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作业设计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
三年级语文4《古诗三首》作业设计

1.通过借助拼音写词语,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
2.落实语文素养,使学生达到灵活运用“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找近义词、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3.阅读从多角度有梯度地进行练习,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能自主组织、梳理和整合要点,感受文字的丰富内涵,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作业整体设计思路
4.目标预期
(1)学生能掌握拼音写汉字;
(2)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初步了解和借鉴优秀文明成果,使学生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3)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
(4)使学生养成积极观察、感知生活的习惯。
五、作业设计展示
三年级语文课时作业设计《4.古诗三首》
八、创新与发展
(一)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政策和要求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旨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过重学业负担、重现学校的育人主体地位。该作业设计围绕着《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核心素养,落实双减政策以及《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目标的具体要求,设计兼具新颖性、层次性、弹性化等特征的语文作业,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作业中的趣味,提升他们解读作业和完成作业的兴趣,以此体现以上政策在语文教学中的驱动作用。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内容,注重课本知识与生活相互联系,精心挑选单元知识要点,以基础作业、综合作业、分层作业、和跨学科作业相结合的形式,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以课程目标为导向,分层次多维度落实核心素养
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本次作业内容设计共分为三大板块兼顾不同程度水平的学生,采用了灵活的分层选做的形式。在设计过程中坚持多样化原则、层次性原则、启发性原则,设计针对性的课外作业以突破难点、设计趣味性的课外作业以激发兴趣、设计层次性的课外作业以满足需要、设计实践性的课外作业以学以致用,合理优化课外作业评价以促进发展, 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设计今天,我们运用“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借助注释,抓关键字词想象画面;品词入境,感悟诗情”的方法学习了三首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领略了天门山、西湖、洞庭湖、白帝城独特的美景。
在古诗的王国里,山水诗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读一读,继续去领略祖国山水的壮丽和古诗的魅力。
活动意图说明:生字教学中分类指导有代表性的字,一字带多字是高效写字教学的策略,重点范写“银、磨”,是因为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这两个字不容易写好,也容易写错,这是关注学情使然。
交流学习所得,能进一步促使学生将内化的知识及学习方法固着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
【板书设计】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借助注释,抓关键字词想画面品词入境,感悟诗情的方法【教后反思】【作业设计】【字词小明星】一、给加点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1.妈妈把盆里的一堆抹.(mā mǒ)布洗干净,然后在手上抹.(mā mǒ)上了护手霜。
2.爷爷年轻的时候开过磨.(mó mò)坊,学过磨.(mó mò)玉器的手艺。
二、读拼音,写词语。
yáo yuǎn yín pán jìng zi( ) ( ) ( )【阅读对对碰】一、先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再完成练习。
, 镜未磨。
, 一青螺。
1.这首诗是代诗人所作的《》。
2.诗歌从一个“”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和“”是遥望所得。
3.全诗主要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把比作一面未打磨的镜子,还比作“”,而“”是对洞庭湖中的君山的比喻。
4.读了后两句诗,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怎样的情景?根据古诗内容完成填空。
二、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如写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你还能找出描写美好河山的诗句吗?【背诵小能手】背诵《望洞庭》《早发白帝城》。
17《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7《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古诗三首》的字词句,理解诗意,感悟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讲解,使学生了解古诗的韵律、节奏,掌握古诗的鉴赏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静夜思》:介绍作者李白,解析诗句,理解诗人在夜晚思念家乡的情感。
2. 《登鹳雀楼》:介绍作者王之涣,解析诗句,理解诗人登高远望,胸怀天下的情怀。
3. 《望庐山瀑布》:介绍作者李白,解析诗句,理解诗人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赞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诗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感悟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古诗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入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三首古诗的作者、背景、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的韵律美。
