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德育目标1.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演示、分析、推理为主要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绘制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沧海桑田——海陆变迁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第二课时板块运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吗?(让一两个学生讲讲)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如果学生讲到,不必重复)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一、沧海桑田[讲授新课]1.设置悬念电脑展示课本P33图2.10“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
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地理现象,进而思考下面有趣的问题。
(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2.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观察图片,结合思考问题的提示展开讨论。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珍藏版)

海陆分布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板块构造学说:
由板块拼合而成 六大板块 不断地运动着
地壳比较活跃
地壳比较稳定 多火山地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不是胡说,证据确凿!
世界主要山脉分布图
两大火山地震带:
地 中 海 ∣ 喜 马 拉 雅 山 火 山 地 震 带
环 太 平 洋 火 山 地 震 带
? ?
? ?
板块为什么会运动呢?
●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 理学家、天文学家大 陆漂移说的创始人
魏格纳
● 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 林,1930年11月在格陵 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大 陆 漂 移 假 说
大 陆 漂 移 假 说
大 陆 漂 移 假 说
大 陆 漂 移 假 说
大 洲 轮 廓 的 吻 合 性
大 陆 两 侧 物 种 的 相 似 性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世间万物都在发生着变化 海洋和陆地也不例外!
沧海桑田
地壳的变动
沧海桑田
海平面的升降
台湾海峡
沧海桑田
人 类 活 动
填海造陆
红 海
喜 马 拉 雅 山 脉
大 西 洋
阿联酋 人造岛屿
日本海上城市
●各大洲的轮廓是怎样形成的? ●他们的位置在发生怎样的变化?
科学家的伟大贡献
大陆漂移假说
?
?
地壳的变动 海平面的升降
沧海桑田 (海陆变迁)的变化
人类活动(填海造陆)
大陆漂移假说: ( )国科学家(
1.大陆轮廓的吻合性
)提出
证据:
2.大陆两侧物种的相似性
大陆漂移假说: 内容:
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由板块拼合而成 全球大致分六大板块,板块不断的运动着 板块内部地壳活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 地壳活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 课件(共34张PPT)

优质课件优秀课件课件公开课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ppt 下载人 教版初 中地理 七年级 上册第 二章第 2节海 陆的变 迁 课件(共34张PPT)
优质课件优秀课件课件公开课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ppt 下载人 教版初 中地理 七年级 上册第 二章第 2节海 陆的变 迁 课件(共34张PPT) 优质课件优秀课件课件公开课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ppt 下载人 教版初 中地理 七年级 上册第 二章第 2节海 陆的变 迁 课件(共34张PPT)
的启示提出了大大陆西漂移洋的猜两想。岸轮廓有明显的对应性
优质课件优秀课件课件公开课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ppt 下载人 教版初 中地理 七年级 上册第 二章第 2节海 陆的变 迁 课件(共34张PPT)
优质课件优秀课件课件公开课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ppt 下载人 教版初 中地理 七年级 上册第 二章第 2节海 陆的变 迁 课件(共34张PPT)
优质课件优秀课件课件公开课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ppt 下载人 教版初 中地理 七年级 上册第 二章第 2节海 陆的变 迁 课件(共34张PPT)
探究一:
1、小明通过媒体得知:科学考察队员在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煤田。心想 :南极地区冰雪覆盖,终年严寒,几乎不可能有植物生长,不具备形成煤炭的条件。小 明感到非常困惑,你能为他分析吗?
问题:难道仅仅是巧 合吗?
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
优质课件优秀课件课件公开课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ppt 下载人 教版初 中地理 七年级 上册第 二章第 2节海 陆的变 迁 课件(共34张PPT)
大陆漂移假说
优质课件优秀课件课件公开课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ppt 下载人 教版初 中地理 七年级 上册第 二章第 2节海 陆的变 迁 课件(共34张PPT)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新人教版

(3)下列哪种现象不是海陆变迁的原因?
A. 地壳运动
B. 气候变化
C. 生物进化
D. 人类活动
答案:C. 生物进化
(4)下列哪个地区因海陆变迁而发生过显著变化?
