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
推进高校法治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关键词 高校 法治文化 发展
作者简介:陈公照,福州大学法学院 2010 级本科生;林光辉、周鑫,福州大学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2-216-0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成分,在文化强国 战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 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和精髓。随着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依法治国的理念必将获得空前的重视 和贯彻执行,传统的“法制建设”过渡到“法治建设”是社会发展的 必然趋势,而法治建设从制度体系到内在文化的层层深入也是依 法治国的必经之路。高校法治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 有机组成部分,其建设成效直接影响到法治社会的发展,是当前 法治建设的重中之重。
◆教育文化
2013 · 2(中)
推进高校法治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陈公照 林光辉 周 鑫
摘 要 法冶文化是与依法治国、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相配套的文化体系,是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文化
建设的核心内容、文化基础和精神动力。加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公民法
治意识的重要举措。
一、高校法治文化的内涵 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建设的意见》中指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适应,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核心,全体公民在日常生活、工作 中所持有并遵循的心理意识与行为方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重要基础。而高校法治文化既是以法治为取向构建高校文 化的结果,又是法治文化在高校这一特定区域内独特的表达形式, 它意味着法治精神在高校得以普遍化地实践和实现,校园活动是 按法治精神实践的方式、过程和实现的结果。其内容包括高校全 体师生及学校管理者在校园法律关系中所形成的法治精神意识、 法治规范制度、法治行为方式和法治物质载体等方面。其中,法 治精神意识是高校法治文化的核心内容。 二、高校法治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法治意识比较薄弱 与具有行政执法权的政府部门相比,高校在依法治校的意识 和法治观念的形成和工作实施上缺乏内在驱动力和外部环境(如 新闻媒体监督) 的压力。在中国现行体制下,高校管理工作行政 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被放在比较高的位置,法治观念和依法管 理的意识相对不受重视。同时,高校是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重 要基地,不少学生只注重本专业学习,除了法科生外,很少有人系 统地进行法律知识学习,大部分教师也只专注于个别领域的科 研,使得教育和学习工作中法治观念相对淡化,依法治校还不能 成为学校师生的自觉行为。 (二)校园法制宣传教育流于形式 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与科研,法制宣传引起的重视程度不 够,一般只有在重大法治节日,如 12.4 法制宣传日、3.15 消费者 权益日才会有法律方面的宣传活动,且多流于形式、应付上级任 务。一般只有零星的学校层面活动的点缀,少有学院(系)层面的 活动,延伸到学生文娱活动中由社团组织的就更少,致使学生积 极性不高,不能形成浓厚的法制宣传教育氛围。同时,由于高校 学科性质的不同,在法制宣传教育的制度保障、经费投入、物资支
高校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

高校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高校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一、引言高校作为社会的智力和文化中流熟的摇篮,肩负着培养未来国家栋梁的使命。
而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正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从高校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的重要性、具体措施和普遍问题进行探讨。
二、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的重要性1. 什么是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在我们谈及高校树立法治意识的时候,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
