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案-《谏太宗十思疏》公开课教案(新课标) 精品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第二册《谏太宗十思疏》公开课教案

高一语文第二册《谏太宗十思疏》公开课教案

高一语文第二册《谏太宗十思疏》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研究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能力目标: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巧。

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意见。

教学要点:1.研究本文作者真诚而委婉的劝谏艺术。

2.品味本文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1.问答法。

2.探究拓展法。

教学过程:一、巩固背诵。

学生先根据内容层次试背,再齐背。

)二、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略)三、导语设计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评“龙鳞”,逆“圣听”,需要___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忠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___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___进谏___,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___的表扬。

___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___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___,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四、研___高超的劝谏艺术。

出示投影:1.作者为什么称自己为“下愚”,称___为“明哲”?2.能否将“臣闻”改为“臣以为”?3.能否删去文中“承天景命”一句?4.能否将“诚能见可欲”改为“是故见可欲”?小结: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真诚谦虚、委婉而又通达。

五、品味语言特色:1.委婉谦虚。

2.多用比喻,生动形象。

3.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文中的对偶句、排比句,谈谈其表达效果。

对偶句: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盖在___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排比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小结: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2.画线句的出处,说说引用的作用。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___。

(出自《诗经大雅》“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载舟覆舟(出自《荀子王制篇》“君则舟也,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诚能见可欲(出自《老子》上篇:“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谏太宗十思疏》高一语文教案6篇

《谏太宗十思疏》高一语文教案6篇

《谏太宗十思疏》高一语文教案《谏太宗十思疏》高一语文教案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谏太宗十思疏》高一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谏太宗十思疏》高一语文教案1知识目标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魏征的高超的劝谏艺术。

能力目标1、掌握作者反复开异,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

2、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课程: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据说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鸽子,有一天,有大臣给他孝敬了一只非常可爱的鸽子,当他正玩得高兴的时侯,魏征求见,急得他把鸽子左放右藏就是找不着合适的地方,无奈之下就背过双手,抓在手里,不想一翻长谈之后鸽子不幸捂死,留下他独自感伤。

提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投示:太宗怕、敬重魏征。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现在河北省晋县)人。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于公元819年所写的一篇散文,内容为谏言宣扬儒家道德观念和政治理念,以劝谏太宗李世民建立和谐社会,加强君臣关系。

下面是《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引言】【教学目标】1.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主要内容和背景;2.理解文章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加深对韩愈的儒家思想的认识;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韩愈的生平和《谏太宗十思疏》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对这篇文章产生兴趣。

第二步:整体理解(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一遍全文,要求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观点。

第三步:逐段阅读(20分钟)教师请学生每人批阅一段,然后互相交流,共同理解韩愈的思想观点。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每段的主旨和关键词,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每段的主要理解和思考问题。

第四步:情感体验(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情感体验。

老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例如:“韩愈为什么要批评太宗的行为?你们是否赞同韩愈的观点?”等等。

学生可以通过讨论,表达自己对文章的喜爱或者不喜爱的原因。

第五步:深化思考(1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性的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和能动性。

例如,“韩愈为什么认为君子应该给予人民更多的尊重?”“韩愈提出的人治思想如何体现在今天的社会中?”等等。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分享自己的思考。

第六步:写作练习(30分钟)教师提供两个写作题目。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写作题目进行写作,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补充思考和写作。

写作题目1:韩愈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出了很多关于政治和社会秩序的观点,请你发表自己的看法。

写作题目2:请你根据韩愈所提出的“人治”观念,谈谈你认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哪些品质?【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再次强调学生需要重点理解韩愈的思想观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语文《谏太宗十思疏》精品教案通用

语文《谏太宗十思疏》精品教案通用

语文《谏太宗十思疏》精品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古代议论性散文》,具体内容为《谏太宗十思疏》。

本文是魏征于唐太宗贞观十一年上书的一篇奏疏,主要针对太宗的施政提出十点建议,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了解奏疏的文体特点。

2. 掌握文章中的重要文言文知识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领悟文章的论证方法,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议论文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中的文言文知识点,如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

重点:文章的主题思想、论证方法和奏疏的文体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讨论“居安思危”的意义,引出本文的主题。

2. 诵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气势,了解奏疏的文体特点。

3. 讲解:对文章进行逐段讲解,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解释重要文言文知识点。

4.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一道典型题目,指导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针对文言文知识点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并及时反馈。

六、板书设计1. 文章结构图2. 重要文言文知识点3. 十点建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居安思危”和“戒奢以俭”的认识。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古代议论性散文,如《谏逐客书》、《出师表》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文章的主题思想理解。

2. 文言文知识点的掌握。

3. 论证方法的分析。

4. 奏疏的文体特点认识。

5. 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设计。

6. 作业的布置与答案要求。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文章主题思想理解《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针对唐太宗的施政提出的建议,旨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文章通过分析历史经验和现实状况,阐述了君主应当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优秀3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优秀3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优秀3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篇一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

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

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

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

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①固:培土加固。

根本:树的根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⑤景命:大命⑥殷忧:大忧⑦行路:路人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谦虚。

