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传播学

合集下载

艺术与传播

艺术与传播

艺术与传播艺术与传播有如一对孪生兄弟,相伴而生并且共同成长。

但在成长过程中总不免会有一点意见不合的小摩擦,打打闹闹,但总的来说,两者还是相对的和谐统一的。

并且在共同的成长过程中,羁绊越来越深,关系越来越复杂,但也因此两者被紧紧关联在了一起,彼此之间难以分离。

所谓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来把握和反映。

其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及客体的相互对象化。

通俗的说,艺术也就是人的知识、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现。

艺术属于文化的范畴,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对主观缺憾的慰籍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的本质特点是用语言创造出虚拟的人类现实生活,是人们进行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一种文化形式,人们进行情感和思想交流是以绘画等语言为基础的,所以,艺术的发生基础是人类的语言。

关于传播的定义有很多种,有人统计有126种之多,它们有着各自的侧重点: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强调传播是有意图地施加影响;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强调传播是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强调传播是社会关系的体现。

但无论是从哪个角度对传播下定义,其基本意思是“与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识”。

而在传播学中它被定义为“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艺术,作为信息的一种,自然可以作为传播的对象。

而传播更像是一种运输传送手段,源源不断地以不同的形式将艺术直接或间接地传给广大受众。

既然传播是一种“运输传送”手段,那么不断的提高这种手段必然可以减少内部传送物质的损耗,从而使得效益更大,受众得到的信息更加全面,也能够将信息传得更远更深,这样也就在无形中增加了受众的数量。

或许更进一步的,当传播手段进一步发展,不断的量变聚积最终就会产生质变。

比如我们原来可能用车运输,现在有些液态的却可以直接管道运输,也就大大节省了时间和损耗,这对作为被运输对象的信息(艺术)来说大为有利。

艺术传播的媒介转型及其影响

艺术传播的媒介转型及其影响

013文艺作品的社会影响是通过艺术信息的传播实现的,如绘画要通过作品展出、音乐要通过乐器演奏。

旧的艺术形式往往与旧的时代、科技水平及艺术媒材相匹配,也与旧的传播媒介相适应。

中国古代绘画风格之所以演变缓慢,除了艺术认识相对恒定外,更与传播媒介不发达、交通不便关系密切。

因此“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形成海上画派、岭南画派等有地域特色的画派。

而今,地方绘画基本没有了强烈地域特色,画家流动频繁信息交流顺畅,加之四通八达的飞机、高铁、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到哪里去找“原生态”的地方绘画?笔者在18年前就预言:地方画派正在消失。

[1]在一定程度上,传播方式决定艺术的影响、格式、内容及走向。

与传统纸媒、广播电视等传播效果相比,目前最好的传播途径是数字移动网络,是科技巨大进步的结果,对当代的文化生活及艺术生态有着多维影响。

1. 旧媒体艺术与旧传播途径传播学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边缘学科,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传播与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主要任务是了解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

无疑,信息的传播要依赖一定技术和特定媒介得以实现。

旧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如飞鸽传书、信使驿站、口耳相传等方式,效率不高且受众有限。

而新时代快捷的传播方式如网络,一件事情瞬间世人皆知,如前些日子的王宝强婚变。

1.1 大众传播与文艺传播传播(communication)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范美俊摘 要文艺作品的社会影响是通过艺术信息的传播实现的。

旧的艺术形式往往与旧的时代、科技水平及艺术媒材相匹配,也与旧的传播媒介相适应。

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介是现代传播科技下的产物,具有信息量大、存储方便、传播迅捷、数字化等特点。

在新的数字信息时代,艺术传媒、艺术展览等也作相应转型。

在一定程度上,传播方式决定艺术的影响、格式、内容及走向。

目前移动网络的传播途径,是科技进步的结果,对当代的文化生活及艺术生态有着多维影响。

研究生专业新媒体与艺术传播

研究生专业新媒体与艺术传播

研究生专业新媒体与艺术传播
新媒体与艺术传播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研究生专业,它将新媒体技术与艺术传播学相结合,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新媒体与艺术传播专业的研究生课程通常包括新媒体技术、艺术传播学、数字媒体设计等方面的课程。

