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形态
人体解剖学课件:脊髓

脊髓
1
第一节 脊髓
知识目标 1.掌握:脊髓的位置、外形。 2.熟悉:脊髓的功能。 3.了解:内部结构。
能力目标
1.能正确描述脊髓的位置、外形和功能。
2
第一节 脊髓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分别位于颅腔和椎骨内。 一、 脊髓的位置及形态
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处续于延髓, 下端至L1椎体下缘(小儿L3),全长约40-45cm。
D.第1~2腰椎棘突之间
E.第4~5腰椎棘突之间
5.脊髓灰质的前角是( B ) A.感觉神经中枢 B.运动神经中枢 C.内脏感觉中枢 D.交感神经中枢 E.副交感神经中枢
24
25
蛛网膜下隙
脊髓的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一)脊髓节段: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共有31对,脊髓节段共有31个。 1.颈段:8节(C1~8); 2.胸段:12节(T1~12); 3.腰段:5节(L1~5;) 4.骶段:5节(S1~5); 5.尾段:1节(Co1)。
(二)脊髓与椎骨关系: 脊髓与脊柱不等长,脊髓节段的位置大多高于同序数椎骨。
5
马尾临床意义与腰椎穿刺
马尾临床意义:马尾位于终池的脑脊液中,临床上在此穿刺比较安全。
腰椎穿刺部位:L3-4或L4-5。
脊髓圆锥 终丝
马尾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下隙:
①麻醉(腰麻) ②取脑脊液。
蛛网膜下隙
硬膜外麻醉
马尾
6
二、脊髓内部结构
组成:主要由灰质和白质组成,各节段内部结构相似。灰质在中央,白质在周围,在横切面上可见中央管。
例1:脊髓T10节半横断损伤了哪些传导束?会有何表现? 1.薄束:同侧 T10 以下躯干、下肢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消失。 2.脊髓丘脑束: 对侧 T11-12 以下躯干和下肢的痛、温觉消失。 3.皮质脊髓侧束:T10 以下同侧下肢肌瘫痪。
5[1].脊髓
![5[1].脊髓](https://img.taocdn.com/s3/m/36f271264b73f242336c5f98.png)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灰质
缘层marginal layer,又称后角边缘核, 是后角尖端的薄层灰质,受来自后根的感 觉纤维; 胶状质substantia gelatinosa,位于后角 头部,主要由大量密集排列的Golgi Ⅱ型 神经元组成,贯穿脊髓全长,在新鲜标本 上,呈半透明的胶冻状,不易染色; 后角固有核nucleus proprius,位于胶状 质的腹侧,纵贯脊髓全长,其轴突参加白 质的上行神经束; 胸核nucleus thoracicus又称背核nucleus dorsalis,位于后角基部内侧,仅见于 C8~L3节段,主要接受后根的传入纤维, 发出纤维形成脊髓小脑后束上行至小脑。
灰质前连合anterior grey commissure 灰质后连合posterior grey commissure
网状结构reticular formation。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灰质
