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研究

合集下载

推进高校法治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推进高校法治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关键词 高校 法治文化 发展
作者简介:陈公照,福州大学法学院 2010 级本科生;林光辉、周鑫,福州大学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2-216-0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成分,在文化强国 战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 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和精髓。随着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依法治国的理念必将获得空前的重视 和贯彻执行,传统的“法制建设”过渡到“法治建设”是社会发展的 必然趋势,而法治建设从制度体系到内在文化的层层深入也是依 法治国的必经之路。高校法治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 有机组成部分,其建设成效直接影响到法治社会的发展,是当前 法治建设的重中之重。
◆教育文化
2013 · 2(中)
推进高校法治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陈公照 林光辉 周 鑫
摘 要 法冶文化是与依法治国、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相配套的文化体系,是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文化
建设的核心内容、文化基础和精神动力。加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公民法
治意识的重要举措。
一、高校法治文化的内涵 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建设的意见》中指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适应,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核心,全体公民在日常生活、工作 中所持有并遵循的心理意识与行为方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重要基础。而高校法治文化既是以法治为取向构建高校文 化的结果,又是法治文化在高校这一特定区域内独特的表达形式, 它意味着法治精神在高校得以普遍化地实践和实现,校园活动是 按法治精神实践的方式、过程和实现的结果。其内容包括高校全 体师生及学校管理者在校园法律关系中所形成的法治精神意识、 法治规范制度、法治行为方式和法治物质载体等方面。其中,法 治精神意识是高校法治文化的核心内容。 二、高校法治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法治意识比较薄弱 与具有行政执法权的政府部门相比,高校在依法治校的意识 和法治观念的形成和工作实施上缺乏内在驱动力和外部环境(如 新闻媒体监督) 的压力。在中国现行体制下,高校管理工作行政 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被放在比较高的位置,法治观念和依法管 理的意识相对不受重视。同时,高校是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重 要基地,不少学生只注重本专业学习,除了法科生外,很少有人系 统地进行法律知识学习,大部分教师也只专注于个别领域的科 研,使得教育和学习工作中法治观念相对淡化,依法治校还不能 成为学校师生的自觉行为。 (二)校园法制宣传教育流于形式 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与科研,法制宣传引起的重视程度不 够,一般只有在重大法治节日,如 12.4 法制宣传日、3.15 消费者 权益日才会有法律方面的宣传活动,且多流于形式、应付上级任 务。一般只有零星的学校层面活动的点缀,少有学院(系)层面的 活动,延伸到学生文娱活动中由社团组织的就更少,致使学生积 极性不高,不能形成浓厚的法制宣传教育氛围。同时,由于高校 学科性质的不同,在法制宣传教育的制度保障、经费投入、物资支

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

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

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摘要]法治文化从其结构来看,主要表现为显型结构和隐型结构两个层面,即制度性文化和理念性文化。

理念性法治文化建设是法治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实现法制现代化的关键。

认真理解法治及法治文化的内涵,吸收西方法治文化的精华,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内在要求,从文化视角审视高校法治建设,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对促进高校法治建设向纵深发展,提升高校法治化水平的理性思考。

[关键词]高校法治法治文化高校法治建设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法治人才的主渠道,是构建和谐高校,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法治文化是高校法治建设的灵魂,法治文化建设水平直接关系高校法治建设效果。

只有深刻理解法治及法治文化概念,把握高校法治文化内涵,关注高校法治实践问题,加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才能提高依法治校的水平。

一、法治及法治文化法治的概念最早由古希腊政治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所揭示。

作为现代意义的法治是以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为基础,是市场经济基础之上、民主政治体制之中的治国方略,它包括法律的至高权威,法律的公正性、稳定性、普遍性、公开性和平等性,法律对权力的制约与对人权的保障等一系列原则和基本要求,它表达了与人治根本对立的立场。

所谓法治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对于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法治文化最早产生在西方,探讨法治文化首先要研究西方法律文化,西方法律文化具有法律主治性与范式性,其法律主治性表现在西方的法律文化就是法治文化。

