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以来的三大经济危机

90年代以来的三大经济危机
90年代以来的三大经济危机

90年代以来的三大经济危机 良时金融事业部:杨小强 文章摘要:

时间主要股市表现

第一次 90至92

年道琼斯:经历二次较大的调整:

第一次:1987年8月至10月,指数由最高的2722点跌至最低的1616点,跌幅38.98%。

第二次:1990年8月至10月,指数由2934.65下探到2365.1,跌幅17.4%。

日经:持续时间较长,跌幅较大

从1990年开年的最高的38915点跌至1992年8月18日的14309点,跌幅63.23%。

此后日经长期维持在22000与14000之间走箱体运动,直到1997年

第二次 97年6

月至98

年底恒生指数:

从1997年8月的最高16820点,到1998年8月6544点,下跌过程维持一年,跌幅达到61.1%。

日经指数:

从1997年6月的20879点至1998年10月的12788点,跌幅38.75%。

第三次 2000至

2002年道琼斯指数:

从2000年1月的11749.9跌倒2002年10月的7197点,跌幅达到38.74%。

日经指数

2000年4月从最高20327点开始,到2002年6月的7604点,跌幅62.59%

恒生指数

在2000年3月摸高18397点后,4月出现大跌,到03年4月份最低到达8338点,跌幅54.68%

进入1990年代以来,世界先继发生多次经济危机,除1990年的日本房产泡沫、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及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等涉及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金融危机,还包括那些影响相对较小的金融动荡,这些震荡在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等国一直没有停止。下面就其中影响最大的三次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第一次、1990年到1992年经济衰退

此期间发生了冷战后的第一次战争——海湾战争。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战争发生在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是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

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战争。

美国的表现:

本次美国经济走向危机的历程应该从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算起。

1987年,格林斯潘接任美国联储局局长一职后,美国逐渐结束低利率时代,开始步入加息周期。随着加息进程的推进,美国股市便因银行收紧信贷受到影响。

1987年10月19日,美国道琼斯指数大幅下跌,一天之内急跌508.32点,下跌幅度达22.6%,下跌的点数和幅度都在这之前的最高记录,超过了1929年10月28日美国经济大危机前夕创下的一天之内下跌12.8%的记录。其实在这次危机爆发前几个星期,股市已开始下滑,1987年最高点是在8月25日的2722.42点,到10月19日大爆发前下滑了17.5%。

这次股灾在其他国家也产生了连锁反应,伦敦《金融时报》100种股票价格指数19日下跌183.70点,跌幅为10.1%,创下了一天内的最大跌幅;瑞士信贷银行股票指数的跌幅为11.3%;联邦德国DAX股票指数下跌3.7%;法国CAC股票价格指数下跌6.1%。亚洲日本东京日经225种股票价格指数在19日跌620点之后,20日再跌3800点,跌幅分别为2.35%和14.76%。香港恒生股票指数在19日下跌1121点,创下日跌幅33.3%的历史最高记录。不过这次股灾对这些国家实体经济的影响并不大,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但这次股灾对美国经济影响比较大,美国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以1987年第四季度为最高点,接近7%,从1988年第一季度开始即逐季直线下滑,到1989年第二季度降到1.7%,第四季度降到接近零,到1990年变为负增长。

联邦储备银行在1987年比1929年更积极地采取措施拯救经济。联邦储备银行通过扩大货币公共供应量,推动经济增长。里根总统并不是像胡佛总统只是在一边静观形势,而是积极采取措施,美国金融管理当局,在1987年股市暴跌后,立即放松银根,向银行系统注入大量资金,商业银行也降低了利率以保证向企业提供充足的流动资金,从而避免信用危机的发生。同时,由于建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人们不必担心由于银行倒闭而血本无归,因此没有发生挤提银行存款的现象,使银行系统保持稳定。

这次危机经历约两年半的始发阶段(即1987年10月至1990年初),再经历了为时三个季度的恶化阶段,又经历了历史约两年半的危机后期阶段,共历时五年又三个季度,呈现W+W型。

股市道琼斯指数在1987年8月的最高点2722点骤然跌至10月的1616点,跌幅为38.98% 。随后开始反弹,到1989年8月,道琼斯指数收复了所有失地,在1990上涨到2934.65的高点后,第二轮调整开始,最低下探到2365.1点,第二轮下探跌幅为17.4%。随后步入上涨10牛市行情,1995年11月21日,它首次超过5000点(5023.55点)。到1999年3月29日,“道指”收盘达到了10006.78点,首次超过了10000点大关。仅仅一个月后的5月3日,它收盘时达到11014.70点,首次超过11000点。

日本情况:

在1987年10月17日美国“黑色星期一”以后,日本东京日经225种股票价格指数在19日跌620点之后,20日再跌3800点,累计跌幅超过15%,不过日本股市很快得到恢复, 并且带动了全球股市的回升,到1989年12月, 东京交易所最后一次开市的日经平均股指高达38915点。

但这只是最后盛宴。其实受到这次经济危机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就是日本,因此人们又叫它日本经济危机。1990年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其实际 GDP 年增长率急剧下降,1991年为2.5%,1992 和1993年则不到1% 均为0.4%,1995 和1996年出现较明显回升,分别达到2.5%和3.4%,但是1997年又跌落到0.2%,1998年出现负增长,随后的年份一直徘徊在轻微增长和负增长之间而不能自拔。整个九十年代的日本被称为“失去的十年”。

其实在房产泡沫破裂之前,股市价格已经先行暴跌。在1990年10月份日经指数已跌破20000点。1992年4月1日东京证券市场的日经平均指数跌破了17000点, 日本股市陷入恐慌。8月18日降至14309点, 基本上回到了1985年的水平。

为摆脱危机,日本银行连续8次降低利润,1995年8月竟至0.5%。

世界其他主要国家在这次经济衰退中,受到的影响较小,持续时间比较短,进入1993年,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在1993年9月23当时美国财政部长小劳埃德·本森特在华盛顿就即将举行的七国集团财政部长会议向新闻界吹风时,将包括美国在内的七国集团的现状比做一架等待起飞的飞机。

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始末。

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这场危机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到1998年年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历经一年半。

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阶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开出的药方未能取得预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将实行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联系汇率制,以稳定印尼盾。此举

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西欧的一致反对。

第三阶段:1998年8月初,危机开始扩散到其他国家。美国股市出现动荡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香港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俄罗斯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剧下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政治危机。由于国际投机资金在香港与俄罗斯市场损失严重,从此无力再次逞威。

产生的原因:

其一,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经济结构不合理。例如泰国大量资金投资于房地产,由于房地产有效需求不足引起债务危机,是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其二,过分强调外向型经济的作用。毫无疑问,发展外向型经济是东南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但外向型经济比重太大,因而国际市场的变动,尤其是汇率的变动对经济发生重大影响。近年来,东南亚各国由于出口商品成本上升,国际竞争激烈,导致贸易状况恶化,经常项目出现巨大赤字。1996年经常项目下各国赤字是:泰国145亿美元,马来西亚51亿美元,菲律宾36亿美元,印尼82亿美元,分别占本国GDP的8.0%,5.2%,4.3%,3.8%。其三,债务结构不合理,短期债务多,还债率高,还本付息压力大。其四,金融监管体制不完善,金融开放力度超过本国经济实力、外汇储备数量和监管能力,脆弱的金融体系难以抵御强大的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其五,长期景气掩盖了经济运行中的深层矛盾,弱化了人们对潜伏危机的注意力和警惕性,一旦危机发生,无论政府和公众都缺乏思想准备和应急准备,陷于束手无策的状态。