脊髓前角来源于神经管的基板,主要由前 角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构成。 前角运动神经元包括大型的α-运动神经元 和小型的γ-运动神经元,α-运动神经元αmotor neuron为支配骨骼肌的主要神经元, 其轴突形成α纤维,直径为9~13um,约占 前根运动纤维的2/3,分布于梭外肌,管理 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α-运动神经元有紧张型和位相型两种。前 者发放频率低,传导速度慢,支配红肌纤 维,维持肌紧张;后者发放频率高,传导 速度快,支配白肌纤维,引起肌肉快速收 缩。 γ-运动神经元γ-motor neuron其轴突形成γ 纤维,约占前根纤维的1/3 ,分布至梭内肌, 与维持肌张力和腱反射有关。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炎PPT课件

2021/6/16
22
病理改变
慢性期:
◆大体观察:脊髓萎缩变细、苍白、发硬。 ◆光镜检查:神经细胞和纤维消失,胶质细胞增生。 ◆随病程延长逐渐形成纤维瘢痕、脊髓萎缩。
2021/6/16
23
急性脊髓炎 Acute Myelitis
急性脊髓炎
1、概念 2、发病原因 3、病理改变
4、临床症状 →
5、辅助检查 6、诊断和鉴别诊断 7、治疗和护理 8、病程与预后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急性上升性脊髓炎
2021/6/16
24
急性脊髓炎 Acute Myelitis
丘脑束(对侧) → 丘脑腹后外 侧核(3) → 丘脑皮质束(经内 囊) → 感觉皮层中枢(大脑皮 质中央后回和部分顶上回)。
2021/6/16
7
本体感觉传导通路2
2021/6/16
8
Spinal Cord
随意运动的传导:
锥体系统:
◆皮质脊髓束 ◆皮质延髓束
2021/6/16
9
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过劳,外伤,受寒常为诱因。
◆1~4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发热、腹泻等病毒感染 症状,但CSF未检出抗体,脊髓和CSF未分离出病 毒,可能和病毒感染后变态反应有关,并非病毒 直接感染所致。并非直接感染所致,故为非感染 性炎症性脊髓炎。
2021/6/16
19
急性脊髓炎
Acute Myelitis
急性脊髓炎
1、概念 2、发病原因 3、病理改变 4、临床症状 5、辅助检查 6、诊断和鉴别诊断 7、治疗和护理 8、病程与预后
2021/6/16
20
病理改变
◆病变累及脊髓各节段, 主要以胸髓,其次颈髓、腰髓; ◆胸髓多见:胸髓较长,受损机会 较多,相邻的两条根动脉分布区 交界处-T4 L1 ◆其次:颈段、腰段
脊髓内部结构

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由神经元的胞体、突起、和神经胶 质及血管等组成。在新鲜的脊髓切片上 可以较明显的看见内部呈H行的灰质, 其周围包裹着白质。
脊髓各部分的灰质与白质数量不同,因 此其个部分的灰白质比也不同,相应外 形及大小也有差异
二、内部结构: 灰质,白质,中央管
(一)灰质:灰质在脊髓横切面上呈H形,肉眼观察呈 灰红色,周围被白质包绕。主要由神经元胞体、树突和 神经末梢组成,其中富含血管。
Srivastava等将OECs和NSCs联合培养后植入海马组织受损的大鼠体内, l2周后运用神经行为学、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手段进行测评,联合移植 组在记忆恢复、免疫功能等方面明显高于OECs和NSCs单独移植组,并 推测这种联合移植之所以对修复SCI有更好效果,是由于OECs分泌的 NTFs支持NSCs的长期存活,并促进其分化而致。
相关研究进展
(四)督脉、夹脊电针治疗急性脊髓损伤
