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概论

合集下载

地球自转笔记整理理解.

地球自转笔记整理理解.

二、地球自转的地意义之一 ——产生昼夜更替 1、昼夜的成因:地球是个 ⑧ 的球 体;太阳照亮地球的一半。 2、昼夜的界线:晨昏线(圈)。 3、昼夜更替的周期:⑨ 。 4、昼夜更替的意义: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 物形成;昼夜节律(生物钟)。
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之二 ——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转 • 1、地转偏向力: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 生偏转的力。 • 2、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垂直于⑩ 方向。 • 3、方向偏转规律:⑪ • 4、影响:河流、大气、洋流等的运动方向。
4、区时:各时区⑯ 的地方时为整个时 区的统一时间,叫做区时,又称⑰ 。 5、国际日期变更线:在世界地图或地球仪上, 可以看见一条大体沿⑱ 穿行的折线,它 就是国际日期变更线。
四、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之三 ——产生地方时 • 1、地方时的成因:地球⑫ ,不同经度 有不同的时刻。 • 2、地方时的概念: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 时的时间为⑬ ,将连续两个12时之间等 分为24小时,这样形成的时间系统,称为地 方时。 • 3、时区: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 划分为⑭ 个时区,每个时区占⑮ 个经度。
地球的自转运动
一、地球自转的一般规律: 1、自转围绕的中心:① 。 2、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 ② 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③ 旋转。 3、自转的周期:以太阳为参照物,1个太阳 日,时间为④ ,转过的角度360°59′; 以恒星为参照物,1个恒星日,时间为⑤ , 转过角度360°。 4、自转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均为⑥ ; 线速度由⑦ 递减,赤道最大;南北两 极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课件7:2.2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

课件7:2.2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

3.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 b 地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 是( )
[解析] 由于 b 地位于赤道上,无地转偏向力,物体无 偏转现象,运动方向应保持初始方向。
[答案] C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①东北信风形成北赤道暖流; ②中纬西南风形成北太平洋暖流或北大 西洋暖流; ③北印度洋冬季吹东北季风,海水向西 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吹西南季 风,海水向东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河流右岸 侵蚀现象
铁轨轨道 的磨损
河道右偏,左岸泥沙堆积。如长江下 游南岸冲刷明显,北岸沉积明显,崇 明岛逐渐与北岸接近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河水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在北半球向右偏,南 半球向左偏,结合图示纬度可判断两河河水分别向乙和丙方 向偏,则甲和丁两岸附近水流速度较慢,图中小岛可能将会 与甲、丁两岸相连。
[答案] C
如图中a为晨昏线,c为经线,b为c线上地球自转线速度 最大的点。读图回答2~3题。
受运动惯性的影响,物体总是力图保持原
原因
来的方向和速度,但由于受地球的形状和 运动的影响,导致它们逐渐偏离了原来的
运动方向
地转偏向力垂直于物体的运动方向;只影 特点 响运动方向,不影响运动速度;纬度越高,
地转偏向力越大
规律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 偏
表现
河岸不对称、大气中的气流运动方向改变、 大洋中洋流运动方向改变
2.当a、c两线重叠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北京和海口昼夜等长 B.北极圈及其以北有极昼现象 C.b地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小值 D.此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近日点附近 [解析] 当 a(晨昏线)、c(经线)两线重叠,日期为春(秋) 分日,此时全球各地昼夜等长。b 地自转线速度最大,应位 于赤道上,在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应达一年中最大值。 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近日பைடு நூலகம்附近为 1 月初。 [答案] A

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的教学反思

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的教学反思

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的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的偏转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物理力学的基本原理和现象。

本文将对我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并探讨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一、问题分析在讲解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的偏转时,我发现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 理解不深入:学生对于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的偏转的原因和影响没有全面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知识上,无法灵活应用。

2. 判断错误:学生在应用这个知识点解决问题时,经常出现判断错误的情况,无法正确分析物体运动的方向。

3. 缺乏实践应用:学生对于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的偏转缺乏实际的应用和体验,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动相结合。

二、改进方法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采取了以下改进方法:1. 深化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深化对于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转的原因和影响的理解。

通过实例分析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从原理上理解物体运动变化的原因,明确力的作用和运动方向。

2. 强化实践应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个概念,我增加了实践应用的环节。

通过模拟实验和实际运动观察,让学生亲自参与和体验物体在地表水平运动时的方向变化,进一步加深他们的理解和记忆。

3. 多样化教学手段:为了增加学生对于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的兴趣和参与度,我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包括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等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和探索,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学效果通过采取上述改进方法,我观察到学生在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方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个概念的原理,并能够正确判断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方向变化。

同时,他们在实践应用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动相结合,解决相关问题。

然而,我也意识到还有一些需要继续改进的地方:1. 教学方法:虽然采取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但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

