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贝拉的宗教社会学思想述评
罗伯特贝拉的宗教社会学思想述评

罗伯特贝拉的宗教社会学思想述评罗伯特贝拉是20世纪著名的宗教社会学家,他对宗教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他的宗教社会学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宗教的定义、宗教的功能以及现代社会中宗教的变化。
首先,贝拉对宗教的定义进行了重新界定,认为宗教是一种信仰和世界观的体系,是人类对终极现实的理解和回应。
他强调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需要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理解和分析。
其次,贝拉探讨了宗教在社会中的功能。
他认为,宗教不仅是一种信仰和仪式,更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支撑。
宗教可以提供人们对生活意义的思考,引导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念,同时也可以为社会凝聚力提供支持。
最后,贝拉着重分析了现代社会中宗教的变化。
他指出,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功能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宗教信仰和教会组织受到了挑战,但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资源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他主张需要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理解这种变化,探讨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新意义和新功能。
总的来说,罗伯特贝拉的宗教社会学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宗教与社会关系、探讨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为我们认识和解决当代宗教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抛开传统的宗教社会学研究,贝拉的思想还聚焦于宗教的符号和象征意义。
他认为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组织或信仰系统,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其象征和符号对于社会秩序和集体认同具有重要作用。
他深入研究了宗教仪式、神话和象征,探究它们在社会中的功能及意义。
此外,贝拉还探讨了宗教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例如政治、经济、文化等。
他着重探讨了宗教对于社会变革和社会运行的影响,以及宗教在不同社会结构中的角色。
他的研究框架开阔了宗教社会学的视野,使人们更全面地理解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总的来说,罗伯特贝拉的宗教社会学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学者和研究者,不仅为宗教社会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也为我们理解宗教与社会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罗兰罗伯森

罗伯森的文化系统论罗兰·罗伯森(Roland Robertson)是当代公认的全球化、文化和宗教研究的重要人物。
现任英国苏格兰阿伯丁大学社会学教授、全球研究中心主任。
他是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系著名教授,中国清华大学文化研究荣誉教授。
他曾经访问过英国、美国、香港、瑞典、日本、捷克共和国、巴西、土耳其和奥地利等国。
他还是全球研究协会主席,宗教研究协会前主席。
他曾经在美国利兹大学、艾塞克斯大学和匹兹堡大学执教,1970年,他作为社会学系的主任,被聘为约克大学的主席,1973年他转到匹兹堡大学,随即被列为著名在职教授。
他还曾经就职于《数学社会学》、《宗教研究评论》、《社会学分析》(最近更名为《宗教社会学》、《理论、文化与社会》、《国际交流杂志》、《人权研究》等多家杂志。
