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语文园地(第一课时)部编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教案)

语文园地一【教学目标】1.在阅读时,要学会根据内容展开联想,在比较和思考中获得新发现、新认知。

2.在词句段的训练中认识排比句和分号的特点及用法。

3.理解积累古诗《过故人庄》4.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1.学会在习作中运用排比句,正确使用分号。

2.积累古诗《过故人庄》。

【教学难点】理解《过故人庄》诗句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

(2)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越严重。

(3)张家界石峰林立,峭壁万仞;天子山居高临下,气势磅礴;索溪峪群峰环抱,粗壮雄峻。

(三)你注意过路牌吗?我们可以借助拼音认识地名。

1.读一读,找规律出门在外总会遇到不认识路的情况,这时路牌就能给我们指明方向。

指路牌是为方便市民出行、导示、辩分方向等,在道路两旁或绿化带上建设的交通设施。

路牌上的汉字不认识的话,可以借助汉语拼音,路牌上标注的方向或者是公里路等还可以为我们明确方位和距离。

指路牌主要作用就是引导,疏通,指示,分流的作用,主要是:①提供道路信息,起到道路语言作用。

②指挥控制交通,保障交通安全。

③指路导向,提高行车效率。

④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执法依据。

2.练一练,学运用。

练一练,填一填。

参考答案:3.我拓展,我积累。

路牌中除了标明地点、场所以及方向之外,通常也会有距离的标示,借助这些标示可以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对于路名、地点或者场所中没见过的汉字可以通过路牌的汉语拼音来认识,引导前往目的地的路径。

汉语拼音还可以用来拼写自己的姓名、城市名等,用处很多。

三、学习“日积月累”1.出示古诗。

过故人庄作者:孟浩然 (唐)。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教案设计单元教学初探一、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热爱土地保护环境”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古诗三首》《只有一个地球》《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四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增强学生热爱土地保护环境的意识。

2.本单元重点:(1)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古诗三首》。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中《古诗三首》的每一首诗都是描写美丽景色的,让学生感悟祖国河山的美丽,为此而自豪。

旨在教育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害处,保护环境,为环保做出贡献。

(2)分析作者是怎样抓住关键句子来表达自己观点的。

每篇课文中作者都有意地写出了一些关键性的句子,如《只有一个地球》中“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明确表达出了作者的观点。

《青山不老》中“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三黑和土地》中“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一句贯穿全文,使读者从心底里体会到翻身农民爱土地胜过爱生命的真实感受。

我们在学习中,也要学会利用关键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17.《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了解诗句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欣赏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2.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诗句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

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诗《浪淘沙》。

【出示课件2】(板书:浪淘沙)二、自主学习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及反思

语文园地一教学目标1.认识排比句,了解运用排比句的好处。

2.了解分号的用法。

3.理解积累古诗《过故人庄》。

4.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1.学会在习作中运用排比句,正确使用分号。

2.积累古诗《过故人庄》。

教学难点理解《过故人庄》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授课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对比阅读教学(一)对比阅读,完成练习1.我们来读一读《草虫的村落》这篇文章,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文章中让你印象最深的部分?(黑甲虫回到村子受到欢迎;甲虫音乐家们在大树下演奏;“村民们辛勤劳动”……)2.我们以前还学过一篇文章,题目是《蟋蟀的住宅》,同学们还记得吧?谁能来说一说,这篇课文中的什么内容让你记忆犹新?(蟋蟀慎重选择住址;蟋蟀的住宅布置合理;蟋蟀建住宅的时间;蟋蟀建住宅时很辛勤,不怕苦不怕累……)3.现在,我给大家打印了《蟋蟀的住宅》这篇文章,发给大家。

