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中医药治疗现状与展望

合集下载

中药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症32例

中药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症32例

610效:自觉症状和体征较服药前好转,但经复查胃镜、胃窦炎症明显改善;④无效:自觉症状和体征及胃镜复查无明显改善。

3.2结果。

服药,最少8剂,最多28剂.一般服用l帖15剂,临床症状消失,经治疗痊愈35例,显效l o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

4体会笔者认为,胃窦炎的发生多为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所致,两者互相影响而诱发胃脘痛,饮食不当,脾胃受损,情志不畅,肝气横逆而犯胃,致胃失和降,肝郁化火而形成胃热证,气滞可致血淤、湿阻、食积等。

久病者脾胃虚弱。

遇冷伤转为脾胃虚寒,另外胃窦炎与H P感染有一定关系。

几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在辩证的基础上,疏其淤滞,通畅气血,调合胃肠功能,在用药上采用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在治疗中偏寒者,温而治之;偏热者,清而治之;偏气滞者.调理气机而治之;偏血淤者,活血而治之;偏虚者,补而治之.方子的组成采用辛开苦降,补中和气,辛开不是指采用大量耗气的药物,而是采用功能平和的药物以散痞满,苦降以泄热.补主要是选用调理脾胃功能的药物。

如方中的白术、茯苓主要是用来调和脾胃功能;甘草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而止痛;黄连苦寒以降之,据药理证明黄连有消炎、止痛、镇静、解热的作用,少量应用还具有健胃作用;吴萸辛热以温之,还可制黄连苦寒过甚;半夏化饮以降逆,抑制恶心呕吐,三者辛开苦降以达止痛;郁金、元胡理气活血止痛,佛手可醒脾、开胃、理气,有良好的健胃止痛作用,砂仁行气调中而不伤中,可促进胃的机能,排除消化道的积气,有利于胃肠功能恢复,公英能清热解毒消炎,有利于胃窦炎症的吸收,诸药合用共奏调合脾胃功能,消痞清热,补气生血化源,使中州不虚而胃痛自复,加之经研究H P感染,与胃窦炎发生有一定关系,应用雷尼替丁、阿莫西林、甲硝唑,治疗l 疗程后,H P清除率达90%,这与胃窦部炎的恢复也有一定效果。

所以笔者感到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窦炎,要经比单纯西医或中医治疗效果更好。

中医药对乳腺增生治疗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对乳腺增生治疗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对乳腺增生治疗的研究进展乳腺增生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表现为乳房肿胀、疼痛以及乳房肿块的形成。

虽然乳腺增生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会导致乳腺癌的发生,但依然给患者带来了不适和焦虑。

传统的中医药对乳腺增生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在乳腺增生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一、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的理论基础中医学认为,乳腺增生的发生与人体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湿热蕴结等因素有关。

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的理论基础是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消除湿热蕴结,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具体的治疗手段包括中药内服、外用贴敷等。

二、中药内服在乳腺增生治疗中的应用1. 支气管舒缓剂:相关研究表明,乳腺增生与肺气虚有关。

因此,中药中的一些支气管舒缓剂如防风、桑白皮等可以通过补益气虚的作用来缓解乳腺增生的症状。

2. 消肿散结剂:栀子、赤芍、当归等药物被广泛用于乳腺增生的治疗,这些药物具有消肿散结的作用,能够减轻乳房肿胀、疼痛等症状。

3. 活血化瘀剂:乳腺增生的形成与血瘀有关,因此中药中的一些活血化瘀剂如桃仁、红花等可以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血瘀,减轻乳腺增生的症状。

三、中药外用贴敷在乳腺增生治疗中的应用中药外用贴敷是一种常见的中医药治疗方式,对于乳腺增生也有一定的疗效。

研究表明,将一些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散结作用的中药如当归、川芎、益母草等煎煮成药汁,然后敷于乳房局部,可以改善乳腺增生的症状,缩小乳房肿块的大小。

四、中医药联合西医治疗乳腺增生的研究进展虽然中医药在乳腺增生治疗中的疗效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证实,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尝试将中医药与西医药物相结合,以提高治疗效果。

研究发现,中医药联合西医药物治疗乳腺增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不适症状,改善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乳腺增生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中药内服和外用贴敷都可以缓解乳腺增生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中医药联合西医药物的治疗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观察与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观察与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观察与分析乳腺增生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其主要特征是乳房组织的增生和增厚。

中西医结合作为一种综合治疗方法,已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乳腺增生的临床治疗中。

