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气候与建筑风格的关系

合集下载

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一、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关键字:住宅建筑;构造设计;地域技术;节能。

1、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特征长江中下游地区地理纬度大致在北纬30°~32°,属于气候过渡地区,这一地区的气候特点夏季气温较高,持续时间长达3~4个月,太阳辐射强度大;冬季较冷,时间长达2~3个月,相对湿度较大,季节风旺盛。

该地区住宅建筑的保温隔热还没有一个可参考的理论依据,住宅室内热环境质量普遍较差,冬季室内阴冷潮湿,最冷月份室内平均气温只有4~6℃;夏季闷热,最热月份室内气温高达32℃左右,特别是在顶层及西晒房间显得十分闷热难受。

在正常情况下,相同体积、相同材质、相同质量的物体,在同一环境条件下,所吸收的太阳辐射热相等,其根本的区别只在于热量在形体中分布情况。

建筑并不同于一般的形体,它已经有一个普通的形体转化为了有生命力的空间形态,需要有采光与通风,这就必然需要有门窗,而太阳热辐射就会通过门窗传入室内,怎样既保证室内采光通风,又能够尽可能的有效阻止热辐射。

这就需要在设计中就必须知道该地区一年四季太阳的运行规律,分析该地区生物气候特征,采用合适的建筑造型,以及建筑朝向,并采取有效的建筑遮阳措施。

2、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理论气候和地域是紧密相连的两个概念,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开始对建筑与气候、建筑与地域关系的研究。

随着科技的进步,研究的不断深入,建筑节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963年,V·奥戈雅所著的《设计结合气候:建筑地方主义的生物气候研究》,概括了60年代以前的建筑设计与气候、地域关系研究的各种成果,提出"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的设计理论,将满足人体的生物舒适感觉(冷、热、干、湿等)作为设计的出发点,注重研究气候、地域和人体生物感觉之间的关系,认为建筑设计应遵循气候→生物→技术→建筑的过程。

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理论较大地影响了以后的建筑设计,例如70年代德国适应气候节能建筑研究。

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差异与区域特色

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差异与区域特色

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差异与区域特色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传统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建筑具有丰富多样的地域差异和独特的区域特色。

这些差异和特色不仅来源于地理环境的影响,还因为各地的气候、民俗风情以及历史背景的不同。

本文将从北方与南方两个不同的地域角度来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差异与区域特色。

北方传统建筑的特点北方的气候寒冷干燥,因此北方传统建筑更加注重保暖与隔热。

在北方,典型的传统建筑是以庭院为核心的四合院。

四合院通常由四面围墙围合而成,院落中有花园、厢房等建筑构件。

四合院的设计使得建筑内部庭院可以起到隔热保暖的作用,同时又能够提供私密空间。

北方建筑常使用厚重的灰瓦作为屋顶材料,这种材料有较好的保温效果。

另外,北方民居也常见于传统建筑中。

由于北方地区的风沙严重,传统建筑需要采用宽厚的墙体和低矮的外形,以便抵御强风的侵蚀。

同时,北方建筑因为长期受到战争的影响,通常采用较为坚固的建筑材料,如砖石。

这些特点使得北方传统建筑在形态上显得粗犷、稳重。

南方传统建筑的特点南方的气候湿热多雨,建筑对防潮、透气方面的要求相对较高。

南方传统建筑在设计上追求通风、降温和防潮。

木结构是南方传统建筑的主要特点之一。

木材在吸湿透气方面具有良好的性能,适合应用于南方湿热的气候条件下。

南方传统建筑常见的代表是水乡建筑,如江南的河流和运河沿岸的民居。

水乡建筑通常采用水中建筑、水上建筑和水岸建筑相结合的形式。

水乡建筑不仅具有美观的景观特色,还考虑了水位的变化、排水和船只的通行。

建筑之间常通过拱桥、曲廊相连,营造出韵味独特的水乡风情。

区域特色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差异与特色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不同地域历史环境的反映。

在现代社会,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传承变得尤为重要。

许多地方政府和文化组织致力于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工作。

他们致力于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例如,将古老的庭院改造成会议场地、咖啡馆等现代化的使用功能,既能保留古建筑的风貌特色,又能满足人们对现代生活的需求。

