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五年级数学确定位置练习题

(完整word版)五年级数学确定位置练习题

一、填空(38分)

1、()叫列,()叫行,确定第几列从()往()数,确定第几行从()往()数。

2、小军在教室里的位置是第4列第5行,用数对表示为()。

3、在数对(3,3)中,前一个3表示(),后一个3表示()。

4、张强在班上的座位用数对表示是(6 , 5),是在第___列第____行,他的同桌的座位也用数对表示,可能是(___,___)也可能是或(___,___)。

5.李平在教室里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5,5),坐在他正前面的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应是(,)。6、在电影院里,小芳坐在A区第10列第8行,可以表示为A(10,8),小明坐在B区第6列第12行,可以表示为(6,12)。那么小东做的位置是C区第2列第5行,可以表示为()(,)。小雨所坐的位置为D(3,2),表示坐在第()区第()列第()行。

二、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2分)

1、某教室的课桌排成6列6行,敏敏坐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2,7)。……()

2、如果数对(3,X)和(Y,4)表示的位置在同一行,那么X=4。………………()

3、数对(5,6)和(6,5)表示的位置是一样的。………………………………()

4、点A用数对表示是(3,4),先向右平移2格,再向下平移1格,现在的位置在(5,3)。………………………………………………………………………………()

附答案:一、填空:1. 竖排横排左右前后2. (4,5)3. 第3列第3行4. 6 5 (5,5)(7,5)5. (5,4)6. C(2,5)D 3 2 二、判断题:1.× 2.√ 3.× 4. √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测试题全套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测试题全套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 班级姓名 一、“认真细致”填一填。 1.下图分别是小华从什么方向看到的,请填一填。 2.用小正方体拼一个立体图形,使得从左面看和从上面看如下图,至少需要 ()个小正方体,最多需要()个小正方体。 3. 从左面看有()个正方形,从上面看有()个正方形,从正面看有()个正方形。 4.若干小方块堆在一起,从上面看到的形状是 ,从左面看到的形状是。 (1)搭成这个立体图形至少要用()块小方块。 (2)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最多要用()块小方块。 5. (1)从上面看到的图形是的有()。(2)从上面看到的图形是的有()。 (3)从左面看到的图形是的有()。 二、“对号入座”选一选。(选择正 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 2.用5个同样大的正方形体摆一摆,要求从正面看到,从左面看到,从上面看到 ,下面摆法中()符合要求。 3.一个立体图形,从左面看形状是 ,从上面看形状是,共有()种搭法。 .6 C 三、连一连。 1. 从正面看从右面看从上面看 2. 正面看左面看上面看 3. 正面看左面看上面看

4. 正面看左面看上面看 四、摆一摆、画一画。 1.摆一摆,用方格纸画出从正面、左面和上面看到的图形。 2. 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单元自测题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 班级 姓名 等级 一、认真思考,正确填空。 1.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 )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 ),最大的因数是(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 ),其中最小的倍数是( ) 2.写出符合要求的最小三位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既是2和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 3.要使17□50同是被2、3、5的倍数,□最大能填( )最小能填( )。 的因数有( )这些因数中,( )既是奇数,又是合数,(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5.一个四位数,千位上是最小的质数,百位上是最小的奇数,个位上是最小的合数,其余数位上的数字是0,这个数写作( )。 6.3007至少要加上( )就是3的倍数。 7. 如果a 的最大因数是19,b 的最小倍数是1,则a+b 的和的所有因数有( )a-b 的差的所有因数有( ) 8.有因数3,也是2和5的倍数的最小三位数是( )。 9.三个连续奇数的和是45,这三个奇数分别是( )、( )和( )。 二、仔细推敲、辨析正误。(下列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2既是质数也是偶数。 ( ) 2.一个合数最少有3个因数。 ( ) 3.因为36÷9=4,所以36是倍数,9是因数( )。 4.A ÷B=5,所以A 是B 的倍数,B 是A 的因数。 ( ) 5.在五个连续的自然数中,必有一个是5的倍数。 ( ) 6.523的个位上是3,所以523是3的倍数。 ( ) 7.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 ( ) 8.一个数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这个数个位上一定是0。 ( )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学习已经结束,老师相信 你一定又有新的收获吧,快来检验一下吧!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测试题(带答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测试题 (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 一、填空 1.4.07立方米=( )立方米( )立方分米 2.9.08立方分米=( )升=( )毫升 3.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72平方分米,占地面积是( )平方分米. 4.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30立方厘米,长6厘米,宽5厘米,高( )厘米. 5.用一根12分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形状的框架,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6.用3个棱长4分米的正方体粘合成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比3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少( )平方分米. 7.一个长方体的长是8厘米,宽是长的一半,高2厘米,这个长方体的 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体积是( )立方厘米. 8.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96立方分米,底面积是16立方分米,它的高是( )分米. 9.一个棱长是5分米的正方体水池,蓄水的水面低于池口2分米,水的容量是( )升. 10.挖一个长和宽都是5米的长方体菜窖,要使菜窖的容积是50立方米,应该挖( )深.