本文将对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观察与分析进行探讨。

1. 乳腺增生的中医解读中医认为,乳腺增生多与体内气血不畅、湿热蕴结、情志不调等因素有关。

传统中医治疗乳腺增生主要采用疏导经络、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方法,常用的中药包括柴胡、白芍、丹参等。

2. 西医对乳腺增生的认识西医认为,乳腺增生是由于雌激素水平不平衡引起的。

治疗乳腺增生的常见西医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放疗等。

药物治疗主要以抑制雌激素的合成和排泄为主,如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3.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观察在临床实践中,许多医生尝试将中西医结合治疗应用于乳腺增生的治疗中,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通过观察多个临床病例可以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可以综合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气血循环,减轻病人的症状。

4.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效果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效果是可以得到统计学分析的。

根据一定的统计方法,可以对多组疗效进行比较,从而验证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疗效。

通过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数据,可以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一治疗方法。

5.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优势与争议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优势在于可以综合运用中西医各自的优点,最大限度地发挥治疗效果。

同时,该方法也存在一定的争议,主要集中在治疗机制的科学性和临床操作的规范性方面。

6. 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前景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未来,可以从中西医治疗乳腺增生的机制、疗效评估和规范操作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进一步完善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疗效。

总之,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是一种综合治疗方法,通过综合运用中西医各自的优点,在治疗乳腺增生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中医药治疗近况

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中医药治疗近况

・157・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年1月第21卷第1期•综述与进展•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中医药治疗近况韦春燕(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北区妇幼保健院钦州535000)关键词:乳腺囊性增生病;中医药洽疗;综述中图分类号:R655.8 文献标识码:A 乳腺囊性增生病属于乳腺增生症的一种,为女 性常见的良性乳腺疾病,多发于30~50岁中年妇 女,因癌变率较其他良性乳腺疾病高,人们对其重视程度也逐渐增高。

临床上关于乳腺囊性增生病的诊治也非常多见,现就近几年来对该病的中医药治疗文献报道做一综述。

现报道如下:1病因病机乳腺囊性增生病是现代医学病名,中医学将该 病归于“乳癖”范畴,《疡医大全•乳痞门主论》说:“乳 癖……多由思虑伤脾,怒恼伤肝,郁结而成也。

”中医外科学认为该病多由于郁怒伤肝,肝郁气滞;思 虑伤脾,脾失健运,痰湿内蕴,以致肝脾两伤,痰气互结,瘀滞而成块;或因肝肾不足,冲任失调,阳虚痰湿内结所致。

病位主要在肝、脾、肾,发病不外乎气、血、 痰的病变。

2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诊断2.1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乳房一侧或双侧伴随 着月经周期性或非周期性胀痛、触痛,乳腺内结节、肿块,部分还会出现乳头溢液叫2.2辅助检查 用于乳腺囊性增生病的辅助检查 方法主要有:彩色B 超、钼靶X 线、乳管镜、乳管造影、乳腺磁共振、CT 、病理学检查(包括空芯针穿刺 活检、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手术活检)等。

其中乳腺彩色B 超及钼靶X 线检查在临床上比较常用,尤其彩色B 超因其具有诊断符合率高比操作简便、性 价比高、重复性好等优点,已作为乳腺增生症临床上 影像学检查的首选叫 乳腺囊性增生病的影像学报告与数据系统(BIRADS )分类多为1~3类。

2.3诊断一般根据患者病史、临床症状,结合辅助检查即可进行诊断。

2016年发表的《乳腺增生症 诊治专家共识》同认为,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特别是病理检查,并排除相关疾病后可以诊断。

共识中建议对患者采用恰当的影像学检查和对 可疑病变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以排除恶性病变。

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中医药医治现状与展望

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中医药医治现状与展望

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中医药医治现状与展望【摘要】对近10年来有关中医药医治乳腺囊性增生病的资料进行了总结,综述了内治法、外治法、内外合治法、中西医结合治法、综合疗法等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中医临床医治方式。

【关键词】乳腺囊性增生病医内治法中医外治法中西医结合疗法综合疗法乳腺囊性增生病亦称慢性囊性乳腺病,简称乳腺病,属于中医学“乳癖”的范围,其发病率约占育龄妇女的40%,占乳腺疾病的75%,是最多见的乳房疾病。