“法治”是西方法的传统精神,“正义”是西方法律文化的价值取向。

正是在“正义”价值目标的引导下西方社会主体形成了普遍的自由、平等、公平、民主和权利至上的观念及信仰法、崇尚法和尊重权利的法治精神和良法主治的文化,这和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价值取向基本相同。

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价值也取向于“正义”,当代中国也正在培育和促使社会大众主体形成普遍的自由、平等、公平、民主和权利至上的观念,正在全社会倡导和弘扬信仰法、崇尚法和尊重权利的法治精神。

关于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是指高校的学生、 教师及管理 工作人员对于高校法律生活所持 革和发展规 划纲要 (0 0 0 0 》 ( 2 1  ̄2 2 ) 以下简称 《 育规 划纲 教 有的以价值观 为核心的思维 方式和行为方式 的总和 。 高校法 要》) 中提 出: 倡导启发式 、 探究式、 讨论式、 参与式教学 , 帮 治文化与其他法治文化一样 , 以自由、 等、 平 公平 、 正义等意识 助学生学会学习。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 当发扬教育民主,
文 化 建 设 。 是 作 为 大学 核 心主 体 的学生 才是 法治 理 念 教 育的 设 的宣传 。 但 同时 , 应 当 充分 利用 “ ・5 费者 权 益保 护 日”、 还 3 1消 主 要 受 众 者。
“2 4 1 ・ 全国法制宣传日”以及新法出台等机会组织学生发放宣
法 律 基 础 课 程 是 法 治 理 念 教 育 的 主 要 渠 道 。高 校 具 备 传 材料 、 举办 图片展 、 行 现 场 法律 咨询 等 活 动 以营 造浓 厚 的 进
文化 建 设在 构 建和 谐 校 园 的过 程 中具 有举 足轻 重 的 作用 。 次, 教学 内容 应 当 突 出重 点 , 高 校 法 治 教 育 中 , 力 向他 们 在 努
法 治 文化 是 指 一 个 国家 或 民族 对 于 法 律 生 活所 持有 的 以 传 播 现 代 法 治理 念 和 法 治 精 神 比向他 们 灌 输 大 量 的法 律 条 文 价 值 观 为核 心 的 思维 方 式和 行 为 方 式 的总 和 。 高校 法 治 文化 更 有 意 义 。 次 , 学 方 法应 当 灵 活 , 《 再 教 在 国家 中长 期 教 育 改
并注意区分法律专业学生和非法律专业学生的不同教育方式。

论法治化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构建

论法治化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构建

重 要 内容 。 校 园 自然环 境主 要如教学楼 、 办
公楼 、 图书馆 、 实验 室 、 运 动 场 、 宿舍等 学 习
生 活 设施 以及 校 园 内的树 木 、 草 坪 、 花 圃 、
假 山等绿化 设施 。 就法 治 化 的 自然 环 境 建
设而 言 , 从 建筑 物 的风 格 、 布局 到校 园的绿
以直接看到 硬 文 化 ” ;校 园 的 人 文 环
境则是我们难 以看到的、 抽象的规范和准


