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春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2024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高考考前模拟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4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高考考前模拟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4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高考考前模拟语文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心一境林清玄小时候我时常寄住在外祖母家,有许多表兄弟姐妹,每次相约饭后要一起去玩,吃饭时就不能安心,总是胡乱地扒到嘴里咽下,心里尽想着玩乐。

这时,外祖母就会用她的拐杖敲我们的头说:“你们吃那么快,要去赴死吗?”这句话令我一时呆住了,然后她就会慢条斯理地说:“吃那么紧,怎么会知道一碗饭的滋味呀!”当时深记着外祖母的话,从此,吃饭便十分专心,总是好好吃了饭再出去玩。

从前不觉得这两句话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长大以后,年岁日长愈感觉这两句寻常的话有至理在焉,这不正是禅宗祖师所说的“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那种活在当下的精神吗?“活在当下”看来是寻常言语,实际上是一种极为勇迈的精神,是把“过去”与“未来”做一截断,使心思处在一心一境的状态,一个人如果能每时每刻都处于一心一境,就没有什么困难能牵住他,也没有什么痛苦能动摇他了。

一心一境是疗治人生的波动、不安、痛苦、散乱最有效也最简易的方法,因为人的乐受与苦受虽是感觉真实,却是一种空相,若能安住于每一个当下,苦受就不那样苦,乐受也没有那么乐了。

可惜的是,人往往是一心好几境(怀忧过去,恐慌未来),或一境生起好几种心(信念犹如江河,波动不止),久而久之,就被感受所欺瞒,不能超越了。

不能活在一心一境之中,那是由于世人往往重视结局,而不重视过程,很少人体验到一切的过程乃是与结局联结的。

一个人如果不能在吃饭时品味米饭的香甜,又何以能深刻地品味人生呢?一个人若不能深入一碗饭,不知蓬莱米、在来米,甚至糯米的不同,又如何能在生命的苦乐中有更深切的认识?因此吃饭、睡觉、喝茶,看来是人生小事,却能由一心一境在平凡中见出不凡,也就能以实践的态度契入生活,而得到自在。

2021届宁波市鄞州区高桥镇望春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1届宁波市鄞州区高桥镇望春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1届宁波市鄞州区高桥镇望春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7日上午,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8名队员成功登顶,顺利开展各项峰顶测量工作。

作为观察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的“晴雨表”,珠峰始终在运动,精确获得珠峰高度是人类的不懈追求。

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一批国产现代测量设备纷纷亮相,5G信号首次覆盖珠峰峰顶,为精确获得珠峰高度提供技术赋能。

登山队员和测绘人员克服高寒缺氧、风雪交加等挑战三次冲顶,终于将五星红旗插上地球之巅,同时也抵达了一种精神高度。

(摘编自新华社评论员《科学的探索,精神的高度》,2020年5月28日新华每日电讯)材料二:世人对珠峰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加深的过程。

在几十年的历程中,我国测绘工作者对珠峰进行过6次大规模的测绘和科考工作。

先后于1975年和2005年两次成功测定并公布珠峰高程,得到了国际公认,为全球相关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上一次珠峰高程测量已过去15年,珠峰高度是否发生改变,是2020年珠峰高程测量要解答的课题。

相比以往,这次测量更加深入、系统,测量结果不仅可应用于地球动力学板块运动等领域的研究,精确的峰顶雪深、气象和风速等数据,也将为冰川监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摘编自《中国力量!揭秘珠峰登顶背后的越野故事》,2020年5月28日人民网)材料三:尼泊尔曾以“中国没有登顶珠穆朗玛峰,没有留下登顶证据”为由,不承认珠穆朗玛峰是两国国界。

面对领土主权问题,中国登山队克服千难万险,于1960年5月25日凌晨4时20分从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这是世界上首次有人从北坡登顶,但由于缺乏影像资料,这次登顶不被西方国家认可。

1975年5月27日14时30分中国新一代登山队员重整旗鼓再次登顶,并重新测量珠穆朗玛峰的中国高度为8848.13米。

2024年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专题复习:朱自清作品 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专题复习:朱自清作品 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专题复习:朱自清作品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荷塘月色朱自清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②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周,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③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⑤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春望》杜甫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

《春望》杜甫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

《春望》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题型:【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然存在;春天来了,长安城空人稀,草木茂密荒深。

感伤国事,看见花开就想流泪,怅恨别离听到鸟鸣反而惊心。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几个月,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疏短少,简直不能插簪。

【习题】一、选择题:1、《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解析】D诗人没有收到家书,更没有喜悦。

2、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

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作者看到花,听到鸟鸣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

D.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悬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解析】C诗人没有得到家书,是因为持续很多月的战乱。

3、请选出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 A )A.首联写景,描绘出国都沦陷后山河依旧却残破不堪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回家途中的艰难。

B.颔联中“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此联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C.颈联中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尾联中用“搔更短”和“不胜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苍老之态。

D.这首诗在内容上集中表现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诗风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深沉含蓄而不浅露。