发病年龄为青春期到绝经期的任何年龄, 但以25~50岁多见,以35~45岁为发病顶峰。

社会经济地位高、受教育程度高、初潮早、低胎产状况、大龄初孕和绝经迟的妇女为发病的多发人群[1]。

中医以为乳腺囊性增生病与肝、脾、胃、冲任等脉有紧密关系,其发病与肝失疏泄,冲任失调,气血运行不顺畅,致气滞血瘀,痰凝结聚而成。

有文献说明,乳腺囊性增生病属于乳腺癌的癌前病变[2,3]。

故踊跃医治本病是防治乳腺癌的重要环节。

最近几年来,中医药对该病的医治又有了许多新的熟悉,显示出稳固的疗效。

现快要10年来有关文献报导综述如下。

1 中医内治法辨证论治赵志民等[4]将乳腺囊性增生病辨证为肝郁痰凝、冲任不调和气滞血淤三型。

关于肝郁痰凝型,采纳疏肝解郁,化痰散结,以逍遥散合消瘰丸加减(柴胡、当归、白芍、茯苓、薄荷、浙贝、牡蛎、赤芍等);关于冲任不调型,采纳调摄冲任,疏肝祛淤,以二仙汤合逍遥散加减(当归、鹿角胶、巴戟天、仙灵脾、仙茅、菟丝子、柴胡、桃仁、瓜蒌等);关于气滞血瘀型,治宜活血化淤,软坚祛痰,以失笑散合开郁散加减(蒲黄、五灵脂、柴胡、郁金、浙贝、丹参、生牡蛎、莪术、法夏等)。

魏开建[5]关于乳腺增生肝郁痰凝型,采纳逍遥蒌贝散加减(柴胡、半夏、香附、莪术、丹参、浙贝母、海藻、瓜蒌、夏枯草、白花蛇舌草等);关于冲任失调型,给予二仙汤加减(香附、柴胡、浙贝母、海藻、乳香、仙茅、淫羊藿、肉苁蓉、菟丝子、益母草等)。

专方医治许映絮[6]利用归芍散结汤(当归、赤芍、橘核、浙贝母、柴胡、枳壳、香附、穿山甲等)为主医治乳腺囊性增生病56例,结果治愈47例,好转8例,无效1例。

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中医药治疗现状与展望

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中医药治疗现状与展望
疗组 4 O例 , 用古神脐疗磁贴 于神阙穴 及患处 , 1次/ , 用 2 d连 O~ 3 。对照组 4 0d 0例 口服三苯氧胺 l , 0mg2次/ , d 连用 3个月 ( 月 1 1 辨证论 治 赵志 民等 将 乳 腺囊 性增 生 病 辨证为 肝 郁痰 经期停服) . 。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 9 % ,5 2 8 %。 凝、 冲任不调和气滞血淤三型。对于肝郁痰凝型 , 采用疏肝解郁 , 2 2 针刺治疗 郭英 民” . 治本病 5 0例 , 2 治法 : 胸组穴 : 屋翳 、 膻 化痰散结 , 以逍遥 散合 消 瘰丸 加减 ( 柴胡 、 当归 、 白芍 、 茯苓 、 薄 中、 合谷 ; 背组穴 : 肩井 、 天宗 、 肝俞。肝火者加 太 冲; 肾阴 虚者 肝 荷、 浙贝 、 牡蛎 、 赤芍 等) 对于 冲任不 调型 , 用调摄 冲任 , ; 采 疏肝 去合谷加太溪 、 肾俞 ; 气血两 虚加 足三里 、 脾俞 ; 月经不调加 三阴 祛淤 , 以二仙汤合逍遥 散加 减( 当归、 鹿角胶 、 巴戟天 、 仙灵脾 、 交 ; 仙 乳痛甚加乳根。针刺得气后 , G 8 5型治疗仪 , 接 60 用连 续波 , 茅、 菟丝子、 柴胡、 桃仁 、 瓜蒌 等 ) 对 于气 滞血瘀 型 , ; 治宜 活血化 胸 、 背组穴交替使用 , 次/ , 1 d 月经期 停治。经治 l O次 , 结果 总有 淤, 软坚祛痰 , 以失 笑 散合 开郁 散加 减 ( 蒲黄 、 灵脂 、 五 柴胡 、 郁 效率 9 .% 。 56 金、 浙贝 、 参、 丹 生牡蛎 、 莪术、 法夏等 ) 。魏开建 对于乳 腺增生 2 3 穴位注射治疗 刘忠等 治疗本病 18例 , . 0 分别 取双侧足 肝郁痰凝型 , 用逍 遥蒌 贝散加 减 ( 胡 、 夏、 附、 术 、 采 柴 半 香 莪 丹 三里 、 曲池 、 阴谷 、 阴陵 泉 、 海 、 少 曲泽 等穴 , 丹参 与 Vtmn , 将 i iB, a 参、 浙贝母 、 海藻 、 瓜蒌 、 夏枯草 、 白花蛇 舌草 等) 对于 冲任失 调 注射液按 l 的 比例进行 穴位 注射 , ; :l 每穴 l l 隔 日 1 Il T, 次。经过 型, 给予二仙汤加 减( 香附、 柴胡 、 浙贝母 、 海藻 、 乳香 、 仙茅 、 淫羊 l O次的治疗 , 果治 愈 8 结 8例, 转 l 好 9例, 效 l例 , 效率 为 无 有 藿、 肉苁蓉 、 菟丝子 、 益母草等) 。 9 O 9. 7% 。

