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我国计划生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我国人口计生政策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我国人口计生政策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我国人口计生政策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我国自1979年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该政策对于我国人口的管理与控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计生政策逐渐调整和完善。

本文将围绕我国人口计生政策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展开探讨。

一、现状分析1. 政策调整2002年,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生育法》,进一步明确了计划生育的法律地位与政策框架。

2013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政策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取消计划生育“一胎化”政策,允许部分夫妻生育二胎,并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保障女性权益和促进人口质量提升。

2. 人口结构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使得教育、卫生等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增加,同时医疗技术与医疗设施不断提升,使得我国人口整体健康水平逐步提高。

这种变化也导致了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劳动力年龄人口比例下降。

3. 科技进步的贡献随着科技进步,我国的劳动力效率和劳动力素质大幅提高。

农村人口减少,农村转移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增加了城市的劳动力储备和人口数量。

同时,生育科技的进步也使得优生优育成为可能,这对于保证人口质量和提高生育率有着积极意义。

二、未来发展方向1. 推进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未来的人口政策将是更加开放,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

推进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将二胎政策进一步放开,建立更加完善的少年儿童保护体系,加强对于低生育率家庭的照顾等措施将是未来人口政策的发展方向。

2. 优化人口结构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渐凸显,加强老年人健康意识和社会、卫生医疗服务的发展,以充分发挥老年人力量和保障其权益;同时,加强对青少年和儿童的教育与保护,在提高人口素质的同时,增加人口的数量。

3. 发挥科技优势世界范围内,以生殖医学为代表的生命科技产业正在蓬勃发展。

走向未来的人口管理,更多地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来实现,加大在科学生育方面的投入和研究,以提高优生优育水平。

结语人口是一个国家的生命线,因此,人口计生政策是管理国家人口的重要方面。

计生事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计生事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计生事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2023年,计划生育事业在中国已经发展了近五十年。

从197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为应对人口过快增长而推出了计划生育政策,通过实行限制家庭生育子女数的办法,有效地遏制了人口爆炸的趋势,使得中国人口增长率从3%左右控制在0.5%以下,从而实现了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誉。

然而,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计划生育在中国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2016年开始,中国政府开始实行两孩政策,允许夫妻生育两个孩子。

目前,随着生育限制政策的逐步放开,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现状分析1.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效果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的人口数量得以控制,从而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发展。

在2000年前后,中国的人口数量已经达到13亿左右,并且还在不断增长。

由于资源、环境等压力的加剧,以及劳动力的供需变化,中国政府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随着这一政策的落实,中国的人口数量增长率也逐渐下降,从2015年开始,中国的人口数量仅有14.2亿人。

2.人口结构的变化近十年,中国的人口呈现出老龄化趋势。

一方面,生育率逐渐下降,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另一方面,人均寿命不断延长,导致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社会保障压力不断增大。

同时,劳动力的缺乏也使得企业生产成本增加,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3.计生服务需求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计划生育事业的服务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中国现在,计生服务不仅仅是生育控制,还包括婚育健康、性健康等方面的服务。

此外,由于生育率降低,家庭规模变小,对于服务质量和服务创新的要求也日益增加。

二、未来趋势1.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中国政府可能会逐步放开生育限制,实行全面二孩或者完全放开生育等政策。

同时,政府还将加强卫生保健和社会服务,提供更为全面、优质的生育及后生育服务。

计划生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计划生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计划生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近年来,计划生育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尽管各国对计划生育的政策和措施存在差异,但其核心目标仍然是促进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合理调控。

本文将探讨计划生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计划生育的现状1. 全球范围内计划生育普及程度不一全球各国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一些发达国家,如中国、印度、美国等,长期以来一直在积极推行计划生育,使得人口增长率相对较低。

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和中东地区的一些国家,由于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原因,计划生育普及程度较低,人口快速增长的问题仍然突出。

