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理文献分析
有关旅游产品的文献综述

旅游产品问题研究文献综述内容摘要旅游活动已在国外得到快速发展,且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在大量阅读国内旅游产品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整理归纳,试图从概念内涵、设计、创新等方面对国内旅游产品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并对旅游产品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旅游产品创新体验前言我国的旅游活动起步晚,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旅游活动才慢慢兴起。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增加、闲暇时间增多、休闲娱乐需求日益增加,旅游业正逐步从传统的大众观光旅游向体验旅游转变。
经过最近十几年的发展,我国体验型旅游产品在我国旅游产品结构中的比重有着显著的提升。
本人对国内近年来旅游产品研究作一个回顾,发现国内对旅游产品的研究,单从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旅游活动相关理论的探索;二是各地、各类旅游产品具体开发中的经验总结和创新探求。
主题一、旅游活动相关理论的探索旅游产品是整个旅游开发活动的核心,是旅游业经营活动的主体。
在旅游学的研究体系中,旅游产品是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
与对旅游的认识一样,至今学术界对旅游产品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认可的定义。
以下列举一些较有影响和代表性的旅游产品定义: 林南枝(1995)指出旅游产品是由多种成分组合而成的整体概念 ,是以服务形式表现的无形产品,旅游产品具有无形性、不可转移性、综合性、不可分割性、不可贮藏性等特性。
马勇(1999)认为旅游产品是指提供给旅游者的一切吸引物及其他必需品,前者如娱乐活动、风景点、博物馆和节庆活动等,后者如食物、交通、住宿、导游服务等,它是旅游经营者所生产的、准备销售给旅游者消费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的总和。
魏小安(1999)认为应该把旅游线路作为旅游产品典型、传统的市场形象。
此外,旅游产品与其他类型的产品在生产、销售和贸易上存在不同,旅游产品的消费重复性影响旅游需求量。
陶汉军(1995)认为,旅游产品是由游览观光、旅游交通、住宿、娱乐项目、餐饮、购物服务、旅游日程、旅游线路这八个部分组成的。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文献综述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文献综述目录1. 内容描述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意义 (4)1.3 文献综述的目的与方法 (5)2.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6)2.1 乡村旅游的概念与特点 (7)2.2 中国乡村旅游的起源与发展 (8)2.3 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与现状分析 (10)3. 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环境 (11)3.1 相关政策的演变历程 (12)3.2 政策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分析 (14)3.3 政策环境中的问题与挑战 (16)4. 乡村旅游发展的经济效应 (16)4.1 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18)4.2 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效益 (19)4.3 乡村旅游经济效应的案例分析 (21)5. 乡村旅游发展的社会文化效应 (22)5.1 乡村旅游的文化保护与传承 (23)5.2 乡村旅游与地方文化特色发展 (24)5.3 乡村旅游在社会融合中的作用 (26)6. 乡村旅游发展的环境影响 (27)6.1 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 (28)6.2 乡村旅游的环境问题与对策 (29)6.3 乡村旅游的环境适应性与可持续发展 (31)7. 乡村旅游发展的规划与管理 (32)7.1 乡村旅游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34)7.2 乡村旅游管理的经验与策略 (35)7.3 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36)8.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7)8.1 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39)8.2 问题的原因分析 (41)8.3 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42)1. 内容描述本文旨在对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全面系统的综述,涵盖其发展背景、现状、特征、优势、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系统分析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节点、政策导向下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并探讨其对农村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
发展背景与演变:回顾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历史,分析其受政策、市场和社会需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指出其发展阶段和特点。
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综述引言生态旅游是指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旅游活动,以保护和提升环境品质为目标,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改善的一种旅游形式。
在中国,生态旅游正逐渐崭露头角,并成为国内旅游业的重要支柱之一。
本文将对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文献进行综述,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探讨国内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和趋势。