我国民居与气候的关系

我国民居与气候的关系

我国民居与气候的关系1、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分析我过民居与气候的关系气候的影响气温越冷的地方墙壁厚度越大降雨雨量大的地方屋顶坡度较大(排水)湿度这个比较少多在热带的地方湿度高有时候会建高脚屋1.()是我国西北居民传统居住形式。

依山而建,。

2.()是我国牧民居住的一种3房子,建造和搬迁方便,适于生产和。

3.()是生活在我国福建西的建筑,防野兽、防盗,。

4.高脚楼()在气温高、雨水多的地区,常能见到这种通风良好、又避免潮湿的民居。

很大的屋顶利于排水。

2、温带大陆性气候当地居民的屋顶有什么特点与气候有关应该说古民居与气候都有着民情密切的关系,这是人们长期与自然作斗争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为了更好的生存。

如:降水来多的地方,人们要注重排水除湿,故屋顶都排水良好,室内通风条件好,通常是斜面或尖顶。

如:我国南方的瓦屋顶,以前的尖草屋顶,西双版纳的吊脚楼(因为湿润,还有防虫蚁的功效),现在热带雨林还有些树屋,都是此类情况。

而少雨,气温低的地方要注意的是保暖,所以屋顶一般的较平整,还可以晒物品。

如我国北方的蒙古包,黄土高原自的窑洞等等。

总之:气候因素主要两个:气温和降水。

房屋建筑自然就是围绕排水,降水或保暖等角度进行。

什么样的气候,降水和气温怎么样,房屋建筑自然就怎么样。

不过:现在都一样了,钢筋混凝土建设,不怕狂风暴雨,空调一装,冷热无关,所以与气候有关的特色民居基本没有了,世界大一统。

3、结合七上聚落的有关知识查询我国各地的民居照片,分析民居与当地气候环境有什么关系?有很大的关系。

这也是我的寒假作业,(*^__^*) 嘻嘻……1、南方气候的炎热潮湿特点对建筑的影响。

如:居室墙壁高,开间大;前后门贯通,便于通风换气;为便于防潮,建二层楼房多,底层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2.南方地形复杂,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

3.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多是形似马头的墙,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确实能起到放火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

中国南北各地建筑差异

中国南北各地建筑差异

1 中国南北建筑概述1.1 北方建筑与南方地区相比,我国北方地区气候比较寒冷,用地相对宽松,地形更为平整,建筑材料相对单一,多是土木之类的材料,人文和民风也比较纯朴、憨厚和粗犷。

正是自然风情、文化习俗和建筑材料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我国北方各地民居建筑普遍强调向阳,并呈现出质朴、敦厚的建筑特色,在群体布局上,则呈现出总体整齐、方正的格局。

北方地区可以划分为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两大区域,其建筑布局和风格又有所不同。

1.1.1 华北平原华北平原西起太行山脉和豫西山地,东到黄海、渤海和山东丘陵,北起燕山山脉,西南到桐柏山和大别山,东南至苏、皖北部,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和江苏省等7省、市的境域,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

华北平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有许多古老城市,其建筑组群方整规则,庭院较大,中庭和边角一般会留出尺寸不大、供通风采光用的天井。

建筑布局一般呈离散型,各栋单体建筑相对独立。

建筑造型起伏不大,屋身低平,屋顶曲线平缓。

建筑材料多用砖瓦,木结构用料较大,多数装修比较简单。

四合院是华北平原民宅中最常见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正方形或长方形的院落。

其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但用法极为灵活。

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数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中间还有隔墙。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

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其他家庭成员的住房。

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

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

1.1.2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包括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青海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

跨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及河南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

黄土高原建筑院落的封闭性很强,屋身低矮,屋顶坡度低缓,还有相当多的建筑使用平顶。

中国各地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

中国各地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

中国各地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气候是长时间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