属于


次 的“
软文化
” ,
也是校
园文
化 的核 心 和 灵 魂 。
1 . 法 治 化 的校 园 自然 环 境 构 建 。 赋 予
校 园 自然 环 境 的法 治 内涵 是 依 法 治 校 的
■亚窭墨L ■二二二 ■■■二■■■二二
论 法治化 的高校校 园文化环境构建
口 钟 瑞琴 - 蔡桂如 z
(1 .
泰 州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2 .
泰州 师范 高等专科学校 , 江 苏
泰州
2 25 30 0 )
依法 治校作为高等学校加强 教育 管 理 的必 然选择 ,在社会转型期 的今 天 具有 特别 重 要 的意义 。 一 些 高校受 功利思 想 的 影响,注重大学生 的智力因素而忽视 非智 力 因 素 、 注重 制度管理 的形式而 忽视 内容 的落实、 注 重 基础 设施 建设而忽视校 园文 化 内涵 的构建 , 导致 了学校德 治与法 治建 设两 张 皮 , 也 导致极 少数 大学 生缺 失法 治 意识 , 产生违 法犯 罪 。 如何通 过法 治化 的校 园文 化环 境 建设 , 实现 高校“ 教书 育 人 、 管 理 育人与环 境 育人 ” 的三 者有机 结合 , 是 当 前 高校确保 办 学质 量 的一 个 重 要 问题 。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的实施意见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的实施意见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21.01.16•【字号】鲁教法发〔2021〕2号•【施行日期】2021.01.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各高等学校: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全面加强高校法治工作,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的意见》(教政法〔2020〕8号)及有关文件要求,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健全高校法治工作的组织领导高校党政主要负责人作为法治工作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履行依法治校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的责任,明确1名校领导分管法治工作,其他分管校领导对分管领域的法治工作负重要领导责任。

坚持将法治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学校党委全委会和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议(校务会议)要定期听取学校法治工作汇报,及时研判法治动态、评估法治效果、优化法治措施。

学校领导班子在年度考核述职中要围绕法治学习、重大事项依法决策、依法履职、依法化解矛盾纠纷等情况进行述法。

二、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校内规章制度体系根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变化,及时修改、完善学校章程,使章程稳定性与适用性相统一。

各高校要明确工作机构负责监督章程执行工作。

在学校网站显著位置公布章程,把章程学习作为教职工入职、学生入学培训“第一课”。

健全依据章程对学校办学行为提出异议的申诉机制,及时受理师生和社会公众对高校章程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投诉。

出台有关师生管理方面制度时,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广泛听取管理对象意见,接地气、连人心。

完善规章制度和规范性文件制定发布机制,规范学校规章制度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修订、解释、废止程序,建立健全合法性审查和定期清理长效机制,编制现行有效文件清单,推动形成以章程为核心,规范统一、分类科学、层次清晰、运行高效的学校规章制度体系。

高校法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高校法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高校法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摘要】高校法治教育在当前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高校法治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如师资队伍不足、法治文化建设不完善、学生法治意识不够强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法治文化建设,提升学生法治意识。

未来,高校法治教育需制定有效对策,如建立健全的法治教育体系,加强学生法治教育培训等。

只有通过以上措施,才能推动高校法治教育不断发展,为培养更多具有法治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做出贡献。

【关键词】高校,法治教育,现状,问题,挑战,师资队伍,法治文化,学生意识,对策,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高校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高校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培养未来社会精英的重要阵地,高校承担着传承和弘扬法治精神的重要使命。

法治教育不仅是学生的一项必备素养,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石。

高校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校法治教育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通过深入学习法律知识和法治精神,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意识,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能够遵纪守法、守法经营,不断提升法治素养。

高校法治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通过法治教育,学生可以了解国家法律法规,掌握法律知识和运用法律技能,提高法治能力,避免违法犯罪行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法律抉择。

高校法治教育有助于培养人才队伍。

法治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精神,造就更多胸怀国家、法治意识强的人才,为社会发展和建设提供更多有担当、有能力的人才。

高校法治教育是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培养合格的法治人才,更在于传承和弘扬法治精神,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高校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将变得更加突出,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高校法治教育的现状高校法治教育的现状在当今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

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

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

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一、背景和意义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法治教育、普法宣传、法制宣传、法律研究等一系列措施,促进全社会形成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良好氛围,确保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逐步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实际意义。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可以增强全社会对法治的认同感。

法治是一种社会理念,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权益的一种制度保证。

通过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可以使全社会对法治的认同感不断增强,从而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信心和信任。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法治是公平正义的基础和保障。

通过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可以推动司法公正、遏制腐败,确保每个人都能在公平的法治环境下享受到平等的权益和机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国家治理水平。

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保证。

通过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国家法治建设的水平,不断完善法律制度,提高法律服务能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更好地适应和引领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实施目标1. 提高全社会对法治的认同感和依法办事的意识。