一、国内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中国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因此在生态旅游方面具备广阔的开发前景。
近年来,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投资的增加,使得生态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例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不断增加,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也得到加强,旅游业收入和就业机会连年增长。
二、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1.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和开发生态旅游的核心是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因此如何评价和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研究者通过对自然景观特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指标的评价,以及游客满意度和需求的研究,为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2.生态旅游对环境和社区的影响生态旅游的发展和旅游活动对环境和社区产生一定的影响,研究者关注如何在旅游发展和资源保护之间寻求平衡。
在研究中,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社区参与和旅游规划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3.生态旅游市场和消费行为研究生态旅游市场的发展和游客消费行为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者通过对游客市场调查、消费偏好和行为意向等方面的研究,了解游客对生态旅游的需求和态度,为旅游业的发展和服务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的发展趋势1.加强科学评价和管理随着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科学评价和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生态旅游资源的质量评价和科学开发,同时加强管理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保障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跨学科研究的开展生态旅游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等。
未来的研究将更加倾向于跨学科的合作,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探索生态旅游发展的多维度问题。
《旅游地理学》课程笔记

《旅游地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旅游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畴(一)旅游地理学的定义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专注于研究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它涉及对旅游者的行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旅游地的规划与管理、以及旅游对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
(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范畴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范畴包括:1. 旅游活动空间分布和旅游流分析:研究旅游者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旅游流的流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 旅游资源评价与规划:对旅游资源进行识别、评价和规划,以实现其可持续利用。
3. 旅游地发展与管理:探讨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竞争力、市场营销和规划管理。
4. 旅游影响研究:分析旅游活动对目的地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
5. 旅游政策和规划:研究旅游政策制定、旅游规划理论和实践。
二、旅游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一)学科性质旅游地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它结合了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二)学科特点1. 实践性强: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旅游实践活动,如旅游规划、市场营销、政策制定等。
2. 空间性明显:旅游地理学强调对旅游现象的空间分布、空间差异和空间关系的分析。
3. 综合性突出:旅游地理学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复杂的旅游系统。
4. 动态性:旅游地理学关注旅游活动和旅游现象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和规律。
三、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一)研究方法1. 实地调查法:通过访谈、问卷调查、观察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
2. 文献分析法:对相关的书籍、论文、报告等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
3. 案例研究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地或旅游事件进行深入剖析。
4. 模型构建法:构建数学模型或计算机模型来模拟和预测旅游现象。
5. 空间分析法:利用GIS等空间分析技术来研究旅游活动的空间特征和规律。
(二)研究技术1. 地理信息系统(GIS):用于旅游资源的空间分析、旅游规划、市场分析等。
旅游地理文献分析_陆林