政府的措施: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牵头组织下,东亚国家采取了种种措施,统称IMF策略,主要措施是实行银根紧缩政策和财政支出紧缩措施。但这种方法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于是马来西亚改变策略,1998 年9月宣布了加强了对资本的管制,资本管制的措施备受当时西方国家的批评,被他们认为是有背时代潮流的,但这项措施却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事后人们不得不承认马来西亚的资本管制是经济小国不得已采取的防卫手段或者是一种选择,进而人们说它是恢复经济的成功范例。

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就给世界投资者造成了直接经济损失7000亿美元,

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经济损失的2倍多。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的1998年,新加坡GDP增长率1998年为1.5%,菲律宾GDP增长率1998年仅轻微下挫,为-0.5%,香港的真实GDP增长率1998年为-5.1%,印尼酉亚经济增长率跌至-13.7%.马来酉亚跌-6.7 %,韩国跌至-5.8%,泰国跌至-9.4%。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恒生从1997年8月的最高16820点,到1998年8月6544点,下跌过程维持一年,跌幅61.1%,其中以1997年10月最为惨烈,10月20日,香港股市开始下跌。10月21日,香港恒生指数下跌765点,22日则继续了这一势头,下跌了1200点。23日下跌达10.41%,28日香港恒生指数狂泻1400多点跌幅达13.7%,全日最低达8775.88点,以9059.89点收市。

日经一共经历两次较大的下跌。一次发生在1997年8月,另一次发生在1998年8月。从1997年6月最高的20879点到1998年的最低12788点,跌幅是38.75%。

亚洲金融危机对美国的影响并不大,不过在1997年10月27日,道琼斯指数狂跌近554.26点,创出新记录,随后的道琼斯指数只是在1998年8月的时候有过较大的跌幅,从7月份的9028点,下挫到8月的7550点,再在9月下探到7400点,跌幅18.03%。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三次降息,股市随后一路上升。

我国则在危机期间不仅没有贬值货币,而且还保持了7.8%的经济增长速度,对东亚经济的复苏作出了为世人所称赞的贡献。

东亚金融危机来的突然,去的也迅速。到1999年出口和GDP都已恢复增长,除政治上动荡不安的印尼外,股票市场也已恢复,甚至超过危机前的水平。

三、2000年美国新经济危机

在经历了近十年的新经济繁荣后,进入新千年美国经济再次遭受了衰退。

本次股市调整的直接诱因是:

(1)时间安排上的巧合或制度上的陷阱

根据美国有关法律和规定,纳斯达克股市新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必须在6个月后才能抛售股票。由于很多高科技股票是1999年下半年后陆续上市的,因此在2000的3月份以前,纳斯达克市场股票为流通量较小,抛压相对较轻,但这种运作制度也为6个月冻结期满后市场可能出现的股票抛售潮埋下了隐患。2000年4月份,正好是众多网络股的冻结期满之时,加上报税季节来临,纳斯达克市场股票筹码松动程度陡然增大,从而造成股市的震荡调整。

(2)微软诉讼案点燃的担忧情绪

4月3日,微软反垄断法诉讼和解未果消息的宣布,使投资者对高科技特别是网络股上升的预期大大降低。在纳斯达克市场上,微软一直是高科技股的旗帜和先锋。正是微软上市以来良好的业绩表现和股价的强劲飙升,才有了纳斯达克的长期牛市和其它高科技股的快速拉升。在消息公布后,由于担心微软可能面临被肢解的危险,宣布次日美股剧烈震荡,纳斯达克当日震幅超过500点,道琼斯工业指数震幅超过700点,整个市场笼罩在一片下跌的阴影之中。

(3)科恩讲话的火上加油

在美国股市摇摇欲坠之时,素有“股神”之称的美国高盛公司首席分析师科恩10年来首次对投资者发出减持高科技股比例、提高现金部位的评论和建议,紧接着包括新兴市场教父坦伯顿公司的莫比尔斯在内的数位分析师的言论也开始偏空,新经济股的抛压气氛进一步弥漫市场。

3月13日至4月17日,美国股市出现了自1987年股灾以来最大的震荡,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综合指数由3月间的最高点5048点猛跌至4月15日的3321点,累计跌幅高达34.2%,道琼斯指数在此期间也累计下跌了805点,跌幅为8.16%。

股市调整的过程:

在调整前纳斯达克综合指数的市盈率已达到35倍以上,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的市盈率为26倍左右,标准普尔500种股票的市盈率则接近27倍。

除去2000年3月的开始的那次大幅下挫后,股市又进行了3次比较大的调整。

第一次:2001年3月。这次是由于人们对投资下降和经济衰退的预期,以及对美联储紧缩货币政策的正常反应引起的。

第二次:2001年9月。下跌是由9.11恐怖袭击事件引起的。9.11袭击事件后的首日开市,当时“道指”下跌684.81点,下跌7.1%,创出历史记录。至周末收市,道指总共下跌1369.70点,下跌14.3%。

第三次:2002年3月以来的这次股市下跌的导火索则是一系列大企业假账丑闻被接连曝光,导致人们对上市公司的信任危机引起的继安然事件被揭露后,又有相当一批大企业串通会计、审计机构做假账、虚报赢利的事件被曝光,并在6月至7月间达到高潮,终于引发了人们对股市的信任危机。

这三次下跌的幅度一次比一次大,持续的时间一次比一次长,最后一次下跌经过短暂的回升后又加速下跌,到2002年10月道琼斯指数一度下探到7197点,然后经历了4个月的筑底,在2003年3月才企稳反弹。如果从2000年3月纳斯达克股市下跌算起,这次美国股市的调整持续了三年的时间。道琼斯从最高的11749.9点一直跌到7197点,跌幅达到38.74%。

其他国家的情况:

世界上其他主要发达国家的股市与美国股市下跌几乎是同步发生的"从下跌幅度看,在日本股市经历二次下跌的阶段,第一个是2000年4月从最高20327点开始,一直延续到2001年9月10153.33点,在经历短暂几个月的反弹后,第二轮下跌在2002年6月开始了,这轮下跌最低下跌到7604点,回到80年代中期以来的最低点,跌幅到达62.59%。

恒生指数在2000年3月摸高18397点后,4月出现大跌,到03年4月份最低到达8338点,跌幅54.68%。

由于当时我国证券市场还远远没有达到国际化的程度。A股市场尚未对外开放,B股市场虽允许外资进入但规模有限,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也未启动,从而有效地构筑了一道规避国际金融风险和股市动荡的“防火墙”。虽然在2001年7月之后出现暴跌,到当年的10月19日, 沪指已从 6月14日 的2245点 猛 跌 至 1514点,从此开始了5年熊市行情,但这主要是由于国内的体制上的原因,即国有股减持。

美国当时的经济面:

2000年是美国经济与股市出现重大转折的一年。在连续九年经济繁荣、股市大幅上涨之后,去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从第一季度成长率7%,第二季度的5.7%,第三季度的2.2%,到了第四季度降到1.4%,几近于零,显示美国经济已经放缓并呈衰退迹象。到了2001年,经济衰退显现,前3个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0.6%,-1.6%和-0.3%,尽管第4季度和2002年第1季度分别恢复到2.7%和5.0%,但第2季度则降至1.3%。

总结

从历次来的经济衰退中我们看到经济危机发生前主要国家经济都连续多年快速发展,市场投资过热,房地产市场炒作过度。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往往会引起经济衰退(2000美国新经济危机除外),90年至92年的经济危机即是由日本

房产泡沫破裂导致,97年泰国房产泡沫。房地产泡沫破裂,房价大幅下跌,居民财富缩水,大量资金外逃。

每次经济危机的发生往往导致主要国家股市30%以上,甚至是60%的跌幅。90年开始的日本经济衰退致使日本股市最大跌幅达到63%,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导致恒生跌幅达到61%、日经38%,2000年新经济破裂道琼斯跌38%。

2007年7月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到现在为止已使美国房价跌了6%,股市由2007年10月11日最高的14198点到1月22日的最低点11634点,跌幅为18%。

如果美国经济最终由于次贷危机而走向衰退,那么根据以往经济危机的经验(房产价格价格跌20%,股票市场跌幅超过30%),那么道琼斯将至少跌到10000点,现在还只跌了一半。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方向探讨解读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的经济体系造成了一系列的影响,而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更加直接且深远。由于各国都在进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各国的经济政策都很及时有力,防止了大萧条的出现。全球经济从崩溃边缘走了出来,金融危机肆意破坏经济的恶劣态势得到了有效控制,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开始出现复苏性增长的时代已经来临,即全球正在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本文就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展开了探讨,从多方面分析国际发展形势及对中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为中国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关键词:中国经济;金融危机;经济增长方式;战略选择目录第一章前言 4 第二章“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5 2.1 全球经济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的主要特征 5 2.2 后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发展方向 6 第三章“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环境分析 7 3.1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7 3.2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机遇 9 第四章“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 11 4.1 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发展方向 11 4.2 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方向 12 4.3 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点分析 14 参考文献 15 第一章前言 2007年3月13日,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因濒临破产被纽约证券交易所停牌为标志,美国正式爆发了次贷危机。2008年9月15日,拥有158年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公司宣布破产,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一场来势凶猛的金融风暴。以此为标志,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随即揭开序幕。此次国际金融危机,被认为是1930年经济大萧条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危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20世纪30年代的那场危机,给世界各国的经济体系都带来了一系列影响。此次危机改变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几十年来,美国消费者一直是全球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但这场危机抑制了债台高筑的美国人的消费,世界开始寻找替代者。自2008年9月下旬开始,世界各国政府通力合作,采取了史无前例的措施对市场进行积极且行之有效的干预。各国政府纷纷采取了各种救市措施,这些措施也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和刺激经济的作用。金融危机过后全球经济格局会有较大变化,美国所占比重将大体维持不变,欧洲和日本所占比重会下降,而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经济体所占的比重将有

【必考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四单元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试题(带答案)

一、选择题 1.某学校举办一次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风云”的影视回顾展,以下是某班参展影片的片段——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说:“我们克服了巨大的困难,盟军已于1944年6月6日突破德军的大西洋防线,法西斯离灭亡不远了。”根据片段判断,该影片为 A.《诺曼底登陆》B.《血染珍珠港》 C.《斯大林格勒战役》D.《柏林战役》 2.下列图片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中的重大战役,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④②①③D.②④①③ 3.20世纪20年代,美国由于盛行一种思潮,引发了历时三年半经济大危机。这种思潮是A.国家干预B.自由放任C.垄断经济D.例行节俭 4.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增多”“达到最大规模”这些关键词直接有关的事件是A.凡尔登战役B.日本偷袭珍珠港C.斯大林格勒保卫战D.诺曼底登陆5.“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这段材料主要体现罗斯福新政中的哪一项措施 A.调整工业 B.整顿银行 C.调整农业 D.以工代赈 6.1933年5月面对因经济危机而陷入极端贫困的民众。美国联邦救济署把单纯救济的方案进行修改,这一做法极大地恢复了失业者的自尊心和自立精神,受到广泛赞誉。美国政府的做法是 A.逐渐恢复银行信用B.规定雇员的谈判权 C.建立社会保障制度D.推行“以工代赈” 7.张老师上课时在屏幕上展现了下方所示地图,她这节课讲的内容最可能是

A.德国的统一历程B.一战爆发前的德国 C.二战全面爆发前的德国D.二战后被分裂的德国 8.1932年,某政要指出:“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出现这一形势的主要原因是 A.同盟国和协约国军事对峙B.严重的经济危机波及世界 C.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D.慕尼黑会议割让苏台德 9.牛津大学教授以赛亚曾说道:“罗斯福先生的典范促使全世界各地的自由民主事业得到加强。”由此可知,罗斯福新政 A.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B.使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 C.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D.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模式10.1929年10月,一场以股票市场大崩溃为先导的经济危机爆发,迅速冲垮了美国的金融机构,随即席卷整个经济部门,导致金融危机、工业危机和农业危机交织在一起,使全国经济陷入混乱和窒息的境地。对此,罗斯福总统 A.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建立起个人独裁的法西斯专政 D.推进国民经济军事化的政策 11.如下图展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其中的①②分别是指()

