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抑真菌作用与细菌群落结构的关系
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分析

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分析在环境中存在着丰富多样的微生物群落,它们以其微小的体积和不可见的形态,却对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进行分析。
一、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古菌和病毒等微生物,它们以不同的比例存在于土壤、水体、空气和生物体中。
微生物群落的结构主要由物种组成和物种丰度两个方面来描述。
1. 物种组成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由众多物种组成,其中细菌是数量最多的成员。
根据微生物的16S rRNA或18S rRNA基因序列差异,可以将细菌、真菌、古菌等进行分类。
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物种组成存在差异,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较为丰富,水体中的微生物种类相对较少。
2. 物种丰度微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度是指在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数量占比。
物种丰度可以通过测定微生物样本中的基因丰度或者菌落形成单位(CFU)来评估。
丰度高的物种在微生物群落中起主导作用,并对环境的结构和功能产生重要影响。
二、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的功能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以其特殊的代谢能力和生物转化作用,对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发挥重要功能。
1. 生物降解微生物群落中的某些物种具有降解有机物的能力,可以分解植物残渣、油类和其他有机废物。
例如,土壤中的细菌和真菌可分解有机质,并将有机质转化为可供植物吸收的养分。
2. 氮循环微生物群落中的一些细菌和古菌参与氮循环过程,包括氮气固定、硝化、反硝化和氨化等。
这些过程对于土壤中的氮素转化和植物的氮营养具有重要意义。
3. 水质净化水体中的微生物群落能够降解污染物,改善水体的质量。
例如,一些细菌和藻类能够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盐,减少水体中藻类过度生长引起的富营养化问题。
4. 支持生态系统微生物群落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土壤中的微生物参与了植物根系的固氮作用,提供了植物所需的氮源,促进了植物生长。
三、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稻田及稻田周边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

稻田及稻田周边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随着环境污染和人为活动加剧,土壤微生物群落研究逐渐受到广泛重视。
稻田和稻田周边农田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种植区域,土壤微生物群落研究对于了解这一地区的土壤质量、农作物产量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稻田及稻田周边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两方面探讨。
一、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受到水稻根系分泌物、水体和大气等因素的影响,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
稻田土壤主要微生物群落有放线菌、细菌和真菌等。
放线菌是稻田土壤中最为常见的微生物,其对有效磷、有机酸和植物生长激素等物质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而稻田土壤中的细菌群落主要分为六大类,包括厌氧菌、光合细菌、硝化细菌、产酸细菌、好氧菌和固氮菌。
这六大类细菌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促进水稻生长。
与此同时,稻田中还存在着大量真菌,这些真菌对于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有机物质和氮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二、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首先,稻田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够通过强大的生物降解作用分解有机物质,使其成为植物生长的营养物质。
其次,微生物在水稻根系分泌物的作用下,能够扩大稻田土壤中的固氮作用,提高稻田土壤中的氮含量,进而促进水稻生长。
在稻田中,细菌群落产生的酸性物质可溶化土壤中的磷、铁和锌等元素,使它们更易于被作物吸收。
同时,微生物还能够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将其转化为植物需要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促进作物生长。
此外,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还能够降低土壤中有害物质的含量,提高土壤的健康度和生态价值。
三、稻田周边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稻田周边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与稻田不同。
稻田周边农田中,细菌和真菌是主要的微生物群落,抑菌物质的含量较高,且对水稻根系分泌物的作用不是很强。
与此同时,稻田周边农田中微生物的降解作用也较为突出。
因此,在优化稻田周边农田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方面,应该注重在土壤中添加生物有机肥料、优化农作物轮作、加强灌溉管理等方面进行。
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

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草地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还对全球碳循环和气候调节具有重要影响。
