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囊性增生病诊疗规范

合集下载

乳腺诊疗指南

乳腺诊疗指南

乳腺纤维囊性增生症一.概述:由于这类疾病的表现形态复杂多样,未找到一个合适的、能全面正确地反映该病变本质的命名,目前多认为乳腺纤维囊性增生症较为适宜。

本病本质是乳腺实质的各种形态不一的良性增生,其病理形态复杂,增生可发生于终末导管小叶单元,也可发生于腺管周围并伴有大小不等的囊肿形成或腺管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乳头状增生,伴乳管良性扩张,也有发生于小叶实质者。

病因:本病系体内激素水平的不平衡所致1.体内女性激素代谢障碍,尤其是雌、孕激素比例失调,导致乳腺实质增生过度。

2.部分乳腺实质成分中女性激素受体的质和量异常,使乳腺各部分的增生程度不一致。

二.诊断要点:突出的临床表现是与月经周期有关的周期性乳房疼痛和肿块,月经前加重,来潮后减轻或消失。

疼痛性质为胀痛、刺痛、隐痛或钝痛,部位常较弥散,痛点不明确,可放射至同侧腋、肩背部甚至上臂。

多见于中青年妇女,尤其是育龄期妇女。

体检可发现乳腺组织的增厚成块伴压痛,增厚的组织质实、韧,表面为结节状,大小不一。

病变可局限于一个部分也可弥散分布。

增厚区与周围乳腺组织分解不明显,偶可见浆液性或浑浊的乳头溢液。

彩超多显示腺体增厚、回声杂乱,可见无回声占位(囊肿)或/和扩张导管。

钼靶X线摄片多显示腺体密度增高。

三.主要辅助检查:1.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排除多数肿瘤性占位,为必查项目。

2.乳腺钼靶摄片:40岁以上的患者应该给予。

3.穿刺活检:较明显的局限性腺体增厚,应予活检排除肿瘤。

四.主要鉴别诊断:局限性的乳腺增生易与不典型的乳腺癌混淆。

1、不典型乳腺癌:增厚块一般持续存在、无周期性疼痛和压痛,彩超可见回声紊乱、减弱或点状强回声,钼靶摄片可见局部结构紊乱、密度增高、细小成簇钙化等,药物治疗一般无效。

穿刺或切除活检可确诊。

2、处于发育期和孕期的乳房:详细询问病史,月经史,妊娠实验。

五.治疗指南:主要是对症治疗为主,可试用中药调理,调整卵巢功能、疏肝理气。

症状体征严重者可短期应用竞争性雌激素受体拮抗剂他莫昔芬10mg bid。

乳腺外科常见疾病乳腺囊性增生健康宣教

乳腺外科常见疾病乳腺囊性增生健康宣教
液等
病理学检查:乳腺 穿刺活检、乳腺肿
块切除活检等
乳腺囊性增生的鉴别诊断
乳腺纤维腺瘤:肿块多为圆
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活
01
动度好,生长缓慢。
乳腺脂肪瘤:肿块多为圆形
或椭圆形,边界清楚,活动 03
度好,生长缓慢。
乳腺恶性肿瘤:肿块多为圆
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活 05
动度好,生长缓慢。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肿块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01 多吃蔬菜水果,少吃
高脂肪、高糖的食物
坚持适量的运动,如
02 散步、跑步、瑜伽等,
提高身体素质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03 避免过度紧张、焦虑
和抑郁
04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
发现和治疗疾病
5
健康促进计划
制定健康促进计划
01
确定目标人群:乳腺囊性增生患者及其家属
数据分析: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了解健康促进计划的效果和改进方向
持续改进健康促进计划
01 定期评估计划效果:通
过收集数据、分析结果
等方式,了解计划实施
情况及效果
02 持续优化计划内容:根
据评估结果,调整计划
内容,提高计划针对性和有效性ຫໍສະໝຸດ 03 加强与患者沟通:通过
多种途径,加强与患者
的沟通,了解患者需求,
03
健康服务利 用程度
04
健康政策支 持程度
05
健康环境改 善程度
06
健康效果评价 指标,如发病 率、死亡率等
评价方法
问卷调查:通过发放问卷,了解患者对 健康促进计划的满意度和效果
访谈法:通过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访谈, 了解患者对健康促进计划的感受和建议

