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术论文与研究方法-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
北京林业大学011外语学院2019年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公示

是否拟录取11外语学院50200外国语言文学 1.00229E+14周文慧是非定向就业11外语学院50200外国语言文学 1.00229E+14李文韬是非定向就业11外语学院50200外国语言文学 1.00229E+14邢靖坤是非定向就业11外语学院50200外国语言文学 1.00229E+14方圣洁是非定向就业11外语学院50200外国语言文学 1.0023E+14周航是非定向就业11外语学院50200外国语言文学 1.00229E+14陈锦华是非定向就业11外语学院50200外国语言文学 1.00229E+14陈晓彤是非定向就业11外语学院50200外国语言文学 1.00229E+14郝思佳是非定向就业11外语学院50200外国语言文学 1.00229E+14王达是非定向就业11外语学院55101英语笔译 1.00229E+14刘芳宁是非定向就业11外语学院55101英语笔译 1.00229E+14马远是非定向就业11外语学院55101英语笔译 1.00229E+14石珉是非定向就业11外语学院55101英语笔译 1.00229E+14马媛是非定向就业11外语学院55101英语笔译 1.00229E+14李梦婕是非定向就业11外语学院55101英语笔译 1.00229E+14张宇彤是非定向就业11外语学院55101英语笔译 1.00229E+14赵宇霞是非定向就业11外语学院55101英语笔译 1.00229E+14魏晴是非定向就业11外语学院55101英语笔译 1.00229E+14郭笑翡是非定向就业11外语学院55101英语笔译 1.00229E+14李芳是非定向就业11外语学院55101英语笔译 1.00229E+14张雪辰是非定向就业11外语学院55101英语笔译 1.00229E+14余新新是非定向就业11外语学院55101英语笔译 1.00229E+14胡金是非定向就业11外语学院55101英语笔译 1.00229E+14冯翠翠是非定向就业11外语学院55101英语笔译 1.0023E+14张园是非定向就业11外语学院55101英语笔译 1.00229E+14张琪是非定向就业11外语学院55101英语笔译 1.00229E+14邹晔是非定向就业11外语学院55101英语笔译 1.00229E+14齐泉是非定向就业11外语学院55101英语笔译 1.00229E+14严钧是非定向就业11外语学院55101英语笔译 1.00229E+14郝秀娥是非定向就业11外语学院55101英语笔译 1.00229E+14陈家亮是非定向就业11外语学院55101英语笔译 1.00229E+14周琦是非定向就业11外语学院55101英语笔译 1.00229E+14李甜甜是非定向就业11外语学院55101英语笔译 1.00229E+14贾芳是非定向就业11外语学院55101英语笔译1.00229E+14牛洁是非定向就业录取类别考生编号姓名录取专业代码录取专业名称学院代码学院名称11外语学院55101英语笔译 1.00229E+14谭舜是非定向就业11外语学院55101英语笔译 1.00229E+14闫佳凤是非定向就业11外语学院55101英语笔译 1.00229E+14善洁利是非定向就业11外语学院55101英语笔译 1.00229E+14樊玉消是非定向就业11外语学院55101英语笔译 1.00229E+14张杰是非定向就业芒孜热木·克日木定向就业定向就业1.0023E+14 1.0023E+14苏文华是是55101 55101英语笔译英语笔译11 11外语学院外语学院录取学习方备注式全日制全日制全日制全日制全日制全日制全日制全日制全日制全日制全日制全日制全日制全日制全日制全日制全日制全日制全日制全日制全日制全日制全日制全日制全日制全日制全日制全日制全日制全日制全日制全日制全日制全日制全日制全日制全日制全日制全日制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全日制全日制。
以写促学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达到语言 习得的 目的。S a 1 8 ,9 5 的“ 出假设 ” w n(9 5 19 ) 输 i 强调 及时的 、 有意 学生读懂表达了什么内容 , 还要求学生读懂怎样表达 , 为什 么要这样表达 , 义的语 言输 出的重要性。S an认为语言 输出能强化学 习者 对语言输入 的 还可 以怎样表达 , 写” wi 而“ 也不 仅仅是被 动的能 力训练 , 更是对 阅读 内容情 理解和巩 固。 感态度价值观的主动有效的体 验。 语言输入是语言输 出的源泉。只有在接 受足 够输入的情况 下。 才可能 以写促学的应用打破了传统单科教学模 式中机械 的学写分 离 , 有效地
() 2 遇到精彩的词 汇时, 让学生用词汇造句。 () 3 遇到精彩 的句型 时, 让学生模仿应用。
( 如果学生在 阅读 的过程 中有什么想法的话 , 4) 鼓励学生 写下来 , 随想 () 5 每篇文章给出一两道 主观题 , 让学生有写和表达 自己思 想的机会。 () 6 要求学生写读后感或者概要总结。 () 7 如果课后 有作业 , 实验班加入“ 的元 素。 写”
Ne r P e ie—Ha l 1 8 w Yo k: r te l , 9 2.