2. 增强全社会遵守法律的自觉性和守法意识。

3. 推动法治文化在各个领域的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

4. 培养全民法治素养,提高法律意识和法治素质。

5. 构建和谐法治社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三、实施措施1.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和政策。

加强法律制度和政策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确保法律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可执行性。

同时,将法治文化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加强对法治文化建设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2. 加强法治教育和法制宣传。

通过学校、媒体、社区等多种形式,普及法治知识,宣传法治精神,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

加强法治宣传工作,提高法治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研究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研究
学校发展 的创 造愿望得 到尊 重 , 创造成果得 到肯定 , 师
动性 , 发出他们 自身 的潜 能和激情 , 激 不断地朝 着理想 境界努力奋斗。在高校民主管理 的制度体系 中, 要进一 步健全校务公开 制度 , 保障广大 师生员工的知情权 ; 进 步规范 民主决 策制度 , 障师 生员工 的决策权 ; 保 进一 步完善 民主管理 制度 , 障师生员工 的参与权 ; 保 进一 步

治 国家 ” 的政 策 , 这就为高等 学校的素质教育提供 了一 个重要 的途径——加 强法 律素质教育 , 这是社会 、 育 教
和人 的发展 的必然选择和共 同要求 。高等院校应该 把
法制教育摆在 应有 的地位并 真正落到实处 ,才 能培养 出大批 的守法 护法和 民主法 治人 才 ,使整个社会逐 渐 形成 良好的法律文化 和法制环境 。 依法治校 的关键 在于转变观念 ,以 良好 的法律 意 识、 法制观念 指导学 校管理 和教 育教学 活动 , 因此 , 必 须加 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 。要加大法制宣传力度 , 首先 要加强对学校领导和干部 的法制教育。 二、 关注 高校法治实践 , 加强法治文化建设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 应更多地关 注高校 法治实践 问 题, 围绕社会 主义法 治文化建设 的价 值 目标 , 依托高 校 校 园文化 , 强高校制 度文 化 、 政文化 、 民文化 和 加 廉 公 法律诚信文化建设 , 提高高校依法治校的水平 。 ( ) 一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是高校依法 治校 的基础 随着高校改革 的不断深 化 ,办学 自主权 的逐渐 明 晰, 高校制度建设与制度创新的工作越来越 紧迫 。学校 的人才培养 、 校务管理 、 学科建设 等必须依据 国家关 于


加 大 法 制 宣 传教 育 力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加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研究
摘要: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是社会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作为国家繁荣富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应该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勇担历史责任和使命。

加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应通过完善学校章程和制度,坚持程序正义,建立健全校园民主监督机制,营造法治环境氛围等措施实现。

关键词:法治文化建设;高校;依法治校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目标、基本原则,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纲领性文件。

作为国家繁荣富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高校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应该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勇担历史责任和使命。

一、高校法治文化的概述
高校的法治文化[1],主要是指高校主体(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高校管理者、高校师生员工)对于高校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核心是高校各主体法治精神和法治意识的培育。

高校所承载的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加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不仅是适应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迫切需要,也是深化自身依法治校的需要,而且由此培育的法治理念、信仰、价值,关系到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关系到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乃至中国未来的国际竞争力和文化安全。

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高校法治文化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

二、我国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校纪校规尚不完善,并与国家法律法规的衔接不够
随着依法治国的推动和国家授予高校享有一定的教育自主权,高校为了更好地自治,就必须要制定校纪校规,以便更好地管理学生,从而达到依法治校的效果并促进校园的和谐,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校纪校规常与国家法律法规发生冲突,不仅部分高校校纪校规与法律有冲突,而且在处罚学生时程序违法,也导致高校屡屡发生学生起诉学校导致学校败诉的情况
(二)高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和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增多
由于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差,部分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就业过程中,不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能听之任之,不进行对自己权益的维护,而只是安慰自己受伤的心灵,近几年,尽管高校通过《法律基础》课程设置对大学生进行普法,由于课时较少和教学方式单一,其效果并不怎么明显,因此,高校应进一步改革法治文化建设让学生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近几年,频频被媒体曝光的高校各类案件,关于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却有增无减,大学生犯
罪也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迫在眉睫。