罗兰·罗伯森著作颇丰,主要有:《世界体系和社会的现代化》(合著)(1968)、《宗教社会学的阐释》(1969)、《意义和变迁》(1978)、《认同与权威》(合编、合著)(1980)、《宗教和全球秩序》(合编、合著)(1991)、《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1992)和《全球现代性》(合编、合著)(1995)等。
他的著作被译成德语、西班牙语、丹麦语、日语、汉语、土耳其语、意大利语、波兰语和葡萄牙语等十几种语言。
他曾经因为自己在宗教方面的著作而获得多项荣誉和奖励。
一、全球化研究的文化转向罗兰·罗伯森是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对全球化这个总主题及其意义进行研究的。
起初,他采用的是社会学中普遍使用的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方法。
从1965年至1972年的这段时间里,他与政治学家彼得·尼特尔(Peter Nettl)一起,就现代化理论与国际关系学科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涉及到当时流行的第三世界社会“现代化”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的论著。
其主要观点是:以美国著名社会学家T·帕森斯(T·Parsons)著名的AGIL图式为基础,提出存在一种至少是处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国际系统。
宗教社会学重点

1、宗教社会学的性质、研究范围和特点。
宗教社会学是宗教学与社会学较差的边缘学科和实证社会科学,以宗教学发展为前提,把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而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之加以分析。
宗教行为系统为研究对象,重视宗教实践的作用,对宗教仪式,活动非常重视,对个体和群体的宗教行为进行研究。
特点:自觉置身宗教之外来看待和解释宗教现象。
宗教社会学家大都标榜中立,坚持以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其研究对象。
2、简述宗教社会学历史分期:1.关于宗教与社会关系的思想,柏拉图的理念论,奥古斯丁的宗教论。
2.形成时期的理论:迪尔凯姆,1899年《宗教现象的世界学》宗教史社会现象特别突出的东西。
韦伯:任何一项失业的表象背后都有一种无形的支撑这一失业的时代精神力量与特定社会文化背景又内在渊源关系,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精神力量决定失业成败。
齐美尔:开启个体宗教研究视角。
马克思:3.发展阶段:进化论、功能论、冲突论、补偿论、市场论。
3、什么是宗教市场论,对分析中国宗教现象有什么启示:一个社会的所有宗教活动构成宗教市场,包括信徒,组织,文化。
宗教选择是理性的,宗教市场无管制自由竞争,形成宗教超市。
反之则降低。
4、社会学如何鉴定宗教含义:是一种对超自然超人间的力量或神圣之信仰与崇拜为核心的社会意识,是通过特定的组织制度和行为活动来体现这种意识的社会体系。
2构成要素:宗教信仰。
宗教仪式。
宗教经验。
宗教群体与组织。
5、宗教有哪些特点,如何理解作为一个文化现象的宗教:1宗教是一种社会群体现象。
2宗教是具有一套以崇拜超自然超人间力量或神灵为核心的信仰体系。
3宗教具有特定的实践活动。
4宗教具有特定的感情与体验。
5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
宗教与人类文化同时形成,是人类文化早期阶段的主要表现形式。
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之一。
是各种文化模式中起重要的因素。
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内容。
6、如何测量宗教性定义:判断一个人是否信教及其虔诚程度的标准⑴一维测定法:以参加宗教仪式的频率为标准;①上教堂或参加礼拜的次数②用问卷询问人们参加宗教活动情况⑵主观态度测量法⑶多维测量法:八个维度测量:体验、仪式、虔诚、信念、知识、伦理、社会关系、个人得救信念7、什么是宗教认同,宗教皈依?结合实例说明宗教皈依的过程及影响因素宗教认同:对宗教的接纳和认可,宗教信仰是宗教认同的必然结果。
社会系统理论(Social System Theory)

社會系統理論(Social System Theory)社會系統理論是由Jacob W. Getzels, James M. Lipham, Roald F. Campbell所發展的,其主要概念架構以下圖表示之。
Getzels等人認為教育組織是一個社會系統,社會系統中成員的行為是由機構和個人兩個層面交互作用而成的。