外科 乳癖 (乳腺增生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外科 乳癖 (乳腺增生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乳癖(乳腺增生病)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2012年)。

临床表现:乳房有不同程度的胀痛、刺痛或隐痛,可放射至腋下、肩背部,可与月经、情绪变化有相关性;一侧或双侧乳房发生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形态多样的肿块,肿块可分散于整个乳房,与四周组织界限不清,与皮肤或深部组织不粘连,推之可动,有触痛,可随情绪及月经周期的变化而消长,部分患者可有溢液或瘙痒。

影像学检查:乳腺钼靶X线检查:显示病变呈现棉花团或毛玻璃状、边缘模糊不清的密度增高影,或见条索样结缔组织穿越其间。

超声检查:双侧或单侧乳腺体积增大,但边界光滑完整;内部质地及结构紊乱,回声分布不均,呈粗大光点或光斑。

病理学可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临床诊疗指南》乳腺增生病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2006年)。

临床表现:(1)乳房胀痛:特点是疼痛与月经周期有关。

往往在月经前(一般月经来潮前7天左右)疼痛加重,月经来潮后减轻或消失,但病程较长者以上规律可消失。

(2)乳房肿物:一侧或二侧乳腺有弥漫性增厚,呈颗粒状、结节状或片状,增厚区与周围乳腺组织分界不明显,质地韧,有弹性,可活动,以外上象限为多,可伴有触痛。

少数病人可有乳头溢液,为无色或黄色。

腋窝无肿大淋巴结。

辅助检查:乳腺彩超、钼靶摄片、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切除或切取活检均有助于诊断。

(二)证候诊断1.肝郁气滞证:多见于青年妇女,乳房疼痛为主要表现,多为胀痛,偶有刺痛,肿块、疼痛与月经周期、情志变化密切相关,经前或情绪不佳时加重,经后减轻。

常伴胸胁胀痛,烦躁易怒。

舌质淡红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2.痰瘀互结证:一侧或双侧乳房出现边界不清的坚实肿块,质韧或韧硬,肿块可有刺痛、胀痛或无自觉痛,肿块和疼痛与月经变化不甚相关。

月经可正常,部分月经愆期,或经潮不畅、色暗有块,或伴痛经。

舌淡暗或暗红有瘀斑,舌下脉络青紫粗张,苔白或腻,脉涩、弦或滑。

再谈乳腺囊性增生病

再谈乳腺囊性增生病

再谈乳腺囊性增生病巢湖市第一人民医院乳腺外科施开德乳腺囊性增生病也称慢性囊性乳腺病(简称乳腺病mastopathy)。

是中年妇女常见的疾病,约占普通外科门诊的1/3-1/2,占乳腺外科门诊的80%-90%。

该病是乳腺实质的良性增生,病理形态复杂。

其病因系体内女性激素代谢障碍,尤其是雌、孕激素比例失调,使乳腺实质增生过度和复旧不全。

病程较长,发展缓慢。

患者主要表现为乳房胀痛和“肿块”。

部分病人具有周期性。

疼痛与月经周期有关,经前期疼痛加重,月经来潮后症状缓解。

少数病人可有乳头溢液,多为浆液性液体,常因胸罩上淡黄色斑迹而被发现。

体格检查大多表现为一侧或双侧乳腺弥漫性增厚,亦可局限于乳腺的一部分或分散于整个乳腺。

呈颗粒状、结节状或片状,大小不一,质韧而不硬,增厚区与周围乳腺组织分界不明显。

不少的患者因为自我检查方法不正确(抓、捏)而把这种增厚的腺体误认为乳房包块或乳腺癌前来就诊。

正确的自查方法为:平卧或端座位,用并拢的手指以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3600平按对侧乳房。