二、判断 1.长方体中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宽、高.…………………………( ) 2.求一个容器的容积,就是求这个容器的体积.……………………( )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之和是12厘米.体积是1立方厘米.………… ( ) 4.正方体的棱长扩大5倍,它的体积就扩大15倍.………………… ( ) 5.把2块棱长都为2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增加了8平方厘米.…………………………………………………………………………( ) 三、选择题 1.用一根52厘米长的铅丝,正好可以焊成长6厘米,宽4厘米,高________厘米的长方体教具. ①2 ②3 ③4 ④5 2.如果把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扩大3倍,那么它的体积扩大________倍.①3 ②9 ③27 ④10 3.加工一个长方体油箱要用多少铁皮,是求这个油箱的 ①表面积②体积③容积 4.一个长方体水池,长20米,宽10米,深2米,占地________平方米. ①200 ②400 ③520 5.3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小方块排成一行后,它的表面积是 ①18平方厘米②14立方厘米③14平方厘米④16平方厘米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位置单元分析

第2单元位置 单元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的内容是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以及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学生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用行、列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了,本单元的学习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已有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之后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呈现确定教室中学生的座位这一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学习内容。教学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原有知识及经验,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然后,要使学生明确如何用数对表示位置,结合学生的实际座位,将教学搬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教材除了从数的角度刻画点在平面上的位置,还有意安排了一些素材,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如例2的教学,在让学生明确方格纸上数对的含义时,教师应设法促进学生知识与经验的迁移,引导学生把例1中学习的列、行的概念和使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应用到例2中来。同时要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加深学生对用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用“第几组第几个”的方式来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并且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经验,但是学生对物体位置的描述还没有形成特定的规范。因此,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来确定位置,使学生养成用数学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其空间观念和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并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数学思考: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到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测试卷 时间: 40分钟满分:100 一、填空。(每空1分,共23分) 1、9.87升=()毫升270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容积单位。 (1)小朋友每天要饮水1100()(2)一瓶洗发液约有500() (3)小军家每月用去食用油6()(4)一桶酸牛奶约有1.25() 3、最小自然数是(),最小奇数是(),最小质数是(),最小合数是(),用这四个数组成一个最大四位数是()。 4、长方体是()个面,()条棱,()个顶点。 5、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最小两位数是(),最大三位数是()。 6、千位上是最大的一位数,百位上是最小的合数,十位上是最小的质数,个位上是最小的自然数,这个数是()。 7、一个正方体的棱长和是36cm,它的体积是(),表面积是()。 8、3个连续偶数的和是36,这3个偶数分别是()、()、()。 9、一根长方体木料的体积是4.5立方分米,横截面的面积是0.5立方分米,木料的长有()分米。 二、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0分。) 1、0是所以有非0自然数的因数。() 2、一个自然数,如果不是质数,就一定是合数。() 3、2是偶数,也是质数;9是奇数,也是合数。() 4、一个数的倍数一定比这个数的约数大。() 5、个位上是0的多位数一定有因数2和5.。() 6、有9÷6=1.5的算式中,6能够整除9。() 7、两个质数的积一定是合数。() 8、两个奇数的和还是奇数。()

9、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10、一个长方体至少有4个面是长方形。() 三、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20分) 1、一只水桶可以装15升水,就是说水桶()是15升。 A、容积 B、容量 C、体积 2、用棱长为1cm的正方体小木块,拼成一个较大正方体,需要这样的小木块()个。 A、2 B、4 C、8 3、两个质数的和是()。 A、奇数 B、偶数 C、奇数或偶数 4、表示鱼缸中金鱼条数的数是()。 A、奇数 B、分数 C、自然数 5、物体所占()的大小,叫物体的体积。 A、空间 B、位置 C、面积 6、把一根长方体的木料,等分成2段,表面积增加了()。 A、1个面 B、2个面 C、4个面 7、421减去(),就能被2、3、5分别整除。 A、1 B、11 C、21 8、1.5立方米=()立方分米 A、15 B、150 C、1500 9、正方体的棱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则表面积就扩大到原来的()倍,体积就扩大到原来的()倍。 A、2 B、4 C、8 10、一本数学书的体积约是150() A、立方米 B、立方分米 C、立方厘米 四、按要求解答下列各题。(17分)