機構是由角色所構成,而角色則被賦予期望,這三者(即機構、角色、期望)構成社會系統的規範層面(nomothetic dimension)。
個人具有人格,而人格則由需要傾向所產生,這三者(即個人、人格、需要傾向)構成社會系統的個殊層面(idiographic dimension)。
社會系統中的規範層面與個殊層面共同塑造了社會系統中成員的行為。
Getzels等人並且認為社會系統必然受到環境所影響,而環境係以文化作為代表的,因此無論是社會系統中的規範層面或是個殊層面,都受到上層社會系統(supra social system)中的文化層面所影響,而文化是由民風所構成,民風則由價值觀念所發展而成的。
也就是說,文化的差異配合著民風,會產生不同的價值導向;而這些價值導向在某種程度上,支配著個人的人格需要和機構的角色期望。
根據社會系統理論,一個組織若要作最佳的運作,則需兼顧效能(effectiveness)、效率(efficiency)及滿足(satisfaction)。
效能係指組織整體目標的達成,效率是指成員個人目標的達成,而滿足乃指組織目標和個人目標的整合。
換句話說,當成員所表現的行為,和機構的角色期望相吻合時,則效能最高;如果成員的行為和個人的人格需要相符合時,則效率最高;如果成員覺得他個人的需要和機構的期望相一致時,則其滿足感乃高。
又根據前述,一個成功的領導者應依情境的不同,而交互運用規範型領導(nomothetic leadership)與個殊型領導(idiographic leadership),一方面強調組織目,另一方面注意成員個人情感需要的滿足。
韦伯宗教社会学思想简要

宗教社会学思想-、宗教的起源与宗教社会学1.两种观点:(1)自然主义说: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尤其是天体和气候现象的惊惑和敬畏。
(2)万物有灵说:原始社会的人们相信万物有灵,由灵演化为精灵,进而为神祗,最后为主宰一切的神灵。
2.马克思对宗教的研究:一切宗教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头脑中的虚幻反映。
3.宗教社会学:从宗教社团,教规教义,宗教伦理等方面研究宗教的社会地位和功能,与其他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以及作为一个特定社会系统本身发挥功能和发展的规律性。
4.韦伯和迪尔凯姆,迪尔凯姆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描述的是宗教对社会秩序的维持作用,宗教的静力学;韦伯考察世界著名宗教论述,宗教对人类社会的推动,宗教动力学。
二、神秘主义和禁欲主义韦伯的全部宗教社会学主旨在于研究世界几大宗教教义的理性化程度和过程,尤为关注基督教新教是怎样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消除巫术和迷信的成分而引发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伦理,以及这种伦理又怎样地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最终导致现代资本主义在西欧的产生,一切宗教的核心是通过信仰使人的灵魂得到拯救。
1.研究的对象:高级宗教中起主要作用的先知及其预言:先知就是指那些能发布预言和戒律、从而为人们的社会行为提供规范的思想家。
先知都是“卡里斯玛”式人物,与祭司不同。
宗教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以祭司为代表的维系巩固既成的秩序和以先知为动力的变革既存秩序。
2.先知的分类;伦理先知(发布上帝及其意志,要求人们当作伦理责任来服从),楷模先知(模范人物,个人榜样)3.韦伯认为一切宗教都有对尘世拒斥的倾向,宗教是一种救赎论。
救赎的两种方式:入世方式(禁欲主义):介入世界,借助日常生活的实际行动做到禁欲而达到救赎。
禁欲是依神的意志所指引的方向而行动的现世行动。
出世方式(神秘主义):逃避世界,通过冥想默祷进入“拥有”状态达到救赎,拥有通过学习,修行才能达到。
以人神合一为基础。
4、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宗教伦理转化为职业伦理)(1).禁欲主义倾向于责任伦理,与此岸性联系,人神对立,人人生来都有原罪,必须通过救赎获救,每个人都在世俗生活中自我克制,过一种符合道德的生活,提倡一种讲普遍性、一元性的“禁欲的职业伦理”。
试述马克斯_韦伯的宗教社会学思想_以宗教伦理对经济行为的影响为例(1)

——JOURNAL OF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2007年第1期 第23卷——No.1.2007 Vol.23.收稿日期:2006-08-12作者简介:马伟宁(1979-),男,宁夏银川人,重庆教育学院教育系教师。