今天我们来把这篇课文和《草虫的村落》放在一起让大家阅读,阅读后完成老师发给大家的表格,好吗?(学生分小组,先自己读文章,然后共同完成表格所填写的内容。

表格内需要学生完成的项目:题目、描写对象、主要内容、写作手法、情感表达、我的发现。

)(二)汇报交流,教师指导1.各小组上交完成的表格。

2.教师评价并指导:(1)两篇文章都是描写昆虫的。

(2)在内容上:《蟋蟀的住宅》主要写了蟋蟀建住宅时的选址、住宅特点、建造时间和蟋蟀辛勤地建造自己的住宅等内容,《草虫的村落》主要写了作者追随黑甲虫一次游历的过程,其中包括甲虫迷路、回到村子、看到甲虫音乐家演奏及劳动等情节。

(3)在写作手法上,《蟋蟀的住宅》是作者通过大量的观察、研究具体写住宅的情形;《草虫的村落》则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比喻、拟人手法,把一次神奇的游历写得充满情趣。

(4)情感表达:两篇文章都表达出作者热爱自然、喜欢昆虫的情感。

(三)课堂小结,提出要求像刚才这种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阅读的方法叫对比阅读,这种阅读方法有很多好处,今后我们要多用这种方法,同学们一定还有许多新的发现。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一》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一》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一》第一课时备课时间:2020.9.7教材分析“语文园地一”是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园地,语文园地一共安排了三个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引导学生交流如何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教材分别以《草原》《丁香结》为例,说明了如何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编排这部分内容,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回顾学习课文时所习得的“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方法,对这一方法进行巩固和强化,并在以后的阅读中加以运用。

“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三项内容。

第一项内容是引导学习排比句,体会其特点和表达效果。

教材中呈现的三个排比句,结构整齐、节奏和谐、层次清晰,值得学生体会。

第二项内容是了解分号的用法。

分号介于逗号和句号之间,能表示多种关系,用法较为复杂。

教材通过呈现两组带有分号的句子,让学生了解分号最常用的表示并列的用法。

第三项内容以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留意街上的路牌,关注汉语拼音在生活中的使用,其中,绿色的是高速公路上的路牌,蓝色的是街道上的路牌;教材中的两个泡泡一方面引导学生了解地名拼音的拼写规则,另一方面继续引向生活,让学生留意姓名的拼写规则。

“日积月累”编排的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五律《过故人庄》。

这首诗写诗人应邀到乡村老朋友家做客的情景。

诗中描绘了乡村绿树行行相合,青山依依相伴,屋舍俨俨,农田齐齐的美丽风光,以及老朋友宰鸡烧酒,主客举杯欢饮、对谈农事的画面,表现了朋友情谊的真摯深厚和田家生活的简朴亲切。

插图生动再现了“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美好景色和“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情形。

学情分析:本次学习的内容是交流平台,由于学生在前面四课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从所写的内容想开去,所以这节课中我讲了方法以后,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想开去。

教学目标1.学会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2.背诵古诗《过故人庄》,感受田园生活的恬静与美好。

3.通过读、写、练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中积累,在积累中锻炼。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第一课时(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第一课时(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岁月神偷》,理解文章大意和中心思想;2.掌握词语:醇美,黯淡,微弱;并学会使用词语;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这篇文章的主题,领会文章中表达的思想和感情,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培养学生对人生的感悟;4.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信和勇气,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让学生观看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欲望;•引入文章主题, arouse兴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岁月神偷》这篇文章,你们都听说过岁月神偷这个名字吗?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个名字,你们到底知道这个名字代表什么吗?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2.学习词语及意义(5分钟)1.醇美:形容酒、茶、水之类的味道好、纯正。

2.黯淡:不明亮、灰暗暗淡。

常用作形容词,形容色彩灰暗、不明亮。

3.微弱:非常小,几乎听不到、看不见。

:请同学们跟着我,读一读这三个词语。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三个生词的意思。

3.理解课文(40分钟)1.让学生朗读课文,掌握文章大意和中心思想。

2.按照教材,完成课文理解题和思维拓展题。

3.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梳理和理解课文的思想。

4.练习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在小组内分享文章内容和自己的感悟。

4.巩固练习(1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展示并讨论自己的答案。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和自己的思考感悟。

5.作业(10分钟)假设人生有一张大钟,你觉得时间在你生命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请把你的看法用自己的话写下来,并分享给家人或者朋友。