部编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位置 教学资料

二位置 新知识点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会看图确定方位。 2.使学生初步建立坐标系的概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建议 1.在现实情境中教学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学生已具备了从方位角度确定物体位置的能力,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语言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也都有所提高。因此,根据主题图来确定物体的位置时,学生有可能会产生有争议的描述,从而引出探索正确、简明地表示物体位置方法的必要性,并由此引出列和行的知识。因为数对是按列和行确定物体位置的,所以教学列、行的知识绝不能含糊,还要通过适当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列和行的认识。 用数对表示位置,要注意三点:一是数对指两个数,即列数与行数;二是在数对中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它与直角坐标系中确定点的位置的次序是一致的;三是用数对表示位置时要用规定的书写格式。 2.应用数对在方格图上确定点的位置。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在平面图中无论是找图形位置,还是找某一地点,都可以看成是在方格图上确定点的位置的思想。在呈现形式上有三个特点:一是各景点或建筑都画成一个点,点只反映景点或建筑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二是这些点分散在方格纸上,而且每个点都是方格纸上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三是方格纸上的竖线表示列,从左往右依次标注了0,1,2……横线表示行,从下往上依次标注0,1,2……其中的“0”既是列的起点,也是行的起点。这样就把确定景点位置等实际问题,抽象成用“数对”表示平面上的点的位置的数学问题了。 课时安排 位置...........................................................1课时 位置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测试题

二年级数学习题集 《数据收集整理》 一、下面的统计表记录的是二年级(1)班同学的课余生活情况: 1.二(1)班同学在课余时间喜欢()的人最多。 2.二(1)班同学在课余时间喜欢打游戏机的人数比喜欢读课外书的多()人。 3.你在课余时间喜欢()。 4.看了上面的统计表,你有什么发现?想给同学们提那些建议? 二、调查全班学生最喜欢的一种玩具。

1.最喜欢()的人数最多,最喜欢()的人数最少。 2.我喜欢()玩具,喜欢这种玩具的有()人。 3.请你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4.玩具厂要生产玩具,请你根据调查结果,建议玩具厂多生产哪种玩具,为什么? 表内除法(一) 一、下面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一)()

(二)() (三)() (四)() 考查目的:使学生从直观上认识平均分的特点:每份分得同样多。 解析:这道题目对于学生来讲应该是最基础的题目,从图上可以很明确看出第一种是把8分成了3,3,2;第三种是把14分成了3,3,3,3,2;第四种是把19分成了5,9,5。只有第二种是把8分成了4和4,每份分得同样多,是平均分。 答案:(一)× (二)√ (三)× (四)× 二、圈一圈,分一分。 (一)分桃子 1.把16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 )个。

2.把16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 )个。 3.把16个桃子平均分给8只小猴,每只小猴分( )个。(二)分苹果 1.把()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个。 2.把()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个。 3.把()个苹果,平均分成6份,每份()个。 4.把()个苹果,平均分成9份,每份()个。 5.把()个苹果,平均分成18份,每份()个。 三、看图填一填。 (一)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确定位置》

2016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确定位置》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丽江市玉龙县鲁甸中心校新主完小杨向英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9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行、列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语言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抽象成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位置的过程,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要用两个数来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 教学准备:将本课教学内容制成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经验 1.导入: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听游戏规则做出相应的动作。 2.我们做的动作跟什么有关系?指名提问。 3.板书课题。 二、尝试探索,感悟新知 (一)认识平面上确定位置的必要条件 1.观察:多媒体教室中学生的座位情境。(演示PPT课件)

2.思考:你现在怎样描述张亮同学的位置呢?(预设学生回答:第几组第几个;第几排第几个;第几行第几个;第几条第几个……) 3.引导:同学们的描述各不相同,虽然说法不一样,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你们发现哪一点相同?(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板书:两个数、确定位置)4.揭示:要在教室平面内表示出某个同学的位置,只用一个数是不能确定的。要在教室平面内确定某个同学的位置必须要有两个数,这就是在平面上确定位置的条件。(演示PPT课件) (二)认识行与列 1.统一行与列的名称。 (1)讲述:同学们刚才在描述张亮的位置时,所说的排、行等,都是指的横排,在数学里统一称为“行”;所说的组、条等,都是指的竖排,在数学里统一称为“列”。(教师适时板书或课件显示“行”“列”) (2)尝试:同学们,你现在能用行数和列数两个数来描述张亮同学的位置吗?(演示PPT课件) (3)预设:预设学生回答:第3行第2列;第3行第5列;第5列第3行;第2列第3行。(教师适时追问:你是怎样数的?) 2.统一行、列的顺序和方向。 (1)设疑:刚才,同学们都说张亮的位置在第3行,但有的同学是从前往后数的,还有的同学是从后往前数的;在说张亮的位置是第几列时,有同学说是第2列,也有同学说是第5列,张亮的位置到底是第几列呢? (2)归纳:看来还需要统一行、列的顺序和方向,在确定第几列的时候,我们约定从左往右数;在确定第几行的时候,我们约定从前往后数。 (三)在平面图上确定行与列