本病有无恶变可能尚有争论。

但由于其临床表现有时与乳腺癌有所混淆,也有与乳腺癌同时存在的可能,因此高度重视,自查及到正规医院检查十分必要。

为了及早发现可能存在的乳腺癌,应嘱病人每隔2~3个月到医院复查。

常用的检查手段有乳房的X线(钼靶)摄片、彩超及近红外线检查。

钼靶一般限于30岁以上妇女使用,并且无特殊情况下,一年以上方可重复应用。

乳腺囊性增生病的大多数病人无需特殊治疗,最重要的是密切随访。

对局限性乳腺囊性增生病,应在月经后1周至10天内复查,若肿块变软、缩小或消退,则可予以观察。

若肿块无明显消退者,或在观察过程中,对局部病灶有恶性病变可疑时,应予切除并作快速病理检查。

目前更主张在乳腺囊性增生病与乳腺癌难以区别的情况下用真空旋切系统(微创方法)作组织学检查。

该设备我院即将投入使用。

绝大多数病人需要的是消除“恐癌”心理,而不是药物治疗。

担心、害怕自己患乳腺癌的心理往往比疾病本身对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更大。

乳腺囊性增生病

乳腺囊性增生病
风险
乳腺囊性增生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乳腺囊性增生病在女性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
• 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0-50岁 • 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上升
地理分布特点乳腺囊性增生病的发病率 在发达国家和城市地区较高
• 可能与生活节奏、饮食习惯等因素有 关
02
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临床表现
乳腺囊性增生病的症状及体征
乳腺囊性增生病的病 理学特点
• 乳腺囊性增生病的病理学特点主要包括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增生、 乳腺导管扩张和囊肿形成
• 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增生导管上皮细胞数量增多,细胞排列紊乱 • 乳腺导管扩张块
03
乳腺囊性增生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04
乳腺囊性增生病的治疗策略
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保守治疗
• 保守治疗主要包括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和中医治疗 • 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饮食,减轻心理压力 • 药物治疗使用激素治疗药物如黄体酮、他莫昔芬等,缓解症状 • 中医治疗采用中药治疗如逍遥散、乳癖消等,调节内分泌,缓 解症状
乳腺囊性增生病的手 术治疗
乳腺囊性增生病诊断与治疗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乳腺囊性增生病的概述
乳腺囊性增生病的定义与分类
乳腺囊性增生 病是一种常见 的乳腺良性疾

01
• 以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增生为 主要特征 • 伴有乳腺导管扩张和囊肿形 成
根据乳腺囊性 增生病的病变 范围,可分为 局灶性和弥漫 性两种类型
• 手术治疗适用于局部病变严重、药物治疗无效或怀疑恶性变的患 者
• 乳腺区段切除术切除病变区域的乳腺组织 • 乳腺腺体切除术切除部分或全部乳腺腺体
乳腺囊性增生病的药物治疗
•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激素治疗药物、抗雌激素治疗药物和中药治疗 • 激素治疗药物如黄体酮、他莫昔芬等,缓解症状 • 抗雌激素治疗药物如瑞宁得、阿罗马酶抑制剂等,降低雌激素 水平,缓解症状 • 中药治疗如逍遥散、乳癖消等,调节内分泌,缓解症状