上述研究显示:脊髓内的神经干细胞(eNSCs)可以分化为成熟的少突胶 质细胞及其它胶质细胞,而不能生成神经元;但它具有分化成神经元的潜能 ,只是脊髓内不具备诱导其生成神经元的环境;eNSCs增生与分化具有很明 显的电活动依赖性,即:电刺激能够促进eNSC的增殖与分化,并且提高神 经组织的修复能力。电针治疗可促进层粘连蛋白(LN)表达和产生,激发中枢 神经系统内在的再生潜力,促进轴突生长 ;增强磷酸化糖蛋白GAP一43表 达促进生长锥的延伸和轴突快速生长 ;上调微管结合蛋白MAP一2mRNA表 达,提高微管聚合能力,促进神经细胞的胞体和突起的生长 ;提高神经干 细胞的标记蛋白巢蛋白(Nestin)表达,促进有丝分裂后神经元与靶细胞之间 神经联系的建立;减少胶质酸性纤维蛋白(GFAP)表达,抑制胶质增生,减 弱阻碍轴突再生的因素,促进神经再生。
脊髓

(一) 灰质
1. 灰质的分部:前角、后角、中间带、侧角和灰质连合。 灰质的分部:前角、后角、中间带、侧角和灰质连合。
灰质连合 后索 网状结构 外侧索 中间带 侧角 前角 中央管 胶状质 后角
前索
2. 前角
(1) 前角的神经元 由前角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组成。 由前角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组成。 A. α –运动神经元 为大型多极神经元,其纤维支配 运动神经元 为大型多极神经元, 骨骼肌的梭外肌纤维。 骨骼肌的梭外肌纤维。 B. γ – 运动神经元 为小型多极神经元,其纤维支配 为小型多极神经元, 骨骼肌的梭内肌纤维。 骨骼肌的梭内肌纤维。
γ-运动神经元 α- 运动
神经元 肌梭 闰绍细胞
骨骼肌
3. 后角的核团 (1)后角边缘核 ) 见于脊髓全长。内含大、 小神经元。 见于脊髓全长。内含大、中、小神经元。 (2)胶状质 ) 见于脊髓全长。由大量密集的小神经元组成。 见于脊髓全长。由大量密集的小神经元组成。 这两个神经核团与痛、温觉的传导和调节有关。 这两个神经核团与痛、温觉的传导和调节有关。
脊
髓
Spinal cord
一、脊髓的位置和形态
脊髓位于椎管内, 脊髓位于椎管内,外包 有三层被膜。 有三层被膜。 脊髓为长条状前后稍扁 的圆柱形,上端自枕骨大孔 的圆柱形, 与延髓相连, 与延髓相连,下端在成人平 腰椎体下缘。 第1 腰椎体下缘。 有两个梭形膨大: 有两个梭形膨大:颈膨 大和腰骶膨大。 大和腰骶膨大。 末端变细, 末端变细,称为脊髓圆 向下延为终丝。 锥,向下延为终丝。
后索 薄束 楔束 脊神经节 细 胞
(2) 脊髓小脑后束 post. spinocerebellar tract ) 位于外侧索周边的后部。 位于外侧索周边的后部。 其纤维起自同侧的背核, 其纤维起自同侧的背核,上行经小脑下脚终于小 脑皮质。 脑皮质。 此束传递下肢和躯干下部的本体感觉和外受感觉 信息至小脑,与肌张力和姿势的协调有关。 信息至小脑,与肌张力和姿势的协调有关。
脑神经系统-脊髓

1) 薄 、 楔 束 (fasciculus gracilis 、 fasciculus cuneatus)
位置:后索,薄束内侧,楔束外侧 (楔束在Th4以上才有)
薄(脊髓全长,Th4以上的内侧) 楔(Th4以上才有位于后索外侧)
作用:传递下肢和躯干下部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递 单个的牵张变化)。 脊髓小脑前束posterior spinocerebeller tract 位置:脊髓小脑后束的前方,外侧索边缘. 起于:Ⅴ-Ⅵ层→大部分至对侧侧索上行,至脑桥 上方经小脑上脚→小脑.
功能:传递整个肢体运动和姿势的信息, 主要传递来自下肢的冲动。
Ⅵ层:仅见脊髓膨
大处,也相当于后角 基部。也分为内、外 侧两部。
Ⅶ层:相当于前、
后角之间的中间带, 包括侧角,此层细胞 分布均匀,但也有集 中成神经核(柱)者。
胸核(背核) 中间外侧核
Th1-L2 (位于后角底部内侧) Th1-L3 S2-4 相当于侧角部位, 骶副交感核中间内侧核脊髓全长,属内脏传入性质
Ⅷ层:具有中间神经元,接受邻近层及脑干下行纤维, 并发出轴突至同侧和对侧Ⅸ层的神经元,起兴奋作用。