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

气候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热量的变化而引起的。

由于热量与水分结合状况的差异或水分季节分配不同,或有巨大的山地、高原存在,有的同一个气候带其部气候仍有一定差异,可进一步划分若干气候类型。

例如,大气环流条件不同,同是亚热带气候带,亚欧大陆的东岸是季风气候类型,西岸是地中海气候类型。

气候的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草原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阔叶林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沙漠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苔原气候.极地冰原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建筑是人类为了抵御自然气候的不利影响而建造的“遮蔽所”,遮风避雨.防暑避寒,使室的微气候适合人类生存。

地方所在的气候区.纬度以及地形地貌共同作用导致不同的温度.湿度.光和风的组成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性气候,为建筑设计提供了依据。

气候作用于建筑分三个层次:1.气候因素直接影响建筑。

2.气候与其它相关因素共同影响建筑。

3.气候间接影响到建筑本身。

全国各地区巨大的气候差异,在现代人工技术尚未出现的时代,在现在还未能采用这些技术的地区,造成了建筑的巨大的地区差异,建筑具有明显的气候特征。

在我国,根据气候条件的不同,将建筑分为七个不同的区域:第Ⅰ建筑气候:该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凉爽;西部偏于干燥,东部偏于湿润;气温年较差很大;冰冻期长,冻土深, 积雪厚;太阳辐射量大,日照丰富;冬半年多大风。

区气候对建筑的基本要求:(1)必须充分满足冬季防寒、保温、防冻等要求,可不考虑夏季的防热。

本区冬季气候严寒且持续时间长,按候平均气温<10℃为冬季计算,则冬季长达 6 个月以上,为保证建筑室基本的热环境质量和节约采暖能耗,建筑设计和施工必须充分满足冬季防寒、保温、防冻等要求。

建筑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论析

建筑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论析

建筑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论析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产物,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场所,更是与周围环境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存在。

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犹如鱼与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和形式往往受到当地环境的深刻影响。

比如,在我国南方,气候湿润,雨水较多,传统的建筑常常有高高的屋檐和宽敞的天井,以利于排水和通风。

而在北方,气候较为干燥寒冷,建筑多采用厚实的墙壁和较小的窗户,以抵御寒冷和保持室内温度。

在埃及,由于沙漠气候炎热干燥,金字塔和神庙等建筑以巨大的石块建造,造型简洁,以减少阳光的直射。

建筑的选址也是与环境密切相关的。

在选择建筑的位置时,需要考虑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

例如,在山区,建筑可能会依山而建,充分利用地形的高差,减少土方工程,同时也能获得独特的景观视野。

在河边或海边,建筑要考虑洪水和潮汐的影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如果选址不当,可能会导致建筑面临自然灾害的威胁,甚至无法正常使用。

建筑的材料选择同样受到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在古代,建筑材料大多就地取材。

例如,在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木材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在石头丰富的地方,石材则被广泛应用。

而现代建筑虽然材料的选择范围更广,但仍然需要考虑材料的环保性、可持续性以及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

比如,在一些生态敏感地区,会优先选择可回收和可再生的建筑材料,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环境对建筑的影响还体现在气候方面。

不同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建筑的朝向、采光和遮阳设计。

在炎热的地区,建筑通常会有较大的遮阳设施和良好的通风系统,以降低室内温度。

而在寒冷的地区,建筑会注重保暖,窗户的面积相对较小,并且会采用保温性能好的建筑材料。

此外,日照时间的长短也会影响建筑的采光设计,以确保室内能够获得足够的自然光线。

反过来,建筑也会对环境产生重大的影响。

不合理的建筑规划和设计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比如,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如果不注重绿化和生态保护,可能会使原本的绿地和湿地消失,影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差异与风格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差异与风格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差异与风格特点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建筑风格。

由于地理和气候差异,中国传统建筑在不同地域展现出独特的风格特点。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差异与风格特点,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和地理原因。