2. 计划生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通过合理控制人口数量和结构,计划生育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首先,它能够降低生育率,减轻人口压力,缓解资源紧张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其次,通过控制生育,可以提高妇女的教育程度和就业机会,进而促进女性平权和经济发展。

此外,计划生育还有助于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和教育水平,为下一代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条件。

二、计划生育的发展趋势1. 人口老龄化带来新的挑战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福利的提高,全球范围内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

这对计划生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未来,各国政府需要根据老龄化程度制定相应的政策,合理调整计划生育政策,鼓励合适的生育行为,推动老年人口和劳动力人口的平衡发展。

2. 社会观念变化对计划生育的影响随着社会观念的不断变化,人们对计划生育的态度也在逐渐改变。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家庭质量,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这对计划生育带来了新的思考。

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倡导“自由选择生育”,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便利,鼓励家庭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决定生育子女的数量。

3. 人工智能技术与计划生育的结合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计划生育的管理也将迎来新的突破。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政府可以更加精准地预测和分析人口发展趋势,提供个性化的计划生育建议。

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改进避孕措施和生育技术,提供更安全、便捷和有效的服务。

解读人口生育问题的现状与趋势

解读人口生育问题的现状与趋势

解读人口生育问题的现状与趋势我国人口生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人们对于人口生育问题的关注也逐渐增多。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读人口生育问题的现状与趋势,以期对该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人口生育问题的现状人口生育问题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出生率与人口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我国的人口生育问题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首先,人口出生率下降。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夫妻选择推迟生育观望生育,导致了人口出生率的下降。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已经降至1.6左右,已经低于维持人口平衡所需的2.1。

其次,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

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人口寿命的延长,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日渐加剧。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超过1亿,老龄化趋势严峻。

最后,男女性别比失衡现象严重。

由于社会对男孩的偏好和计划生育政策的限制,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男女性别比失衡现象。

据统计,我国15岁至34岁的年龄段男女性别比已经达到了1.2:1,严重不平衡。

二、人口生育问题的原因分析导致我国人口生育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经济因素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许多夫妻更加注重事业发展和生活品质,因此选择推迟生育或不生育。

其次,教育因素的作用。

现今社会,大部分家庭追求的是孩子的优秀,而优秀需要优质的教育资源。

因此,一些夫妻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选择只生一个孩子或者不生育。

再次,生育政策的调整。

自上世纪70年代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大力推行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导致了人口出生率的下降。

最后,文化因素的影响。

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男孩被更多人看重。

这种男孩至上的价值观念也导致了一些家庭选择性别生育,从而造成了男女性别比失衡。

三、人口生育问题的影响人口生育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所面临的挑战。

人口生育问题的存在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力市场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计生工作的现状与未来

计生工作的现状与未来

计生工作的现状与未来计划生育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果之一,是中华民族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维护妇女权益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工作。

时至2023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计划生育工作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未来的发展也需要做出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一、现状分析2023年的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均GDP 已经实现了良好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人们计生观念的转变和生育行为的调整。

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和生育水平下降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需要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计生政策和措施。

1. 人口老龄化问题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而且人口结构呈现出老龄化趋势,这对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工作都带来了挑战。

到2023年,中国的总人口将会达到14亿,超过欧洲所有国家总和。

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从2018年的11%上升到了2023年的19%,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制定更加合理的计生政策,保障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服务,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2. 生育率下降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育率逐渐下降已经成为全球的普遍现象,而我国也不例外。

到2023年,中国的人均婴儿出生率预计只有1.4,而2019年则是1.6,这意味着需要制定更加灵活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计生政策和措施,同时加强对生育健康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生育意愿和科学素质。

3. 计生工作进展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推进,人们的计生观念和生育行为得到广泛调整和优化。

到2023年,中国全国人口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也趋于平衡,计生工作的成果初步显现,再加上科技的发展,计生工作将进一步发展。