-108-试述马克斯·韦伯的宗教社会学思想——以宗教伦理对经济行为的影响为例马伟宁(重庆教育学院,重庆 400067)摘 要:在马克斯·韦伯的宗教社会学思想中,以研究宗教伦理对经济行为的影响最为著名,也最为透彻。
韦伯宗教社会学思想的产生与19世纪后期欧洲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飞跃,以及社会科学尤其是宗教学与社会学两大学科的发展等因素紧紧联系在一起。
尽管学术界对韦伯宗教社会学思想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其学术思想直到今天影响力仍然极为深远。
关键词:马克斯·韦伯;宗教;社会学;思想中图分类号:F0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35(2007)01-0108-04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是当代西方最具影响力与学术生命力的杰出社会学家之一,他与杜尔凯姆并称为现代宗教社会学的奠基人。
韦伯倾其一生精力致力于研究宗教伦理对于人的社会行为,尤其是经济活动的重大影响。
韦伯宗教社会学思想集中反映在其著名的文化系列论著《宗教社会学论文集》的第一卷中,具体包括《儒教与道教》、《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新教教派与资本主义精神》等著作。
从这些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韦伯宗教社会学思想主要体现在:首先,群体的形成影响了宗教观念的产生;其次,宗教观念对世俗伦理和经济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第三,对东西方宗教文化的比较,探讨影响社会发展的因素。
在这三方面中,以研究宗教伦理对经济行为的影响最为著名,也最为透彻。
因而韦伯宗教社会学理论的基调就是其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提出的一个著名的社会学命题:任何一项事业的表象之后,都有一种无形的支撑这一事业的时代精神力量;这种表现为社会精神气质的时代精神与特定社会的文化背景有着某种内在的渊源关系;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精神力量决定着这项事业的成败。
罗伯特·达尔论信仰与民主

、
简短的历史溯源
只要他不运用权力取消别人自我保存的 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可以被视作一个例证。他提出, 政 使权力都是正当的,
治的基础在于人的品德, 社会秩序的混乱在于品德的堕落。
哲学家能掌握治国的理 念, 把知识、 美德、 权力合于一身。 害, 而臣民中任何人也没有理 由控告他不义, 因为一个人根 “ 在凡是被定为统治者的人最不热心权力的城邦里 , 必定有 据另一个人的授权做出任何事情时, 在这一桩事情上不可能 ” 整个信仰就大大改观 最善、 最稳定的管理 , 凡与此相反的统治者的城邦里必定是 对授权者构成侵害。 6到洛克时期, 最恶的。… 这里信仰与知识、 ” 美德或品德有某种内在的一 了。他提倡的政治理念使得统治者认为 自己是被委托的, 不
“ 谁要执意在任何环境 中都想积善行德, 那么他在众多不善
历史。达尔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与美国现实社会 中道德状况 之人 中定会一败涂地。所以, 为了保住 自己的地位, 君主必
的下降是紧密相关的。
一
须学会用权而不仁。l这必将导致权力的滥用。霍布斯认 ”5 为, 人民把所有权力交给主权者, 因而主权者相信他怎样行 自由。“ 主权者所作 的任何事情对任何臣民都不能构成侵
・
兰
州 学
刊
No 7 2 e a. o 1 0
L nzo l a a h u Xl k n e
政 治学研 究 ・
罗 伯 特 ・ 尔 论 信 仰 与 民 主 达
包雅钧
( 中央编 译局 , 京 北 10 3 ) 0 0 2
民取向同时也导致了一种变化或一种趋势, 即个人主义的盛
全政体诸方法中,最重大的一端是按政体( “ 宪法) 的精神实 行。这中间涉及到的统治者向被统治者信仰的转换是不足 为奇的, 因为近代以来就开始出现公民自己统治 自己的政治
论公民宗教

对此,涂尔干的评论是:“通过这种说法,卢梭旨在表明,集体性的 思想和行为方式尽管没有采取一种明晰和确定的形式,却可以像正式 的法律那样决定人类的心态和行为”( 涂尔干,2003a: 110) 。虽然卢梭 随即指出这种无形的法律并不是《社会契约论》的主题,但巧合的是, “论公民宗教”一章恰恰原本就不在《社会契约论》的计划之内,而是在
120
论文
论公民宗教