简单来说,法治意识指的是对法律权威和法律权利的认同和尊重,而法治观念则是指在行动和思维中自觉维护和遵守法律的态度和观念。
2. 高校树立法治意识的重要性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领导者,其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形成至关重要。
只有树立正确的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才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推动国家的发展。
三、树立法治意识的具体措施1. 法治意识教育高校应当在学生入学后加强法治意识教育,通过法律知识的普及和理念的灌输,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法律,形成对法律的敬畏和遵守。
2. 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建设法治文化的校园环境,也是树立法治意识的重要措施之一。
可以设置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活动,营造尊崇法律、尊重法规的氛围。
3. 榜样示范在校园中树立一批有法治观念的学生榜样,通过他们的示范和引领,带动更多学生树立法治意识。
四、增强法治观念的具体措施1. 实践感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到法治的力量,可以通过参观法庭、参与公益法律服务等活动,让学生深刻体验法治对社会和个人的意义。
2. 实际案例分析法律案例的分析对于学生增强法治观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真实案例分析或者模拟判决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3. 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加入法治类相关课程,如宪法法学、民商法等,让学生学习法律的同时增强法治观念。
五、普遍问题与解决方法1. 法治教育的前置性不足对于高校来说,法治教育的前置性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法可以是加强学生入学教育,让学生在入学之初就树立起正确的法治意识。
关于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是指高校的学生、 教师及管理 工作人员对于高校法律生活所持 革和发展规 划纲要 (0 0 0 0 》 ( 2 1  ̄2 2 ) 以下简称 《 育规 划纲 教 有的以价值观 为核心的思维 方式和行为方式 的总和 。 高校法 要》) 中提 出: 倡导启发式 、 探究式、 讨论式、 参与式教学 , 帮 治文化与其他法治文化一样 , 以自由、 等、 平 公平 、 正义等意识 助学生学会学习。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 当发扬教育民主,
文 化 建 设 。 是 作 为 大学 核 心主 体 的学生 才是 法治 理 念 教 育的 设 的宣传 。 但 同时 , 应 当 充分 利用 “ ・5 费者 权 益保 护 日”、 还 3 1消 主 要 受 众 者。
“2 4 1 ・ 全国法制宣传日”以及新法出台等机会组织学生发放宣
法 律 基 础 课 程 是 法 治 理 念 教 育 的 主 要 渠 道 。高 校 具 备 传 材料 、 举办 图片展 、 行 现 场 法律 咨询 等 活 动 以营 造浓 厚 的 进
文化 建 设在 构 建和 谐 校 园 的过 程 中具 有举 足轻 重 的 作用 。 次, 教学 内容 应 当 突 出重 点 , 高 校 法 治 教 育 中 , 力 向他 们 在 努
法 治 文化 是 指 一 个 国家 或 民族 对 于 法 律 生 活所 持有 的 以 传 播 现 代 法 治理 念 和 法 治 精 神 比向他 们 灌 输 大 量 的法 律 条 文 价 值 观 为核 心 的 思维 方 式和 行 为 方 式 的总 和 。 高校 法 治 文化 更 有 意 义 。 次 , 学 方 法应 当 灵 活 , 《 再 教 在 国家 中长 期 教 育 改
并注意区分法律专业学生和非法律专业学生的不同教育方式。
论法治化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构建

重 要 内容 。 校 园 自然环 境主 要如教学楼 、 办
公楼 、 图书馆 、 实验 室 、 运 动 场 、 宿舍等 学 习
生 活 设施 以及 校 园 内的树 木 、 草 坪 、 花 圃 、
假 山等绿化 设施 。 就法 治 化 的 自然 环 境 建
设而 言 , 从 建筑 物 的风 格 、 布局 到校 园的绿
以直接看到 硬 文 化 ” ;校 园 的 人 文 环
境则是我们难 以看到的、 抽象的规范和准
则
,
属于
深
层
次 的“
软文化
” ,
也是校
园文
化 的核 心 和 灵 魂 。
1 . 法 治 化 的校 园 自然 环 境 构 建 。 赋 予
校 园 自然 环 境 的法 治 内涵 是 依 法 治 校 的
■亚窭墨L ■二二二 ■■■二■■■二二
论 法治化 的高校校 园文化环境构建
口 钟 瑞琴 - 蔡桂如 z
(1 .
泰 州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2 .