而土壤微生物群落作为草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土壤生态功能和植被生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草地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展开讨论。
一、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是指土壤中各类微生物的种类组成和丰度分布。
土壤中的微生物以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为主要组成成分。
细菌是土壤最主要的微生物群落,对于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循环具有重要作用。
真菌则主要参与土壤中的有机质分解和营养循环,并能够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
原生动物在土壤微生物群落中也有重要作用,参与有机物质的分解和土壤结构的形成。
在草地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具有空间和时间的动态变化。
不同土壤层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细菌和真菌的丰度和种类组成的不同。
土壤中生物量和有机碳含量较高的表层土壤通常拥有更为丰富的微生物组群。
此外,草地生境的季节变化也会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在植被茂盛的夏季,土壤中细菌丰度显著增加,而在寒冷的冬季,真菌则成为主导微生物。
二、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有机质分解、养分循环和植物生长的促进等方面。
1. 有机质分解:土壤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质贡献了土壤的肥力。
微生物通过分泌酶类降解有机物,将有机质转化为可供植物利用的无机养分,如氮、磷、钾等。
这些养分的释放促进了植物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 养分循环:土壤微生物参与了氮、磷、钾等养分的转化和循环过程。
其中,细菌可通过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参与土壤中氮的转化,促进氮的循环。
真菌能够分解复杂的有机磷化合物,将有机磷转化为可供植物吸收的无机磷。
这些过程维持了草地生态系统中养分的平衡和可持续利用。
3. 植物生长的促进:土壤微生物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为植物提供养分和水分。
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土壤微生物群落

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土壤微生物群落草地是地球上最广泛分布的自然植被类型之一,它不仅为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地,也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生态服务。
在草地生态系统中,土壤是一个关键的环境因子,而土壤微生物群落则是土壤生物多样性的核心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并介绍其在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重要性。
一、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由真菌、细菌和原生生物等多种微生物组成。
这些微生物在草地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真菌可以分解有机质并促进养分的循环,细菌则参与氮、磷、硫等元素的转化过程,原生生物则对土壤颗粒结构有着积极的影响。
这些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并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共同构成了复杂的土壤微生物群落。
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和作用1. 养分循环:土壤微生物群落在营养元素的循环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参与有机质的分解和氮、磷、硫等元素的循环过程,将有机质中的养分释放给植物吸收利用,保持了土壤的肥力。
2. 改善土壤结构: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通过分泌黏合剂和胶体物质,能够改善土壤颗粒结构,增强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这对于植物的根系生长和土壤水分的储存具有重要意义。
3. 生物防治:部分土壤微生物具有生物防治的作用,可以抑制植物病原菌和害虫的生长繁殖,保护草地植物的健康。
4.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土壤微生物群落参与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多种过程,如氮、磷循环、硫循环和有机碳循环等。
它们能够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氨态氮,促进土壤中的氮循环。
三、人类活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人类活动对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土壤微生物群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农药的使用会杀死部分有益微生物,破坏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过度施肥和过度放牧也会扰乱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平衡。
此外,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导致土地的覆盖和污染,也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四、保护和恢复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策略为了保护和恢复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合理使用农药:减少对农药的使用量和次数,并选择对有益微生物影响较小的农药品种。
微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微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微生物是指体积极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虽微小,却在土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微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一、有助于有机质的分解微生物在土壤中起着重要的分解作用。