学生将学习如何运用新媒体技术来创作和传播艺术作品,了解数字媒体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以及掌握数字媒体设计的基本技能和原理。

此外,新媒体与艺术传播专业的研究生还将学习如何通过新媒体平台来推广和营销艺术作品,了解数字营销的策略和方法,以及如何运用新媒体平台来扩大艺术作品的影响力和受众范围。

该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可以在媒体机构、广告公司、文化机构、网络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新媒体策划、数字媒体设计、数字营销等方面的工作。

他们还可以在艺术机构和文化机构中担任艺术策展人、文化活动策划等职位,为推广和传播文化艺术做出贡献。

总之,新媒体与艺术传播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研究生专业,它将新媒体技术与艺术传播学相结合,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该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可以在多个领域发挥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为新媒体和艺术传播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文艺传播学知识点总结

文艺传播学知识点总结

文艺传播学知识点总结文艺传播学,是一门研究文艺传播过程、文艺传播现象、文艺传播规律的学科,它涉及到文学、艺术、传播、媒介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文艺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文学、电影、音乐、舞蹈、美术等各种文艺形式的传播,以及这些文艺形式在传播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媒介、技术、社会环境等因素。

文艺传播学旨在揭示文艺在传播过程中的规律和特点,从而为文艺的创作、传播和接受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支持。

本文将对文艺传播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一、文艺传播的基本概念1. 文艺传播的概念文艺传播是指文学、艺术作品在生产、传播和接受过程中的活动。

它包括文学、音乐、电影、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的创作、制作、宣传、传播和接受等环节。

2. 文艺传播的对象文艺传播的对象是各种文艺作品,包括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电影作品、舞蹈作品、美术作品等。

这些作品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如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等)进行传播,向受众传递各种信息和情感体验。

3. 文艺传播的主体文艺传播的主体包括创作者、传播者和接受者。

创作者是文艺作品的创作者,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转化为艺术作品。

传播者是将文艺作品传播给受众的中间环节,他们可能是编辑、导演、演员、歌手、艺术家等。

接受者是文艺作品的观众或读者,他们通过接受作品的方式,获取各种信息和审美体验。

4. 文艺传播的形式文艺传播的形式包括传统媒介传播和新媒体传播两种形式。

传统媒介传播主要指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传媒所进行的文艺作品传播活动;新媒体传播则是指互联网、移动通讯等新兴传媒所进行的文艺作品传播活动。

5. 文艺传播的意义文艺传播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

它不仅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还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增加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文艺传播的理论基础1. 信息传播理论信息传播理论是文艺传播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组织传播与艺术传播

组织传播与艺术传播
维普资讯
第2 9卷 第 2期 20 0 6年 4月
石家庄经济 学院学报
J u n l f hj z u n ies yo c n mis o r a o iah a g Unv ri f o o c S i t E
V0 . 9 No 2 12 .
的地位 ,是组 织必 不 可少 的一 种特 性 。
基金项 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 目 (0 5 1 2 20y8 )
作 者 简 介 z 曾耀 农 ( 9 9 ) 1 5一 ,男 ,湖 南 长 沙 人 ,武 汉 理 工 大 学 艺 术 与 设 计 学 院 教 授 、博 士 ,主 要 研 究 方 向为 影 视 美 学 与 传 播 美 学 。
Apr 2 6 . 00
组 织传播 与艺术传播
曾耀 农 ,刘 婷
( 武汉理工大学 艺 术设计学院 ,湖 北 武汉 4 0 7 ) 3 0 0
摘 要 :艺术传 播 学是 艺术 学 与传播 学的双 重子 学科 , 它立 足 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术 学 ,建 构 于传 播 学 ,是 一 门
新兴 的交 叉 融合 型边 缘 学科 。通 过传 播 学 的 一种一 一组 织传 播 ,探 讨 艺 术传 播 以及 艺 术传 播 学 的 发 展 问题 。
间 以及组 织 与环境 之 间互 动必 不 可少 的要素 。组织 生活 离不 开传 播 。社 会 的大多 数成 员都 隶属 于某 个 组织 ,有 些甚 至 同 时属于 几个 组织 ,他们 把 大部 分 的时 间都 花在 组织 生 活 中 。组 织成 员之 间 由于工 作 角色关 系或私 人感 情需 要 ,不 断地 和其 他组 织 成员 发生 传播 关 系 ,构 成 组织 生 活一 个重 要部 分 。据 统 计 研究 ,组织 成 员 要 把 7 的 工作 时 间 花 在 传 播 O