Ⅸ层:主要有、运动神经元,还有中间神经元 Renshaw's cell,接受神经元的侧支,又发出轴突止于神 经元(同一个或其它的神经元),形成一负反馈环路,对神 经元起抑制作用。
Ⅹ层:为中央管周围灰质,新近有人发现其中有一纵行 的 纤 维 束 , 称 中 央 腹 侧 纵 束 centroventral longitudinal fasciculus,纵贯脊髓全长,可能为后角细胞发出的少髓和无 髓纤维组成,且贯穿室管膜细胞间而邻接脊髓中央管腔,可 能由此将“P”物质(Substance P)释放至脑脊髓液中。
19.脊髓

形态特征:
蛛网膜下腔穿刺:L3、4或L4、5椎间隙。 病变部位的判断:麻醉水平的判断。
脊髓节段支配皮肤感觉的节段性分布:
节段 皮肤区域 节段 皮肤区域
C2 枕部 C3 颈部 C4 项下、肩部 C5 上臂外侧
T6 剑突下平面 T8 肋弓平面 T10 脐平面 T12 腹股沟
C6 前臂外侧 C7 手部外侧
(2)锥体外系的纤维束
红核脊髓束:中脑红核→交叉至对侧外侧索 →C1-3板层V-Ⅶ。与皮 质脊髓束一起对肢体远端屈肌运动发挥重要影响。 前庭脊髓束:前庭神经外侧核 →同侧前索外侧部 →板层Ⅷ和部分板 层Ⅶ。主要兴奋躯干和肢体的伸肌以调节身体的平衡。 网状脊髓束:脑干网状结构 →同侧前索和外侧索前内侧部(大部分) →板层Ⅶ、Ⅷ。主要参与对躯干和肢体近端肌肉运动的控制。 顶盖脊髓束:中脑上丘→被盖背侧交叉越边 →前索 →上颈髓段板层 Ⅵ、Ⅷ。它兴奋对侧颈肌活动,抑制同侧颈肌活动。 内侧纵束:双侧前庭神经核 →前索→颈髓→板层 Ⅶ、Ⅷ。与姿势反 射中眼肌与颈肌的协调活动有关。
马尾:腰、骶、尾神经组成。
脊髓节段:31个。
前外侧沟
前正中裂
4、脊髓节段 Segments of spinal cord
概念:脊髓在外形上无明显 的节段性,通常将每一段脊神 经前、后根的根丝附着于脊髓 的范围,称为一个脊髓节段。 划分:
功能支配:
呼吸运动:
C1-4
头颈运动: C2 心率: C4-6 肩部运动: C5 腕肘运动: C6-7 手运动: C7、T1 交感紧张: T1-12 躯干平衡: T2-12 射精: T11-L2
中胸段T5-8 下胸段T9-12 腰段L1-5
对应椎骨序数
脊髓的结构

脊髓的血供
来源: 椎动脉
小脑下后动脉 颈深动脉 颈升动脉 肋间后动脉 腰动脉
脊髓前动脉 节段性动脉
脊髓后动脉 T4
L1 节段性动脉
脊髓血供的特点:1. 分段供给,供血较少的段落是T 4,L1节段。
脊髓后动脉 动脉环
脊髓后动脉 分布界线 脊髓前动脉
脊髓前动脉
2. 脊髓前动脉供血脊髓前 2/3区域
脊髓动脉的分布范围
梭内肌由γ运动运动神经 梭外肌由α运动运动神经元
元支配
支配
① 含有3种神经元:
α 运动神经元 γ 运动神经元 Renshaw Cell (抑制性中间神经 元)
②-1 前角α运动神经元对肌肉支配的定位关系
②-2 前角α运动神经元所接受的传入信息
来自脊髓中 间神经元的 信息
来自肌梭 的感觉传 人
来自灰连合 前白连合 前角(运动)
(2) 各节段灰质的形态以及灰质和白质的比例
后角(Ⅰ-Ⅳ层) 侧角
灰 质 的 比 例 增 大
白
质
的
中间带
比
(Ⅴ,Ⅵ 层)
例
增
大
交感神经
C8-L1; 副交感神 经 S2-4
前角(Ⅶ-Ⅸ层)
(3) 灰质结构(Rexed 分层, 1954 年)
(4) 前角的结构:
后正中裂 后外侧沟
后索
侧索
前索 前正中裂 前外侧沟
(一)大体结构
二、脊髓的结构
从脊髓两侧对称性发出31对脊神 经:C神经 8对,T 神经 12 对, L 神经 5 对, S神经 5对和 Co 1对。
每一对脊神经是由前根纤维和后 根纤维合并而成。后根上有一神经节后根节。
脊髓内部有中间部分的灰质柱和外 周的白质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髓形态椎动物背部正中从前向后走行的白色素状物。
与脑相连,并和脑一起构成中枢神经系统。
它和脑都是由神经管分化产生的。