中医药在乳腺增生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乳腺增生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乳腺增生治疗中的应用乳腺增生是现代社会中常见的一种女性疾病,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身心困扰。

在西方医学中,常采用手术、激素治疗等方法来治疗乳腺增生,然而这些方法往往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与之相比,中医药在乳腺增生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乳腺增生治疗中的应用。

一、中医对乳腺增生的认识中医认为乳腺增生属于乳房的一种生理反应,是气滞血瘀的结果。

通常主要表现为乳房胀痛、囊块肿块、经期不调等症状,而乳腺增生可分为实证型和虚证型两种类型。

实证型乳腺增生以乳房胀痛、囊块肿块为主要表现,常伴有情绪烦躁、月经不调等症状。

此类型主要是肝郁气滞所致,中医治疗通常以疏肝理气、行气活血为主。

虚证型乳腺增生以乳房胀痛不明显、囊块肿块不明显为特点,常伴有乳房松软无力、月经量少等症状。

此类型主要是气虚血瘀所致,中医治疗通常以益气活血为主。

二、中医药在乳腺增生治疗中的应用1. 方药治疗(1)活血化瘀类方剂:如桃红四物汤对实证型乳腺增生有良好的疗效。

该方由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组成,能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改善乳房胀痛等症状。

(2)益气活血类方剂:如归脉活血汤对虚证型乳腺增生有显著疗效。

该方由熟地、川芎、当归、白芍、赤芍、桃仁、红花等组成,能益气活血、调理月经,改善乳房松软无力等症状。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药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乳腺增生也有明显的疗效。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太溪、涌泉、曲池等,通过调理经络、活血化瘀,改善气滞血瘀的病理状态,达到治疗乳腺增生的目的。

3. 中药外用中药外用是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的常用方法之一,常用的方法有熏洗、药物贴敷等。

如利用当归、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的药材熏洗乳房,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消肿止痛,起到治疗作用。

4. 中药饮品对于乳腺增生患者,平时适当饮用一些具有活血化瘀、调理气血的中药饮品,也能起到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如红枣茶、山楂茶等,具有活血化瘀、调理月经的功效。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中医药在乳腺增生治疗中的应用,往往结合西医诊断和治疗,能够发挥更好的效果。

中医治疗乳房囊性增生病56例

中医治疗乳房囊性增生病56例
胀 痛具有周期性 的特 点 , 常发 生或加重 于月经前期 ; 肿块常 为
3 个 月余 , 近期 因家 务之事心情 不畅 , 乳痛 明显 , 心烦 易怒 , 时
有胸闷 , 乳房胀痛可随情志而消长 , 舌淡 红 , 边有瘀点 , 脉弦细。 检查 : 左 乳外上 方可触 及蚕豆 、 黄 豆大小 之包块 3个 , 中等硬 度, 有 压痛 , 推之可移 , 乳头无 凹陷 , 皮肤正 常。 患者曾在外 院检 查, 诊断为乳腺增生 , 经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遂来我 院治疗。中 医辨证 : 情 志不 畅 , 肝气 夹痰 , 气滞 血瘀 , 经络阻塞结 滞于乳 中 而形成 。 治宜疏肝解郁 , 消瘀散结 。 用上方加桃仁 、 红花 , 加强活
血化瘀散结功效 , 服药 3个疗程来 复诊 , 疼痛消失 , 肿块进一步 缩小至绿豆大 。 上方加蒲公英继服 2个疗程 , 疼痛及肿块全 消,
多发性 、 结节性 , 大小不等 , 质 韧而不硬 , 与皮肤 和深部组织 之 间无粘连 , 可推动 , 但与周围组织分界并不清楚。 肿块在月经后 期可能缩小 , 腋窝淋 巴结不肿大。病程长 , 发病缓慢 , 情绪波动 易加剧临床症状 , 伴有程度不等 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是本
增加 自 身抵抗力 , 促进疾病 的恢复 ; 可提高 1 3 一 内啡肽 , 降低前列
腺素 E 、 F 2 , 具有镇痛 、 镇静作用 。散结镇痛胶囊处方中龙血竭 、
三七具有很强的活血散瘀 、 定痛止血 的功效 ; 浙贝母清热润肺 、 软 按疗程服药 , 要连用 3个疗程 , 否则影 响效果 。 经期活血化瘀药 坚散结作用明显 。 有研究表明 , 该制剂无任何不 良反应 , 其药理作 要减量 , 或暂停不用 , 以免经血过多 , 损伤正气。 用 主要是可以增加血清溶血素 I g G和 I g M的含量 , 有强烈 的体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中医药治疗现状与展望【摘要】对近10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的资料进行了总结,综述了内治法、外治法、内外合治法、中西医结合治法、综合疗法等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中医临床治疗方法。