二、未来展望1. 建立现代化计生制度计生制度是维护国家人口质量和数量平衡发展的基础,对于现代化和规范化的要求也更加迫切。

未来需要加快推进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化计划生育制度,使其更加科学、规范和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

2. 国际经验学习借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计生政策和经验也值得借鉴和学习。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效果与展望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效果与展望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效果与展望近几十年来,计划生育政策一直是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计划生育政策之一,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旨在控制人口数量,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效果,并展望未来的发展。

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效果1. 人口数量控制:自20世纪70年代初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中国人口总量得到了初步控制。

证据表明,如果没有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目前的人口数量将高出数亿。

这使得中国有更多的资源和精力去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

2. 经济发展:计划生育政策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人口增长得到控制,劳动力红利得到发挥。

由于人口数量在合理范围内,劳动力市场更稳定,劳动力供需状况较好。

这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3. 妇女地位提升: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女性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教育、参与就业,并追求自己的事业。

计划生育政策消除了生育对女性职业发展的影响,改善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权益。

4. 公共卫生状况改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孕产妇和婴幼儿的死亡率显著下降。

妇女生育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提高了妇幼保健水平,并改善了人口的整体健康状况。

二、计划生育政策的展望1. 适度调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计划生育政策需要适度调整。

当前,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人口结构逐渐倾向于老年人口。

因此,在继续控制人口总量的同时,应关注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积极应对人口结构的变化。

2. 鼓励优生优育:计划生育政策不仅要控制人口数量,还应关注人口质量。

政府可以采取各种政策措施,鼓励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和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3. 平衡区域人口发展:中国的人口发展在各个地区存在不平衡现象。

一些地方人口基数庞大,而另一些地方人口稀少。

在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时,应更加注重区域的人口发展平衡,避免人口资源浪费和区域发展不平衡。

4. 倡导生育自主权:计划生育政策应该倡导生育自主权。

尊重每个家庭的生育决策,为每个家庭提供适宜的政策和支持。

全国计划生育数据分析报告(3篇)

全国计划生育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计划生育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以来,对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和素质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报告通过对全国计划生育数据的分析,旨在揭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效果,为政策制定和调整提供数据支持。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1. 数据来源本报告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官方部门发布的统计年鉴、调查报告等。

2. 数据处理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我们对原始数据进行以下处理:(1)数据清洗:去除重复、缺失和异常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2)数据整合:将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全国计划生育数据集。

(3)数据标准化: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量纲影响,便于比较分析。

三、全国计划生育数据分析1. 人口数量与增长(1)人口总量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0年底,我国总人口为14.96亿人,较2019年增长约1200万人。

(2)人口增长速度近年来,我国人口增长速度逐渐放缓。

从2000年到2020年,我国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53%,较1970年代的2.7%大幅下降。

2. 人口结构(1)年龄结构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我国0-14岁人口占比为17.95%,15-59岁人口占比为63.35%,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8.70%。

与2010年相比,0-14岁人口占比下降1.35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占比下降6.7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上升5.44个百分点。

(2)性别结构2020年我国男性人口为7.23亿,女性人口为7.73亿,性别比为93.62。

与2010年相比,性别比略有下降。

3.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效果(1)生育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我国总和生育率为1.3,较2019年下降0.05。

这表明我国生育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2)出生率2020年我国出生率为10.48‰,较2019年下降0.52‰。

这表明我国出生率呈现下降趋势。

(3)人口自然增长率2020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较2019年下降0.05‰。

2023年计划生育统计信息分析

2023年计划生育统计信息分析

2023年计划生育统计信息分析引言:计划生育是指国家通过政策、法律来引导居民合理生育的行为,以控制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发展。

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在中国实施多年,对人口增长和人口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2023年计划生育的统计信息进行分析,以了解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效果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人口数量的变化1.1 人口总量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的人口总量为14.5亿人,与去年相比增长了1%左右。