金融危机_后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危机

2010年03月(总第151期) 今日南国 THESOUTHOFCHINATODAY NO.03,2010 (Cumulatively,NO.151) 迄今为止,全球经济仍然处在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中,可是,人们对于这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的认识,还依旧仅仅停留在表层上,比如:第一,从危机的性质与具体形态来看,这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其影响范围已经波及全球;第二,这是一次首先在最发达国家爆发的危机,不仅造成了世界经济的衰退,而且已经发展为全球经济危机,其危机持续期难以预测;第三,美国的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都出了问题。但问题是否真的如此明晰?其背后是否还存在着更为根本的原因?次级贷款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金融危机为什么与房地产市场联系得如此紧密?金融危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恐怕更值得认真思考。 造成美国金融危机的一个直接原因是金融创新产品违背了基本的经济学原理:信用衍生产品的基础产品违背了银行信贷可偿还性原则,无视借款人的第一还款现金流,而寄托于抵押物品上面。银行信贷的可偿还性是金融业最基本的原则,如果说美国金融业对这一基本原则都缺乏认识,显然说不通。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美国金融业放弃了这一基本原则呢?是否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决定着美国金融创新的方式和方向呢?首先,从美国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创新产品的关系上看,美国金融创新的核心是通过信用扩张来支持房地产市场。其次,从经济发展方式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就进入了典型的消费推动型发展时 期,这种发展方式的基础是高消费率。维 持高消费率一方面需要扩张性货币政策 的支持,另一方面则需要对超前消 费—— —跨时预算约束(在没有流动约束 的前提下,消费者可以借贷的手段在现 时支出未来才能获得的收入)消费观念 的不断强化。维持高消费率已经成为美 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只有维持高消 费率,才能保证美国经济的运转,维持其 经济繁荣。美国长期的低利率(连续13 降息)、扩张性货币政策、信用扩张、各种 金融创新,说到底,都是为了弥补受居民 绝对收入平均水平制约的现时一期消费 实际购买力的不足,为了持续地促进高 消费。因此,银行信贷的可偿还性原则并 不是不重要,而是这个原则在生产能力 过剩所导致的消费品大量过剩的“过剩 时代”,远没有化解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紧 张压力重要。客观地说,美国的次贷危机 是在认识到“过剩时代”生产与消费的严 重失衡,试图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信用 扩张和金融创新,延缓经济危机过程中 出现的金融危机。次贷只不过是一个突 破口,进一步加剧并扩大了经济危机,而 不是经济危机的最终根源。 “对于耐用消费品,即使它的使用被 有规律地消费掉,但在大部分时间里任 何一个消费者的需求都将是零。”其实, 所有消费品的需求都存在一个需求为零 的时间,不过耐用消费品需求为零的时 间更长而已。汽车需求为零的时间在发 达国家一般为五年左右,与之相比,住房 需求为零的时间要更长。但这只是问题 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即便是住房需求 旺盛,还存在一个实际购买力的问题。也 就是说,“住房梦”人人都有,而且很强 烈,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能力圆这个 梦,现期的收入水平制约着居住性需求 的住房消费状况(不仅美国,其他国家同 样如此)。中、高收入阶层住房需求为零, 与低收入阶层居住性需求旺盛但现期收 入根本无法满足其住房需求,必然造成 过高估计需求状况的房地产市场商品房 供应严重过剩,从而构成房地产业的潜 在危机。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危机就不仅 仅限于房地产业了。房地产市场对银行 信贷的高度依赖性,决定了金融危机与 房地产危机的伴生性特征。因此,美国搞 次级贷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化解其房地 产市场长期存在,并且随时可能爆发的 房地产业与金融服务业的伴生性危机。 在这一点上,美国政府与金融业是清醒 的,次贷也的确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我们 不能因为次贷出现了问题,就否认次贷 的作用)。第一,推动以跨时预算约束为 特征的超前消费,为不具有或只具有部 分住房购买力的人提供信贷支持。次贷 产品主要是满足这部分购房者需要的, 它解决了这部分购房者的两个困难:没 钱付高额首期付款,没有足够的收入获 得贷款资格。第二,通过次级抵押贷款证 金融危机—— —后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危机 佟维学 (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吉林长春30000) [摘要]次贷只不过是一个突破口,进一步加剧并扩大了经济危机,而不是经济危机的最终根源。房地产市场对银行信贷的高度依赖性,决定了金融危机与房地产危机的伴生性特征。这不仅是所有国家房地产危机的共同特征,同时也是后资本主义时代经济危机的显著特征。经济危机的根源是商品过剩,但在前资本主义时代,经济危机的具体形态是实体经济危机,而在后资本主义时代,经济危机则具有实体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伴生性特征,而且对于金融服务业依赖性越高的产业,如房地产业、汽车业,一旦出现危机,便是一种伴生性危机。这才是美国金融危机的本质—— —后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危机。 [关键词]金融危机;伴生性危机;后资本主义时代;经济危机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190-(2010)03-0095-02 [作者简介]佟维学,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ECONOMICRESEARCH 经 济 学 研 究95 THESOUTHOFCHINATODAY2010.3今日南国