[ ] rse ,. h pt ptei:susadI piaos M] L no 2 K ah nS T eI u Hyo s I e m l t n[ . o dn n h s s n ci
a d Ne r n w Yo k:L n ma 1 8 o g n, 9 5.
励学生写出 自信 , 写出表达能力 , 获取成就 感, 使学生开 阔思路 , 高 自信 , 提 以 写 促 学在 大 学 英 语 阅 读 教 学 中 应 用 的必 要 性 成 传统外语 教学中, 写作被剥 离于其 它语言 技能 的教 学之外 , 往往只 有 克 服 恐 写心 理 。 就 感 增 强 。 三 、 大 学英 语 阅读 课 中的 教 学 实 验 在 写作课才能教授写作 , 而且 ,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 的影 响. 写作教学也仅仅 是
基于网络语料库的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研究

F f 难 0
pE RMl L Fra bibliotek目 英 语 网 络 语 料 库 特 点 及 功 能 介 绍
网上有很 多大型通 用语料库 可 以提供在 线检索 。著 名 的本族语 语料库 包括 ( 1 )英 国 国家语料 库 B N C;( 2 ) 柯 林斯伯明翰大学 国际语料库 ( C O B U I L D) ;( 3 )美国当 代 英语 语 料 库 ( C O C A) 。 美 国 当代 英 语 语 料 库 有 很 多 优 点 。 首 先 ,它 为 学 习 者在专 门的科技论 文语言材料 中搜索查 询提供大量 且免 费 的 资 源 。 并 且 , 语 料 库 还 根 据 语 域 的 不 同 将 海 量 语 料 分 为 口语 、 小 说 、 流 行 杂 志 和 学 术 期 刊 等 子 库 , 有 利 于 学 习 者 有 针 对 性 地 选 择 适 合 自 己需 求 的 子 库 ,如 我 们 下 文研究中使用的学术论文子库 。 另外 ,语 料库可 以实现搭 配的 自动 提取 ,我 们借助 词性赋码 的语料和 合理 的检 索 ,能够挖 掘很 多句 法结构 的类联接 特征 ( 王 家义 , 2 0 1 2 ) 。它 可 以将 海 量 的 实 例 以 数据 、列表 、比较 以及语境 共现 的形 式呈现 出来 ,非常 有利 于学 习者观 察 、对 比、学 习,并能够利用语 境获取 语义和总结规律 。 就学术论文写作而 言,语料 库具有的同近 义词搜索、 词 频 统 计 、相 关 度 排 列 、 词 性 限定 、 词 性 列 表 、 上 下 文 限定 等一系列 功能 ,可 以在词汇 、句法模式 、时态 、语 态 、写作规范 、语篇逻辑等方面为研 究者提供帮助 。
使用 “ t h e p u r p o s e / a i m o f t h e s t u d y i s t o …” 。
关于英语专业毕业生与在校生英语应用情况的对比研究

关 于 英 语 专 业 毕 业 生 与 在 校 生 英 语 应 用 情 况 的 对 比研 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郭方舟 杜春兰
( 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 )
【 摘要】英语 专业一直是一 个热 门专业, 学的人 多, 社会 需求也 大。但是近年 来却 总 出现 英语 人才找 不到合适 的工作 , 用人 单位招不到合 适 的人 才这个怪现象。为探 究这个 问题的原 因, 本文作者针对 北京林 业大学外语 学院 0 0 2~ 6年 毕业 的学生做 了一份调 查 问卷 , 就社会 对英语人 才的要 求和大学对英语 人才的培养做 出调 查。结果显示 , 大学的课 程设计相 对老化 , 不能继 续适应社会 的发展 , 大学应该对课
英语教育仍然采用传统 的教 学体 制 , 多半专注 于语言学或 文学等学术 性方 面的培养 , 偏离 了社会大众对 实用性英语人 才的需求。 为了跟 上 时代 的步 伐, 满足社会对外语类人 才的新要 求 , 为人 才培养 基地 的高校 应该 着力 作
坚持“ 英语 +专业” 的教学模式 , 从社会需求的角度 出发 , 养复合型 人才 , 培 实现教学与应用的完美对接 。
程 做 出相 应 的 调 整 。 【 关键词】毕业 生 在校 生
1相 关 背 景
英语 能力 大学课程
对 比
所 调查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工作 1年到 5年 , 中绝大 多数人 曾经或者 其 从改革开放 至今 , 语专业作为受欢迎 专业 的热度一 直不 曾退 却。尤 现在从事 的行 业都跟 英语直 接或 间接相 关。对于从 事跟英 语完 全没 有关 英
计 , 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率一直 在各 专业 中居 于前 1 英语 0位。即使 在近 年 贸易部 门销售 、 计 等; 会 与英 语 不相 关 的领域 , 比如 国家 公务 员等 。其 中 来大 学生就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 。 多数院校英语 专业毕业 生的就业率 ( 大 见图 1 , )超过 6 % 的人选 择 了与英语直 接相关 的行业 ,2 的人 选择 了 0 2% 总体 上仍然保持较高水平 , 就业前景相 对乐观。英语 专业学生应 该对 自己 与英语间接相关 的行业 , % 的人选 择 了必 要 时才会 用到英 语 的行 业 , 1 0 剩 未来 的就业方向充满信心 。但近 两年 却 出现 了这 么一 个怪现 象—— 学生 下的人群从事的行业则与英语相关性很小。 找不到 工作 , 用人单位招不到人才。 从 目 中国就业市场英语应用的情况来 看 , 前 高校着重 培养 的语 言研究 型和文学研究 型人 才已经不太能适应市 场的发展。据悉 , 无论是 高校 毕业 生还是用人单位 , 都对 高校的课 程培养体 系 存有诸 多不 满 , 高校 自己却 可 不这么认 为。三者 之间对 人 才培 养 目标上存 在 巨大落 差。大部 分高校 的
北京林业大学开题报告内容及格式要求

开题报告内容及格式要求一、封面二、内容1.论文背景与要解决的问题(Background and Research Plan)(不少于300词)2.写作提纲(Outline)3.主要参考书目(References)三、要求1.全部内容用英文撰写。
2.纸型:A4四、格式●Thesis Proposal(三号Arial体加粗居中)●I.Background and Research Plan(四号Times New Roman体加粗体)内容(每段第一行缩进3-5个字母。