分 类
论文数量 理论与方法 综 述 国家和地区旅游业研究 旅游业区域经济影响 旅游业区域社会影响 旅游业区域环境影响 旅游地演化和规划 旅游者行为研究 旅游市场研究 旅游预测研究 旅游季节性研究 国际旅游业研究 其 它
旅游研究 纪 事
192 22 15 24 16 19 3 17 21 5 4 1 6 39
状。“成熟阶段”可能是较为长久的过程。对于一个成熟的旅游地, 巩固、停滞和复苏等因 素俱在, 为了保持竞争力和效益, 必须在微观上和宏观上都努力发展[ 14] 。 1. 2. 5 旅游者行为研究 旅游者行为研究大多出自地理和心理学家。行为研究主要包括 旅游者决策行为、动机行为、感知行为和空间行为等方面。旅游地选择是决策行为研究的
16 卷
旅游管理与经营、旅游容量、乡村旅游、旅游宣传、旅游教育、饭店设计、旅游投资、信 息技术与旅游、旅游与宗教、旅游交通、旅游灾害、旅游与体育等。
表 1 近期国外旅游研究文献分类统计 Tab. 1 Classif ication of the present oversm research
与国外比较, 我国旅游地理研究涉及面较窄, 成果主要体现在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方面。 作者对 1980 年~1993 年 12 种地理刊物的 220 篇旅游地理论文作粗略统计, 旅游资源与区 域开发方面论文几乎占濏。少数论文涉及旅游区划、旅游气候、旅游市场和国外旅游业发
展 ( 表 2) 。上述国外旅游及旅游地理研究的一些内容, 在我国还相当薄弱。郭来喜、保继 刚、孙文昌就近期我国旅游地理研究主要成果作了较详尽的论述[ 2, 20, 21] , 从中可窥视一斑。
1. 2. 3 旅游业区域环境影响 环境影响是旅游业区域影响研究又一重要领域。旅游业发 展常常与山区、海岸带、湖泊、热带草原等联系在一起, 这些地区不仅是世界经济的外围 地带, 更重要的是它们是环境的脆弱地区。当然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不仅仅是消极的, 它 的发展也可引导或加速环境质量的改善。例如格林、享德和摩尔采用特尔菲法研究了英国
旅游研究方法

旅游研究方法旅游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涉及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在进行旅游研究时,我们需要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来获取、整理和分析相关数据,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旅游现象。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旅游研究方法,帮助研究者更好地开展旅游研究。
首先,定性研究是旅游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定性研究主要通过对旅游者的观察、访谈和文本分析等方式,获取他们对旅游体验、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服务的看法和感受。
这种方法能够深入了解旅游者的心理和行为,为研究者提供丰富的案例和个案分析,帮助他们更加全面地理解旅游现象。
其次,定量研究也是旅游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定量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和实证研究等手段,获取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从而进行量化分析和比较。
这种方法能够帮助研究者发现旅游现象的规律和趋势,为政策制定和市场预测提供依据。
此外,案例研究在旅游研究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深入研究某一具体的旅游案例,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该案例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从而发现旅游行为和旅游市场的规律。
案例研究能够为理论构建和实践指导提供重要的参考。
另外,田野调查是旅游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
研究者需要亲自走访旅游目的地,观察和记录当地的旅游环境、旅游产品和旅游者的行为,以获取第一手的资料和信息。
田野调查能够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旅游现象的真实情况,为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
最后,文献综述也是旅游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对已有的文献和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研究者可以了解旅游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热点问题,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依据。
文献综述能够帮助研究者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避免重复研究,提高研究效率。
综上所述,旅游研究方法多种多样,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开展研究。
不同的方法有着不同的优势和局限性,研究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运用,以获取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成果。
希望本文介绍的旅游研究方法能够对研究者们有所帮助,推动旅游研究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分析国内外文献综述2200字》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1国外研究综述早期的城市文化旅游研究学者Jon和Stephen (2005)认为,在旅游资源区域合作的重要关系上,政府的角色定位是导向者。
政府工作内容有三部分重点:一是,保障能够提供旅游资源区域合作的各类组织;二是,负责组织区域间的各项旅游合作的活动;三是,统筹协调旅游区域合作中的各方关系。
Joope (1996)则提出了另一种观点:在旅游资源区域合作关系中,为减少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
中央政府应该从地方的角度出发考虑其旅游资源区域合作中经济需要。
需要制定科学、合理和统一的合作安排,促使各个层级主体在合作中,就经济和自然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统筹协调,最终形成一致意向。
但是,也可能会由于行政区域类似程度相对较高,所以会在行政管理中存在利益冲突。