泰州 师范 高等专科学校 , 江 苏
泰州
2 25 30 0 )
依法 治校作为高等学校加强 教育 管 理 的必 然选择 ,在社会转型期 的今 天 具有 特别 重 要 的意义 。 一 些 高校受 功利思 想 的 影响,注重大学生 的智力因素而忽视 非智 力 因 素 、 注重 制度管理 的形式而 忽视 内容 的落实、 注 重 基础 设施 建设而忽视校 园文 化 内涵 的构建 , 导致 了学校德 治与法 治建 设两 张 皮 , 也 导致极 少数 大学 生缺 失法 治 意识 , 产生违 法犯 罪 。 如何通 过法 治化 的校 园文 化环 境 建设 , 实现 高校“ 教书 育 人 、 管 理 育人与环 境 育人 ” 的三 者有机 结合 , 是 当 前 高校确保 办 学质 量 的一 个 重 要 问题 。
加强法治教育 构建和谐校园

加强法治教育构建和谐校园
建立完善的法治教育体系: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法治教育体系,通过课堂教育、专题讲座、模拟法庭等形式,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强调法治精神:学校应该强调法治精神,尊重法律、崇尚法治,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
建立法治文化:学校应该建立法治文化,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法治文化活动,如法律知识竞赛、法治文艺演出等,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他们的法治观念。
加强师生法治教育: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法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
教师应该以身作则,遵守法律法规,树立良好的法治形象。
完善校园管理制度:学校应该完善校园管理制度,制定符合法律法规的校规校纪,明确规定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维护校园秩序和安全。
总之,加强法治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应该通过建立完善的法治教育体系、强调法治精神、建立法治文化、加强师生法治教育和完善校园管理制度等措施,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有力保障。
依法治校建设法治校园的标杆

依法治校建设法治校园的标杆法治校园是指在教育领域内,依据法律法规进行管理,以法治精神为指导,构建起一种秩序井然、公平公正、和谐有序的教育环境。
建设法治校园既是保障学生权益和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和素质的有效途径。
在当今社会,法治校园的建设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校领导关注的焦点问题。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建设法治校园的标杆。
一、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学生法治意识。
学生是法治校园的主体和受益者,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是建设法治校园的基础。
学校应当将法制教育融入到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开展主题班会、举办模拟法庭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的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的普及。
同时,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法律的力量,增强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可行性。
二、健全法治管理机制,构建和谐校园氛围。
建设法治校园需要健全一套科学有效的法规制度和管理机制,保障校园内的秩序和公平公正。
学校应制定明确的校规校纪,建立健全涉及到师生及校园管理的法规制度,确保管理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同时,学校教职员工应按照法律法规和专业道德要求行事,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良好榜样。
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建立学生自治组织和法律援助中心,提升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加强法治意识形态引导,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法治校园的建设离不开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和育人环境的塑造。
学校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法律道德观念和正确的价值观。
鼓励学校和师生参与法治宣传和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
同时,学校还应保护师生的合法权益,及时处理学校内部的矛盾和纠纷,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总之,建设法治校园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只有建立起法律法规明确、管理科学高效、精神文明和谐的法治校园,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充满希望与活力的成长空间。
我们应当共同努力,以法治精神引领教育行业的发展,将依法治校建设成为标杆,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做出贡献。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研究

动性 , 发出他们 自身 的潜 能和激情 , 激 不断地朝 着理想 境界努力奋斗。在高校民主管理 的制度体系 中, 要进一 步健全校务公开 制度 , 保障广大 师生员工的知情权 ; 进 步规范 民主决 策制度 , 障师 生员工 的决策权 ; 保 进一 步完善 民主管理 制度 , 障师生员工 的参与权 ; 保 进一 步
件
治 国家 ” 的政 策 , 这就为高等 学校的素质教育提供 了一 个重要 的途径——加 强法 律素质教育 , 这是社会 、 育 教
和人 的发展 的必然选择和共 同要求 。高等院校应该 把