小四号Times New Roman体)●Outline(四号Times New Roman体加粗)题目(四号Times New Roman体加粗)●III. References(四号Times New Roman体加粗)内容(英文:五号Times New Roman体;中文:五号宋体)五、开题报告模式如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指导教师I. Background and Research PlanThisresearch investigates gender terms of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learners ’the possible causes of differences andseveralstudents of second-language learning. Although the study of genderas a variable early stage, studies of individual language (biological) or gender (socially constructed) have shown that females tend to show greater integrative motivation, to use a wider range of learning strategies, particularly social strategies and global/synthetic rather than local/analytic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express more concerns about the practical use of the language, have more positive affect towards learning, are keener to seek out authentic input and are more willing risk-takers. Studies of actual results suggest females are typically superior to males in nearly all aspects of language learning, except listening vocabulary.(省略)Chapter Two Gender and MotivationChapter Three Gender and Learning Strategies(省略)Chapter Five Gender and Learners ’ BeliefsBoyle, J.P. Sex differences in listening vocabulary. Language Learning. 1985. 2: 273-284. Brown, H.D. Breaking the Language Barrier. Intercultural Press, Inc. 1991.Deci, E. L. & R. M. Ryan.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Plenum. 1985.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Halpern, D. F. & Wright, T. M. A process-oriented model of cognitive sex differences. Learning(省略)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
我国林业高等院校发表英文科技论文的比较研究

维普资讯
5期
梁 文华 :我国林业高等院校发表英文科技论文 的比较研究
3 7
物和环境科学 、工 程技术 和应 用科学等学科的会议文献 ,包括一般性会议 、座谈会 、研究会 、讨论会 、发表会 等 ,其 中工程技术与应用科学类文献约 占 3 %,其他涉及学科基本与 S I 同【。。 5 CE相 3 】
我国林业高等 院校发表英文科技论文的比较研究
梁 文华
( 浙江工业大学外 国语学 院 ,杭州 30 1 10 3)
摘 要:统计了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 、浙江林学院 、中南林学院和西南林学院 6所林业高
等院校近 2 O年来被 S I 、E、IT CE I S P收录和引证的论文 ,并对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 : 我 国林业高 ① 校发英文文 章的数量偏少 、 量偏低 , 质 但近年J况有所改善 ;② 6 高校 的发展很不均衡 , 隋 所 东北林业大学发表数 量最多 , 浙江林学院数量相对较少 ; 6 ③ 所高校的发展速度很不均衡 , 浙江林学院发展最快 , 其次是北京林业大 学和东北林业大学 ,而南京林业大学几乎没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
的科学水准与刊物质 量【。 】 】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来 源 .
S I We f c n e 美国 II CE: bo i c 是 Se S 公司基 S I &H I 和
两个化学数据库 ( C C R、I C),以 II bo n w eg 作为检 索平台 ,以 Si c i t nId x x add为 S f o l e We K d c n e t o e p n e e Ca i n E
关键词 :英 语论文 ;高等院校 ;比较
中 国分 类 号 :S .5 7O 文献 标 识 码 :A
北林本科毕业论文撰写规范及模板

北京林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试行)毕业论文(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成初步培养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专业工程技术或实务工作基本训练的重要环节.为了统一和规范我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国家标准GB7713—87)的规定,特制定本规范。
1 内容要求1。
1 论文题目论文题目应该简短、明确、有概括性。
读者通过题目,能大致了解论文的内容、专业的特点和学科的范畴.但字数要适当,一般不宜超过24个汉字。
必要时可加副标题。