一、南方传统建筑的特点南方地区的传统建筑以水乡建筑为代表,具有独特的水上特点和明显的层次分明的布局。

典型的建筑物包括江南的园林和福建的土楼。

江南园林注重自然景观的融合,常采用曲径通幽的手法,以小桥流水、假山和花草树木营造出一种富有诗意的环境。

福建土楼作为土家族人的居住地,具有强烈的军事防御功能。

这种围绕着一个中心庭院建造的建筑,既能防止外来入侵,又能满足近亲居住的需要。

二、北方传统建筑的特点北方地区的传统建筑以宫殿和寺庙为代表,具有宏伟壮丽的特点。

例如北京的故宫和山西的木塔都展示了北方建筑的精髓。

故宫作为明清帝王的宫殿,采用了严谨的对称布局和精雕细琢的建筑装饰,表现了封建帝王权力的威严和尊贵。

山西木塔作为佛教寺庙的建筑形式,高耸挺拔,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展示了北方人民崇高的宗教信仰。

三、西南传统建筑的特点西南地区的传统建筑以藏式和侗族建筑为代表,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藏式建筑在高原地区广泛使用,采用木石结构,厚重稳固,能够适应恶劣的气候条件。

侗族建筑以“老寨楼”为代表,集合了传统居住、储粮、宴会等功能于一体,通过丰富的雕刻和彩绘装饰,展现了侗族人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东北传统建筑的特点东北地区的传统建筑以民居和民俗建筑为主,主要的特点是简约朴实和防风保暖。

由于东北地区寒冷的气候,建筑采取了严密的布局和厚重的墙体,以保护居民免受寒冷的侵袭。

典型的例子是位于辽宁的“四合院”,以中心庭院为核心,四周是厚实的墙壁和有限的窗户。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建筑展现出丰富多样的地域差异和独特的风格特点。

南方建筑注重自然景观和层次分明的布局,北方建筑追求宏伟壮丽和严谨对称,西南建筑彰显民族特色和功能性,东北建筑强调简约朴实和防风保暖。

建筑风格的环境适应性地域与气候的考量

建筑风格的环境适应性地域与气候的考量

建筑风格的环境适应性地域与气候的考量当我们欣赏一座建筑的时候,不仅仅是看到了美的形式和结构,更重要的是这座建筑能否与其所在的地域和气候相适应。

建筑风格的环境适应性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它涉及到地理、气候、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探讨建筑风格与地域、气候的关系,以及考量其适应性的因素。

1. 地域特色和建筑风格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在建筑中也能够体现出来。

地域特色包括自然环境、地质条件、土壤特性等。

建筑风格应该与地域特色相协调,能够融入自然环境之中,与周围的景观相呼应。

比如在山区地区,建筑可以采用木材结构,体现出朴实自然的风格;而在沿海地区,建筑可以采用轻质材料和流线型设计,以适应海风的侵蚀。

2. 气候条件和建筑风格气候条件对建筑风格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气候条件需要建筑具备不同的适应性。

比如在炎热潮湿的热带地区,建筑常常采用通风良好的设计,以增强居住者的舒适度;而在寒冷地区,建筑需要有良好的保温性能,以应对严寒的气候。

同时,建筑还需要考虑当地的降雨量、风力等气候要素,以确保其结构的稳固性和安全性。

3. 文化与建筑风格的融合建筑风格与文化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建筑风格应该能够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精神。

比如传统的中国建筑在设计上注重以人为本、尊重自然,这与中国的儒家文化和自然观念密切相关。

而古希腊罗马的建筑则体现了他们对人体比例和对古代神话的崇拜。

建筑风格的文化融合不仅仅是将文化元素添加到建筑中,更应该是将文化的精髓融入到建筑的形式和结构中。

4. 社会与建筑风格的互动建筑风格的适应性还与社会需求和发展紧密相关。

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功能性的需求,还要符合社会的审美和使用习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建筑风格也在不断演变。

现代建筑注重功能与美学的结合,追求简洁、舒适、环保的设计理念,这与现代社会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相契合。

综上所述,建筑风格的环境适应性需要考虑地域特色、气候条件、文化因素以及社会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交学院
2008 — 2009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论文题目中国各地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
课程名称文艺美学
课程号及课序号 11605006-0
学号 200714015
姓名雁行
班级 2007411
提交时间 2008年 12月15日
中国各地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
自古以来,中国不同地区的居住者都有着共同的文化起源——中华
文明,可是不同地区的民宅却在结构与色彩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从北京的红墙黄瓦城到江南的白墙黑瓦,从西双版纳的空中竹楼到青藏高原的白色碉塔,各自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风格。