6.总结(5分钟)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岁月神偷》这篇文章。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了解了一些生词,掌握了文章大意和中心思想。

通过课堂讨论和互动,我们彼此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同时,我们通过作业,进一步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语文园地一-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初中)教案

语文园地一-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初中)教案

语文园地一-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初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时段读、写、说、听四项基本语言技能。

2.了解课文背景,理解文章意思,感受文学情怀,提升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的能力,加强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协作技巧。

4.能够熟练使用汉语拼音,准确快速地阅读拼音出现的生词和词组。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理解课文主题和中心,并恰当地表述出来。

2.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文章的情感色彩。

难点1.掌握“蚕”的相关知识,把握作者通过蚕来表达的意象和情感。

2.增强对唐诗的文化理解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1. 预习1.请学生完成第一课时的预习,掌握第一课的重要句式和生词。

2.帮助学生了解本文中的“蚕”是什么,让学生聚焦“蚕”,引导学生进行预测,预先构建语文知识体系。

2. 自主阅读1.让整个班级一起朗读课文,帮助学生发现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课文中的重要内容划下来。

3.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候注意课文的情感,帮助学生从中感受文章的情感。

3. 合作探究1.把学生分为两个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和理解课文的内容。

2.让两个小组进行合作分享,了解从不同群体的角度去理解课文。

3.根据学生讨论的内容开展探究课程,并就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展开讨论。

四、课外拓展1.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获得感官的刺激,引发思考和表达。

2.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课外书籍,深入体验文学阅读带给人的良好体验和思想启示。

五、教学评价1.通过开展课程上的讨论和互动,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2.通过学生自主创作,实现对学生语文素养和文学素养的双重评价。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民间文学的形式和内容;2.理解古人对于民间文学的评价和作用;3.掌握重新编写民间文学的技巧,培养创作能力;4.引导学生喜欢民间文学的优美语言,感受文学的魅力。

二、教学内容(一)《庆余年》读后感1. 导入通过观看片段,带领学生了解《庆余年》中角色的形象和情节,并引导学生对老子和熊猫的热爱进行讲解。

2. 精读老子和熊猫的表现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启示。

老子博览群书,知识渊博,经历丰富,是一位非常有思想的人。

而熊猫虽然是我们惯常说的“憨厚”,但这种“憨厚”实质是善良,以及其对自己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

学生需要反思,我们需要花费多少努力才能获得别人的认同和信任。

(二)《三个和尚》改编1. 引入首先,学生需要了解民间文学继承了中华文化的特点,这种文学是民众的智慧和传统,并且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改编学生们需要学会改编一则民间小故事。

首先,通过朗读或研读其他改编版的民间小故事,让学生了解其中运用的技巧。

然后,分组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民间小故事,最后通过改编使其具有新的意义和魅力。

三、教学方式1.观看片段,并引导学生探讨相应内容;2.小组合作阅读民间小故事,并进行讨论;3.分组改编民间小故事;4.全班讲评、互相审阅,分享与交流。

四、教学评估1.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作能力的表现;2.学生的辨析能力和分析能力;3.学生对于民间小故事的理解和表达。

五、教学素材1.《庆余年》相关影视片段;2.民间小故事相关读物资料。

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 语文园地)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 语文园地)教案

(适时板书:注释想象常识)二、完成阅读练习1.出示古诗【课件4】戏问花门酒家翁唐代:岑参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⑴沽:买或卖。

首句的“沽”是卖的意思,末句的“沽”是买的意思。

⑵花门:即花门楼,凉州(今甘肃武威)馆舍名。

花门口:指花门楼口。

⑶榆荚:榆树的果实。

春天榆树枝条间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称榆钱。

2.合作交流: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学古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大意。