论文题目应有中文和英文两种形式.1.2 作者及指导教师包括作者的姓名,所属专业、年级及班级,指导教师的姓名。
应有中文及英文两种形式。
1.3 摘要与关键词1。
3。
1 论文摘要论文摘要应概括地反映出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内容、方法、成果和结论。
摘要中不宜使用公式、图表,不标注引用文献编号。
摘要以300~500字为宜。
1.3.2 关键词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参照相应的技术术语标准)。
关键词一般为3~5个,按词条的外延层次排列(外延大的排在前面)。
1.4 目录目录按章、节、条三级标题编写,要求标题层次清晰.目录中的标题要与正文中标题一致。
目录中应包括绪论、论文主体、结论、致谢、参考文献、附录等.1。
5 论文正文论文正文是毕业论文(设计)的主体和核心部分,一般应包括绪论、论文主体及结论等部分。
1.5.1 绪论绪论一般作为第一章,是毕业论文(设计)主体的开端。
绪论应包括:毕业设计的背景及目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和相关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课题的研究方法;论文构成及研究内容等。
绪论一般不少于2千字。
1。
5。
2 论文主体论文主体是毕业论文(设计)的主要部分,应该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文字简练、通顺。
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第一外国语课程免修管理办法

北林研办发〔2011〕14号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第一外国语课程免修管理办法为促进我校研究生学术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本着“以学生为本”和“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原则,学校决定在2011年起试行的《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研究生英语课程免修管理办法》基础上,对我校外语已达较高水平、能够熟练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和阅读专业学术文献与写作的硕士研究生,允许其申请免修硕士生第一外国语课程。
为规范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一、免修基本条件在五年之内取得以下条件之一者,可申请免修第一外国语课程学习并取得相应学分:(1)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成绩500分(含)(710分制)以上;(2)TOEFL iBT网考(满分120)成绩85分(含)以上;(3)GRE General test(满分1600)成绩1200分(含)以上;新GRE(满分340)成绩240分(含)以上;(4)IELTS(雅思)(满分9)成绩6.0分(含)以上;(5)全国外语水平考试(WSK)合格;(6)硕士期间第一外国语考试成绩在80分(含)以上;(7)博士生入学统考成绩在70分(含)以上;(8)在英语国家工作或学习1年(含)以上;(9)本科(第二专业除外)、硕士期间攻读英语、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并获得文学学位,或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10)已在SCI源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篇(含)以上。
二、申请时间和办理程序1、申请时间:新生正式入学后2周内办理免修手续,逾期不予办理。
2、办理程序:凡符合申请条件者,需填写“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第一外国语课程免修申请单”,并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由导师、研究生秘书、学院主管领导签署意见后报研究生院审核,审核通过后方可取得免修资格、取得相应学分。
三、成绩管理研究生在申请取得免修资格后可以取得相应学分,成绩以80分记,备注“免修”。
四、其他说明1、申请免修的研究生须在规定时间内登陆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中选择相应班级,以便录入免修成绩,承认学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英语语言文学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 in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总学时:32 实验/实习学时:0 学分:2一、课程简介1.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英语语言文学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学位必修课。
2. 课程目的:学完该课程以后学生能够理解和解释语言研究方法和统计方法的基本概念,对语言学相关领域中的具体教学问题进行试验设计,会收集、处理和分析数据(如用计算机统计软件SPSS),能够说明和讨论研究的结果,能够用英语撰写研究论文。
二、预修课程无要求。
三、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撰写英语论文的主要问题:文献引用,论文结构。
(2学时)第二章各类研究论文的重点和研究设计。
(2学时)第三章实验设计和统计学基本概念:随机现象和随机事件,随机事件的概率,变量和常数,变量的量表,变量及其类型,总体与样本,随机抽样,参数值与估计值,描述性统计和推断性统计,概率分布。
(4学时)第四章归纳数据的方法:图表。
(2学时)第五章描述性数据:集中量数(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离散量数(全距,平均差,标准差,方差,变异系数),样本估计。
(4学时)第六章概率分布:正态分布,t分布,χ2分布,F分布。
(4学时)第七章参数估计:参数的点估计,参数的区间估计。
(2学时)第八章假设检验:F检验法,t检验法,χ2检验法。