A. 北极地区
B. 非洲大陆
C. 澳大利亚大陆
D. 南极地区
答案:B. 非洲大陆
3. 判断题
(5)海陆变迁对人类社会和环境没有影响。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海陆变迁,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实际案例引入海陆变迁的话题,激发学生兴趣。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海陆变迁的原因,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3.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存在主要问题:
1. 课堂活动组织: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可能会出现学生参与度不均、活动时间安排不合理等问题。
- 探索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变化对现代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 研究气候变化对海陆变迁的影响,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 观察当地的海陆变迁现象,如海滩侵蚀、岛屿淹没等,分析其原因和可能的影响。
反思改进措施
特色与创新:
1. 实践活动法:通过设计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海陆变迁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案:错误
(6)地壳运动是唯一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知道世界上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即理解沧海桑田。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德育渗透目标:通过学习海陆的变迁,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海洋分布是不断变化着的,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同时教育学生应具有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善于观察,善于质疑,为探索真理而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阅读、填绘和运用地图的方法以及应用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引导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讲解、讨论等教法。
学习方法:采用实例分析、观察思考、讨论探究、设问质疑、自学归纳等灵活多变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从生活中体验、从身边的事例入手,去感受、领会知识,同时积极参与读图等过程,提高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重点:大陆漂移学说及其启示;板块构造学说。
难点:板块构造学说。
解决办法:微机辅助、动画演示、讲解、观察、讨论等。
教具多媒体课件。
师生互动活动动眼、动脑、动口、动手、读书、提问、回答、演示、讨论有机结合。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沧海桑田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大陆漂移假说德国魏格纳板块的运动六大板块第一课时——“海陆的变迁”【重点】海陆变迁【难点】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教学用具】大陆漂移及那布勒斯海蚀柱课件、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可以制成拼图)、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地球仪【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复习提问有关大洲大洋的内容。
(重点是大洲大洋的分布,首先可以让在地球仪上指出大洲大洋的分布,然后让学生利用拼图巩固,这个过程可以以小组形式完成)(过渡)世界上的这些大洲和大洋是一直这样分布的吗?它们曾以怎样的面貌存在过呢?教学环节一:海陆的变迁发给每个学习小组一份关于海陆变迁的资料,(教师可参考后面扩展资料,但要把扩展资料简写成符合初一学生水平的小片段),要求学生从中找出能证明海陆曾经或正在发生变化的实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以成语沧海桑田说明中国人对此早有认识;演示那布勒斯海蚀柱课件,对海陆变迁做进一步的说明并简单分析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

非洲板块
红海是______ 板块 非洲 和______板块张裂运动形成的, 印度洋 最终会形成新的海洋。
印度洋板块
(2)地中海为什么地不断缩小?
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地中海在______板块和 亚欧______板块相互碰撞挤压下不断缩小,最终将消失。 非洲
(3)喜马拉雅山脉是怎样形成的?
亚欧板块
1:大陆漂移假说是谁提出的?内容是什么? • 魏格纳提出的。 • 大陆漂移假内容是:两亿年前,他的周围 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的大陆分裂成几 块大陆,缓慢的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 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大陆轮廓线的相似性
南 美 洲
大 西 洋
非 洲
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
四、地球上的火山、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交界的地方
1、当前比较流行的一种全球构造理论是 板块构造理论 它较好地揭示了_____________ 地壳运动变化 的 _____________, 规律. 2、板块构造理论把地球的岩石圈分成( B ) A.五大板块 B.六大板块 C.七大板块 D.八大板块 3、板块漂浮在( A ) A.软流层上 B.岩石圈上 C.岩石上 D.地壳上
〔大陆漂移学说〕
轮廓
轮廓的相似性
岩层
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生物
动物的相似性
魏格纳的故事
————大陆漂移说 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并加以证实 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 注意观察、大胆假设、实事 求是、注重证据的科学方法 寻求真理、正视事实、勇于 探索和不惜献身的科学精神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
板块的运动
请大家认真默读课本37页及 2.13-2.15图的内容,8分钟后完 成下列活动。 2.13-2.15是海陆变迁的实例, 请你解释原因,请看下图。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我们脚下的大地在运动,七大 洲、四大洋是不断变化的。
大地多么坚固、稳定。 海陆轮廓自古就是这 样的。
图2.16 关于地球上海陆轮廓的争论
观察世界地图,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大西洋两岸,特别 是非洲西岸与南美洲东岸的轮廓十分相似。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 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如果我们把这两块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它们 就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
在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人 们发现了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 活动的遗迹。
欧洲的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 地国”,全国约1/4的陆地低于 海平面。
图2.13 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
图2.14 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道遗迹