人教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 测试卷及答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一、填一填。 1.50以内9的倍数有(),100以内19的倍数有()。 2.25的因数有( ),65的因数有()。 3.()既是9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 4.从199起,连续写5个奇数(),从388起,连续写5个偶数() 5.10以内的非零自然数中,()是偶数,但不是合数;()是奇数,但不是质数。 6.偶数+偶数=()奇数+奇数=( )?? 奇数+偶数=(??? ) 7.24=1×24=2×()=()×()=()×() 8.在0、1、0.8、25.2、35、-4这些数中,自然数有( ) 9.一个四位数,千位上是最小的质数,百位上是最小的合数,十位上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个位上既是奇数又是合数,这个数是() 10.一个两位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这个数最小是(),最大是()。 二、辨一辨(对的打“√”,错的打“×”)。 1.因为7×6=42,所以42是倍数,7是因数。() 2.偶数的因数一定比奇数的因数多。() 3.一个数的因数一定比它的倍数小。() 4.3、4、5这三个数字,无论怎样排列成三位数,一定是3的倍数。() 5.合数都是2的倍数。() 6.自然数中除了质数就是合数。() 7.3×0.4=1.2 ,3是1.2的因数。() 8.甲数除以乙数,商是15,那么甲数一定是乙数的倍数。() 三、选一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面各组数中,哪一组的第二个数是第一个数的倍数。() 2.自然数包括()。 A.质数、合数 B.因数和倍数 C.奇数和偶数 3.2是最小的()。 A.合数 B.质数 C.自然数 D.偶数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单元测试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认真思考,仔细填写。22分 1、把0.59扩大到它的10倍是(),把5.9缩小到它的是()。 2、根据32×18=576,填上合适的数。 3.2×18=()0.32×0.18=() ()×18=0.576()×()=5.76 3、把8.279保留一位小数约是(),精确到百分位约是()。 4、在下面的○里填上“﹥”“﹤”或“=”。 3.5×0.99○3.57.1×0.54○7.1×5.4 4.25×1.1○4.25 0.83×3.02○3.02 5、6.9×4.5+3.1×4.5=(____+____)×4.5 0.25×7.8×4=7.8×(___×____) 6、两个数的积是6.4,如果其中一个因数扩大到它的1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它的100倍,积变成了()。 7、6个5.4是() 1.6的3.2倍是() 8.6的一半是()72的十分之三是() 8、一个两位数,将它四舍五入到十分位约是 3.6,这个数最大是(),最小是()。 二、反复比较,慎重选择。10分 1、16×9.8的简便算法是()。 A.16×10-16×2 B.16×(10-2) C.16×(10-0.2) 2、一个数扩大到它的100倍后是50,这个数是()。

A.0.5 B.0.05 C.0.005 3、()的结果比第一个因数大。 A.5.4×0.9 B. 0.32×2 C.0.65×0 4、8.5小时就是8小时()分。 A.5 B.50 C.30 5、如果□×○=5.4,则(□×2)×(○÷2)=( )。 A.5.4 B.21.6 C.10.8 三、判断题。6分 ()1、两个小数的积一定是小数。 ()2、一个大于0的数的1.2倍一定比这个数大。 ()3、8.6×0.7的积保留一位小数约是6.0. ()4、1.25×0.97的积大于0.97而小于1.25. ()5、8.4-1.4×0.2=7×0.2=1.4。 ()6、17.4×9+17.4=17.4×10=174 四、细心计算,认真检查。34分 1、直接写出得数。6分 0.8×0.5= 0.9×5= 8×0.06= 0.05×1.6= 0.75+0.4= 4.3+5.7= 0.27-0.2= 1.2-0.9= 100×0.7= 2.5×8= 1.06×7= 0.01×7.2=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18分 2.3×2.5×0.40.29×102 1.2×2.5+0.8×2.5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位置》教学设计