教的道德权威和动员力量的来源就是社会的时候,他所说的宗教直接 指涉历史上实存的具体宗教。但是,当他在说明宗教的必要性和持久 性的时候,宗教就成为表达社会神圣性的道德生活形式的代称。这二 者当然是逻辑一贯、一体两面的,但重点在于,社会神圣性可能会经由 与具体宗教完全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在人类社会的更新过程中,只 要社会存在,一般意义上的宗教就不会消亡,但某种具体的宗教如果不 能与新的集体良知相契合,那么它的功能和地位就必然要被新的宗教 所取代。而现代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个体意识、劳动分工与科技理 性,旧有的宗教无法完全为现代人的认同、行动与智识提供道德基础,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激起普遍情感、使现代社会的生活神圣化,从而引 导人们的意识与实践的基本道德,便可能诉诸世俗理性,摆脱传统意义 上的宗教的形式和内容。因此,虽然涂尔干没有直接使用公民宗教的 概念,但是在社会神圣的前提下,他的功能主义的宗教观和理性主义的 现代性理论为公民宗教开辟了道路:前者承诺了公民宗教的可能性,后 者说明了公民宗教的独特性,使之与前现代社会的具体宗教区别开来。
这种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 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它每天都在获 得新的力量;当其他的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时候,它可以复活那些法 律或代替那些法律,它可以保持一个民族的创制精神,而且可以不 知不觉地以习惯的力量代替权威的力量。我说的就是风尚、习俗, 而尤其是舆论……( 卢梭,2005:7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伯特•贝拉的宗教社会学思想述评李峰2012-8-1 21:38:41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摘要:作为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贝拉的思想主要围绕着现代性议题中宗教的意义和功能而展开。
从其宗教社会学大致可分为求学阶段的学术积累、哈佛大学时期的“悲观的乐观主义”、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乐观的悲观主义”和70年代后的“后新教徒”问题四个时期,他分别对宗教的本质、宗教研究的路径、宗教与现代化、宗教进化、美国公民宗教和美国道德生态重建等具体议题进行了分析。
但我国学界对贝拉的介绍和研究多具碎片化。
贝拉宗教社会学的基石是其宗教观,而这种宗教观又主要扎根于西方特别是美国社会之中。
为此,我们对贝拉理论的接受和批判都必须以此为逻辑起点;同时,我们更不应仅拘囿于他的某个论说,而应对其学说有着整体的把握。
关键词:贝拉;宗教观;宗教与现代化;宗教进化论;公民宗教罗伯特·贝拉(Robert Neeley Bellah,1927—)现为美国伯克莱加利福尼亚大学社会学和比较研究教授,他是少有的一位精通社会学、人类学、宗教学、哲学和神学的学者。
在汉语学术界,对贝拉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最早的贝拉是作为一个美国文化研究者而被译介到国内。
随后,高师宁①和赵沛-②等学者对贝拉的早期思想进行了介绍,其重点其宗教进化论。
第三个阶段的研究主要在韦伯命题之下对贝拉的现代化论进行探讨,这体现于贝拉的《德川宗教》的翻译和出版。
伴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强大,对何为中国人的共同精神家园,以及儒家是否为教等的探讨成为学界的重要议题,在此背景下,贝拉的“公民宗教”成为学界关注的第四阶段的重点。
③本文认为,对贝拉宗教社会学思想的了解不应局限于片段式地探讨,而更应做整体性的分析,同时,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有必要对其思想的内在逻辑及其所处的社会情境进行梳理。
基于此,本文从贝拉的宗教观及分析路径、宗教与现代化、宗教进化论和公民宗教论等方面展示其宗教社会学的全息图。
一学术背景和概要贝拉出生在一个虔诚的基督教长老会家庭,但二战使他开始质疑以前的宗教和政治信仰。
在高中的最后一年,贝拉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读物。
考入哈佛大学社会关系学系后,贝拉抛弃了基督教信仰,转而认同马克思主义。
同时,贝拉认为,对现代社会的把握应该从人类初民状态和异文化中去探寻。
为此,他将人类学作为自己本科阶段的主修方向。
随后,贝拉在硕士阶段的主攻东亚文明。
为从理论上更深层次探讨现代性的实质,博士期间他追随帕森斯等探究日本德川时期的宗教与现代化的关系。
此间,在接触到神学家保罗·蒂利希(Paul Til-lich)的思想后,贝拉开始重新思考基督教信仰。
在毕业之际,贝拉放弃了马克思主义,重新皈依基督教。