法制教育摆在 应有 的地位并 真正落到实处 ,才 能培养 出大批 的守法 护法和 民主法 治人 才 ,使整个社会逐 渐 形成 良好的法律文化 和法制环境 。 依法治校 的关键 在于转变观念 ,以 良好 的法律 意 识、 法制观念 指导学 校管理 和教 育教学 活动 , 因此 , 必 须加 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 。要加大法制宣传力度 , 首先 要加强对学校领导和干部 的法制教育。 二、 关注 高校法治实践 , 加强法治文化建设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 应更多地关 注高校 法治实践 问 题, 围绕社会 主义法 治文化建设 的价 值 目标 , 依托高 校 校 园文化 , 强高校制 度文 化 、 政文化 、 民文化 和 加 廉 公 法律诚信文化建设 , 提高高校依法治校的水平 。 ( ) 一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是高校依法 治校 的基础 随着高校改革 的不断深 化 ,办学 自主权 的逐渐 明 晰, 高校制度建设与制度创新的工作越来越 紧迫 。学校 的人才培养 、 校务管理 、 学科建设 等必须依据 国家关 于
容
、
加 大 法 制 宣 传教 育 力度
浅论高职院校法制文化建设

生的行为上 , 高等学校成为了社会的一个晴雨 表, 高等院校的稳定直接影响到社会 的稳定和
国家 的稳定 。建设 良好 的校 园法 制 文化 , 养 培 具 有较 高 法律 素 质 的大学 生 , 以增 强 大学 生 可 的遵 纪守法 意识 , 杜绝违 法犯 罪 的发 生 , 促进 和 谐社 会 的建 设 。 ( ) 建 和谐 的校 园法 制 文 化 能 够发 展 二 构 教育 民主 、 推进 依 法 治校 。法 制 化 要求 对 社会 的管 理 运用 法 律手 段规 范 , 等 院校 作为 社会 高
第 1 5月 0 期 2 1 卷第 3 00年
JU N L F U A AS EI O AIN L EH I LCLEE O R A 湖南 大众传媒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A OLG O H N NM S DAVC T A C NC M O T
V1矗 o3 01 N. M0 ol .y2 O
步消除封建人治思想 , 为最终实现法治 国家奠 定坚实 的基础 , 这也是高等 院校对建设法治国
家 和维护社会 稳 定应尽 的法 律 责任 。
二 、 职院 校开 展 校 园 法 制 文化 建 设 的 内 高
涵要 求
好的法律意识、 法制观念指导学校管理和教育
教学 活 动 , 因此 , 须加 大 法 制 宣 传教 育力 度 。 必 要 加 大法 制 宣传 力 度 , 首先 要 加 强对 学 校 领 导
等教育资源的优势 , 开辟法制教育的新空间, 通 过提高学生法律意识 和法律素质 , 知法、 让“ 懂 法、 守法、 护法” 成为每一名学生的 自 觉行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
[摘要]法治文化从其结构来看,主要表现为显型结构和隐型结构两个层面,即制度性文化和理念性文化。
理念性法治文化建设是法治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实现法制现代化的关键。
认真理解法治及法治文化的内涵,吸收西方法治文化的精华,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内在要求,从文化视角审视高校法治建设,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对促进高校法治建设向纵深发展,提升高校法治化水平的理性思考。
[关键词]高校法治法治文化
高校法治建设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法治人才的主渠道,是构建和谐高校,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法治文化是高校法治建设的灵魂,法治文化建设水平直接关系高校法治建设效果。
只有深刻理解法治及法治文化概念,把握高校法治文化内涵,关注高校法治实践问题,加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才能提高依法治校的水平。
一、法治及法治文化
法治的概念最早由古希腊政治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所揭示。
作为现代意义的法治是以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为基础,是市场经济基础之上、民主政治体制之中的治国方略,它包括法律的至高权威,法律的公正性、稳定性、普遍性、公开性和平等性,法律对权力的制约与对人权的保障等一系列原则和基本要求,它表达了与人治根本对立的立场。
所谓法治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对于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法治文化最早产生在西方,探讨法治文化首先要研究西方法律文化,西方法律文化具有法律主治性与范式性,其法律主治性表现在西方的法律文化就是法治文化。
“法治”是西方法的传统精神,“正义”是西方法律文化的价值取向。
正是在“正义”价值目标的引导下西方社会主体形成了普遍的自由、平等、公平、民主和权利至上的观念及信仰法、崇尚法和尊重权利的法治精神和良法主治的文化,这和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价值取向基本相同。
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价值也取向于“正义”,当代中国也正在培育和促使社会大众主体形成普遍的自由、平等、公平、民主和权利至上的观念,正在全社会倡导和弘扬信仰法、崇尚法和尊重权利的法治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基本内涵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人民民主,是人民民主精神的高度凝
练。
以人民民主为内涵的法治文化,在价值观念上,体现主体平等观、诚实信用观和法律至上观;在意识观念上,体现自由、平等和人权;在内容上体现的是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文化。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必须贯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精神,并将它作为其建设的理论指导。
二、高校法治文化的内涵及建设的基本要求
高校是社会的一个“细胞”,高校的法治及法治文化建设必须反映它所处社会法治建设实践和法治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我们是社会主义的高校,法治及法治文化建设必须既要反映高校的实际,又要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
只有深刻理解高校法治文化的内涵,才能把握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方向,有的放矢。
高校法治文化是指高校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它与其他类型的法治文化一样,仍然是由显性的制度文化和隐性的理念性文化组成。
