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黎圣母院看文学与艺术
请以巴黎圣母院为例,谈谈你对浪漫主义文学的看法

请以巴黎圣母院为例,谈谈你对浪漫主义文学
的看法
浪漫主义文学是19世纪欧洲文学的一种流派,主张强调个性、想象和感情的表达,反对理性主义和古典主义。
浪漫主义文学强调情感与人性,以此为基础探索生活、自然和神秘。
被称为“浪漫主义”的传统文化价值就像巴黎圣母院一样,在人们心中扎下深深的根,代代相传。
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文学中的经典代表之一,它在文学中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
文学巨匠雨果创作了一部名为《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小说,通过小说中一个丑陋的钟楼看守者对于美丽女神艾丽丝芙的痴迷,雨果展现了浪漫主义的一面和强调个性、感情的价值观。
浪漫主义文学强调感性和想象的广泛运用,关注人性、自然和文化,一切都是源于情感和联想。
人们对于巴黎圣母院的想象,在创作中跃然纸上,给文学和艺术带来了极大的启示。
总之,浪漫主义文学以情感为基础,呼吁人们更加崇尚人性、探索自然和文化的内涵,使人们对于自身的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
同时,浪漫主义文学在作品中打破了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大胆创新,使艺术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巴黎圣母院在浪漫主义文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它是一个永不褪色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一生去欣赏和珍藏。
解读《巴黎圣母院》:文学与建筑的交汇之作

解读《巴黎圣母院》:文学与建筑的交汇之作1. 引言1.1 概述《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公认为19世纪欧洲文学的经典之作。
它以巴黎圣母院为背景,描述了中世纪时期巴黎市民与教会权力之间的斗争、爱与宽恕的故事。
这部小说融合了文学和建筑两种艺术形式,通过对建筑特征和文学元素的详细描写,展现了二者之间卓越的交汇之处。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三个主要部分来解读《巴黎圣母院》:文学与建筑的交汇之作。
首先,我们将探讨文学与建筑在这部小说中如何相互影响和交织在一起。
然后,我们将分析小说中的文学元素,并解读其与建筑意义之间的关联性。
接下来,我们将研究巴黎圣母院这座建筑的历史背景、风格及其构造特点,并探讨它如何影响了小说情节和角色发展。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文中的主要观点,并对《巴黎圣母院》的文学与建筑交汇之处进行综合分析。
1.3 目的通过本文,我们旨在深入探究《巴黎圣母院》这部作品所呈现出的文学和建筑之间的独特关系。
我们将通过分析小说中的文学元素和建筑特征,探讨二者相互影响的方式,并揭示它们在故事叙述、角色塑造以及象征意义方面的重要性。
希望读者能够通过阅读本文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欣赏《巴黎圣母院》,并对文学与建筑交汇之作产生更多思考。
2. 文学与建筑的交汇之作2.1 小说背景《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于1831年出版的一部著名小说。
该小说以15世纪巴黎为背景,通过描绘主人公埃斯梅拉尔达与教堂司祭克洛德之间的爱情与复仇故事,展现了中世纪巴黎社会的残酷和黑暗面。
支撑整个故事情节和氛围的正是那座令人叹为观止的巴黎圣母院。
2.2 建筑风格分析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哥特式建筑杰作,采用了当时流行的垂直线条、尖顶、复杂而精细的装饰和彩色玻璃窗等特征。
它体现了哥特式建筑追求垂直向上的意象,代表着中世纪宗教信仰、文化与艺术的高度发展。
此外,在小说中,雨果还对巴黎圣母院进行了广泛而详细地描写,将其内部结构、钟楼、飞扶壁等各个部分都娓娓道来。
浅析《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浅析《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人物雨果所写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深入描述了1815年至1830年法国社会的变革和巨大冲突。
作品以巴黎圣母院为背景,透彻而深刻地描绘了法国中世纪文化,以及教会和世俗掌权者之间的斗争,展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风格。
首先,《巴黎圣母院》中浓郁的文化氛围、喜好神秘和超自然现象的描写以及对个体感情和不安全感的强调都是浪漫主义艺术的典型特征之一。
在小说中,雨果深入描绘了巴黎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化:中世纪文化和文艺复兴文化。
中世纪文化理性未强调,它主张超自然、神秘和灵异现象,而文艺复兴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和理性信念。