这表明计划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控制了人口数量的增长,使人口增长率保持在较低水平。

1.2 出生人口2023年的出生人口为1700万人,与去年相比略有增长。

这意味着仍有不少夫妇愿意生育二孩,并且计划生育政策对于单独落地的效果还不够明显。

1.3 死亡人口2023年的死亡人口为1100万人,与去年基本持平。

由于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二、人口结构的变化2.1 年龄结构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老年人口比重逐渐增加,年轻人口比重逐渐减少。

据统计数据显示,在2023年,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了20%左右。

这意味着我国正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给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2 性别结构计划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性别比例的失衡。

2023年,男性人口为7.6亿人,女性人口为7.9亿人。

男女比例约为100:105,男女性别比例略有偏高。

这意味着未来在婚姻问题上可能会存在较大的困扰。

2.3 地区结构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存在较大差异。

发达地区的人口数量相对较少,而欠发达地区的人口数量相对较多。

这会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产生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

三、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3.1 经济影响计划生育政策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控制人口数量,可以减轻资源压力,保证每个人都能够享有一定的生活质量,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我国计划生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0904080134 法制0901 付淑靖
我国计划生育的主要功能是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计划生育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以及社会之间的协调和均衡,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恰是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

但由于人们的生育观念陈旧,比如:多子多福、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等千年留下的旧观念,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计划生育工作一度被称作“天下第一难事”。

计划生育由来已久,长期以来都被当做国家的一项基本政策,并被写入宪法和作为婚姻法的一个基本原则,走向法制化道路。

一、计划生育的发展历程
1949年以来,我国计划生育大体经历了五个较长的发展阶段。

[1]
第一阶段(1949-1961年),是我国计划生育的提出与论争时期。

其中,1949-1953年,是计划生育工作的缺失与提出阶段;1954-1957年,计划生育政策出台与初步开展阶段;1958-1961年,计划生育步入发展的歧路阶段。

第二阶段(1962-1970年),是我国计划生育的再起与停顿时期。

1962-1965年,是计划生育的提出及其在部分市、县的试点阶段;1966-1970年,计划生育陷于停顿阶段。

第三阶段(1971-1978年),是计划生育的勃兴与普及时期。

第四阶段(1979-1991年),是计划生育的开拓与发展时期。

1979-1984年,是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和政策调适阶段;1985-1991年,是计划生育规范化与制度化时期。

第五阶段(1992年以来),是计划生育的新形势和新探索时期。

1992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我国步入体制转型时期,计划生育工作适应新形势发展。

2002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经济全球化给计划生育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譬如,其对育龄群众观念的影响,对计划生育工作手段的影响,对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影响,对计划生育干部队伍的影响,对与计划生育相关问题如人口的迁移与流动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影响。

[2]2010年以来,人口计生系统认真贯彻党的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与自然资源的和谐
发展为根本目的,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着力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全面做好人口工作,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可以说,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对我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二、计划生育的实际效果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计划生育的人口效应无法准确测算。

也就是说“计划生育使中国少生了多少人?”这个问题无法解答。

其次,预测的方法多种多样,如趋势分析法、人口预测法、与类似国家进行比较、有效避孕人年法等。

而这些方法中,彻底排除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严格区别计划生育因素和非计划生育因素的,可以准确测算出单纯的计划生育因素的人口效应基本上没有。

研究表明,1972年-2008年间,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累计少生了4.58亿人,且这个测算结果是较为保守的。

[3]当然,计划生育的人口效应是其主要职能,但时代在进步,思想在传播,计划生育的其他效果也十分明显。

由于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法制的完善,计划生育的宗旨“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得到媒体和政府的大力宣传。

尤其是我国对优生的宣传和养老保险的投入,使得很多人的旧观念“多子多福、养儿防老、传宗接代”得以转变。

目前,我国开展优生工作主要有如下几点:禁止近亲结婚,进行遗传咨询,提倡适龄生育和产前诊断等。

因此,我国人口的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随着养老保险工作在城镇和乡村的全面开展,亦使我国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水平有了充分保障。

