
5、释放 (release)
病毒的释放标志病毒复制周期结束
噬菌体效价测定: 双层平板法 (two layer plating method)
双层平板测定噬菌体效价
二、一步生长曲线(one step growth curve)
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 验曲线称作一步生长曲线。
一步生长曲线是研究病毒复制的一 个经典试验,最初是为研究噬菌体的复 制而建立,以后推广到动物病毒和植物 病毒的复制研究中。
若接种上相应噬菌体稀释液,其中每个噬菌体 粒子由于先侵染和裂解一个细胞,然后以此为 中心反复侵染和裂解周围大量的细胞,结果就 会在菌苔上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形状、大小、边 缘和透明度的噬菌斑。
大 肠 杆 菌 噬 菌 体 产 生 的 噬 菌 斑
噬菌体粒子的数量如何确定?
噬菌体效价(titer): 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的具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 又称噬菌斑形成单位 (plaque-forming unit, pfu)
辅助结构 — 包膜
病毒的包膜结构
有些病毒核衣壳包裹着的一层脂蛋白膜,它是病毒以出芽方式成熟时,由细胞膜衍生 而来的。
病毒包膜的基本结构与生物膜 相似,是脂双层膜。
在包膜形成时,细胞膜蛋白被 病毒的包膜糖蛋白取代。
刺突(spike):包膜或核衣壳 上的突起。
壳体结构类型
螺旋对称壳体 二十面体对称壳体 复合对称结构
和释放5个阶段
大肠杆菌T4噬菌体为例:
1、吸附 (adsorption, attachment)
随机碰撞而接触(静电引力或氢键)
毒粒
可逆吸附,无特异性
病毒表面蛋白与细胞受体的结合 特异性,不可逆吸附
启动病毒感染的第一阶段
敏感细胞
T4 phage
通过尾丝吸附在E.coli 细胞壁
2、侵入与脱壳 (penetration and uncoating) ❖ 又称病毒内化,它是一个病毒吸附后几乎立即发生,依赖于能量的感染步骤。
毒粒
宿主细胞
有繁殖性的病毒基因组
病毒核酸和蛋白质 释放至细胞外
病毒基因组复制、表达
装配形成具有感染性的毒粒
增殖周期:
自病毒吸附于细胞开始,到子代病毒从感染细胞释放到细胞 外的病毒复制过程。
① 吸附 ② 侵入与脱壳 ③ 生物合成 (复制) ④ 装配 ⑤ 释放
一、病毒的复制
噬菌体:吸附、侵入、复制、装配和释放5个阶段 植物病毒:侵入、复制、装配和释放4个阶段 动物病毒:吸附、侵入(脱壳)、复制、装配
3、病毒的化学组成
病毒
(化学组成)
核酸; 蛋白质;
基本化学组成
脂类;
碳水化合物;
病毒颗粒在化学上表现为核蛋白
1) 病毒的核酸
核酸是病毒的遗传物质; 一种病毒的毒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是RNA;
病毒核酸
单链DNA(ss DNA); 双链DNA(ds DNA); 单链RNA(ss RNA); 双链RNA(ds RNA);
采用各种电镜技术观察毒粒的形态结构
Orf virus:口疮病毒(接触性脓疱皮炎病毒) (负染技术)
Ebola virus :埃博拉病毒(正染技术)
Vaccinia virus 痘苗病毒 (投影技术)
各 种 毒 粒 的 大 小 、 形 态 差 异 很 大
2、病毒的结构
病毒粒子
基本结构
核心 衣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病毒颗粒:
病毒的细胞外颗粒形式,也是病毒的感染性形式。
一团能够自主复制的遗传物质
蛋白质外壳
包膜
保护遗传物质免遭环境破坏,并作为将遗传物质从一个宿主细胞 传递给另一个宿主细胞的载体。
1、病毒的大小和形状
个体小,必需在电镜下观察;单位纳米(nm)
不同病毒的毒粒大小差别很大;
毒粒的形状大致可分球形颗粒(或称拟球形颗粒)、 杆状颗粒和复杂形状颗粒(如蝌蚪状,卵形)等 少数几类。
❖ 裂解释放 裸露病毒颗粒
T4噬菌体的裂解释放:
丝杆噬菌体(如M13、f1、fd)不杀死细胞,子代毒粒以分泌 方式不断从受染细胞中释放,并同时完成毒粒的组装
有包膜病毒通过出芽释放
病毒增殖的全过程是很快的,例如,E.coli T 系列噬菌体在合适温度等条件下仅为15~20分钟 。
在涂布有敏感宿主细胞的固体培养基表面,
的酶,不能进行独立的代谢作用。
4)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必须依赖宿主细胞产生自身的 核酸和蛋白质,随后装配成完成的病毒粒子。
5)个体微小,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6)对大多数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病毒的定义:
迄今仍无一个科学而严谨的定义
病毒(virus)是一类比细菌更微小,能通过细 菌滤器,只含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 ,仅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的非细胞形态的微生 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