图2.15 荷兰的围海大坝
喜马拉雅山中发现了海 洋生物化石,说明喜马 拉雅山在地质时期曾经 是海洋,这种海陆变迁 的原因是地壳运动。
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 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 迹,说明我国东部海底 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 是陆地,造成这种桑田 变沧海的原因是地壳沉 降或海平面上升。
人类活动对海平面的作 用。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地球上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 过去人们对此曾有过很长时间的争论。
图2.19 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图2.20 海牛、鸵南美洲两岸有相似的地层且轮廓互相吻合,并分布着相同的动物海牛和驼鸟, 说明它们经历了相同的地质历史,具有相同的环境,说明在地质历史时期是同一块大陆。
阅读材料
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 “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他的脑海里再也平静不下来:“非洲大 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是不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的?大陆会 不会是漂移的?” 这一发现,促使魏格纳开始研究大陆漂移。通过收集资料和实地考察,魏格纳从古生物化石、地 层构造等方面,找到了大西洋两岸相同或吻合的一些证据。魏格纳依据前人的研究和相关资料,结合 自己的考察,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但是,他的假说在当时被认为是荒谬的。为了进一步寻找大陆 漂移的证据,魏格纳前往北极地区的格陵兰岛探险考察,在他50岁生日那天不幸遇难。值得欣慰的 是,他的大陆漂移说,现在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这一伟大的科学假说,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板块 构造学说,使人类重新认识了地球。 从魏格纳与大陆漂 移说的故事中,我 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考点名称:海陆的变迁板块漂移学说: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填海造陆运动:填海造陆是指把原有的海域、湖区或河岸转变为陆地。
对于山多平地少的沿海城市,填海造地是一个为市区发展制造平地的很有效方法。
不少沿海大城市,例如东京、香港、澳门及深圳,均采用该法制造平地。
火山地震带:全球有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两大地震带,前者约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70千米)、几乎全部的中源(70~300千米)和深源(300~700千米)地震。
它围绕着太平洋分布,从南美洲的南端开始,沿西海岸向北延伸,到北美洲阿拉斯加,折向西经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到日本。
板块运动的特点:1.在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稳定;2.在板块边缘地带,地壳运动活跃,成为火山、地震活动的多发地区;海陆变迁的原因:1.地壳的变动;2.海平面的升降;3.人类活动(填海造陆运动)火山、地震与板块运动的联系:1.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
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
其次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
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了也会产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
2.地球表面有一层很厚很厚的地壳,平常岩浆被地壳紧紧地包在里边。
地球内部的温度特别高,岩浆在那里边流来流去,总想找个地方窜到外面来。
有些地方地壳运动比较强烈,地壳又比较薄弱,这些地方受到压力的时候,岩浆就从这里冲出来了。
这样,就发生了火山爆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 地壳的变动 海平面的升降
人类活动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大西洋两岸可以拼合
魏格纳
1910年的一天,年仅30岁的魏格纳躺在
病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 地图上。“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 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非洲大陆 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 只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 分离。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
本课小结
沧海桑田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
板块运动—— 六大板块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下列现象:
1.红海面积将会? 2.地中海面积将会? 3.阿尔卑斯山是如何形成的? 4.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在?
5. 为什么英国地震很少?
6.为什么日本地震很频繁?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从哪些方面进行了
严密的论证呢?
活动:搜寻证据
大 陆 拼 合 图
证据1——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这好比撕碎 了的一张报 纸,拼合以 后的印刷文 字和行列也 一一对应。
证据2——动物的相似性
我只能生活 在热带浅海, 为什么南美 洲和非洲都 有我的存在 呢? 我不会飞, 为什么南美 洲和非洲都 有我的存在 呢?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ronghefang
地 理 小 故 事
喜马拉雅山脉
荷 兰
海底世界
喜马拉雅地区的发现
喜马拉雅地区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
我国东海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人类活动的遗迹
荷兰的填海造陆工程
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
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不断扩 大.欧洲的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 国”,全国约1/4的陆地地低于海平面。
大陆漂移学说
1:地球表层由 6大板块组成
2:板块处在 不断的运动中
使地表隆起抬升
( 运 动 方 向 不 同 )
板 块 运 动
使地表发生断裂
高山
板块1
板块2
பைடு நூலகம்
板块碰撞挤压运动,地表所产生的现象
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喜马拉雅山
裂谷和海洋
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产生的现象
印度洋板块 非洲板块
印度洋海啸 印度洋大地震发生于2004年12月26日。震中央位于印度尼 西亚苏门答腊以北的海底。香港天文台和美国全国地震情报 中心测得强度分别为8.9和9.0。这是1900年以来强度第四的地 震。有数十万人在地震引发的海啸中死亡,一些地区的海啸 高达十多米。
1:地球表层由 6大板块组成
2:板块处在 不断的运动中 3:板块内部 地壳稳定; 板块交界 地壳活跃。
唐山大地震
东京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 42分56秒,我国河北省唐山 市发生了一次7.8级强烈地 震。死亡的人员有24.24万, 受伤人员有83万。
1923年9月1日, 日本东京发生8.3级地 震,至少14万人死亡。
学以致用
你能用板块理论 解释四川地震吗
马来西亚的槟榔屿遭受海啸
泰国旅游胜地海啸后满目疮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