其中心有纵行的连接脑室的中央管(analis centralis),围着中央管的灰质构成脊髓的内层,外层由白质构成。
在脊髓的横切面上,灰质呈H形,由连结左右两角的灰质和中央部的中央灰质(substantia grisea centralis)组成。
前者又分为背腹二部,分别称为前角(cornu ven-trale)=前灰柱(columna ventralis),后角(cornu dorsale)=后灰柱(columna dorsa-lis)。
此外,有些情况,两角间有发达的侧角(co-rnu laterale)=外侧柱(columna lateralis)。
由位于前灰柱的前柱细胞发出运动神经纤维形成的前根(腹根),从后灰柱发生的感觉神经形成的后根(背根),按脊髓的节段出入脊髓,构成脊神经的末梢神经。
在外侧柱有属于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
整个脊髓外面为与脑膜相连的脊髓膜包围,进而被保藏在纵贯整个脊柱的椎管内。
脊髓的横切面,头索类的呈三角形,圆口类的呈扁椭圆形,高等脊椎动物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的为椭圆形。
板鳃类,由于其髓鞘发达,故其灰质与白质可明显地区分开来。
两栖类以上的脊椎动物,在其发出前、后肢神经的部位已变为粗大,分别形成颈膨起(intumesentia cervicalis)和腰膨起(intu-mensentia lumbalis)。
脊髓的长度与椎管的长度并不一致,人的脊髓终止于第1―2腰椎、第3腰椎以下,腰神经、骶神经和尾神经在椎管的不同高度的位置上伸出椎间孔,呈束状走向末梢。
脊髓的解剖功能脊髓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动受脑的控制。
来自四肢和躯干的各种感觉冲动,通过脊髓的上行纤维束,包括传导浅感觉,即传导面部以外的痛觉、温度觉和粗触觉的脊髓丘脑束、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的薄束和楔束等,以及脊髓小脑束的小脑本体感觉径路。
这些传导径路将各种感觉冲动传达到脑,进行高级综合分析;脑的活动通过脊髓的下行纤维束,包括执行传导随意运动的皮质脊髓束以及调整锥体系统的活动并调整肌张力、协调肌肉活动、维持姿势和习惯性动作,使动作协调、准确、免除震动和不必要附带动作的锥体外系统,通过锥体系统和锥体外系统,调整脊髓神经元的活动。
脊髓本身能完成许多反射活动,但也受脑活动的影响。
脊髓发生急性横断损伤时,病灶节段水平以下呈现弛缓性瘫痪、感觉消失和肌张力消失,不能维持正常体温,大便滞留,膀胱不能排空以及血压下降等,总称为脊髓休克。
损伤一至数周后,脊髓反射始见恢复,如肌力增强和深反射亢进,对皮肤的损害性刺激可出现有保护性屈反射。
数月后,比较复杂的肌反射逐渐恢复,内脏反射活动,如血压上升、发汗、排便和排尿反射也能部分恢复。
膀胱功能障碍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脊髓横断后,由于膀胱逼尿肌瘫痪而使膀胱括约肌痉挛,出现尿潴留;2~3周以后,由于逼尿肌日益肥厚,膀胱内压胜过外括约肌的阻力,出现溢出性尿失禁;到第三阶段可能因腹壁肌挛缩,增加膀胱外压而出现自动排尿。
脊髓半侧切断综合症表现为病灶水平以下,同侧以上运动神经元麻痹,关节肌肉的振动觉缺失,对侧痛觉和温度觉消失;在病灶侧与病灶节段相当,有节段性下运动神经元麻痹和感觉障碍。
由于切断后索,病灶节段以下,同侧的本体感觉和两点辨别觉消失。
由于切断锥体束,病灶节段水平以下,同侧出现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由于锥体外系统的抑制作用被阻断,而脊髓后根传入冲动的作用明显,因而肌张力增强,深反射亢进,趾反射变为 趾背屈。
由于切断脊髓丘脑束,在对侧,相当于病灶节段以下一或二脊髓节段水平以下,痛觉和温度觉消失。