雨果用详细描述的方式揭示人类精神的深度和宽度,由此造出一个深层次的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外,在小说中对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描写尤为突出,雨果将这些情感表现为一种对于生命的热爱和追求。
女主角爱斯梅拉尔达的美貌和善良给了人们对于爱情美好的向往,而他和克洛普辛之间的爱情则在小说中具有唯美和深刻的意义。
其次,小说中描绘的视觉艺术和语言运用等主题也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
《巴黎圣母院》中的视觉艺术是雨果最为出色的艺术之一。
他用细致、深刻的笔调描述了巴黎圣母院的壮观,丰富了小说的艺术性。
同时,他将历史和小说性创作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小说在视觉艺术方面表现了出极富感染力的特征。
雨果在小说中也充分运用了语言,让其小说的声音成为文学的创新。
他通过字句的使用,让小说的语言具有了激情和感情色彩,使之成为极富美学价值的作品。
总之,《巴黎圣母院》是一部充满了浪漫主义艺术特征的作品。
该小说的描绘,不仅仅体现了雨果的创新思维和敏锐洞察力,也展示出了浪漫主义文学丰富多彩、不断进步的艺术魅力。
《巴黎圣母院》:文学与建筑的交融

巴黎圣母院:文学与建筑的交融引言巴黎圣母院是一座融汇了文学与建筑的标志性建筑,它不仅是法国巴黎的地标之一,也是维克多·雨果同名小说《巴黎圣母院》的灵感源泉。
本文将探讨巴黎圣母院这座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大教堂,以及它与维克多·雨果所创造出来的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
建筑风格与历史建筑风格巴黎圣母院兼具哥特式和中世纪法国建筑风格,以其精美而复杂的雕塑、尖拱形窗户和扇形拱门而闻名。
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赋予了该教堂无可比拟的魅力和独特性。
建筑历史最早记录到公元1163年,当时开始修建这座大教堂。
经过几个世纪的扩建、重建和修复,巴黎圣母院成为了一座完美融合中世纪建筑与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建筑杰作。
维克多·雨果与《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的背景维克多·雨果于1831年出版了他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这部作品以巴黎圣母院为背景,描述了一个悲剧性的故事。
小说通过塔斯佩克和埃斯梅拉达这两个主要角色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中世纪巴黎社会阶层分化、宗教信仰和人性弱点等主题。
文学与建筑的交融雨果对于巴黎圣母院精确而深入的描写使读者能够真实地感受到这座建筑的氛围和特点。
同时,小说也赋予了这座教堂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成为了法国文学史上一部经典之作。
巴黎圣母院的影响与价值文化遗产巴黎圣母院是法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中世纪建筑的艺术风格和技术水准,被认为是欧洲哥特式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
旅游景点作为法国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巴黎圣母院每年吸引着数百万游客前来参观。
人们可以欣赏到这座建筑的壮丽与精美,并感受到它所散发出来的文化和历史氛围。
结论巴黎圣母院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建筑,与维克多·雨果创造的小说《巴黎圣母院》相互辉映。
在这两者交融的背后,我们得以了解到中世纪法国的社会现象、宗教信仰以及文学艺术对于一个城市乃至整个社会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巴黎圣母院不仅是一座美丽壮观的建筑,更是一个具有独特意义和价值的文化遗产。
《巴黎圣母院》的艺术形象分析

美国文艺批评家圣茨伯里说:“《巴黎圣母院》绘画出中世纪巴黎既辉煌又阴暗的风貌,它充分显示了作者驾驭怜悯,赞赏,恐怖等情感的超凡技能,它具有运用词语进行绘画的出色才能,他掌握了瑰丽的文辞,无穷诗歌的内涵以及他自己也不能左右的那种感染读者的气势磅礴的风格。
”《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特色和“美丑对照原则”的表现特色:《巴黎圣母院》最集中最典型地反映了雨果的浪漫主义文艺观。
其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表现在:1.离奇的情节ﻫ这部小说情节曲折离奇,富有戏剧性,充满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巧合,夸张和怪诞。
如:"奇迹王朝"对诗人奇特的审判;加西莫多的劫法场,抵御千军万马的进攻;母女重逢;加西莫多的尸骨一被分开就化为灰尘等。
这些曲折多变,但在本质上又是真实的情节,大大加强了小说的戏剧性,从而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2.非凡的人物ﻫ小说的人物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人物:爱斯梅哈尔达的美貌和人格力量是非凡的:加西莫多的非凡则表现在他可怕的外貌,奇特的举动,巨人般的体力,以及对爱斯梅哈尔达高尚而充满自我牺牲的爱情及表达方式;克罗德的禁欲和纵欲的矛盾等。