博士毕业后,由于他曾是位马克思主义者,在麦卡锡主义盛行的背景下,贝拉选择前往加拿大McGill大学伊斯兰教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
博士后出站后,麦卡锡主义也在美国逐渐平息,贝拉回到哈佛大学,并完成了《宗教进化》和《德川宗教》的写作。
“悲观的乐观主义”是贝拉此阶段的学术基调。
其乐观主义与当时的现代化理论一致:认为现代化的结果是诞生一个民主、自由和富裕的美好社会。
悲观主义则主要体现在贝拉在讨论进步时发现,每个阶段在自由增多的同时,人们破坏自由的可能也在增多。
1967年,贝拉调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同年,他发表了影响深远的论文《美国公民宗教》。
此阶段贝拉的学术基调可概括为“乐观的悲观主义”。
乐观表现为贝拉一直试图为现代自由社会进行辩护;悲观主义则表现为他越来越认可韦伯所说的理性化“铁笼”。
20世纪70年代后,贝拉越来越关注“后新教徒(post-Protestant man)”问题。
他开始从对宗教的关注过渡到对文化的关注,从对现代化的关注过渡到对个人主义与公民道德间张力的关注。
这些主要反映于《心灵的习性》、《破碎的盟约》和《美好社会》等著作中。
一言以蔽之,贝拉的宗教社会学集中于对宗教意义的探讨,他的核心议题是分析在社会中被视为神圣的价值象征体系及其功能,而这又被他近来表述为“置于人类整个历史框架中进行理解的现代性议题……并对我们最深层次,且将现代性置于危险状态的社会和文化困境进行思考”①。
二宗教之本质及分析路径贝拉的宗教观是其整个理论的基石,当然,其宗教观也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对宗教的本质,贝拉最初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论。
后来受蒂利希的影响,他转而从宗教内部来探讨宗教。
而舒茨等人的现象学社会理论和弗洛伊德的学说则为他深入的分析提供了主要的思路。
依照舒茨关于社会实在的理论,贝拉认为,只有在自我和外在世界相遇时才能产生实在。
如果某种超验能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得到互证,那么它就具有了真实性。
而宗教本身就是一个宗教体验集合。
为此,与涂尔干一样,贝拉也认为它是实在的。
但贝拉又认为,涂尔干等虽然认识到宗教中诸如情感等非理性因素的重要性,然而他们都没对此进行细致分析,而这在弗洛伊德关于宗教是现实的投射性产物的论述中得到了弥补。
为此,对宗教的探讨一方面需要从其内部入手,另一方面也要考虑现实的投射,在内在宗教与外在现实间建立联系。
基于此,贝拉认为,宗教是作为人自身与其终极关怀联系的意义结构,宗教体验能带来整体感,为此,“宗教是人之生活的一个部分,如同语言之于自我界定一样重要”②。
也就是说,个体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有着对意义和整体感的追求。
整体感是借助超验性的象征符号来获得,而宗教是一个包括主观和客观的整体,它提供了一个使生命和行动都具有意义感的脉络。
③基于上述宗教观,贝拉提出了一种宗教研究的分析策略:象征实在论(Symbolic Realism)。
贝拉认为,以往的宗教研究大致存在几种化约主义倾向④:一种是结果化约主义,它强调启蒙理性,视宗教为虚妄之物。
另一种是“象征化约主义”,它认为宗教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宗教研究就是要去客观地分析宗教象征背后的社会事实。
但贝拉认为这两种化约主义实质都是17世纪出现的主宰着西方思想界的科学方法的反映。
贝拉反对这种研究取向。
他认为,经验科学的方法仅适合于探讨客观物质属性,不能无原则地拓展到宗教分析;同时,脱离了社会科学的神学式宗教研究又会导致“形而上学的化约主义”⑤。
为此,“我们应杜绝任何化约主义,象征实在论是宗教的社会科学研究的唯一合适的认识论原则⑥”,它提供“双重视角,一方面我们要尽力分析作为客体存在的宗教系统;另一方面,我们也需将之视为作为主观存在的宗教……虽然路径不同,但宗教与科学各自都是一个整体”⑦。
三宗教与现代化贝拉对宗教与现代化间的关系的分析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大致为20世纪50年代,此时贝拉对现代化基本持乐观主义态度,他重点探讨了日本崛起背后的韦伯命题逻辑;同时,他也对中国和伊斯兰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宗教问题也进行一定的研究。
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后,贝拉开始更深刻的反思韦伯命题和现代化理论。
(一)德川宗教:韦伯命题下的日本检验贝拉的问题意识是,“日本的成功并不能归因于人们所想象的日本人所具有的某种神秘的模仿能力,而要归因于为日后发展奠定了基础的前现代时期中的某种因素……问题在于日本的宗教中是否存在着与新教伦理相似的功能。