这是因为中国大陆地区地域辽阔,所跨纬度较大,造成了各地区气候的差异,气候的不同就要求人们居住的房屋有着不同的抵御不利气候条件的特性,因为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样式,也就是我们所说
的结构和色彩。

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中需要建筑物有防雨、耐寒、坚固防
风等等特性,起初建筑的外貌仅仅是有建筑的功能而决定的,但随着时
代发展与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对房屋的审美要求也在不断地演变,
最终形成了风格上的差异。

可以说,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是,气候环境影响建筑风
格,建筑风格反映气候特点,并与环境达到协调或一致。

建筑与环
境可以是对比的协调,如紫禁城红黄两色与广阔的蓝天的颜色形成
的对比;也可以是相一致的协调,如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深绿色的
竹楼与周围植被的色彩与形态的协调。

在美学理论上,我认为这种
关系就是形式美与自然美相协调统一。

首先,房屋是人类的创造物、
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这一点契合了自然美的根源,即人们对自
然美的欣赏的根源在于人们的社会实践,而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与追
求最终也将回归到社会实践。

那么,这种人造的色彩与线条与大自然的色彩、形态的协调统一,也就是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成就了形
态美与自然美的协调统一,而这也正是一个地区的建筑风格具有特殊魅力,而不单单是具有房屋设计的形式美的原因。

可以说,以上的关系是体现在几乎每一种建筑风格中的,我国地域辽阔,建筑风格迥异,下面就我国有代表性的几种建筑浅陋地进行论证与分析。

安徽的民宅建筑:
徽派建筑主要密集的分布在江南地区,具有代表性城市包括扬州、杭州、金华、景德镇等。

徽派建筑的主要特点是白墙黑瓦,高墙深宅,墙上设有瓦檐。

这些建筑主要是民居,一般占地面积不大,白墙黑瓦是江南建筑色彩上的主要特点,
墙上设有瓦檐时有江南的气候特点
决定的,江南地区常年阴雨连绵,为了防止雨水顺墙留下形成痕迹而影响白色墙面的美观,给墙头带上了如屋顶一般的小小帽子,让雨水顺着瓦片留下,而不会弄脏墙面①,这一非常实用的设计如今成为了徽派建筑最显著的特点。

而高墙深宅则是由于家族聚居的地域传统决定的。

可能黑白的色彩会让人觉得单调乏味,但是我认为这种色彩的搭配是有美学的原理作支撑的。

我们知道江南的气候是多雨的,常年阴雨霏霏。

而徽派建筑的外部非常简洁,四面都是白色的墙壁,多不开窗,屋顶用黑瓦,整体风格淡雅②,在青山绿水的环绕下;在这种烟波浩淼的风景中,粉墙黛瓦的黑白二色最能恰如其分的表现出江南的闲适、安静,灰色的阴霾的天空在黑白二色的强烈的对比下,也显得不再压抑,而是与黑白二色一起,创造出一种如水墨画般“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意境。

试想如果皇城红墙黄瓦的鲜艳色彩在江南烟幕中若隐若现,首先破坏了其本身鲜艳色彩的视觉冲击力不说,也不能与环境很好地协调,反而在这种缓和、安静的气氛中显得突兀、刺目,不能给人以美感。

因此江南建筑的色彩是很好的来自环境中、融入环境去的例证。

其次,徽派建筑的一大特点——墙檐也是受多雨的气象条件影响而形成的结构特征,这也是环境影响了建筑风格的一个体现。

北京紫禁城:
可以说北京的紫禁城的色彩并不是主要受气候影响而形成的,而是受宗教、和君王专治制度等传统文化因素决定的,其迎合了北方通常的晴朗干燥的气候,红黄两色与蓝天凑成了色彩学上的三原色,给人以非常强烈的色彩感与视觉冲击,这正是其色彩与环境相协调的体现。