(4学时)第九章方差分析:单因数方差分析,多因数方差分析。
(2学时)第十章相关系数和线性回归:相关系数,一元线性回归,多元线性回归和复相关。
(4学时)第十一章主成分分析和因素分析:主成分分析,因素分析。
(2学时)四、教学方式及教学要求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掌握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运用各种实验手段和统计方法进行科学研究。
同时,能够看懂国内外各种相关学科的著作和期刊中所刊登的有关试验分析结果。
五、考核办法考试应该全面反映本大纲的各项教学要求。
考试采取闭卷和开卷两种形式。
闭卷:基本概念和理论。
开卷: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包括计算机软件的使用。
六、参考资料1. 教材[1]McDonough, Jo and McDonough, Steven. 2000. Research Methods for EnglishLanguage Teachers (英语教学科研方法).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Woods, Anthony, Fletcher, Paul and Hughes, Arthur. 2000. Statistics in LanguageStudies (语言研究中的统计学).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3]林连书. 2001. 《应用语言学实验研究方法》.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 参考书目[1]Brown, J.D. 1991. Understanding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New York,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Butler, C. 1991. Statistics in Linguistics. Beijing: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3]刘润清. 1999. 《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4]韩宝成. 2000. 《外语教学科研中的统计方法》.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文秋芳. 2001. 《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开课单位:外语学院编写人:史宝辉黄晓玉审定人:肖文科编写日期:2009年4月理论语言学Theoretical Linguistics总学时:32 实验/实习学时:0 学分:2一、课程简介1.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学位必修课。
2. 课程目的:了解当代语言学理论(音系学、句法学、语义学)的主要构成理论和发展动态,熟悉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掌握英语和汉语主要语言问题的理论阐释方法。
二、预修课程本科阶段普通语言学或语言学导论等课程。
三、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导论:现代语言学和当代语言理论的发展。
(2学时)第二章音系学的语音学基础:语音的生成和感知,发音器官,音段和音段演变,语音标注和国际音标,元音和辅音,协同发音和同化,宽式和严式音标。
(4学时)第三章音系学理论的衍变:音位和音位变体,生成音系学的产生和发展,区别特征,非线性音系学,优选论。
(4学时)第四章超音段:音节,重读,音高、语调和声调。
(2学时)第五章形态学:语素,词根,词干,词缀,构词,新词的形成。
(2学时)第六章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衍变:句法分析,X阶标理论,合并理论,约束理论。
(4学时)第七章移位:中心词移位,DP移位,WH移位。
(4学时)第八章逻辑语义学:句义,真值,蕴涵,先设,逻辑语言,量词。
(4学时)第九章动态语义学:指称,意义的动态性,驴子句,话语表达理论。
(4学时)第十章认知语义学:概念结构,事态语义学。
(2学时)四、教学方式及要求教学中以讲课为主,兼顾语言分析方法的实践(通过实验、作业等方式进行)。
本课程是语言学的核心课程,要注意讲清理论脉络,但侧重描述的方法和结果,不纠缠过深、过细的理论问题。
五、考核办法考核一般采取课堂参与、平时成绩和论文结合的方法。
课堂参与占20%,平时成绩占30%,论文占50%。
论文用英语撰写2500-3000词。
论文题目涉及:语言分析,语言理论述评,新书评介等方面。
六、参考资料1. 音系学部分Chomsky, Noam & Morris Halle. 1968. The Sound Pattern of English. New York: Harper & Row.Clark, John & Colin Yallop. 1995. An Introduction to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2/e. Oxford: Blackwell.Davenport, Mike and S. J. Hannahs. 2005. Introducing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2/e. London: Arnold.Duanmu, San. 2007. The Phonology of Standard Chinese. 2/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Durand, Jacques. 1990. Generative and Non-Linear Phonology. London: Longman.Durand, Jacques & Bernard Laks. (eds.) 2002a. Phonetics, Phonology, and Cogn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Ewen, Colin J. & Harry van der Hulst. 