这些人物的特点,表现了雨果独具的浪漫主义特征,即追求夸张,想象而不求细节的真实,不求酷似现实。
3.强烈的对比作为一种美学理想,对比原则是雨果浪漫主义最重要的特征,贯穿着小说的始终。
首先是巴黎城市和圣母院和谐美丽的自然环境与人民阴暗不幸的生活构成鲜明对比,这样更突出暴露了封建暴政的黑暗。
其次是草菅人命,任意诬陷的封建王朝与尊重人权,公正廉明的"奇迹王朝"的对比;ﻫ最主要的是人物形象的对比:正面与反面人物的对比--爱斯梅哈尔达和加西莫多是善良,真诚和美好的人性的代表,克罗德、法比则是自私、冷酷和丑恶的人性的代表、善与恶十分鲜明地分别体现在这两组人物身上,产生强烈的对照。
还有正面与正面,反面与反面人物之间的对比以及人物自身对比,如加西莫多外貌与心灵的对比等。
巴黎圣母院的艺术手法

巴黎圣母院的艺术手法《巴黎圣母院》是一部具有浪漫主义文学特征的作品。
是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法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
小说塑造的主人公卡希魔多,就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手法。
首先他以奇特的想象,夸张的手法,浪漫主义的激情勾勒了一个丑得出奇的形象:他一出世就是“一个倦做一团的小怪物,又难看,又是破足,又是独眼,又是驼背”。
长大以后耳聋,“看起来仿佛是一个被打碎了的而没有好好拼拢起来的巨人象”,“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猪鬃似的赤红色的眉毛下面长着小小的左眼,右眼完全被一个大瘤遮没了,牙齿象城垛样参差不齐,嘴唇坚硬——一颗牙齿如象牙一样地从唇上突伸出来——下巴弯曲,尤其是那脸,完全布满轻蔑、惊奇和混合的表情。
他就是《巴黎圣母院》中愚人节里被人们选为十全的“愚人之王”的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卡希魔多。
一~运用美丑对照原则。
二、善于塑造下层人物的形象。
三、以史诗的气魄和规模再现历史和社会。
四、情节的传奇性。
五、注重心理描写。
《巴黎圣母院》的主人公们,社会身份不同,时代环境也不同,但是在他们的身上,无一例外的存在着活生生的人性。
即使是邪恶如魔鬼般的副主教,他的邪念,他的恶行,也无一例外的要由鲜血淋漓的痛楚来作为代价。
副主教一生的际遇告诉读者,作为神父,克洛德的生存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人的存在与宗教的存在,人的行为与上帝的行为,这两种存在两种行为的必然相逢,也就必然爆发出不可调和的冲突来。
对于副主教克洛德来说,悖论、痛苦、负罪就是生存本身的实质。
灵与肉之间的冲突无法调和,信仰与欲望之间的冲突无法调和,最终导致灵魂与肉体的彻底分离——死亡。
主人公毁灭了,其他的无辜者也随之而毁灭了。
雨果在这种描述中,把他所主张的人性抒发到了极至,把人道主义张扬到了极至,把悲剧的恐怖气氛也渲染到了极至。
《巴黎圣母院》是一部悲剧,悲剧就是把最美好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
《巴黎圣母院》的历史背景与文学价值

《巴黎圣母院》的历史背景与文学价值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文学巨著。
这部作品不仅以其扣人心弦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刻画吸引着读者,更因其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展现出的文学价值而备受赞誉。
19 世纪的法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重要时期。
工业革命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和阶级矛盾。
在这样的背景下,雨果通过《巴黎圣母院》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复杂性。
巴黎圣母院作为故事的主要场景,其本身就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
这座哥特式建筑始建于 12 世纪,历经数百年的风雨,见证了法国的兴衰荣辱。
在小说中,巴黎圣母院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个象征,象征着中世纪的宗教权威和封建制度。
从文学价值的角度来看,《巴黎圣母院》首先以其深刻的人物塑造而著称。
卡西莫多,这个外表丑陋但内心善良的钟楼怪人,他的形象深入人心。
他对爱丝梅拉达的纯真爱情,以及他在面对社会偏见和不公时的挣扎,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无奈。
爱丝梅拉达则是美丽、善良和勇敢的化身,她代表着美好与正义,却在黑暗的社会中遭受迫害。
而副主教克洛德,他表面上是宗教的代表,内心却充满了欲望和邪恶,这种人物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使得读者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其次,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性。