【关键词】乳腺囊性增生病医内治法中医外治法中西医结合疗法综合疗法
乳腺囊性增生病亦称慢性囊性乳腺病,简称乳腺病,属于中医学“乳癖”的范畴,其发病率约占育龄妇女的40%,占乳腺疾病的75%,是最常见的乳房疾病。

发病年龄为青春期到绝经期的任何年龄, 但以25~50岁多见,以35~45岁为发病高峰。

社会经济地位高、受教育程度高、初潮早、低胎产状况、大龄初孕和绝经迟的妇女为发病的高发人群[1]。

中医认为乳腺囊性增生病与肝、脾、胃、冲任等脉有密切关系,其发病与肝失疏泄,冲任失调,气血运行不畅,致气滞血瘀,痰凝结聚而成。

有文献表明,乳腺囊性增生病属于乳腺癌的癌前病变[2,3]。

故积极治疗本病是防治乳腺癌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中医药对该病的治疗又有了许多新的认识,显示出稳定的疗效。

现将近10年来有关文献报道综述如下。

1 中医内治法
1.1 辨证论治赵志民等[4]
将乳腺囊性增生病辨证为肝郁痰凝、冲任不调和气滞血淤三型。

对于肝郁痰凝型,采用疏肝解郁,化痰散结,以逍遥散合消瘰丸加减(柴胡、当归、白芍、茯苓、薄荷、浙贝、牡蛎、赤芍等);对于冲任不调型,采用调摄冲任,疏肝祛淤,以二仙汤合逍遥散加减(当归、鹿角胶、巴戟天、仙灵脾、仙茅、菟丝子、柴胡、桃仁、瓜蒌等);对于气滞血瘀型,治宜活血化淤,软坚祛痰,以失笑散合开郁散加减(蒲黄、五灵脂、柴胡、郁金、浙贝、丹参、生牡蛎、莪术、法夏等)。

魏开建[5]对于乳腺增生肝郁痰凝型,采用逍遥蒌贝散加减(柴胡、半夏、香附、莪术、丹参、浙贝母、海藻、瓜蒌、夏枯草、白花蛇舌草等);对于冲任失调型,给予二仙汤加减(香附、柴胡、浙贝母、海藻、乳香、仙茅、淫羊藿、肉苁蓉、菟丝子、益母草等)。

1.2 专方治疗
许映絮[6]使用归芍散结汤(当归、赤芍、橘核、浙贝母、柴胡、枳壳、香附、穿山甲等)为主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56例,结果治愈47例,好转8例,无效1例。

邢玉新[7]采用逍遥散加减(柴胡、当归、白芍、郁金、夏枯草等)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172例,结果症状和体征完全缓解者为30.2%,就乳房肿块而言,100例有显著好转,8例为基本消失。

1.3 中成药治疗潘华等[8]
采用乳癖消片(鹿角、蒲公英、昆布、夏枯草、鸡血藤、三七、赤芍、海藻、漏芦等) 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66例,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治愈31例,好转33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为97%。

杜玉香等[9]采用血府逐淤口服液为主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120例,治疗1个疗程后痊愈38例,显效50例,有效27例,无效5例;治疗2个疗程后痊愈81例,显效26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治疗3个疗程后痊愈97例,显效15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9.12%。

1.4 中药周期疗法何少霞[10]
采用中药周期给药法治疗42例乳腺囊性增生病患者,即经前采用疏肝理气,活血散结,用《医方简义》的芎归疏肝汤加减(柴胡、香附、青皮、当归、川芎、蒲公英、王不留行、海藻等);经后采用温肾助阳,调摄冲任,用《景岳全书》的右归丸加减(鹿角霜、淫羊霍、菟丝子、枸杞子、杜仲、山茱萸、熟地黄、何首乌等)。

结果临床治愈20例,显效15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85%。

刘晓雁等[11]将148例乳腺增生症患者随机分成中药周期组、消癖1组、消癖2组、三苯氧胺组。

中药周期组根据月经周期,经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