2001. The Phonological Structure of Words: An Introduc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Giegerich, Heinz J. 1992. English Phonology: An Introduc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Gimson, A. C. & Alan Cruttenden. 2001. Gimson’s Pronunci ation of English. 6th ed. London: Arnold.Goldsmith, J. A. 1990. Autosegmental and Metrical Phonology. Oxford: Blackwell.Goldsmith, J. A. (ed.) 1995. The Handbook of Phonological Theory. Oxford: Blackwell.Goldsmith, J. A. (ed.) 1999. Phonological Theory: The Essential Readings. Oxford: Blackwell.Gussenhoven, Carlos. 2004. The Phonology of Tone and Inton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Gussenhoven, Carlos & Haike Jacobs. 2005. Understanding Phonology. 2/e. London: Arnold.Gussmann, Edmund. 2002. Phonology: Analysis and The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Halle, Morris & G. N. Clements. 1983. Problem Book in Phonology. Cambridge, Mass.: MIT.Halle, Morris & Jean-Roger Vergnaud. 1990. An Essay on Stress. Cambridge, Mass.: MIT.Hammond, Michael. 1999. The Phonology of English.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Hyman, Larry M. 1975. Phonology: Theory and Analysis.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Kager, René. 1999. Optimality The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Kenstowicz, Michael. 1994. Phonology in Generative Grammar. Oxford: Blackwell.Ladefoged, Peter. 2006. A Course in Phonetics. 5/e. New York: Thomson.Lass, Roger. 1984. Phon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Basic Concepts.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Makkai, Valerie Becker. 1978. Phonological Theory: Evolution and Current Practice. Lake Bluff, Illinois: Jupiter Press.McCarthy, John J. 2002. A Thematic Guide to Optimality The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McCarthy, John J. 2004. Optimality Theory in Phonology: A Reader. Oxford: Blackwell.McCarthy, John J. 2008. Doing Optimality Theory. Oxford: Blackwell.Odden, David. 2005. Introducing Phonolog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rince, Alan & Paul Smolensky. 2004. Optimality Theory: Constraint Interaction in Generative Grammar. Oxford: Blackwell.Roca, Iggy. 1994. Generative Phonology. London: Routledge.Roca, Iggy & Wyn Johnson. 1999. A Course in Phonology. Oxford: Blackwell.Schane, Sanford A. 1973. Generative Phonolog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Schmerling, S. F. 1976. Aspects of English Sentence Stress. Austin & Londo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Sloat, Clarence, Sharon Henderson Taylor & James E. Hoard. 1978. Introduction to Phonolog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Spencer, Andrew. 1996. Phonology: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xford: Blackwell.Yavas, Mehmet. 2006. Applied English Phonology. Oxford: Blackwell.Yip, Moira. 2002. Ton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 形态学部分Adam, Valerie. 1973. 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English Word-formation. Harlow: Longman.Aronoff, Mark & Kirsten Fudeman. 