后金融危机时期金融教育模式变革

后金融危机时期金融教育模式变革 曾几何时,金融学课堂上《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寓言故事被奉为经典案例,它讲述美国老太太在年轻时通过贷款不仅提前享受了房子,而且临终时也可以将房子传给自己的子女;而中国老太太拼命攒钱到老时由于货币贬值、房价上涨原因不一定买得起房子,而且重要的是她一辈子也没住上好房子,这个案例足以佐证美国金融高度发展促进消费、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然而2007年开始的美国金融危机打破了美国金融神话,并逐渐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反思这次金融危机的原因,除了美联储货币政策失误、金融监管不到位、全球流动性泛滥等因素外,华尔街金融精英们所谓的金融创新也直接导致了危机的蔓延与升级,而这些金融精英们大多来自美国有名的商学院,受过正统的金融教育,可以说美国金融教育与金融业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某种意义上说美国金融教育存在的缺陷对这次金融危机具有不可逃避的责任,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长期以来奉为经典的美国金融教育模式、理念重新审视,为中国金融教育培养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金融危机背后美国金融教育的弊端 1.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弱化美国金融危机中金融家们毫无节制的逐利贪婪本性暴露无遗,他们为了能够获得短期盈利和薪酬,甘愿冒极大的风险,甚至采取欺骗投资者的手段,早就将职业道德和操守抛之脑后,然而这种自利性行为带来的后果却由股东、债券持有人甚至是纳税人来承担。在奉行自由主义思想的政府监管下,金融家的这种不负责行为得不到有效地控制和监督,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而作为培养金融从业人员的美国教育界长期以来奉行金钱至上、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下必然导致学生未来从事金融行业时缺乏诚信、合规、尽职的职业价值理念。 2.金融理论和研究方法存在重大缺陷首先,金融理论基础存在重大缺失。西方金融的理论基础是新自由主义,即反对政府干预市场、主张依靠市场、充分明确产权责任,尽可能地将企业交给最合适的人管理,以保证经济以最大的效率稳健地发展。然而市场的力量不是万能的,其负面效应更是不能忽视。在经济金融化、虚拟化的背景下,自由市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进一步加剧,金融资本的逐利本性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依托下更是如虎添翼,得以不断放大,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经济危机有哪些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经济危机有哪些? 每一个朝代的崩溃,必然带来的是经济的紊乱。基本上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过经济混乱的危机时刻,下面具体我整理了最有代表性的古代的三个朝代不同时期的经济危机进行概述。知道这些对你们解答论述问题很关键! 一、三国:中国古代最严重的货币危机1、董卓时期 汉末桓、灵帝时买官鬻爵,钱货流通混乱不堪。董卓执政时,不仅抢掠皇室珠宝、百姓财物,而且为了迅速敛财聚物,干脆废掉了以前汉武帝时的五铢钱原形,并捣毁秦时国家贮藏的十二铜人,用于铸造小钱。小钱直径1.2~1.5厘米,重0.5~1克,同样也刻有“五铢”字样,后人因为它字体模糊,嘲笑这种钱为无文钱。 据《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第六十二记载:“又坏五铢钱,更铸小钱,悉收洛阳及长安铜人、钟虚、飞廉、铜马之属,以充铸焉。故货贱物贵,谷石数万。又钱无轮郭文章,不便人用。” 物价飞涨,谷一斛数十万,很多百姓一生积蓄不够买一石粮食,只得易子而食,情状惨不忍睹。 2、曹丕时期 曹操担任丞相时,为了平抑物价,重新起用了足值的五铢钱,并广开屯田,建设水利,恢复了稳定局面。 曹丕登基后,迫不及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但他大刀阔斧的金融改革。 黄初二年(221),曹丕以谷贵罢五铢钱。以谷、帛为“货币”,这种复古的“货币”让百姓一时无所适从,于是奸商们开始用水泡谷增加谷重,用薄帛来替代指定帛,骗取中间利差,市场混乱不堪,交易全是坑蒙拐骗。尽管朝廷的奖励、粮饷还是谷、帛,但是老百姓干脆不用这种特殊的货币,直接回去原始社会那种以几只羊兑换几头牛的等价交换的日子。 3、东吴时期 在嘉禾五年(236年),孙权强制流通了“大泉五百”,即一枚新货币值五百枚五铢钱。据《通典食货志》记载,孙权所铸的大泉五百,直径约3厘米,重约7.8克,而随后,孙权觉得这种货币面值还是太小,在赤乌元年(238年),相继发行了大泉一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等货币,据《通典》记载,大泉一千,直径约3.2厘米,重约10.4克。即实际上只等于3.2个五铢钱的大泉一千,被强制实行兑换1000个五铢钱。 赤乌九年(246年),孙权府库充盈,钱财丰厚。百姓却抵挡不住这样的剥削,无以存活,暴动不断。糟糕的货币政策、连年的征伐使得吴国国库枯竭,而且由于蜀吴相通,两个通货膨胀国家争相把贬值货币作为经济战的手段,争贬币值以防本国货币大量流失。(看那时候就有货币战争了)在铜本位的经济体制中,一枚当十重量的铜币被铸作当五千面值的大泉,最后吞食恶果的必然是自己,人民苦不堪言。这也是最终被魏国吞并的一部分原因吧。 二、王莽新朝:货币改革导致危机而亡国1、第一次币制改革 “届摄二年,王莽加铸错刀、契刀、大钱等三种钱币,规定错刀一值5000,契刀一值500,大钱一值50,与原有的五铢钱共为四品,同时流通。” 一枚契刀五百重约16-17克,币值折合五铢钱500枚,五铢钱等于贬值1/120。一刀平五千俗称“金错刀”,含嵌在阴刻一刀钱文内黄金,币重29克,却值五铢钱5000枚,五铢钱等于贬值1/710,传说中莽币甚至还有国宝金匮直万,币值虚高令人咋舌。王莽以惊人的低成本掠夺人民巨额财富。 2、第二次币制改革 “始建国元年,王莽废错刀、契刀与五殊钱,另作小钱,与大钱1值50者并行,并且颁令禁挟铜炭,以防盗铸。” 3、第三次币制改革 “始建国二年,王莽改作金、银、龟、贝、钱、布,名曰宝货,凡五物(钱、布皆用铜,共为一物)、六名、二十八品。” 人民对王莽钱币毫无信任,都私用五铢钱,王莽又严加禁止,人民反抗不已。王莽迫于民愤,暂废龟、贝等物,只行大、小钱,同时加重盗铸的禁令,一家铸钱,五家连坐,没入为奴婢。 他滥行五家连坐的盗铸法,恢复了残酷的收孥相坐律。犯法的人没为官奴婢,铁索系颈,传诣钟官,以十万数。到达钟官以后,还要易其夫妇,以至愁昔死者十之六七。这项法令增加了汉末以来奴隶问题的严重性,使人民受苦最深,人民的愤恨最大。 4、第四次币制改革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力量全面绽放(整理精校版)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力量全面绽放 素材汇编 0930 0732 “Change We Need(我们需要的变革)……”,奥巴马2015年的振臂一呼为气氛低迷的美国社会带来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 “重振增长”,夏季达沃斯年会2015年9月的振臂一呼,让1400余名与会者不约而同地寻找世界经济新的方向,重新定位自己在世界经济版图中的位置。 亚洲和中国 在达沃斯宴会厅的中央,有一个显眼位置,摆放着一台电脑、一个摄像头,由大会的一个工作人员专门负责,邀请穿梭其间的参会嘉宾、媒体人员、陪同人员乃至志愿者,对着摄像头说上几句观点看法。这并不是一个自我形象展示,而是论坛组委会特别准备的一个辩论,题目是《中国能否引领这一轮世界经济复苏》? “我们已经邀请了500多人参加讨论,大家非常热情踊跃,最集中的关键词就是‘亚洲’、‘中国’。”视频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在本次达沃斯论坛,亚洲力量、中国元素在不同时段的不同会场上反复地上演着,甚至连《中国绿色科技报告》和《2015全球竞争力报告》有关中国的结论,也落脚在“快速增长”上。 “今年中国的增长速度很可能达到9%,明年会达到10%,”波士顿咨询公司大中华区主席麦维德(David Michael)回答《中国经济周刊》提问时先用数字说话,“中国有着广大的消费者,中国政府采取了有力的措施,这些原因都在短期之内促使中国经济较快的恢复过来。所以,我认为这场危机对中国来说也许是个机遇,会催生出新的明星来。” “长久以来,我一直对中国经济抱有乐观的看法。”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斯蒂芬·罗奇表示,“在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中,中国上半年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这驾马车在拉动,而非消费拉动。如果中国能继续扩大13亿人的消费,逐步解决经济结构中的失衡问题,中国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他还认为,目前中国需要通过结构调整使经济增长变得更均衡,这样中国的经济增长才能更具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其实早在伦敦举行的G20峰会前夕,美国《新闻周刊》曾出过一期特刊《为新世界书写规则》,专门刊登中国空调生产企业和印度的纺织厂的图片,暗示出全世界的经济势力正在朝新兴市场国家转移,特别是所谓的“金砖四国”,而中国和印度的作用和位置尤为突出。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15-2015全球竞争力报告》(详见本刊9月7日出版的第35期封面报道),中

日本1989年泡沫经济危机的启示

1992年,查莫斯·约翰逊的《通产省与日本奇迹》中译本在原版发表10周年后问世,甫经推出,顿时风靡国内发展经济学界。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学人热议“日本奇迹”之成因时,它却正在以一场愈陷愈深的经济萧条贡献给世人一个新的议题——“失去的十年”。 事实上,就宏观统计数据、特别是GDP与政府 负债比率的变化而言,当今日本失去的或许已经是20年了。总体说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经历过五大经济危机: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1989年的泡沫经济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危机以及最近的全球经济危机。创伤最深者,莫过于1989年末那场似乎祸起萧墙的泡沫经济大崩盘。1989年底至2001年秋,日经平均指数由38915.87点直线下挫到10195.69点,缩水70%;而1991年至2002年,日本住宅用地价格累积下跌36%,商业用地价格下跌了62%,其中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圈,跌幅高达 52.1%和76.1%。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不仅刺痛了日本社会,也撩动着许多中国人的敏感神经。因为今日中国与经济泡沫破碎前夜的日本有许多类似的表征: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中国已经开始向海外大规模输出资本、所谓的“北京共识”或“中国模式”为许多国际学者所追捧……在种种“历史惊人的相似”中,人民币面临的巨大升值压力与以房地产为首的资产价格飙涨更让人们疑问:“中国会不会是下一个日本?”本文结合时代大背景来透视1989年的危机,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日本经济危机的启示意义。 对比:时代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马克思主义学者看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周期性昭示着这样一个论断:发生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它什么时候发生、诱因又是什么。对于1989年日本经济崩溃而言,通过事后的回顾,许多人得出了《广场协定》签署——日元大幅升值——房地产等资产价格飙涨——经济泡沫破碎这样一个线性的因果链。有人甚至以阴谋论的解释认为日本遭遇了一场“货币战争”。这也成为某些经济学家担心中国重蹈日本覆辙的基本逻辑。无疑,他们接受了这样一种假设,那就是当年的日本如果能采取更合理和稳健的经济政策,如暂缓日元升值、及时提高储蓄利率以及其他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本可能降低经济泡沫膨胀的风险。这当然有一定道理,只是,如果站在历史大背景的视角下梳理基本史实,我们或许可以摆脱一味评判经济政策得失的窠臼,对1989年日本经济危机的必然性有更全面的理解。 二战后日本遭遇了第一次经济大危机——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这次危机的起点在能源供给领域,对日本整个产业结构的既有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不过相比1989年,日本卷入这场危机具有客观上的无奈性,因为当时美苏冷战正在进一步向第三世界蔓延,南北矛盾激化之下,日本作为资本主义阵营的一分子被拖拽进这场整体性的危机。石油危机并没有导致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这恰恰是因为日本尽管经济实力猛增,可尚未被要求在国际经济格局中承担领军性的责任。虽然美日贸易不时擦出火花,可美国及其盟国(特别是一些东南亚国家)相对开放的市场与原料供给一直是日本维持出口导向型经济的根本前提。在金融秩序方面,布雷登森林体系虽然渐渐走向末路,但还在确保日本企业享受固定汇率的便利。 到1980年代后半期,时代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际格局多元化的趋势让日本对自身的定位产生了重新判定——它在国际上越来越渴望充当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而不是美国身后的游戏参与者。对此时的日本来说,要实现“政治大国”的身份,首先就要正式确立自己世界经济新中心(至少是中心之一)的地位。1985年,日本政府发表了《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公告,拉开了日本经济金融全面自由化及国际化的序幕。这是一项壮举,因为在之前的石油危机时代,美日之间曾经就日本减少金融贸易的国内壁垒而进行了拉锯战式的谈判,最后美国是以政治筹码为要挟才取得了有限的成果。由此看来,似乎并不能轻易惋叹说当时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种冒失的经济金融战略,因为就当时历史契机来