自牧:自立调养。

⑾简能:选拔人才。

⑾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巡杳答疑。

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1.订正练习二——五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1.第1段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四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四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四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谏太宗十思疏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篇1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本的内涵。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背诵全文。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体会魏徵的爱国忠君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本的内涵。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与一般的议论文教学一样,让学生在掌握文言文的一般学习程式之基础上进而提升学习能力,感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识人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

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

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

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文章写得语重心长,肯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

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

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

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

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通用

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通用

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谏太宗十思疏》这篇文章。

该文选自教材的第三册第四章,详细内容主要围绕魏征向唐太宗提出的十点思考,包括选贤用能、虚心纳谏、勤于政事、节约用财、恤民为本等,旨在劝谏太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并理解《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文言文词汇、句式及文章结构。

2.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使其能分析、评价魏征的谏言。

3. 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治国安邦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挖掘。

重点:掌握《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文言文词汇、句式,理解魏征的谏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 新课导入:带领学生阅读《谏太宗十思疏》,讲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3. 文章解析:详细讲解文章中的文言文词汇、句式,分析文章结构。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如何将魏征的谏言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5.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难点、重点,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并进行讲解。

六、板书设计1. 文章《谏太宗十思疏》2. 作者:魏征3. 文章结构:起、承、转、合4. 重点词汇:选贤用能、虚心纳谏、勤于政事、节约用财、恤民为本5. 重点句式:……(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设计)七、作业设计(1)……(句子1)(2)……(句子2)(3)……(句子3)答案:(1)……(答案1)(2)……(答案2)(3)……(答案3)2. 课后思考: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魏征谏言的理解和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浓厚,但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挖掘仍有不足,今后需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关于魏征的谏言和唐太宗的治国故事,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3篇)

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3篇)

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3篇)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2、把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留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3、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

4、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课时:3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学问。

2、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简介及写作背景1、: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本文《谏太宗十思书》,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简朴,颇有作为。

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省、慎重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进展,百姓生活也富有起来,加上边防稳固,内外无事,唐太宗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糊涂的看到了在富强兴盛的后面隐蔽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屡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

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正。

二、通读全文,正音,了解也许内容。

1、留意加点字的读音。

求木之长浚塞源载舟壅蔽黜恶谬赏2、对比解释,粗通文章,自读五分钟。

要求:把解释、翻译困难的句子找出来。

(质疑)3、同学间相互商议,把疑难问题解决,如有解释、翻译不当的地方,教师准时订正;个别较难翻译,同学间解释不当的地方,教师重点讲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太宗十思疏》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能力特征: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巧。

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意见。

教学要点:
1、学习本文作者真诚而委婉的劝谏艺术。

2、品味本文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1、问答法。

2、探究拓展法。

教学过程:
一、巩固背诵。

(学生先根据内容层次试背,再齐背。


二、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略)
三、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忠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四、研习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

出示投影:
(一)作者为什么称自己为“下愚”,称唐太宗为“明哲”?
(二)能否将“臣闻”改为“臣以为”?
(三)能否删去文中“承天景命”一句?
(四)能否将“诚能见可欲”改为“是故见可欲”?
小结: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真诚谦虚、委婉而又通达。

五、品味语言特色:
1、委婉谦虚。

2、多用比喻,生动形象。

3、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文中的对偶句、排比句,谈谈其表达效果。

对偶句: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排比句: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小结: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2、画线句的出处,说说引用的作用。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出自《诗经大雅》“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
载舟覆舟(出自《荀子王制篇》“君则舟也,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诚能见可欲(出自《老子》上篇:“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引用了《易经》“卑以自牧”的意思。


垂拱而治(出自《尚书成武》“垂拱而天下治。

”)
小结:“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金”“字字有出处”“事事有依据”
(强调积累下列成语:局安思危、戒奢以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垂拱而治、纵情傲物、载舟覆舟、长治久安、竭诚待下)
六、延伸拓展。

下面是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的《魏郑公谏语》,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魏郑公谏止唐太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剀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

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 y ì(此字打不出,“刈”字去掉右边)安,未甚充实。

告成天地,臣切有疑。

”太宗不能夺。

(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从课文及此文这两处你可看出魏征劝谏有什么特点?请稍作展开,用自己的话表述。

明确:从这两处可看出魏征劝谏不但有大勇,还有大智。

他很讲究劝谏艺术,善于用比喻来说理。

课文《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

本文则以“十年长患”来比喻“隋氏之乱”,以“疗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来说明“告成天地”(封禅)之事的不可行。

魏征劝谏确实是“引喻剀切”,得体动人,能让唐太宗心服。

七、课文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

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于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身。

八、作业布置。

•1 熟练背诵全文。

•2请结合上学期学过的《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等篇目,谈谈你对文学史中烛之武、邹忌、触龙、魏征等论辩艺术的感悟,他们的才能何在?说辩技巧何在?成功的奥妙何在?
•3古人的说辞奥妙无穷,对于处在现代社会中的现代人,对于面临现代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的现代人,不断提高说话技巧,有何借鉴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