【解析】A不是诗人回家的艰难,而是战乱给国家人民带来的灾难。

《春望》杜甫唐诗阅读答案

《春望》杜甫唐诗阅读答案

《春望》杜甫唐诗阅读答案《春望》杜甫唐诗阅读答案「篇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24—27题。

(8分)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4、“烽火连三月”中的“烽火”原指古代边境地区设置烽火台,发现敌情,常烧柴禾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2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景象?(2分)答:26、解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说你的理解。

(2分)答:27、下列对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国破”就其字面来讲,一般指首都的沦陷,此处将“国破”与山河在”联系在一起,其含义便有了较广阔的内容。

B.“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色满城,令人引起对往日京都风月繁华的怀念,也暗示眼前的国破只是暂时的;春到深处一切又将生机勃勃。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以让我们看见,诗人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不明写忧思愁绪的深重而言白发难簪,使诗意更浓,而且把一个未老先衰,忧国忧民的悲怆形象立于纸面。

参考答案:24、战争(2分)25、残破凄凉(2分)26、感伤时世,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为别而恨,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愧悸心动。

(或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2分)27、B(2分)(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1分)(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谈谈你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一句的理解。

(2分)27.(1)望1分(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花鸟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春景,但在国破家亡时,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

此处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或:因感时,花亦溅泪,因恨别,鸟亦惊心。

诗人将主观感情“移情”或“拟人化”到花鸟身上,使花鸟亦含悲,更显人的悲伤。

春望阅读答案(必备5篇)

春望阅读答案(必备5篇)

春望阅读答案(必备5篇)1.春望阅读答案第1篇导语:学完一课,应该通过练习来温习课堂知识,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下面是杜甫《春望》阅读练习,欢迎同学们过来练习。

9、阅读下面的诗歌,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3分)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首联的“国破”直说国家残破,“草木深”中的“深”字则以春草的茂盛暗写战后长安城的荒凉。

B、花、鸟本是春天最常见、最美好的景物,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而见花落泪、闻鸟惊心。

颔联融情于景,读来令人无限感伤。

C、尾联运用细节描写,写尽诗人在国破离乱之际的愁苦焦虑。

D、这首诗作于唐朝“安史之乱”之时,集中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

【分析】《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

【解答】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所见。

“破”字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深”字写出了荒无人迹的凄凉。

这两句营造了荒凉凄惨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A选项正确;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运用拟人手法,移情于景,借花鸟表达了作者感时伤世的感情。

B选项正确;C、“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刻画出诗人满头白发,愁苦不堪的形象,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感时伤怀,忧国思家之情。

C正确;D、这首《春望》围绕“望”字展开,通过描写战乱后长安城破败荒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D错误。

故选D。

【点评】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2021-2022学年-有答案江西省九江市某校初二(上)9月月考语文试卷

2021-2022学年-有答案江西省九江市某校初二(上)9月月考语文试卷

2021-2022年江西省九江市某校初二(上)9月月考语文试卷一、积累与运用1. 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凛冽(lǐn)溃退(kuì)要塞(sài)锐不可当(dǎng)B.篡改(cuàn)仲裁(cái)镌刻(juàn)摧枯拉朽(xiǔ)C.悄然(qiǎo)燕然(yān)桅杆(wéi)屏息敛声(bǐng)D.素湍(tuǎn)翘首(qiào)飞漱(shù)一丝不苟(gǒu)2. 下列句中画横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广大医务工作者战斗在防疫第一线,不辞辛苦,任劳任怨,全力以赴救治患者,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B.同学们正襟危坐,在操场上围成一圈,跟着老师快乐地做游戏。

C.雨楼清歌的新作《天下刀宗》显示了其深厚的文字功底、强大的故事架构能力以及入木三分的人物刻画水平。

D.他能尽力解决百姓的诉求,即使真的无能为力,也和颜悦色地做好解释工作。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由于《古文观止》具有特色,自问世以后近三百年来,广为传布,经久不衰,至今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选本。

B.“神舟号”飞船发射成功,谁能否认中国没有进入国际载人航天技术领域的能力?C.终身教育制度的建立,不仅为那些对知识有着更高需求的人提供了机会,也为那些因这样那样的原因未能完成学业的人打开了一扇门。

D.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力发挥了敢拼搏,终于夺得了冠军。

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三峡》选自《水经注校证》。

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

B.《与朱元思书》选自《吴均集校注》。

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

本文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信的一部分。

C.《使至塞上》作者王维,字摩诘。

唐代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D.《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2020届宁波市鄞州区高桥镇望春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届宁波市鄞州区高桥镇望春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届宁波市鄞州区高桥镇望春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老丑爷铁凝①先前,老三股分家时,只有两处没分:一处亩大的苇坑,一处亩大的枣树行。