Gary (1999)认为:制订旅游相关政策的过程应该包括如下程序:首先是,制定政策导向目标;然后是,制定政策具体内容;最后是,制定政策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对后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进行防控预案Peter W (1998)阐述了美国保护遗产地环境的背景、行政管理措施、立法、保护运动方式等方面,并对遗产地交易过程中滥用的行为实施限制计划。
比如,城市的发展权可以转让,但是必须要以合理的规划作为重要前提条件。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结合其他行政手段,如制定相关法律、投入足量的规划资金、将权利授权相关管理部门以及公众积极参与选举从而产生的地方行政支持。
Viera Dvorakova (2005)认为:在进行古迹遗址管理时,必须要以发展的可持续性原则为基本原则。
他还指出,要持续分析古迹遗址文化和其产生的经济价值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1.2国内研究综述张艳玲(2007)认为陕西是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最早的地区。
当地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然而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目前生态旅游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他指出了陕西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开发中的问题,并创造性地将新短板效应理论运用到陕西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研究和讨论中,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中国旅游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国旅游论文参考文献一、中国旅游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基于旅游属性与本质的中国旅游起源探析.《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6期.曹诗图.郑宇飞.黄其新.[2].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经济地理》.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5年3期.陆林.余凤龙.[3].中国旅游发展空间非均衡与极化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6期.赵磊.方成.[4].1979~2012年中国旅游地理学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旅游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9期.李秋云.韩国圣.张爱平.徐虹.[5].聚焦中国旅游统计新体系——2015《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综述.《旅游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11期.刘鲁.魏云洁.[6].提升中国旅游产业竞争力势在必行——评刘名俭著《中国旅游产业竞争力发展研究》.《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2年2期.周霄.[7].中国旅游全要素生产率差异与收敛实证研究.《旅游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11期.赵磊.[8].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问题缺失的现状与反思.《旅游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0年10期.保继刚.[9].构建国家旅游创新体系,加快推进中国旅游4.0战略.《旅游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11期.石培华.[10].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内部区域结构失衡问题分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1期.蒋庚华.张曙霄.二、中国旅游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对外汉语中中国旅游饮食文化教学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刘瑞前.汉语国际教育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2].中国旅游小城镇发展研究.被引次数:26作者:曾博伟.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民族大学2010(学位年度)[3].中国旅游地产开发研究.被引次数:20作者:丁姗.旅游管理复旦大学2009(学位年度)[4].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研究.被引次数:8作者:梁峰.世界经济华东师范大学2010(学位年度)[5].中国旅游杂志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被引次数:4作者:杜畅.传播学上海交通大学2008(学位年度)[6].《中国旅游报》景区新闻报道研究.作者:张宇.新闻学河北大学2012(学位年度)[7].中国旅游化水平及格局演变研究.作者:何鑫.人文地理学华中师范大学2015(学位年度)[8].中国旅游节庆品牌建设与国际化研究.被引次数:9作者:唐楠.旅游管理华中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9].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作者:李桂香.国际贸易学安徽财经大学2011(学位年度)[10].中国旅游名胜誉称的地理学分析.被引次数:1作者:张丹丹.人文地理学山西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三、相关中国旅游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China'spost1978experienceinoutboundtourism.Lim,CWang,Y《MathematicsandComputersinSimulation》,被EI收录EI.被SCI 收录SCI.20082/3[2]China'spost1978experienceinoutboundtourism.Lim,CWang,Y《Mathematicsandcomputersinsimulation》,被EI收录EI.