第8课时做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发生偏转

第8课时做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发生偏转
情景诱思:
南半球某国一条河流 中砂金含量较多,许多人 在砂中淘金,这些人一部 分在左岸,一部分在右岸, 你认为哪些人的收获大? 为什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之
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原因: 地球的自转。
2、地转偏向力:
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
地球上所有运动的物体都会受到地转 偏向力的影响,对吗?
2、从赤道上向南北沿180°经线发射炮弹,它们的运
动方向正确的是:( )
A
A、都偏向东
B、都偏向西
C、北半球向东偏,南半球向西偏 D、都不偏离180°经线
3、南北半球分别有一个物体自西向东运动,
下列有关其偏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都向高纬偏转
B、都向低纬偏转
C、都向南偏转
D、都向北偏转
4、东经20度,南纬30度的地方,沿东经20度
地球上所有的地方都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 响,对吗?如果不对,具体是怎么偏的?
3、偏转规律:
(1)、在北半球 向右偏,在南半 球向左偏;赤道 上,物体水平运 动不偏向; (2)、随速度和
纬度增大而加大
偏转。
判断方法——左右手定则
特征: 只改变水平物体运动方向,不改变物体运
动的大小。
请判断偏转方向
② ①
经线向赤道方向发射炮弹,炮弹将落在(B )
A、东北方
B、西北方
C、东南方
D、西南方
5、下图是“某条河流的剖面图”一般面对
河流下游,左手方视为左岸,右手方视为右
2021/1/8
A 岸。据此判断该河流位于( )
A、北半球
B、赤道上
C、南半球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徧移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徧移
偏转后的实际方向物体运



地转偏向力
物 偏转 体
运 动 方 向
(南半球为例)
南左北右: 掌心朝上,四指表示物体运动方
向,拇指表示物体偏转方向。
想一想?
看图示思考,为什么长江北岸与江心沙洲连在一 起形成长江下游三角洲平原?
? 北岸
产生偏向的力量
南岸
江水逐渐偏向南岸,北岸水 流减少,流速减慢泥沙沉积
有关其偏向的说法,正确的是(A )。
A.都向低纬偏转 C.都向南偏转
B.都向高纬偏转
N
D.都向北偏转
S
2.在赤道上沿正北方向发射炮弹,炮弹将落在 (D )
A.西北方
N
C.西南方
B.东南方 D.东北方
炮弹
S
谢谢欣赏
长江三角洲形成示意图
长江三角洲的发育
案例:对河湾的影响
河湾指河流的迂曲处。 在北半球,从南向北流的 河流,河水冲刷东岸;从北向 南流的河流,河水冲刷西岸。 这样使自然河道右岸冲刷,左 岸堆积,结果造成河床“摆动 ”,形成河湾,造就了地球上 南北流向河流的河谷不对称。
1 .南北半球分别有一个物体自西向东运动,下列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徧移
地表物体水平运动产生偏向 ——地转偏向力
地转偏向力由赤道向两极递 增,其中赤道为0。
北半球向 右偏; 南半球向 左偏; 赤道上 无偏向。
北极
° 60 N ° 30 N 0°
运动方向 偏转方向
南极
° 30 S ° 60 S
地转偏向力始终与物体运动方向垂直,只 影响其方向,不改变其速度的大小。

《地球运动---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教学设计

《地球运动---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教学设计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教学设计一、说课标课标要求:2017版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地转偏向力部分是这样表述的“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标解读:“结合实例”应是结合同学们生活相联系的实际案例,可操作可直接感知的最好。

“说明地球运动的意义”应有逻辑地把地转偏向力和地球运动的关系阐述清楚,首先从整体上地转偏向力是地球运动之一---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其次地转偏向力的成因、规律、影响随地球自转的各地不同产生差异,最后应说明具体差异与实际迁移运用。

分析:根据课标要求,教学中应选取典型案例,创设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采用地转偏向力实验和长江三角洲地形图,讲述地转偏向力相关知识,并且运用于乡土地理案例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运用比较观察与思考的方法。

二、说教材地转偏向力这个知识点在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部分初次涉及,随后大气运动、洋流部分都运用到,尤其是在大气运动部分确定风向时尤为关键。

从教材位置看:本节内容被编者放置于第一章中,也就是开启学习整本书的“大门”,就能很充分的证明其发挥着基础作用。

从内容体系看:它是其他章节内容学习的基础,只有真正把握了本节的内容,才能顺利的学习随后的章节。

分析:结合图例、具体案例分析阐述其影响,凸显“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课程基本理念。

三、说学情学生已有的前备知识基础是通过前二节的学习,已对地球的运动的方向、周期以及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和现象等基本知识有一定的认知。

对于动手做试验,学生活跃积极,也有对未知原理的好奇的心理特点。

认知特点:高一学生的逻辑性较高年级的较差,正在形成系统的逻辑思维,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试验后进行总结归纳来说明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和方法的判断,也利于学生形成逻辑性思维。

分析:重视典型实例的提供,已拉近学生与教材、教学之间的心里距离,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四、教学目标通过观察景观图,能够说出地转偏向力的概念。

课件7:1.2.2 产生时差、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共24页)

课件7:1.2.2 产生时差、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共24页)