2005. What is Morphology? Oxford: Blackwell.Bauer, Laurie. 1983. English Word-form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Bauer, Laurie. 2003. Introducing Linguistic Morphology. 2/e.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Booij, Geert. 2005. The Grammar of Words: An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 Morpholog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Carstairs-McCarthy, Andrew. 2002. An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Morphology.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Harley, Heidi. 2006. English Words: 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Oxford: Blackwell.Hatch, Evelyn & Cheryl Brown. 1995. Vocabulary, Semantics, and Language Educ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Jackson, Howard & Etienne ZéAmvela. 2000. Words, Meaning and Vocabulary. London: Continuum.Katamba, Francis & John Stonham. 2006. Morphology. 2/e. Basingstoke: Palgrave.Matthews, Peter. 1991. Morphology. 2/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McCarthy, Michael. 1990. V ocabula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Plag, Ingo. 2003. Word-formation in Englis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Spencer, Andrew & Arnold Zwicky. 1998. The Handbook of Morphology. Oxford: Blackwell.Spencer, Andrew. 1991. Morphological Theory. Oxford: Blackwell.Stockwell, Robert & Donka Minkova. 2001. English Words: History and Structu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3. 句法学部分Adger, D. 2003. Core Syntax.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Bošković, Ž. & H. Lasnik. 2007. Minimalist Syntax: The Essential Readings. Oxford: Blackwell.Büring, D. 2004. Binding The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rnie, Andrew. 2007. Syntax: A Generative Introduction. 2/e. Oxford: Blackwell.Chomsky, N. 1985. Knowledge of Language: Its Nature, Origin, and Use. New York: Praeger.Chomsky, N. 1988. Language and the Problems of Knowledge: The Managua Lectures. Cambridge, Mass.: MIT.Chomsky, N. 1995. The Minimalist Program. Cambridge, Mass.: MIT.Chomsky, N. 1998. Minimalist Inquiries: the Framework. Ms. MIT.Chomsky, N. 2000a. Derivation by Phase. In M. Kenstowicz (ed.), Ken Hale: A Life in Language.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pp. 1-52.Chomsky, N. 2000b. New Horizons in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Min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homsky, N. 2002. On Nature and Langu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homsky, N. 2006. Language and Mind. 3/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ook, V. and M. Newson. 1996. Chomsky's Universal Grammar: An Introduction. 2/e. Oxford: Blackwell.Haegeman, L. 1994. Introduction to Government and Binding Theory. 2/e. Oxford: Blackwell.Haegeman, L. 1999. English Grammar: A Generative Perspective. Oxford: Blackwell.Haegeman, L. 2006. Thinking Syntactically: A Guide to Argumentation and Analysis. Oxford: Blackwell.Hornstein, N., J. Nunes & K. K. Grohmann. 