3.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古诗的理解,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4. 课堂小结:总结三首古诗的特点,强调古诗的鉴赏方法。
5. 作业布置:让学生背诵三首古诗,写一篇关于古诗的感悟。
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2. 作者:李白、王之涣3. 诗句:《静夜思》、《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作业设计1. 背诵:背诵三首古诗。
2. 写作:写一篇关于古诗的感悟,字数不限。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掌握了古诗的基本知识,是否能够理解诗意,感受诗的韵律美。
2. 教学方法: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方案,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4.听师范读,关注“楚江开”“日边来”压ɑi韵。
5.学生各种形式的练读。
(1)做手势读(2)叠读(3)男女生读一句,全班齐读。
还要读出它的韵律美。
4.教师范读。
引导学生关注“楚江开”“日边来”压ɑi韵。
5.学生各种形式地练读。
(1)教师用手势提示诗句的节奏起伏,学生做手势读。
(2)叠读,感受古诗的韵味。
提示:读古诗的方式有很多种,今天,我们来尝试叠读,怎么读呢?就是你们每读一句,老师重复后面的三个字。
(3)男女生各读一句,全班齐读后两句。
好停顿。
能运用多种形式的读好古诗活动意图说明:优秀诗作是文化经典,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血液。
学习古诗,首先必须会读。
朗读先于义理,需要放声读。
熟读成诵,是习得古诗之道,是培养、呵护民族精神之道。
环节三:借助注释读,抓关键字词想象画面(指向目标1,2)1.默读古诗,用笔圈出每一句都写了什么景?预设圈画: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2.结合注释,了解“天门”“青山”都是指“天门山”,“楚江”“碧水”都是指“长江”。
3.学生思考:眼中的天门山是怎样的山?眼中的楚江又是怎样的江?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学生汇报4.根据“断”,想象天门山是怎样被分开的?说说脑海里出现的画面。
预设:天门山被江水的气势给冲断了,被像刀子、像斧子的波涛给冲断了。
1.理清景物,整体感知。
(1)同学们,一首诗就像一幅画。
如果这是一幅画,那画里画了什么呢?现在请大家默读,找一找每一句都写了什么景,用你的笔圈出来。
(2)结合注释,了解“天门”“青山”和“楚江”“碧水”各指什么?2.抓关键字词想象画面。
(1)引导:同学们,前三句诗从不同的角度写了天门山、楚江,你眼中的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眼中的楚江又是怎样的江?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2)聚焦“断”“开”想象画面。
①根据“断”的构字特点想象画面。
这是“断”字的小篆,左边是一把刀把两束丝完全剪断,右边是一把锋利的斧子。
三年级上册语文作业设计:17 古诗三首 课时练(部编版,含答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作业设计
基础性作业:
一、用“√”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1.爷爷说这个庭(ting tin)院里适宜(yí yì)种植一些花草。
2.妈妈把妹妹在瓷砖上涂抹(mā mǒ)的痕迹用湿布抹(mā mǒ)干净了。
3.在磨(mò mó)坊里工作的叔叔阿姨们的手上布满了磨(mó mò)出来的老茧。
二、给下面加方框的字词选择合适的解释。
(填序号)
1.天门中断楚江开()
A.从中间断开。
B.中途停止或断绝。
2.碧水东流至此回()
A.还,走向原来的地方。
B.回旋。
3.湖光秋月两相和()
A.和谐。
B.温和,暖和。
提高性作业
三、品读诗句,回答问题。
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作业设计。
2023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下面是整理的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杜牧《山行》诗歌鉴赏篇一江苏省宜兴市万石实验小学张建峰邮编214212教材简析:《山行》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通过对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的描写,勾画出了一幅绚烂的山林秋色图。
教学的过程中,我在识字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理解诗句,从中体会到诗人那不同一般的情感,让学生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感受到这是一首秋的赞歌。
目标预设: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径”“枫”“霜”,能说出诗句中“坐”、“于”的意思。
3体会诗中所描写的秋色以及诗人对秋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体会诗中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一、学习生字、了解秋天。
1用换部首的方法学习生字。
经()枫()雪()径()疯()霜()指导学生观察上面一行与下面一行字有什么异同,然后再教学书写方法,最后指导学生读音上的区别。
2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板书:秋天)3对啊!“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橙黄橘绿时” 指的就是绚烂的秋天。
4你觉得秋天什么最美?(学生讨论,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可以描述,可是吟诗,也可以歌唱)二、设计情境,导入古诗。
1在这绚丽的秋天,正是登山的好季节,我们不妨跟着作者一起到山中去行走一下,感受秋天的美吧!(板书课题:山行)2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
3初步说说,读了这首诗,你发现秋天的山上怎么样?或问秋天的山上都有些什么?三、品读古诗、感悟秋天。
(一)远上寒山石径斜1师:深秋时节,当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向山上爬行,此时你看到满山枯黄的树枝杂草,你会有一种什么感觉?生:一种荒凉的感觉。
生:看到树木枯黄了,光秃秃的山,让人感觉冷嗖嗖的。
古诗三首作业设计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作业设计4 古诗三首1.看拼音,写字词。
(1)tiān hán( )降shuānɡ( ),百花凋零,只有jú huā( )为我们sònɡ lái( )了香气。
(2)我tiāo( )了一件chénɡ huánɡ( )色的外套zènɡ sònɡ( )给了我的好朋友。
2.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字组成词语。
[xié] 歪( ) ( )子 ( )阳 布( )[jìnɡ] 干( ) 安( )石( ) ( )爱[jūn] ( )王 ( )队( )人 ( )子霜菊花 送来 天寒橙黄挑赠送径斜斜鞋鞋净静敬君军君军3.选择加点字词的意思。