详解日本经济危机

。 日本经济危机的始末以及日本经济危机对中国的警示 第一介绍日本经济的发展过程 第二介绍日本经济危机的始末 第三对比日本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异同 第四未来经济怎样发展预测 第一介绍日本经济的发展过程 日本是岛国,资源匮乏,二战期间,随着军事失利,其经济遭遇了重创。战败后,美国占领日本,拆迁设备作为战后补偿,此项政策严重影响了日本经济的恢复。 第一次增长但随后出现转折,随着美苏关系的日趋紧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及日本民众反美情绪的高涨,美国唯恐日本也成为反美国家,于是美国改变了对日本的政策,开始向日本提供物资援助,并开始扶植日本的资本主义以及垄断资本。 第二次增长1950 年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在日大举筹措物资,日本借此机会大规模扩大生产,使垄断资本迅速积累,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就使经济迅速恢复到站前水平,并走上扩大再生产的轨道。 第三次增长从五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世界资本主义大发展,日本经济也高速发展,尤其是制造业。原因有三: 1. 这期间石油等工业原料供应充足,价格低廉,为资源匮乏的日本提供了有利的原材料基础; 2. 战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为发展民族工业迫切需要采购各种机器设备,为日本的制造业提供充足的市场; 3. 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暂时无暇顾及亚洲市场,率先占领了东南亚市场,为占领世界市场打下坚实基础。 第四次增长六十年代,美国发动侵越战争,同时,越战为美国提供的战略物资,为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在此期间,日本大举引进通讯汽车运输机械等资源,兴办学校,广建码头,日本经济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日本经济稳定增长。 九十年代后,日本遭遇经济危机,开始负增长。 虽然1989 年日本经济危机开启了一场日本国民经济的灾难。就其社会与政治后果而言,日本不仅未能实现“政治大国”的愿望,连政府威信也大打折扣。然而,日本经济在长期的低迷状态中依然创造了“奇迹”。2000 年度,日本GDP 总值为40789 亿美元,仅次于美国,而人均GDP 则为32230 美元,高于美国,同时人均GNP 高达37528 美元,居世界第二。如果继续把视野向下延伸,我们还会发现近20 年来日本百姓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受到严重影响。相反,由于资产价格回归理性促使物价下降,对于普通工薪阶层来说,实际工资的购买力不降反升。此外,近20 年来日本的基尼系数始终维持在0.27 左右,近三年的政府清廉指数也排进全球前20 名。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日本经济的困难主要停留在政府财政方面,而日本的社会的经济实力与活力依然强劲。 第二介绍日本经济危机的始末 上世纪80 年代,日本经济经过30 年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不仅低端产品上在国际上有很强的竞争力,而且在钢铁,摩托车,家电,汽车等行业也因为物美价廉而在世界

历次金融危机分析.doc

? 1 1637年郁金香狂热 ? 2 1720年南海泡沫 ? 3 1837年恐慌 ? 4 1907年银行危机 ? 5 1929年大崩溃 ? 6 1987年黑色星期一 ?7 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 ?8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9 2008年9月美国次贷风暴 ?10 2009年的次贷危机 ?11 1929-1939年美国大萧条时期 ?12 20世纪90年代北欧三国银行危机 ?13 1990-2003年日本银行危机 ?14 历次危机处理方式比较 ?15 1907年经济危机 ?16 1929年危机 ?17 1973年“石油危机” ?18 上世纪80年代债务危机 ?19 1987年金融地震 ?20 日本经济泡沫 ?21 亚洲四小龙告急 ?22 历次金融危机概览 ?23 危机发生前的典型特征 1637年郁金香狂热 在17世纪的荷兰,郁金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东西。1637年的早些时候,当郁金香依旧在地里生长的时候,价格已经上涨了几百甚至几千倍。一棵郁金香可能是二十个熟练工人一个月的收入总和。现在大家都承认,这是现代金融史上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投机泡沫。而该事件也引起了人们的争议——在一个市场已经明显失灵的交换体系下,政府到底应该承担起怎样的角色? 1720年南海泡沫 1720年倒闭的南海公司给整个伦敦金融业都带来了巨大的阴影。17世纪,英国经济兴盛。然而人们的资金闲置丶储蓄膨胀,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为此南海公司觅得赚取暴利的商机,即与政府交易以换取经营特权,因为公众对股价看好,促进当时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反作用于股价的上升。 1720年,为了刺激股票发行,南海公司接受投资者分期付款购买新股的方式。投资十

后金融危机时代给我国汇率的影响

专业:13级金融专硕学号:2013221010158 姓名:李倩芸后金融危机时代人民币汇率制度研究 摘要 人民币的汇率问题是近几年国际国内讨论的焦点和难题。2003年以来,国内外关于人民币升值的问题就一直争论不休,而且愈演愈烈。在当前世界经济在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的经济复苏过程中,关于人民币汇率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息。汇率制度是国家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适恰当的汇率制度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之一,如何选择一个适合的汇率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这一点出发,本文首先阐述了汇率及汇率制度的基本概念及汇率制度的分类,接着又分析了当前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构成及其特点,然后从多个方面分析了金融危机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影响,最后关于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进行了简要的小结。