由于切断节段的后根受累,同侧出现节段性感觉消失;而由于对上位节段产生刺激,于感觉消失区的上方,有节段性感觉过敏。
由于侧角受累,可以出现交感神经症状,如在颈8节段受损害,同侧颜面、头颈部皮肤可有血管运动失调征象和霍纳综合征(瞳孔缩小、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眼裂狭小和眼球内陷)。
脊蛙反射实验是指蛙在没有脑而只有脊髓的情况下,可以出现搔扒反射,而在没有脑、脊髓又受损的情况下,不能出现搔扒反射。
这表明脊髓具有发射功能。
同时,脊髓里的神经中枢也是受大脑控制的,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便和排尿就是一个例证。
婴幼儿因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道的抑制能力较弱,所以排尿次数多,而且容易发生夜间遗尿现象。
脊髓除具有反射功能外,还有什么功能?仍以成人排尿反射为例来说明。
当尿液在膀胱内积存到一定量时,就会刺激膀胱壁上的感受器,使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的排尿中枢;同时,神经冲动经过神经纤维向上传到大脑,使人产生尿意。
在适宜的外界环境下,由大脑发出神经冲动经过神经纤维传到脊髓的排尿中枢,神经冲动再沿着传出神经到膀胱,引起排尿反射。
如果外界环境不适宜(比如在课堂上),大脑就暂时抑制脊髓中的排尿中枢而不排尿。
可见,脊髓还具有传导功能。
脊髓的内部结构脊髓的横切面,显有位于中央部的灰质和位于周围部的白质;脊髓的颈部,灰质和白质都很发达。
灰质,呈蝴蝶形或“H”状,其中心有中央管,中央管前后的横条灰质称灰连合,将左右两半灰质联在一起。
灰质的每一半由前角和后角组成。
前角内含有大型运动细胞,其轴突贯穿白质,经前外侧沟走出脊髓,组成前根。
颈部脊髓的前角特别发达,这里的前角细胞发出纤维支配上肢肌肉。
后角内的感觉细胞,有痛觉和温度觉的第二级神经元细胞,并在后角底部有小脑本体感觉径路的第二级神经元细胞体(背核)。
灰质周缘部和其联合细胞以其附近含有纤维的白质构成所谓的脊髓的固有基束,贯穿于脊髓的各节段,并在相当程度上保证完成各种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杂的脊髓反射性活动。
脊髓的白质主要由上行(感觉)和下行(运动)有髓鞘神经纤维组成,分为前索、侧索和后索三部分。
前索位于前外侧沟的内侧,主要为下行纤维束,如皮质脊髓(锥体)前束、顶盖脊髓束(视听反射)、内侧纵束(联络眼肌诸神经核和项肌神经核以达成肌肉共济活动)和前庭脊髓束(参与身体平衡反射)。
两侧前索以白质前连合相互结合。
侧索位于脊髓的侧方前外侧沟和后侧沟之间,有上行和下行传导束。
上行传导束有脊髓丘脑束(痛觉、温度觉和粗的触觉纤维所组成)和脊髓小脑束(本体感受性冲动和无意识性协调运动)。
下行传导束有皮质脊髓侧束亦称锥体束(随意运动)和红核脊髓束(姿势调节)。
后索位于后外侧沟的内侧,主要为上行传导束(本体感觉和一部分精细触觉)。
颈部脊髓的后索分为内侧的薄束和外侧的楔束。
脊髓的解剖学概要脊髓系中枢神经的一部分,位于脊椎骨组成的椎管内,呈长圆柱状,全长41-45厘米。
上端与颅内的延髓相连,下端呈圆椎形,终于第一腰椎下缘(初生儿则平第三腰椎)。
临床上作腰椎穿刺或腰椎麻醉时,多在第3-4或第4-5腰椎之间进行,因为在此处穿刺不会损伤脊髓。
人和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在椎管里面,上端连接延髓,两旁发出成对的神经,分布到四肢、体壁和内脏。
脊髓的内部有一个H形灰色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脊髓是许多简单反射的中枢。
脊髓小脑的功能脊髓小脑由小脑前叶和后叶的中间带区(旁中央小叶)构成。
前叶与肌紧张调节有关。