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临床诊疗体会

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临床诊疗体会
1 . 3辅助检查
属 于 内分泌紊 乱增生病 。在 漫长的女性 月经周期 中 ,其体 内的孕激素
和 雌激素会 出现规律性 的下降和升高 现象 ,当患者 体 内的激 素水平 失
衡 后 ,将 会导 致其乳腺 复原不全或增 生过度 。本次研究表 明 ,绝经后 的女性和青春 前期的女性 患有该病 的概 率较低 ,而最近 的一 些研究 又
腺囊性增生病 患者的效果作如下 回顾分析 。
型增生,2 例为腺管型腺病,l 例为乳头状瘤样增生,其它病例均为典
型的导管 上皮不 同程 度增生和导管 不 同程度 的扩张 。6 3 例 患者均作 长 期 随访 ,最 长的有 l O 年 ,均未复 发,未见特殊改变 。
4讨 论
4 . 1乳腺囊 性增生病 的概念及其 临床特 点和意义 多年来 ,由于 乳腺 囊性增生病 具有复杂 的病理学表 现 ,使得 人们 对 该疾病 的认识 缺乏统一性 ,如现行对该 疾病的命名就 有 1 0 余 种不 同 的称谓 。 然而 ,笔者认 为 ,在 现行 1 O 余 种称 谓 中 ,乳 腺囊性 增 生病 是 最 为合 适 、体 贴 的称谓 ,因为该 名称 是从 该疾 病患者 的 病理 学变 化 、临床症 状方面进行 考虑的 ,尤 其是从与乳腺 癌的联 系性 角度 。这 种 称 谓既 体现 了乳腺 增生 过度 有 引发乳 腺癌 的可 能 ,又点 明 了该疾 病 的病理 学改 变主 要是 患者乳 腺 导管 上皮 增生及 乳腺 导管 扩 张成 襄 的体征 Ⅲ 。结合本 组临床资料 提示 ,发病年 龄多在4 0 岁左右 ( 本组 占 6 8 %),临床多表 现为乳房腺 体局 限性 或弥漫性 增厚 ,增厚 区大小 不 随月 经周 期变化 ,触 诊多为 团块状 结节 ,周界 不清 ,多突出于一侧 乳 房 ,且无 明显乳 房痛的这一类 乳腺囊性增 生病的患者 应高度重视 ,积

乳腺囊性增生病演示课件

乳腺囊性增生病演示课件

上肢水肿康复锻炼指导
01
02
03
04
早期功能锻炼
术后早期进行上肢功能锻炼, 如握拳、屈肘等动作,以促进
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
逐步增加活动量
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步增加 上肢活动量,避免长时间下垂
或受压。
按摩与理疗
可进行上肢按摩和理疗,以缓 解水肿和疼痛等不适症状。
遵循医嘱
在康复锻炼过程中,应遵循医 嘱,避免过度活动或不当姿势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结合临床表现、乳腺触诊、乳腺影像 学检查(如超声、钼靶等)进行诊断 。必要时行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 以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与乳腺纤维腺瘤、乳腺癌等疾病进行 鉴别。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 查和病理学检查进行鉴别。
02
影像学检查
乳腺X线摄影表现
01
乳腺内圆形或卵圆形、 边界清晰的囊性低密度 影。
放射治疗作用
放射治疗可作为手术治疗的辅助手段,用于缩小肿块、缓解疼痛、降低复发率等。
适应证与禁忌证
放射治疗适用于手术后有残留病灶或复发风险较高的患者。但对于妊娠期、哺乳期妇女以及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 的患者,应禁用或慎用放射治疗。
个体化治疗策略制定
综合评估
在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时,应综合评 估患者的病情、年龄、生育需求、心 理状况等因素。
健康教育与指导
在随访过程中,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和指导, 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和康复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02
囊肿壁偶可呈轻度高密 度,光滑且较薄。
03
伴发团块或结节状增生 时,可见密度增高影。
04
囊肿较大时,可压迫周 围脂肪组织形成透亮带 。