《位置》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9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行、列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语言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抽象成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位置的过程,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要用两个数来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 教学准备:将本课教学内容制成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经验 (一)激活经验 1.导入:我们在以前学习了用方位确定位置,我们在生活中还常常用“第几”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2.提问:这有一排同学,举手的是张亮同学。你能描述张亮同学的位置吗?(演示PPT课件) 3.引导:有的同学从左往右数,还有的同学从右往左数,但都是只用一个数就表示出了张亮同学的位置,为什么只用一个数就能表示出张亮同学的位置呢?(演示PPT 课件) 4.提问:怎样表示出周明同学的位置?赵雪同学的位置呢?(演示PPT课件)(二)引入新课 1.提问:如果不是只有一排同学,而是教室里的座位,你还能只用一个数就表示出某个同学的位置吗?(演示PPT课件)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继续学习“位置”。(板书课题:位置) 【设计意图】创设“一排座位”的情境,激活学生“用一个数可以表示一个物体在一排物体中的位置”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直观感受到用一个数可以在直线上确定位置。在此基础上,借用“现成”的情境,由“线”扩展到“面”,将一维空间生长为二维空间,产生新的问题,引出新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强烈的尝试和探究欲望。 二、尝试探索,感悟新知 (一)认识平面上确定位置的必要条件 1.观察:多媒体教室中学生的座位情境。(演示PPT课件) 2.思考:你现在怎样描述张亮同学的位置呢?(预设学生回答:第几组第几个;第几排第几个;第几行第几个;第几条第几个……) 3.引导:同学们的描述各不相同,虽然说法不一样,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你们发现哪一点相同?(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板书:两个数、确定位置)4.揭示:要在教室平面内表示出某个同学的位置,只用一个数是不能确定的。要在教室平面内确定某个同学的位置必须要有两个数,这就是在平面上确定位置的条件。(演示PPT课件) (二)认识行与列 1.统一行与列的名称。 (1)讲述:同学们刚才在描述张亮的位置时,所说的排、行等,都是指的横排,在数学里统一称为“行”;所说的组、条等,都是指的竖排,在数学里统一称为“列”。(教师适时板书或课件显示“行”“列”) (2)尝试:同学们,你现在能用行数和列数两个数来描述张亮同学的位置吗?(演示PPT课件)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测试卷及答案

人教版2014-2015年度五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班级姓名 一、填一填。 以内9的倍数有(),100以内19的倍数有()。 的因数有( ),65的因数有()。 3.()既是9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 4.从199起,连续写5个奇数(),从388起,连续写5个偶数() 以内的非零自然数中,()是偶数,但不是合数;()是奇数,但不是质数。 6.偶数+偶数=()奇数+奇数=( )?? 奇数+偶数=(??? ) =1×24=2×()=()×()=()×() 8.在0、1、、、35、-4这些数中,自然数有( ) 9.一个四位数,千位上是最小的质数,百位上是最小的合数,十位上既不是质 数也不是合数,个位上既是奇数又是合数,这个数是() 10.一个两位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这个数最小是(),最大是 ()。 二、辨一辨(对的打“√”,错的打“×”)。 1.因为7×6=42,所以42是倍数,7是因数。() 2.偶数的因数一定比奇数的因数多。() 3.一个数的因数一定比它的倍数小。() 、4、5这三个数字,无论怎样排列成三位数,一定是3的倍数。() 5.合数都是2的倍数。() 6.自然数中除了质数就是合数。() ×= ,3是的因数。()

8.甲数除以乙数,商是15,那么甲数一定是乙数的倍数。 ( ) 三、选一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面各组数中,哪一组的第二个数是第一个数的倍数。( ) 和9 和70 和100 和60 2.自然数包括( )。 A.质数、合数 B.因数和倍数 C.奇数和偶数 是最小的( )。 A.合数 B.质数 C.自然数 D.偶数 4.一个奇数和一个偶数的积一定是( )。 A.奇数 B.偶数 C.两种情况都有可能 5.一个奇数要( ),结果才能是偶数。 A.乘3 B.加2 C.减1 6.一个合数,它是由两个不同的质数相乘得来的,这个合数至少有( )因数。 D.不能确定 四、找一找、连一连。 五、想一想,写一写。 1.写出下面每个数的因数,然后再写出每个数的倍数(至少写4 个)。 9 因数: 倍数: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册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册 教材过关卷(1) 一、我会填。(3题4分,其余每空2分,共28分) 1.+20读作( ),-7读作( ),正二十九记作( ),负八记作( )。 2.如果汽车向南行驶20千米记作+20千米,那么汽车向北行驶18千米记作 ( )千米。-9千米表示汽车向( )行驶( )千米。 3.先读一读,再把下面各数填入合适的圈里。 -4,+32,0,27,-5,-32,1 3 4.零上5 ℃记作( ),零下5 ℃记作( );如果盈利700元记作+700元, 那么亏损200元记作( )元;比海拔-100米低10米可记作( )米,比海拔-70米高15米可记作( )米。 二、我会辨。(每题3分,共12分) 1.0 ℃表示没有温度。 ( ) 2.一个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 ( ) 3.电梯上升5层可记作+5层,也可记作5层。 ( ) 4.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 ) 三、我会选。(每题2分,共10分)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0不是负数 B .0是正数 C .0比-1小 D .0最接近-1 2.在-5,21,-7,0,45,-100中,一共有( )个正数。