(填序号)(1)夜书所见 ( ) A.书信 B.写 C.书籍(2)知有儿童挑促织 ( ) A.挑选 B.扛 C.用细长的东西拨弄(3)远上寒山石径斜 ( ) A.深秋时节的山 B.寒冷的山 C.一座山的名字(4)停车坐爱枫林晚 ( ) A.因为 B.坐下 C.乘,搭(5)白云生处有人家 ( ) A.生硬 B.产生,生出C.生活 ......A B C A B4.读诗句,完成练习。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这两句诗描写的是深秋的景色,表明了诗人对______、_______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①一个“晚”字说明诗人( )。
A.从白天边走边欣赏风景,直到傍晚B.从傍晚开始上山C.看到枫林美景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秋天枫叶C②“红于”与“红如”( )。
A.意思相同 B.意思相近 C.意思不同(2)读了这两句诗,你的脑海中仿佛浮现出怎样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我在秋天的山林中驱车前行。
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含课堂作业及答案)

4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山行【课时目标】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课堂作业新设计】1.默写古诗《山行》。
2.根据诗意写诗句。
(1)深秋时节,山间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2)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3)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欢这夕阳照耀下的枫树林。
(4)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参考答案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1)远上寒山石径斜(2)白云生处有人家(3)停车坐爱枫林晚(4)霜叶红于二月花【板书设计】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课后反思】成功之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作业设计17 古诗三首
1.用“√”选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亦师亦友(yí yì) 适宜(yí yì) 家庭(tínɡ tǐnɡ) 未来(wèi mò)2.用“\”画去下列多音字的错误读音。
.
... √ √ √ √ \ \
\ \
3.请你根据下面图框中的生字部件,写出本课的生字。
正确的字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孤 楚 帆 银 遥
4.读句子,为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填序号)
我站在岸边,看着仪态万方的西湖,湖面波光粼粼,非常耀眼。
恍惚间,我好像看到了书生打扮的苏轼,他头戴方( )巾,在湖边畅饮,高声吟道:“水光潋滟晴方( )好……”我兴奋地随着他吟唱。
忽地耳边传来爸爸的喊声,我这才如梦方( )醒。
A.方才
B.四个角全是直角的四边形或六个面全是方形的六面体
C.正..
.
B C A
5.读下面的句子,完成练习。
(1)天门中断楚江开,__________________。
①把诗句补充完整。
②“天门”指( ),“楚江”指( )。
A.天空中出现的一道门
B.天门山
C.珠江
D.长江中下游部分河段 碧水东流至此回 B D
(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描绘的画面是 A
( )。
A.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对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 水天相接的地方驶来
B.两岸高耸的青山直插云霄,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天上的云 霄驶来
(3)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①“白银盘” 指_________,“青螺”指_________。
②对以上诗句理解正确的是( )。
A.远远望去,洞庭湖中有一个白银盘,里面盛放着像青螺一 样的君山。
B.远远望去,洞庭湖如同白银盘,盛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
洞庭湖 君山 B
6.根据意思写诗句。
(1)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一分为二,东流而去的长江水经 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在 阴雨的天气里,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蒙一片,若隐若现,非常奇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7.下列关于三首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B
A.《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雄伟壮丽的景色和长江水奔腾浩荡的气势
B.《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了西湖晴天和雾天的美景
C.《望洞庭》通过丰富的想象,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秋景图
D.这三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壮美河山的赞美之情
8.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练习。
(1)两首诗的题目中都有“湖”,这两个“湖”指的是_______。
西湖
(2)虽然这两首诗描写的景色相同,但是描写的角度、内容有所不同。
①《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从_______和_______两种不同天气来描写的,“_________”和“_________”展现了这两种不同天气下的景色之美。
《湖上》侧重写附近的景物,诗中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②两首诗所写的季节不同,《饮湖上初晴后雨》描写的是_______的景色,《湖上》写的是_______的景色。
晴天 雨天 晴方好 雨亦奇 红树 黄莺 草地 湖水 白鹭 夏天 春天
(3)《饮湖上初晴后雨》中,作者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现了它的美。
西湖 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4)《湖上》后两句诗的意思为:暖风晴和的天气,伴着阵阵的鼓声箫韵,人们划着一只只船儿尽兴而归。
进而表现出人们游玩的_________心情。
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