传播学新媒体艺术研究

传播学新媒体艺术研究

传播学新媒体艺术研究新媒体艺术是在当代传播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和展示的一种艺术形式,它融合了传统的艺术媒介和数字技术,呈现出了全新的艺术表现方式。

传播学新媒体艺术研究主要探讨了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以及新媒体对传统艺术形式的改变和创新。

传播学新媒体艺术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角色和功能。

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成为了重要的传播渠道和平台。

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艺术家能够与观众进行更紧密的互动,使艺术作品更加贴近生活,更容易传播和获取。

同时,新媒体也带来了新的传播语境和传播策略,挑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和观众的传播视野。

因此,研究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角色和功能对于理解和推动当代艺术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新媒体对传统艺术形式的改变和创新。

新媒体的出现使传统艺术形式得到了拓展和升级。

传统的绘画、雕塑等媒介通过数字技术的介入,变得更具立体感和互动性。

此外,类似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的应用,使观众能够更深入地体验和参与艺术作品。

在这样的背景下,艺术家们开始探索新的艺术表达形式和创作方式,不断突破传统的艺术边界,并且与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技术进行跨界合作。

因此,研究新媒体对传统艺术形式的改变和创新对于推动当代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传播学新媒体艺术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都能对当代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从理论角度来看,研究者可以通过对新媒体艺术的分析和解读,深入探讨新媒体对传播过程的影响和创新,丰富现有的传播理论体系,提出新的理论框架。

在实践层面上,研究者可以通过对新媒体艺术创作和展示的实践进行研究,推动新媒体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此外,研究者还可以通过对新媒体艺术的评价和批判,引导艺术家和观众对新媒体艺术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总之,传播学新媒体艺术研究对于当代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角色和功能,以及新媒体对传统艺术形式的改变和创新,可以为当代艺术的理论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艺术发展和传播的进步。

艺术传播学参考书目

艺术传播学参考书目

《艺术传播学》参考书目《舆论传播》,刘建明,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传播学引论》,李彬,新华出版社,1993。

《媒介通论》,[加]麦克卢汉,商务印书馆,2000。

《大众传播通论》,[美]德弗勒等,华夏出版社,1989。

《媒介社会学》,[英]巴特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

《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美]施拉姆,华夏出版社,1991。

《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从莫尔斯到麦克卢汉》,[美]切特罗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大众传播社会学》,张咏华,上海外国语大学出版社,1996。

《大众传播模式论》,[英]麦奎尔等,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说服学--攻心的学问》,龚文庠,东方出版社,1994。

《大众传播效果:问题与对策》,胡钰,新华出版社,2000。

《信息社会的理论与模式》,崔保国,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传播理论》,[美]斯蒂文·小约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丹尼尔·戴扬等,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传播政治经济学》,[加]文森特·莫斯可,华夏出版社,2000。

《大众文化与传媒》,路扬、王毅,上海三联书店,2000。

《中国新闻事业通史》,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中国现代广播简史》,赵玉明,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

《中国电视史》,郭镇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中国应用电视学》,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电视与社会》,[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第二媒介时代》,[美]马克·波斯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对外传播初探》,段连城,中国建设出版社,1988。

《新闻写作教程》,[美]密苏里新闻学院编,新华出版社,1986。

《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泰勒《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权力的转移》,阿尔温·托夫勒《未来启示录--苏美思想家谈未来》,奥辛廷斯基《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丹尼尔·贝尔《大趋势》,奈斯比特《美育书简》,席勒《论音乐的美》,汉斯立克《艺术哲学》,丹纳《电影是什么》,安德烈·巴赞《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二卷《意境》,宗白华《美的历程》,李泽厚《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科学史》,丹皮尔《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霍金《科学的历程》,吴国盛《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瑟《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西方哲学史》,罗素《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王雨田主编。