它们能够分解有机质,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释放出其中的养分。
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通过分泌酶来降解有机物质,将其分解为更简单的化合物,如蛋白质、脂肪、糖类等。
这些分解产物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同时,微生物还通过分解有机质,使得土壤更加肥沃,有助于土壤形成。
二、有助于养分的循环微生物在土壤中参与了养分的循环过程。
它们能够将有机质中的养分转化为无机形态,如氮、磷、钾等。
细菌通过固氮作用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铵态氮;真菌通过分解有机物质释放出磷酸盐等无机磷。
这些养分被植物吸收后,又经过植物的生长与代谢,最终被微生物再次转化为有机形态。
微生物在养分的循环中起到了媒介的作用,促进了养分的有效利用,维持了土壤的养分平衡。
三、有助于土壤结构的形成微生物对土壤结构的形成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细菌通过胞外多糖的分泌和黏附作用,将土壤颗粒黏合在一起,形成团粒结构。
这种结构有助于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有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
真菌则通过菌丝的生长和分枝,在土壤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结构,有助于土壤的团聚和稳定。
微生物通过这些方式改善了土壤的质地和结构,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
四、有助于抵御病害微生物在土壤中还起到了抵御病害的作用。
一些有益微生物通过与植物根系共生,形成根际微生物群落,对植物起到保护作用。
这些微生物能够分泌抗生素、产生挥发性物质等,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同时,微生物还能够激活植物的免疫系统,增强植物的抵抗力。
微生物的存在和活动有助于维持土壤生态平衡,减少植物病害的发生。
微生物对土壤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通过有机质的分解、养分的循环、土壤结构的形成和抵御病害等方面,促进了土壤的发育和改良。
生防菌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进展

引用格式:涂 镜,魏宝阳,付 威,等. 生防菌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进展[J]. 湖南农业科学,2023(6):96-100. DOI:DOI:10.16498/ki.hnnykx.2023.006.019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植物病害是影响作物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全世界每年病害导致的作物损失约占作物产量的25%[1]。
如何防治作物病害、提高生产效益在农业生产领域备受关注。
目前,防治植物病害的方法主要可划分为物理、化学、生物和农艺4大类。
其中,化学防治是传统、常用的手段,具有成本低、见效快、杀菌谱广、操作简便等优点[2],但化学药剂的滥用带来了土壤和大气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药物残留等一系列问题,长期大量施用化学药剂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采取了限制使用化学制剂的措施以确保食品安生防菌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进展 涂 镜1,2,魏宝阳1,付 威3,莫长安4,曾粮斌2(1. 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2.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205;3. 岳阳县植保植检站,湖南岳阳 414100;4. 桃江县植保植检站,湖南桃江 413400)摘 要:生物防治是近年来新兴的植物病害防控技术,具有绿色环保、安全高效的特点,能更好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已经成为农业生物工程领域研究的重点。
生防菌对植物的防病促生作用与其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调整作用密切相关。
主要综述了生防细菌、生防真菌以及生防放线菌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生防菌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总体来看,生防菌施入后可以在土壤中定殖,增加作物根际土壤土著微生物中有益(促进植物生长、减少植物病害发生)菌(属)的数量,或减少有害(导致植物病害发生、抑制植物生长)菌(属)的数量,改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以及土壤中酶的活性、有机碳含量,从而改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达到缓解作物连作障碍、降低作物发病率、提高作物品质、增加作物产量的效果。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分析土壤是人类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其上生长着各种植物,供人类食用。
而支持土壤中植物生长的是丰富多样的土壤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和原生生物等。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对土壤健康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分析方法以及它们在生态学和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一、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通常是指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通过DNA提取和PCR扩增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获取一定的土壤微生物丰度数据和多样性信息。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1. 高通量测序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通常指Illumina测序平台。