显性的制度文化从广义上讲,包括我国所有的现行法律制度;从狭义上理解,是指与高校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自己的规章制度。
隐性的理念性文化主要指高校广大师生员工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想和运用法律的价值取向。
长期以来,受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和高校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高校法治建设着重倾向于对制度的设计,但忽视了制定规章制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障师生的权益,管理为重、权益为轻构成了高校建章立制的主调,高等学校的管理制度存在着并暴露出不少问题,如与外部法律法规相冲突,对学生的违规处理缺乏法律依据,背离受教育者权益保障的精神、各种形式的腐败在高校开始滋生等。
加之司法对学校管理的有限介入,市场观念在高校没有真正确立,高校法治建设只停留在抽象的表面层次,很少触及法治的价值和思想意识层面即法治文化层面,民主意识难以形成,致使高校法治建设效果不佳,法治化水平不高。
我国高校法治文化具有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和高校校园文化双重身份,肩负着构建和谐社会及和谐高校的双重任务,必须同时以和谐社会、和谐高校为标准,树立起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法治理念和法治价值观,使民主办学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校得到全面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使学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各种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学校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使师生员工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最终实现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师生员工安居乐业,学校保持安定团结,学校教学科研水平得到提高,师生员工生活富裕,工作学习生活环境良好的目标。
三、关注高校法治实践,加强法治文化建设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应更多地关注高校法治实践问题,围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价值目标,依托高校校园文化,加强高校制度文化、廉政文化、公民文化和法律诚信文化建设,提高高校依法治校的水平。
1.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是高校依法治校的基础。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办学自主权的逐渐明晰,高校制度建设与制度创新的工作越来越紧迫。
学校的人才培养、校务管理、学科建设等必须依据国家关于高等教育的法规,制定各类具体的规章制度,依法管理,照章办学。
在高校法治建设实践中,必须确立依法治校、依法管理的理念,充分发挥制度文化具有的规范功能、整合功能和导向功能。
通过制度文化的规范功能,更好地约束和规范“高校人”的行为,减少对立或降低对立的成本,调节和抑制不符合学校健康发展的价值取向、道德准则和行为方式。
通过制度文化的整合功能,协调高校内部的各种矛盾,促进群体的和谐;通过制度文化的导向功能,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激发出他们自身的潜能和激情,不断地朝着理想境界努力奋斗。
在高校民主管理的制度体系中,要进一步健全校务公开制度,保障广大师生员工的知情权;进一步规范民主决策制度,保障师生员工的决策权;进一步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保障师生员工的参与权;进一步强化干部评议制度和学生的评教制度,保障广大师生员工的监督权;进一步健全争议仲裁和调解制度,保障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
2.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高校依法治校的重要内容。
近十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步入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改革之路,再加之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高校腐败现象在数量上、程度上及范围上呈现出上升和扩大的趋势,违纪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与高校先进文化建设相去甚远,与高校文化环境不相适应,严重制约了高校的和谐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
如高校招生中存在的个别违规招生的现象,影响了学生受教育权的公平性和公正性;高校管理中存在的制度不健全,极少数人借为学生转系、转专业、专科升本科、推荐免试读研究生、评奖学金及各种奖励或表彰、考试阅卷等各种机会进行不正当行为,严重损害受教育者的利益;在学校基建工程招投标、大宗物资采购过程中,一些管理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不讲原则,管理不善,监督不严,导致国有财产、集体财产流失。
除此之外,高校学术腐败令人担忧,剽窃他人学术成果、侵犯他人专利权等违法侵权行为也常被披露于报端。
腐败现象在高校虽属极少数,但社会影响十分恶劣,尤其是对高校所肩负的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和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任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要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高校腐败,必须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
廉政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通过“八荣八耻”教育,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民主法制意识,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加大民主监督,有效推进法治秩序、伦理秩序的建立,遏制高校腐败文化的蔓延,实现法治高校目标的最终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