被SCI 收录SCI.20082/3[3]TheDaoofthescepticandthespiritual:attitudinalandculturalinflue ncesonpreferencesforsustainabletourismservicesinthedomesticChinesetou rismmarket. JanBarkmannJiongYanAnneKathrinZschiegnerRainerMarggraf 《Internationaljournalofservicestechnologyandmanagement》,被EI收录EI.20103/4[4]ANovelBioEcoTechnologyCombinedSystemforRuralDomesticWastewater TreatmentinaTourismArea:AFullScaleStudy. HanwenLiangJunxinLiuXuesongGuoBaoqingShanJingzhuZhaoLijunYuLichuanLiJ ianjunLiu《Environmentalengineeringscience》,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099[5]ResearchAgendaforTourismandtheChineseDream:DialoguesandOpenDoo rs.Weaver,DavidBecken,SusanneDing,PeiyiMackerras,ColinPerdue,RickScott,N oelWang,Ying《Journaloftravelresearch:The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TravelResearch andMarketingProfessionals》,20155[6]ManagementofTourismResourcesandDemandBasedonNeuralNetworks. XueBoLinShiTing2014[7]Researchofthestrategytourismbrandmarkedbythehometowncultureofo verseasChineseinJiangmen.LiuHeHongYingWuShuJinLinChunXiao2015[8]LongtermtrendsinchemicalcompositionofprecipitationatLijiang,so utheastTibetanPlateau,southwesternChina. NingningZhangYuanqingHeJunjiCaoKinfaiHoZhenxingShen 《Atmosphericresearch》,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2Mar.[9]ChineseandAustraliantourists'attitudestonature,animalsandenvir onmentalissues:Implicationsforthedesignofnaturebasedtourismexperiences.JanPackerRoyBallantyneKarenHughes《Tourismmanagement》,2014Oct.[10]TheDesignofDiseaseMonitoringSystemforChineseOutboundTourism:A DiscussionfromPublicManagementPerspective. JingJingGUANMingXIAJulianK.AYEH2014四、中国旅游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中国旅游本科教育的困境与对策研究.孟华,20102010年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年会[2]基于内容分析的中国旅游虚拟社区知识挖掘.杨雪雁.张晓霓,2011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3]对中国旅游转型升级与旅游科学发展的深度思考.吴建华,20092009年首届中国旅游科学年会[4]“地球村”中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中国旅游地学述评.谢延淦,2010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25届年会暨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建设与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5]十年巨变,漳州滨海建公园,拉动海峡旅游大发展谈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年会带动的社会经济效应.李其团.陈黎明.杨娜.邱志民,2010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25届年会暨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建设与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6]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内部区域结构失衡问题分析.蒋庚华.张曙霄,2010第四届国际服务贸易论坛[7]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探索与实践——以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为例.杨卫武.袁怡琴,20092009’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化高峰论坛国际化:旅游高等教育的机遇与挑战[8]中国旅游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谢春山.魏巍.郭栩东,2009第二届中俄旅游教育论坛[9]中国旅游教材出版工作的发展回顾.付蓉.郭毓洁,20092009年首届中国旅游科学年会[10]中国旅游就业问题研究.翟向坤,2008首届经济增长与就业国际论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地理文献分析张欢(宁夏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宁夏银川750021)摘要: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分析中外旅游地理学发展现状和学术动态,结果显示中国旅游地理学经过30年发展取得了较多成果,但还是落后于国外,并进一步提出了中国旅游地理学今后发展中应注意的三大问题。
关键词:旅游地理文献分析人文地理研究方法旅游地理是人文地理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也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