同时,其外在形态上也仍然体现着受气候环境影响的痕迹。

和上文提到的徽派建筑不同,紫禁城的房屋屋檐很陡峭,高度甚至超过了屋墙的高度,占到了建筑总高度的一半以上。

这一方面是为了展现皇城恢宏的气势,另一方面是因为北方冬季的降雪会积在较平缓的屋顶上,将仅靠栋梁结支撑的大厅压垮,所以不得不采用陡峭的屋顶。

为了视觉上的美观,使屋檐的四角向上挑起,从而展现出一种力量美。

这种外在的结构特点,最初的初衷正是为了使建筑在大雪气候中能够屹立不倒而设计的,这就是北京的紫禁城的结构与环境的协调关系的一个体现。

上面两个例子侧重建筑的色彩与天空的协调证明了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下面举例侧重建筑的形态与环境一致来进行论证。

①资料来自——国家地理,/geography/
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最有特点的民宅便是竹楼了。

竹楼的所有梁、柱、墙及下部的支撑和附属部分都是用竹子捆绑而成的,墙壁也是竹篾制作的,而屋顶则是竹篾夹着稻草覆盖,因此主楼整体的重量很轻,而且形式灵活,可以任意改建和扩建。

这种建筑模式是傣族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摸索出的建筑模式③。

可谓是就地取材。

于是整个建筑的外观便形成了竹子颜色与节状纹理,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植物的外貌。

首先,形成这种建筑风格的原因仍然是气候,西双版纳气候潮湿闷热,这种环境下木头是比较容易腐烂的,而竹子硬度大,韧性高,非常适合作为建筑材料,同时这里也盛产竹子,取材方便。

因此我们说,西双版纳的气候环境,决定了竹楼这一建筑形式的产生。

第二,主楼的外观上非常质朴,保留了建筑材料本身的植物的外观,其青绿的颜色与周围的热带雨林浑然一体,好像他也是一个从底地里面长出来的植物一样,使人感到别有一番情趣。

倘若我们将竹楼摆在紫禁城的青砖地上,离开了雨林中的特定环境,便失去了这种风味了,这正说明,竹楼的美是在雨林的环境中才能被凸现、被欣赏的,也就是说,这正说明了建筑与环境的协调一致是建筑风格的特殊魅力所在,是建筑的形式美与自然美协调统一的有力证明。

西藏:
西藏的宗教建筑在外形上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其为平台体,纵截面为梯形;也就是说他的结构是下粗上细的。

这种结构可以说并不美观,甚至使整栋建筑略显粗肿、笨拙,但是这个特点是有其所处的特定的地理环境的。

青藏高原地势很高,并且不是很平坦,地形条件不是很好,建筑物多造在山腰上或山顶上。

因此不管是从建筑学上,还是视觉的上,这
种外形结构都是最完美的选择。

从建筑的要求上讲,在这种地形上的房屋要足够稳,重心要低,这样才能够牢固,而下粗上细的结构恰好满足了将体中心的要求。

从视觉上讲,如果一个高楼矗立在山顶,会给人一种摇摇欲坠的感觉,使人心理上觉得很不安全,而西藏建筑采用这种敦实的形状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同时,站在山下观看时,两侧倾斜的墙壁产生的效果仿佛绘画中的透视原理一样,无限延长将汇集在一个消失点,这种视觉效果让人产生一种房子高耸入云的效果,在西藏广阔的蓝天下,所产生的视觉效果无法比拟。

如下图。

其实这些建筑都并不很高。

通过以上四个例子,可以了解到,建筑物的风格是受当地的气候、环境的影响的,建筑物最初的很多功能上的设计往往是为了适应当地的环境,如江南的墙檐、皇城陡峭的屋顶、热带雨林的竹子建材和西藏建筑敦实的设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就成了这一地区建筑物的特点了,同时这些建筑在外观上得不断演进也使得它们渐渐的与环境相融合或相协调,因而在建筑风格上成就了形式美与自然美的协调统一,这就是我想说明的我国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之间的关系,也正是建筑风格本身特殊魅力的原因所在。

同时这种关系所形成的美,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探究。

i
i参考资料:《月明华屋中国古典建筑美学漫步》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作者汪洪澜。

《中国古建筑》齐鲁音像出版社DVD视频资料
《建筑美学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作者熊明
《民居建筑》中国旅游出版社作者钱其钧谢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