”①贝拉的问题是韦伯式的,但其分析模式却是帕森斯式的结构功能主义。
与韦伯提出的新教伦理促使经济理性化不同,贝拉提出了另一种从传统社会成功转型为工业社会的路径,即“还可以通过以政治理性化(关注政治价值)为媒介间接地实现其转变”首先,贝拉接受保罗·蒂利希的定义,认为宗教是指人对终极关切的态度和行动。
现代工业社会是指以经济在社会体系中以及经济价值在价值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特征的社会。
贝拉认为,日本作为一个以政治价值为优先的国家,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情形:“权力变得普遍化并得到扩大,相对地摆脱了传统主义的束缚,仅受到理性规范的支配……政治理性化所具有的相对的自由可能产生惊人的结果……日本给我们树立了这种理性化过程的一个活生生的独特样板,只有通过对这一点的了解,才能够理解日本的独特的经济发展。
”③基于此,贝拉从宗教文化入手,通过对德川时期日本宗教状况、伦理价值以及社会政治结构的分析,揭示了日本传统社会以政治价值为中心的价值系统与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并构成日本现代化的文化渊源。
(二)中国当代社会的宗教象征化对中国的分析并非贝拉的重点。
与对日本社会的分析不同,贝拉对中国的论述并不全是在韦伯式问题下进行。
他集中关注两个方面:第一,贝拉以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家庭与宗教象征体系间的关系以及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为切入点,通过对基督教和儒教中的父与子关系的分析,来探讨中国革命的本质。
贝拉认为,共产主义可部分地解释为是对基督宗教的一种富于侵略性的模仿。
而中国的革命可被理解为子对父的直接侵犯,这虽然表面上似乎有违儒教,但其动员手段却是与过去道教、佛教起着类似功能的共产主义;在此过程中,对社会的诸阶层实行的共产主义再教育又类似于儒教所提倡的象征性谴责;同时,儒教在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后,又赋予父子关系新的象征和阐释。
因此,中国的共产主义道路也必须依照基督教和儒教象征化的双重背景来理解。
第二,结合《德川宗教》的思路,他也对社会主义中国进行了较为简单的分析。
贝拉认为,近代中国之所以未能走上现代化道路,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是以整合价值占首位为其特征,而日本则以重视政治或达到目标为特征”④。
但类宗教的共产主义的成功使得中国形成了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和政治价值,它完全取代了中国传统的整合价值。
儒教的现世理性主义和政治系统的意识形态相结合成为中国迅速工业化的启动力。
为此,“在儒教传统的残存因素与隐秘的基督教共产主义之间的微妙辩证法有助于解释当前中国社会的动力机制。
”⑤基于此,贝拉在《德川宗教》中预言,“中国将会作为实现工业化的第三个伟大的非西欧社会而加入日本和俄国的行列”⑥。
(三)伊斯兰教传统与现代化贝拉也对伊斯兰教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也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他从神、社会、政治与人的关系角度来探讨伊斯兰教传统对现代化的影响。
贝拉认为,从早期伊斯兰教到中世纪伊斯兰教,再到近代伊斯兰教传社会传统的崩溃和改革的努力,它们都在个体、家庭、政治和世界观等方面阻碍了现代化的发展。
另外,面对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对伊斯兰教的绝对信仰还滋生出抗拒现代化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伊斯兰民族主义等力量。
虽然遵经者运动的改革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穆斯林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但这种成功是有限的。
因为当代伊斯兰教最大的局限在于未能明晰地区分理性和信仰,其结果是限制了理性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
为此,穆斯林世界的现代化面临的不仅是需要发展出有利于政治、家庭和个人的支持系统,而且更重要是伊斯兰教要从政教合一的现状逐渐退缩到仅对个体的私人领域产生影响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