从爱丝梅拉达在街头的歌舞表演,到卡西莫多在钟楼中的孤独守望,再到最后巴黎圣母院前的悲惨结局,每一个情节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让人欲罢不能。
再者,雨果的语言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他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得小说中的场景和人物栩栩如生。
例如,对巴黎圣母院的描写:“这座可敬的纪念性建筑的每一个侧面,每一块石头,都不仅是我国历史的一页,而且是科学史和艺术史的一页。
”这样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能够亲眼目睹这座宏伟建筑的风采。
此外,《巴黎圣母院》还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雨果通过对封建教会和司法制度的揭露,对社会底层人民悲惨命运的同情,呼吁社会的公正和平等。
雨果《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特色分析

雨果《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特色分析一、本文概述《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豪雨果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浪漫主义特色,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本文旨在分析《巴黎圣母院》中的浪漫主义特色,探究其如何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夸张的手法、独特的情感表达以及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反思,构建了一个充满神秘、奇幻与情感冲突的艺术世界。
我们将从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构建以及艺术风格等多个方面,来揭示雨果在这部小说中所展现的浪漫主义魅力。
通过对《巴黎圣母院》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价值,以及雨果如何在作品中将这些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欣赏这部文学经典的美学价值,也能够启发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追求理想、表达情感、以及对待社会与人生的态度。
因此,本文的研究不仅具有学术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巴黎圣母院的象征意义在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巴黎圣母院不仅是一座庄严而神圣的建筑,更是作者精心设计的象征符号,承载着多重意义和深刻的象征内涵。
巴黎圣母院作为中世纪欧洲最大的哥特式教堂,是宗教信仰和神圣权力的象征。
教堂的宏伟壮观、高耸入云的塔楼和精致的玫瑰窗,都体现了人类对神明的敬畏和对信仰的虔诚。
然而,在雨果的笔下,这座教堂并非仅仅是宗教的殿堂,更是人性的试炼场。
巴黎圣母院是巴黎市民生活的缩影和反映。
小说中,教堂不仅是信徒们祈求救赎和忏悔罪恶的场所,也是市民们欢聚一堂、庆祝节日的地方。
教堂的钟声、祈祷声和赞美歌声,与市民们的欢声笑语、喧闹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巴黎独特的城市风貌和文化氛围。
巴黎圣母院还是爱与善的象征。
在小说中,卡西莫多虽然外貌丑陋、身体残疾,但他内心深处却充满了对爱斯梅拉达的纯真爱情和无私奉献。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外貌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内心的善良和美好。
巴黎圣母院作为卡西莫多的庇护所,也象征了爱与善的力量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巴黎圣母院还承载着雨果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院郑小静09134117
从巴黎圣母院看文学与艺术
所谓文学,就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
而所谓艺术,则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更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工艺等。
从从属关系上讲,文学是一门艺术,但艺术绝不仅仅是文学。
如果说艺术是一条宽广长流的大河,那么文学就是其中的一条分支。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文学就是语言文化的艺术,扮演着艺术生活的主角,艺术的产生往往就需要坚实的文学做基础,就比如一部好的戏剧文化,一部好的电影作品,就需要有一本好的剧本,一部好的著作等等。
自然,要想拍出一部好的电视剧或者电影,就需要一个优秀的剧作家、编剧、导演和演员。
但艺术不仅仅是文学,它却包含广泛。
总之文学需要艺术中的升华,艺术需要文学的渲染。
而作为一个学文学的人又怎能脱离对艺术的追求。
《巴黎圣母院》是一部世界名著,相信很多人都看过。