2005. Understanding Minimal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Johnson, K. 2004. An Introduction to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Ms.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t Amherst.Lasnik, H. & J. Uriagereka. 2005. A Course in Minimalist Syntax: Foundations and Prospects. Oxford: Blackwell.Newmeyer, F. J. 1996. Generative Linguistics: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London: Routledge.Ouhalla, J. 1999. Introducing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From 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to Minimalism. 2/e. London: Arnold.Radford, A. 2009. Analysing English Sentences: A Minimalist Approac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Smith, N. 1999. Chomsky: Ideas and Ideal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4. 语义学部分Allan, Keith. 2001. Natural Language Semantics. Oxford: Blackwell.Cann, Ronnie. 1993. Formal Semantics: An Introduc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hierchia, Gennaro & Sally McConnell-Ginet. 1990. Meaning and Grammar: AnIntroduction to Semantics. Cambridge, MA: MIT.Cruse, Alan. 1986. Lexical Seman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ruse, Alan. 2004. Meaning in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2/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Frawley, William. 1992. Linguistic Semantic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Heim, Irene & Angelika Kratzer. 1997. Semantics in Generative Grammar. Oxford: Blackwell.Hurford, James R. & Brendan Heasley. 1983. Semantics: A Coursebook.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Jackendoff, Ray. 1990. Semantic Structures. Cambridge, MA: MIT.Jackendoff, Ray. 2002.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Brain, Meaning, Grammar, Evolu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Jaszczolt, K. M. 2002.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Meaning in Language and Discourse. London: Pearson.Kempson, R. 1977. Semantic The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Kreidler, Charles W. 1998. Introducing English Semantics. London: Routledge.Lappin, Shalom. 1996. (ed.) The Handbook of Contemporary Semantic Theory. Oxford: Blackwell.Leech, G. N. 1974. Semantics. London: Penguin.Lyons, John. 1977. Semantics. V ols. 1 & 2.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Lyons, John. 1995. Linguistic Semantics: An Introduc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almer, F. R. 1976. Seman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ortner, Paul. 2005. What is Meaning? Fundamentals of Formal Semantics. Oxford: Blackwell.Saeed, John I. 2003. Semantics. 2/e. Oxford: Blackwell.Taylor, Kenneth. 1998. Truth and Meaning: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Oxford: Blackwell.方立,1997,《数理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