组织传播与艺术传播

组织传播与艺术传播
展 开的 , 因此 人 类 的传播 行 为 不 能不 带 上 组织 环境
境 界却 是艺 术 。 现今 , 国的 艺术 教育 取 得 长 足发 我
展, 一大 批 艺术 类 专 业 院校 、 术 学 院纷 纷设 立 , 艺 这
些 艺术 组织 的建 立 对 艺 术 与艺 术 教育 的 发展 , 艺术 传播 都具 有极大 的促 进作 用 。 同时 , 艺术传 播 的发展

门新 兴的 交叉 融合 型边缘 学科 。 本文 旨在通 过传 播 学的 一种—— 组 织传 播 , 来探 讨 艺术传播 以及 【 关键 词】 艺术传 播 ; 组织传播 ; 艺术性 ; 织性 ; 组 关联 性 【 图分 类号】 G2 6 【 中 0 文献 标识码 】A 【 文章编 号】 1 7 — 7 4 2 0 ) 50 2— 5 6 30 0、 各种 企业 ) 军 事组织 、 育组织 、 教 ( 校 ) 宗教组 织 等 。 学 、 各种 组织 每 日每 时都要 进行组 织 传播 活 动 , 何 组 织要 是 不 进行 组 织传 播 活 动就 任
收稿 日期 : 0 6 0 — 8 2 0— 41
基 金 项 目: 北 省 教 育 厅人 文社 会 科 学 研 究规 划 项 目(0 5 1 2 。 湖 2 0 y 8 ) 作 者 简介 : 曾耀 农 , , 男 教授 , 士 , 究方 向 : 博 研 影视 美 学 与传 播 美 学 。
对 这些 组织 也起 到 了极 大 的确 巩 固作 用 , 其得 以 是 继续存 在 和不断 壮大 发展 的确 重要 保证 。

所 给 予的深 刻影 响 。 由于组织 环境 的宽 广性 、 传播行
为 的复杂性 以及 两者互 感 、 互动 的作用 , 成 了纷纭 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论:艺术与传播一、什么是传播(1)汉语中的“传播”“传播”在汉语中是一个联合结构的词,其中“播”多半是指“传播”,而“传”是具有“递、送、交、运、给、表达”等多种动态的意义。

这就指明了“传播”是一种动态的行为。

所以在汉语中常作为动词使用。

如:传播信息、传播谣言、传播疾病、传播花粉……(2)英语中的Communication“传播”一词是从英语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在英语中这是个名词,原意中包含着“通讯、通知、信息、书信;传达、传授、传播、传染;交通、联络;共同、共享”等意思。

(3)传播学中关于“传播”的定义据考证,1945年11月16日,在伦敦发表的联合国“教科文”(UNESCO)宪章中,曾经这样写道“为用一切mass communication 手段增进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而协同努力。

”其中的mass communication 一词就被翻译为“大众传播”(专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而言,所以,这些媒体也就被统称为“大众传播媒体”)。

对“大众传播”的一般解释是:承担某一特定精神内容的符号系统,通过机械性媒体大量地“传播”给不定量的大众。

(沙莲香)。

传播=信息的运动信息=传播的材料定义:所谓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胡正荣)二、艺术与传播的关系(1)艺术的双重含义A. 具有技艺型的生产B. 美的艺术(2)艺术之源艺术源于人类传播本能的原始冲动。

从原始人类的“狩猎舞”、“部落鼓”、“原始壁画”延伸到今天的戏剧、舞蹈、音乐、绘画、电影等等,艺术一直伴随着人类的成长。

不仅没有消亡,而且衍生出更多的艺术分支和流派。

艺术的存在说明人类传播本能的存在,人类又在艺术中不断探索着、强化着传播的本能。

(3)早期的艺术=传播媒体在没有现代传播媒体的时代,艺术其实就是传播媒体,它传播知识、抒发感情、交流思想,甚至传播新闻。

而在现代媒体中,大量的内容都是艺术作品,或者与艺术相关的内容。

(4)艺术的情感激励作用是取得最佳传播效果的基本手段。

所谓“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这里的“乐”就是指广义的艺术。

显而易见,人们早就认识到:艺术的情感激励作用,是影响人们社会行为的最有效的手段。

艺术传播对人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令人们感动的,感动之余,人们会自觉地效仿,以此方式进行传播,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长久的、深远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艺术的使命就是传播;而传播本是艺术的题中应有之意。