A.3B.2C.4D.5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负号可以省略不写 B.气温从-2℃到-4℃,上升了2℃ C.如果上升记为正,那么下降就记为负 D.0是正数 4.A地海拔100米,B地海拔75米,C地海拔-30米,()海拔最高。 A.A地B.B地 C.C地D.无法比较 5.规定10吨记为0吨,11吨记为+1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8吨记为-8吨B.15吨记为+5吨 C.6吨记为-4吨D.+3吨表示13吨 四、我会操作。(1题17分,2题10分,共27分) 1.五年级一班去植树,五个小组植树情况如下表。(单位:棵) (1)根据第一组的记录情况,你能把其他各组记录下来吗?请记录在表格里。 (2)五年级一班共植了多少棵树?(可以用简便的方法)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位置》教案

位置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行、列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语言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抽象成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位置的过程,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要用两个数来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 教学准备:将本课教学内容制成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导入: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他班级上课的情境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咱们就去五年级某班看一看。看,这是张亮班级里的学生,多整齐!你能告诉老师张亮的位置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 二、新知探究 1、教学例1.(列、行的含义和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1)认识场景图中的竖排和横排。 (2)认识列 ○1从这幅平面图上,如果从左往右数,你能指出第1竖排是哪里吗?第5竖排和第6竖排呢?(学生回答,教师指正) ○2揭示:其实每一竖排在数学里我们都把它叫做列,(板书:竖排叫列)确定第几列,我们一般都是从左往右数的。(板书:从左往右数) ○3想一想,张亮所在的这一列应是第几列?这幅图上一共有几列?(课件依次出示第1列到第6列) (3)认识行 ○1刚才我们已经知道每一竖排叫做列,而每一横排在数学里我们把它叫做行。(板书:从前往后数) ○2想一想第1行在哪里?第3行呢?这幅图上一共有几行?张亮所在的行是第几行?(课件依次出示第1行到第5行) (4)用行与列表示位置 你现在能较准确清楚地描述张亮的位置吗?(学生思考后点名汇报,教师订正)张亮在第2列,第3行。 2、用数对表示位置 (1)张亮坐在第2列第3行,在数学里用数对表示为(2,3)。你知道这个数对的含义吗?数对中的2表示什么意思?3呢?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集体汇报,教师说明: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的外面用小括号括起来。 (3)教师指抽象图中的任意一个位置,请学生用数对表示。 (4)完成教材第19页抽象平面图下的填空及回答。(王艳(3,4),

2018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套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第一单元过关检测卷 一、填空。(每题3分,共9分) 1.把一个魔方放在桌子上,从正面、上面、左面看到的都是()。 2.一个立体图形,从正面和上面看都是,从左面看是,则这个立体图形是由()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组成的。 3.从同一个方向观察一个正方体最多能看到()个面。 二、判断。(每题3分,共9分) 1.由相同个数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从上面看的图形都是相同的。( ) 2.由3个拼成一个物体,从正面看到的是,那么这3个只有2种摆法。( ) 3.一个物体从左面看到的是,这个物体不一定是由4个正方体摆成的。 () 三、选择。(每题3分,共18分) 1.如图,它是由6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几何体。将正方体①移走后,从正面、上面和左面观察新几何体与从正面、上面和左面观察原几何体相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正面看到的图形没有发生改变 B.从上面看到的图形没有发生改变 C.从左面看到的图形没有发生改变 D.从任何一面看到的图形都发生了改变 2. 用5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一摆,要求从正面看到的是,从 左面看到的是,从上面看到的是。下面的

摆法中,()符合要求。 A. B. C. D. 3.用5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搭成一个立体图形,从正面看是,从上 面看是,从右面看是,这个立体图形是()。 A. B. C. D. 4.给左边的立体图形添一个,使得从上面看到的形状如右图,摆法正确 的是()。 A B C D 5.一个立体图形由6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组成,从左面看形状是,从上面看形状是,共有()种不同的搭法。 A.3B.6 C.7 D.8

6.如图所示,是由几个相同小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从上面看到的图形,小正方形内的数字表示在该位置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则这个几何体从前面看是 (),从右面看是()。 A B C D 四、用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下面的几个物体。(每空3分,共18分) 1.从正面和左面看都是的有()。 2.( )和()从上面看是。 3.从正面看()和从上面看()都是。 4.如果从正面看到的和⑥一样,用5个正方体摆,摆成两行,有()种不同的摆法。 五、如图是由几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所组成的几何体从上面看到的图形,小正方 形中的数字表示在该位置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在下列方格图中画出从正面和 左面看到的图形。(10分)