通过将土壤DNA片段插入到Illumina通用测序适配器中,然后通过PCR扩增,最后将扩增产物纯化后进行高通量测序。
这种方法可以产生大量的数据,使得研究人员可以同时获得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种类信息。
2. 16S rRNA测序16S rRNA基因是微生物中一种具有高度保守性的核糖体RNA分子。
利用16S rRNA基因的序列来对微生物进行分类和鉴定已成为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利用引物筛选该基因片段,可以通过PCR扩增生成DNA产物然后进一步进行测序。
这种方法在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显得尤为有用。
3. 其他方法除了高通量测序和16S rRNA测序之外,还可以利用DGGE、T-RFLP和FISH等技术来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
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通常包括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和生境保持等方面。
因此,在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时,我们通常关注微生物拥有哪些代谢功能以及这些功能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
1. 生物量测定生物量测定是通过测量微生物群落的总体积或总重量来估计微生物群落的数量和代谢活性程度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研究人员更准确地预测微生物对土壤生态系统的能力。
2. 基础、包氧和脱氯代谢微生物基础代谢是指其对有机物进行分解和羟化的能力。
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研究

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研究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日益深入,对于微生物群落结构对于土壤性质的影响也逐渐得到了重视。
微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环境下相互作用的微生物群体,在土壤中的微生物、真菌、细菌等群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们对土壤生物活性和养分循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对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也是了解土壤生态学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关键。
一、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种类可能相当繁多,从土壤的性质、环境和某些有益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等方面,这些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会发生变化。
通过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我们能掌握土壤系统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活跃性的信息,并进一步理解土壤有机质的脆弱性、养分循环和氮固定等的过程。
此外,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土壤的有机质降解和泥炭土形成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土壤的理化性质有直接的影响。
对于土壤中的有机质水解和养分释放,微生物群落是必不可少的参与者,这对土壤的性质有很大的影响。
通过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土壤水、热、气和肥力环境的相互作用,因此可以用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来推测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此外,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和多样性也是影响土壤理化性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土壤固定和释放养分的影响微生物群落可以通过释放代谢产物、以及促进根系吸收养分等方式,对土壤中的养分释放和固定产生重要的影响。
对于生长旺盛的微生物群落,它们会将固定的养分耗尽,从而形成营养不足的土壤环境。
而一些微生物群落的变化也可能引发化学反应和添加土壤改良剂的必要性,比如添加短链碳水化合物能真实构造出相应的垮地土壤、增强固氮活性等等。
四、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土壤生态功能的影响微生物群落是土壤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通过分解有机质、养分生存、水平运输、抵抗紫外线辐射等方式,维持了土壤生态系统的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行 ()* 扩增# ()* 扩增体系为 4. !R 体积, 其中含 有 !. D JNGS LTUUKJ 4 !R, 3.. !<MR ・ V % ! AEN( $ !R, 引物各 3. /<MR, +E@ 模板 !.. ?6, JNGS 聚合酶 3W ( NGXG*G) # ()* 反应在 (N)’3.. ()* 仪 ( L>M’*GA ) 5$ = 预变性 " <>?; 5$ = 变性 中进行, 扩增条件为: ! <>?, 4. = 退火 $. H, &3 = 延伸 ! <>?, "4 个循环; 最后 &3 = 延伸 !.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 +,,- ) 采用 +’)MAK HYHIK< ( L>M’*GA VGZMJGIMJ>KH [?;, 0KJ;TRKH, )@, WP@ ) , 98 聚丙烯酰胺凝胶, 变性梯度为 ".8 : &.8 ( !..8 变 性相当于 & <MR ・ V % ! 尿素和 $.8 去离子甲酰胺) , ()* 产物上样量为 $. !R# 电泳在 1. = , ! D N@( $. %! %! <<MR・V NJ>H, 3. <<MR・V 冰乙酸, ! <<MR ・ V % ! EG3 ’-+N@) , 3.. Q 电压条件下进行 4 O# 电泳后, 用 ,K?KF>?AKJ ( L[\’Q) 染料染色 $4 <>?# 采用 L>M’*GA 凝胶成像分析系统观察样品的电泳条带并拍照# 用 +,,- 图像分析软件 ]TG?I>IY \?K ( $2 32 " ) 分析图谱# 利用 +,,- 图谱的数字化结果计算土壤 样品细菌群落结构的多样性指数 (- . /