(三)高校法治文化氛围的缺失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我国一直采用儒家思想进行治理国家,即是“贤人政治”,其实就是“人治”,这一思想长期影响着人们,在这一过程中也有过法律,但其没有任何威信,于是出现了权大于法的现象,从而导致人们对法律失去了信心而相信权力的威力,因此我国缺乏让法治文化成长的土壤。

在当代现实生活中,“官本位”、“人治”和“权大于法”等思想仍然有市场,于是滋生了司法腐败问题从而导致“关系案”“人情案”的出现,有人碰到了纠纷不是去找律师而是去找领导和法官,即使找律师也要看其是否有关系,这一现象的发生意味着我国法治文化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当前的法治现状也严重影响着高校法治文化氛围。

三、加强我国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措施构想
(一)完善符合法律规定的学校章程和制度
学校在不断完善自身管理体制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制度制定的合法性与合宪性,强调树立以学生、教师权利为本位的立法思想。

注重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系统构建规章制度体系[2]。

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严谨、实用有效的规章制度体系更是保证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设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

高校应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完善校园内各种规章制度,作为学校改革发展、实现依法治校的基本依据。

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健全管理体制,完善党群系统工作与管理制度、行政工作与管理制度、教学科研
管理制度、学生工作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各高校应对现有规章制度进行系统审查和清理,对违反法律、法规和章程的制度和规定,及时进行修改或者废止,逐步建立起完备科学的学校规章制度体系。

(二)坚持程序正义
高校要加强依法治校,必须建立严格的程序制度,让程序正义贯穿依法治校的全过程。

具体实施中要以建立听证制度来保证程序正义。

可以在对教师或学生依法作出处罚或不利评判时给予当事人申请公开听证的权利;在学校作出涉及教师或学生的切身利益的行政管理行为时,如果当事人认为明显不公平或不合理的,当事人同样可以提请公开听证;学校的重大决策、制度的出台也應当建立听证制度,重视学校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认真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充分尊重高校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及建议权。

学校重大制度的制定必须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

(三)建立健全校园民主监督机制
“法治”的一项重要内涵就是限制公权力,对于高校公权力的限制无非是对于学校行政管理权力的限制。

而民主监督的有效实施,能够防止管理者的违法、违纪行为,最大程度地保护广大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

建立健全民主监督机制是推进依法治校的有力保障。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强化学校监督机构的作用,充分发挥纪检部门、审计部门的工作职能;拓宽民主监督的渠道,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监督热情;建立学校行政向教代会报告工作的制度,充分发挥教代会的监督作用;实行校务公开,方便有效监督。

(四)营造法治环境,形成精神引导,促进品格养成
校园环境是无声的教师,优良的校风对于培养学生的法治理念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作用。

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报、校园橱窗、墙报以及校园网络等平台进行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宣传。

同时,还应当充分利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以及新法出台等机会组织学生发放宣传材料、举办图片展、进行现场法律咨询等活动以营造浓厚的法制宣传氛围。

在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众多活动中可以打造一些“品牌”活动。

通过“品牌”活动的常态化建设,推进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

学校可加强法律援助中心的影响力,让师生更直接的想到进行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当碰到有关法律问题时可到该中心进行咨询,这能让师生感受到通过法律解决问题的益处,从而让法治深入人心,引导其他精神上坚持法治,并坚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达到师生形成良好法律思维和习惯的目的。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是社会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目前一个重要课题,高校能通过教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三个基本职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直接或间接的平台,高校必须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以达到依法治校的目的,从而推动依法治国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吴艳:高校法治文化建设问题与对策探析.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2]胡建华: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作者简介:
李红(1989-),女,河北南宫人,硕士研究生,现就职于天津外国语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