艺术传播的定义:艺术传播,从广义上讲就是:一切用审美形式所从事的人类活动。

——李锦程三、学习艺术传播学的意义(1)探索新的理论领域——用艺术传播的观点和方法解释艺术文化现象。

(2)掌握沟通与交流的策略和技巧,指导传播实践。

(3)丰富艺术文化的感知能力。

(4)研究分析全球化语境中跨文化传播的势能、影响及对策。

(4-6课时)第一章传播学的产生和发展传播学的基本思想起源于欧洲的20世纪一、二十年代,到四、五十年代在美国逐步形成了独立的学科。

随着大众传播媒体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科学成果的不断翻新,加上许多领域的学者专家的陆续加盟,使传播学的理论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从而在学术界和理论界的地位日益提高,并出现了许多边缘性学科。

例如:政治传播学、经济传播学、艺术传播学、教育传播学、新闻传播学;以及传播哲学、传播美学、传播社会学、传播心理学、传播伦理学、传播人类学等等。

第一节传播学的学科定位传播学有两种学科定位:•广义的传播学,是指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和规律的科学;•狭义的传播学,是指对大众传播媒体的传播形态、传播手段、传播政策、传播内容、传播目的、传播规律、传播过程以及传播效果等方面的理论研究。

无论广义还是狭义,传播学的轴心都是:传者----信息----受者。

第二节早期的传播研究人类的传播活动其实和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

有学者指出:“人类社会便是建立在人们利用符号进行互动的基础上的。

自从人类的传播活动建立以来,对传播现象的关注和思考便没有停止。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第1页)这段话实际上也指明了一个深层的道理——传播活动是构成人类社会的粘合剂。

所以说,人们对于传播现象的关注和思考,就是对于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关注与思考。

最早的传播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和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古人对于传播现象的思考多半集中在语言传播方面。

因为语言(包括口语和文字语言)是表达思想的最直接和最清晰的传播工具。

例如:中国贤哲们认为“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

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

”(《春秋谷梁传》)“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刘勰《文心雕龙·论说篇》)杜甫曾经对文学艺术传播的功能作过夸张的描述:“阅书百纸尽,落笔四座惊”;“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古人对语言传播的效果有着丰富的体验和论证:“言美则响美,言恶则响恶。

”(《列子·说符》)墨子提出:“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

”(《墨子·修身》)欧阳修也说:“妙论精言,不以多为贵。

”(《六经简要说》)孔子认为:“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

”(《孔子家语·观周》)《史记·商君列传》中引用一段古语说:“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众口,福祸之门”;“众口铄金”。

(《国语》)——舆论可以决定事物的成败。

民间谚语中:“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口是伤人斧,舌是割肉刀。

”在欧洲,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被认为是语言传播理论的奠基之作。

因为,早在23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特别注重研究“在特定的场合中最有效地说服别人的方法”,并且提出了对话三要素的理论——说话者、话题、听者(正是我们现代传播学中的“传者、信息、受者”),认为“决定对话目的和对象的要素,是听者。

”19世纪中叶欧洲社会学的勃兴,为传播学的研究引入了新的观念并提供了直接的研究方法。

直到今天,传播学所用的研究方法大部分来自于社会学。

这一时期对传播研究产生影响的主要人物是:法国的社会学创始人孔德、社会学家塔尔德和德国的社会学家西姆米尔。

他们的研究成果间接地影响了后来美国传播学的兴起,而他们的“实证”方法却成了美国传播学经验学派的直接源泉。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四位哲学家对传播学的产生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被称为美国传播研究的四位“鼻祖”——杜威、库利、帕克、米德。

他们都不是主要的传播研究者,甚至也没有专门的传播研究论文,但他们每一位都将传播放在人类行为概念的中心点上,将传播媒介解释为是在美国恢复社会道德和政治一致意见的代言人,并对传播提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观念。