五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测试卷全套

五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测试卷全套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卷 班级 : 姓名: 分数 : 一、填空题。(20分) 1、 3.2965保留一位小数约是(),9.868保留三位小数约是(). 2、在计算4.9÷(8.2 - 4.7)时,应先算()法,再算()法,计算结果是(). 3、6.4÷0.004的商的最高位是在()位上。 4、两数相除的商是3.51,如果被除数扩大10倍,除数缩小到原的1/10,商是()。 5、0.444…记作( ), 2.13535…记作( )。 6、计算小数除法时,商的小数点一定要与( )的小数点对齐。 7、除数是一位小数的除法,计算时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 )倍。 8、25÷36的商用循环小数的简写形式表示是(),保留两位小数约是()。 9、在○里填上“>”、“<”、或“=” 2.4÷1.2○2.4 0.35÷0.99○0.35 0÷9.9○9.9 0÷9.9○0 1. 99÷1○1.99

10、把一个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后,得到的数比原大201,原的数是()。 11、在5.454,5.545 ,5.4,5. 456,5. 45这五个数中,有限小数是(),无限小数是(),循环小数是()最大的数是(),最小的数是()。 1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4.4÷0.45=( )÷45 2.58÷0.12= ( ) ÷12 22÷8.8 = ( )÷88 9.12÷0.08= ( )÷8 二、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10分) 1、在除数中,除不尽时商一定是循环小数。() 2、0.25÷0.12的商一定小于0.25。 ( ) 3、1÷7的商是循环小数。 ( ) 4、一个小数保留一位小数一定比保留两位小数小。 ( ) 5、1.47÷1.2的商是1.2,余数是3。() 6、3.818181是循环小数。() 7、9.993保留两位小数是10.00() 8、小数除以小数,商一定比被除数小() 三、选择题。(把正确的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0分) 1、在除法算式中,0不能做()。 A、除数 B、商、被除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测试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测试题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一) 年级: 班别: 姓名: 成绩: 小试身手 1、(14分)想一想,填一填。 (1)2.7×5表示(),还可以表示()。(2)3.8×0.24表示求( )的( )是多少。 (3)根据2.1×0.5=1.05写出两道除法算式是( )和( )。(4)21.4÷0.2表示( ) (5)811的商用循环小数表示是(),保留两位小数约是()。 2、(4分)根据下面第一栏的结果,很快把下表填写完整。 3、(4分)给下面各竖式的积点上小数点。 二、计算天地 4、(12分)计算下面各题。(前面两小题得数保留一位小数,后面两小题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14× 3.6= 0.15×0.84=

2.07×4.8= 2.05÷11= 5、(12分)想一想,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3.04+5.83+16.96+ 4.17 1.25×32×25 3.25×1.6-0.6×3.25 0.88÷4÷0.25 6.(12分)解方程。 0.4χ÷0.32=10 5χ-6.8=3.2 4.8+12.5χ=20 2.5χ=16.5 三、动脑筋 7、(6分)不计算,直接在○里填上“>”、“<”或“=”。 6.25×0.8○6.25 6.25×3.4○6.25 4.6÷0.3○4.6

8、(5分)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1)12.6×0.1=0.126 () (2)在计算小数乘法时,积的小数点要与因数的小数点对齐。() (3)3.515151可以写作3.51。() (4)无限小数不一定都是循环小数。() (5)比0.4大而比0.6小的数只有一个。() 四、实践活动 10、(9分)列出算式并计算出得数。 (1)用3.2与3.8的和去除5.6,商是多少? (2)一个数的3.2倍是57.6,这个数的5.5倍是多少? (3)甲数是18.6,是乙数的1.5倍,乙数是多少? 11、(4分)五(1)班有学生50人,五(2)班学生人数是五(1)班的1.2倍。你能算出五(2)班有多少学生吗?

五年级数学下册测试卷及答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次月考试卷
班级:
姓名:
考号:
一、填一填。(24 分)
1.在一个位置一次最多能看见正方体的( )个面。
2.
从( )面看到的图形是 ;
从( )面看到的图形是 ;
从( )面看到的图形是
3.50 以内 9 的倍数有(
),100 以内 19 的倍数有(
)。
4.25 的因数有(
),65 的因数有(
)。
5.( )既是 9 的因数,又是 12 的因数。
6.从 199 起,连续写 5 个奇数(
),从 388 起,连续写 5 个偶
数( )
7.10 以内的非零自然数中,( )是偶数,但不是合数;( )是
奇数,但不是质数。
8.偶数+偶数=(
) 奇数+奇数=(
) 奇数+偶数=( )
9.一个四位数,千位上是最小的质数,百位上是最小的合数,十位上既不
是质数也不是合数,个位上既是奇数又是合数,这个数是(