②老三股指的是我父辈的父辈。

老三股兄弟三人,老丑爷便是老大德惟的儿子。

③老三股像是作为问题,又像是作为团结和睦的象征,把苇坑和枣树行遗留了下来。

④三股们对于枣树行都是重视的,收获的仪式是隆重的,分配时也不马虎,总是先有用斗排出属于三家的大数,再用升分配零星。

那分配的执法者便是老丑爷。

⑤老丑爷行使职权时,其余两股的男人女人,都表现出了对他必要的尊敬。

他们和气地接受着老丑爷的斗、升,和气地将分配所得背回家中。

小三股们却总是从老丑爷的力量和才干中看出些破绽。

他们走近属于老丑爷的枣堆旁,互相捅捅说:“看,大荷包。

”⑥“大荷包”是枣树行中的上品,体态、分量如青核桃,核儿才如寸冬大。

打枣时大荷包落在大荷包树下,属于老丑爷的那堆,大都是从这里撮起来的。

⑦除却枣树行里的大荷包树,老丑爷家还有一棵大荷包树。

枣枝已扑散过房,秋天沉重的果实压弯树枝,扫着泥皮屋顶。

⑧尽管小三股们不断发现老丑爷在分配时的手脚,但老丑爷还是掌握着分配大权。

他们的忿忿然终敌不过老三股遗传给中三股那一切从团结愿望出发的气度。

他们便在老丑爷身上另打起主意,合伙去计算老丑爷家里那棵大荷包。

他们的动作再轻,老丑爷十有八九还是能被惊醒。

这时老丑爷便在屋内大喝一声:“谁!”那声音立刻隔窗纸传出窗外,再升至空中。

喊完,爷和奶奶就一一出现在树下。

老丑爷那两块多肉的颧骨涨得通红;老丑奶奶拿把蒲扇,一面拍打着身上什么地方,一面不停叫骂。

但那骂声里并无脏话,只是些:⑨“你家里没有啊,专来糟践俺家的。

”⑩“看我不上去!上辈子还在一个锅里抡马勺哩!”⑪……⑫她一边说,一边推搡老丑爷:“你上去,看看那是谁。

上呀!”⑬老丑爷不上,也不再喊“谁”,两块颧骨涨得更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望春阅读答案,
篇二:望春阅读答案,
篇三:望春阅读答案,
10.为了更好地表现望春的特点和“我”对望春的特殊感情,文中采用了衬托的写法。

试找出两处简要加以分析。

(4分)
答:①用梧桐、黄杨和小草在气候变暖时依旧未抽芽返青,来反衬望春花开得早;②用“同居的的朋友”对望春花的嫌厌来反衬我对望春花的喜爱和担心。

11.“我”对望春花充满了深情厚意,请分析望春花在“我”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6分)
答:最大胆追求光明理想的勇敢者的象征。

她追求理想,不畏严寒,饱尝艰辛,为的是把春天的消息及早地告诉人们,当春天真正到来的时候,她却带着满意的微笑,悄悄离开了人间,不求任何回报。

1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住在龙山时,庭院里的一树望春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离开一年后,仍是难以忘怀,于是提笔写下了这篇感情基调高昂、热烈,语言流畅、明快的抒情散文。

b.文中用了“杞忧”“担忧”“隐忧”“怅惘”等词语,表明了作者对于望春花及与望春花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中有着美好追求的人们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c.作者善于选用细小的素材为表现自己的丰富情感和深刻思想;一树寻常的望春花在作者笔下却成了一个鲜活灵动、有着深厚意蕴的形象,成了一种精神象征。

d.全文以空间转换为线索,其中穿插着丰富想象,思路清晰而明朗;首尾以“频来相扰”相应缝合紧密,结构严谨
e.本文语言运用了比喻、泥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所描绘和赞美的事物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答案:ad。

(a中“高昂、热烈”不对,d中说“以空间转换为线索”不对,应该是“以时间转换线索”)
[2]
篇四:望春阅读答案,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
望春阅读答案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

望春阅读答案 1.文章写出了作者对望春花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

阅读②-⑤段,填写表格。

(4 分)对望春花的情感变化情感变化的原因发生好感①②朋友几次表示出对望春的嫌厌③④怜惜望春的残1.文章写出了作者对望春花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

阅读②-⑤段,填写表格。

(4 分)对望春花的情感变化情感变化的原因发生好感①②朋友几次表示出对望春的嫌厌③④怜惜望春的残葩飘零在草地上 2.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⑤段作者写“紫槿花红出墙头”的作用。

(4 分)3.阅读第⑥段,说说“动人的故事”中,“动人”之处有哪些,再从中选择一处,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它带给你的人生启示。

(不超过 150 字)(7 分)答案: 1.答案示例:①第一个泄露春讯,最早开满枝头;②为它不平;③担忧(隐忧);④怕望春等不到春事烂漫就要零落评分说明:4 分。

共每空 1 分。

2. 答案要点:①突出春意盎然的景象,②与下文“望春残葩飘零”(内容)③形成对比(手法),④突出了望春花飘零时冷落、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望春的怜惜之情(作用)评分说明:共 4 分。

每个要点 1 分,④要点只答情感不给分。

3. 答案示例:动人之处:①追求光明、怀揣理想独自出发;②不畏艰辛苦苦寻觅;③当愿望实现的时候,微笑着悄然离开。

启示:围绕着“追求光明、追求理想”“不畏艰辛”“甘于奉献”
来谈。

评分说明:共 7 分。

第一问 3 分,每个要点 1 分;第二问 4 分,谈启示 2 分,联系生活实际 1 分,语言顺畅、表达清晰 1 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