杜威——引进新闻,改进哲学。

他希望“在某种程度上把新闻业引进社会科学研究之中,来改造社会科学。

”他认为“现代的责任是将信息社会化,实现信息对于社会实践的意义。

”库利——传播是拯救社会的工具。

库利是“自我发展理论”的创始人。

他认为“我们是在人际传播中通过别人的反映(反馈)来评价自己的行为。

与他人的信息交流犹如一面镜子,能帮助自我概念的形成。

”他的著名论点是:人类传播是历史前进的动力,跨越时代的整个社会改革机车的发动机就在信息交流之中。

帕克——曾被人称为“可能是美国社会学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人”同时也是“第一位大众传播研究者”。

他认为,现代传播具有参考功能和表达功能,前者传播的是思想和事实,后者传播的是情感和态度。

新闻传播作为释放参考功能的手段,帕克给予高度的评价;而艺术传播作为发挥表达功能的手段,他对此大伤脑筋,对艺术传播的破坏性和消极作用表示忧虑。

帕克还第一个提出了民意是可以测量的观点;第一个提出了“议题设定”的观念,认为“新闻是人际交谈的基础。

”另外,他还研究过:人际网络如何与大众媒体联结;报纸影响民意的程度如何;报纸如何为民意所控制;媒介如何推动社会变迁等问题。

后世人们面对他的学术成果时曾感慨地赞叹道:“帕克是对于传播媒介体验最多的一个人,也是对于传播媒介的历史和作用研究最多的人。

”米德——“象征互动论”的创始人(《精神、自我和社会》)。

他认为:传播是基本的人类过程,而内向传播应是人类意识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传播学的确立1、传播学产生的背景(《传播学总论》p2-p13)•政治上:总统选举、战争,都依赖于宣传机器。

•经济上: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迅速,自由市场竞争激烈,大众传播业担任着复杂的角色。

•社会上:科技革命推动了传播业的大发展,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特别是电视)。

2、传播学的四位创始人(传播学之父)(一)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二)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三)试验社会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四)社会学家——保尔·拉扎斯菲尔德哈罗德·拉斯韦尔——“五要素”,“三功能”。

五要素——谁?说了什么?通过何种渠道?对谁?产生了何种结果?由此产生了“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五大课题。

三功能——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衍社会遗产。

库尔特·勒温——守门人理论的创立者,同时也是“场论”和“群体动力论”的创立者。

“守门人”是指:在传播的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包括有检查点即“门区”或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那些能够允许信息通过或不许信息流通的人或机构,就是守门人。

守门人的主要作用就是选择和过滤他所接到的信息。

卡尔·霍夫兰——“传播与态度改变研究课题”的主持者。

霍夫兰的研究直接影响了对传播效果的重视与研究。

……保尔·拉扎斯菲尔德——研究方法学的巨人。

他运用社会学的方法对美国总统选举进行了详细调查,以研究媒介对选民意向的影响。

发现了信息传播的中间站——“意见领袖”,从而导致了“有限效果论”、“两级传播论”乃至“多级传播论”的出现,初步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复杂性。

3、传播学的集大成者——威尔伯·施拉姆施拉姆是人类第一位传播学家,他以宏观的视野和体系化的观念来研究传播现象、整合传播成果。

他亲手建立了4个传播研究机构,游历世界推动传播学的研究,编纂了29本著作,创建了传播学的完整体系。

第四节传播学的发展传播学在美国确立以后,迅速推动了传播学在美国本土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全美各大学的新闻学系、社会学系、广告学系都相继开设了传播学课程,甚至连中学都开设了传播选修课或传播知识讲座。

90年代以后,全美已经有335所大学开设传播学或大众传播学的研究生课程,每年有110多篇博士论文通过答辩,主修传播学的人数远远超过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中的任何一门课程。

在当前的美国传播学界,传统的经验学派已经走下霸主的宝座,新兴的批判学派正在崛起;传播学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分支研究已成三足鼎立之势;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的研究正如火如荼;以电脑多媒体为中心的互动传播的研究也正在加紧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