旅游业已经成为带动区域、国家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并在世界各国发展迅猛,成果与问题相伴而生,这就需要涉及这一领域研究的先驱--地理学者发挥本学科在旅游地理学研究中的积极作用。
1国外研究现状由于旅游地理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所以要先了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状况,然后在这个大背景下再分析旅游地理的发展。
1.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新趋势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扩散及人类社会活动空间结构的一门近代科学(大百科全书)。
从其定义可看出人文地理学主要是以人地关系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
然而在当今,环境变化已是最重要的全球性研究主题,美国生物学家卢伯辰科认为“21世纪是环境(科学)的世纪”。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也理所应当地参与到环境变化研究之中,重点研究人地关系中“人”的行为,人与社会的关系。
这就使得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开始走向以人本主义为主导的,重视社会人与社会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重点也从环境(特别是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特别是自然人)的影响研究,转向人(特别是社会人)与环境(特别是社会地理环境)的互动研究[1]。
在研究方法上呈现多元化,并逐渐由传统的定性研究方法走向定性定量相结合,并运用一些地理数学模型,新技术新方法(3S技术)。
其哲学基础和方法论也呈多元化趋势,出现了新韦伯主义、新马克思主义、行为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方法论。
1.2国外旅游地理研究概述西方国家旅游地理研究的发端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至今已有90年的历史,经过西方地理学者长时间的努力,西方国家旅游地理学得以创立,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为旅游地理学学科发展和正确认识旅游现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目前西方旅游地理已经创办了专业的旅游地理期刊,刊载旅游地理学方面研究的文章,主要的国际公认的权威旅游期刊有以下若干[2]:1.《旅游研究纪事》(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ATR)2.《旅游管理》(Tourism Management,TM)3.《旅行研究杂志》(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JTR)4.《亚太旅游研究杂志》(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APJTR )5.《旅游地理》( Tourism Geographies,TG )6.《国际旅游研究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Research,IJTR )7.《可持续旅游杂志》(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JST )8.《旅游时讯》(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CIT )这些期刊的创办和完善标志着西方旅游研究走向成熟,内容不断丰富新颖,理论日益完善缜密,方法不断多元灵活。
1.2.1国外旅游地理研究内容国外旅游地理学的研究主要包括:旅游资源即旅游吸引物及其评价;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游客的空间行为;旅游的空间分布;旅游活动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旅游市场营销等诸多方面。
在世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大浪潮下,世界经济的增长伴随着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在旅游业的发展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表现出来,促使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方向重点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动态和趋势。
1旅游与环境的关系协调:生态旅游、替代性旅游的研究,生态旅游的定义、影响因素,注重旅游过程中的生态安全,环境保护研究,提倡依靠人力资源,知识管理来保护环境。
市场中有关环境的道德规范对旅游-环境之间关系的平衡起决定作用。
2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的研究:突出表现在对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的影响。
认为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中心点,它可以恢复衰落的经济,加速经济发展,给旅游目的地的当地群众带来更多的创业就业等发展经济的机会;而且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谐,消除贫困是和谐的必须途径,而旅游业的发展能带来经济的繁荣,从而缩小贫富差距,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3]。
此外,旅游活动可以帮助人释放极端情绪,避免社会及家庭冲突、暴力的发生,就这个层面而言,旅游也是对社会和谐具有积极意义;社交、家庭团体旅游能够增强家庭凝聚力,增加家庭和社会资产,对个人和社会有积极意义。
3对旅游者空间行为的研究:旅游者在决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心理行为过程,风险感知和知识储备的不足会使旅游者在决策时犹豫不决。
外部因素也会影响旅游者决策,例如,“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决策与气候的关系”研究表明:旅游对气候的变化是敏感的,气候变化直接影响旅游活动的进行;来自寒冷地区的人不排斥冷,也不排斥热,热带地区的人避免冷,也避免过热[4]。
4一些新的旅游形式及其影响的研究:(1)美国罗斯威尔以假想的不明飞行物和外星人为主题的旅游成功地复苏经济,而广告成为吸引旅游的关键,设计“外星人”工作室,观赏“外星人”打高尔夫、钓鱼、外星人夫妇穿情侣装等吸引游客[5]。
(2)色情观光业(sex tourism)的发展机制和影响:色情观光业在一些经济落后而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得到发展,年轻的女性在旅游过程中易感染艾滋病毒,这种色情旅游中性角色和关系的转变对抗着传统的伦理观[6]。