10.一个两位数既是 3 的倍数,又是 5 的倍数,这个数最小是( ),最大
是(
)。
11.长方体或者正方体(
)叫做它的表面积。
12.一个长方体长 4 分米,宽 3 分米,高 2 分米,它的全棱长时( )
分米,表面积是(
)平方分米。
1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 60 厘米,他的棱长是(
),表面积
是(
)。
二、辨一辨(对的打“√”,错的打“×”)。(5 分)
1.一个数的因数一定比它的倍数小。
()
2.3、4、5 这三个数字,无论怎样排列成三位数,一定是 3 的倍数。( )
3.自然数中除了质数就是合数。
()
4.长方体中相交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宽、高。
()
5.正方体的棱长扩大 5 倍,它的表面积也扩大 5 倍。
()
三、选一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5 分)
1.下面各组数中,哪一组的第二个数是第一个数的倍数。( )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册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册 第一单元过关检测卷 一、填空。(每题3分,共9分) 1.把一个魔方放在桌子上,从正面、上面、左面看到的都是()。2.一个立体图形,从正面和上面看都是,从左面看是,则这个立体图形是由()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组成的。 3.从同一个方向观察一个正方体最多能看到()个面。 二、判断。(每题3分,共9分) 1.由相同个数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从上面看的图形都是相同的。( ) 2.由3个拼成一个物体,从正面看到的是,那么这3个只有2种摆法。( ) 3.一个物体从左面看到的是,这个物体不一定是由4个正方体摆成的。 () 三、选择。(每题3分,共18分) 1.如图,它是由6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几何体。将正方体①移走后,从正面、上面和左面观察新几何体与从正面、上面和左面观察原几何体相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正面看到的图形没有发生改变 B.从上面看到的图形没有发生改变 C.从左面看到的图形没有发生改变

D.从任何一面看到的图形都发生了改变 2. 用5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一摆,要求从正面看到的是,从 左面看到的是,从上面看到的是。下面的摆法中,()符合要求。 A. B. C. D. 3.用5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搭成一个立体图形,从正面看是,从上面看是,从右面看是,这个立体图形是()。 A. B. C. D. 4.给左边的立体图形添一个,使得从上面看到的形状如右图,摆法正确的是()。

A B C D 5.一个立体图形由6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组成,从左面看形状是,从上面看形状是,共有()种不同的搭法。 A.3B.6 C.7 D.8 6.如图所示,是由几个相同小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从上面看到的图形,小正方形内的数字表示在该位置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则这个几何体从前面看是(),从右面看是()。 A B C D 四、用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下面的几个物体。(每空3分,共18分)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 位置 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位置>>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能灵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学准备:座位纸,PPT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假如我们班要开家长会,你会怎样告诉你的家长哪个是你 的座位呢?学生各抒己见。 师:多数的同学都说自己是第几组第几个。组数是从左往右数的,个数是从前往后数的。 2、师: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找到纸上写的你的新位置。(其中一个 没有第几个,其中一个没有第几组) 师:我们确定自己的位置在哪里需要两个数据。 3、生活中还有那些可以用到找位置呢? 以上这些,都需要我们确定座位,那这节课就继续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位置的知识吧!(板书课题:确定位置)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在情境图中确定位置) 1、认识行与列 (1)谈话(课件同步演示):平时我们所说的“竖排”,通常叫做“列”,习 惯上我们从观察者的左边数第1列、第2列……,平时我们所说的“横排”,叫做“行”,通常从前往后数,第1行、第2行……。(板书:竖为列横为行) (2)问:现在你能用第几列第几行来说说张亮的位置吗?(板书:第2列,第 3行) (课件演示)王艳和赵雪的位置又应该怎么说?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王艳 在第3列第4行赵雪在第4列第3行) 2、认识数对 (1)谈话:刚才同学们很快说出了王艳和赵雪的位置,老师写的速度却很慢,我们学习数学的一大特点是简练,大家能不能想个更简单的方法来确定位置, 记起来简单,还能让别人一看就知道是第几列第几行?下面我们就学习用数对 来表示物体的位置。 介绍数对的写法:数学家也是用2个数来表示一个地点或者人的位置,如:第2列第3行,先写2,中间用逗号隔开,再写3,外面再加一个小括号。象这样的一对数,就是数对(板书:数对),读作:二三。前边的2表示第2列, 后面的3表示第3行。用数对可以准确而简练地表示出物体的位置。(师板书 表示张亮的位置(2,3)) (2)请你用数对表示王艳和赵雪的位置,写下来。(指名学生板演)比较这两个数对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发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