在去大脑动物,刺激前叶蚓部可抑制同侧伸肌紧张,使去大脑僵直减退,有抑制肌紧张的作用。
在猴的实验中观察到,刺激小脑前叶两侧部有加强肌紧张的作用。
因此,小脑前叶对肌紧张的调节既有抑制又有易化的双重作用,其中易化作用逐渐占主要地位。
后叶中间带接受脑桥纤维的投射,并与大脑皮层运动区之间有环路联系,在执行大脑皮层发动的随意运动方面有重要作用。
当切除或损伤这部分小脑后,随意动作的力量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方向及限度将发生紊乱,动物或患者肌张力减退,四肢乏力,不能完成精巧动作,肌肉在完成动作时抖动而把握不住动作的方向(意向性震颤),行走摇晃呈酩酊蹒跚状,患者不能进行拮抗肌轮替快复动作,称为小脑共济失调。
脊髓和脊神经根(图片)脊髓的形态位置:脊髓位于椎管内,呈圆柱形,前后稍偏,外包被膜,它与脊柱的弯曲一致。
脊髓的上端在平齐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平齐第一腰椎下缘,长约40~45cm。
脊髓的末端变细,称为脊髓圆柱。
自脊髓圆柱向下延为细长的终丝,它已是无神经组织的细丛,在第二骶椎水平为硬脊膜包裹,向下止于尾骨的背面。
脊髓的全长粗细不等,有两个膨大部,自颈髓第四节到胸髓第一节称颈膨大;自腰髓第二至骶髓第三节称腰膨大。
脊髓的表面有前后两条正中纵沟分为对称的两半。
前面的前正中裂较深,后面的后正中沟较浅。
此外还有两对外侧沟,即前外侧沟和后外侧沟。
前根自前外侧沟走出,由运动神经纤维组成;后根经后外侧沟进入脊髓,由脊神节感觉神经元的中枢突所组成。
每条后根在与前根会合前,有膨大的脊神经节。
腰、骶、尾部的前后根在通过相应的椎间孔之前,围绕终丝在椎管内向下行走一段较长距离,它们共同形成马尾。
在成人(男性)一般第一腰椎以下已无脊髓,只有马尾。
脊髓的内部结构:脊髓的横切面,显有位于中央部的灰质和位于周围部的白质;脊髓的颈部,灰质和白质都很发达。
灰质灰质,呈蝴蝶形或“H”状,其中心有中央管,中央管前后的横条灰质称灰连合,将左右两半灰质联在一起。
灰质的每一半由前角和后角组成。
前角内含有大型运动细胞,其轴突贯穿白质,经前外侧沟走出脊髓,组成前根。
颈部脊髓的前角特别发达,这里的前角细胞发出纤维支配上肢肌肉。
后角内的感觉细胞,有痛觉和温度觉的第二级神经元细胞,并在后角底部有小脑本体感觉径路的第二级神经元细胞体(背核)。
灰质周缘部和其联合细胞以其附近含有纤维的白质构成所谓的脊髓的固有基束,贯穿于脊髓的各节段,并在相当程度上保证完成各种复杂的脊髓反射性活动。
白质脊髓的白质主要由上行(感觉)和下行(运动)有髓鞘神经纤维组成(纵行排列),分为前索、侧索和后索三部分。
前索前索位于前外侧沟的内侧,主要为下行纤维束,如皮质脊髓(锥体)前束、顶盖脊髓束(视听反射)、内侧纵束(联络眼肌诸神经核和项肌神经核以达成肌肉共济活动)和前庭脊髓束(参与身体平衡反射)。
两侧前索以白质前连合相互结合。
侧索侧索位于脊髓的侧方前外侧沟和后侧沟之间,有上行和下行传导束。
上行传导束有脊髓丘脑束(痛觉、温度觉和粗的触觉纤维所组成)和脊髓小脑束(本体感受性冲动和无意识性协调运动)。
下行传导束有皮质脊髓侧束亦称锥体束(随意运动)和红核脊髓束(姿势调节)。
后索后索位于后外侧沟的内侧,主要为上行传导束(本体感觉和一部分精细触觉)。
颈部脊髓的后索分为内侧的薄束和外侧的楔束。
脊髓的功能:脊髓具有反射功能脊髓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动受脑的控制。
来自四肢和躯干的各种感觉冲动,通过脊髓的上行纤维束,包括传导浅感觉,即传导面部以外的痛觉、温度觉和粗触觉的脊髓丘脑束、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的薄束和楔束等,以及脊髓小脑束的小脑本体感觉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