(3)迷幻的精神旅游(Ayahuasca tourism):包括参加巫师典礼活动,饮用能引起幻觉的茶水来达到精神的极度释放[7]。
(4)国际边境和飞地的旅游,类似的中间地带尤其能够带动经济发展。
(5)新的媒介--“在线旅行视频(online travel videos )”的出现通过幻想刺激和带回过去旅行记忆使旅游活动带给人更大的精神上的愉悦,而且能游览观赏国外的风景.(6)先前或最近的旅游经历对该旅游环境兴趣的持续性的影响,旅游者游览过后是否还会像以前一样对这类旅游环境保持兴趣,即旅游者是否会选择故地重游。
(7)公益旅游(Voluntourism or volunteertourism)看起来是公正的,友好的,其真正的价值和效益却遭到公共媒体批判和质疑,而学术界却相反[8]。
(8)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与精神需求的满足,一些非正式的,无组织的旅游往往能够给旅游者更多的自由体验。
(9)博彩旅游业的发展,博彩旅游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等在获得巨大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1.2.2国外旅游地理研究方法旅游地理学根植于地理学,同时也要涉及其它学科知识,如经济学、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宗教学、美学、心理学等,是一门边缘学科。
因此,旅游地理的研究首先来源于地理学研究方法,同时顺应吸收和顺应旅游学研究方法,借鉴其平行姐妹学科的研究成果。
早期旅游地理学研究多采用描述性的方法,与地理学早期研究方法保持了一致。
西方地理学的计量革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引入,60年代兴盛,数学统计方法运用到人文地理学研究之中,使人文地理的研究从定性分析走向定量分析[9]。
旅游地理学研究受其影响,也将定量分析作为其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开始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构建模型、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假说检验等多样化的研究。
并且随着研究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需要,更多新的研究方法不断诞生,描述性研究呈下降趋势,访谈、调查等新的数计模型运用呈增加趋势。
此外,一些新兴学科的发展对旅游地理的研究也产生重大影响,为旅游地理的研究展示了一个新的视角,比如建筑学、考古学、符号学等,特别是符号学,认为旅游是一个符号化过程,认为研究旅游就是要分析它的符号内涵和文化意义,这样的研究角度很吸引人[10]。
2国内研究现状2.1国内研究内容概述中国人文地理学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起步晚发展快。
具体来说,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在20世纪80年代才得以恢复,获得长足的发展的,比西方国家晚30年。
近年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界逐渐认识到科学主义主导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范式的不足,重视自然人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研究的人文地理学,已经开始走向以人本主义为主导的,重视社会人与社会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1]。
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经过30年的发展,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旅游资源与区域开发、旅游市场、旅游者行为、旅游影响,旅游、游憩行为与旅游吸引物空间模式以及旅游区域影响评价的研究。
同时在全球化、信息化、生态化、人本化等全球性大趋势下,我国旅游地理的研究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海洋旅游、海岛旅游、草原旅游、红色旅游、边境旅游、体育旅游,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背包旅游、黑色旅游等类型多样的新兴的旅游活动的研究也在不断增长。
旅游外交与中国和平发展,旅游消费研究、旅游房地产、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旅游安全、旅游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引起旅游学者的关注。
基于全球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低碳旅游研究也如火如荼,成果较丰硕。
但是与国外相比较,我国旅游地理学在某些领域的研究中还存在一些欠缺,比如:信息技术与旅游、旅游灾害、旅游教育、旅游对世界和平的影响(旨在考察旅游能否成为一些传统的不友好国家人们态度转变的媒体),旅游区划研究、旅游犯罪、旅游地演化等。
余洁等[11]指出目前国内旅游研究很少真正涉及的领域是性与旅游、赌博与旅游等与中国传统社会伦理文化发生冲突的敏感性问题,现代旅游追究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非理性需求刺激与理性的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是研究旅游国际化、市场化必须正视的课题。
陆林等[12]提出国内女性旅游研究薄弱,尚处于起步阶段,内容尚欠系统性,今后需借鉴国外研究的技术路线,辅以实际案例,以期收到更好的效果。
2.2国内研究方法目前国内学者研究已涉及到描述性方法,概念性方法、构造模型、数理统计法、传统定性方法、现代定性方法、基础统计分析、复杂统计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13]。
总体看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大多还停留在定性研究阶段,当然近年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增长很快,也采用一些假设检验、构建模型等数理统计方法,但数量较少。
在研究方式上应当提倡,跨学科性的合作研究,旅游地理学者应主动吸收相邻学科(经济学、社会学、管理科学等)的知识和方法,没有跨学科的合作研究,仅靠旅游地理学者是难于获得高水平研究成果的[14]。
3结论旅游地理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是以“任务带学科”的方式,即是以区域旅游开发和规划生产任务为主线带动学科发展起来的[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