它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
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普赛女郎艾丝美拉达。
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
故事中所提到的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哥特式风格基督教教堂,是古老巴黎的象征。
它矗立在塞纳河中西岱岛的东南端,位于整个巴黎城的中心。
它的地位、历史价值
无与伦比,是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建筑之一。
该教堂以其哥特式的建筑风格,祭坛、回廊、门窗等处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以及堂内所藏的13~17世纪的大量艺术珍品而闻名于世。
虽然这是一幢宗教建筑,但它闪烁着法国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在听外国美术鉴赏这门课时,才发现原来一个教堂除了文学上的造诣本身还具有如此神秘的力量激发着人们去探索,去解密。
巴黎圣母院的每个细节都想更深入的了解。
圣母院平面呈横翼较短的十字形, 坐东朝西,正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雄伟庄严。
巴黎圣母院正面高69米, 被三条横向装饰带划分三层:底层有3个桃形门洞,门上于中世纪完成的塑像和雕刻品大多被修整过。
中央的拱门描述的是耶稣在天庭的“最后审判”。
教堂最古老的雕像,则位于右边拱门,描述的是圣安娜的故事,以及大主教许里为路易七世受洗的情形。
左边是圣母门,描绘圣母受难复活、被圣者和天使围绕的情形。
拱门上方为众王廊,陈列旧约时期28位君王的雕像。
这些雕像都是重建过的,原来的雕像在1793年法国大革命时被误认为是法国君王,于是被破坏拆除,到了1977年才被找到,现藏于克吕尼博物馆。
后来,雕像又重新被复刻并放回原位。
“长廊”上面第二层两侧为两个巨大的石质中棂窗子,中间是彩色玻璃窗。
装饰中又以彩色玻璃窗的设计最吸引人,有长有圆有长方,但以其中一个圆形为最,它的直径有九公尺,俗称「玫瑰玻璃窗」,其直径,建于1220—1225年, 这富丽堂皇的彩色玻璃刻画著一个个的圣经故事,以前的神职人员藉由这些图像来做传道之用。
中央供奉着圣母圣婴,两边立着
天使的塑像。
两侧立的是亚当和夏娃的塑像。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巴黎人很怕德国人把它抢走,所以拆下来藏起来了。
第三层是一排细长的雕花拱形石栏杆。
在这里的设计中,瓦雷里·勒·迪克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他在那些石栏杆上,塑造了一个由众多神魔精灵组成的虚幻世界,这些怪物面目神情怪异而冷峻,俯着脚下迷蒙的城市;还有一些精灵如鸟状,但又带着奇怪的翅膀;出现在教堂顶端的各个角落里。
它们或在尖顶后面,或在栏杆边缘,若隐若现,它们这些石雕的小精灵们几百年来一直就这样静静地蹲在这里里,思索它们脚下那群巴黎城里的人们的命运。
左右两侧顶上的就是塔楼后来竣工,没有塔尖。
其中一座塔楼悬挂着一口大钟,也就是《巴黎圣母院》一书中,卡西莫多敲打的那口大钟。
国王廊主体部分平面呈十字形,向所有的哥特式建筑一样,两翼较短,中轴较长,中庭的上方有一个高达90米的尖塔。
塔顶是一个细长的的十字架,远望仿佛与天穹相接,据说,耶稣受刑时所用的十字架及其冠冕就在这个十字架下面的球内封存着。
圣母院后殿始建于1370年,它不但是整组建筑的终端,而且它本身还创造了一种影响到每一部位结构的动感,从高低脚拱到肋状构架,都体现了这种动感。
高低脚拱半径达15米左右,别具一格的后殿建筑不愧为歌特建筑的杰出之作。
巴黎圣母院为欧洲早期哥特式建筑和雕刻艺术的代表,它是
巴黎第一座哥特式建筑。
集宗教、文化、建筑艺术于一身的,原为纪念罗马主神朱庇特而建造,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成为巴黎
圣母院早期基督教的教堂。
那么什么是哥特式呢?哥特式其实原是从哥特民族中演化过来的,指的是北方野蛮民族,含有贬义。
但后来也就失去了它的褒贬性,变成了当时一种文化的名称了。
哥特式建筑特征最重要的就在高直二字,所以也有人称这种建筑为高直式。
哥特式教堂的平面形状好像一个拉丁十字。
十字的顶部是祭坛,前面的十字长翼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厅,供众多的信徒做礼拜用。
教堂的顶部采用一排连续的尖拱,显得细瘦而空透。
教堂的正面往往放一对钟塔。
哥特式教堂的造型既空灵轻巧,又符合变化与统一、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建筑美法则,具有很强的美感。
巴黎圣母院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是因为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在它之前,教堂建筑大多数笨重粗俗,沉重的拱顶、粗矮的柱子、厚实的墙壁、阴暗的空间,使人感到压抑。
巴黎圣母院冲破了旧的束缚,创造一种全新的轻巧的骨架券,这种结构使拱顶变轻了,空间升高了,光线充足了。
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很快在欧洲传播开来。
总之,不管是文学上的《巴黎圣母院》还是艺术上的巴黎圣母院都是人类史上不朽的杰作,只盼着某一天能亲身去感受这般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