一、引言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经济社会的秩序发生了很大变化,各 国间的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调整,为了维护本国利益,各国一方面对本国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进行了调整,另一方面对与本国有紧密经济联系的经济体的政策提出一系列要求,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对外经济联系重要杠杆的人民币汇率和人民币汇率制度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二、汇率与汇率制度 (一)汇率的概念 简单来说,汇率就是用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比率,如果把 一国货币看成一种特殊商品,用另一国货币去购买这种特殊商品,这 其中的交易价格就是汇率。由于各国的币种、币值不同,而在现实的国际贸易中又必须进行必要的货币交割,这就使得货币兑换成为必然需要,在国内市场中,产品的生产是在国内进行的,其成本是以本币计算的,而在国际交易中,必须与国外货币发生关系,或者是用外国货币表示本国商品价格,或者是用本国货币表示外国商品价格,而这时候 就需要用货币间的兑换比率进行换算以确定本国商品的价格和成本,这就使得汇率尤为重要,因为它的高低决定着本国商品的成本与价格,与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有密切关系。 (二)汇率制度的概念 汇率制度是一国政府或货币当局在对本国汇率进行管理时形成的一系列规定。一般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l)汇率决定的原则和依据,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姓名:傅志强 学号:20110204398

2008年金融海啸虽然退潮,但危机余波未息,2011年美债困境与欧债危机再度拉响了后国际金融危机的红色警报。在我国“十二五”期间,国际环境异常复杂,宏观形式混沌不清,世人信心跌宕起伏,世界经济、金融、贸易格局发生变迁,各国发展参差不齐,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国际能源资源价格持续大幅上涨、高位波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再度兴起,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以转型促发展”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主线的新形势,全国各地特别是沿海地区都在适时调整思路政策,全新筹划经济社会发展蓝图,以催生新一轮产业变革,孕育新一轮技术突破,创造新一轮发展需求。 1. 后国际金融危机 一、概述 所谓后金融危机时代,是指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触底、回升直至下一轮增长周期到来前的一段时间区间,可能是两年、三年或者八年、十年甚至更久。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一个地区企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当前,我国企业的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点,一方面国内外经济发展进入调整期,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另一方面由于普遍经济刺激计划后出现的全球性产能过剩,企业生存压力空前增大,形势非常严峻,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很有可能在即将来临的下一个经济增长周期中被市场所淘汰。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六大趋势特征 第一,世界经济逐步进入复苏轨道。当前美国、欧盟、日本三大

经济体先后逐步复苏,2009年四季度,美国、欧元区、日本经济分别环比(比上一季度)增长1.4%、0.1%和1.1%。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5.01%,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为2.968%,新兴市场为7.253%,亚洲发展中国家为9.53%。本轮世界经济复苏主要是依靠新兴市场 拉动的,而且未来很长时间内将维持这一现状。2011年世界经济实 际增长了3.3%。世银同时表示,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已经从金融危机中脱离出来开始了新的发展道路。而欧洲的金融形势却不容乐观。 第二,世界经济、金融、贸易格局发生变迁。特别是以中国为代 表的新兴经济体在危机中强势崛起,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逐渐增强。2009年中国出口总额超过德国居全球第一,上海证券市场交易额居 全球第三;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中国GDP增速有所放缓,但仍高于市场预期。其中,“三驾马车”的变化令人关注。统计显示,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 的贡献率是54.2%,消费是51.6%,而净出口是-5.8%。从数据看,投资仍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第三,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美国、德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均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开展新能 源革命,努力抢占经济和科技制高点。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产业 将成为引领全球新一轮产业升级的主导产业。 第四,国际能源资源价格持续大幅上涨、高位波动。石油、黄金、铜、棉花等大宗商品价格均涨至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高点。当前,各国宽松货币政策退出仍然有待时日,国际流动性过剩现象还将持续,

90年代以来的三大经济危机

90年代以来的三大经济危机 良时金融事业部:杨小强 文章摘要: 时间主要股市表现 第一次 90至92 年道琼斯:经历二次较大的调整: 第一次:1987年8月至10月,指数由最高的2722点跌至最低的1616点,跌幅38.98%。 第二次:1990年8月至10月,指数由2934.65下探到2365.1,跌幅17.4%。 日经:持续时间较长,跌幅较大 从1990年开年的最高的38915点跌至1992年8月18日的14309点,跌幅63.23%。 此后日经长期维持在22000与14000之间走箱体运动,直到1997年 第二次 97年6 月至98 年底恒生指数: 从1997年8月的最高16820点,到1998年8月6544点,下跌过程维持一年,跌幅达到61.1%。 日经指数: 从1997年6月的20879点至1998年10月的12788点,跌幅38.75%。 第三次 2000至 2002年道琼斯指数: 从2000年1月的11749.9跌倒2002年10月的7197点,跌幅达到38.74%。 日经指数 2000年4月从最高20327点开始,到2002年6月的7604点,跌幅62.59% 恒生指数 在2000年3月摸高18397点后,4月出现大跌,到03年4月份最低到达8338点,跌幅54.68% 进入1990年代以来,世界先继发生多次经济危机,除1990年的日本房产泡沫、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及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等涉及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金融危机,还包括那些影响相对较小的金融动荡,这些震荡在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等国一直没有停止。下面就其中影响最大的三次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第一次、1990年到1992年经济衰退 此期间发生了冷战后的第一次战争——海湾战争。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战争发生在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是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

对1929 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反思

美国30年代经济危机的历史反思 2009-03-29韩毅高瑞扫校点击: 565 美国30年代经济危机的历史反思 对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反思 [编者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经济危机已经波及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对主要经济部门以至民生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我国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已经感觉到这场危机对金融业和某些涉外行业的巨大冲击。无疑,这场危机正在扩展之中,它正在向着更广阔的宽度和更深刻的层次推进。那么,这场危机会延续多久?还会对哪些经济部门产生影响?它究竟会把每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跌到何等的深谷?对个人的生活会造成怎样的影响?继而,它又会对各国的社会和政治生活造成怎样的冲击?使世界体系和国际关系的格局发生哪些变动?世界各国会采取什么样的经济对策?等等,这都是我们当前十分关注的问题。 针对目前的局势,我们约请了几位相关领域的专家来反思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希望能够从那场危机中获得一些经验和启发,作为观察今天这场危机的基础。这几位专家从那场危机发生的原因、对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导致的连锁反应、从金融业的危机到对经济各个部门的影响、对世界经济发展指标打击的力度等方面进行了回顾;对危机对各国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以及整个世界格局的影响也进行了分析。此外,学者们还对资本主义各国由此对经济政策所做的巨大调整和世界上著名的新经济理论的产生进行了描述。总之,他们给我们勾画了由那场危机引发的整个世界历史的变动和由此所引发的灾难与社会进步。 美国30年代经济危机的历史反思 韩毅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史学理论研究》2009年第1期