据图回答:
(1)D的地方时?
(2)D的昼长?
(3)D日落时的地方时?
答案: (1)4:00
(2)16h
(3)20:00
2、时区和区时 (一)时区 时区的划分: 时间区域,国际规定,经度每隔15度划分为 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理论时区
注意:中时区,东西十二区的特殊性
(二)区时 (1)定义: 某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区时, 又叫标准时。 例如:东八区的区时就是120°E的地方时 (2)基本规律: 时区相同,区时相同;时区不同,区时不同。 相临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且东早西晚(东大西小)
世界时: 0°经线的地方时
⑶计算:东加西减 某地区时 = 已知地的区时±两地相隔时区数×1小时
区时计算方法: 第一步:求时区差,关于时区差计算:以中时区为参照物, 同侧相减,异侧相加。 第二步:求区时,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 时,若所求地在已知地之东则用“加”,反之,所求地在已 知地之西,则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 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①求时区:即已知某地的经度求该地的时区。 ②求区时差:区时差的求法有两种情况。 A、两地都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区时差=(大时区数—小时区 数)X1小时; B、两地中一地在东时区,一地在西时区, 区时差=(东时区数+西时区数) X 1小时(不过日界线) 区时差=[(12—东时区数)+(12—西时区数)]X1小时(过日界线)。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课时2 产生时差、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三、产生时差
1、什么是地方时?
2、同一经度上的地方时是否相同?为什么?

(新课标)高中地理精选教学论文 地转偏向力专题复习资料

(新课标)高中地理精选教学论文 地转偏向力专题复习资料

地转偏向力专题复习讲解一、产生原因:由于地球自转,引起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转。

我们把这一由于地球自转引起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转的假想力,称为地转偏向力。

实际上,地转偏向力不是真实的力,而是假想的力。

如果以宇宙空间为参照物,由于地球自转,引起地表不同纬度地点的东西南北方向,在宇宙空间以不同的角度,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变化,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向左)、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向右)旋转,而地表水平运动物体保持惯性(方向不变),但是,人们习惯以地面为参照物,视当地东西南北方向固定不变,这样,日月星辰和宇宙空间自东向西绕地球旋转,地面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二、方向大小:地转偏向力始终垂直于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两极最大,赤道为零。

其大小随地理纬度(φ)、运动物体大小(M)和速度(V)、地球自转角速度(ω)的增加而增加,即F=2MVωsinφ。

由于它的作用,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

北右南左,向极偏东,向赤偏西,向东偏赤,向西偏极。

三、影响:1.大气运动:①风向:在气压图上,高空风(地转风),忽略了摩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等压线愈密,其值愈大,它是风的原动力)和地转偏向力(垂直风向,北右南左,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二力平衡,风向平行等压线,北半球风的右侧为高压、左侧为低压,南半球风的左侧为高压、右侧为低压。

地面风(摩擦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与风向相反,为阻力,地面愈是粗糙不平,其值愈大)三力平衡,风向斜交等压线指向低压,北半球风的右后侧为高压、左前侧为低压,南半球风的左后侧为高压、右前侧为低压。

②气旋(包括台风,锋面气旋):中心低压,四周高压,在以上三力作用下,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地面空气从四周向中心旋转辐合上升,多形成阴雨天气。

赤道低压,没有地转偏向力,不会形成气旋和台风,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辐合上升,形成对流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B
C
D
在花园里,藤蔓永远占有一席之地。它们没有高大结实的主干, 却能凭着攀援的能力,巧借乔灌木或者棚架之类结构扶摇直上,占 尽风头。也有“好事者”帮助藤蔓缠绕在支架上,但是若是缠绕方 向错误,藤蔓很快就会自行脱落;但赤道附近的藤蔓,这种方向认 定习性并不明显。回答下列问题。
1、藤蔓缠绕认定方向主要受什么力量影响?
2、南北半球藤蔓缠绕方向有何不同?为何赤道 附近的藤蔓方向认定性不明显?
3、这种力量对水平运动物体有何影响?
关于地转偏向力的知识
A.定义: 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移的力。
B.特征:
只改变方向,不改变速度; 始终垂直于水平运动方向; 运动速度越大或纬度越高,力越大。
C、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例、如图:哪一岸受到水的冲涮作用更强 丙 ;哪 些岸受到的冲涮作用更弱,泥沙淤积,可能最终会与 小岛相连 丁 。
C 西半球 高纬度
D 东半球 高纬度
60°N
111km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00km

20°W
59°N
三、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三)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的原因是什么? 2、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有什么规律?
3、地转偏向力的意义是什么?
水平运动物体偏的规律
规律:南左北右,赤道不偏移 (面向物体运动的方向)

找出北半球的水平气流的运动轨迹
气流的原方向
实际运动轨迹
实例:长江三角洲
实战演练
1、密西西比河下游大体是自北往南流,如果要在河口自
建港口,应该选择
( B)
A.东岸
B.西岸 C.南岸
D.北岸
2、下列河道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D )
某军舰于甲地(59°N,20°W)向北发射一枚射
程为100km的炮弹,则着落点的位置是 A 西半球 中纬度

B)
B 东半球 中纬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