词句段运用一、分析提炼观点1.出示:【课件5】为了生活环境更舒适,人们在城市里种植了大量的花草树木。

郁郁葱葱的树木花草是城市的“绿色卫士”,人们把它们比作“城市之肺”,是十分形象和确切的。

因为这些“绿色卫士”,不仅能吸收空气中过剩的二氧化碳,调节城市空气,而且能降低灰尘污染——叶子表面的绒毛和黏液能吸附飘尘,阻止灰尘微粒蔓延。

2.学生读这一段话,读两遍。

3.交流: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观点?4.汇报,评价,指导: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欢这些花草树木。

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一句话,作者围绕这个中心意思,从颜色和作用两方面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从“郁郁葱葱”“绿色卫士”“城市之肺”这些词语也可以看出作者对花草树木的赞美。

出示课外古诗,安排学生合作探究,读懂古诗。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复习巩固刚刚学到的方法,在合作探究阶段又可以与同学取长补短,学到新的方法。

教师指导环节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这一学习方法。

(适时板书:抓住关键句把握观点)二、选择乘车方案1.学生自读“词句段运用”第二部分文字,明确时间和路线。

2.小组交流,选择合适的乘车方案。

1.教师检查指导:(1)时间:早上九点以前路线:温泉镇——宋家洼(2)乘车方案:早上六点钟先坐65路车从温泉镇到四通桥下车,然后坐86路车从四通桥上车到宋家洼下车。

日积月累一、根据拼音自读1.出示:【课件6】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谷:稻、麦、黍、菽、稷五音:宫、商、角、徵、羽五彩:黄、青、赤、白、黑2.学生练习读一读,记一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分钟
三、
结合所学
拓展方法
过渡:学习伙伴分享了以上三个理解古诗意思的好方法,除此以外,还有其他好方法吗?
(一)联系诗人经历理解古诗
结合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示儿》两首诗,分享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理解古诗的方法。
(一)联系时代背景理解古诗
结合林升的《题临安邸》分享联系时代背景理解古诗的方法。
(二)朗读古诗加深理解
展示《题临安邸》这首诗的诵读,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感受诗词之美。
【设计意图】结合自己所学的古诗,补充拓展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
1


回顾总结
布置作业
(一)借助思维导图,回顾梳理课上分享的经验
(二)布置作业:结合课上分享的方法整理已学的古诗
【设计意图】总结回顾课上的收获,激发归类梳理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暮江吟》为例,分享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过程及思考。
(二)想象画面深入理解
1.读《惠崇春江晚景》一诗,尝试抓关键景物去想象,分享想象到的画面和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
2.读《江雪》一诗,尝试走入画面去想象,分享想象到的画面和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
3.读《村居》一诗,尝试转换角色去想象,分享想象到的画面和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归类拓展《小儿垂钓》和《宿新市徐公店》等。
教学重点:
能结合积累的古诗,梳理并总结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结合积累的古诗,梳理并总结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2


一、
回顾已学引入新课
(一)回顾单元已学
本单元学习了三首古诗,《浪淘沙》(其一)和《江南春》分别描述了南北方不同的美景,《书湖阴先生壁》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第六单元语文园地》第一课时
教科书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年8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能借助“交流平台”中学习伙伴的分享,结合所学的古诗,体验借助注释、想象画
面和结合传统文化知识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
2.能结合积累的古诗,拓展并总结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
(二)谈话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将结合“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上一节古诗复习课。你们记得自己背诵的第一首古诗吗?
2.“交流平台”中有几个爱好诗词的同学聊起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我们一起去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回顾已学古诗,明确本课的教学重。14分钟
二、
聚焦教材
细化方法
(一)借助注释疏通诗意
1.结合学习伙伴的分享,说一说自己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经历。
(三)结合传统文化丰富积累
1.读《嫦娥》一诗,尝试结合神话传说理解古诗。
2.读《乞巧》一诗,尝试结合传统佳节理解古诗,拓展涉及传统
节日的古诗。
3.读《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了解古人送别的方式,尝试结合民
间习俗理解古诗。
4.结合《夏日绝句》一诗,分享结合历史典故理解古诗的方法。
(四)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结合学习伙伴的分享,结合学过的古诗,细化借助注释、想象画面和结合传统文化知识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