后金融危机时代

后金融危机时代 ,人类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2019 年是金融危机之后的第十一年。自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金融危机的余波在十余年之后,仍然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变迁。 以下从三个方面来讲解本次话题:一,什么是后金融危机时代;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人类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三,面对这些变化,我们所作的反思和展望。 第一部分:什么是后金融危机时代?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上世纪30 年代以来资本主义所经历的最严重的一次危机。此次危机从金融领域始发,逐渐演变成实体经济危机,不仅对美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而且对世界上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乃至发展中国家都带来了巨大灾难。这次堪比1929 年资本主义“大萧条”的全球金融危机,让无数对资本主义抱有迷信和幻想的人重新认清了资本主义的本来面目。原来资本主义只能带来对自由和财富的虚幻承诺,危机到来时,劳动者只会被无情抛弃。 而这里我们所说的后金融危机时代是指在金融危机结束到经济复苏这之间的转折阶段,这一阶段我们称之为后金融危机时代,就如同后现代是一样的。 后金融危机时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总体特征: 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面对全球经济危机时,各国往往会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来对国际贸易进行干预或阻碍。后金融危机时期,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应对严重的经济衰退,力求从贸易关系中进行改革。各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政策给经济有效且长期发展提供有力的条件和环境。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自由贸易逐步转向贸易保护主义。 据统计,2008年11月到2017年6月间,二十国集团(G20)中的19个成员国总计出台了6616项贸易和投资限制措施,而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措施仅2254 项。此外还有比如特朗普的“美国优先”主义战略,英国在20 1 6年以全民公投的方式退出欧盟,以及在欧洲甚嚣尘上的“反移民”浪潮。 二、“再工业化”战略受宠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 比较分析及其引起的思考 摘要:频发的金融危机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总共发生了四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本文通过对这四次金融危机的比较研究,从成因背景、影响程度、各国治理措施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共性和特性分析,从而为我国经济在日后如何应付金融危机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金融危机;比较研究;启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共发生了四次比较大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分别是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2—1993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1995年)、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1998年)、美国次贷危机及衍生的金融危机(2007年至今)。从历史进程来看,金融危机频发已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面对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普遍呼声,我国应当如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以防范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可以从方方面面来分析探讨以前各时期、各个国家和地区金融危机的特点,以期发现其中的一些共通之处,来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上面提到的四次危机都是近期在国际上影响比较大的金融危机,其产生、发展都有其自身深刻的背景原因。因此,本文分别从危机的背景和成因、危机的传递和影响以及解决危机采取的对策三个大的方面来分别对上述四次危机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分析和比较,从中寻找一些经验和教训,希望能对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金融风险的防范等有所启示。 一、四次金融危机简介 第一次是1992年9月的欧洲货币危机,又称“9 月危机”。是年9月,在欧洲外汇市场出现了大量抛售英镑和里拉、抢购马克的风潮,一时间,英镑和里拉对马克的汇价急剧下挫,在官方干预无效的情况下,英镑和里拉先后退出欧洲货币机制,实行自由浮动。西班牙的比塞塔、葡萄牙的埃斯库多以及爱尔兰也受到重创。在这场危机中,英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以及瑞士等国的中央银行向外汇市场投人了近10 0亿美元的资金,损失约60亿美元。欧洲货币体系因此面临自建立13 年来最严重的一场危机,它迫使欧洲货币体系在短时间内两度调整汇率,这就给欧洲货币体系乃至经济与货币联盟蒙上了一层阴影。 第二次是1994岁末199 5年初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 94年12月19日墨西哥财政部长突然宣布本国货币比索贬值15%。次日,政府又宣布中央银行不再

“后经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走势

“后经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走势 随着我国经济企稳向好,其他主要经济体逐步复苏,2010年全球经济、我国经济都将全面进入“后危机”时代。人类还会发展,但历史不会简单重复。“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中国经济都会出现一些新的重大趋势。只有立足这些重大趋势,才能更好地把握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和发展趋势。 “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增长模式和发展格局将会发生深刻调整,中国发展面临着新的重大机遇 全球经济增长模式将发生深刻变化。发达国家正在改变低储蓄、高消费的经济增长方式,新兴经济体将逐步增加消费,降低储蓄。“美国消费,中国制造,中东和俄罗斯提供资源”的世界经济增长模式将发生深刻变化,全球范围内的结构调整方兴未艾,国际产业分工、贸易方式和资本流向也会有重大变化。未来几年,世界经济将维持低速增长。 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会继续调整。金融危机动摇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加速了全球经济多极化进程,特别是中、印、俄、巴“金砖四国”已成为世界经济恢复增长的重要力量。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将会在较长时期内稳居第一。G20取代G7成为国际经济协调的主要场所,标志着全球治理模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新兴经济体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全球金融体系面临重大变革。金融危机弱化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欧元地位有所上升,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将会加速。特别是,中国政府加快了人民币双边互换和跨境贸易试点进程,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将加快上升。世界各国还就加强全球金融监管,改革国际金融机构达成共识,势必对全球金融体系产生重大影响。 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正蓄势待发。金融危机和应对气候变化催生了以低碳经济和“物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绿色经济和智慧地球有望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均把新能源、节能环保、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等新兴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大力扶持其发展。全球新一轮产业升级、调整和转移,已势不可挡。中国与发达国家在新兴产业上的差距有望第一次缩小。 总的来看,“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环境总体有利于中国,百年危机也为中国发展创造了百年一遇的战略机遇,中国经济发展将迎来更健康、更平稳、更具活力的“黄金十年”。 “以转型促发展”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

警惕后金融危机时期七大风险治理趋向

警惕后金融危机时期七大风险治理趋向 风险,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负面和消极的。实在,它是中性的,是一种客观存在。风险是本钱也是利润,可以成为资产,也可以会成为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它既可以带来利润也可能带来亏损。因此,对待风险应该像对待资产、货币一样进行治理。从目前来看,经济复苏中(后危机时期)的七大风险值得警惕,也值得关注。 风险的重心由微观领域向宏观领域转移 尽管对进进海啸的成因看法不一,但有一点是公认的,即既有宏观政策的失误(如长期低利率政策等),也有微观因素的失控(如放任监管与贪婪成性)。 假如我们设定,某些高度失衡国家在金融海啸形成期是由于微观风险治理的题目占60%,宏观风险治理因素占40%。那么,到了后危机时期,经济开始复苏,风险治理呈现了“倒4/6比”的现象,即微观风险治理因素占40%,宏观风险治理因素占60%,这警示我们,在关注和强化当前微观风险治理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宏观风险治理的渗透和掌控。这完全是由这场史无前例的新世纪新危机的特殊性和进进中后期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财富风险由富裕人群向中产阶层、低收进人群转移

危机前期,超级富裕人群的资产急剧缩水,2008年全球“超高净值个人”(定义为至少拥有3000万美元可用于投资的富裕人士)的数目缩减了近25%,仅余7.8万人。经历了一年的银行危机、政府纾困和股市暴跌之后,这些超级富豪的净财富总额缩水了24%。“高净值个人”(不包括自住房产与收躲品的财富总额为100万美元以上的富裕人士)的境况也很糟糕,总资产缩水19.5%,总人数减少了15%。 到了危机中后期,由于经济进进了高位回调阶段,国内外宏观经济下行、市场供求压力增大,股市、房市经历了全面价格调整,中小企业家开始重新配置资产,中产阶级也将进进财富的重组时期。他们或格外谨慎,严防被重新洗牌,或格外活跃,生怕错过富翁新机会。同时,低收进人群的社会不公平和资产动荡感回增加,此时金融风险向社会风险传导。 人们对财富渴看的本能,往往会导致危机的忘记症。从中期来看,我们预计投资者将重燃对创新型资产治理产品的爱好。通常,经济低迷和经济复苏时期都会出现新型资产治理产品,而经济复苏时期的发展形势更加迅猛一些。 风险的形态从信用市场向资本市场转移 危机前期,由于证券化信贷模式复杂程度的加深,使得信贷证券和衍生品交易异常活跃,终极导致了华尔街的沦陷,雷曼、美林、花旗、汇丰这类超级航母和向来守旧的欧洲银行纷纷中招落马。导致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