, 含 !$2 !8 的沙
粒、 132 98 的粉粒和 3"2 !8 的粘粒# 用五点采样法, 分别采集 . : 3. ;< 表层土壤, 充分混匀,过 3 << 筛后于 $ = 保存备用# !# $" 土壤模型的建立 采用以下方法处理土壤样品:! ) 微波处理 (中 波 .、 !、 "、 4、 !. 、 !4 、 3. <>? ) ; 3) 将不同比例自然土 壤 (.、 348 、 4.8 、 &48 ) 混入灭菌土壤中 ( !3! = , ". <>?) ; ") 在温度为 4. 、 1. 、 &. 、 9. 、 5. 、 !.. 、 !!. 和 !3! = 下分别处理 . 、 "、 $、 4、 !. 、 !4 、 3. <>?, 所有处理均 设 $ 次重复# 在 (+@ 平板中央接种禾谷镰刀菌 ( !"# $%&’"( )&%(’*+%&"() , 39 = 培养 " A, 作为真菌生长 指示菌# 在无菌条件下分别称取 $. 6 不同处理土壤 于培养皿中, 从已培养好禾谷镰刀菌的 (+@ 平板边 缘取直径为 .2 9 ;< 菌丝体生长旺盛的圆形琼脂糖 块置于已处理土壤的中央, 于 39 = 避光培养 " A, 测 量菌丝体扩散生长圈直径大小# 以土壤样品对真菌 菌丝生长抑制率为基础, 建立具有高、 中、 低和极低 抑真菌作用的土壤模型# 将高抑真菌作用土壤对指 示真菌的生长抑制率设为 ! , 而极低抑真菌作用土 壤对真菌的生长抑制率设为 . , 用以下公式计算其 他 3 种土壤的真菌生长抑制率: 真菌生长抑制率 B ! % ( , ? % ,. ) ( C ,! % ,. )D
[ !$ % !& ]
, 影响土壤的抑
真菌作用# 由于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等原因, 人们很 难采集到抑真菌作用不同且具有可比性的自然土壤 样品来揭示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种群组成对土壤抑真 菌作用的影响# 因此, 本试验利用温度处理方法建立 了具有相同理化性质而抑真菌作用不同的土壤模 型, 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 胶电泳 ( ()*’+,,- ) 方法对其抑真菌作用与细菌种 群多样性和结构的关系进行研究, 旨在为相关机理 研究提供试验依据# !" 材料与方法 !# !" 土壤样品采集 从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实验站采集近 !. 年未 受农药和肥料影响的撂荒地潮棕壤# 土壤 /0 值为 12 3! , 有机质含量为 !42 5 6 ・ 76
:"5 -’31):TC>N=1O?1=1;*+,-.//0 ;U=XEP1=OI;MSVVC>=OI 1OPCMOCPE(
[ !] # # .SRR1 等 在 !’6& 年发现自然土壤可以在一 [ %, !$ ] [ !$ ] [ !! ] ( *F\) 、 吡咯菌素 ( *,B ) 、 氰化氢 ( A+B ) [ !" ] 以及几丁质酶 ( +L=O=>?1E ) 等多种抗真菌物质, 并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4 年 5 月# 第 !’ 卷# 第 5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L=>E1E _SCP>?Q ST 922Q=EU 0MSQSNI,_CQ( "$$4 , 78 (5) : !6573!654
" !"#$%&’()*&+ ,"%-""( )’&# ./(0&)%$)&) $(1 ,$2%"3&$# 2’44/(&%5 )%3/2%/3"6 :; <=>->?!, , @A9B/ ! ! !, " ! ! ! @A9B/ J?> , K; @LE>-MLE>N , @A9B/ +LE>N-N?>N( 8%*/$/5/3 ’9 :""-$3; AC=-DE> ,FG H=>-IC , <+’-’&.,=#$%3*3 :+);3(. ’9 !+$3%+3*,!#3%.)%& !!$$!%,=#$%);" >,);5)/3 ?%$@3,*$/. ’9 =#$%3*3 :+);3(. ’9 !+$3%+3*,43$A$%& !$$$&’,=#$%)) B 7=#$%B CB :""-B <+’-( , "$$4, 78 (5 ) : !6573!654( 9,)%3$2%:91 ? >?OCP?Q ?OOP=RCOE ST MQE?> ?>U LE?QOLI 1S=Q,TC>N=1O?1=1 =1 ?> =V2SPO?>O =>U=M?OSP ST 1S=Q WC?Q=OI,?>U L?1 2S1=O=XE EMSQSN=M?Q 1=N>=T=M?>ME OS OLE =>L=R=O=S> ST 2Q?>O U=1E?1E EPC2O=S> M?C1EU RI 1S=Q-RSP>E TC>N?Q 2?OLSNE>1( G> OL=1 1OCUI ,1S=Q 1?V2QE1( $3!6 MV)DEPE MSQQEMOEU TPSV OLE ?R?>US>EU Q?>U ?O KLE>I?>N 0Y2EP=VE>O?Q KO?O=S> ST 0MSQSNI ,+L=>E1E 9M?UEVI ST KM=E>ME1,OS DL=ML 2E1O=M=UE1 ?>U TEPO=Q=ZEP1 L?XE >EXEP REE> ?22Q=EU TSP >E?PQI !$ IE?P1( 9 1EP=E1 ST 1S=Q 1?V2QE1 D=OL NP?U=E>O TC>N=1O?1=1 D?1 SRO?=>EU RI LE?O=>N( +[, !$$ ) , !!$ ) ,?>U !"! ) TSP 7 V=>,PE12EMO=XEQI) ,?>U R?MOEP=?Q MSVVC>=OI 1OPCMOCPE D?1 ?>?QIZEU RI *SQIVEP?1E +L?=> ,E?MO=S> MSC2QEU D=OL .E>?OCP=>N /P?U=E>O /EQ 0QEMOPS2LSPE1=1 VEOLSU( *+,-///0 ) ( \LE PE1CQO1 1LSDEU OL?O OLEPE D?1 ? 1=N>=T=M?>O MSPPEQ?O=S> REODEE> 1S=Q TC>N=1O?1=1 ?>U R?MOEP=?Q MSVVC>=OI MSV2S1=O=S>( \PE?OVE>O +[ 1LSDEU OLE 1OPS>NE1O M?2?M=OI OS MS>OPSQ OLE NPSDOL ST O?PNEO 1S=Q-RSP>E 2?OLSNE>=M TC>N=( \LE TCPOLEP OLE R?MOEP=?Q MSVVC>=OI 1OPCMOCPE ST OPE?OEU 1S=Q UEX=?OEU TPSV OL?O ST +[ ,OLE QSDEP OLE 1S=Q TC>N=1O?1=1 D?1( KEWCE>M=>N ?>U OLE TSQQSD=>N 2LIQSNE>EO=M ?>?QI1=1 ST 12EM=?Q R?>U1 => .//0 =>U=M?OEU OL?O !"#$%&’(’%)* )*)++#),’-./$+) , 0$/,’*"$,) 12( , 1."#’($+,’2$)+3)3 12( , 4)+$--5* (3&)/3,$5(,?>U 6$+,’+’++5* 12( MSCQU RE =>XSQXEU => 1S=Q TC>N=1O?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