乳腺囊性增生病

乳腺囊性增生病

乳腺囊性增生病作者:俞涵舫来源:《祝您健康》1984年第06期病人:大夫,我今年40岁。

从30多岁起,就在每次月经前一周左右开始,感到两侧乳房发胀发痛。

月经来过就好了。

近几年更厉害了,而且在乳房上可摸到几个大大小小的肿块,摸上去还有点痛。

用手挤挤捏捏,有时候乳头还会流出些乳黄或黄绿色的液体。

找了不少医生,病历上写了一大堆病名,什么“乳痛症”、“乳腺结构不良”、“慢性乳腺囊性增生病”、“慢性囊性乳腺炎”……等等。

弄得我稀里糊涂。

今天特地来找您,想请教请教。

医生:噢,这也难怪,你提到的这一类病在医学文献上曾用过三四十种名称哩!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称为“乳腺结构不良症”。

这是一组病,包括“乳痛症”,“乳腺腺病”和“乳腺囊性增生病”。

其中乳腺腺病根据其不同发展阶段又可分为“乳腺小叶增生”和“乳腺纤维腺病”等。

这是一组互有关联,又有各自特征并有所区别的几个病。

至于“慢性囊性乳腺炎”一名,因其并非炎症而应予摒弃。

这一类病在中年妇女中为数还不少呢!病人:怎么会得这种病的呢?医生:这一类病的真正发生原因还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目前大多数医生认为是卵巢内分泌机能紊乱或乳腺组织对卵巢产生的内分泌素反应失常引起的。

所谓“月经”,实际上就是卵巢内分泌周期性活动的一种结果。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难理解这一组病为何与月经周期有明显的关联了。

病人:您看,我的情况属于哪一种病呢?我会不会是乳房癌呢?医生:依我看,你的情况可能是“乳腺褒性增生病”。

我们可以把乳腺结构不良症中的几种病看作是一个病理发展过程中的几个不同发展阶段。

由乳痛症一乳腺腺病-乳腺囊性增生病。

一般认为乳痛症还属于生理变化过程,是可逆的,即可以自行恢复正常,而后两者则应视为病理性过程。

一般来说,乳痛症是摸不到肿块的。

而你却摸得到肿块。

这肿块还带有一些特征,如好几个相邻近,位置比较靠近乳房的周边部分,可以推动,其中大的,表浅一些的摸起来还有点囊性感。

这些都是乳腺囊性增生病肿块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乳腺囊性增生病诊疗规范
【病史采集】
1.多为育龄期妇女发病;
2.乳房胀痛,疼痛可放射至肩背部;
3.疼痛与月经有关,经前明显,经后减轻,多数具有明显周期性;
4.肿块可为双侧性也可为单侧性,可多发也可单发;
5.偶有浆液性乳头溢液。

【体格检查】
1.乳房外观正常;
2.在疼痛部位可触及乳腺增厚,一个或多个界限不清硬结,质地韧实,有轻压痛,可被推动,肿块可出现于乳房一侧或双侧;
3.腋窝淋巴结不大。

【辅助检查】
1.近红外线乳房扫描;
2.B型超声波检查;
3.乳腺钼靶X线摄片或ECT乳腺肿瘤显像;必要时可做细针穿刺抽吸活检。

【诊断】
1.育龄期妇女出现与月经周期有关的乳房肿瘤或针刺样疼痛,常向肩背部放射;
2.体格检查病变多为双侧性,乳房可扪及多发性、散在、大少不等、质地不同的结节状或片块状增厚。

肿块呈柔韧感,个别增生结节较硬,但光滑有一定活动度;
3.腋窝淋巴结不大。

【鉴别诊断】
1.乳腺纤维瘤;
2.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3.乳腺癌。

【治疗原则】
1.可服用维生素E及中药乳结平、消遥散等,平肝理气散瘀治疗;
2.症状严重者可试用三苯氧胺或丙酸睾丸酮治疗,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控制疗程;
3.不能排除乳腺癌者,可行手术切除,作病理学检查。

【疗效标准】
1.治愈:症状消失、肿块缩小;
2.好转:症状减轻、肿块缩小;
3.末愈:症状、体征无变化或加重者。

【出院标准】
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疗效者。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精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