三、计划生育政策产生的问题
(一)少子化问题严重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
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0~14岁人口
占总人口的比例在15%以下,为超少子化;15%~18%,为严重少子化;18%~20%,为少子化;20%~23%,为正常;23%~30%,为多子化;30%~40%,为严重多子化;40%以上,为超多子化。

)目前,我国仍处于严重少子化阶段。

少子化意味着未来人口可能逐渐变少,对于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各方面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新一代增加的速度远低于上一代自然死亡的速度,更会造成人口不足,所以我国要重视少子化问题。

(二)男女性别比例失衡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我国其实很早开始关注男女比例失衡问题。

早在 1994年10月,全国人大就通过《母婴保健法》明确禁止违法鉴定胎儿性别。

并于2001年12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其中第三十五条规定严禁利用超声技术和其他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严禁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

但是,实际上,由于部分医生缺乏职业操守和道德,我国还是存在很多居民通过贿赂或者亲友关系,鉴定胎儿性别。

一般情况下,若是女婴就堕胎,若是男婴就生下。

根据上述数据,至2010年止,我国男性人口要比女性多33980292人,这就意味着我国将有这么多男性单身。

如果这个问题不得到及时的解决的话,将会给我国未来的发展埋下隐患。

(三)城乡发展不平衡
由于地域的差异,城乡计划生育服务存在差异:一、城乡计划生育工作思维的巨大差异;二、农村居民获得计划生育服务的能力低下;三、城乡计划生育机构服务能力的巨大差异;四、资源配置失衡,使计划生育服务公平性在城乡、部门及人群中差异显著。

[4]这些差异导致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生育率降低,但是在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生育水平还比较高,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还很大,不少贫困地区“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四、计划生育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计划生育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处于稳定发展中。

这种特有的基本国策经过漫长岁月的浸泡,给中国社会仍至万千家庭带来了崭新的一页和深刻的变化。

然而,在开创辉煌时代的同时,人们似乎能渐渐的感知到由此带来的种种忧患。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最严重的问题就属少子化了。

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民素质的提高以及人民文化层次的不断提升,许多人已打消多生子女的念头,我们可以从许许多多放弃再生育的家庭中看到这一点。

这在二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事。

面对少子化问题,我国于2011年开始施行计划生育新政策,也称之为“二胎政策”。

即列举了诸多国家允许生二胎的情形。

目前,也有学者提出独生子女政策调整方案应该以胎数为重心,认为从一胎放宽或“渐变”到二胎,是解决人口政策面临的新挑战的稳妥方案。

甚至有学者精确计算出,从人口发展趋势预测来看,在2020年左右,以二孩方案代替独生子女政策,不存在人口出生反弹的威胁。

2011年3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王玉庆透露,目前计生部门正在考虑放开二胎政策,很多专家对此做了研究。

他个人赞成逐渐放开二胎政策,并认为放开二胎政策不会导致人口暴涨。

现在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如果第一个是女孩儿,政策允许生第二胎。

为解决我国现在面临的各种人口问题,这一政策可以在城市逐步放开。

其预测,二胎政策到“十二五”末期可能会放开。

笔者认为,由于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尤其是新一代年轻人,我国完全可以施行放开二胎政策。

况且,如今养活一个孩子的成本很高,要培养出一个高质量的人才所花费的成本更高。

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如北京、上海,本地人口的人口出生率一直在下降。

这也说明,当人们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人口会自然下降而不再需要政府强制。

[1]杨发祥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浙江大学 2004(03)
[2]谭克俭经济全球化影响下的中国计划生育发展趋势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03)
[3]陶涛杨凡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口效应人口研究 2011(01)
[4]夏志强丁宏关于城乡计划生育服务公平性的思考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8年(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